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趵突泉的特点,感受趵突泉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描写,融情与景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大泉、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模仿“融情于景”的描写方法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看来都去过不少地方,你都去过哪,有没有什么景色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呢?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课前谈话)
走进课文之前,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ppt)
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尤其是趵突泉,位居七十二泉之首,被当年的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泉”。这么美丽的趵突泉在老舍笔下又是一番怎样的美妙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趵突泉,跟老师板书课题:趵字,左窄右宽,是跳跃、踊跃的意思,再写突泉。
现在,让我们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趵突泉的?
二、整体感知:
1、自学反馈。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趵突泉的?(泉水、大泉、小泉)板书。
各有有哪些特点?请到文中去找一找。
交流:清浅鲜洁
纯洁,活泼,鲜明,永不疲乏,神秘
有趣
三、感受大泉: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老舍的脚步先去大泉领略它的神韵所在,请同学们先读读描写大泉的这段话感受下大泉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你觉的大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用书本中的语句回答。
预设1: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读了这句话,哪些词语让你印象深刻?
(1)一年四季,昼夜不停:春夏秋冬都在翻滚着,日日夜夜一刻也不停歇。
读了这句话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翻滚的时间很长)
(2)能带上你的感受来读一读吗?(个别读)
(3)数次游览趵突泉的老舍看着眼前无时无刻不在翻滚着的泉水也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你只要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就觉得自然的伟大,再不敢正眼去看。
一起带着我们的感受,读好这句话。
预设2: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这句话中,哪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1)“冒”字的字形结构,冒字头两横的注意点。在学习单上写两个。
(2)理解“冒”。“冒”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钻,跳,窜、涌,流……)
(3)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为什么要重复用这个字呢?不急着说,把这一段好好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交流各自的想法。
(预设:生1:因为趵突泉的大泉有三个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个“冒”。
我们刚才看过图片,第一个泉在冒,第二个泉在冒,第三个泉也在冒,冒冒冒。那如果五个泉呢,冒冒,冒冒冒。乍一听很有道理,仔细一想,有点牵强。但他说出了一点,那就是三个泉同时在--冒。
(生2:作者用了三个“冒”,还让人感觉泉水冒得时间很长很长。
1、你很有见解,一个冒字让人感觉到永不停歇,三个冒字更是让人觉得冒的时间很长很长了。
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了七年,阳光明媚的春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炎热的夏天他去看,它在--,凉爽的秋天去看,它仍在--,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去看,趵突泉仍在--。大部分时间老舍白天去看,它在--,晚上去看,它依旧在--。
2、读这段文字,你还可以从哪个词语感受到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很长?(永远)
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几个“永远”?(四个“永远”。)
你们觉得这趵突泉究竟这样接连不断地冒了多少年,以至于老舍先生用了四个“永远”?
这趵突泉究竟一刻不停地冒了多长时间了呢?(出示历史资料,加深理解)
了解了这一点,你能不能再来朗读一下,读出你的感受呢?
这就是趵突泉,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个别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4、老舍先生不仅写他看到的,也写他的感受,像这样的写法就叫做融情于景。
(板书:见闻+感受融情于景)。
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同学们读老舍的见闻,老师读老舍的感受。一起来读好这段话。
四、感受小泉的有趣
过渡:趵突泉的大泉是如此地伟大、神秘,那么池边的小泉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作者在抓特点写的同时有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受呢?快速的默读第四段,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
作者对于小泉表达了怎么样的感受呢?(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
小泉有趣在哪呢?
①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
将小泉冒水写成大鱼吐水,很有趣;而是还是极轻快地(指导朗读,读出有趣和极轻快的感觉)
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
抓住“走”和“歪”,运用了拟人,把小泉写活了(指导朗读,读得有滋有味)
()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一个!
“半天、碎了,看,又来一个!”作者的心情变化:从等得不耐烦了,到惊喜,再又来了一个惊喜(指导朗读)
④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
运用比喻,如果说那小碎珠是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那趵突泉就是戴着这珠花的美丽少女,读出这种美感。“
小泉的水泡就这样姿态万千呈现在我们面前(板书:姿态万千)
引读:师:面对这姿态万千,妙趣横生的小泉,难怪会说--------
五、小练笔
大自然就是一位大画家,也是一位魔法师,在我们宁海也有许多风景如画的地方,如浙东大峡谷,仔细观察这几张图片中的景色,让我们也像老舍先生那样既写自己的见闻,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融情于景地写一写吧。(好词运用)
(展开,要善于观察,把握细节,展开联想,抓住特点,运用修辞方法……)
瀑布真美。
六.交流反馈。(好句积累)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一、习作要求
以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原文,抓住重点内容,侧重人物心理,展开自由想象,把原文扩写成四百字以上的文章,做到语言通顺、具体生动,题目自拟。
二、教学方法
1、学法到写法的迁移。2、由说到写,说写结合,连段成。
三、教学准备
1、阅读,研读原文2、课件(从上下载的《滥竽充数》故事的动画片
六、教学过程
(一)感知内容情境激趣
1、教师话语导入:《滥竽充数》是一则流传千年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有兴趣再次来回味,谁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者复述课文?学生朗读与复述课文。
2、看课件《滥竽充数》的故事
(二)比较赏析领悟方法
1、讨论动画解说词比较课文内容更为详细的地方?
