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15 08:04:2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2、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和要求。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科技知识,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

  能正确看待科学的发展和懂得合理利用科技资源。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古今科技方面的资料。(可回忆已有知识,或查阅相关资料)

  2、课时数:1课时

  3、教具准备:投影仪、VCD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留下了很多光辉灿烂的科技发明。文明是需要传承的,“少年强则国强”,正值青少年的你们身上就肩负着弘扬并发展文明的责任。当历史将要进入21世纪的时候,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为《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作序,对青少年朋友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序言。

  二、初读课文

  (一)自读课文,勾画圈点下列内容:

  1、生字、难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查字典、词典,加注音和解释。

  2、苏步青教授为什么说“从小就要爱科学”?在文中寻找这样说的理由。

  (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主旨进行阅读,直切主题,抓住文章的精髓,减少不必要的冗杂问题。并且学生能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归纳出文章要点。)

  (二)小组交流初读成果:生字词、文章内容

  (三)班级交流

  明确:苏步青教授说“从小就要爱科学”是因为:

  “知识就是力量”(即第一段内容);现代社会,我国“科教兴国”的国家政策(即第二段内容);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即第三段内容)

  (四)了解序言基本特点

  师:科学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此重要,为了让青少年朋友们从小就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编撰了《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既然是一篇序言,在文中作者对这本书都有哪些介绍?

  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然后班级交流。

  明确:文中介绍了这本书的编撰目的、形式特点和主要内容等。

  归纳:序言的基本特点——写在著作正文之前,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三、拓展、探究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你能举出身边的例子说明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么?(太空婚礼、克隆马、互联网……)

  (二)科技发展论坛:科技与人类发展

  1、播放中央电视台《关注伊拉克》特别报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军事武器从步枪发展到大炮、核导弹,从战车发展到坦克、飞机。伊拉克战争告诉我们,现代的战争是科学技术的战争,但伴随而来的问题则是,威胁整个地球的“核危机”,科技的高速发展是否会最终毁灭全部的文明?科学之路该何去何从?

  2、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3、班级交流。

  四、总结

  不管怎样,当今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落后就要挨打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大力发展科技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而“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强则国强”,正如苏步青教授在序言的希望青少年朋友们“以建设国家为己任,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张大了为伟大的祖国创造新发明,作出新成就”。但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利用科技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威胁。

  五、课后作业

  把你在论坛中的看法写下来;关注最新科技动态。

  板书:从小就要爱科学

  ————《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序

  苏步青

  “知识就是力量”

  “科教兴国”科技的重要性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

  编撰目的

  形式特点序言的特征

  主要内容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网”和“救”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提示把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和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经过,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4了解网络传递信息速度快,波及面广,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救援人员的真情、爱心使苏珊在短时间内得救。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揭示课题:

  1学习“网”字。

  ●出示象形字:网猜猜象形字,说出理由

  ●古人的象形字通常用画来表达事物,演变到小篆字的笔画更漂亮,而新宋体更简洁,这里的撇点撇点就像网里纵横交错的网格,古时候,人们用网来捕鱼,这就是渔网。

  出示:渔网注意渔网的渔是有三点水的

  2联系生活积累“网”字组成的赐予。

  ●线织成的网?你还看到过什么?

  ●出示:网兜球网蜘蛛网

  3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4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5揭示课题

  ●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

  板书:网上呼救

  6理解“呼救”的意思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板书:救援得救

  2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指名回答1:板书苏珊

  三、深入学习,理解苏珊要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

  ●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分页标题

  ●出示: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苏珊。

  四、研读课文,感受互联网快捷的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麦克无意中收到了苏珊在网上的呼救,

  ●出示:一天下午,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学生读句)

  ●他是如何进行救援的呢?

  根据回答出示:将近六点六点十分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再次配合读,感受网络的快捷。

  五、重点感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填空说一说(同座互说):

  一天下午,()男孩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

  将近六点,麦克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来自()的女孩苏珊的呼救。

  六点十分,麦克拨通了()的电话。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边和()联系,一边向麦克询问苏珊的详细地址。

  十分钟后,()和()取得了联系。

  六点三十分,()的苏珊得救了。

  2、集体交流。

  ●从填写的内容中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师随机点拨:芬兰的有关方面应该哪方面?——板书: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指导读好——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两个长词语。

  3、听录音,补充麦克与美国救援中心联系的对话录音。

  ●我们来听听麦克是怎样和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联系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4、借助“一边……一边……”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感受救援人员的爱心。

  ●我们来看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工作的?

