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就有对联课。一次老师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都不满意。鲁迅对“比目鱼”,老师点头赞同。还有一回,老师出了五字上联:“陷兽入阱中”,鲁迅对“放牛归林野”,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
两碟豆;
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
一瓯油。
(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
“我说的是——两蝶斗”。
(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
纪晓岚随即说:“我说的是—一鸥游”。
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
林间两蝶斗;
这是,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
纪晓岚道:
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
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鲁迅先生和纪晓岚大师对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教师归纳对联的三个基本特点。
A.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B.对仗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C.讲究字的四声,讲究音韵,有抑扬顿挫之美。
三.学生交流对联故事
1.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边上的同学听听。
2.指名说。
四.练习写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老师这儿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蚕吐丝——蜂酿蜜辞旧岁——迎新年识时机——顾大局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2.个人或小组出对,同学应对。
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一对。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数字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
横批:南北——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缺一(衣)
下联:六七八九——少十(食)
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四,欣赏对联
1.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2.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对联确实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它能把名胜古迹装点得更加奇丽高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对联: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书写我国第一幅对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玩具厂对联:
多亏工匠巧玩具藏智慧
博得小儿欢娱乐长精神
北京潭柘寺的一联流传甚广: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明]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杭州岳坟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孤山是杭州西湖的著名风景区,此间有一石亭,称“西湖天下景”,上面镌刻着一副对联,句为: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杭州西湖冷泉亭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杭州西湖楼外楼
客中客入画中画
楼外楼看山外山
杭州西湖湖心亭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
烟霞笼别墅,茑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
杭州四照阁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明月自来去 绕廓荷花三十里
空潭无古今 拂城扬柳一千株
五.赠言结课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案 篇2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看梅花图,说梅花特点。
2、是啊,别的花大多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越是寒冷,它越开越精神。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梅花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
3、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作者回国前外祖父将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并告诉作者要向梅花学习。)
三、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1、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⑴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①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
(不甚留意──分外爱惜)
② 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从这对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 相机指导朗读。
⑵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① 用“▲”标出句子中外祖父动作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读读外祖父训斥我的`话:
这是反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不要弄脏梅花。”而说:“清白的梅花玷污不得。”(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
③ 相机指导朗读。
2、转入第13段,直接感悟“梅花魂”:
⑴ 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
(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⑵ 相机引出第13段,从相应的句子中总结出梅花的秉性:
(不畏严寒、傲骨凛凛、坚忍不拔、顶天立地……)
⑶ 第13段除了讲梅花的秉性外,还讲了哪几层意思?
(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的人物;作为中国人应该具有梅花的秉性。)
⑷ 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
(岳飞、戚继光、江姐……。)
⑸ 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⑹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引导背诵,积累内化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明是重要内容之一。本设计旨在通过走进民间故事,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尽情思考,自主创造表现,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课堂变成舞台,让学生变成演员,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能力,感受民间传说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阿凡提是怎样巧妙地替商人 阿地力辩护的。体会他乐观、机智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2.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兆、斥、辩、审、判、炒、煮、驴。
【重难点、关键】
1、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 了解阿凡提是怎样巧妙地替商人阿地力辩护的。
3、 初步认识剧本的特点。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本课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等。
2、 学生准备:关于阿凡提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学习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学习第一幕内容,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阿凡提图片。
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你了解阿凡提吗?
根据你查找的资料说一说。
阿凡提是民间传说中智慧与正义的化身,他嫉恶如仇, 才智过人,为人们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为老百姓所爱戴 和
拥护。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阿凡提的一个故事 。
2、板书课题,齐读。引导质疑:本文与我们平时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
1、剧本
通过分幕分场来组合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动故事情节,刻画人物。
阿凡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形象,但本课的体裁是剧本,对于学生来说却很陌生。所以教师要对剧本的题材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有所认识。
2、读剧本的方法
读课文时,前面的人物不必读,只要看清人物的语言,但是需明白是谁说的.。
课前揭示本节课全新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心中有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启发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认识各人物
2、出示文中生字词,认读理解。
吉兆 呵斥 辩护 审理 判案 炒熟 煮熟 毛驴 装模作样 公正无私
3、认识文中人物
阿凡提 衙门老爷喀孜 饭店店主阿木提 外地商人阿地力
4、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集体评议。
5、 说说文中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既从正确的认读字词句开始,又从整体入手,初步了解故事情节,意在为进入文本铺平通道。
三、学习第一幕内容,了解故事发生的起因
1、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一幕内容
2、说一说:这一幕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出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剧本,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与同桌交流:剧本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系文中的有关语句说一说。
4、学生根据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组织全班交流,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出示:我从 _____(语言或动作) 中认识了____ (具有的品质)的___ (人物)。
【设计意图】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厚积而薄发,学生的语言也变得生动具体。
重点点拨:
阿凡提:聪明、正义、乐于助人、敢于与丑恶行为进行斗争。
l 阿地力是冤枉的,我愿意替他辩护。
l 如果你能等三天再判,我们就相信你是公正无私的!
l 那就由小人替他偿还债务!
喀孜:贪赃枉法
l 喀孜抓着布包,轻轻捏了捏里边的银元,脸上顿时乐开了花。
l 他装模作样的看了看状纸。
l 有理,有理!不多,不多!够便宜的了!
l 还不快把钱付给人家,不然,我就把你关起来!
店主:阴险狡猾、贪得无厌、言行丑陋
l 小人状告阿地力欠债不还!
l 悄悄掏出一个布包,递了过去。
l 小人就是一只鸡收他一块银元,现在收他二百银元也不多呀!
