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新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故事情节变化和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三个小伙伴面对困难运用各自的特长,齐心协力解决困难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投影片、头饰。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是讲一个关于三个小伙伴的'故事。
板书课题:5、 三个小伙伴
2、读题,讲解:伙伴就是同伴、好朋友。
3、提问:你有好朋友吗?你们经常一起干什么?
4、过渡:故事里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它们在一起要做一件什么事呢?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挖坑施肥培土浇水嘴巴鼻子拱就把
2)指名读生字词。
3)指名读课文。
①看图学习第一自然段。
②出示挂图,指名回答三个小伙伴是谁。
③小黑板先后出示下列词语:
yě zhū dài shǔ xiàng
小野猪小 袋 鼠 小 象
④指名读,齐读。
⑤从图上能看出它们去干什么吗?
⑥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句中停顿。
⑦一同上山栽树还可以怎么说呢?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多高兴啊!咱们来高高兴兴地读这句话。
⑧分组读,表演。
(三)指导写字。
1、指名读:同拉么把巴没有要
2、根据笔顺集体书空。
3、师范写生字,学生观察字形结构、笔画。
左右结构的有:“伙”左窄右宽,上下平齐。“和”的“禾”竖挺直,口在右,居中。
“跳”足字旁,字形窄小。
半包围结构的有:“同”同字框,竖直方正,右竖稍长,里面部件靠上写。“边”注意走之的平捺要托住上边的“力”。
4、学生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练写。
(四)作业:熟读课文。
(五)板书。
5、三个小伙伴
小野猪
小袋鼠
小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故事情节变化和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三个小伙伴面对困难运用各自的特长,齐心协力解决困难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投影片、头饰。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5课课文,齐读题目,学习了它的生字,现在让我来看看小朋友的生字掌握情况。
2、出示卡片:一同 没有 嘴巴 就 不要紧 长鼻子 怎么办 手拉着手。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新授。
1、课文中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根据回答贴图片(作板书):小野猪、小袋鼠、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小伙伴是怎么上山栽树的。出示挂图: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了,它们手里带了栽树的工具吗?它们怎么栽树呢?
2、出示: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指导读好这句话。
这时谁第一个想出了办法?它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板书:用嘴巴挖树坑。
出示:小野猪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不一会儿,小野猪就用嘴巴拱出了一个树坑。指导读,指名读,齐读。喜欢小野猪的小朋友再读一遍,可边说边演,评议。
3、树坑挖好了,第二个困难又来了,是什么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出示: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这时谁想出了办法?它怎么说、怎么做?板书:用皮口袋运肥料
你喜欢小袋鼠吗?为什么?指导读。男女生赛读,评议。请喜欢小袋鼠的小朋友演一演。
4、树坑挖好了,肥料也运来了,三个小伙伴就要栽树了,我们来看看它们接下去怎么做。指名生读第四自然段。
什么叫培上泥土?指名做动作示范。
5、没有水桶怎么浇水呢?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板书:用长鼻子浇水
出示三个小伙伴说的话:你们看,三个小伙伴都这么说,都那么积极主动,没一个偷懒的。
指导读小象说的话。
什么叫“吸足了水”?小伙伴在山上栽树,小象从山上跑到河边,一定很远,还要把长长一鼻子的水运到山上,多不容易呀!指导读第五自然段,小组比读,评议。你喜欢小象吗?为什么?演一演小象。
6、小树终于栽好啦!出示挂图2,看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怎么写的?齐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读。
7、三个小伙伴不仅使出自己最大的本领,还那么积极主动,相互配合,一同把树栽好,都很可爱。小朋友也很聪明,你们和小伙伴一起做事一定也能很顺利。指名带上头饰表演,评选“表演小能手”,发智慧果。
8、小朋友在一起学习,一起玩,就应该像这三个小伙伴一样,发挥自己的本领,一起努力,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得到快乐。
(三)看图讲故事。
1、出示投影片。
2、小结:小熊生病住院后,小伙伴都带上礼物来看望它,关心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伙伴还应该怎样?希望大家以后也能成为好伙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四)作业。
抄写词语
(五)板书:
5、三个小伙伴
小野猪 硬嘴巴 拱树坑
小袋鼠 皮口袋 运肥料
小 象 长鼻子 浇树坑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三组课文。这一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共有三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
2.揭示课题。板书:7鱼游到了纸上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不必要求说得过于详细。)
4.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讨论课文的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段(第五—九自然段),讲这位青年如何画金鱼。
第四段(第十—十四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1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按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认真准备。
2.讨论交流。
(1)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表现在哪些地方?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为一体”是融合在一起的意思。聋哑青年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像他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专注。)
(3)“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4)“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进行了准确描写,并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这些都说明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完成课后“读读写写”的练习。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说说“唯一”、“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语抄两遍。
四、布置作业。
预习《火烧云》。
7 鱼游到了纸上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5、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清明4月3日—5日)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
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将生字读熟。
(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把课文读熟,不重读,不漏字。
(4)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的节日。
2、学生自读课文。
3、汇报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交流不认识的生字,重点指导。
(3)指导识字:
翘舌音:传、舟、赏
后鼻韵:统、巷、堂、郎、饼、赏
乞:它与哪个字相似,它可以组哪些词?
