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03 08:56:1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通过《诗经》产生背景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学习本篇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掌握其起兴、重章迭句手法的运用。

  【教学提要】

  《采薇》写的是一位征战凯回的士兵于回归家乡的途中那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第六章;难点是词句的理解;讲授的重点放在词句的讲解上,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一至六章、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姐儿歌》:“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见了低下头……”

  《年年难为姐做鞋》:其歌词是:“关关雎鸠(哎)一双鞋(哟),在河之洲送(哦)起来(咿哟),窈窕淑女(哟)难为你(耶),君子好逑大不该,(我)年年难为姐(哟)做鞋(咿哟)。”

  房县是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首、《诗经》的采风、编撰者周朝太师尹吉甫的故里,清同治版《房县志》载:“房县,古称房陵。”“披览《郡志》,知房为尹公故里。”房县文化部门有关文物普查发现,房县文物馆现存有“周太师尹吉甫之墓”石碑,榔口乡白渔村(现合并为七星村)尚有宝堂寺岩庙遗迹。专家们在这次挖掘整理和抢救中发现,在房县农村还在传唱着《诗经》中的《关雎》《蓼莪》等民歌,当地的一些“待尸歌”(当地办丧事时唱的民歌)中也有不少关于《诗经》的句子。

  什么是“风”、“雅”、“颂”?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最初称《诗》或《诗三百》。它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它是民间歌谣,民歌占大多数。“雅”有《大雅》、《小雅》,共一百零五篇。它是周王朝的乐歌,民歌数量少,多数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内容丰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经济、政治、生产、重大的历史事件;人们的一些思想观念、习俗风尚等。《诗经》相当数量的作品,真切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情感,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的'劣行和罪恶。表现形式上,《诗经》一般来说,句式以四言为主,但也杂用其它句式;较多使用重章叠句,讲求节奏和用韵;有的采用比兴手法。一些优秀作品,描写生动,形象鲜明;大多数作品,语言准确、优美、朴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些思想和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提问:本篇选自《诗经》的哪一部分?

  教师补充:《采薇》产生的年代是西周,当时猃狁已不断向中原侵扰,周王朝多次出兵讨伐。

  3、提问:课文反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诗篇反映的内容是中原兵士为了抗击猃狁的侵扰而征战边塞,从而造成了中原兵士有家难归的现状。《采薇》的作者应是一位征战凯回的士兵。写的是他回归家乡的途中那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全诗

  五、讲授诗篇

  1、串讲

  【作品】

  采薇采薇[1],薇亦作止[2]。曰归曰归[3],岁亦莫止[4]。靡室靡家[5],猃狁之故[6]。不遑启居[7],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8]。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9],载饥载渴[10]。我戍未定[11],靡使归聘[12]。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13]。曰归曰归,岁亦阳止[14]。王事靡盬[15],不遑启处[16],忧心孔疚[17],我行不来[18]。

  彼尔维何[19]?维常之华[20]。彼路斯何[21]?君子之车[22]。戎车既架[23],四牡业业[24]。岂敢定居[25]?一月三捷[26]。

  驾彼四牧,四牧骙骙[27]。君子所依[28],小人所腓[29]。四牡翼翼[30],象弭鱼服[31]。岂不日戒[32]?猃狁孔棘[33]!