  指名读第五节

  引读:美国紧急救援中心一边……一边……。

  你从一边一边中看出些什么?

  (为什么两件事情可以同时做呢?为什么要两件事情同时做呢?)

  (老师问,让学生自己谈读了这句后的感受)

  再读句。

  板书:热心

  ●麦克为救援苏珊做了些什么?

  默读课文的5—8节

  分页标题

  出示: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读句体会麦克给予苏珊的鼓励。

  试着用一边……一边……完成练习

  并列句式“一边……一边……”是本课中知识技能学习的要点,但学习离不开文本,作者用这样的句式是为了帮助他表达时间的紧迫,人们抓紧一分一秒去挽救苏珊的生命。所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你从中看出麦克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心

  ●迁移练习,感受芬兰有关方面的爱心救援。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又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呢?以录音为例,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引读:因为麦 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有关方面得到消息后立刻组织了救援。在这么多人热心人的帮助下,苏珊得救了!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引读全文,感受人间的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网络的神奇魅力。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的美国男孩麦克收到了来自芬兰女孩苏珊的呼救……,苏珊选择网上呼救是因为当时……,接到呼救信号后,麦克立即行动,你们听,六点十分……,麦克在网上询问苏珊的时候,苏珊已经快支持不住了,麦克鼓励苏珊……,是众人的关心,热情相助给了苏珊力量,她用尽最后的力气打出了地址。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苏珊最终得救不仅借助于网络传递信息的快捷,更重要的是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给予她的爱心,关切、鼓励让她的生命有了希望,让网络使我们的心相近,情相连,使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2课后作业,练习正确运用引号、冒号。

  ●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今天的作业是请你为这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出示: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接通了芬兰有关方面的电话是芬兰紧急救援中心吗

  是芬兰紧急救援中心回答道

  你们这里有一名叫苏珊的女孩呼吸困难生命垂危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着急地说希望你们尽快组织救援

  芬兰紧急救援中心继续系询问道你们知道苏珊的详细地址吗

  芬兰西贝柳斯学院图书馆

  好马上到

  请尽快谢谢

语文教案 篇3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感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在阅读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认识本课11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并学习准确、有创意地表情达意。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2、板书“贫困”。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再板书“人家”。现在大家有什么想法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莫小米的《贫困人家》看看这户人家有什么特别之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3、自主阅读,感悟交流。

  4、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5、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对问题进行总结、梳理。

  6、老师组织学生讨论。

  7、如何理解穷日子不能过成苦日子。

  8、我的.同事为什么说:这一家生活虽然贫困,精神却并不潦倒。我深信他们不会贫困太久的!

  9、谈一谈感受。

  10、学写格言,升华认识。

  11、拓展延伸,陶冶情操。阅读〈〈最大的财富〉〉〈〈阅读中的〉〉

  12、小结:

  六、教学板书:

  贫困人家

  环境:走进人家,以为走错门

  贫困人家语言:穷日子不能过程苦日子只要精打细算,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谜底:电器是别人淘汰的等

语文教案 篇5

  创意说明: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这篇叙事散文同样回忆了怎样的童年趣事。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的深刻主题,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配乐朗读,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分段朗读,课文赏析。

  1、朗读文章的第1、2两小节,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明确本文的线索:“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阅读文章第3~14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几件事情?

  (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2)文章第8小节写“我”童年时代的淘气,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爬高摘柳叶儿作铺垫)

  (3)说说文章第10小节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诗情画意)

  (4)“我”把太阳看成一个鲜红鲜红的大樱桃,这样的联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我”非常饥饿)

  (5)“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吃柳叶儿是“我”童年的乐趣;“我”吃得很多;“我”非常饥饿、瘦削)

  3、阅读课文第15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一节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2)这一节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再次抒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三、仿照课文第10小节,写一段话,描写家乡清晨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