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1 08:18:1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a.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四、作业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教后记: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

  第一课时

  一、引入本文节选自女作者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这篇小说是以作者的`童年生活为原型,描写了一个孩子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波折后,最终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子,而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本文重点描述了父亲的形象,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伴随着这种爱,英子告别了她的童年,走向了成熟。让我们追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这种爱,追寻作者告别童年的脚步。

  学生浏览全文后回答

  二、整体把握速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几次写到了爸爸的花?(读相关部分)

  对花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象征爸爸身体,贯穿了全文)

  在这些描写中又写了哪些事,引起了哪些回忆?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分段)

  “我”的襟上别着爸爸种的夹竹桃。

  一(1-12)爸爸没有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在毕业典礼上想起了昨天去医院看爸爸的情景。

  二(13-31)“我”回忆起过去因为懒惰而受到爸爸惩罚的事。

  院里的花今年都还没有上麻渣,因为爸爸得了重病。而平时爸爸最喜爱花。

  三(32-34)“我”想起院里的花今年都没有上肥,而爸爸平时最喜欢花了。

  四(35-53)毕业典礼上,“我”想到自己是个大人了,又想起过去爸爸让我单独去汇钱的事。

  爸爸的夹竹桃的枝子垂落了,而石榴也掉了好几个。

  五(54-67)爸爸的花儿落了,“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学生齐读

  讨论回答

  三、探究写作思路本文的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是哪两层含义呢?(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贯穿全文的线索不仅仅是对爸爸爱花的描写,还有一条什么线索呢?(毕业典礼)而作者在描写中又插入了一系列的回忆,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插叙)

  而这些回忆的展开以及下文的事情在文章的开头都有伏笔。

  英子回家后得知爸爸死讯时,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与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句话相对应)学生单独回答:

  第一段写爸爸对她说的话,还和下文的哪些事情相对应?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好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作者用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这两条线索贯穿全文,并且采用插叙的手法,在其中穿插了一系列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和描写都是由爸爸的一席话引起的。作者采用这样的思路是为了起什么作用呢?

  (文章结构清晰而又波澜起伏,内容丰富而不混乱,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对父亲的爱)

  学生自由回答

  四、字词肿胀(zhǒng)(zhàng)叮嘱(dīng)(zhǔ)恐惧(kǒng)(jù)骊歌(lí)告别的歌。花圃(pǔ)襟(jn)挪窝儿(nuó)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这里指起床。鸡毛掸子(dǎn)耻笑(chǐ)鄙视和嘲笑。咻咻(xiū)(xiū)模拟挥舞鞭子时发出的声响。玉簪花(zān)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本文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些线索写了哪些事?学生单独回答,其它学生可以补充

  二、分析重点段落在回忆的事件中,写的最详细的是两件事,爸爸逼“我”上学和爸爸让“我”一个人去汇款。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两件事刻划爸爸的形象。

  阅读第二、四段,完成下列问题:

  读22、23、28、29四个小节,两者体现出的爸爸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的描写显得矛盾吗?(既严厉又充满爱心)

  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影响?(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单独去汇款这件事对“我”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使“我”有勇气闯过困难,感受自己长大了)

  阅读全文,归纳一下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历程。

  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来了。很重感情,特别爱花。

  “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话语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爸爸去世的恶耗。

  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展现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过程,这些描写将感情表现得深沉而含蓄,值得大家深刻体会。

  三、文中的伏笔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去世,但文中处处有伏笔,阅读全文,找出这些地方来。(见教参)

  这种写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自由发言

  四、联系实际《城南旧事》描写了一个小姑娘成长的历程(简介小说梗概)英子在经历了一系列动荡的事件后告别了童年。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走到这一天,你愿意告别你的童年吗?大家说说为什么你既喜欢又害怕成为大人呢?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学习建议

  1.抓住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中心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看云识天气》。

  2.体会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几种修辞手法,进而领会

  这种说明文的特点。

  3.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象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2、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开放拓展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⑴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⑵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⑶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⑷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⑸ 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让学生查找资料,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聪明、勤劳、勇敢的民族,为世界人民所称颂。我们已经知道的张衡、李时珍、茅以升等人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一个发生在宋朝的历史故事,大概了解了当时出色的工程家怀丙的事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捞铁牛》,看看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2、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三、指导学习,点拨解疑。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2、点拨: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指名说。

  据文件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带上感情读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4、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用“—”划出来。

  5、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6、指导朗读: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看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 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自信和智慧,用胸有成竹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语: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

  1、 请默读第二段,找一找哪4项准备工作?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步、第二步等或先、然后等)

  2、 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一读,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指名说。)

