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教案1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想象文章描绘的情境,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8个生字,积累运用诸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惟妙惟肖等词语;了解秦兵马俑,想象兵马俑神态,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领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描写。和本单元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专题,又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本课课文较长,但理路清淅,在教学时,可以抓住“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过渡段,帮助学生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并由此前后推导,整体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理清课文结构,也可以从整体上去感受秦兵马俑的气势磅礴,避免把文章讲读得支离破碎。
基于以上理念和年段目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2、朗读课文,回顾说明的方法,学习写实加想象的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学习想象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学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明白文章的结构,在思中感悟兵马俑的特点,在说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写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法方面,主要采用重点突破法,以过渡段为切入点,展开学习;我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的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学法方面,主要运用读写结合法,使学生的读、思、说、写有机结合。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课前播放介绍兵马俑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一视频作为铺垫,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势导入课题。板书:秦兵马俑,并指导“秦”的写法,揭示“俑”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字词学习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石,阅读教学若是不基于字词理解之上,则是舍本逐末、空中楼阁。我安排了检查生字的环节,本着短、平、快的指导思想,以最简便的方法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完成识字任务。
在检查生字,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之后,我采用展示班级朗读水平的方法,选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范读展示学情;二是渗透结构段的划分;
初读之后,全班正音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将句子说完整。然后再读课文,探索感知。
(三)、默读课文,探索感知
默读时,为学生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问题:
(1)作者用哪一句话点明了兵马俑的特点?它有什么作用?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清楚兵马俑“规模宏大”的?
(3)作者笔下的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部分为什么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
孩子清楚任务目标,就会主动地探究,在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也把老师解放了。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触摸感受文本,探索语言文字,激起个性化独特感悟,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尝试着进入一个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情感世界。
师生交流与文本对话后的心得,引导学生将语言表达的正确通顺。
师生交流:
问题一:赏析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
问题二:重温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问题三:作者看到的是泥土做成的冷冰冰的陶俑,正是源于内心的喜爱之情促使了想象产生,使兵马俑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想象,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赋予了兵马俑生命,使他们活了起来。下面,清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再次走近兵马俑,去感受那轻微的呼吸声……(由教师范读“每一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珍贵的艺术珍品”部分。)
在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想象兵马俑神态之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段,品析作者的表达方法。(每一句话的前半句均是写实,好像之后都是想象)板书写作方法:写实加想象
(四)、回顾文本,整体把握
总结课文,一般都是由老师完成。我反其道而行,设计了三个环节:
1、回顾重点句
师:同学们,现在让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兵马俑,你会引用哪一句?
教师规范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总起段、过渡段、总结段都是提取中心的首选。
2、回顾重点词语
师:你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秦兵马俑特点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
学生梳理词语,教师整理成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
3、回顾课文的写作顺序
师:同学们,作者的词汇是多么丰富呀!你会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这段话吗?
作者先写秦兵马俑举世无双,是()的珍贵历史文物。再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说明它()。文中过渡句写到:兵马俑不仅(),而且()()。作者紧接着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使兵马俑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在文章最后,作者再次赞叹道: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的。
以这种方式进行课内知识回顾,旨在训练学生的总结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发展学生积累语言和摄取信息的能力;系统回顾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落实人文教育。
教材中的任何一篇选文都承载着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用教材教的是方法,学生除了学知识,还应该掌握表达内容的方法、驾驭语言的技巧。濮阳有著名的戚城文化遗产,我抓住这一宝贵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在本课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对濮阳的孩子来说,一是戚城不陌生,二是介绍自己家乡的名胜,他们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更容易调动内驱力,也就更容易收获成功的喜悦。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分两块内容:第一部分提取兵说明马俑特点的关键词: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第二部分板书写作方法:写实加想象。
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词。
2、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搜索资料探究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展示课题,启发谈话。
边放课件(片头)教师边导入: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是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请大家谈一谈你知道的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
展示课件背景资料,师生欣赏。
师:欣赏以后,谁能讲讲秦兵马俑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生1:很神奇。
生2:令人难以相信。
生3:规模宏大
……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分析
1、规模宏大,体现在哪个自然段中。
生:第二自然段。
2、除了规模宏大,兵马俑还有哪些特点?在哪个自然段中进行了总结?