2、投影解说词文字:“……当时,有个叫南郭的人,家境贫寒,又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活,壮着胆子冒充吹竽高手,要求参加齐宣王的竽乐队,齐宣王不加考核,就让他参加了竽乐队,从此……”以上片段与原文“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做比较,说说有什么感受?
3、南郭为什么进竽乐队,以及怎样进的.乐队?想象其他可能的起因和成因。(答案体现开放多样性)
4、讨论南郭进乐队,原文中哪一个动词概括得最确切?
5、教学:“混”字最为确切,围绕“中心词”“混”字,通过自由想象,把南郭进竽乐队的原因(第一次心理活动)和过程讲述得很明确、丰满了。同学们围绕“滥竽充数”成因——“混”写片段,要求注重心理描写。
6、课堂独立,然后交流,激励。
(三)方法迁移,以点及面
1、师话语导入:找到中心词
确定扩写点,大家写出了南郭充数的多个原因,请大家以小组展开学习,思考原文中还可以找到哪些类似“混”的中心词,可以作为扩写点?
2、生小组读文讨论,教师引导。
3、:“装”字写出了“滥竽充数”的过程,“逃”字,它写出了“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扩写点装逃
4、说词说句练习。说含有“装”字的词语,结合情境语言“画画”南郭吹竽的形象?
5、想象合奏时,齐宣王、吹竽者的“众生相”?想象南郭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候,南郭此时的心理?(第二次心理活动)
6、说词说句练习。围绕“逃”来说几个成语?教师引导,学生描摹南郭逃跑的神情、动作形象,揣摩南郭逃跑的心理?(第三次心理活动)
7、选择“滥竽充数”的过程——“装”,或者“滥竽充数”的结果——“逃”为题,写一个片段。
8、交流片段“装”,交流片段“逃”各一、二例。教师学生相机点评。
(四)升华联接成
1、再次说说南郭人物的特点,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答案体现开放)
2、同学对南郭献上几句劝告的忠言?生。过渡语:大家的“警世名言”暂时不作交流,留把它点睛之笔,写在这次习作中。
师提出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连段成,前后照应全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案背景】 童话故事具有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蕴含道理等特点。本课设计以激发兴趣、品味语言为主线,以童话的方式,引领学生品味童话优美语言,感悟童话的情节——有孩子的快乐的、阳光明媚的花园,巨人的训斥从而带来的北风呼啸、雪花飞舞、冰天雪地的冬天的故事情节,进而领悟“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一文章主旨,领会有分享、有宽容才有快乐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紧扣“花园的变化”这一主线,抓住词语的理解、积累与运用,通过朗读感悟童话表达上的特点,感受童话的美丽。 2.联系生活,合理想象,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的道理,并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3.感悟童话故事的特点,为创编童话埋下伏笔。
【教学重点】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材分析】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教法与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引领,做学生阅读的领路人。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步入童话王国,欣赏了童话优美的语言,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第九课《巨人的花园》,进行我们的心灵之旅。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巨人的花园曾经是一个——(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图片)
3、巨人的花园也曾经是一个怎样的花园?(充满欢笑的花园)引读: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二、走近巨人,研读“冷酷”。
师:多美美丽的花园,多么美好的春天。可是,巨人却不喜欢花园里的客人,总是训斥他们。
1、巨人第一次训斥孩子。
师:你能快速找到文中巨人训斥孩子们的三句话吗?浏览课文3-8自然段,用直线画下来。
有一年秋天,巨人突然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1)师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在巨人的心目中,只有——花园,没有——孩子们。 只要他一出现,孩子们必须马上从眼皮底下——消失,用上句子中不文明的一个词语就是——滚出去。
(2)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他说这些话时,心里会怎么想,说话时是什么样子?(从眼睛、手势、脸色各方面想象巨人的心理活动、神态、动作)
(3)你来当一次巨人----
2、巨人第二次训斥孩子。
“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屏幕随机出示)
(播放风声)你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他就这样的冷---- (5)师:春天不来没关系,花儿草儿不来没关系,有人来了,请看原文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只有雪和霜对此乐不可支。“春天已忘记了这座花园,”他们叫喊着,“这样我们可以一年四季住在这儿了。”雪用她那巨大的白色斗篷把草地蓝得严严实实,霜也让所有的树木披上假装,随后他们还逸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北风应邀而至,穿—身毛皮大衣,他对着花园呼啸了整整一天,把烟囱管帽也给吹掉了。“这是个令人开心的地方,”他说,“我们还得把冰雹叫来。”于是,冰雹来了。每天三个钟头他不停地敲打着城堡的房顶,房上的石板瓦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他浑身上下灰蒙蒙的,呼出阵阵袭人的寒气。 师:这里是谁的世界?这里是——冰的.世界 这里是——雪的世界 这里是——北风的世界 这里是——冰雹的世界 有了这四位先生在园子里奔跑呼啸,巨人的这座花园肯定是——冰天雪地,白雪皑皑,天寒地冻,寒冬腊月,巨人当然会被冻得——瑟瑟发抖,缩手缩脚。他一次次赶走孩子,一次次享受——鲜花凋谢,枝叶飘落,冰雪覆盖的孤独与寒冷。
四、感悟神奇,研读孩子和春天的关系。
1、孩子,春的使者,春天的代言人。站在树下的小男孩创造了奇迹。默读8-11自然段,静静地读,静静地想:小男孩创造了哪些奇迹?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出这样几点:
小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使巨人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小男孩使巨人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2、想象:小男孩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他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
师:看着小男孩纯真的眼神,巨人仿佛读懂了这一句句无声的劝告,他心里感到——火辣辣的。他感到后悔——莫及。感到羞愧——不已。
3、重点研读: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1)聚焦中心句,定位核心词。 启动你们的慧眼,找出段落中能体现本段中心意思的一句话。
(2)汇报,贴出卡片: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能再快速找出句子中的两个关键词吗?(孩子 春天) 师:孩子,春天,春天,孩子。拥有孩子,他就能享受春天,赶走孩子,他就失去了春天。王尔德在给儿子讲《巨人的花园》时,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来。儿子问他问什么哭了?王尔德说:明媚的春天,可爱的孩子,多么美呀!我是为真正美丽的事物感动而流泪。于是,王尔德感动地写下了------(生: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巨人枉然大悟--------(生: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那么,有孩子的地方就有 (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鲜花盛开的春天、绿树成荫的夏天、鲜果飘香的秋天、快乐、分享、幸福、宽广的胸怀、无私)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快乐。(宽容、友善、热情、温暖) 指名读。