  昔我往矣[34],杨柳依依[35]。今我来思[36],雨雪靡靡[37]。行道迟迟[38],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1]薇:野豌豆,嫩茎、叶、种子可吃;一说“薇”即“蕨”,因初生的嫩芽甚薇,即薇。[2]作:刚生出。止:语气助词。[3]曰:说;一说为语首助词。[4]莫:同“暮”。以上两句,意思说要回去,可是不能回去,而一年又快完了。[5]靡:无。这句说征人远戍边塞,有家像没家一样。[6]猃狁(xiǎnyǔn险允):古代北方的游牧少数民族,或写作“严允”或“猃狁”。春秋称北狄,秦汉称匈奴。周代以来,常在我国北方进行军事干扰。[7]不遑:没有空闲。启居:指坐下休息。[8]柔:指薇柔嫩。[9]烈烈:指忧心如焚。[10]载饥载渴:又饥又渴。[11]戍:守。这句说戍守地点未有定处。[12]聘:问。这句说,没有人代我问候家室。[13]刚:指薇生长得老硬了。[14]阳:指农厉十月。[15]靡盬(gǔ古):无止息。[16]启处:启居。[17]孔疚(jiù救):很痛苦。[18]来:归。这句说远行了,恐怕不能归去了。[19]尔:指花盛开貌。维:什么。这句说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呀?[20]常:常棣,又名小叶杨。华:通“花”。[21]路:大战车。斯何:都是属语助词。[22]君子:指军中将帅。车:战车。[23]戎车:兵车。[24]牡:公马。业业:强壮高大。[25]定居:安居。[26]三:指多次。捷:通“接”指交战。这句说,一月之中,与敌人多次交战。[27]骙(kuǐ揆)骙:威武雄壮。[28]依:乘。[29]小人:兵士。腓(héi肥):掩护。[30]翼翼:排列整齐。[31]弭(mǐ米):弓两端受弦的地方。象弭:用象牙装饰的弓弭。鱼服:用鱼皮制的箭袋。服:是“箙”的假借字,即盛箭的器具。[32]日戒:每天防范。[33]孔棘:紧急。棘,同“亟”,急。[34]昔:指出征时。[35]依依:形容柳树枝叶随风摇曳的样子;一说依恋。这两句说明出征时是在春天。[36]思:语助词。[37]雨:作动词。雨雪,下雪。霏霏,大雪纷飞的样子。这两句说明回来时是在冬天。[38]迟迟:缓慢。

  第二教时:

  2、诗篇结构层次分析

  诗篇从结构层次看,全诗六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章,写兵士为征战猃狁远赴,环境恶劣的边塞,而有家不能归;征战兵士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征战兵士战场生活的苦况。第二部分为四、五章,主要写征战兵士战场生活的紧张与艰苦。第三部分是最后一章,抒发了征战兵士归途中的困苦以及其无限惆怅的悲伤之情。

  3、中心思想归纳

  本诗通过一个戍兵回归途中的歌唱,真实地表现了兵士军旅生涯的艰难苦楚和归家时的无限感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同时也揭示了对统治阶级的怨恨和不满。

  六、艺术特色

  1、起兴手法的成功采用

  诗篇开始到第三章全部采用“采薇”起兴,这既在结构上达到领起各章,前后连贯的作用,又贴切地突现战场生活的艰辛。因为“薇”是一中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戍边兵士即以此物充饥,以表现兵士的浓烈思乡情怀。

  2、运用反复修辞,达到摹物抒情的目的

  如“业业”、“依依”等大量迭词,就形象的表现出了景物的形态和作者的真情实感;运用重章迭句,进行反复咏唱,既显现出强烈的节奏感、音乐感,又表现出征战兵士久战难归、忧心如焚的痛苦内心世界。

  3、情景交融

  诗篇中,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靡靡”。作者在抚今追昔的景物描写中到达了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艺术境界,令人深思和回味。

  七、小结

  通过诗篇的学习,认识当时中原兵士为了抗击猃狁的侵扰而征战边塞,从而造成了中原兵士有家难归的现状;从《采薇》的作者写的是他回归家乡的途中那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中,可以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困苦,以及人民对战争的厌恶。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你怎么理解这一千古名句?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谈谈起兴这一手法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3、请将本诗最后一章译成现代汉语,力争做到每句字数相等,其意基本与原义相符。

  十、推荐参考书目

  1、诗经直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诗经直译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3、先秦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十一、推荐网站

  1、国学网

  2、北大中文网

  3、中华大学

  十二、作业反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永生的眼睛》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眼睛”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走进《永生的眼睛》,看看温迪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的三位亲人去世后捐赠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评析:课初,赵老师以获得器官捐献者写下的一首感谢诗导入新课,再配之教师深情的朗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和阅读期待。】

  (二)品味永生,感受语言美、人性美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琳达的亲人有(板书):母亲、父亲、温迪

  2、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琳达在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件事前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生汇报:由开始的强烈反对捐赠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主动捐赠女儿的眼角膜。

