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05 11:21:5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精]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7篇[精]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通过观察到的几样事物,推测出屋外下着大雪,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景物和由此及彼进行推测的兴趣。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凭借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在读读吟吟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往往生活中的一次小小的体验,就会触发他们的灵感,也许,一首隽永美妙的小诗就在笔下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清新的、雅致的小诗,题目叫《夜雪》。(板书诗文)

  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2、诗一定要吟,(板书:吟)请同学们出声吟上一遍。

  二、初读诗文

  1、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相机解字)

  衾(qīn):被子

  碰到不认识的字词,要记得请教,或向“无声的老师”请教,或向老师、同学、家长请教,要能“多种渠道学语文”。

  2、再出声吟上几遍。

  3、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学生反复朗读)

  ①指名一生朗读,评价:好的,你把古诗读正确了。

  ②再指名朗读,评价:不错,你把古诗读通顺了。

  ③谁能学着他的样子再来读一读,(点评学生朗读,如声音响亮、声音清脆悦耳,同时发现并评价: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在听同学朗读时,神情专注,一边听,一边默默地在跟读。他做到了“眼到、耳到,口到”,他很会学习。)

  ④谁愿意再来读读?(再指名朗读,评价:好习惯要学以致用,很多同学都学到了。)问:你吟后有什么感觉?

  ⑤如果带着自己的一些体会来读,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棒!

  谁也愿意来试试?再让一些学生吟诗,谈感受。适时点评。

  点评语如:你不但说出了自己的体会,而且在读诗时带着表情,真不错!

  同学们,我们在学古诗时,不仅要吟,还要用心地诵,(板书:诵)做到边吟诵边记忆,这才叫会学习。

  ⑦自己用心读读,能记下了吗?再抽诵。

  ⑧齐诵古诗

  三、细读古诗

  古诗光吟诵行吗?你还想干什么?(引导学生说怎么学古诗)

  对,还需了解意思,这叫“解意”。(板书:解意)

  A第一环节:整体感知

  1、把自己当作诗人,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看能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轻轻地读,然后细细地想一想)

  2、这位同学很好,自己自言自语地把这首诗的意思一行一行地说一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你说得对不对等会再说,但是你要自言自语。

  3、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用“我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这四行诗句。

  4、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认为自己读得懂的请举手,我来看看。不一定要读得很准确,这首诗大体的意思我懂的就举手,越来越多的手举起来了。读得懂吗?好,手放下。

  5、好的,一部分同学可能还没有把握,老师提三个问题好不好?如果你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懂了。

  B第二环节:细读深究

  6、第一个问题:诗的题目叫《夜雪》——晚上下雪,懂吗?那我问你:晚上外面下雪,诗人在哪里?他干什么?从这首诗找到答案,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说的时候要有理有据。他在哪里,说准确了。

  7、学生交流,引导说话。(抓“衾枕”一词)

  (“已”,这是“已经”的“已”,忽然之间,诗人很惊讶地发现盖的这个被子和枕头忽然变冷了。所以第一个问题如果你读得懂,你会发现诗人正在床上睡觉,明白了吗?)

  8、第二个问题。诗人既然睡在自己的被窝里面,他又没起床,外面下雪,他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一行一行地读一读,你能不能找到依据?每个同学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个地方就是讲外面下雪了。读书、读诗要越读越聪明。

  9、学生交流:(用上“我是从……中看出来的.。”)要点如下

  ①老师手指“见”,这雪映照在窗户上,看到这窗户是亮的。所以这里是什么字啊?“见”,看到了对吗?他通过视觉发现下雪了。这是第一处,读得好。还有吗?(板书:视觉)

  ②从“时闻折竹声”的“闻”字看出。这是听觉。

  竹子一般都是很有韧性的,要很重的东西压着才会断。现在应该是冬天,冬天的时候,雪越积越厚,才会把竹子压断的。(板书:听觉)好,现在能发现的同学是会读书的。

  (难点是启引学生从一、三行中体会)

  ③从“已讶衾枕冷”的“冷”字,这是触觉。(板书:触觉)

  一般的情况下,如果不下雪,被窝里面睡到天亮都是温暖的。但突然之间下了一场雪,被窝就冷了。这个“冷”是什么?这是人的一种触觉,脸接触到了枕头,身体接触到被子觉得冷。一个“冷”感觉到下雪,还有吗?

