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体会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性和讽刺意味;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能通过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把握人物性格,提高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葛朗台形象的分析,认识资产阶级贪吝、自私、虚伪、狡诈的本质。
【教学重点】反映葛朗台特征的对话和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葛朗台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分析】: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
⑴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这也是教学重点。
⑵把握作品主旨,针对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崇洋媚外思想严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实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A激发兴趣法,补充相关情节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B问题引导法:巧设问题,循循诱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C激发思维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因此要注意设置创新性问题,激发性思维。
学法:如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因此,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发现创新。A早读时检查有关材料,预习课文,划出生字,词语,查字典解决问题。B合作探究:课堂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加以表演,品味小说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以及传神的动作描写,进而把握小说主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泼留希金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那么,其他三位分别是哪位作家的哪部小说中的人物呢?
俄果戈里《死魂灵》泼留希金;英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夏洛克
法莫里哀《铿吝人》阿巴贡;法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
那么,中国文学史上有类似的典型人物吗?学生发言
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他临死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中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众亲友却不能猜出他的心事,只因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茎,老婆知道他的心事,挑灭了一根灯芯,顿时就没了气。如果说严监生的吝啬还带有中国农民的质朴,那么,老葛郎台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学习《守财奴》》一文。
二。简
介与本文有关的情节
在欧也妮23岁生日的晚上,葛朗台在巴黎的侄子查理因父亲破产自杀而投奔葛朗台的家,欧也妮与查理一见钟情。但葛朗台对弟弟的死和侄子的处境毫不同情,更不用说把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了,于是他把查理送往印度去经商。在临别之际,为了帮助查理实现发财还债的计划,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查理,查理也将母亲留下的一个贵重精美的梳妆匣寄存在欧也妮这里。当葛朗台知道女儿把积蓄送给查理后,大发雷霆,把女儿关了起来,妻子吓得一病不起。公证人克罗旭向他说明了利害关系,如果妻子死了,女儿有权继承母亲的财产。于是葛朗台跟女儿和好,并讨好妻子,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提示]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梳妆匣的来历和继承权的问题,正因为这两个原因,导至下文故事的展开。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老葛郎台的个人档案内容?就像,“非常周末”等娱乐剧场里介绍嘉宾的个人档案一样。
老葛朗台档案
年龄:七十六岁
职业:箍桶匠投机商
性格:吝啬专制执着狂
嗜好:看到金子,占有金子
人生信条:人生就是一场交易
2、课文思路(板书设计):
抢夺梳妆匣:发现——抢夺——交回(爱财——惜财如命、凶狠、冷酷)
诱骗继承权:提出——诱骗——骗到(骗财——狡猾奸诈、虚伪)
看守密室:守护金子——保管金子(守财——贪婪、执着)
临死抓金:抓取法器——“看住金子”(恋财——至死不变)
3、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葛朗台的形象。并完成下列表格。
爱好金子
曾用名箍桶匠、老头儿、老家伙、守财奴
事迹抢梳妆匣、骗继承权、看守密室、临死抓“金”
性格吝啬、贪婪、蛮横、冷酷、狡诈、骗子
人生格言人生就是一场交易!
评价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一个视金如命、狡猾欺诈、贪婪执着、冷酷无情的资产阶级爆发户、守财奴形象。
4、如何形容葛朗台的家庭关系?
明确:他与妻子女儿的关系只是一种金钱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关系了。”
三、小结
纵观全文,作者刻画葛郎台,紧紧扣住他的贪婪、守财奴的性格特征,精心安排了矛盾冲突,以爱财———骗财————守财的完整情节,这些丰富多彩的情节组成了守财奴晚年的一部性格史,令人惊叹世上还有这样一种人!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一)“财”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称得上是“财”的东西。
——匣子、路易、遗产、首饰、密室、金子、十字架……
[板书:匣子遗产密室十字架]
(二)“守”当葛朗台面对这些财宝时,他是什么态度?
1。匣子
A(动作)
①当葛朗台无意中看到查理寄放在女儿这里的金光闪闪的匣子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瞪着金子的眼光”
②“瞪”的意思是睁大眼睛,本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在这里葛朗台的眼睛却瞪得可怕、厉害、非同一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
③接下来有哪两个动作?用得怎样?
