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7 07:54:5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枯竭、贡献、威胁、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相互交错、生态灾难、生态环境。

  能力目标.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情感目标: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学法指导:

  指导朗读

  教法指导:

  小组探究合作

  教具准备:

  小黑板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可简单回答。)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课文,认读10个生字,要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遨游 璀璨(这两个词要读准字音。)

  裹着 渺小 矿物 恩赐 慷慨 贡献 滥用 威胁 目睹

  以上9个词语要求不但会读,还要会写。

  2.指出难写的字

  裹 滥胁(注意让学生练习、当堂记忆。)

  3.让学生说说自己查出生词的意思。

  五、学生再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想想每一个自然段都写的什么内容。

  3.根据自然段的内容给课文分成两段。

  第一段:(1~4自然段)

  第二段:(5~9自然段)

  4.根据分段情况,说一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先记叙了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对它的破坏,接着又讲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之后,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保护地球。)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找找有关地球的材料。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

  1.课文共分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从整体认识课文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课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注意,讲到此问题时要给予解决。)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己读1~2自然段。

  思考: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通过具体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地球是渺小的: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大陆面积只占其中的1/5。

  以上的数字表明了什么。

  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小很小的。不要认为地球很大,地球并不大,供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很有限。

  2.练习朗读,体会地球并不大的含义。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

  (1)思考:地球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请同学们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画出重点句、关键词语,然后谈自己的理解。说话时要按课文的先后顺序。)

  (2)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考虑

  地球的特点: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包括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有的是不能再生的。

  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讲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a.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资源会越来越少。

  b.重点理解这两句话,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投影。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就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人类将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地球是渺小的,它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对它的破坏,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体会。)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

  4.引导学生从这几处考虑

  a.科学家证明,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

  b.去火星和月球的设想也是不可能的。

  5.我们别无去处,为了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应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6.指导朗读。

  7.概括段意。

  (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应精心保护地球。)

  五、总结思考

  请你谈一谈读完课文想到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说完后,教师指导,然后写成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六、指导造句

  渺小、贡献。

  七、作业布置

  1、字。

  2、词。

  3、句(抄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4、段(课后第二题)。

  八、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自然资源类别 具体特点 人类破坏行为 造成后果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录音新闻的形式及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异同。

  2.通过模拟播音锻炼具有播音员感情、形式的朗读。

  3.培养祖国荣誉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学习语言、训练朗读。

  课前准备

  通过收音机听2-3则有意义的广播,并做详细笔录。

  朗读课文,准备模拟播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组织学生读一读新闻广播的笔录。

  教师点评,简介新闻的有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分角色通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疏通字词。

  本文是1982年10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广播稿。这是一篇录音广播稿。录音广播稿和一般广播稿不同的是,它是由文字和现场录音结合起来报道有关事件,比一般的广播稿能更全面、更具体生动地报道事件的具体情况,使人犹如身临其境。课文中,括号中的文字就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

  2.再次通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

  提问:这篇新闻的标题和导语分别在哪里?

  标题: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

  导语:在第二小节,第一小节是个引子,交代通讯员和新闻标题,是录音新闻的特有形式。

  3.通过比较,了解录音新闻特点的知识。

  ①这则新闻中,括号里的文字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这些文字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文字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增强了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缩短了听众和事件发生现场的距离。

  ②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录音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材料真实,报道全面。

  ③作为广播稿,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殊的表现吗?

  有“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等口语化的表达。这样能使听众易于接受。

  三、精读课文内容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句词,并分析作用。

  这则新闻以时间为顺序,报道事件的'发生过程。先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情况,再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情况,从一小时准备开始写起再写到“还有两分钟”,“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然后报道运载火箭的发射。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先报道测量船的情况,后报道直升机的情况,也是按时间顺序,这样使事件发展十分清楚,便于听众收听。

  2.课文除时间语言准确外,还有许多形象的语言,把它们找出来,看看它们对录音新闻有什么作用。

  从景物描写的作用、比喻手法的表达作用等方面谈,言之有理即可。

  四、设置活动:模拟播音

  以课文播音稿为基础指定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模拟播音。朗读时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感情基调,选择适当的语调语速。

  教案点评: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反复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新闻广播的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学生学习语言、训练朗读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朗读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

  说春——赏春——评《春》——写春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与学生同唱一曲《春天在哪里》,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自然地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你看,那峰峦雄伟的高山,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喷薄而出的红日,那姿态万千的彩云……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而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的春天,更是大自然的杰作。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

  说春:

  设题: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

  学生回答可能有:

  ①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

  ②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③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蓬蓬勃勃。等

  小结:感受真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请速读课文后说说。(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略)

  赏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现代著名作家末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

  明确:春天是新生的娃娃。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2、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请说出理由。(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你的感受和领悟,说说喜欢的原因。)

  明确:(1)喜欢娃娃。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哪个同学能具体说说“新”在哪里?