  3、品读感悟作者的感情变化

  (1)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悲痛,母亲的伟大

  a、是什么让作者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让我们一起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当14岁的琳达突然失去了妈妈,又听到父亲同意捐赠妈妈的角膜时,态度是:生:强烈反对(板书),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学生找出句子,指读:“我惊呆了——完整地离去。”

  b、当你最挚爱的亲人——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吃不到她亲手做的饭菜,再也听不到她那亲切的叮咛,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痛欲绝)这时又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的一部分,你又会怎样?(气愤、发怒)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几句话:

  评价:孩子,我听出了你对母亲深深的爱!从父亲平静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对多么伟大的父、母亲。

  过渡:失去亲人的痛苦使琳达难以接受器官捐赠,后来她的看法改变了吗?

  是谁改变了她的看法?(她的父亲和女儿温迪)

  (2)感悟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品质

  a、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父亲说的话,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阅读体会,再与同桌交流。

  b、当琳达冲着父亲哭喊时,父亲这样对她说:出示课件一:生齐读:

  你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指1——2名学生读句子,并谈体会。

  教师引导:父亲认为这份礼物对谁是最珍贵的?这样的死有怎样的意义?

  c、孩子们,你们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生:布娃娃、小水枪、音乐盒、水彩笔等。你愿意把它送给素不相识的人吗?生:愿意(不愿意)

  d、大家刚才谈到的都是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送给别人以后,还可以用金钱买到,可是我们身体的器官送给别人后,就再也买不到了。这么珍贵的东西,父亲愿意在他死后捐赠别人,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预设生: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e、这就是父亲的心愿,父亲看似普通的话语,给了作者怎样的影响?

  预设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文中有一个词语写出了作者的醒悟,这个词语是:振聋发聩

  你怎么理解“振聋发聩”

  预设生:连耳聋的人都听得到,形容使糊涂的人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评价:理解得非常透彻!带着你的理解自己再读读父亲的话。

  f、父亲还有哪些话也给了琳达深刻的影响?

  生找出句子,师出示课件二: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况且当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时候,又会多么骄傲。

  g、像温迪一样是哪样呢?能有像温迪这样出色的女儿,盲童的父母能不感到自豪吗?“况且当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时候,又会多么骄傲。”谁为谁骄傲呢?

  师描绘画面,生想象:孩子们请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那位接受捐赠角膜的盲童,冲出了黑暗,走向了光明,睁开眼睛,他看到了——生:五颜六色的花儿;看到了——生:明媚的阳光;看到了——生:梦中的亲人;看到了……

  h、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幸福的憧憬,来一起读出这美妙的画卷:

  生齐读课件二的句子。

  i、此时此刻,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生回答,师总结板书: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j、让我们再来读读老人那质朴的话语:出示课件三: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齐读。

  k、多可敬的老人啊,此时你对这句话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课件出示句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生补充句子。

  总结过渡:受父亲的影响,琳达的态度由当初的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遵从父亲的遗愿,在父亲去世后捐献了父亲的角膜,(板书:遵从)令琳达感动的不仅是她的父亲,还有谁?(温迪)

  (3)感悟温迪的懂事与善良

  a、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描写温迪动作和语言的句子,边读边想,外公的心愿给温迪留下的是什么?(骄傲)

  生找出句子:

  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b、温迪以外公的什么感到骄傲?以母亲的什么感到骄傲?

  c、女孩子们,一起来读出温迪的骄傲吧!师生配合读母女的对话。

  d、在这一刻,作者才真正感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而是(指黑板):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4)感悟作者的自豪与安慰

  a、失去父亲两周后,琳达又失去了可爱的、才华横溢的女儿温迪,这对于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呀!可她现在却能平静地对待这一切,琳达同样遵从了温迪的心愿,主动地捐献女儿的眼角膜。(板书:主动)

  b、对于父亲来说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女儿;对于温迪来说这又是多么令人骄傲的母亲呀!温迪去世三周后,琳达夫妇收到了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出示课件四: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c、谁能声音响亮地读给他们听?师接读最后一段。