(2)小结:孩子们,有人说,童话会帮助我们实现‘心灵天鹅’的高贵飞翔。浸润在《巨人的花园》这道温润的鸡汤里,我们又体验了一次飞翔的快乐。 五、回归故事,体验幸福。1、师:从此,巨人拆除围墙,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会怎样和巨人玩耍呢? 10 屏幕出示: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2、(背景音乐《绿色花园》)师生感情读结尾。3、师:孩子们,童话故事就是这样,在优美的语言中,描绘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情节,就像小河一样弯弯曲曲,长长的小河中,潜藏着一课闪光的试金石,那就是童话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 4、今天这条小河的拐弯处,都漂浮着一片绿树叶,谁为小树叶找到正确的位置?出示卡片,学生贴“欢乐”、“孤独”、“激动”、“火辣辣”、“幸福”,回顾故事内容。5、故事结尾,巨人感到幸福了。他的幸福来自于——(他让孩子们来花园玩了,他与孩子们分享快乐了)你认为快乐是——幸福就是—— ★ 宽容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产生的要强烈得多。--- 苏霍姆林斯基 ★ 世界上没有比快乐更能使人美丽的化妆品。--- 布雷顿 ★ 想得到幸福、快乐,就不要计较太多。--- 郑艳华 六、总结: 课后,愿我们继续徜徉在童话世界,向着心灵天鹅的梦想,继续飞翔!【板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12个生字。
2.正确读写"小镇、诊所、婴儿、徐徐、冻僵、多余、忠灭、哀鸣、碾雪"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读写"小镇、诊所、婴儿、徐徐、冻僵、多余、忠灭、哀鸣、碾雪"等词语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相关画面: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沿路人家的灯都亮着,仅仅是为了给一个出诊的医生照明回家的路!这情景多让人感动啊!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一《寒夜的灯光》这个感人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寒夜的灯光)
3.学生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顺、流利。
2.画出生字。
(1)学生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①加偏旁记忆的字有:
真-一镇息一一熄至→一致展一一碾
②换偏旁记忆的字有:
珍一一诊缰一一僵
(2)指导书写。
"镇"是左右结构,右边"真"里有三横,不要少写。
"杂"是t下结构,上面是"九","水"。
"荒"是上下结构",非""亡",不要写成"~"。
3.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4.再读课文,思考: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探故事背景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讨论:(1)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寒冷的夜晚,有人请"我"出诊)
(2)说说你从文中还读懂了些什么?
(夜晚很冷;农民家住在偏僻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四、课堂
1.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释疑。
2.学生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自然的情趣。
2、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自学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燕子的形象、春天的景色和作者的感情,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小燕子及春天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从《燕子》这个题目可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什么?谁知道关于燕子的知识,大胆地给同学们说一说。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以下三题任做两题)
1、根据课文的描写,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燕子及春天的样子。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那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3、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第二课时
一、品读美文,欣赏美景。
1、读文作画,感知语言
听课文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即由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的过程。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
2、评画学文,品味语言
评画的实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咬文嚼字",从而品味其规范的语言,领悟语言形式是怎样被用来贴切地表情达意的。
3、赏画诵文,积累语言
借助图画这一中介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从而积累规范的语言。
4、运用语言,说写"光彩夺目的'春天"。
让学生先说再写自己见过或想象中的春天美景。
二、结束语:
课文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接着从燕子飞行的美,又写到它停息的美。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机,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赞美了活泼可爱的燕子,也赞美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获、赖、潜”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1、学会质疑,在质疑中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获、赖、潜”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等1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3、自读课文,在读中提出问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交流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2、正确给课文划分层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20世纪科技发展成就的课件,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
过渡:同学们,当你们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们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们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们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们知道吗?这一切都是科技的功劳,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科技发展、生活变化的文章。
2、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板书: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讨论,积极说出心中的疑问。
(1)什么是呼风唤雨?
(2)是谁呼风唤雨?
(3)为什么能呼风唤雨?
(4)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指哪个世纪?
(5)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
(6)为什么这个世纪能够呼风唤雨?