——一“纵”一“扑”。葛朗台76岁的人了,身手是多么敏捷、迅猛,看似于年龄不符,实则和本性贴合。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不“纵”不“扑”又怎能成其为葛朗台呢?因此,“纵”“扑”的细节,既形象展现了葛朗台饿虎扑食、秃鹫擒鸡般攫取金钱的丑态,带有动态的夸张性;又揭示了他崇拜金钱、聚敛无厌的思想本质,体现了动机的真实性。
④作者在第一段已经给他下了一个评语,是什么?
——“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板书:抢]
B(语言)
①当女儿看到自己的亲人寄存的梳妆匣被父亲占有时,是什么反应?——阻止
分角色朗读这一个片断(“欧也妮四肢发抖。……‘她会的,老爷。’母亲说。”)
②欧也妮是如何阻止父亲的?
a。“是的,父亲,不是我的。这匣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寄存的东西。”
——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动,这实际上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可是对葛朗台先生来说根本不顶用,他是怎么辩解的?(“他拿了你的家私,正应该补偿你。”)
b。“父亲,父亲,看在圣母面上……我得原封不动地还他。”
——这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上劝阻,西方人非常信教,可是对葛朗台这样的人管用吗?不管用。他又是怎样讲的?(“看比动手更要不得。”)
c。欧也在手边抓到了一把刀子……“父亲,你
的刀把金子碰掉一点,我就用这刀结果我的性命。”
葛朗台什么反应?(“把刀子对着梳妆匣,望着女儿,迟疑不决。”)
——女儿拿做人原则、宗教信仰、甚至自己性命来阻止都没有用,看到黄金一切都抛弃了,这就是葛朗台在金钱和女儿面前做出的选择。
2。遗产
A(过渡)
①后来葛朗台把匣子还给了女儿,为什么?
——因为他的妻子可能死,如果妻子死去,他的财产会被女儿继承一部分。
②葛朗台认为如果把财产放手一部分交给女儿,会怎么样?
——“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说明他把钱看得像生命一样可贵。
③既然把钱让给女儿是抹脖子,想什么办法?——“决意向欧也妮屈服,巴结她,诱哄她。”
[板书:骗]
④他是怎样巴结、诱哄女儿的呢?把巴结、诱哄女儿的句子划下来并齐读一遍。
——“他对她多么温柔多么体贴……常在女儿面前哆嗦。”
B(动作)
①“搀”
搀,扶持的意思。一般场合,都是年青人搀扶老年人,健康者搀扶体弱者。这里,一个76岁的长者去搀扶作为晚辈的年青人,真是悖于常理。
a。一个“搀”的反常动作,逼真地表现了葛朗台的什么独特心理?
——要守住财产,就得让女儿放弃财产继承权;要让女儿痛快地放弃,就要讨得女儿欢心。为了守财,他不异以老迈之躯,低三下四,强作慈祥,骗取女儿的信仰。一个“搀”字,活画出守财奴的骗子本质。
②“慈祥”
a。他的眼神是什么眼神?——“差不多是很慈祥了。”
b。差不多,差哪一点?——眼神慈祥,内心不慈祥,少了点真诚,多了份虚假。
③“哆嗦”他常在女儿面前哆嗦,他为什么哆嗦?
——“哆嗦”是葛朗台故意装出一副可怜相,博得女儿的同情。
C(语言)
①“咱们中间可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
——说明他虚伪,他把继承遗产看作是小小的事,实际上他在内心却看作是大事,和性命一样的大事。他和女儿玩了一个花招。
②“我不能让事情搁在那儿牵肠挂肚。你总不至于要我受罪吧。”
——意思是说如果你爱你的父亲,如果你不要你的父亲受罪,就赶快把遗产放弃,不然你父亲就会像受罪一样难过
③“乖乖,这可不是我的事。——克罗旭,你告诉她吧。”
——他把这件事抛
在克罗旭身上,表明这些决定都是克罗旭安排的,他也是和欧也妮一样只是充当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说明他在继续欺骗女儿。
④“要是对你可怜的母亲,你肯无条件抛弃继承权,把你的前途完全交托给我的话,我觉得更满意。”
——在这里葛朗台提到了欧也妮的母亲,意在博取同情心,利用女儿对母亲的感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密室
A(过渡)
a。毕竟是80几的人了,葛朗台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了,这时欧也妮是怎样对待他的?
