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6 08:38:4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 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喜------悲------泣

  说课: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rarr;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rarr;体味诗人的情感rarr;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见文后注释1。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艺术特色归纳:

  ㈠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㈡艺术特色:

  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六.本诗的风格:

  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大胆探究的精神,以及用不 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大胆探究的精神,以及用不 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纸船和风筝,板书“纸船”“风筝”两词。

  2、教师分别找学生读词,并请学生在这两个词之间写一个字,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

  (教师写“和”字。)

  你能用“纸船”、“风筝”说话吗?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读提示1.认识“坏、扎”等8个生字,2.正确、地朗读课文。)

  要求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拿起铅笔,边读边画出本课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它。

  三、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落实目标1.认识“坏、扎”等8个生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识字规律。)

  (1)学生朗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学生朗读时有困难的句子,重点指导。

  A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B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C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D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

  (2)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课件出示:扎、坏、抓、莓、幸福、受、吵

  具体操作: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四、做识字游戏

  (落实目标1.认识“坏、扎”等8个生字。)

  1、抛魔方,读字,举字卡

  2、摘苹果

  五、我的发现:扎、抓(落实目标 1.正确、端正写“坏、扎”等8个生字。)

  六、我会写

  (落实目标 1.正确、端正写“坏、扎”等4个生字。)

  1.出示生字“坏、松、扎、抓”。

  2.给生字组词。

  3.教师示范并讲解书写要领,重点指导“抓”

  4.学生练习书写。

  5.展示评议。

  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到谁和谁的故事呢?(出示贴图)你们知道他们俩住在哪儿吗?(学生说完后上台贴图)老师指着板书朗读第一自然段。

  七、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出示纸船实物,指导学生大声地读、轻轻地读、甜甜地读纸条上的祝福。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熊的动作和神态,联系生活理解“乐坏了”,体会小熊喜悦兴奋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想象补白:小熊现在又会想些什么呢?小松鼠收到礼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

  5.纸船和风筝给它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2.~6.自然段吧,一起去分享这份快乐。

  6.区分“漂”和“飘”。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小朋友,你们想一想,他们可能会为了什么小事而吵架呢?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边说边取下纸船和风筝)

  学习7——11自然段。

  1、这时,(示课件)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下面,小组合作学习,一起到7——9自然段去找答案吧!

  2、汇报提出的问题。

  3、课堂练习:

  比较句子:

  ①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纸船了。

  ②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说得真好!连我们的电脑也忍不住要表扬你了!)

  4、指导朗读:(示课件)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些自然段呢?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学生评价;老师也可读,让学生评价。

  ③指一名领读,其他小声跟读。

  5、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心里也越来越难过了!这时,是谁受不了了?谁想读读这一段?你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的?谁还想读一读?指导读(示课件)“如果,,,,就,,,,”,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6、听了松鼠的话,你愿意和松鼠和好吗?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松鼠 会看见什么?(边说边贴上风筝)是谁放的呀?这真是一只美丽的风筝啊!松鼠看见了,有什么反应呢?(高兴得哭了)他又是怎么做的?

  7、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谁?为什么?

  小结:小熊和松鼠真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不但主动交往成了好朋友,而且有了矛盾还能主动道歉言归于好!小熊和松鼠把纸船和风筝作为友谊的使者,传递他们的友情,真聪明!

  课中操:《找朋友》(放音乐)

  小熊和松鼠终于和好了,你们替他们高兴吗?让我们来唱首歌庆祝一下吧!

  八、拓展思维

  ①小朋友,当你和好朋友闹别扭时,你又很想和他和好,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

  ②下面,老师就给个机会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好朋友表达心意吧!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由来及意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与国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现在的孩子对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了解越来越少,而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与入侵,使幼儿对过洋节、吃洋快餐倒更加热衷。为了使幼儿了解本民族特有的民俗艺术,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美,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幼儿园特地利用幼儿园的过道走廊,将其布置成“中华民俗一条街”。街市上蜡染、中国结、脸谱、陶艺等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一字排开,让幼儿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春节即将临近,我因地置宜地设计了“年年有余”的中国春节民俗综合欣赏活动,将活动安排在“民俗一条街”实施,并根据活动需要创设环境:挂红灯笼、贴年画、贴春联、窗花、放鞭炮。,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祥和的过年气氛,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有关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环境,让幼儿在过年的氛围中欣赏年画、剪纸、春联等传统民间艺术,了解中国民间习俗和感受它们所表达的喜庆吉祥的节日气氛。