4、教师相机板书(谁?靠什么?哪个?什么样?为什么?),并总结学生的提问。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知识。
路甬祥1942年生,浙江慈溪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其作品《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发现和发明
青霉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霉菌的原液里发现了青霉素,它至今仍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的抗生素。
杂交水稻xx年,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寻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从此,中国农业开始了第二次绿色革命。xx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xx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电视电视的诞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各种型号、各种功能的电视迅速地、奇迹般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形色色的电视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飞机莱特兄弟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一号”,并且试飞获得成功。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功。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相机纠正,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呼唤(huàn) 世纪(jì) 技(jì)术 程(chénɡ)度 超(chāo)过 百亿(yì) 探索(suǒ) 奥(ào)秘 日益(yì) 联(lián)系 物质(zhì) 任(rèn)何 改善(shàn)
会认的字:获(huò)得 依赖(lài) 潜(qián)入 船舶(bó) 哲(zhé)学 兰(lán)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画不懂的地方。
2、引导同桌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教师再结合交流情况讲解重点词语。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预设:在理解这个词语前,教师可先出示神话传说中的一些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呼风唤雨”的意境,然后具体讲解词义。
(2)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
预设:教师可能很难通过实物图片或相关的动作来理解这个词语,那么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寻找其近、反义词,在对比中让学生把握词语的意义。
3、指导词语归类。
◆含近义词的:呼风唤雨 欢天喜地 良师益友 漫山遍野 丰衣足食
◆ABB式:慢吞吞 静悄悄 阴森森 皱巴巴 乐呵呵 笑嘻嘻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A、是什么带来了20世纪的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现代科学技术)
B、20世纪,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
C、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好处、坏处都有,要全面看待科技成果)
预设: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找出解答问题的关键词句。
(2)合作与交流。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体概括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指明是科学技术造就了这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采用对比和举例的方法,具体阐述20世纪科技发展的新成就。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日益美好。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不敢想、甚至无法想的事情在科技的推动下都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所享受的各种便捷都是科技的功劳。下节课上就让我们深入课文继续探究,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
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朗读了课文,并合理地划分了层次,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同桌交流在这节课中学到的识记生字词的方法。
(2)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的技巧。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思考质疑,边读课文边提出问题。
2、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学会有针对性地提问题。
2、了解科技的神奇,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随机抽查,并小结指导。
世纪现代科学技术意料程度超过神话神仙愿望幻想纷纷成就形容探索奥秘日益联系紧密呼风唤雨腾云驾雾
2、指名学生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讲述了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人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20世纪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就是因为在20世纪,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更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这节课我们就具体分析课文,体会科技的神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主交流,把握课文。
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自主学习卡
①找一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②比一比:第2自然段说人类在20世纪获得了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说吗?
③写一写:“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
④说一说:第3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两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作者引用这两句诗是想说明什么?
⑤探一探:课文从古时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写到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就,这二者形成鲜明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⑥想一想:在新的世纪,科学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呢?请尽情畅想,并写一写。
2、汇报展示,品读课文。
(1)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1小题。
找一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说出中心句在文中的位置、地位、作用等。明确了中心句后,再将学生分组,每组交流讨论,分别概括第2、3、4自然段的意思。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2小题。学习第2自然段。
比一比:第2自然段说人类在20世纪获得了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说吗?
预设:指名学生说说这两个词语的异同。教师可给出20世纪人类取得的成就,启示学生思考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示例:“发现”和“发明”,从字面看,二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
正确区分下面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A、人们登上月球前()了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后,()月球上没有生命。
B、人们为了()海洋深处的秘密,()了各种新型的海底探测仪。
(3)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3、4小题。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20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人类能呼风唤雨,有了很多发明创造。那么在这之前呢?人类究竟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3自然段,体验一下古时候人们的生活。
写一写:“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
预设:“那时”的生活,因为离学生现在的生活比较远,所以他们会感觉比较陌生。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先进的高科技产品,进而让他们体会没有这些东西的生活。
说一说:第3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两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作者引用这两句诗是想说明什么?
预设:课件出示这两句诗的出处,讲解诗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大雪纷纷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经常被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两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4)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5小题。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20世纪,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功不可没。现代科技带来了哪些突出的成就?它是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的?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
探一探:课文从古时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写到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就,这二者形成鲜明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这一题集中考查学生对第3、4自然段的理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白过去的落后与现在的成就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的,进而引导他们去探究对比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5)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6小题。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科技具有无限的潜能,它创造了并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带给人们无比美好的生活。未来,相信科学技术还能创造更多奇迹,使我们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对于未来,你们有哪些美好的设想呢?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说一说。
想一想:在新的世纪,科学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呢?请尽情畅想,并写一写。
预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可适当补充。要使学生认识到畅想不是漫无边际的空想,学生的设想也是基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示例:A、未来的汽车能( ),能( ),能( )。
B、未来的房子,不仅( ),而且( )。
C、未来的学校( ),学生们能( )。
D、未来的家具,既能( ),又能( )。
……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同时也真实地体验了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但科技在带给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是不是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隐患呢?请同学们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分组讨论,再按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出示科技发展带来的利与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过渡:同学们,请观察这几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电视、手机等这些娱乐工具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这些正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弊端呢?