生: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第三自然段。引导认识过渡段及作用。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的要求:
(1)先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一读。
(2)再自读课文,抓住“规模宏大”一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一下,哪些词句体现了这一特点。
(3)再轻声读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四人小组完成填表。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四人小组互相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学生自主探究,同桌相互合作。
3、讨论交流
(1)、指名学生说出各种类型兵马俑所在的段及特点,并谈谈体会。
(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兵马俑,谈谈自己研究的收获。
(四)品读课文
1、我们知道了描写的各种兵俑类型众多,那么仔细看,又会怎样呢?
展示课件神态各异的兵俑。
2、用课件播放各种神态的兵马俑,教师配乐讲解。
3、学生自由练习读第9自然段。
4、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5、知识点练习:“有的……有的……有的……”体会。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展示问题:秦军为什么如此强大?能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学习谈一谈吗?
2、学生发言,引导并展示军阵图。
(六)作业
1、课后登陆秦始皇陵博物馆网站,作更深入研究。
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教案3
【设计理念】
《火烧云》一课在描绘火烧云变化的情景时,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创设氛围,感受美;反复品读,突出重点,欣赏美;读写结合,落实重点,创造美。使优美的语言伴随深切的情感体验积淀于心灵深处。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火烧云的景色之美。
3.选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背诵。
4.学习课文中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写法,展开想象,写一两个片断。
【课前准备】设计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师:夕阳、明月、火烧云……是美丽的。曾经有多少位作家、诗人用最美的语言描绘过它们。火烧云这一景象使多少人陶醉过。现代女作家萧红用最生动、美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瑰丽情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火烧云》。(板书:火烧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划出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些方面。
2. 检查初读情况。
(1)读:指名读自己认为难读之处。 同桌检读。 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2)质疑:有哪些不懂的字词。(师生共同解答)
(3)理清脉络: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些方面?
板书:上来 变化 下去
三、学习第一段:
1、什么叫“火烧云”?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可以是大声朗读,可以是轻声速读,可以是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进行读书。)
2、交流: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1)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读读这句话,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烧)
(2)谁来谈一谈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呢?
(3)你们真会思考!你瞧,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太美妙了!一个 “烧”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又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有气势,给人一种动态变化的感受。
(课件展示:在烈火中燃烧的云从西边逐渐烧到东边,最后一片片呼呼燃烧着的火焰弥漫了大半个天。)
(4)指名读。说说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读。(兴奋、惊喜)
3、这么美的火烧云映照下的大地又会出现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4、夏季傍晚的火烧云景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5、师小结:霞光照到大地上,使地上的人和物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从侧面渲染了火烧云的“红”。霞光这么美,火烧云就更美了。
6、我们可以带着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7、过渡:火烧云上来时,天空实在太美了,它还有哪些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欣赏。
四、布置作业:
摘抄课文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感受到了火烧云上来时的奇异景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着女作家萧红去感受火烧云的变化。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想想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变化?
3、交流:板书:颜色、形状
二、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1、指名读火烧云颜色变化的段落。课件出示。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1) 指名读。
(2)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吗?
A、火烧云颜色变化特别快。(板书:快)
师: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一会儿)
那你就读出变化快的感受来。
B、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快,而且还很—— (板书:多)
师:都有哪些颜色?根据学生回答,师课件出示:
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师:你发现他们的规律了吗?
师: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
(生: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师: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学生仿照上面的形式说。)
师:你们想看看火烧云怎么样的吗?
(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图片)
师: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
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
(五彩缤纷 绚丽多彩 色彩斑斓 五光十色)
(3)你们真会用词。你能将看到的'景象说完整的说出来呢?
师出示仿说内容。学生先练说。再指名说。
2、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3、这么优美的景色与语言,我们还不将它积累起来啊?谁愿意带着感情给大家背一背?
三、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1、火烧云的颜色这么美,这么多,变得这么快,让我们惊叹不已。那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
2、自由读四—六小节。
3、交流:(1)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很多。(像马、狗、狮子)
(2)特别快。(一会儿、忽然、过了两三秒钟、一转眼、接着)
3、作者在描写马的样子时,描绘得真是精彩,一起来欣赏。出示: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1) 指名读。
(2) 这段话哪些语句是写静态的马,哪些语句是写动态的马?(分组读)
(3) 作者为了把马写具体,不光是动静结合,还发挥了想象。找找看,第一句中哪是看到的,哪是想到的?