4、开火车读生字。
三、送生字进课文,初识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
2、师生对读课文,看谁读得更流利。
3、分小组对读课文。
4、男女生对读课文。
5、找出文中所讲到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生字,看看哪些生字在书写时存在问题,给大家提示一下。
2、重点指导:贴、街、转、闹
(1)街字是左中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握结构。
(2)贴字的偏旁最后一笔是点。
(3)转字最后一点也是难点。
(4)闹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市”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3、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一、畅谈春节,导入新课。
1、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
2、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你能说说春节有哪些主要活动吗?
3、文中介绍了春节的哪些活动呢?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研读课文,了解各种传统节日。
1、汇报文中讲到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勾出各种节日的主要活动。
三、品读课文,学习汇报。
1、了解春节。
(1)春节:贴窗花、放鞭炮。
(2)观看春节的喜庆场面。
(3)说说春节还有哪些活动?
吃年夜饭、贴倒福、给压岁钱、看春节联欢晚会、贴春联、走亲戚。
(4)闯年关活动
第一关:年的故事谁来闯关?
第二关:背一幅春联或一首春节的诗。
第三关:说出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并唱出一句。
第四关:设计一句春节的祝福语
2、元宵节
(1)元宵节:看花灯
(2)说说花灯的热闹场面。
(3)体会“大街小巷人如潮”。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人流比作潮水,说明大街小巷里的人非常多。
(4)指导朗读。
3、清明节
(1)清明节:扫墓。
(2)介绍扫墓这个习俗,是为了祭奠死去的先人。
(3)同学们参加过扫墓吗?主要准备些什么?怎么做?
4、端午节
(1)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2)观看赛龙舟的场面。
(3)指导朗读,读出喜庆的语气。
5、乞巧节
(1)讲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2)指导朗读。
6、中秋节
(1)说说家里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2)吃月饼、赏月亮,欢度中秋。
7、重阳节
(1)讲解重阳节的习俗。
(2)教育学生学会尊敬长辈。
四、再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
1、学生齐读。
2、师生对读。
3、男女生对读。
五、拓展延伸。
1、说说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2、这些节日都有哪些主要的庆祝活动?
3、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哪些节日是有民族之分的?
六、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传统节日,这是我们的历史财富,希望同学们能珍视我们的财富,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
七、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抄写你喜欢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展开描写,并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鲜明的印象及感受的写法。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
3.细读,分析课文。
第二课时
1.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3.反复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作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拨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侯截然不同。
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 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三 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 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③ 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明确: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四 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1自然段
① 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
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 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第二课时
(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
济南人由于身在温暖冬天而引起对温暖的春天的联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来,他们却又并不着急,而且脸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3.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4.第4自然段
① 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出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② 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5.第5自然段
① 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② 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 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1.让学生再将课文默读一遍,要求边读边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明确: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上,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第三段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后的山景;第四段从城内往城外,写雪后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视到仰视,写出整个济南的形象。作者正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的观察,才生动形象地写出冬天济南温晴的这个特点。
2.学生再议论,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明确:
① 用自己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北京、伦敦),与济南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使人们确实感到它是宝地。
② 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以此来感染读者,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受。
③ 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冬天的济南写得脉脉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六 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前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感情来,如朗读课文时可根据文中描写景物展开想象,脑海中映现作者描绘的画面。
七 指导学生作文。
可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文,写一篇题为《××的冬(春天)》的短文
语文教案 篇5
听说活动:6斧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听清故事里有哪些人物,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听到的故事借助画面复述出来。
3.懂得做人要真诚。
重点和难点:
1.把听到的'故事借助画面复述出来。
2.培养良好的听话、说话的习惯。
3.懂得做人要真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
2.揭示课题:听说活动斧子的故事
二.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
1.看投影,第一次听录音。(全文)
要求听清录音中谁丢了斧子?白胡子老爷爷怎样帮助他的??