商人:无辜、无奈、老实
l 小人冤枉啊!
l 今天,他竟然开口要二百块银元。
6、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第一幕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第二幕内容,理解阿凡提是怎样巧妙地替阿地力辩护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按剧本演一演。
【教学过程】
一、“巧”字入手,品读语言的精妙
1、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阿凡提已经胸有成竹,准备将计就计,那么接下来他是如何巧妙地为阿地力辩护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第二幕的内容。
二、学习第二幕内容,体会阿凡提的品质。
1、小组练习朗读课文。
2、研究讨论:你们觉得哪儿最能体现阿凡提办法的巧妙?
3、汇报交流,随机板书。
l 阿凡提气喘吁吁:如果今天不把麦种炒熟,明天就来不及播种了!因为赶着炒麦种,所以我来晚了。
l 既然炒熟的麦种不能出苗,那么煮熟的鸡能下蛋吗?
l 相信大人一定会做出公正的判决。
4、质疑:你觉得阿凡提这样说到底巧在哪里?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的?
喀孜:忍不住大笑——面红耳赤——踱来踱去 犹豫再三 无可奈何
5、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深入剖析人物语言,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三、自由组合,排演剧本
1、组织谈话:大家喜欢阿凡提吗?为什么?
2、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学生揣摩人物,自主选择人物准备表演。
建议安排七八个人一组排演该剧,设立导演、旁白及剧中人。
3、 学生表演,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小舞台,发挥学生创造力、想象力,通过角色转换,增强语言表现力,深入剖析人物品质。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很容易了解,再加上表演的形式,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地弄懂课文的内容。
四、总结全文,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走进民间故事,你会发现一个知识的海洋,真善美的境界……她会告诉你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如何得来的;什么是善良,善良会给你带来什么;什么是智慧,智慧能创造怎样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个精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喜欢的阿凡提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板书设计】
阿凡提的故事
(剧本)
炒熟的麦种不能出苗——煮熟的鸡也不会下蛋
聪明机智 乐于助人 伸张正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悦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童年》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易读错和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
2.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一)细读深究---体会小屋的简陋。
1.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屋的词语,思考:小屋什么样,小屋里有些什么。
2.学生汇报。
3.瘸腿的门、肥沃的小园、方方正正的大“眼睛”窗口、一铺光光的大炕、两个木呆呆的箱子、一面用满半边花的镜子,小屋的这一切,给你怎样的印象?(简陋)
4.正是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给了作者终身难忘的快乐童年。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表达作者童年快乐的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的快乐。
(二)细读深究----感受作者对小屋感情的不断变化。
1.是什么吸引作者走出了小屋?(弯弯的小河、多得要爬出来的'鱼、平展的田野、软绵绵的白云。)仔细阅读第6-8自然段,感悟作者的感觉与感情。
2.同桌互读第9、10自然段,讨论:“啊,小屋,我竟舍不得你了,你知道为什么吗”让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
3.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过渡:小屋,不仅仅养育了作者,也给了作者难忘的童年时代。当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呢?到文中亲身感受一下吧。
(三)细读深究---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1.指名读第11--14自然段,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恋恋不舍。
2.小屋“小了”,小屋“远了”,小屋“老了”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第11-14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理解积累词语“失魂落魄”,分清“魂、魄”两字的字形。
2、能体会“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两句话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积累这两句句子。
3、能读懂文中几处省略号背后所蕴含的人物的情感,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重之情。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
1、阅读老师提供的材料——初步了解梁晓声其人。
2、理解“失魂落魄”的意思,分清“魂、魄”两字的字形。
3、想一想,作者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 反馈预习,揭示课题,补充资料了解中国六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情况。
1、 交流对梁晓声的了解。
2、 揭示课题, 初步了解梁晓声对自己母亲的情感。
4、补充资料,了解中国六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情况。
六十年代初期,中国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艰难。多数工人的每月工资不过二三十元,一元五毛钱,相当于有的家庭几天的生活费。
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又在一个加工棉胶鞋的街道小厂上班。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没有就近的公共汽车可乘,即便有,母亲也必舍不得花五分钱一毛钱乘车。
——摘自梁晓声的《母亲》
二、 从文章表达形式的.特点出发整体切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1、反馈预习情况,指导区分“魂、魄”的字形,理解词义。
出示: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齐读)
l 一起写一写“魂、魄”两个字,记住字形。
l 反馈“失魂落魄”的意思。
2、抓住文章表达上使用了很多省略号的特点,提示学习方法。
三、深入学习课文1——31节,体会句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1、分角色朗读1——31小节,想想这部分主要写什么。
2、交流板书。
3、联系环境描写、对母亲行为的描绘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作者在写这部分内容时,多处运用了省略号。
(1) 第一组: “妈……”
“妈……
(以此指导联系环境描写体会省略号便是的是声音的拉长,延续,让读者体会到的是这里的环境很恶劣,噪声太大。)
(2)第二、三组:
l 思考为什么我说回答妈妈的问话是吞吞吐吐的?体会一下,此时此刻我内心的情感。
(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一下)
l 交流、适时评点,引导体会文中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母亲行为有强烈的感染力,把作者那一刹那的震惊生动地表现出来。并有感情朗读句子。
l 体会此时此刻我的心情——
(一时间百感交集,自责、内疚、难过、痛心全融会在这省略号中了。)
4、 感受这次“要钱买书”经历对“我”的震动。
a) 引读:
b) 那一刻我有了许多新的发现:
说说“我第一次:……”
5、联系前文内容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中省略的内容说出来。
四、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含义,体会母亲对孩子的这份“深情”。
1、引读第二部分的内容。
2、引导运用前文环境描写和对母亲行为描写的语句体会“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