2、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并简单记下讨论要点。
3、小组代表发言,说出对科技发展的利与弊的看法。
示例:汽车的发明,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手机的发明,为人们通讯带来了方便;电脑的发明,为人们工作带来了方便……从古到今,科技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前从广州到北京,坐马车需要几个月,现在有了飞机,只需要几个钟头。以前遇到不懂的问题,还要翻箱倒柜地寻找书籍解决,现在只需要上网查找,既方便又快捷……。但是科技发展确实也有弊端,它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不过,凭现在科技发展的速度,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便能想出对策去减少污染,让地球资源再生。总之,科技发展还是利大于弊的,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我们要做的就是趋利避害,让科技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
4、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科技发展的两面性。
小结:同学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也是如此。它在带给人类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它的弊端,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我们要努力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好好利用这种“利”,让科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科技飞速发展,高端产品日新月异,我们享受到了古人不能想、不敢想的便利。这是一个的时代,也是一个拥有无限潜能的时代。我们是这个时代的获益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让我们努力奋进,学习更丰富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技术,创造更大、更多的奇迹,造福人类的下一代。
小结:今天这堂课上,我们从最基础的字词学起,接着学习了句子、语段,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在学习中,我们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更掌握了理解文章内容的技巧。最后,我们还就科技发展带来的利与弊进行了讨论,加强了对科技发展中产生的一些问题的认识,这些对我们语文能力的提升是大有益处的。这节课上,同学们的表现让老师非常满意
(2)引导学生摘抄、积累文中喜欢的词句。
(3)积累形容科技发展迅速的成语、关于科技的名言等。
①形容科技发展迅速的成语
日新月异 一日千里 突飞猛进 疾风劲草 瞬息万变
②关于科技的名言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美国]爱因斯坦
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
——[瑞典]诺贝尔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华罗庚
五、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朗读、感悟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从中体会叶欣的崇高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通过联系上下文、讨论等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2003年春季,人们曾经历过一场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什么人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播放护士抗击“非典”的录像。
3、是的,他们就是永远的白衣战士,板书课题。
4、出示:叶欣的照片,本文就是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白衣战士。你们对她了解吗?
5、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作补充介绍,那为什么知名人士她为白衣战士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己读课文,要求:
(1)先把课文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两遍。
(2)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后将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认清字形。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这些生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
(2)指名读、齐读生字新词。
(3)在课文中,你遇到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
(4)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读,把课文读流利。
4、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叶欣的什么事?
2、全班交流。
四、指导写字
1、齐读生字。
2、指导:哪些笔画是关键?该怎么摆位置?
3、师示范。
4、学生描红、仿写。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组词
呈()予()器()咳()
成()预()嚣()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品读、感悟重点词句,来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出示: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
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3、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学生提问。
二、学习2-7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2――7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
(1)第4自然段
学生谈感受
(2)“两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叶欣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引读。
(3)“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指名读。你仿佛看到叶欣怎样的工作着?
学生交流。齐读。
(4)“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
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5)“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反复读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叶欣?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6)“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关注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周身困乏疼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
学生自己谈感受。齐读。
3、师总结。
三、学习第8、9两自然段。
1、过渡: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
2、播放追悼会照片
3、出示:“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
4、配乐齐读这两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
1、读完了全文,你对叶欣留下了什么印象?
2、为什么课题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而不是“永远的白衣天使”?
五、作业
1、写出带有“如”的成语。
2、结合书上的语句,写一写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板书: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救死扶伤
身先士卒
舍己为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一、故事引题。
1、师:今天我想给小朋友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
2、生:喜欢。
3、师:什么故事呢?就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没有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小朋友,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4、生:生学习。
5、师: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生惊讶,李秉哲也卖过报纸?)
(师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6、师:从这一故事中,你们发现到什么?(生回答,师暂时不做评价)
7、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与这个小故事很相似,(师大声说)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生自由阅读课文)
2、师: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生1: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生2: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
生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4:我不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特别是魅力一词的解释。
生5:我不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三、动手操作,练说解读。
1、师:请同学们拿出苹果,四人一组练习切。请同学们不要一齐切,最好先切一个,观察观察再切第二个,再观察再切第三个、第四个。(生练切)
2、师:请汇报自己切的情况。
生1:我第一次拦腰切没有切出(该生举起第一次所切),因为切的偏顶了。
生2:我第一次拦腰只切出了四角星(该生举起所切的苹果),因为位置也不好。
生3:我是两次才切出来的。
3、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苹果,绘制一张图谱,说明什么是拦腰切?怎样才能切出苹果。
4、师: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多媒体出示第5自然段,并且引导学生多读)
5、师:请用课文的'话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生1:辞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我结合课文与辞典中的解释,感觉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拦腰切苹果发现到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所以特别吸引人。在第5段中“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亿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生2:从“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中,可以读出魅力的意思就是创造力。
生3: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那种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没有魅力的,是不要传的,而因为拦腰切的人太少了,而拦腰切又能发现到五角星的人更少,所以才有魅力。
生4:我反复读了第1、2、3自然段,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并且还要切亲自切苹果来显示,可以看出苹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经感染了这个小男孩。
生5:从第4、5自然段中作者发自内心的话,可以读出作者是被感染了,尤其是“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