(1)学生听
(2)学生听后讨论。
(3)学生听后交流。
2.第二次听录音。(2、3幅图)
要求听清老爷爷三次帮助找斧子的过程。
(1)学生自由准备
(2)小组讨论
(3)指名说
(4)学生练说
(5)学生操练
(6)学生评议
3.听第三次录音:(第2幅图)
要求听清对话
(1)复述对话
(2)同桌练习说
(3)小组交流
(4)大组交流
(5)学生评议
4.学生仿照课文录音说。
5.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学生自由找小伙伴,分角色演一演。
三.全课,激发情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熟读生字词,学习偏旁“厂”“穴”。
2.积累并运用几个表示“笑”的词语,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句子。
3.借助对汉字部首的认知,实现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4.积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语,并能说出类似的词语。
5.熟读并背诵《弟子规》节选部分,培养学生热爱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两字词语。
【教学难点】
1.能根据不同语境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
2.初步学习《弟子规》,理解意思,熟读并背诵,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教学“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汉字“江、河、沟、海”,引导学生观察四个汉字并说说自己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明确:我发现四个字都有一个三点水旁。
师:你们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四个汉字最明显的特征。再动脑想一想,这几个字在意思上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明确:这四个字表示的都是与水有关。
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汉字“形旁表义”,也就是说汉字的偏旁跟这个字的意思密切关联。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个偏旁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汉字、词语。
2.出示“识字加油站”中的两个偏旁“厂、穴”,指名说说这两个偏旁的名称以及它们所表示的意思
(1)出示生字:
厨 厕 厢 厦 穴 窟 窿 窑 窄
(2)交流识字方法:
前四个字都含“厂”;后五个字都含“穴”。
教师明确:“厂”和“穴”所表示的含义,“厨、厕、厢、厦”都是厂字头的字,它们大多与房屋有关;“穴、窟、窿、窑、窄”都是穴宝盖的字,它们大多与洞穴、房屋有关
课堂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厂字头的字和穴宝盖的字?
(厂字头:厅、原、厩等;穴宝盖:窝、窗、窃等。)
二、教学“字词句运用”
1、过渡引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汉字有多种意义,再组成词语就更多了。下面就来看几个:
(1)出示9个关于笑的词语,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思考这些词语都有哪些不同的意义。
(2)指名学生朗读词语,教师适时指导读准“破涕为笑”中“涕”读“ti”不要读成了“di”
(3)学生交流对9个含有“笑”字词语的理解,同时运用相应的表情来演绎对于词义的理解。
学生明确:
“破涕为笑”:一下子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形容转悲为喜;
“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捧腹大笑”: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极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
“微笑、笑眯眯、笑呵呵、眉开眼笑”几个词语中“笑”的程度稍浅,“哈哈大笑、瘁腹大笑、狂笑”等程度更深,而“破涕为笑”则写出了情感上由悲转喜的变化。
2.知识拓展,还有哪些关于笑的词语?
(小组讨论,明确:苦笑讥笑狞笑嘲笑谄笑哄堂大笑哑然失笑等)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出示6个词语,学生自由朗读词语。思考这六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2.学生熟读、识记词语,交流讨论。
明确:“寻找”这个词中的“寻”是找的意思,“找”也是找的意思,那么“寻”和“找”是同义词,它们组成的词“寻找”的意思和它们差不多。即两个意思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词的意思也与它们差不多。
3、对剩下的词语进行验证。(出示课件)
教诲:“教”和“诲”都有教导的意思。
伙伴:“伙”和“伴”都有同伙、作伴的意思。
灾难:“灾”和“难”都是指遭遇的不幸。
明亮:“明”和“亮”都有光明、亮堂的意思。
柔软:“柔”和“软”都有轻柔的意思。
4、课外拓展: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
追赶跳跃飞翔打击疯狂温暖弯曲等
四、句子朗读
1、出示句子。
(1)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问题预设:句中加点词反映了小马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说明小马很高兴,活泼。
朗读指导:用轻松,愉快的口气读这句话,
(2)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
问题预设:句中加点的词语反映了小马怎样的心情?
明确:说明小马有点不好意思。
朗读指导:用犹豫的、不好意思的语气读,读的时候语速要慢一些
(3)他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
问题预设:从加点的字里,我们得到了什么信息?
2、学生试着读一读。读出应该有的语气。
3、总结方法,分小组比赛读,最后全班齐读。
五、学习“日积月累”
1.播放《弟子规》朗读视频,初步感受《弟子规》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教师简单介绍《弟子规》。翻译内容:
明确意思:
帽子要戴正,纽扣要系好,袜子和鞋子也都要穿得服帖。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到处乱丢,以致于弄乱弄脏。
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警惕,勉励自己要奋发图强。
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本69页《弟子规》节选,熟记内容。
4.学生自由背诵《弟子规》。
六、我爱阅读
1.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完思考:这个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分段指名读。
3.小组讨论这个短文的故事内容,主要任务、事件有哪些。
4.分角色朗读短文。分四个角色:老奶奶、大儿子、小儿子、老爷爷
5.这篇故事蕴含的道理是什么?你从中学会了什么?
(学生反复读文章,交流领悟)
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角度不同,好事看起来像是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
七、课堂小结:
就像《好天气坏天气》一样,本单元的另两篇课文由浅及深的表达着“角度”的重要性。
本单元的《画杨桃》,先直接明了的阐述了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观察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杨桃被画成了五角星,这是由于“我”所处的角度不同,和平时看到的杨桃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小马过河》中,老牛说河水很浅,是因为老牛比较高;松鼠说河水很深,是因为松鼠体型比较小。小马在那里不知所措,只好回家问妈妈。妈妈鼓励小马自己去寻找答案。最后的结果是“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07-25
【经典】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8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08-02
语文古诗教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