  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③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④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喜欢春姑娘。喜欢春姑娘的美:

  春姑娘确实很美,花枝招展的(美),能否通过阅读,发挥想象,在叙述她的美中渗透进自己的感受?即美在哪里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引导:同学们的感受很深,想象力也很强,真佩服你们。读书啊,写作啊,都要这样,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发别人之未发。春姑娘这么美,能不引发你们去——(生:去追逐)能否说得更准确些?(生:去追求)对!人生,就是要大胆追求,不懈追求,只要敢于追求,人生的春天就一定是属于你们的。

  师: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娃娃,比喻成小姑娘,还比喻成——健壮的青年

  (3)喜欢健壮的青年。

  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你的感受和领悟,说说喜欢的原因。

  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象,万般喜说。

  引导:说得太好了。这感觉、这想象、这喜悦,全出自于“抚摸”,“抚摸”传递着柔和、芳香和喜悦,这是多么的惬意和舒畅啊,令人情不自禁地对生活、对未来充满美好、强烈的畅想。

  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在春天是最寻常的,雨在作者的眼中不但是美的,而且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

  3、请细读六、七段,再深刻体味、联想和想象。即魅力体现在哪里?

  学生朗读讨论后明确:

  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结束语]: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更美好,未来才更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布置作业 』

  这篇散文写得很美。请欣赏地读,读出韵昧、读出情感、读出思考,然后,抓住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修辞、立意等等,写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好在哪里,二百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一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字、写字;积累词句;以“秋天”为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2、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3、学习自主策划秋游活动。

  4、乐于学习,乐于展示。

  重点

  认字、写字;积累词句;以“秋天”为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难点

  自主策划秋游活动。敢于展示。

  教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发现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1)激趣:今天我请了一些老师教我们识字,他们是谁呢?

  课件出示:郊、枝、笼、球、帆、梨

  学生边读边组词。

  引导:由这些学过的熟字做老师,教我们识新的字。他们是怎么教的呢?

  请你读完书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的伙伴们。

  读书讨论,发现识字方法:熟字去偏旁,成为新字。

  (2)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交、支、龙、求、凡、利

  用各种形式认读、正音。课件隐去拼音。再认读。

  (3)识字游戏“汉字妈妈找娃娃”。六个学生手执“郊”等六个字,当汉字妈妈,另六个学生手执“交”等六个字,当汉字娃娃。“妈妈”举字先说:“我是‘郊’字妈妈,我的娃娃你在哪?”“娃娃”举字说:“我是‘交’字娃娃,我找朋友——‘立交桥’去了。”

  2、发现汉字的特点(许多字偏旁相同),写相同偏旁的字。

  (1)激趣:有四个汉字家庭邀请我们去做客,请看是哪四家,看完后你能根据每组汉字的特点给每家取个名字吗?

  (2)课件展示:四座小屋。每座小屋内分别有一组字:“植橘橙”“脖胳膊”“苍菊著”“字宜察”

  (3)学生认读、讨论,按偏旁归类认识。

  (4)屋子太大,汉字娃娃太少,请你给它们的家再添几个汉字娃娃,看谁添得多,添得对。

  (5)学生互教互学,再书写。

  (6)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议。

  二、日积月累

  1、读词语。

  (1)自己先读几遍。

  (2)找伙伴读,读给伙伴听,互相正音。

  (3)看多媒体图片,找相应词语贴于黑板,当小老师带读。

  2、朗读背诵儿歌。

  (1)创设情境导入: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秋天的田野、果园。

  (2)课件展示:秋天田野、果园风光。

  (3)看到这些,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4)请带者美好的感受读一读《秋天到》这首儿歌吧!

  (5)读给同伴听,互相正音。

  (6)指名读,小组竞赛读。

  (7)教师指图画引读。

  (8)试着背诵。

  (9)抽查背诵情况。

  三、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每天都与“秋天”做朋友,我们积累了秋天优美的词语,朗读了秋天优美的诗文,还找了秋天,画了秋天,大家更盼望有一次秋天的旅行。今天,我们就成立几家“旅行社”,为我们的秋游各做一个计划。一个小组就是一个“旅行社”。哪家的计划做得好,我们就采用哪家的。评一评,谁是最佳“旅行社”。先请每个“旅行社”给自己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2、挑选景区。

  (1)分组商议:第一步应该决定到哪儿去,去干什么。

  各“旅行社”把自己收集的秋游资料拿出来,先分别说说自己的.建议,然后

  大家再讨论,到底去什么地方,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最后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深入小组指导,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谈话态度。

  (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上台说本组设想,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做辅助说明。

