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02 07:12:1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语文教案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选】语文教案3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2

  《珍珠鸟》听过不少次,印象较深的有两节课,一节是4号在夫子庙小学陆华山老师上的,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更像常态课,就是我们需要的那一种。另一节是窦桂梅老师的,在东南大学礼堂,第一课时后,我们以为结束了,想不到又用了一节课,就挖“信赖”!有些想不到,语文课需要“挖”吗?开学第一课《难忘师恩》结束后,我对“挖”有了进一步认识。

  片段一

  师:“娓娓动听”是什么意思?

  生:是很有趣,很动听。

  师:你能把这个故事说一遍吗,可以看着书,也可以不看书。

  生:(看书朗读)大家听得不太认真。

  生:(没有看书)但也说不上有趣。

  师:(把故事说一遍,学生听得很入神)

  田教师说的故事,像我们三个人中的谁?

  生:(齐声)老师。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课文中有“娓娓动听”这个词。

  对于词语的理解有查阅资料或联系课文内容,我倾向于后者,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运用,因此,理解的层次的不仅仅是知道其意思,还应该知道什么情况下怎么运用,“娓娓动听”本来学生说出意思也就可以,但结合故事加深理解、感受,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了解,对“娓娓动听”的理解层次也更加深刻。

  判断二:

  课后思考题“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问题比较模糊,对于小学生有较大难度,记得两年前上这节课时,只是就问题答问题,效果也不好,于是我将这个问题化解。

  师:为什么说在作者的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生1:因为作者是一位作家。

  生2:因为田老师的.文笔很好。

  生3:因为田老师每一则故事都十分吸引人。

  师:“文学的种子”是什么?(沉默片刻)

  生1:可能是成百上千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生2:可能是老师说过的令作者记忆深刻的一句话。

  生3:可能是田老师写过的文章。

  生4:可能是田老师帮作者修改过的一篇作文……

  这么一挖,对于这个难题进行分解突破,对田老师人物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片段3:

  还是这句话:“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师:四十年后作者再次遇到田老师,此时作者已不是那个不满6周岁的孩童,而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然而他却恭恭敬敬的向他行礼,并和田老师谈往事,想像一下,他们会谈些什么?

  生1:也许会谈田老师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对他的影响很大。

  生2也许会谈到老师的某一堂课令他记忆深刻。

  生3:也许田师会说作者很有出息,而作者会告诉田老师,他之所以会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教师那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生4:也许作者会让老师再讲一个故事给他听一听。

  ……

  这个问题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目地是启发学生想象,通过想象作者对恩师之间的对话,加深对“师恩”与“难忘”的感受。

  语文课不是让学生将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出来,那样只能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语文课要帮助学生学习那些有困难、不会的且又必须要掌握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语文的能力。所以在语文课上教师还得依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挖一挖,带领学生钻一钻,论一论,这样的语文学习才会更加有效。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

  许多名家都很喜欢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叶圣陶评价它“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吴晗赞颂“《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但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不可分割”。老师也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并且常读常新。请问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板书课题:背影朱自清)

  二、初读课文,思考: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3分钟)

  预设答案:父爱子(呵护体贴)(板书:爱)

  (过渡)这个故事让我们非常感动,但这个故事的开端却是这样的:

  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父亲做出这些事,他心里对父亲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预设答案:恨(师引导:对父亲产生这样的心理,合适吗?哪位同学还有更恰当的词语吗?)

  不满、不满意、生气、瞧不起等等词语。(板书:不满)

  师:文章中哪些地方流露出这种不满、瞧不起的情绪?请同学们找出来。

  预设答案:笑他迂、瞧不起等。(拣座位、嘱茶房等,讨好我,我不在意、不耐烦。)

  师:本来他是不满的,可是他的情绪在后来慢慢发生变化,父亲做的哪些事,说的哪些话使他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三、读一读,品一品

  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什么变化?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答案:

  1.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2.找出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动作(至少五个)并分析其作用。

  动作:走、探、穿、爬、攀、缩

  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板书:感动理解谅解)

  师:朱自清对父亲情感变化由不满、不耐烦转变为感动,同学们找出了原因并分析的很好,现在,咱们设想一下:假如你是朱自清,看到父亲去给你买橘子时行动艰难的背影,你是怎么想的,会默默地对他说些什么?(示例:父亲,茫茫人海中,我看到了你的背影。你虽然不完美,甚至特别迂,但只有你,和我有着剪不断的血缘亲情。我的父亲,你行动那么笨拙、迟缓,还去给我买橘子,你对我的爱让我感动。)

  四、读最后一段,理解父子之间的亲情。

  (过渡)朱自清与父亲车站送别之后,他的内心可能受到一些触动,他对父亲多了一点谅解、理解,但他真的读懂了父亲的爱吗?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这篇文章又写于什么时候呢?

  (1917年——1925年)

  八年后才写父亲的背影,可见他与父亲的矛盾并没有完全化解,甚至还出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

  但又是什么样的事情让儿子完全读懂了父亲呢?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找出他读懂父亲的语句。

  预设答案:文段开头,我理解了他的不易;“哪知”“触目伤怀”,表达父亲的心境,两个“自然”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忘却我的不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谅解,表现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晶莹的泪光”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思念。

  师:爱,需要理解,需要谅解,需要忘却,才能弥补生活中的矛盾。朱自清的父亲正是看到这篇《背影》,才真正原谅了儿子。

  五、布置写作作业:

  (根据板书小结)这篇文章,让朱自清的父亲情绪激动,继而老泪纵横。我们的生活中,父母和子女,难免会有隔膜和不快,但只有理解、谅解,才能懂得爱,才可以弥补亲人间的裂痕,填平代沟。

  你与爸爸妈妈之间有过矛盾吗?你又是如何化解矛盾的?请你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练笔,抒发真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