——“想到自己不久就要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了……鞠躬尽瘁。”点学生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这就是女儿对待父亲的态度。父亲快要去世了,女儿对父亲格外的照顾、格外地眷念。可是这个父亲关心的是什么?金子、钱,守着的是装满金钱的密室。
B(概述)
把写他一天到晚守住财产的段落找出来,点学生读一读。
—“从清早起,……不时用手摸一下。”[板书:看]
C(语言)
把他一天到晚念叨的几句话划下来,点学生读一读。
“裹紧,裹紧,别给人家偷了我的东西。”“在那里吗?在那里吗?”
“你看住金子!……拿来放在我面前!”“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
这个人快死了,女儿这样照顾他,他心里有没有暖和?没有。有没有父女感情?没有。这时唯一能给他安慰的是金子和钱。
4。十字架
A(动作)
临死的时候什么能打动他?镀金的十字架。只有黄金能打动他,一把抓住十字架。“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板书:抓]
B(语言)
这时女儿最希望的是什么?希望父亲在临死之前衷心祝福她。这个父亲不祝福,他讲的是一句什么话?齐读一遍。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
他迫不得已要到“那边”去,等到女儿也到了“那边”再把钱交给他。自己死了之后女儿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这个世上生活怎么办他没有想过,他至死念念不忘的还是金钱。
小结:葛朗台对于钱财进行了不择手段的
获取,如“抢”、“骗”、“看”、“抓”,这一切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守”。“守”在这里的含义我认为不是简单的看护、看守的意思,而是不断的获取、强烈的嗜好和疯狂的死守。
(三)“奴”
A。(引导)
如果葛朗台的守财是依靠正当的手段获的,是建立在顾全亲情的基础上的,这些钱是用来消费、享受或者赈灾、济贫的话,那么葛朗台应该说过的是一种非常快乐的生活,他也可能享受到亲人间的天伦之乐。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他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这里补充一些葛朗台平时生活的材料。
葛朗台住的是破旧的阴暗的房屋,吃得极其俭省,不允许买肉吃。家里不允许同时点两支蜡烛。不管春寒秋凉,每年冬天实在熬不下去了才点上壁炉取暖,春寒料峭的时候就要熄火。这一切都是他的“守财”的本性惹的祸。
B。(思考)
把葛朗台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相比,看看他有什么,而我们没有;我们有什么,而他又没有?
——他有很多钱,多到什么程度呢?《项链》中玛蒂尔德奋斗了10年才偿还清了一挂36000法郎的项链,而葛朗台的财产达20xx万法郎之多,需要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中产阶级奋斗5000年。但是葛朗台除了有那些钱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我们没有他那么多的钱,但是我们有的是和父母兄妹的亲情、和同学朋友的友情、和老师的师生情……这些都是用金钱无法买到的。
葛朗台占有金钱却不懂得享受金钱可能带给他的乐趣,他支配金钱又被金钱所支配,他既是金钱的主人,又是金钱的奴隶。
[板书: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葛朗台很穷,穷得只剩下钱了。尤为可叹的是,是钱葬送了葛朗台的命,而这些钱葛朗台一分也带不走。而我们很富有,我们拥有许多非常宝贵的东西,它们都是一些无价之宝,将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甚至我们后来的人。
说到这里,有一个很古老的填空题,请大家做一做:
题目:金钱能买到,但买不到。
——房屋,家庭;药物,健康;伙伴,友谊;书籍,知识;娱乐,快乐;婚姻,爱情;官职,民心……
二、小结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葛贪婪、吝啬、专横、凶狠、虚伪,带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的特点。他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以致这个大财主的家庭没有任何幸福可言,相反成了一个“苦难的家庭”。他又是一个十足的拜金主义者,在他的一生中,占有金子是唯一的内容。
三、概括小说主题
生讨论,师点拨。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描写葛朗台这个极端自私、极端贪婪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丑恶嘴脸,深刻揭露的拜金主义的罪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巴尔扎克娴熟地运用了漫画式的夸张手法,运用幽默离奇的语言,刻画出一个极端贪婪、吝啬的变态人物形象,让人觉得既荒诞可笑,又真实
可信。这个可憎的人物是由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土壤成就的。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里,我们每一个文明人都应加强自身修养,远离铜臭,与时俱进!