6、师:听了你们的说法,看得出你们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怎么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我想你们一定能够自己理解。(生读自悟)
四、研究研究。
1、师:我想请同学们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两个问题。
(1)寻找这个极具创造力的世界名人
学生们在搜索引擎中键入“苹果里的五角星”,回车后,很容易找到世界第一个发现这个五角星的人,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知道这个人是美国迪·恩·帕金斯的儿子。此时我问:“你知道他的儿子叫什么的吗?”学生继续上网查找结果没有找到答案。虽然没有找到,但孩子们仍然是高兴的,因为他们已经在前面的阅读欣赏中领略到这个孩子的创造力。
(2)探索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
通过学生反复的研究与不断的切苹果观察思考,孩子们有着下面的说法:
生1:不拦腰切好看。我们把从顶端切到底部的苹果放在盘子里,就比拦腰切的苹果美观。
生2:不拦腰切能体现公平。如果几个人来平均分一个苹果,因为苹果不是一个圆柱体,拦腰切可以一眼看出大小,谁愿意吃小的,谁好意思直接拿大的吃,而一般切法切出的苹果大小往往一样,不存在公平的问题。
生3:不拦腰切也是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生4: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
2、师:(此时的我坐不住了,我的灵感来了,我大声说)亲爱的同学们,太感谢你们了!我听出来了,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我被你们创造性的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感动了。我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发现的喜悦之情,用你特殊的那份感情,重读这篇文章。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是搂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
2.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2.利用资料介绍天山。(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三、品读交流,感受美景
1.朗读第二段,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2.朗读第三段,交流: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3.朗读四自然段,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总结梳理,读写结合
1.归纳写作特点:①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②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③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包公审驴》原文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王五。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一天,王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王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轮到王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三通鼓罢,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于是飞奔出了公堂,跑得那个快啊,一下子就不见了。
包公随即命令一个差役和王五一起跟踪前去,看个究竟。
王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们一起去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看热闹的人。他们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头驴跑进了某田庄的一户人家,人们跟着走了进去。当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小偷。
《包公审驴》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品评审驴中包公的智谋,体会其相关描写的妙处。
2、比较感受文中人物使用计谋的不同之处,编排课本剧。
3、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4、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深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课文本身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故事不难,但是要深入体会和领悟包公的足智多谋,则需要学生从课文的细节描写去看去想。与此同时,“聪明应该用在正地方”,文中的小偷偷驴也使了一招“偷梁换柱”,这个计谋是否用得好用得对呢?故事中的是与非也需引导学生去加以辨别。因此,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品评包公审驴中的足智多谋,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比较使用不同的计谋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五、教学环节
俗话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课要姓“语”,要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突出语文的'味道。在设计教学时,我重视的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较为简练,分为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结果怎么样?)”分组认真读课文,在充分的阅读中整体感知,并对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三环节:重点感悟,学生汇报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对其中问题做以点拨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第四环节:读中感悟,领会含义,课件出示几个重点的句子。
重点读“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体会到包公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了解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体会他胸有成竹,明确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从这些句子中能体会到包公的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第五环节:夸奖包公,升华主题。
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2、比较之后,学生肯定都想夸夸包公,所以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把想法写出来,读给同学和老师听,升华了人物形象,深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天,谁能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春天。
2、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目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
3、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目中的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一谈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2、小组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出示下面词语,指导学生读正确:
穿梭 悄然 拢住 扑腾 曲线
5、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6、请一个学习小组读课文,其他组同学进行评议。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1、细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互相质疑解难。
3、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书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搜集海伦·凯勒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检查反馈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3、教师根据听写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二、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1、明确研读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了各自的感悟。这篇课文有许多词句含义很深,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认真揣摩其言外之意。
2、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全班交流,教师用投影出示学生提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引导每一位学生认真揣摩,然后再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并介绍自己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4、引导学生总结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方法。
⑴ 联系上下文理解。
⑵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⑶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三、品析语言,有感情朗读课文
1、作者对盲女安静的描写极为细致、逼真、生动,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及精妙。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深化感受。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哪些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表达方法、学习方法等多角度来谈。
2、盲女孩安静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她或许看见了我们所不能看到的事物。请同学们快速默读“阅读链接”。
3、这段文字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谁能将搜集的有关海伦·凯勒的事迹介绍给大家。
4、结合同学们的介绍再来阅读这段文字,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5、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或《海伦·凯勒自传》。
五、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4、阅读几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
5、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赠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和古希腊神话。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方法。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名言警句的兴趣和习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诲。
教学过程:
一、“练”的第一题
照样子换个说法再写个句子。
1、出示例句中的问句,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这个句子是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2、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个问句是什么意思。指出反问句无须回答的特点;
3、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意思就是例句中这个句子,把问句换了一种说法并加强了语气;
