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6 16:02:4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膑、讥”等5个生字,会写“丧、瞪”等8个字,会写“依次、等级”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等的词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了解人物想法。

  3.读懂课文内容,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

  4.知道用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的原因。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纸牌小游戏。

  老师拿出六张扑克牌,分为两组,分别是红桃的4、8、10,梅花3、7、9。老师和学生各选一组,然后比大小。老师依照田忌赛马的思维跟学生玩两盘,把输和赢的两种情况都体现出来。

  2.在历史上,像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故事还真不少,你知道哪些?

  官渡之战曹操2万人战胜10余万敌军

  赤壁之战周瑜、刘备5万人战胜20余万敌军

  淝水之战谢玄8万人战胜80多万敌军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轻蔑(qīng miè)、孙膑(bì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瞪、耀、蔑、赢”,并在黑板上示范。

  (“瞪”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右上方的笔顺是横撇、点、撇、撇、捺。

  “耀”是左右结构,部首是“”,右下方是“隹”,而不是“住”。

  “蔑”是上中下结构,中间是“罒”,不是“四”,下面是“戍”,不要少写一点。

  “赢”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月”,下面是“月、贝、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什么?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写了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赛马。)

  2.自由读“两次赛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这两次比赛各是怎么赛的?画出两次赛马的对阵图。

  3.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1)学生自学、讨论。

  (2)小组汇报:

  ①第一次赛马第二次赛马

  齐威王田忌齐威王田忌

  上上上下

  中中中上

  下下下中

  ②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

  a.两人的马没换。

  b.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c.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后中等,再下等。

  ③两次赛马的不同之处:

  a.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后上等,再中等。

  b.比赛结果不同。

  c.齐威王前后心情不一。第一次齐威王胜,得意扬扬。第二次齐威王败,目瞪口呆。

  四、课堂小结。

  朗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只要多思考,以弱胜强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两次赛马的比赛结果。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初赛失败后,孙膑与田忌的对话和表现。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

  (1)田忌为什么都失败了?

  本段中写“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这说明彼强我弱。而比赛的时候却是“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所以田忌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2)体会“垂头丧气”是写田忌初赛失败后的情绪。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在课文中是写田忌失败后情绪颓丧,非常失望的神情。

  (3)你认为田忌要怎样才能赛过齐威王?(实力或技巧方法)

  组织学生议论,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学习第3~12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第3~12自然段。

  要求:(1)找出描写田忌情绪的三句话。

  ①“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是写田忌初赛失败的情绪,认为好朋友孙膑也看不起他。

  ②“你是说另换几匹马”是写田忌只看到马力的强弱,没有认识到比赛方法的重要。

  ③“那还不是照样输”是写田忌没有信心,缺乏求胜的精神。

  (2)找出描写孙膑神态的四句话。

  ①“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哇”是写孙膑当朋友失意时,热情鼓励。

  ②“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是写孙膑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之后找到了取胜的可行办法。

  ③“摇摇头”是否定田忌的想法,“一匹也不用换”初次表露出马力强弱不能决定比赛的胜负。

  ④“胸有成竹地说”是写孙膑早已思考成熟,“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是写孙膑具有必胜的信心。再三用必胜的语言鼓舞田忌的斗志,终于使田忌鼓起勇气,充满信心再次比赛。表现在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3.体会三个人的对话。默读13~18自然段。

  提问:(1)第二次比赛,马还是原来的马,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

  (下对上,上对中,中对下。调换出场顺序。突出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深入分析的品质。)

  (2)齐威王为什么失败?

  ①齐威王正在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这段话是写齐威王根本没把田忌放在眼里,充分表现出骄傲自满的弱点。

  ②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

  这段话是说齐威王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毫无失败的思想准备。

  讲解以上两句话,要充分突出齐威王盲目骄傲自满,只凭马力、不善智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孙膑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安排了田忌赛马的出场顺序才取得胜利的。

  ③齐威王有点儿心慌了。

  田忌胜了第二场,齐威王稍有觉醒但已经晚了,已无调整余地了,所以到第三场比赛下来,“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突出思维的重要性。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心句)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除了田忌赛马里面两种比赛匹配的办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有,但只有孙膑说的那种是取胜之道。再次突出了孙膑的聪明机智。)

  2.让学生各选一个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演一演。

  演完并让学生再次说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你还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是智力的比赛,不是力量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齐威王的失败是不善于动脑思考的失败。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取胜。)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策

  教学反思

  1.从游戏切入课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历史上,包括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事例,靠的就是多思考,用发散性思维统筹各方面。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

  设计说明

  本课讲述一群海军士兵驻扎在一座小岛上,用自己的力量改造出一片绿地,一位将军到访,参观菜地,与士兵分吃一锅菜汤的事,表达了士兵们甘于吃苦、敢于创造的革命精神,以及将军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本教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假设自己是课文中的那位将军,介绍小岛的情况,介绍上岛后发生的事情,写成一篇上岛日记,并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为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汇报的方式品读文本,练说日记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守岛夫妻》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1.了解小岛的相关资料。

  2.完成学习活动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课

  1.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这样一座小岛,它远远望去,就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板书课题)

  2.今天我们将走进这座小岛,去聆听一个动人的故事。(指读、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查课前预习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图片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合作。

  出示小组交流目标:

  (1)读准音——读准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义——交流课前预习中新掌握的词语的意思。

  (3)提困惑——统计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问题。

  2.师生互助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①“咙”读lónɡ,不读lǒnɡ;“舀”读yǎo;“炊”读chuī。

  ②“哼”是多音字,本课读hnɡ。

  ③“域”右部是“或”;“舀”下边是“臼”,不是“白”。

  (2)理解字义、词义。

  预设:

  礁石:出示礁石图片帮助理解。并与“岛”进行区分。

  牙龈溃烂:探寻原因,缺少维生素。

  怔:发愣。

  哽:①食物堵塞喉咙不能下咽。②因感情激动等原因喉咙阻塞发不出声音。(引导学生明确文中的“哽”是第二个意思。)

  设计意图:五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这个环节重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字词的困惑。

  三、整体来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介绍一件事,我们要交代清楚哪些要素?

