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 2、栖息( )
3、寥阔( ) 4、枯涸( )
5、清洌( ) 6、梦寐( )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 ⑵ 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 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秋天》选自 ,作者何其芳,现代 、 。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 , 一是 。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 。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 ,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8.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19.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20.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21.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积累运用
(一)1.shuò 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2.qī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3.liāo高远空旷。 4.hé 干涸,没有水了。 5. liè 水清。 6.mèi 睡梦。 (二)1.何其芳 诗人 评论家 《预言》 2.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 3.⑴农家丰收图 ⑵霜晨归渔图 ⑶少女思恋图 4.松弛闲静、宁静悠远。 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预言》;诗人、评论家 3.前四句描绘秋天的画面,各节诗的最后一节加以总结,收束全节。 4.农家丰收图;霜震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5.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 6.⑴“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用在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⑵“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8.牡丹虽然不实,然而为花之艳;荔枝虽花不艳,然而为果之绝。 9.第一层:(第一节)偶然邂逅激起的缠绵情爱。第二层:(二三节)写诗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儿是怎样在自己的记忆里被自己日渐美化起来。第三层:写美丽幻影的破灭。 10.一见钟情 11.一见钟情产生爱意的双方 12.对爱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将抛开美丽的幻想而步入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14.欢愉;酸楚 15.诗人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更是对爱情理想破灭的预言 16.用“我是一条小河”的比喻贯穿全诗。 17.使诗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浓,形象鲜明、真切,语言耐人寻味 18.老师的粉笔 19.排比;设问 20.各种颜色的粉笔 21.最后一句 22.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语文教案 篇2
一、边讲边画,激发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结合本课教材所描述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我设计采用边讲边画的教学方法,使形象的语言文字和直观的画面融为一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二、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识字教学按初读课文,读准了字音;讲读课文,理解字义;总结课文,认清字形三个步骤进行。尤其是注意在讲读课文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例如:通过观察图画理解低的意思;通过活动教具的演示理解直与弯的相反意义;通过两次不同的.呼吸体会闷的感觉,理解词义;通过动作演示理解挎的意思等。将识字教学融于阅读教学之中,使发展语言与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注意联系,训练思维
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语,研究这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联系。如:燕子为什么会飞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飞不高的虫子来理解。还可问学生燕子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燕子的思考过程:虫子飞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气很潮湿→所以要下雨。
四、以文悟道,相机渗透
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小动物们互相关心的好品德,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如小鱼对小白兔说: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要指导学生很好地体会感情。再如通过小白兔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积极去问别人,教育学生要多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五、加强朗读训练,注意形式多样
对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体会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要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为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别读,有集体读,有分段读,也有全篇读,有一问一答的对话式读,也有戴头饰的分角色读,还有引读等等。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知识与技能:
⒈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⒉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⒊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⒋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3.背诵课文。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百世,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
二、解题,介绍作者
(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整体感知
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⒉教师指导朗读:
正音:会(ku?i)稽修禊(xì)激湍(tuān)流觞(shāng)曲水齐彭殇(sh?ng)游目骋(chěng)怀
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要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⒊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⒋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⒌请大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标记,一会我们共同解决。
⒍提问: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变化着的,好请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
(2)明确:“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⒎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四、赏析课文
⒈学习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
(1)教师强调重点字词:毕、咸:全、都。修:长、高。引:招致、招引。其次:其间。次,旁边。惠风:和风。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这里是“用来”的意思。极:尽。娱:乐。信:确实。
(2)请两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3)教师提问: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明确: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⒉指导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理清背诵思路:第一部分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周围的环境、场面,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五、总结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六、布置作业
1.翻译第一部分文字。
⒉结合课文,展开联想,写一段文字,描写兰亭的美景,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1.学习第二、三两部分并背诵。2.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第一节
二、讲析第二部分:
⒈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⒉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教师提示重点字、词)。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或,悟,因)
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之、系)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期”的翻译)
⒊学生齐读课文
⒋讨论分析:
⑴提问:本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明确: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⑵由第一自然段的“乐”转入本节的“忧”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⑶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
明确: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是承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⒌学生试背第二部分
三、讲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第四段
(2)指名学生口译第四段
重点字词提示:①若合一契②临文嗟悼③一死生,齐彭殇④其致一也
(3)讨论、分析:
①作者在这段中抒发了哪些感慨?
明确:一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二是“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
②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作者认识的局限性,更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③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学生试背第三节。
四、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明确: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明确: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对话.
2、在对话中能够正确使用引号。
3、能够在生活中、故事中和看图想象对话。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对话,在对话中能够正确使用引号。
教学难点:能够在生活中、故事中和看图想象对话。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出示《狼和小羊》中的一组对话。
学生读句子,发现什么特点。(明白什么是对话)
2、对话与平时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一般由两句话组成。有冒号和引号)
3、标点符号巩固练习。
小明说今天真热啊小红也说是啊都出汗了
4、能不能在《狼和小羊》中再找出一组对话,读听。
1、比比看,谁能在其他的课文中还能找到更多的`对话?
2、同桌之间任选主题进行对话。
3、看图想象对话。
A、有几个小朋友正在查阅资料呢,你联系在平常读书中和同学们的对话,也来想象一下这几个小朋友会说些什么呢?
B、同桌之间互相商讨并练习。
C、学生汇报,同学品评。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离不开对话。我们不仅会运用了对话中的标点符号,还知道怎样对话,最关键的一点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说的话,只有这样对话才能顺利进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引用诗句以及由景及联想的写作方法。
2、体会景与历史沿革浑然一体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景物生发开去,写历史沿革,写自己的感受、体会。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扬州在今江苏省中部,长江备案,大运河经过此地,历来诗人争相议论之地。今天,我们也随作者余心言到扬州一瞥。(板书课题)
二、指命读课文。
三、学生和教师对其中不懂得词进行议论。
四、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1——7)段 写作者所知道的诗人。前人对扬州的.“矛盾”评价。
矛盾一:南宋鲍照笔下扬州的荒凉与唐代诗人笔下扬州的繁华形成矛盾。
矛盾二:“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可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却并不把扬州包括在内——不可爱。
矛盾三:“北方”与“南方”的不同认识。
矛盾四:美人——性格上妩媚,她与具有反抗精神的“扬州八怪”并存。
第二部分(8——13)段 介绍瘦西湖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14——17)段 介绍平山堂及其周围的景色。
第四部分(18——21)段 介绍史公墓及扬州在历史上遭受的劫难。
第五部分(22——23)段 揭示主题,交待写作目的。
五、中心探讨。
本文按照想扬州、到扬州、思扬州的顺序组织材料。介绍了历史上文人墨客对扬州的不同凭借与印象,叙述了自己到扬州参观名胜古迹的经过,抒写了自己对扬州的感受,赞扬了一宗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精神。
六、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写扬州该你留下的印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的优秀教案04-12
语文《景阳冈》教案02-09
语文的教案【荐】03-13
【精】语文的教案03-15
语文《狼》教案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