  2、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布置“过年”区域,用春联、鞭炮、年画、剪纸、灯笼等装饰,录音带。

  2、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参观民俗一条街,激发欣赏兴趣。

  二、了解、欣赏春节时的民俗艺术。

  1、幼儿观察“过年”区域。

  问:你都看到了什么?什么节日快要到了?(灯笼、鞭炮、红包、春联、年画、倒福……。)

  2、了解过年的习俗。

  问: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师:我小时候也很喜欢过年。过年时,我可以放鞭炮、拿红包,还可以挂年画,贴春联,剪窗花,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和习俗。

  3、幼儿自由欣赏过年的民间艺术,教师予以个别提问、指导。

  4、重点欣赏年画。

  (1)请幼儿欣赏年画《年年有余》

  (2)小结年画的特征,理解“年年有余”的含义。

  (3)引导幼儿寻找年画的共同特征。

  5、知道中国人喜欢红颜色,红颜色代表喜庆、祥和。

  三、幼儿创作

  1、请幼儿分组制作窗花、鞭炮,设计红包等,教师个别指导。

  2、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幼儿创作的作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以空间为序的说明方法,了解故宫整体特征和文章的结构。二、过程和方法: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故宫的认识,培养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按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

  教学难点:以空间为序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一、 解题导入

  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我国的首都是哪?(北京)对,是北京,那里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明清时代也是封建统治者的最高权力中心。封建统治者们就在北京建起了代表皇家权威的紫禁城,现在叫做“故宫博物院”(板书)。为什么叫做故宫博物院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第一段。(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已经过去了的,今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

  二、理清顺序

  1、简介说明顺序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说明文,故宫里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作者怎样才能向读者说明白呢?这个就涉及到说明顺序的知识。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注意表明时间的词语。

  空间顺序:说明物体的结构,注意表明空间方位的词语。(内外、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注意表明因果关系的词语。(因为…所以、因此等)

  2、课堂活动

  A.速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练习一的图表。

  B.每组选一代表到黑板填写,每填对一个序号得一分,最高为18分,得分最高的组胜出。

  C.选定两个学生参与评分,统计得分,胜出组以热烈掌声鼓励。

  ⑴端门 ⑵午门 ⑶西华门 ⑷东华门 ⑸神武门 ⑹西华门 ⑺角楼 ⑻金水河 ⑼汉白玉石桥 ⑽太和殿 ⑾中和殿 ⑿保和殿 ⒀白石台基 ⒁乾清门

  ⒂乾清宫 ⒃交泰殿 ⒄坤宁宫 ⒅御花园

  3、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根据以上图表分析,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是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呢。

  明确:空间顺序。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出来是广场,广场以南的建筑称为“前朝”,以北的叫做“内廷”。 “内廷”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三、掌握特征,理解结构

  1、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说明特征,那么故宫博物院的特征又是怎样呢?(集体朗读1、2段,找出表明特征的一句话)

  明确: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文章开头就总说了故宫博物院的特征,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想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

  说明文结构:一是总分式(总-分、总-分-总),二是递进式。

  明确:用了总分式中的总-分-总。

  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沿着从南向北的中轴线进行介绍,从午门一直到神武门。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的宏伟,布局的和谐统一的特征,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四、活动与探究

  请你以导游或解说员的身份抓住立足点口头介绍我们的学校或教室。要求: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语言力求准确和简洁。

  五、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色,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板书:

  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

  (1-2)总: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

  外观概貌、建筑总特点。

  具体 前朝(三大殿)(3—10) 外形 太和殿

  内景 中和殿

  位置 保和殿

  用途

  (11)承上启下

  内廷(12—15)后三宫

  御花园

  (16)总 回望故宫,强调艺术特点。

  空间顺序(由南向北)