  预设: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交流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课文讲了将军上小岛检查,发现了一片菜地,守岛战士用珍贵的小白菜请将军吃晚饭,将军不忍吃,最后与战士分吃蔬菜的事。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点,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做准备。

  四、介绍小岛

  1.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思考:小岛是一座什么样的岛?

  预设一:小岛很小。(引导学生从第1、2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远远望去,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

  “小岛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

  预设二:小岛很热。(引导学生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将军上岛时正是这儿比较凉快的时候,但也有二十多摄氏度。”

  预设三:小岛不适合居住。(引导学生从第1、4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

  “在这个地方,蔬菜是很难生长的。因为主要吃罐头,有的战士上岛一段时间后,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从大陆上运来的蔬菜,还没上岛,就要烂掉一大半。”

  2.在这样的环境下,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你有什么想说的?(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军人不怕吃苦、守卫国家的伟大精神。)

  3.指名读小岛的相关句子,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小岛的情况。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并指导学生掌握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整合的能力。

  五、感悟军人情

  1.过渡:小岛虽小,居住条件虽差,却对我们有着重要的作用。海军士兵们不怕吃苦,他们长年驻扎在这里,保卫着国家的安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想想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说说理由。

  (1)出示阅读要求:

  (2)默读课文,边读边写感受。

  预设一:战士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引导学生品读第31自然段,感悟战士尊重将军,关心将军身体的用心。)

  ①如果你是将军,听到了队长的那番话,你会怎么想?

  ②学生交流。

  预设二:将军与战士分食一桶菜汤。(引导学生品读第33~35自然段)

  采访活动。

  环节一:将军,你给战士们分菜,看到他们马上躲远,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

  环节二:将军,你为什么把菜倒进汤里?

  学生交流。

  环节三:将军,看着战士们自觉地围了过来,喝着你舀给他们的菜汤,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图片指导学生揣摩将军的`内心活动,为写将军日记做准备。

  ①学生交流。

  ②小结:战士们关心年迈的将军,为将军送上一盘自己亲手种的珍贵的蔬菜。将军心疼战士,把菜倒入汤里和战士们一同吃。

  预设三:战士背土带菜种到岛上。(引导学生品读第6~8自然段,感悟战士思念家乡,又善于改造环境的决心。)

  ①学生交流。

  ②追问:如果你是将军,听到了队长的这番话,你对这群战士又会有怎样的想法?你想对岛上的战士说些什么呢?

  ③小结:正是有了这样一群爱动脑、肯创新的战士,才有了小岛上的一片绿色菜地。这是小岛的希望。

  预设四:油布的秘密——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品读第29自然段,感悟战士的中国情,爱国心。)

  ①追问:将军,当你看到这一幅由菜构成的中国地图时,你的想法是怎样的?

  ②学生交流。

  2.小结:守卫祖国的每一位战士眼里是中国,心里也是中国,满满的爱国情,让我们牢牢记住这群最可爱的人。

  设计意图: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揣摩语言,交流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交换思想,重点品悟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六、指导写日记

  1.将军带着我们参观了小岛,让我们认识了一群不怕吃苦、热爱祖国、敢于创造的守岛战士。将军有一个习惯,就是写日记,他准备把这次小岛之行写进日记里。我们来帮他回顾一下他上岛之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和战士们又发生了什么事,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2.指导学生选择一个环节来写日记片段,强调突出将军的心理活动。(相机板书:心理活动)

  3.学生写日记,教师巡视。

  4.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努力创设让学生书写的情境,善于捕捉学生书写的题材,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书写指导,并鼓励学生交流。

  七、延伸到课后

  1.写一篇完整的《将军上岛日记》。

  2.观看《守岛夫妻》的视频。

  设计意图:课堂授之以渔,课外拓展延伸,趁热打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小岛

  1.将军上岛。

  图片看到:油布

  绿油油的菜地

  听到:土和菜种是战士们从家乡背来的

  2.战士邀吃晚饭。

  看到:一盘小白菜

  菜地里的中国地图

  3.与战士让菜。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两点:

  1.不动笔墨不读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读书做记号。解决生字词难题时,我指导学生将小组内的困惑记录下来。感悟小岛特点时,我指导学生圈画相关语句。品悟人物形象时,我指导学生找找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并写写体会和感受。教师一定要创设学生学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任务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提倡讨论式教学。课堂初,我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困惑,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确立学的主体性地位。课堂中,我抛出主要问题:“找找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学生在读文、思考之余,进行大胆交流,思维的火花碰撞,让课堂在交流探讨中深入文本背后,帮助学生感悟人物品质,揣摩人物心理,为写日记做好准备。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旨在培养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并以文本的内涵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会表达方法。本教案的具体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然后抓住课文重点句段,体会“摇花乐”,并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品读,突出“乐”,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和课题有深入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桂花香,体悟思乡情,进而体会并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桂花的资料,并作详细的了解。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了解作者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对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等作全面的了解。

  2.搜集关于桂花的资料,制作相关资料卡。

  3.阅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幸福美好。

  2.过渡:是啊!童年是五彩缤纷的,那一幕幕往事会永远珍藏在我们心里。现在,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捕捉童年生活中最精彩的瞬间,谈一谈童年趣事,好吗?学生自由表达。

  3.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著名女作家琦君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和作者分享童年的快乐。

  4.板书课题:桂花雨。

  设计意图:先用优美动听的歌曲把学生轻松、自然地带入那醉人的童年情境中,接着引导学生畅谈童年趣事,最后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入新课,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引发孩子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提出要求,检测学生自学字词的效果。

  (1)会读、会认生字。

  (2)理解字义、词义,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画出生字、新词,不懂的字词问同学或查字典、词典。

  3.师生交流,检测学习情况。

  (1)掌握易错的字音、字形。

  箩:是二声,不是四声。

  婆:读pó,不读pé。

  浸:读jìn,不读qìn。

  缠: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2)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①指导学生解释词语时,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②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欣赏、纷纷、浸”等字词的

  意思。图片 要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浸”的意思哟!