四、拓展阅读
虽然葛朗台很有钱,但葛朗台住的是破旧的阴暗的房屋,吃得极其俭省,不允许买肉吃。家里不允许同时点两支蜡烛。不管春寒秋凉,每年冬天实在熬不下去了才点上壁炉取暖,春寒料峭的时候就要熄火。这一切都是他的“守财”的本性惹的祸。
葛朗台占有金钱却不懂得享受金钱可能带给他的乐趣,他支配金钱又被金钱所支配,他既是金钱的主人,又是金钱的奴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葛朗台很穷,穷得只剩下钱了。尤为可叹的是,是钱葬送了葛朗台的命,而这些钱葛朗台一分也带不走。而我们很富有,我们拥有许多非常宝贵的东西,它们都是一些无价之宝,将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甚至我们后来的人。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力求突出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设计特色】
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揭示课题,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猫。教师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感受作者语言魅力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拼读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义,读通课文,想想课文意)。
2、流自学情况:课文写出了哪两种猫?多少只大猫,多少只小猫?是怎样大猫,又是怎样的小猫?随机形成板书:
(一只)(大)古怪
猫
(一群)(小)淘气
(在初读交流时,引出表现文章主线的板书,并借助这主线,为下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提供依据。)
三、
理解结构,概括段意。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淘气”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研究:
①课文的分段;②段意的概括;③主要内容的归纳。
(以一条主线所发挥的三大作用,使初读者训练机理清晰、环环相扣,提高了读书效率。)
四、专题研究,理解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研读专题”,即怎样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任选你觉得最生动的一处讲析给大家听。
1、教师先指导一处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应当怎样讲析。
2、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教师巡视指导,掌握自主研读情况。
3、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作点拨、深化和评价。
(教师重点指导一处范例以后,要着重引导学生自读。可以让学生“划”自己最喜欢、感受最深或最能体现作者对猫的喜爱这情的.句子,‘圈’出这一句话中最能体现猫的可爱、作者爱猫的关键词,“研读”领悟这些关键词的特别含义,“赏读”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把这个自读过程具体说出来参加交流。这样保证了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摆脱了以繁琐提问作情节分析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开拓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挑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说。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性和自豪感,真正发挥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评点】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对读物按其不同个性、经历重新建构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研究性。本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以一课一问(一个研读专题)取代了传统的情节分析、烦琐提问这一难以突破的课堂模式,把课堂时空真正还给了学生,以充分展示生命活力。(周一贯评点)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三组课文。这一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共有三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
2.揭示课题。板书:7鱼游到了纸上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不必要求说得过于详细。)
4.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讨论课文的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段(第五—九自然段),讲这位青年如何画金鱼。
第四段(第十—十四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1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按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认真准备。
2.讨论交流。
(1)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表现在哪些地方?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为一体”是融合在一起的意思。聋哑青年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像他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专注。)
(3)“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4)“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进行了准确描写,并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这些都说明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完成课后“读读写写”的练习。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说说“唯一”、“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语抄两遍。
四、布置作业。
预习《火烧云》。
7 鱼游到了纸上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会写、会认的词语。
2。结合本单元课文,领悟写人的方法。
3。积累中外名言、有关思乡的诗。
4。练习写人的作文。
教学重点
积累名言、有关思乡的诗句。
教学难点
领悟写人的方法、习作。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几篇精美的写人的文章。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趣导入。
2。出示第一组词语,开火车读,同桌互读。
3。出示第二组词语,互读,练写,可以挑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写话。
二、金钥匙
1。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让我们步入知识殿堂。这一期的“金钥匙”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内容,想想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2。学生默读内容。
3。集体交流。
(1)要我们留心生活中的小事;(2)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和质朴的语言。
4。快速默读《我的老师》一文,让学生交流:文章中哪些事例写得好?为什么?
5。想一想,在生活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6。集体交流(注意说清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言行说,表达真情实感。)
7。教师小结:同学们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人和事,要记下最动人的言行,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名诗名句
1。出示四句诗。
2。你听过哪句?明白它所蕴含的道理吗?
3。生自由发言。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意大利诗人但丁用诗句表明了自己坚持真理,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
(2)“黑夜无论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莎士比亚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这两句蕴含的道理相似,告诉那些身处黑暗、痛苦中的人,光明已经不远了。
(3)“使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生命存在的时候要有所作为,让它展现出最美的`光华,当它消失的时候也要有豁达平和的态度。
(前三句大部分可能听过,知道含义,着重讲讲最后一句。)
4。教师还可以介绍这四位著名的外国作家、诗人,推荐他们的代表作给学生课外阅读。
四、古诗诵读
1。回忆学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
2。读一读《客中作》,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3。全班交流。
4。讨论诗人真的“醉而忘乡”了吗?