  ④从“夜深知雪重”的“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判断,是一种知觉。(板书:知觉)

  10、小结并齐读古诗:

  你看,每一行诗中都能看出外面在下雪。茫茫的黑夜里下起了雪,我们一起读一读。

  11、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诗句?

  (《江雪》《别董大》《绝句》《白雪送武判官归京》等)

  12、学习表达方式

  问:诗人有没有直接写外面黑夜里面的雪下得怎么样?雪花飘飘,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描写?他是怎么写的?和我们一般人写的雪有没有不同?

  这叫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就是借用其他的事物来写这个雪。他是通过自己的触觉、视觉、知觉、听觉来写出外面下的是一场雪。

  13、再次齐读古诗。

  14、问题三:这是一场小雪还是一场大雪?每一行当中都要找依据,你找得到依据吗?

  15、学生交流,要点如下:(依学生交流圈画下列字)

  ①“讶”

  ②“明”是不是雪落在窗户上?(应该是白茫茫一片,才会明亮。)

  ③“重”为什么用“重”字?比较“飘、大”,体会雪之大。

  理由如下:堆积故重;

  前后联系,更重要与下句“折竹”呼应,与上句“讶”呼应,冷气重,都冻醒了。

  ④“时”折断一根竹子吗?可见是大雪。(朗读,读出雪之大)

  16、小结:好,刚才我们通过“讶”、“明”、“重”、“时”这些词感受到这是一场大雪,所以我们说古诗当中每一个字它都能传达出一层意思,都能表达一种感情,也能营造一种意境。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注意把这些圈出来的字体会一下,你的朗读感觉就会不一样。好,大家自己练习读一读。

  四、再读悟境

  过渡:吟诵了,解意了,你还想做什么?(板书:悟境)

  “悟境”就是要用我心感受古诗呈现的意境、诗人的心境。

  1、学生轻声吟诵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夜雪给你的感觉?

  ①指名学生交流:先交流感觉再读诗,读出自己交流的感觉。(2-3名)

  ②再指名学生先读,让大家猜猜什么感觉。

  (板书:冷、大、重、美、静反衬)

  3、诗人很厉害,短短的20字的小诗,融入诸多感受,我们同学更厉害,读出了许多体会,齐读古诗。(依学生回答的感觉指导朗读)

  4、闭上眼睛,现在把自己想像成诗人,躺在床上,头枕着枕头,身盖着被子,睡到半夜突然之间被冻醒了。一看到窗户亮起来了,是不是天亮了?耳边不时传来竹枝折断的声音……这个情景想象一下,下面我们自己轻声地来吟诵一下,好吗?不看这首诗,“夜雪”——把自己作为诗人,齐。生齐声吟诵。

  五、积累古诗

  你还想做什么?(了解诗人,积累古诗)

  1、猜猜这首诗是谁写的?提示: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老人小孩都读得懂,但是又很有情趣,很有意境。(板书:白居易)

  2、学到这里,你觉得还可以做什么?(板书:积累)主要指“背”和“写”。

  会背吗?(看好诗文,再次齐背一遍)

  会写吗?(学生打开自备本,书写)

  3、教师巡视指导

  写完了要检查,这是一个好习惯。

  4、再依自己所默写的古诗齐读。

  六、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如果让你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你该自么学习呢?

  2、作业

  ①再读白居易的诗,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写写你眼中的雪,到时我们再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1.《师恩难忘》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师恩难忘

  师:口才好文笔好生:难忘师恩

  编故事娓娓动听如春雨滋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辨字组词:

  尾()炊()歇()诲()

  娓()吹()息()海()

  二、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娓、姥、炊、歇、叨、诲”。

  2、指读。

  3、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4、描红临写。

  5、评价:

  ①学生互评

  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②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1、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2、实践活动: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3、课后练习4提示:

  娓娓动听--每天中午一打开电视机,总能看到说书人娓娓动听地讲着《水浒传》。

  身临其境--在立体声电影院看电影,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电影中一般。

  2.陶校长的演讲

  一、了解演讲的特点,在有层次的阅读中达到正确流利地演讲课文。

  二、学会生字,结合课文语境及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三、通过探究性学习,感悟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理解“演讲”。

  (1)板书“演”,说说写“演”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用“演”组词,适时写上“讲”。