  4.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设计意图: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教师适时点拨学习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课文主要写作者回忆童年喜欢桂花和帮妈妈摇落桂花的事。

  2.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简要说出文章的写作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简要说出文章的写作思路。

  预设: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中秋忆桂花,思故乡。

  第二部分(3~6自然段):写童年摇桂花,乐无穷。

  第三部分(7、8自然段):写“我”到杭州后赏桂花,思故乡。

  3.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情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

  4.鼓励简单的问题自己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同伴互相解疑。教师梳理课文的重、难点问题,准备在精读环节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是初读环节中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汇报、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动漫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强调易错点。图片 巡视指导时要关注学生的书写速度。

  箩:最下面是“夕”,不是“歹”。

  糕:左右结构,是米字旁,不是木字旁。

  浸:右下是“又”,不是“友”。

  3.教师范写“婆、浸”,学生重点练写这两个字。

  4.学生自由练写其他生字,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写好生字,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写字后的评价尤为重要,学生要在评价中汲取写字经验,将字写得更加美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教学

  1.听写会写字:懂 兰 箩 婆 糕 饼 浸 缠 茶 捡

  2.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围绕桂花讲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3.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桂花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课文重点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精读品析,感悟思乡情怀

  1.看课文插图,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插图内容的段落,画出有关的语句,大声朗读,批注自己的感受。

  2.体会“摇花乐”。图片 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琦君,体会摇花的快乐。

  (1)自由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想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喜欢摇桂花,以及从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摇花乐”的句子。对于那些感受较深的词语,也可以圈圈点点。

  (2)结合学生谈话,教师相机引领学生精读品析重点语句。

  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出示品读提示,合作探究:

  ①读句子,并说一说自己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童谣《摇花乐》)

  ②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作者只是摇落了桂花吗?她还摇出了什么?

  ③如果你的童年有这样快乐的事,你长大后想起来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④你现在知道题目为什么叫“桂花雨”了吗?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学生汇报。

  (5)指导朗读,读出快乐、兴奋的感觉。

  3.感受桂花香。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思考:

  ①“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哪些词语写出了桂花的香?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从桂花很香和桂花的用途两方面来感悟。抓住“浸”“全年”“整个村子”来品读。

  ②品读“浸”字的好处: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感悟。

  4.体悟思乡情。

  (1)过渡:其实,不光是作者,就连作者的母亲也很留恋家乡的桂花。她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合作探究。

  ①同样是桂花,为什么母亲说外地的桂花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呢?(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吃着用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体验着桂花带给“我们”的快乐。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此时,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桂花。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是最香的。这表达了母亲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②作为老人,母亲除了思念家乡的桂花香,还在思念什么?(思念乡亲和家乡的山、水……)

  ③“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达了她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指导朗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引导学生注意,这句话要读出母亲的什么感情?

  图片 要引导学生再次质疑:为什么桂花的香气有这样的差别?

  预设:要读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引出故乡的桂花做的食品、桂花茶……此时桂花已充满母亲生活的全部空间,不难看出家乡在她心中的分量。

  ②引读: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齐读第8自然段。“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指导朗读该段)通过“又”读出作者不止一次想起童年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这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

  (4)小结:是呀!都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家乡的一切都牵动着这对母女的心,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会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1)想一想: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2)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叙事和抒情。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本环节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探究,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情感

  1.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我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摇花乐”,以及她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怀念之情。我要像作者琦君那样,用仁爱的胸怀爱家乡,爱亲人,爱大自然。同时,我还学会习作时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做到“句句有情”。

  2.总结:同学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香甜、快乐、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达成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同学们,老师还读过台湾女作家琦君的其他作品,她特别爱写亲人、朋友、花草树。现在,我向大家推荐她的另几部作品,如《烟愁》《家乡味》《留予他年说梦痕》等。

  (1) 《留予他年说梦痕》中有这样一段话:

  面对着姹紫嫣红的春日,或月凉似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我相信,心灵如此敏感的,该不止我一个人吧!

  (2)《家乡味》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2.请大家联系《桂花雨》,说说琦君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故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景观,每一株花草都让她难以忘怀。她是热爱故乡、热爱父母的人;她关注亲情、友情,是个有爱心的人。

  3.摘录并背诵文中的优美词句。

  设计意图:强化“语文本体”,不仅探究文章写什么,探究其人文价值,而且拓展延伸,追根溯源,探究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通过自主阅读、批注感悟和对重点字、词、句的剖析,以及文本情境再现等多种灵活的方法,牢牢拴住学生的心,使他们读在其中,感在心中,情蕴其中,最大限度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使教学效果倍增。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筷、恰”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会写“冈、饥”等15个字,会写“一饮而尽、性命”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注意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4.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武松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好汉歌》,导出名著《水浒传》)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段,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来走进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一部——《水浒传》,看看今天,我们在景阳冈上,会遇到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词)指导学生识字。

  (1)学生自由练习读生字,练习完毕,随机指名检查练习成果,指导正音。

  (2)注意:

  多音字“泊”读bó时,多是动词,停泊;读pō时,指水域,如湖泊,所以,梁山泊中的“泊”应该读“pō”。

  3.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喝了酒之后趁着酒兴上了冈,遇见老虎并与之搏斗,最后杀死老虎并挨下冈来。)

  (2)根据故事情节,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如何划分?第一部分:喝酒(1~4自然段);第二部分:上冈(5~7自然段);第三部分:打虎(8~12自然段);第四部分:下冈(13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1~4自然段,说说课文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武松去店里喝酒,酒后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过冈。)

  1.大家在读这部分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筛、客官、如何、但凡、吊睛白额大虫)大家遇到这些不懂的词时,会用什么方法理解呢?其实,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比如说,筛了一碗酒其实就是说倒了一碗酒。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词语了。

  2.我们从这部分的内容了解到,武松赶了几天的路,到了阳谷县的时候,时间已经是(晌午),这时他感到(肚中饥渴),这时,他望见了一家酒店,酒店门前挂着一面旗,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读。

  3.武松到了店里坐下,招呼了店家点了牛肉,又叫了酒,不过,酒只上了三碗,就不再上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武松没钱了吗?(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店家说这酒喝三碗就会醉,过不了前面的山冈)原来,三碗不过冈是这个意思呀!那么武松信不信呢?(不信)于是,他前后喝了(十八碗),多么豪爽又倔强的性格呀!