5。练习背诵。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古今中外的名言;
2。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词。
第二、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学时候的老师蔡芸芝先生,给作家魏巍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小学六年,你也遇到了许多老师,他们或慈爱,或严厉,或风趣,他们的音容笑貌也各有特点。这些都可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那就给大家讲一讲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吧。
2。学生口头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
3。既然印象这样深刻,那就让我们写下来吧,让更多的人了解他。
二、读范文
1。再读《我的老师》和课前老师准备的精美的写人文章。
2。看看作家们是怎样写出人物特点的。
3。明确写作要求:
(1)写真人真事,表真情实感;
(2)可以写写老师的外表,写出比较特别的地方;
(3)用一两件事写出老师的特点,最好是你熟悉的事。
三、写作文
1。学生写作文草稿。
2。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修改草稿
1。再次明确要求;
2。同桌互评互改;
3。自己修改;
4。老师批阅后发现一些典型的问题,再选一篇学生习作进行讲评;
5。学生再次修改,誊抄。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动物时装表演》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本文通过一场时装表演,介绍了5种动物的皮毛及作用说明动物为了生存,都有自我保护性能和特殊性能,使人们感到大自然中动物十分奇妙、有趣。
《动物时装表演》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知识课文,通俗易懂,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物中动物时装的作用,本课作者赋以小动物以人的思维与感情,文中通过其他小动物的对话和简单的儿歌间接的介绍了五种动物时装的特点。让孩子们在读中理解动物时装的特点,在评选最佳时装表演时让他们懂得动物的皮毛各有各的用处,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兴趣。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是语言生动形象,而且增强了课文的感染力。本文浅显易懂,趣味性和知识性很强,学生很感兴趣,在学习中能满足个人的兴趣。
2.学生情况分析:现在的学生由于在家中多为认识事物的规律是由年龄特点、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所决定的。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阅历短、知识经验贫乏,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为主时期,他们认识事物总是循着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这一规律进行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坚持形象直观、启发诱导、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把说和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教法分析:根据本课的特点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分角色朗读和情境表演来体验动物之间的对话,体会动物时装的特点,代替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进而理解课文的深意,再通过学生搜集的`材料可以看出动物装对自己是有用的,所以都是最佳时装。
4学法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要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在对文本的研读中去体会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知道动物的皮毛各有各的作用,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兴趣。
2:了解“五彩缤纷”、“喝彩”、“称赞“等词的含义。
3:巧借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有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展开想象谈感受、在读中体会。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知道动物的皮毛各有各的作用,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兴趣。
四、理论依据
1.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整体把握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中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革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实现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开展具有综合性、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
五、教学实施策略
1.指导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从文本的结构入手,通过朗读、寻找、画批、归纳,发言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内容。一方面体现同学间合作探究的精神,一方面达到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2.采用读中感悟教学方式。通过指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范读,师生对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不断积累语言,达到从读中感悟的目的。
3.开展多元评价。注重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评价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既有老师的评价又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读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同时又激励老师更加努力钻研教材。
六、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配合使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太空探索的进程。
2、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及演讲辞的基本特点。
3、理解文中含深刻的语句,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2、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
3、培养探索精神。
【知识链接】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这是美国56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第一次爆炸事件,也是美国宇航员第一次在飞行中死亡。“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哀悼()锲而不舍()勋章()锤炼()
阴霾()孜孜不倦()企求()凝聚()
战栗()拓荒()弥补()不朽()
2、词语积累
锲而不舍:
迫不及待:
建树:锤炼:
孜孜不倦:
梦寐以求:
二、合作探究
1、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演讲者却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如何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相对于“今天的荒漠”,“昨天的荒漠”指的`是哪里?
3、演讲者在演讲中蕴含的感情及变化的脉络是什么?
4、文中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5、为什么说麦考利芙“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象力”?
6、文中赞扬了七位宇航员哪些精神和品?
三、精读精练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们失去的七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或许在相互间的安慰中,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对家庭、朋友及我们的太空宇航员所爱着的人们来讲,国家的损失首先是他们个人的巨大损失。对那些失去亲人的父亲、母亲、丈夫和妻子们,对那些兄弟、姐妹,尤其是孩子们,在你们悲痛哀悼的日子里,所有的美国人都和你们紧紧地站在一起。
我们今天所说的远远不够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言语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它们根本无法寄托我们对你们深深爱着的、同时也是我们所敬佩的英勇献身的人们的哀思。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劝学教案09-21
(精选)语文教案09-25
语文教案【经典】09-26
语文教案(经典)08-19
语文教案12-30
语文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