  3、商讨出游注意事项。

  (1)谈话激趣:从秋游的地点、线路、活动安排来看,各“旅行社”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秋游出发前,你们还应该提醒游客们要做好哪些准备呢。下面,再比比哪个“旅行社”替游客想得最周到,会写的可以写出来。

  (2)学生讨论并说(写)秋游准备,教师深入参与太论并提示要点。

  (3)采用“游客提问、导游回答”的形式从“衣、食、住、行、知”五方面谈秋游准备。

  4、总结。

  (1)总结:各“旅行社”通过研究讨论,为我们的秋游活动出谋划策,拿出了很好的方案。下一步,我们将选定一个方案,快快乐乐地去秋游。其他的方案我建议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供他们安排秋游活动时参考。

  (2)颁奖:给“最佳旅行社”颁奖。

  四、展示台

  (1)总结式导入。

  我们学了秋天的课文,读了秋天的小诗,还到野外寻找了秋天的足迹,欣赏了秋天的风光。秋天就像一位朋友,带给我们许多知识和美的享受。有四位小朋友办了一个“秋天”的展览,请大家欣赏。你最喜欢谁的作品呢?

  (2)课件展示:“我们的作品”。学生评论。

  (3)建议学生用多种形式把眼中的秋天展示出来,布置出一间秋天的教室。

  (4)开一个“秋天来到我们班”的展览会。备注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

  我的发现

  郊——交(立交桥)球——求(要求)

  枝——支(一支歌)帆——凡(平凡)

  笼——龙(龙灯)梨——利(顺利)

  熟字去偏旁,成为新字。

  我会写:植橘橙_______脖胳膊_______

  苍菊著_______字宜察_______

  我会读:娃娃胳膊光盘名片旅游团

  山峰巨石枫树菊花风景区

  翠鸟甲鱼高粱橘子降落伞

  勤劳观察认识尤其奇形怪状

  教学后记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效果较好。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1、 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是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20xx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

  (1) 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

  (2)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4) 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P127统计9、根据1997-20xx年全国每年出生人口数统计图回答问题。

  (1) 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交流。

  (2) 分组讨论,每组自由选择一小段时间(如:1998—20xx的变化情况)

  (3) 汇报交流各自的研究情况。

  (4) 让学生体会到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P131 14 根据我国1997—20xx年博物馆数量统计图回答问题。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妙、努力、登上、任何、一旦、估计、年龄、神秘、探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培养同学就掌握的资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疑惑之谜。

  【教学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同学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同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茫茫太空,有着数不胜数的星球。上一节课俺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俺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二、学习生字

  1、要指导同学读准字音:

  注意“悬”不要读成“xiàn”“xián”;

  “遐”不要读成“jiǎ”;

  “努”不要读成“lǔ”;

  “藻”不要读成“zhǎo”。

  2、写字指导:

  “幕”字下边不要写成“土”,还要注意与“慕”区别字形;

  “临”左边不要写成竖心旁,右下角不要多一竖;

  “奥”上半部不封口。

  三、学习课文

  1、第一自然段:

  ⑴ 同学读句子,想象夜幕降临,皓月当空的景象。

  ⑵ 利用泡泡进行学习:人们都会有哪些遐想呢?

  美丽的月亮是多么迷人呀!谁愿意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语气要轻柔舒缓,读出皓月当空的优美景象。

  2、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月球的荒凉:

  ⑴ 请同学们读读第2自然段,读后想想:为什么说月球的'景色十分奇异?

  ⑵ 让同学感受月球是一片荒漠。有语气地朗读本段。

  3、学习3~6自然段,了解三种难解之谜:

  默读3~6自然段,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这个谜有什么地方让人难以理解?

  谜之一:

  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身手吗?

  谜之二:

  再看看用植物做实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谜之三:

  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上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4、学习第7自然段,进行资料交流:

  师:“月球真是个神秘的星球啊,俺们来交流一下搜集的月球资料,看看月球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5、小结: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古往今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各样的情感,有数不清的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音乐绘画。下面,就让俺们一起,来阅读书后面描写月亮的诗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报纸的重要补充部分——副刊。

  2.掌握精读和略读副刊的方法

  3.启发学生做摘抄、剪贴报纸资料

  教学方法:

  以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副刊,一般指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

  中国报纸的副刊起于清末,最初称为副张或附张,大都刊登“清闲”文字。五四运动前后,出现过一些提倡新文学,传播新思想的副刊。

  报纸的副刊一般要求与新闻、评论起配合作用。

  副刊的“副”字就是次要的,附属的意思。当然,这是相对于报纸这种宣传工具的主体部分来说的。

  (二)内容分析

  1.读第1节和“怎样阅读副刊”的第1节,概括出副刊的性质、特点、作用。

  (性质:副刊是有别于新闻版面的一种专刊,它虽然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报纸的主体。

  特点: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作用:副刊起配合作用,补其他版之不足。)

  2.副刊的内容很丰富,可读性很强,这是它的特点,《怎样阅读副刊》这篇短文分别从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它的特点。1节从文体上讲的(念第1句)文体兼备,2节,从种类上讲的(念第1句)种类繁多。

  3.阅读副刊要注意哪两个问题?