  四、小结。

  喝完了酒,武松想要过冈,店家阻止了,因为——(冈上有老虎)。然而武松还是不信,所以,趁着酒兴,他便上冈了。上冈之后发生了什么呢?下节课为大家揭晓!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武松在门前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的`酒店,喝了十八碗酒,感受到了他豪爽倔强的性格特点。我们把这部分的内容,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来,那就是——喝酒。那么,接下来,他上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二、抓住细节,探究赏析。

  1.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二部分,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武松上冈之后,看见官府榜文,才相信有虎,但仍继续上冈。)

  思考:为什么他在相信有虎之后,依然敢只身上冈?(喝了酒胆子大、他本来就不是胆小鬼、好面子)那么,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用小标题概括为——上冈。

  2.很快,武松酒力发作,这时,他想休息一下。这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呢?我们一起来默读文章第三部分。

  (1)武松刚躺下,乱树后就跳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一吓,武松就清醒了。那大虫如何攻击他?武松又如何应对?出示“说时迟,那时快……又闪在一边。”

  ①找出大虫一开始抓人时的动词。(扑、掀、剪)

  ②武松的应对。(三闪)

  第一回合对阵,结果怎么样?(大虫劲儿泄了一半)为什么呢?(因为武松消耗了它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武松用“三闪”沉着应战,体现了他的以退为进,有勇有谋。

  (2)大虫肯定不甘心,所以它又开始了第二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剪不着……只拿着一半在手里。”这一回合,武松战绩如何?(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3)这时大虫又展开了第三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咆哮着……搭在武松面前。”

  ①武松没了武器,他用什么应对大虫?(赤手空拳)如何应对?出示:“武松把半截哨棒……只剩下口里喘气。”

  ②从武松打虎的动作和经过中,你体会到什么?(武松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

  (4)在第三回合中,武松绝境反击,但是这时大虫还没彻底死去,于是,他又找来了折断的哨棒,把大虫打死。经过这番激战,武松已经手脚酥软了。

  (5)这一部分,可以用“打虎”作为小标题。自己练习讲述这部分的情节给同桌听,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动作,使故事情节更生动传神。

  3.打死老虎之后,武松体力耗尽,而且,天色也已经黑了,所以,他只能把老虎的尸体放着不管,自己先(一步步挨下冈来)——下冈。

  三、拓展延伸。

  有人说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又有人说,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赞成前者:武松性格豪放,打虎时有勇有谋,从容应对。赞成后者:武松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自以为是,好面子,太鲁莽,武器折断时情况十分惊险;在打死老虎之后,自己也没什么体力了。)

  四、小结。

  无论如何,武松打虎这一壮举,已经塑造了他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而这一切也归功于作者施耐庵,正是他塑造了这样生动传神的形象,有血有肉的英雄,我们才能读到这精彩刺激的故事。

  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精读课文,除了需要学生掌握故事情节,更要体会人物形象,所以重点讲解打虎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英雄形象。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5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

  二、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互相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3.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楚国;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

  (2)了解“楚人”。

  ①“楚人”是做什么的?(卖盾和矛。)

  ②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③“鬻”是什么意思?(卖。)“者”是什么意思?(……的人。)

  ④是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一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⑤教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学生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4.了解事情的经过。

  (1)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的经过的?(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誉之曰”是什么意思?(“誉”,夸耀;“之”,这里指盾;“曰”,说;“誉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说。)

  (3)那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盾吗?(“吾”,我,我的;“之”,的;“坚”,坚硬,坚固;“莫能”,不能;“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4)“又誉其矛曰”是什么意思?(那个人又夸耀他的矛说。)他是怎样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矛吗?(“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5)指导朗读。

  ①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学生各抒己见。)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

  —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②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多人朗读,学生评价。)

  ③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5.了解事情的结果。

  (1)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2)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学生自由发言。)

  (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或”,有人;“曰”,说;“或曰”,有的人问他。)有人说了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用;“子”,你;“之”,的;“陷”,动词,戳、穿;“何如”,会怎么样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面对别人的质疑,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应?(其人弗能应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人”,那个人;“弗”,不能;“应”,回答。“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坚固,这跟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句话相矛盾。

  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锐利,这跟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一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6)指导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6.了解后人评价。

  (1)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不可陷”,无法穿透;“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时存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7.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8.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

  四、总结学习方法,课本剧小表演。

  1.交流学法:通过学习《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你觉得文言文好不好学?(好学)你是怎样学习《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的?(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熟读课文,读准语气,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表演朗读: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表演读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来被问住,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五、联系生活,明白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你受到什么启发?(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触,或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学生自

  3.拓展交流: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刘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肯定”和“大概”矛盾。)

  (2)我估计今天一定会下大雨。(“估计”和“一定”矛盾。)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昨天”和“一夜”矛盾。)

  (4)六一儿童节到了,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五颜六色”和“红”矛盾。)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图就是仅有的一个。(“很多”和“仅有”矛盾。)

  (6)我今天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一篇日记没写。(“全部”和“只剩下”矛盾。)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

  2.总结全文:《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3.课堂练习:

  (1)我能说出下列加粗词的意思,我还能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盾之固,物莫能陷也。

  (固:坚固。莫:没有。)

  ②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利:锋利。物:东西。)

  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子:你、您。何如:怎么样?)