  (2)说说演讲是怎么一会事,“演”什么意思。

  (在群众集会或重大的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事理,发表见解。出示卡片“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3)老师演讲式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说老师发表了什么见解,明白何为演讲。

  2、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演讲,争当小小演讲家。(板贴小小演讲家标志)

  请一学生说说现在能作个演讲吗?从而明白作演讲首先要有话要讲,然后向大家提供一篇演讲稿,打开课本。

  二、感知演讲稿

  1、自读课文,想想作者跟同学们谈了些什么。(板书:读)

  2、交流讨论,从中明确文章的层次。

  (1)演讲稿共几个自然段。

  (2)齐读第一自然段,明确演讲的中心话题。(板书:四问)

  (3)分别指名读2——6自然段,明确各段演讲中心。

  (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三、感悟演讲内容,学习演讲

  (一)学习演讲“问健康”部分

  1、理清层次

  (1)假如让你来讲健康问题,你会从哪几方面来讲?

  (2)自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讲的?也可同座交流。(在”读”字上加圈)

  (3)交流讨论,投影文字灯片。(问健康: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提出希望)

  2、理解“健康第一”的观点

  (1)现在你觉得能演讲好“问健康”这部分内容了吗?如果不行,就再读读(“读”字上加圈),抓重点句子,不太理解的地方读读想想,体会一下作者的见解是什么,想说明什么。

  (2)交流讨论

  A、“有,进步了多少?”(应该有进步,还应该争取大进步。)

  B、“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

  (本,事情的根本,最重要的,生命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健康。让学生谈谈对“寻求幸福”的理解,然后抓“有了……才有……”体会健康的重要性,是一切的根本。

  C、“否则”是进一步肯定健康的重要。(“否则”:不这样的`话。)

  D、“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

  要有健康的身体要从两方面去做。让学生说说是怎么锻炼的,猜猜“锻炼”为什么是金字旁,火字旁?投影画面明白锻炼本意,明白锻炼要吃得了苦,经受得住考验。举例说说对“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的理解。

  E、说说对“健康堡垒”的理解。(“堡垒”,从字形上猜是什么东西,然后看图片)

  3、练习演讲

  (1)各自练习演讲这部分。

  (2)指名演讲,学生评议。

  (3)指导感染性演讲

  A、了解作者

  (1)看画像,说说是谁。板书“陶”说说去“阝”加“艹”是什么字,加“氵”是什么字,学生描红“陶”,课题板书完整。

  (2)介绍演讲稿写作背景。(画像旁投影文字)

  陶行知:中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于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6年在重庆北碚创办育才学校。皖南事变后,重庆政治黑暗,物价飞涨,育才学校受到特务威胁和经济断绝的严重困难。全体师生在陶行知带领下,团结一致,开荒生产,一日两餐稀饭,度过艰难时期。陶行知关心学生德智体以及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了著名的“每天四问”的演讲,启发学生鼓励、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学做“真人”。

  B、进一步了解演讲特点

  读了作者介绍是不是对演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明白演讲不仅仅说明事理,发表见解,还在于说动听众,让人受启发,所以演讲还要有感染力。出示卡片:感染听众受到启发)

  C、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染力地演讲,可利用重音、停顿、语气、手势等帮助表明自己的见解。

  D、指名演讲第二段,评出小演讲家,然后齐声演讲性读课文。

  4、小结过渡: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演讲要有个中心话题,围绕中心准备好从几个方面展开讲述,并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语气、语调、重音等,还可加上适当的手势,尽可能地感染听众,让听众受到启发。现在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着演讲第三自然段。(明确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一读再读。)

  (二)学习演讲“问学问”部分

  1、四人小组学习,边学边讨论这部分的中心话题是什么?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陶校长想要告诉听众什么?然后练习演讲,可动动笔动动手,有问题可举手。

  2、交流讨论

  (1)中心话题是“学问”,层次: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

  (2)指名说说这部分演讲要注意些什么,那些地方很重要。

  (3)结合同学发言,师出示文字灯片,添加符号。

  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

  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才能……。

  (强调有学问的重要性,结合生活体验讲;在学生演讲时指导停顿及重音。)要……就要专心致志,就要……坚韧不拔

  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

  (举例说说怎么做就是“专心致志”,“坚韧不拔”,“钻进去”,“展开来”。怎么做要读得有力,让人觉得必须这么做。)