4、自由读第一句,试着自己换一种说法,然后汇报、;
5、小组内部独立完成第二、三句后,班级交流;
6、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几个句子。
二、“练”的第二题
按适当的顺序排列句子。
1、先让学生自由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每句都讲了什么意思。找出这几句话的内在联系;
2、知道每句的意思后,再引导学生概括一下这几句话的内容;
3、小组讨论,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
4、汇报交流;
5、指名按照排列好的顺序依次读;
6、完整地齐读这几句话。
三、日积月累
1、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句子;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每个句子都体现了什么意思;
3、老师简单介绍诸葛亮和爱因斯坦,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4、反复诵读这两句话;
5、拓展延伸: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要为他人、为社会造福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几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
2、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的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和希腊神话。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1、先让学生读读这些神话的名字,区分出哪些是的,哪些是古希腊的;
2、让知道这些神话的学生分别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讲故事之后,请学生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想想这些神话中的人物是怎样为人类造福的;
3、让学生说一说,哪个神话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
4、:这些神话,无论是古还是古希腊的,都反映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主人公都是为人类造福,这样才能流传千古,以至后人歌颂他们;
5、请学生把自己所喜欢的神话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二、大家一起来
(一)课前向学生发起倡议:为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在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我们在班级的范围内举办一次捐赠活动
(二)召开讨论会,拟订计划,形成书面材料
1、举办这次捐赠活动的意义:为了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使他们能度过难关;
2、确定捐赠对象,弄清楚这个捐赠对象的生活方面的情况;
3、捐赠的钱物分配;
4、这次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钱物的接收人员、登记人员、保管人员及捐赠人联系的人员等)
(三)开展捐赠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活动要有秩序;
2、态度要热情平等;
3、说话有分寸,不要使受捐助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4、这次活动的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能按课后作业中有关鲸的几个方面的提示,给课文分段
2,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理解新词在句子中的意思;能按课后的问题读懂课文
3知道鲸的形体,类属及生活刁性,培养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按照鲸的形体,类属及生活习性这3方面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三,教学准备:
鲸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按课后问题的分段提示给课文分段,初步知道鲸的形体,类属及生活习性
3学习第一段,体会鲸的庞大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读题(注意正音),从课题中知道了些什么(体裁,揣测)
出示鲸的挂图通过看图,你知道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生活在海洋里,形体像鱼,很庞大等)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鲸的.知识
2自学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读课文
(2)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尝试自己解决
(3)引逐段默读,划出每个自然段中概括鲸的特点的句子
3检查自学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读一读
(2)请学生挑选易读错的生字词领读
特别注意:"鲸,斤"的区别,哺,寿(翘舌音)
(3)板书"肺",强调右半部分笔顺
(4)讨论难理解的词语(酌情处理,上胯,鳍,须板等词可利用挂图或简笔画帮助理解)
(5)说说鲸有哪些特点交流中相机引导朗读有关段落,明确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注意正音)
4,根据课后习题2,给课文分段
讨论中引导学生明确以下两点:
(1)第二自然段是概括地说鲸是哺乳动物,第3,4自然段介绍鲸的胎生,用肺呼吸的特点,进一步阐述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应归并为一一段
(2)第5,6自然段分别讲鲸在吃,睡两方面的特点,均属鲸的生活习性,应归并为一段
5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思考课后习题1
(1),圈划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词句
(2)讨论:课文怎样生动地写出鲸的庞大
①出示课后习题3
(1),比较两个句子意思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后者采用举例,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引发读者想象,更深切地感受到其嘴巴的宽大)
②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到鲸的庞大引导边想象边朗读
(3)小结:课文抓住鲸庞大这一特点,采用了对比,列数据,举例等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写出了鲸的庞大
网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段,继续按课后的问题读懂课文
2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读读,画画,写写,进一步了解鲸的形体,类属及生活习性,培养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根据课后习题1(2),(3),自学第二,三段
2围绕课后习题,四人小组范围内交流讨论
3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完成其中一,二项作业
(1)读短文,然后联系课文第二段内容展开想象,补写虾将军的说话内容
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鱼都游到一个指定的海峡,并顺利地通过虾将军把守的赛场大门一条小鲸得到消息,也急忙赶来参加,当他正准备游进赛场大门时,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觉得莫名其妙,便问:"我为什么不能进去"虾将军说:"因为你不属于鱼类,所以不能人内参赛"鲸既委屈又生气,振振有辞地说:"我的名字是’鱼’字旁,人们也常叫我’鲸鱼’,我怎么会不属鱼类呢"虾将军很有耐心地解释说:"()"鲸听后想了想,觉得有理,便乖乖地游走了。
填表,并说它们是怎样吃食的
种类
吃什么
怎么吃(动词)
(3)把鲸呼吸,睡觉的特点,用简笔画形式画下来,配以文字说明
4交流讨论,相机指导朗读
5你对鲸哪一方面的特点最感兴趣,重点读那一自然段
6总结全文
(1)学习课文,你对鲸有什么新的认识还有什么疑问(鼓励学生到课外查找资料释疑)
(2)纵观四篇常识性课文,你认为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7作业(任选一题)
(1)分类摘录采用举例,对比,打比方,列数据等说明方法的句子,读一读
(2)课外观察一种熟悉的生物的某方面特点,用上常用的说明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重量
体形很大长度
胎生说明方法
鲸哺乳动物举例
用肺呼吸列数字
吃什么打比方
生活习性
怎样睡觉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五个,会写11个。
2、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音、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思维水平。
3、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4、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教具准备:准备一段悠扬的乐曲,指导学生配乐朗读,为平实的语言注入美的元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不同的风格,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难点在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还沉浸在以锐不可挡之势滚滚而来的二月春潮里,今天,三月桃花水犹如一首舒缓轻柔的小夜曲向我们涓涓流来。(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如果没有相关的音像资料,教师可以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导入,初次提示学生要与《春潮》对比阅读。教师在总结时语言应力求优美,从与文章意境相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出示的生词包括含生字的,和以前没接触过的,如:催促、应和)
3、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几个词语。(四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词语的习惯,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
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检查学生读书的收获,引导学生读文章一定要从整体感悟。教师相机板书:水清如明镜水声如音乐)
(学生的收获可能是零乱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生可能笼统的说――三月桃花水很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再问问他:“这几句写的是水的()美。”)
三、精读悟情
师:看来,两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学生再次默读。教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读书记号做批注。)
“水声如音乐”――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1、3、4段)
2、(重点指导朗读第4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
3、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发现读得好的,让他说说自己为什么读的好――如;把自己当做沉睡了一冬的河流,醒来后心情愉悦;再如:学生结合“呵,河流醒来了!”一句,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流哗哗流淌时的惊喜之情……)
4、教师引读第3段,全班感情朗读第4段。
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水清如明镜”――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2、5、6段)
2、(重点指导学习第4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炊烟……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
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自由练读。
4、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