  (2)快乐阅读,开心做题。

  学习之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填空。

  “子曰”中的“子指(孔子),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的创始人,“不亦说乎中的“说”的读意是(yuè)。这段话出自《论语》一书。这本书中关于学习方面的一句名言是(温故而知新)。

  ②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a.说: (说。)

  b.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c.有朋自远旁来,不亦乐乎? (朋友从远方来,难道能不高兴吗?)

  (3)阅读《徐孺子赏月》,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短文的内容,了解徐孺子的思维过程。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②尝:曾经。

  ③瞳子:瞳孔。

  ④语:对……说。

  ⑤然:是这样。

  ⑥戏:玩耍,嬉戏。

  参考答案:

  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徐孺子的思维过程:徐孺子的思维过程妙就妙在他避开了“月亮”这一概念,而偷换了“眼睛”的概念,以“眼有瞳仁”优于对方的“月中有物”,这是辩论中常用的技巧---“偷换概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环游、航行”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4.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跳水视频。

  同学们,跳水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种运动。我们观看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的英姿,为他们喝彩,是不是某些同学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跳水运动员?

  2.解题导入。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本文跳水的人是谁?为什么跳水?在哪里跳水?怎么跳水?

  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第17课《跳水》。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桅杆(wéi gān)、吓唬(xià hu)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艘、肆、帽、桅”,并在黑板上示范。

  (“艘”是左右结构,部首是“舟”,右部“叟”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横撇、捺。

  “肆”是左右结构,部首是“镸”,“镸”的笔顺是横、竖、横、横、横、撇折、点。

  “帽”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由“”和“目”组成的。

  “桅”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木”,右边是“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时所提的问题,自行找到相关答案。课文讲述了船长的儿子在一艘帆船上,爬上了桅杆的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最终得救的故事。)

  2.通读全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并将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结果: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杆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拓展交流。

  1.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话想跟船长的儿子说?你有什么话想跟水手说?(言之有理即可)

  2.如果你是船长的儿子,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遇事应沉着冷静,多思考。)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经过、结果。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跳水》。

  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我们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写水手的语句。

  (1)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们的笑使得猴子放肆,它有多放肆呢?→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为什么水手笑,而孩子却哭笑不得呢?→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为何水手们笑得更欢,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猴子不但不理孩子,反而撕得更凶了,且爬上了桅杆的顶端。

  (4)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怎么此时水手们突然吓呆了?→孩子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5)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在横木上的危险程度之深。

  (6)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水手们能直观地看到猴子与孩子的动作与神态,他们的表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点拨总结:在整个故事中,水手的作用是: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更加放肆,孩子在水手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

  ②渲染气氛。开始水手们都“笑起来”,气氛轻松。后来“全都吓呆了”与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③反衬主人公的品质。水手们平时训练有素,但在关键时刻却不知所措,与船长的审时度势、机智果断形成对比,突出了船长的临危不乱。

  2.感悟孩子的处境。(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稍快,声调稍高,突出重点词语。你们朗读的技巧掌握得越来越好了!

  3.“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所以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5.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1)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2)当时天气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

  (3)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4)因为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拿起手里的枪,逼迫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综上可知,在当时的危险情况下,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6.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具体。这种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和学习的。

  2.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在这种危急时刻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如拉棉被让孩子跳下甲板、水手们手挽手接孩子等。指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下落位置不定,不容易接到,冲击力大,容易受伤。船长的儿子水性应该还不错,水有浮力不会摔伤,又有水手的帮忙。指出船长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突出船长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遇事沉着。)

  4.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要沉着冷静,要多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教学反思

  1.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始料未及的事,面对这些事件,我们要做的就是沉着冷静,多分析,多思考。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神态和动作,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7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懂难理解的字词。

  过程与方法: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体会祥子的善良朴实和他对生活的希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祥子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体会祥子的善良朴实和他对生活的希望。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挺脱”是什么意思?

  挺脱:强劲结实;挺括舒展。

  2.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幽默诙谐,具有较浓的北京韵味。

  3.这篇文章选自《骆驼祥子》,题目中的“他”指的就是祥子。

  二、精读肖像描写,品读人物形象。

  1.学生读课文,解决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

  2.出示自学提示: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祥子的,从中看出祥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学、勾画、批注、交流)

  3.学生汇报。

  (1)文章从装束、体态、体型、容貌等方面来对祥子进行外貌描写。(板书)

  (2)“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这两句话把祥子刻画得有血有肉,鲜活丰满。

  4.从以上的描写中可以看出祥子(起初):健壮、朴实、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充满生气,充满活力,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旧中国北京人力车夫的形象。(板书)

  三、拓展延伸。

  1.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曾经是那么要强的头等车夫,他热爱生活,热爱北平,他善良纯朴,对生活具有像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后来他又变成什么样了呢?

  2.出示资料:

  祥子,多么体面的'祥子,变成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脸,身体,衣服,他都不洗,头发有时候一个多月不剃一回。他的车也不讲究了,什么新车旧车的,只要车份儿小就好。拉上买卖,稍微有点甜头,他就中途倒出去。坐车的不答应,他会瞪眼,打起架来,到警区去住两天才不算一回事!独自拉着车,他走得很慢,他心疼自己的汗。及至走上帮儿车,要是高兴的话,他还肯跑一气,专为把别人落在后边。

  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原先他以为拉车是拉着条人命,一不小心便有摔死人的危险。现在,他故意的耍坏;摔死谁也没大关系,人都该死!