  3、齐声演讲性读课文

  4、指名演讲

  (二)小结

  1、让学生说说这堂课的收获。

  2、这堂课我们从这篇演讲稿中进一步明白了健康、学问的重要,受到了感染,得到了启发;知道了什么是“演讲”,也初步学会了演讲,这都得感谢——“陶校长的演讲”。

  四、作业

  1、从第二、第三自然段中挑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抄下来,然后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可举例谈自己的认识。

  2、用一读再读的方法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练习演讲。

  板书:

  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生命之本

  四问学问前进活力源泉

  工作也是学习

  道德做人的根本

  卡片:否则、堡垒、锻炼坚韧不拔彼岸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结构规律,学生自寻规律识字。能正确规范书写。

  2、积累更多词语,丰富学生的语言。

  3、认识一些名言警句,培养学生搜集名言京剧、积累词句的兴趣和习惯。

  4、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

  5、读故事,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6、介绍自己最熟悉的朋友。

  重点难点:

  1、发现汉字规律、自主识字。

  2、积累含反义词的成语。

  3、读名言京剧,积累词句。

  4、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5、读懂故事、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6、在介绍朋友时,把事情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名人名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到语文乐园去游玩一趟吗?要想进入语文乐园的大门可没那么容易哦,因为大门前布置了几道思考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它们吗?

  二、出现新知,自寻规律。

  1、有趣的汉字:肖消力助元玩古胡

  A、自己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左边的字比右边的字少了一部分;左边的字加上偏旁就是右边的字;横线两边的字的读音有的相同,有的相近,有的也不同;右边的字比左边的'字多了一个偏旁。)

  B、第一道思考题:你能遵循这样的规律说出三组这样的字吗?

  C、谁能帮老师总结一下,这种识字方法的名称可以叫做什么?(熟字加偏旁。)

  2、词语超市。

  A、学生读词语,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些成语中都含有一对反义词)

  B、找出每组成语中的反义词,读一读。

  C、第二道思考题就是:请说出两组含反义词的成语,教师板书。

  3、出示名人名言。

  A、自己读课本中的名人名言,不理解的词、词典。

  B、这几句名人名言都阐述了做人、交友的方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C、学生自由读,大致说说意思,教师补充订正。

  D、练习背诵。

  E、第三道思考题就是:背出三条自己知道的名人名言。

  4、写字板。

  A、指名认读,口头组词。

  B、教师边范写,边讲解。

  C、学生在课本上描红。

  D、学生在课本上的方格中练习。

  5、阅读欣赏。

  A、学生自读短文。

  B、学生边读边想,短文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C、学生自由谈短文的内容。

  D、教师归纳:这篇短文写了三个小朋友想在秋节的深夜实现自己想好的愿望,结果都事与愿违,在老人的教导下,三个孩子最后都经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E、共同讨论:三个小朋友有什么愿望?

  在秋节来到,奇迹发生的时候,三个孩子却提出什么愿望?

  三个小朋友在秋节夜晚提出的愿望都实现了吗?为什么会改变原来的愿望?

  老人是如何教育这三个孩子的?齐的老人的话。

  从老人说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个孩子经过老人的教导,有没有实现自己第亿美好愿望?

  F、齐读短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交际欲望。

  师:同学们,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到两位好朋友,有的同学甚至有十几位或几十位朋友,你们曾一起上学,一起做功课,一起去外地游玩,一起参加劳动。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你们之间可能产生过这样回那样不同的意见,也曾闹古小矛盾,甚至相互埋怨、指责,对朋友的行为感到失望、怀疑,那么朋友之间该如何相处呢?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呢?

  二、读短文,引出交际话题。

  1、阅读短文,弄清短文内容。

  A、两个朋友在森林里玩,突然出现一件什么事?

  B、这两个朋友是怎样对付熊的?

  C、熊有没有对躺在地上的人说话?

  D、理解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

  2、揭示交际话题: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三、引导交际主题,开展讨论交流。

  1、朋友之间该如何相处?

  2、当朋友有困难时,你认为该怎样做?

  3、当朋友的一方有错时,另一方该怎样做?

  四、激发写作欲望。

  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好朋友,刚才大家也对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相信大家一定想把自己的好朋友写出来,让同学们知道!

