语文教案(锦集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最难忘的事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一件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2、学会列提纲写作文。
3、选好适当的作文题材,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把事情写具体。
4、学出真情实感,注意主次分明。
教学重点、难点:
紧扣“难忘”选择材料,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列好作文提纲,注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写清楚。
教学方法:指导法。
教学准备:难忘的事有关材料。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你们的童年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阅读教材,明确习作要求。
1、认真读习作要求,思考:这次作文的重点在哪里?
2、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1)、这次作文写的是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事。
(2)、要求如下:教师板书
紧扣难忘,写清情节。
写人物要具体、生动。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题目自拟。
三、师生讨论交流、研究写法。
讨论:怎样写才能符合要求?
学生汇报:要写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还要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尤其要抓住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
四、学生动笔写作。
五、习作后讲评:
1、明确讲评要求。
2、评价学生的习作。
3、讲评后,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
4、誊抄作文。
5、展出学生优秀作文。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抓住贯穿课文的思想感情线索,领会课文的深刻寓意,认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具备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难老泉》教案教案。
(二)了解课文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了解课文引用史料传说的作用。
(三)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分析课文。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是怎样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的?
分析:本文的最大特点是,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文章开头两段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山西的新旧变化,突出了今日山西的青春活力。接着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忘”精神为中心,既介绍了晋词的名胜古迹,又引用了有关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以及名人诗文,多方面表现“难老”这一特点。让读者感受到,这里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精神。正是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文化才会像“难老泉”一样“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源远流长。
(二)本文是一篇晋祠游记,题为“难老泉”,是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的吗?文章前后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没有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文章宕开笔墨,从山西写起,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晋祠,由晋祠而“晋祠三绝”,由“三绝”而难老泉。前后内容由远而近、由大到小,并有着鲜明的内在联系,看似散漫的笔墨,始终紧扣着“难老”二字。开头写历史的新陈代谢,使山西“难老”,太原“难老”,一派“繁荣、“欢乐”景象,实际是为下文抒写对“难老泉”的观感张本。写晋祠“三绝”,“宋塑侍女”似乎仍在“呼唤”“说笑”,青春常在,“古柏齐年”历经三千多年仍生机勃发,更是“难老”,这些记叙描写,继续为“难老泉”铺垫。而“难老泉”自身,则长流不绝,“千年万年”造福一方;人民又借助水力“再创造”,“一手是工,一手是农”,取得令人“兴奋”的业绩,使难老泉更焕发青春。文章就是这样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老”精神为中心组合材料,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三)文章运用抒情的笔调描写晋祠和难老泉时,穿插了许多与景物有关的古史资料和传说故事,这有什么作用?
分析:答:本文穿插的古史资料,主要有郦道元《水经注》关于晋祠的记载,《山海经》关于晋水出源的说明等;穿插的传说主要有“桐叶封弟”,“饮马抽鞭,柳氏坐瓮”、“张郎分水”等。前者表现晋祠景物的历史真实性,后者赋予晋祠景物以神话浪漫色彩。二者相结合,说明晋祠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古老而丰富的文化传统,也说明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斗争,是他们用血汗和智慧,换来了绿水常青,江山不老,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难老泉》教案教案》。去掉这些材料,就将失去“难老”这一中心的深刻意义。
(四)本文直接写难老泉时,与《雨中登泰山》中写泰山,《长江三峡》中写三峡,在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异同?
分析:三篇文章都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但《雨》文、《长》文在描写时更显出浓墨重彩的特点。《难》文较多地使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如说难老泉“从地质考察,据说有两万万年或者三万万年呢。据文字记载,‘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古时候的晋国因晋水而得名”,“晋祠背后的山叫悬瓮山”,“泉水从一丈深的石岩里涌出来,真有点像从瓮里涌出的样子。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钟一点八吨。流水永远不停,雨涝不增,天旱不减。水微温,通常是18摄氏度。泉水澄清碧绿,像泻玉泼翠一般。”这些文字,运用引资料、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难老泉的地质年代、地理位置、流量水温以及常流不息的特点。《难》文写难老泉,也引用了一些诗句,如引用李白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引用范仲淹诗句“千家灌禾稻,满月江南田”等。这些引用,既用以描绘形象画面,也用以表现难老泉的水质特点和灌溉农田的贡献,兼有描写和说明的作用。
(五)本文是怎样紧扣题目的“难老”二字展开描写的?
分析:课文标题是“难老泉”。“难老”为“题眼”。全文自始至终紧扣“难老”二字:写山西,写太原,都突出了他们的欣欣向荣,虽古老却又充满青春活力。记述晋祠诸多景观,也时刻不忘交待其历史之悠久而青春常在:“宋塑侍女”,站在那里将近一千年了,走近她们跟前,“仿佛听见她们说笑的声音”,不仅面容“不老”,连性格也还是跟年轻人一样,还是爱说爱笑!“古柏齐年”也透露出极强的生命力。至于课文描述的主体“难老泉”则更是多侧面地揭示了它的“难老”。先是由泉名而想象“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接着介绍它的历史,“倒是很老的”,但时至今日,其流量仍然“一秒钟一点八吨”,“雨涝不增,天旱不减”,而且“澄清碧绿”,“泻玉泼翠”,似乎依然豆蔻年华,楚楚动人。它“一边支应新建的热电厂的用水,一边浇灌一千顷稻田”,“无限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是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青春更加焕发。文章结尾,“五个年头过去了”,“记忆还是新的”,仍以“难老”收笔。
作者游晋祠,特别钟情于“难老泉”,行文时时紧扣“难老”,唯恐一般介绍不够,又旁征博引古代文史资料、民间传说奇闻,用来加深印象,可见不是一般地赏景拾情,而是别有深意。作者是要借此来赞颂我们的人民,他们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他们创造了美丽的传说,创造了美好的文化,他们正在创造祖国的今天与未来。这种深情不是显露于文字表面,但细心的读者却一定能发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难老泉》是一篇游记散文,阅读时可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
先要求学生用阿拉伯数字标好段的序号(全文共17个段落),快速阅读一遍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全文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同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然后按思考题讨论,教师根据同学发言归纳。)
课文按照游踪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写“带着浓挚的怀想”踏进山西及其省会太原。
第二部分(3~15段)写访晋祠和难老泉的观感。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3~4段),写难老泉的名字和历史。
第二层(5~9段),写晋祠的来历和晋祠三绝。
第三层(10~11段),写有关难老泉的传说和情况。
第四层(12~15段),写“不系舟”,张郎分水的传说和今天人们对晋水的利用情况。
第三部分(16~17段),总结全文,突出“最难忘的还是‘难老泉’”。
(同学们只要把大的部分分对即可,对每部分所概括的段意不要求与教师说的完全相同。)
语文教案 篇3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重点、难点
1.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3.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老北京图片、音乐视频、吆喝声音材料。
这么多的`吆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试着概括出北京吆喝的特点。
(1)以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吆喝,多用儿话音,有的押韵,有的采用修辞。
(2)吆喝词有的直呼其名,有的告诉“制作过程”,有的体现“原料价格”,还有的告诉我们“口味 形状”。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
6、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7、按照提示的格式说一说:
我从这篇中感受到了( )
四、放视频歌曲我的故乡是北京及现代广告与老北京的吆喝作对比
五、合作探讨
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具体说说.
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广告。编写一段吆喝,最好能体现出“东北味儿”。
五、作 业:
观察在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200—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