  3.体会祥子的性格特点,并说说什么原因造成祥子性格的变化。

  祥子渐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直到最后,祥子成了自暴自弃、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原因是旧中国的黑暗,文章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了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平底层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4.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骆驼祥子》这本书读一读。

  四、板书设计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祥子:健壮朴实坚韧

  吃苦耐劳充满活力

  课后反思: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骆驼祥子》,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抓住人物的装束、体态、体型、容貌等方面来对祥子进行外貌描写,学生大都基本能完成这一目标。都是,在学习祥子的外貌时,如“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只是简单地说了说这是外貌描写,给学生没有留下健康、威猛的祥子形象。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板书内容

  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

  寂静,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16)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出示课件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出示课件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20)霜满天。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24)

  “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带着“愁”来读。(出示课件25)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内容

  枫桥夜泊

  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江枫、渔火---半夜钟

  对

  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出示课件27)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书: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 更(gēng) 聒(guō)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

  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出示课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出示课件32)

  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

  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

  板书:心眷故园

  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

  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板书内容: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园

  心系祖国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2、能把要推荐的一本书的名字、作者及推荐的原因写清楚。

  3、培养学生评价与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2、能把要推荐的一本书的名字、作者及推荐的原因写清楚。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评价与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请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吧。

  生畅所欲言

  师:这次习作就是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板书:推荐一本书

  【设计意图:在轻松的谈话中引入“书”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的欲望。】

  二、明确要求。(出示课件2)

  1、读习作要求,把握习作重点。

  内容上:推荐一本喜欢的书。

  2、思考,我们推荐哪些内容才能让别人接受呢?

  生畅所欲言(出示课件3)

  明确:可以推荐书的内容、推荐书中吸引人的情节或者推荐个性鲜明的人物等。

  3、思考文章的写法:

  板书:

  写法上:写出书名、作者及推荐原因;写后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一评,再修改。

  4、小结:

  不管你怎样介绍,书名、作者及推荐的原因是一定要说清楚的。

  【设计意图:明确要求是习作的第一步,只有读懂了要求,学生习作的时候才不至于跑题、偏题,这样也就是降低了写作难度。】

  三、小组活动,交流选材。

  将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出示课件4)

  1、要介绍清楚书的栏目、内容。

  2、要说清楚你的'推荐理由。

  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推荐自己的书,听的同学可以给他提问题或者意见。

  4、评价他的介绍。注意是否说清楚了推荐的原因。

  5、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书,实现组内资源共享,形成奇文共赏。组内交流,还给予每位学生一个口语交际展示的机会,在交流中完善学生的说话过程,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一个铺垫。】

  四、交流收获,习作评改。(出示课件5)

  1、请学生读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2、师: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哪一句话或是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准?是否写清了推荐的原因?你对他的书是否感兴趣?

  (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从而提高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结语。

  让我们和书成为朋友,让我们在书的陪伴下快乐成长吧。

  板书内容:

  内容上:推荐一本书

  推荐一本书写出书名、作者及推荐原因

  写法上:

  听一听,评一评,再修改

  教学反思:

  1、在这次习作教学中,我先提出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在要求的指引下读题,了解写作的目的,紧接着,我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及时做出评价,并针对评价做出修改,这样的流程使学生的作品更加完善。

  2、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小组活动的方式能最大程度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在“交流收获,习作评改”这个环节用的时间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统筹安排时间,让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清楚明了地展现。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浆、傅”等7个生字,会写“浆、傅”等15个字,会写“粉刷、师傅”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3.结合课文描写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语句,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音乐导入:“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刷了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

  2.在我们的印象中,粉刷匠就是那个花了鼻子的小工人,那么冯骥才先生笔下的粉刷匠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与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又有何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俗世奇人——刷子李。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白浆(jiāng)、师傅(fu)、包袱(fu)、蘸(zhàn)、发怔(zhè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袱、馅、傻”,并在黑板上示范。

  (“袱”是左右结构,是“衤”,不要写成“礻”。“馅”右下是“臼”,中间两横不相连,“傻”右上是“囟”,不要写成“白”。)

  4.作者作品介绍。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是当代著名作家和民间文艺家,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著有《啊!》《俗世奇人》《雕花烟斗》等。他的作品选取素材的角度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由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于天津的民间传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1)刷子李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2)刷子李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他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刷浆时,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3)刷子李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在刷浆时,不仅能圆满完成工作,还能细心观察,注意到徒弟的心思变化。

  2.刷子李有什么绝活?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刷子李的绝活是刷墙。“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3.课文是怎样表现他这一绝活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 )”勾画,分组进行讨论。

  (1)请一个小组的成员分别展示出他们的答案。

  (2)请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或点评。

  (3)师点评。

  (4)将所有相关的句子分类别出示,让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然后让学生总结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体现刷子李的绝活的。

  点拨要点:刷墙的衣服、刷墙的动作、刷墙的规矩、刷完墙的效果。

  刷墙的衣服:

  ①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②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③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刷墙的动作: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刷墙的规矩:

  ①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②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③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刷完墙的效果:

  ①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②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5)拓展。如果是你,你会选择跟刷子李一样立下规矩,重质,不求速度,慢慢地刷;还是会选择跟其他粉刷匠一样,重量,求速度呢?

  (引导学生积极自由地回答,两者都正确,加以引导应重质量,在当今社会时间也很重要。)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刷子李技艺的高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刷子李技艺的高超。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探讨。

  思考问题: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与《描写人物一组》有何异同?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语段赏析:画出第5自然段中描写刷子李的语句,小组交流汇报。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段话写得非常生动。第一句写师傅刷墙的.动作;第二句写师傅刷墙的效果。为了说明效果好,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刷墙是一件辛苦的事,而对于刷子李来说却是一件(快乐、轻松、简单)的事。可见刷子李(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技艺高超)。

  (1)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2)点评学生的答案。

  师:我们通过完成第5自然段的阅读,了解到刷子李确实技艺高超,可是他的徒弟曹小三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生: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2.找出描写曹小三的语句,小组交流汇报。

  (1)在文中找出所有描写曹小三的句子(可以加上横线),其中描写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句子请重点勾画(可以加上波浪线)。

  (2)学生先独自阅读,再在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

  (3)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①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②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③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

  (“居然”“竟然”“奇了”这三个词都表现了曹小三意外的心理活动。)

  (4)你能简单地概括出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小结曹小三心理变化。(半信半疑→神圣不可侵犯→轰然倒去→发怔发傻)

  3.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1)曹小三这一天跟着师傅所见所闻和传说有出入吗?