  五、分析文题:这次习作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要求写一写自己最熟悉的朋友。可以写你们之间的一个故事,或你们的右倾,也可以写你们之间发生的矛盾、误会等。

  六、习作指导。

  1、写人的文章必须要了解要写的人,只有这样写起来才能言之有物。

  2、确定自己要写的人。

  3、确定所写人物哪方面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如:朋友的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朋友的某些特长和爱好;朋友之间发生的矛盾、误会;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表现等。

  4、学生自由确定所需的材料。

  5、指名学生谈自己最熟悉的朋友,要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七、开始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八、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米字格中的横折弯钩、横斜钩。

  1、教师讲解。

  横折弯钩:横折要重写,横部上斜,折部方而外突,弯处要轻,后段加重,出钩向上。

  横斜钩:起笔、中间的顿笔与横折弯钩一样,不同的是横斜钩做顿后是斜弯右下,而横折弯钩是圆弯转右。

  2、用手指在课本上描红。

  二、指导学生在米字格中书写。

  1、用毛笔在课本上描红。

  2、在写字本上练习写。

  注意写出两种钩的收笔,整体上看要显得有势。

  三、展示写字成果。

  1、评选出写的好的作业。

  2、把写得好的作业贴在教室墙内展示。

语文教案 篇4

  名言名句

  1. 《长歌行》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而后又由情入理,勉励人们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的是

  (《长歌行》中与“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同)

  2.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画面的是:

  委婉的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深感惭愧的苦衷的是:

  3. 王维《山居秋暝》以动写静,以动衬静,以亮写暗,以亮衬暗,以有声写无声,以有声衬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的是:

  写出了山间社会生活的幽静的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志向的是:

  4. 《岳阳楼记》中写的滕子京谪守巴陵君一年所取得的辉煌政绩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岳阳楼“大观”或概述洞庭湖全景的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写洞庭湖美丽夜景:而后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抒发作者阔大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千古名句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照应开头,表达与滕子京志同道合的是: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5. 欧阳修《醉翁停记》表现作者情趣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作为成语,一般含贬意,比喻别有用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山间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山间四季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水落石出”写冬季水位下降而露出水底石头,现为成语其意为:比喻真相大白。写老人小孩出游句: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揭示全文主旨,表达“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的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 《桃花源记》中写桃村美景的是中元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桃源美好,和平,恬静的生活环境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描写桃源人自述'与世隔绝'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是: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写桃花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暗示桃源是虚构的是:寻向所志,遂复不得路。

  7.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回答)

  8. 桃花源记》中反映老老少少都十分愉快的语句是

  9. 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

  阅读

  一、【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则矣!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③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一)1. 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

  (1)薄暮冥冥(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暮而归( )(4)云归而岩穴暝()(5)佳木秀而繁阴( )

  2.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3. 甲乙两文都是写景的名段,理解填空。

  (1)甲乙两文都从溴觉、 的角度来进行描写,甲文还进行了 角度的描写。

  (2)甲段写了阴晦和 之景,表达了作者 和高兴的心情;乙段写了和四时之景,表达了作者的心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 两文的语言各有特色,乙文运用了几组对偶句,而甲文较多地运用了句,作用是

  5. 据你对这两篇课文主题的理解,给下面的对联拟一个下联:

  上联:范仲淹为天下忧 下联:

  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下边对加线字的解释哪一项有错误?( )

  A、予尝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心

  B、或异(不同)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

  C、居(居住)庙堂(指朝廷)之高

  D、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担忧)

  2. “二者”指哪两种心情?(用《岳阳楼记》中的原句回答)

  (1):

  (2):

  3. “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退”指的“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 这篇散文中有些句子句子现在已经成为了成语,请将这些成语写在下面。(至少3个)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增其旧制(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段话。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4. 甲选文中具体表现了迁客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悲 ,喜 。

  5. 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三、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23-27题。(20xx年南通市)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遵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1. 选出加线字的读音和意义有错的一项。( )

  A.便要还家 (ā邀请)

  B. 鸡犬相闻 (wén 听见)

  C.土地平旷 (uài空阔、宽阔)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shǔ 属于)

  2.选出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阡陌交通 B.无论魏普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落英缤纷

  3.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线字的意义相同的—项。

  悉如外人 屋舍俨然

  咸来问讯 便舍船,从口入

  武陵人捕魚为业 问今是何世

  一一为具言所闻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 ”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 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二)1. 对下列加点的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D、咸来问讯(问候,问好)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渔人甚异之