  【评析: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读中谈感受,读中进行角色互换。文中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

  (三)课外拓展,抒写感悟

  1、其实,像温迪这样慷慨的施主不仅仅是他们一家三口,在全世界还有很多这样感人的事例,请看下面的资料:出示课件五:(配乐播放一组角膜捐赠事例的图片)

  2、通过课下查找资料、作调查,你还知道哪些事例?生汇报

  3、孩子们,学完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话要对文中的某一个人物说,拿起手中的笔,在这个人物的插图旁边,让你心中最真挚的感情在笔尖流淌。

  4、生写完后汇报。

  【评析:课上到这儿,学生已全然融于琳达一家的感人故事中了,而此间舒缓的音乐及盲人的生活图片,无异于催泪济,牵引着师生的情感,那一刻,从学生们那凝重、感动的眼神中,我们感到了一股爱的力量在涌动。我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最想传达给学生的东西———爱的传递。情到深处自然流,此时,老师水到渠成地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既是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对文章最后的总结和感受,“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点明主题,升华情感

  1、透过温迪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外公曾经说过(出示课件六)生读: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14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虽然去世了,但是他们的眼睛仍焕发着生命的光彩。此时,你对“永生的眼睛”又有了怎样的理解?“永生”的是什么?

  (1)谈谈你对“永生的眼睛”的理解。

  (2)指名回答。

  2、“永生的”是什么?

  两个含义:捐献的器官“永生”;捐献的精神——“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永生”。

  【评析:常言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的标题《永生的眼睛》突出了文章重点,表达了作者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教师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再次理解文章题目,深化了对主题的理解,升华了情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角膜捐献是有限的爱,但生命不止却是无尽的爱!这种爱可以跨越国界,穿越灵魂,这世界因为有爱才转动,这世界因为有爱才永恒,让我们祝福这蓝色的星球,永远拥有绿色的和平,祝福这斑斓的世界,永远拥有最美的和声。在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永生的眼睛。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让我们为他们、也为所有捐献器官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认识“耀、庄、稼、射”这4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初、茫、塔、厚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听歌曲《四季歌》,边听边记忆:歌中介绍了哪几个季节?

  2、教师出示画面:春夏秋冬,让学生进行初步观察,说说季节的特点?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共同欣赏初冬的景色,板书课题《初冬》。全班齐读课题。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3)看投影,读词语:

  初冬

  田野

  庄稼

  耀眼

  光芒

  柿子

  模糊

  白茫茫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4)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厚:先写“厂”字头,再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日”不是“白”字,最下面是“子”。要写紧凑。

  塔: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草字头”与一个“合”,注意与“答”的区分。

  茫、芒:这两字的相同点是:两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读音相同;不同点:“茫”比“芒”多一个三点水旁。注意“亡”字的笔顺:点,横,竖折。

  初:左右结构,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个“刀”。

  淡: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火”字在一起,“淡”的反义词是“浓”。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5)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自由地谈一谈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读一读生字能把生字和音节用线连起来。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22初冬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南极企鹅的可爱。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查找图片资料,结合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企鹅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南极的热爱与向往。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去探索神奇的地球。

  二、重点、难道关键。

  1、了解企鹅,感受企鹅的可爱。

  2、激发对南极的热爱与向往。

  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老师出示南极的课件。

  2、学生课件,感知南极冰天雪地的景象。

  3、出示企鹅岛的图片。

  4、学生看图感受岛上成千上万只企鹅的`壮观景象。

  5、激趣:大家想不想也去企鹅岛上看一看?

  6、板书课题。

  7、学生认读生字:“企”。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2、分段指名读课文,评议正音。

  3、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其中主要是介绍了什么?

  4、指名反馈,评议、交流。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企鹅岛的数量与个头大小。

  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同桌合作学习。

  (1)认读课文1——3自然段。

  (2)、找出介绍南极气候特点的句子,画上“——”。

  (3)找出介绍企鹅数量的句子画上“~~~”。

  (4)想一想这些句子中那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交流。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四)学习生字新词,结束课堂。

  1、老师导言:企鹅岛上居然生活着这么多的小巧可爱的企鹅,那里是否所有的企鹅都长得一样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查查资料,我们等到下节课再来学习。

  2、学习本课的生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认读。

  企鹅、大陆、尽管、厘米、有趣、颈部、帽子、嘴里、毛驴、捕食、所以、鱼鳞状。

  (2)学生以各种形式地读生字。

  (3)说说这些字在读音和书写上要注意些什么?