(4) 很好,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不仅使文章的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
(5) 再来读,读出火烧云的动态美。
4、自学写狗和狮子的两个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火烧云形状变化的?
体会写法: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来写的。
5、说的对。作者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叙述的,这种写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仿照这种写法也来写一段形状变化的火烧云。
6、学生写话。
7、交流,评价。
8、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么多,你能用学过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形状变化多。
(变化多端、变化莫测、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四、回归整体,课外延伸。
1、师:学完了这篇课文,能不能说一句赞美火烧云的话呢?
2、师:现在大家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如果有,马上提出来?
3、师:你们提出的问题很好,有的连老师一时也回答不上来。怎么办呢?
《变幻的天空》《百科知识》等书上都有介绍,下课可以请教它。
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教案4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相关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秦兵马俑相关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可制作。
2、学生课前朗读课文三至五遍,不懂的词语查一查字词典。
教学过程
一、以预习为起点,让学生畅谈预读的感受
1、了解学情,研读课题。从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人手,营造初读交流的氛围:从你们的眼睛和神情看,预读了课文19课《秦兵马俑》(板书课题),一定有感受要说,是这样的吗?先引导学生读题(可相机出示挂图),并让学生说出对课题的理解(注意弄清“俑”的意思),再交流预读的突出感受。
2、畅谈感受,板书词语。在交流感受时,可让学生板书自己概括的重点词语,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世界第八大奇迹”等。从整体上基本把握课文。老师在学生充分畅谈的基础上因势点化,抓住“举世无双、世界第八大奇迹”等相关词语切人,引学生自主探读课文。
3、从读强化,检查识字。可用生字卡片了解并巩固识认。检查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多笔画字(如“瞰、率、靡、魁”)辨形认读,要求读正确。
二、以自读为重点,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彩
1、读出理解(重在读懂):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读书,并提示学生用好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图片等信息读懂课文,注意发现并积极向自己提出问题。在充分自读中主动找同学交流互助。
2、读出见解(重在品味):点拨学生在读中注意图文结合,并在自己认为印象深刻和最能吸引自己的句段处多读多品多想,对精妙的词句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与发现。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是承上启下句、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其中三个词点出了秦兵马俑的突出特点);又如第九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再如“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的“绝无仅有”等。
3、读出心声(重在体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用声音读出自己的惊奇,用情感读出自己的赞叹。找伙伴读,互评互促,人情人境。
4、调整板书(整体构建):从总体感受人手,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板书进行调整。可先将“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等重点词重调于课题下面,再将“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板开(或横板或竖板),再让学生归类调整词语。重在强化学生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把握和对美的语言的感受。
三、以诵读为焦点,让学生直抒心中的自豪
1、自由选择,尽情诵读。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读中注意引导学生精要地进行体验式点评(即评、读、悟、想相融合):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主要指向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参与:我认为他读得不够气势,请听我读这句话!这两个词突出了威武,我觉得语气可读得更突出一些,等等。
读中图文结合,多形式互动结合,同时注意对照黑板上的板书。
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兵马俑宏大的气势;第四至八自然段主要读出各俑不同特点的威武、敏捷与勇猛;第七自然段重点抓住几个排比句,读出品评的韵味,读出入境的想象。首尾段则要充分读出自己的赞美、惊叹与自豪。
(如果学生选择以解说形式展示,更要鼓励。)
2、自主积累,主动延伸。一是读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和摘抄好的词句;二是准备以导游形式,将课文(或某一内容)编成导游词,结合搜集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回家后向家里邻里等周围人介绍兵马俑。
四、作业
板书设计
19、秦兵马俑
将军俑 威武勇猛 久经沙场
武士俑 忠君爱国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各尽其责
形象鲜明 英勇善战
马 俑 神态各异
【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教案】相关文章:
《秦兵马俑》语文教案12-16
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教案05-05
语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02-23
语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03-28
语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4篇02-23
《秦兵马俑》语文教学反思14篇07-30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案12-29
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教案03-19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