  3、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3、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男、女生轮读读第3自然段,你一句,我一句。

  5、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2、先请同学讲,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3、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语文教案 篇5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宿新市徐公店优秀教案三精品推荐,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张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一、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二、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四、板书: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

  (静)

  画

  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

  (动)

  意

  色:黄(绿)(黄)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说明

  〔解题〕

  《5块钱成交》是保尔哈维(美国)写的一篇记叙文。文章写一个小男孩在拍卖会上用5块钱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的故事,小男孩的执著、坚定引起了人们的关爱。表现对人们同情弱者做法的赞赏。

  本文标题《5块钱成交》是“这个物品5块钱成交”的紧缩。“成交”,商业用语,指交易成功,买卖做成。“5块钱成交”,用5块钱交易成功的意思,本文指用5块钱的低价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可见这是一次特殊的交易。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堪萨斯市警察局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拍卖会。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拍卖会竞拍的过程。文章写一个小男孩在拍卖会上特殊的表现。先写他每次都第一个报价,而且都是5块钱,最终都竞拍失败。再写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只有5块钱。接着写他不怕失败,坚持用5块钱继续竞拍。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写小男孩的行为感动了主持人与参与者,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用5块钱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这部分先写小男孩的行为引起人们的注意,再具体写最后一辆自行车的竞拍过程,最后写小男孩竞拍成功后他的心情及人们的祝贺与鼓励。如果说第二部分重点写小男孩的坚定、执著,那么第三部分则重点写人们对小男孩执著精神的赞扬与鼓励,体现了人们对儿童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爱。

  〔语意理解〕

  “堪萨斯市警察局经常会收到各种遗失物品,这些物品往往无人认领,因此,警察局仓库里真是琳琅满目:照相机、立体声扬声器、电视机、工具箱和收音机等。这些无人认领的东西,每年进行一次拍卖。”

  这是在介绍“5块钱成交”事件的背景,也是事件的缘由。美国有些人对丢失物品不大在意,所以“往往无人认领”。时间久了,警察局便出现“仓库里琳琅满目”的景象。冒号起注释说明作用。“拍卖”,以委托寄售为业的商行当众出卖寄售的货物,由顾客竞价争购。这段话中,前句是后句的原因。

  “那个首先出价的男孩儿的表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预感到会有一个不平常的情况出现。”

  一句话自成一个自然段,在于突出情况的转变。“表现”,指前文写的男孩的`特殊行为,即每次都第一个出价,每次都5块钱,每次都失败。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不仅在于行为不同一般,更在于小男孩永不言败,败而不馁,执著追求的劲头。“预感”,事先的感觉。与会人们关注到小男孩的特殊行为与精神,判断到拍卖继续下去,他仍会坚持先出价,仍会出5块钱,直至成功,也感觉到善良的人们不会对此事无动于衷,会支持他的,因此,一定会出现“不平常”的结果。什么样“不平常”的情况?下文作了交代。

  “拍卖员停止叫价,静静地站在那里。”“人们也静静地坐着,默不作声。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报出第二个价。大厅里静得出奇。”

  这两句描述拍卖最后一辆自行车时人们的表现。呼应了前文提到的“不平常的情况”。3句话用了3次“静”字,强调场面静得太异常。“静”,说明人们为小男孩执著、坚定而震撼、感动;“静”,表明人们内心在快速思考;“静”,预兆并期待惊人结果的出现。伴随“静”,“竞拍”也停止了,“没有人报出第二个价”,人们把最后的机会留给了小男孩,支持他成功!

 〔写作特点〕

  1.特异的行为奇特的结果。

  作者要赞扬坚定、执著的精神,却不明言,而是写一个“特异”的人做了一件“特异”的事,使他也“特异”了一次。“拍卖会”一般由商人参加,都是成年人,而本文中的小男孩只有10岁,竟然也去竞拍,岂不“特异”?他每次都最先出价,每次报价都是5块,岂不“特异”?次次失败,却总不灰心,败后再来,岂不“特异”?最后一次拍卖,尽管自行车很漂亮,但人们决不与之竞争,出现了一个“特异”的结局?作者正是在诸多的“特异”中传达出社会对儿童的关爱之心,传达出对小男孩信心坚定、执著追求品格的赞美之情。

  2.一波三折,气氛浓重。

  本文前半部分描写了竞拍的场面,十分紧张、激烈。后半部突然平静了,使人顿时感到异常,然后出现“爆炸”情况,情绪再度高潮。真是一波三折,情节复杂而动人,使主题鲜明、突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3

[经典]语文教案07-23

语文教案[经典]07-23

语文教案(经典)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