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结合读书所得说,也可以继续展开想象说,教师及时评价――这是省略号里藏的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认字、读书就行了,还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通过创设情境挖掘出教材之外的东西,发展学生的思维。即阅读教学中还应注意创造思维的培养。挖掘出教材中隐藏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思维等容易忽视的问题。]
四、总结全文
1、三月桃花水,声如音乐,清如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7-9自然段。
2、读到这儿,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可能质疑“比金子还贵”“盛满心灵的酒杯”)
3、让我们也把这“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吧。(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三月桃花水》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这篇散文由9个或长或短的段落错落成章,却又“形散而神不散”。开篇由两个设喻精巧的疑问句引领全文,接下来,用“是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充分展现三月桃花水的美丽,它的美,美在“有声”又“有色”,也就不露痕迹的回应了开篇的问题。
结尾是作者由衷的赞美,直抒心意,这“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已经流进了爱上它的人们的心中,已经为它深深着迷、沉醉。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文字优美,韵味无穷。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再糅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唯美而富有意境的文章。这篇散文,文意通俗易懂,意境清丽,而且文章结构严密,前后文之间,有问有答,利于学生很快掌握。各个段落在错落中,又有句式的重复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令人回味悠长。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包括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性的自学朗读和课后巩固性的朗读;课堂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熟悉生字词的字音,初步了解课文意思、课文结构,以及初步感知课文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把对春天的爱恋、春水的喜爱、欣赏之情带到朗读中,让学生有感情、有意境的'朗读。
另外在本文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在预习中,在朗读中,在小组活动中,在各个思考问题的设置和回答的过程中,都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
再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串讲课文,学生就能在自我领悟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课文的精妙。所以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课中还出现了一些难字、词,如:晏婴、驺子、韩枢、缰绳、焚、驭,启发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如果预习时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放在理解课文时,通过师生共同查资料、讨论来解决一些极生辟和难理解的词语。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驿、丞、婴、焚、缰、驭。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熟读译文、古文,并通过学习译文理解古文文意。(了解古文文意即可,不做一对一的直译,以学习现代文内容为主。)
3、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辩论,引出课题并解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快好还是慢好?举个例子说一说,也可以结合《挑山工》和《和时间赛跑》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分成两大组)
生1:快好,可以节省不浪费时间,做题时快点做就能多做几道。
生2:慢好,这样能使事情做得好,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生3:我认为快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我们应该抓紧时间。
(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其实无论是快还是慢,我们都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怎样做事情并合理安排时间。
师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师:这是《论语》当中的一句话,你们能试着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稍做说明即可,在学习课文时再深刻理解。)
师: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则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齐)想。
师:(师板书课题)请大家看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解题,着重点欲、则、达。)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范读(文中出现的年代、人物都离现在较远,根据这种情况,所以教师先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检查自己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预习当中读不准的字音,读不通顺的语句等。)
2、(对于在预习过程中没有解决的词语,可以先让学生交流一下,教师给予认定或做适当的'补充,允许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字词继续学习。)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分成小段指名读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你能简要地叙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师:对于景公的做法,你想发表一下意见吗?
设想1: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景公有点太心急了。这时可以引领学生去课文中找一找能表现景公心急的句子,然后进一步加深理解。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反映景公心急的词句。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例如:霍地、十分焦急、心急如焚)
(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味,读一读、悟一悟,重点指导读的声音、表情。)
设想2:也可能有的学生从主公关心丞相的角度,说明景公心急情有可原,以至乱了分寸。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论:我们遇事要冷静思考,选出最佳的解决办法。
四、再读课文,探究道理。
1、指名读全文。
师:通过学习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可能从词、句、篇的角度来提问题)
2、教师把问题归类:(1)课堂上能解决、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完成。(2)不需要解决的、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学生查资料完成。(3)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留成作业。
3、教师归纳性提问:同学们景公是过于心急了,那么通过学习这则小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或是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一说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吗?
4、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自己的看法。
5、补充练习:下面这些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
事件 看法 理由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上山。
平时玩得多了,快考试了,赶紧晚睡早起的学吧!
父母为了让我早日成材,让我跳级上学,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然后五年级
我要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四、古文、译文对照,理解古文文意。
师:这是这篇古文的译文,同学们想知道古文是怎样记录这则小故事的吗?
1、范读古文。学生体会古文的语调和韵味。
2、读一读金钥匙,了解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
3、自由练习读古文,对照译文,试着说一说古文的文意。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齐景公能很快地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一个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答案是多元的)
六、作业布置
1、书面:把口语训练内容写在日记本上。
2、搜集处理:搜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试读,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借助一些工具书理解。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着重设计了三个环节。一个是导入环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两篇课文,谈一谈对快与慢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头头是道,各有各的见解,理由也很充分,课堂气氛热烈异常,然后通过老师的小结引导,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二是在探究道理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则不达,我除了让他们结合实际谈外,还用表格的形式补充了几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础上能够合理利用时间,也以此来巩固单元所要完成的教学目的。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学生不仅发表了看法,也充分说明了自己的理由,因为设计教学时,我结合了前两篇课文,所以使得单元教学紧密相联。三是拓展延伸,培养能力环节。第一项训练是在课上我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对景公的做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项训练,学生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课题,而且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二项训练,给学生拓展了学习空间,让学生亲自走进当时的情境中去说服景公回到马车上,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边演边说,课堂气氛活跃,掀起了阵阵高潮。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02-27
四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教案12-09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13
四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教案02-04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03-14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10-01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2-05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08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28
四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