  生齐读第1自然段。刷子李敢立这样的规矩,说明什么?

  (自信,艺高人胆大)

  (2)刷子李的自信、高超技艺是怎样来的?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能找到吗?

  出示:好好学本事吧!能将“好好”换个词来表示吗?(认真、刻苦、老实、乖乖等)

  (3)描写曹小三有什么作用?

  对曹小三的描写是侧面描写,能够衬托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烘托或衬托)

  4.课件出示: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明白呢。

  曹小三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刷子李的特点:技艺高超。

  2.课文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的?(正面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刷墙的规矩、刷完墙的效果)

  3.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半信半疑→神圣不可侵犯→轰然倒去→发怔发傻),还有四个“然”相对应,是哪四个词?

  (果然→居然→竟然→忽然)用这四个词写一段话。

  4.点明应重视真才实干,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学习与生活,好好学本事的道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由《刷子李》激发学生对原著的兴趣。对刷子李的形象抱着好奇的心,如条件允许,还可以介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人物,如泥人张等。

  2.本课着重讲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表现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较少,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发言并简要分析。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二十年后的家乡进行写作。

  2.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3.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4.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做到详略得当。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1)出示二十年前民居、交通、景色等和二十年后的'对比。

  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感受。

  师:我们发现,二十年的时光,景在变,人在变。瞧,我们身边的楼房越来越高,人们身上的衣服越来越漂亮。二十年前手机、电脑还很少,可是现在基本都普及了。二十年的变化真大呀!那么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习作。

  板书:二十年后的家乡

  二、指导审题,明确习作要求。(课件出示3)

  1.指导审题

  (1)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性质的习作?

  板书:想象习作

  (2)关于想象习作,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交流、总结(课件出示4)

  A首先在现实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

  B要融入感情,合理想象。无论什么样的文章,离开了感情,就会缺乏生气和真实感。

  (3)明确写作要求

  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二十年后的家乡》应该写些什么呢?

  板书:写什么

  生交流、总结(课件出示5)

  师:是呀,我们可以从景物、建筑、人、交通等方面写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

  三、指导想象,书写变化。

  (1.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有哪些?对这些变化,你有怎样的感情?课件出示6)

  板书:写变化, 融入感情

  师提示:

  ⑴ 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家人。

  ⑵ 二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⑶二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生组织材料,并汇报。

  2.汇报自己的材料。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2)再请中等的同学汇报,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3)请习作稍差的同学做汇报,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指导。

  四、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课件出示8)

  板书:怎样写

  1.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4.叙述过程中要详略得当。

  为了读出重点,我们要把材料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次要材料略写,也就是要做到详略得当。同学们思考自己收集的材料,看看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

  板书: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五、试写初稿,自行修改(课件出示9)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提示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板书:要修改

  六、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课件出示10)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七、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对比,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主题,我引导学生从审题入手,然后通过明确主题,讨论写法等步骤,引导学生抓住习作重点进行写作,效果较好。

  2.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习作方面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指导。我通过让不同写作程度的同学汇报的方式,发现他们在写作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并及时进行指导,教学效果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前面的环节用时太多,致使“佳作赏评”这个环节用时较少,只评价了个别同学的习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统筹安排,不能顾此失彼。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摄”等4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抵”等9个字和“寸草不生”等9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能梳理课文条理,把握内容要点,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

  3、能找出太阳对人类作用的有关句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对人类的作用。

  4、读指定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运用哪些方法介绍太阳,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教师:“摄”等4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课件。

  学生:每人一套“摄”等4个会认读字字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课件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说明性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一个是阅读的目标,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一个是习作的目标,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是习作学习的单元,要学习的课文都是说明性的课文,学习这些课文,我们不但要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还要运用这些说明方法介绍说明一种事物。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性课文要向我们介绍什么事物,好吗?

  板书课题:16太阳

  2、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通过课题,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什么事物吗?(指名回答。预设: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的事物是太阳)

  4、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向我们介绍的事物是太阳。那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太阳的呢?让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进行有关的实践训练就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

  (一)布置预习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读通顺课文。

  (二)反馈指导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摄”“殖”。

  3、课件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摄氏、粮食、地区、杀菌”,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

  三、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一)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然后用“‖”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概括各部分主要意思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意思: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是个大火球,温度很高。(板书: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追问:概括地说,这一部分讲了太阳的什么?(指名回答。预设:这一部分讲了太阳的一些特点。)(板书:特点)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主要意思: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主要意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追问:这一部分最后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指名回答。预设: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从哪个角度说太阳与我们的关系的?(指名回答。预设:这是从反面的角度说太阳与我们的关系的)

  (二)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1、导语:梳理了课文条理,概括了课文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你能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吗?

  出示任务: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先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这方面介绍:讲了太阳与地球距离远,它体积大和温度高。然后从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方面介绍:先从正面讲与我们关系非常密切,再从反面说与我们关系密切。

  四、认识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一)通过例子认识了解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的条理,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知道了课文是从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和与我们关系密切两个方面介绍太阳的。那么,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呢?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出示任务:(课件出示两组句子)读读这两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两组中的B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说说用上这样的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第一组:

  A、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B、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第二组:

  A、太阳非常非常大。

  B、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第一组:(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方法:

  列数字和举例子。

  好处:

  列数字: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的.距离长度;三千五百年,用具体的人走路的时间,和二十几年,用飞机飞行的时间,用这样的数字准确具体写出了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的特点。

  举例子:用人走路和飞机飞行的例子,就把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的特点具体形象地写了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第二组:(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

  好处:通过约一百三十万个的球与一个太阳的数字比较,能让读者很直观地感受到太阳的大。

  (二)通过其他句子进一步认识了解

  1、导语: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认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和作比较,初步知道了用这些说明方法说明介绍的好处。课文中还有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说明介绍的,你能找出来,说说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吗?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找一找用上基本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介绍的语句,做上记号。然后想一想,这些语句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上这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1)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