《(必备)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精选)10-24

(经典)语文教案07-25

(精选)语文教案08-25

语文古诗教案10-17

语文教案[精选]07-28

语文教案(经典)08-0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必备)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 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喜------悲------泣

  说课: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rarr;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rarr;体味诗人的情感rarr;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见文后注释1。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艺术特色归纳:

  ㈠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㈡艺术特色:

  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六.本诗的风格:

  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大胆探究的精神,以及用不 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大胆探究的精神,以及用不 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纸船和风筝,板书“纸船”“风筝”两词。

  2、教师分别找学生读词,并请学生在这两个词之间写一个字,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

  (教师写“和”字。)

  你能用“纸船”、“风筝”说话吗?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读提示1.认识“坏、扎”等8个生字,2.正确、地朗读课文。)

  要求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拿起铅笔,边读边画出本课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它。

  三、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落实目标1.认识“坏、扎”等8个生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识字规律。)

  (1)学生朗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学生朗读时有困难的句子,重点指导。

  A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B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C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D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

  (2)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课件出示:扎、坏、抓、莓、幸福、受、吵

  具体操作: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四、做识字游戏

  (落实目标1.认识“坏、扎”等8个生字。)

  1、抛魔方,读字,举字卡

  2、摘苹果

  五、我的发现:扎、抓(落实目标 1.正确、端正写“坏、扎”等8个生字。)

  六、我会写

  (落实目标 1.正确、端正写“坏、扎”等4个生字。)

  1.出示生字“坏、松、扎、抓”。

  2.给生字组词。

  3.教师示范并讲解书写要领,重点指导“抓”

  4.学生练习书写。

  5.展示评议。

  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到谁和谁的故事呢?(出示贴图)你们知道他们俩住在哪儿吗?(学生说完后上台贴图)老师指着板书朗读第一自然段。

  七、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出示纸船实物,指导学生大声地读、轻轻地读、甜甜地读纸条上的祝福。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熊的动作和神态,联系生活理解“乐坏了”,体会小熊喜悦兴奋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想象补白:小熊现在又会想些什么呢?小松鼠收到礼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

  5.纸船和风筝给它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2.~6.自然段吧,一起去分享这份快乐。

  6.区分“漂”和“飘”。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小朋友,你们想一想,他们可能会为了什么小事而吵架呢?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边说边取下纸船和风筝)

  学习7——11自然段。

  1、这时,(示课件)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下面,小组合作学习,一起到7——9自然段去找答案吧!

  2、汇报提出的问题。

  3、课堂练习:

  比较句子:

  ①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纸船了。

  ②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说得真好!连我们的电脑也忍不住要表扬你了!)

  4、指导朗读:(示课件)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些自然段呢?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学生评价;老师也可读,让学生评价。

  ③指一名领读,其他小声跟读。

  5、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心里也越来越难过了!这时,是谁受不了了?谁想读读这一段?你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的?谁还想读一读?指导读(示课件)“如果,,,,就,,,,”,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6、听了松鼠的话,你愿意和松鼠和好吗?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松鼠 会看见什么?(边说边贴上风筝)是谁放的呀?这真是一只美丽的风筝啊!松鼠看见了,有什么反应呢?(高兴得哭了)他又是怎么做的?

  7、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谁?为什么?

  小结:小熊和松鼠真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不但主动交往成了好朋友,而且有了矛盾还能主动道歉言归于好!小熊和松鼠把纸船和风筝作为友谊的使者,传递他们的友情,真聪明!

  课中操:《找朋友》(放音乐)

  小熊和松鼠终于和好了,你们替他们高兴吗?让我们来唱首歌庆祝一下吧!