  (1)不宜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副刊上

  (2)浏览标题,确定精读和略读篇目)

  4.以副刊中的一篇文章作精读示范,从立意,构思和语言三个方面提示学生怎样精读。

  [例]精读《“盼盼”的微笑》

  在立意上:文章从“盼盼”这个名字的含义入手,表达了中人民向往团结、友谊、进步的强烈愿望,和迎亚运的喜悦心情。

  在构思上,1节提供了全文的'抒情线索:“盼盼”的含义然后提出“盼盼”,“你在盼什么?”和“盼盼”,已盼了多久?两个问题,围绕“美好”“亲切”展开抒情,结构全篇两个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正是全文的主题所在。

  在构思上,作者充分运用了想象和联想。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作者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并通过引用中的对比,指出当今世界存在着分岐、动乱和不协调的状况,造成了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相距甚“远”的现实。接着抓住月亮是圆的,地球也是圆的这个共同点,联想到奥运会之旗——五环旗的五环也是圆的特点,表达中国人民向往团结、友谊、进步的“夙愿”。回答第二个问题也是通过黄河日夜奔流,长城历史久远联想到中国终于迎来了亚运会在北京召开的日子,表达出中国人民迎亚运的喜悦心情。

  在语言上,这是一篇散文诗,兼具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篇幅短小,有诗的意境和语言凝炼的特色,但又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结构较远诗歌松散一些。这篇文章语言深沉、含蓄、热烈,读者要跟着作者的想象而展开联想,才能理解文章内容,文章突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感情,勾画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拓展了文章的意境。

  (三)指导学生积累资料。

  阅读副刊,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做的工作;积累资料,我们说读报纸要注意积累资料,这资料大部分都是从副刊中来的,因此,我们要在阅读的同时,把有用的东西收集起来,将来,为我所用。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语文教案 篇9

  活动名称:

  语言

  活动内容:

  诗歌《我的老师真正好》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激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心意。

  2、通过儿歌欣赏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3、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

  活动分析:

  重点——了解教师节的有关常识,并能大胆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难点——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活动准备:

  知识——请家长在家中与幼儿讨论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之情。物质——布置老师爱我的照片展。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导幼儿知道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

  二、利用《老师爱我》的照片展,激发幼儿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之情。

  提问:照片上的`老师在干什么?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关心爱护小朋友时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三、通过欣赏诗歌《我的老师真正好》,激发幼儿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1、完整欣赏诗歌。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掌握诗歌内容。

  提问:老师都教小朋友什么本领?当你的衣服扣子掉下来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做的?当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做的?

  3、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四、鼓励幼儿大胆地说一句祝福老师的话。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 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3. 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狼》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胶片、小黑板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

  一.提问导入,揭发兴趣: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狼外婆的.故事。那么,狼在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动物?蒲松龄笔下的狼又是怎样的呢?

  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二.听读示范,训练朗读

  1.提出听读要求,听课文范读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停顿,词义句义不懂处做记号。

  2. (出示投影)检查听读效果

  (1)读准下列字音

  (2)下列两个句子该怎样处理停顿?

  3. 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4. 学生齐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倒字、不多字,有节奏

  三.质疑求助,掌握字词

  1. 学生就不懂的字词质疑,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狼》教学设计1》。

  2. 检查同学字词句掌握情况。(出示投影)

  四.概括情节,体悟形象:(用小黑板出示问题,先笔写发言提纲,然后交流。)

  1.故事中的狼是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说明。

  2. 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

  3.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四.揣摩广思,自由讨论:

  故事中的主体是人还是狼?为什么?

  注:让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的均需肯定。教师最后只能提自己的想法,不强加。

  五.观察分析,复述故事:

  1.(出示投影)让学生观察五幅图画,想一想可以用文中的那些句子对应。

  2.(出示投影)根据图画,结合文章内容,复述故事

  六.课堂小结,揭示目标。

  学习目标:

  1.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大意

  3.能进行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一、说出加线字的意思

  1、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2、缀行甚远 3、恐前后受其敌

  4、一狼仍从 5、择其善者而从之

  6、顾野有麦场 7、弛担持刀

  8、一狼径去 9、狼亦黠矣

  10、屠自后断其股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1、 并驱如故。

  2、 其一犬坐于前。

  3、 目似瞑,意暇甚。

  4、 一狼洞其中。

  5、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活动教案01-22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丰碑》教案02-06

语文园教案02-0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4

语文《清明》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