  (2)林尽水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 从这篇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5. 在下列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小题作答。

  (1)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请谈谈理由。

  (2) 为什么要以人们末能找到桃花烦扰结尾?谈谈你的理由。

  (三)13. 解释加点词。(4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④闻之,欣然规往。

  14. 句译(6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5. 从桃花源的景和人两个角度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摘录原句并加以概括。)

  景:

  人:

  16. 学习此文,我们积累了三个成语。分别是、 、 。(3分)

  17. 你认为在东晋时期,桃花源这个地方真的存在吗?请亮出观点并陈述理由。(4分)

  18. 附加题。本着“怀疑求真”的精神,你能否就本文提出一个你所发现的值得探究的问题?老师将根据你提问的质量判分。(5分)

  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晖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 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请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2.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大观”与上文一词照应;多会于此”中的“此”指代的是

  3. 本文的最后一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是;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读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继续学习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在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白兔的话。领会做事情只有从小事做起,才会有所收获的道理。

  发展目标

  在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白兔的话,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读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文朗读磁带、小黑板、课件、小白兔与小灰兔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小白兔、小灰兔图。这是谁和谁?(小白兔和小灰兔)

  雨过天晴,小白兔和小灰兔去采蘑菇,到太阳快下山时,白兔的篮子渐渐满了,而灰兔的篮子还是空空的,这是为什么呢?

  2出示课题:20 采蘑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

  2和同桌一起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指名读圈出的`生字词,纠正字音。

  4课件出示生字词,齐读。

  5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

  前鼻韵:盼、蓝、渐、认、因。

  后鼻韵:仍。

  翘舌音:始。

  6分男女生读。

  7开火车读。

  8评一评: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生字词你们会认了,将它们放在句子中你们也会认吗?

  9课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

  ①灰兔发现草地上有一朵蘑菇,他不屑地说:“太小了,没劲!”

  ②白兔一看到蘑菇,不论大小,马上采进篮子里,一两朵也好,三五朵也罢,都不放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三、学习8个生字

  1课件出示要求写的生字。

  2读生字。

  3想一想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字形,同桌讨论。

  4汇报交流记字方法。鼓励多种方法。

  5口头扩词。

  四、书写生字

  1师范写,学生注意观察。

  2书空。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2)理解“雨过天晴”。(课件演示)

  2学习2~4自然段。

  (1)自由读。

  (2)灰兔和白兔去采蘑菇,他们采到了吗?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学生回答时,出示课件演示。

  (3)指名读第4自然段。板书(满、空)。

  (4)齐读4自然段。

  为什么会这样?请读第二自然段。

  (5)自由读第2自然段。

  (6)学生质疑。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7)全班释疑。

  (8)分学习小组,再读第2自然段,指名读。

  (9)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灰兔最终篮子空空。

  (10)自由读第3自然段。为什么白兔最终篮子是满的?学习小组读。教师小结,并用课件演示。

  (11)自由读2~3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白兔的话。

  (3)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

  (4)再读课文。

  4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全文。

  灰兔以后会怎么做?让小朋友创编故事,可用画画、文字等形式来表现,鼓励学生创新。

  板书设计

  20采蘑菇

  都不放过满白兔

  篮子

  不屑、看不上眼空灰兔

语文教案 篇6

  一、生词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饿狼惧怕充足屋檐皱眉一碗酸痛支撑书柜

  二、读读写写

  招牌担忧急切惧怕环境知趣光顾恐怕充足理由屋檐其实支撑鼓励

  三、词语积累

  急匆匆花花绿绿倾盆大雨饥肠辘辘舒舒服服依依不舍

  四、词语理解: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写小作者因为买不起书,放学后偷偷地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

  六、句子理解:

  句子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通过小作者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读书的如饥似渴。

  句子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句子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句子4: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句子5:“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是指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事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健康成长的人。

  句子6: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七、课后问答:

  作者是在旧中国私人开的书店里读书。在这里读书要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还要经受饥饿和腿酸脚麻的煎熬。

  八、读书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______刘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孔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会不会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三、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教师提供有关搜索网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01-29

语文教案01-29

语文教案02-01

语文教案02-01

语文教案01-27

语文教案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