  八、拓展思维

  ①小朋友,当你和好朋友闹别扭时,你又很想和他和好,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

  ②下面,老师就给个机会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好朋友表达心意吧!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由来及意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与国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现在的孩子对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了解越来越少,而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与入侵,使幼儿对过洋节、吃洋快餐倒更加热衷。为了使幼儿了解本民族特有的民俗艺术,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美,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幼儿园特地利用幼儿园的过道走廊,将其布置成“中华民俗一条街”。街市上蜡染、中国结、脸谱、陶艺等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一字排开,让幼儿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春节即将临近,我因地置宜地设计了“年年有余”的中国春节民俗综合欣赏活动,将活动安排在“民俗一条街”实施,并根据活动需要创设环境:挂红灯笼、贴年画、贴春联、窗花、放鞭炮。,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祥和的过年气氛,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有关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环境,让幼儿在过年的氛围中欣赏年画、剪纸、春联等传统民间艺术,了解中国民间习俗和感受它们所表达的喜庆吉祥的节日气氛。

  2、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布置“过年”区域,用春联、鞭炮、年画、剪纸、灯笼等装饰,录音带。

  2、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参观民俗一条街,激发欣赏兴趣。

  二、了解、欣赏春节时的民俗艺术。

  1、幼儿观察“过年”区域。

  问:你都看到了什么?什么节日快要到了?(灯笼、鞭炮、红包、春联、年画、倒福……。)

  2、了解过年的习俗。

  问: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师:我小时候也很喜欢过年。过年时,我可以放鞭炮、拿红包,还可以挂年画,贴春联,剪窗花,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和习俗。

  3、幼儿自由欣赏过年的民间艺术,教师予以个别提问、指导。

  4、重点欣赏年画。

  (1)请幼儿欣赏年画《年年有余》

  (2)小结年画的特征,理解“年年有余”的含义。

  (3)引导幼儿寻找年画的共同特征。

  5、知道中国人喜欢红颜色,红颜色代表喜庆、祥和。

  三、幼儿创作

  1、请幼儿分组制作窗花、鞭炮,设计红包等,教师个别指导。

  2、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幼儿创作的作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以空间为序的说明方法,了解故宫整体特征和文章的结构。二、过程和方法: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故宫的认识,培养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按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

  教学难点:以空间为序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一、 解题导入

  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我国的首都是哪?(北京)对,是北京,那里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明清时代也是封建统治者的最高权力中心。封建统治者们就在北京建起了代表皇家权威的紫禁城,现在叫做“故宫博物院”(板书)。为什么叫做故宫博物院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第一段。(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已经过去了的,今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

  二、理清顺序

  1、简介说明顺序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说明文,故宫里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作者怎样才能向读者说明白呢?这个就涉及到说明顺序的知识。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注意表明时间的词语。

  空间顺序:说明物体的结构,注意表明空间方位的词语。(内外、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注意表明因果关系的词语。(因为…所以、因此等)

  2、课堂活动

  A.速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练习一的图表。

  B.每组选一代表到黑板填写,每填对一个序号得一分,最高为18分,得分最高的组胜出。

  C.选定两个学生参与评分,统计得分,胜出组以热烈掌声鼓励。

  ⑴端门 ⑵午门 ⑶西华门 ⑷东华门 ⑸神武门 ⑹西华门 ⑺角楼 ⑻金水河 ⑼汉白玉石桥 ⑽太和殿 ⑾中和殿 ⑿保和殿 ⒀白石台基 ⒁乾清门

  ⒂乾清宫 ⒃交泰殿 ⒄坤宁宫 ⒅御花园

  3、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根据以上图表分析,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是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呢。

  明确:空间顺序。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出来是广场,广场以南的建筑称为“前朝”,以北的叫做“内廷”。 “内廷”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三、掌握特征,理解结构

  1、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说明特征,那么故宫博物院的特征又是怎样呢?(集体朗读1、2段,找出表明特征的一句话)

  明确: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文章开头就总说了故宫博物院的特征,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想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

  说明文结构:一是总分式(总-分、总-分-总),二是递进式。

  明确:用了总分式中的总-分-总。

  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沿着从南向北的中轴线进行介绍,从午门一直到神武门。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的宏伟,布局的和谐统一的特征,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四、活动与探究

  请你以导游或解说员的身份抓住立足点口头介绍我们的学校或教室。要求: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语言力求准确和简洁。

  五、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色,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板书:

  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

  (1-2)总: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

  外观概貌、建筑总特点。

  具体 前朝(三大殿)(3—10) 外形 太和殿

  内景 中和殿

  位置 保和殿

  用途

  (11)承上启下

  内廷(12—15)后三宫

  御花园

  (16)总 回望故宫,强调艺术特点。

  空间顺序(由南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