  (4)老师小结,强调重点。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结束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字。

  2、老师强调作业中的书写错误。

  3、要求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企鹅岛上企鹅的数量。(成千上万)

  4、老师导言:这成千上万只企鹅都一样吗?

  5、出示图片,指名发言,评议。

  6、老师小结;是的细心的孩子发现了这些企鹅的样子不一样,因为企鹅也有好几种。那课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种?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了解种类、体会可爱。

  1、学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思考:课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种企鹅?各是什么样的?

  3、指名反馈,评议,并朗读句子。

  4、引导概括: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三种企鹅的特点。

  5、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6、谈话,引导体会企鹅的可爱:这三种企鹅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喜欢的原因,并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企鹅。

  7、学生畅所欲言,交流体会,齐读文中2~6句。

  8、老师导言:在这段课文中,除了介绍三种企鹅的特点,还介绍了什么?

  9、出示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形象的感受企鹅的躯体特点以及行走与喂食时的可爱。

  10、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了解换毛,感受有趣。

  1、你知道小裙鹅是怎样长大的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

  3、引导学生了解企鹅换毛长大,感受企鹅成长的有趣。

  4、齐读课文的5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的6自然段,总结拓展。

  1、看到这些可爱的企鹅你有什么想法?

  2、学生畅所欲言,引读课文最后一段。

  3、总结拓展:南极是一个神秘而奇特的地方,在那冰天雪地的地方居然还生活着这么多可爱的企鹅,除了企鹅,大家对南极还了解些什么?赶快来介绍。

  4、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时点评。激发学生对南极的向往。

  5、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金企鹅(最漂亮)

  登上企鹅岛 帽带儿企鹅(彬彬有礼)

  阿德雷企鹅(最凶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导语:

  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献出了爱心。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2、读题:

  “好汉查理”。“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读书情况:

  ⑴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⑵和同桌一道再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4、讨论交流: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质疑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2、初步释疑:

  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或不大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最后提炼出以下两个问题作为重点探讨的问题。

  ⑴查理有哪些变化?

  ⑵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四、读、思、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

  1、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2、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⑴“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⑵“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⑶“当然可以。”

  ⑷“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⑸“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通过读中思、读中悟、读后议,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纷纷争着表达:

  “变得有彬彬有礼了。”

  “变得说话算数,诚实、守信了。”

  “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

  “不再搞恶作剧了。”

  ……

  五、探究查理变化的原因,评价文中人物

  1、引导谈话:

  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你觉得查理的变化和哪些人有关呢?

  跟自己、杰西、罗伯特先生以及镇上的人有关。

  3、你对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看法?

  学生开始自由表达对这些人物的看法,重点谈对小女孩杰西的看法,体会杰西的信任和友谊是查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

  可以自由组合,分角色感情朗读。

  七、拓展练习

  1、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2、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反思】

  自主性学习的首要条件是学会提出问题,而读书,贵在有疑,这是古今学者的共同体会和宝贵经验。在这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

  如:

  1、查理有哪些变化?

  2、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学生在质疑后积极读书,读中思、读中悟、读后议,使教学水到渠成,体会到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到了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这样,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目前,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言:打开一切科学的要是都是毫无疑义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敢问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心灵的活力,如果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愿望,那么学校里将不会有一个平庸的学生。敢于产生疑问,也就表明学生已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了,所以课堂上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提有质量的问题,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课中设疑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不了的让学生讨论,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学习的热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我在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问:

  1、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2、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我在此设问,让学生在此讨论,评价,目的是让学生不但能深入课文学好,更能从课文中跳出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课后设疑一般难度应大一点,使学生通过自学后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本课中,我在总结课文时,留下一问:“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疑问?”激起学生的议论,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新想法。虽然不一定可行,但毕竟是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的火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