  好处:用五千多摄氏度这样的数字,以及钢铁碰到变成气体的例子,把太阳温度高这个特点具体清楚并形象地写了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2)写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语句(太多了不一一例出)。

  说明方法:举例子。

  好处:通过具体的事例把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具体形象写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五、小结

  列数字,就是通过列出数字来介绍说明;作比较,就是通过把要介绍说明的事物与另一个大家比较熟知的事物相比进行介绍说明;举例子: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介绍说明。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课件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给课文《太阳》划分了部分,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谁能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课文在介绍说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介绍说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以上问题指名回答并形成板书。预设:见上一课教学过程。)

  二、说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认识和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这节课我们要进行说话的学习训练。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说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给有关句段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注意做到尽量用自己的话说,内容完整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先汇报有关语句,然后才说话。

  有关语句:

  有了太阳,……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追问:这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个句段写了植物、动物,我们吃的、穿的和用的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植物动物吃的穿的用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成为风。

  追问:这两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两个句段写了气候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气候)

  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治疗疾病。

  追问:这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个句段写了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预防治疗)

  说话:指名两三个学生说,用以上三个标准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初试身手”审题明要求

  (一)复习唤醒

  1、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运用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把太阳的特点和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这些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楚明白。谁能说说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了哪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举例说说。

  2、反馈指导。

  预设:

  列数字;例句: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

  作比较;例句: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举例子:例句: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二)审题明要求

  1、导语:在阅读单元导读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单元是学习习作的单元,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运用这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介绍说明一种事物。现在,我们学习了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就要准备尝试运用基本的说明方法学习介绍说明事物了。请翻开课文70页。

  出示任务:阅读“初试身手”的两个题目,想一想,题目分别要求我们写什么?有些什么具体要求?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1)题目1:

  尝试写的内容:写身边的一个事物;具体要求:试着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

  追问:要初试身手写好身边的一个事物,在写之前要做什么呢?(指名回答。预设:要通过观察,了解这个事物的特征。)

  (2)小结:对了,要介绍说明清楚一个事物,首先就要通过观察,从一些方面了解这个事物的特征,这样才有材料写。

  (3)题目2:

  尝试写的内容:把课文《白鹭》的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具体要求:要查找资料来改写,然后体会两种写法的不同。

  追问:要根据什么来查找白鹭的资料呢?(指名回答。预设:要根据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的内容来查找白鹭的资料。)

  (4)小结:要改写好,关键是要根据第2—5自然段的内容,来查找白鹭相关的资料。无论是第1题的观察,还是第2题的查找资料,都要适当做好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四、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课件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五、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课件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殖(繁殖) 植(植物) 粮(粮食) 娘(大娘) 菌(杀菌) 茵(绿茵茵)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再写两个。

  六、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具体见教学过程)

  七、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作业设计:

  1、把自己说的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话写下来。

  2、观察身边的一个事物和查找白鹭的有关资料,准备初试身手。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3

  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受宗教影响极大,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对永恒观念的一种崇拜产物,也是法老的陵墓。除了金字塔以外,狮身人面像、木乃伊也是埃及的象征。

  古埃及文明形成于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前王朝开始于5500年前(公元前35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

  金字塔在埃及和美洲等地均有分布。现在的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座金字塔遗迹。最大的是开罗郊区胡夫的三座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是一座位在卡夫拉金字塔旁的.雕像,外型是一个狮子的身躯和人的头。位于埃及开罗西萨市南郊沙漠中,在金字塔的前方,为著名的景点。

  古埃及人在“大金字塔”附近建造了一座“人面狮身像”。至今仍然没有人确定建造这座由“狮身”与“人面”组成的巨大石雕的原因。一些人相信“狮身人面像”可能是金字塔的守护神,另一些则认为它是古埃及伟大文明的象征。

  尼罗河

  尼罗河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尼罗河长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从苏丹首都向北穿过苏丹和埃及,所经过的地方均是沙漠。从古代开始埃及的文明就依靠尼罗河而形成和兴旺。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数居民住在阿斯旺以北的尼罗河畔,几乎所有的古埃及遗址均位于尼罗河畔。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4.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5.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1.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2.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图片引入:你知道这是什么体育活动吗?(跳水)

  你们喜欢看跳水吗?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2.走近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作家。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课文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航:舟字上撇要短、下框窄长、中横稍向上提,亢字横稍长、弯钩的钩向上提。

  帽:巾字下框窄小、中竖要长,上边日字扁宽,下边是目字要窄长、里边是两横。

  逗:先写豆字、再写辶。豆字要窄、下横稍长,辶的横折折撇要窄、捺要长。

  钩:左右匀称,钅的竖提不能连接上横,勾字横短折竖要长、注意里边别写错。

  咧:列字是左右结构、上横要短、上撇短下撇要长,右边竖钩的竖要长。

  鸥:区字右框短窄、里边的点稍长有力,鸟字横折钩要小、竖折折钩要长些。

  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事物之间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重点)

  3.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难点)

  二、品读释疑

  1.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2.讨论交流:船上的水手在干什么?

  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无所事事,才有时间逗猴子玩。

  3.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猴子和人熟悉,人们心情很放松。

  4.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1)“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第一段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2)不可以。因为这一段给后面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所、活动环境,写出了人们的心理状态等,为下文做铺垫。

  5.拓展:说说水手在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开始有了水手取乐猴子,才会有猴子摘撕孩子的帽子,再加上水手的大笑,更让孩子觉得没面子,所以追猴子,爬到了横木的最高端,处于危险的境地。

  6.孩子是怎么一步步踏入险境的?

  (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猴子找了个年龄小的孩子逗乐。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无可奈何。

  (3)“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猴子为什么这么放肆地气孩子?

  因为它和大家很熟悉,又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不会对它怎么样,还觉得逗引一个小孩更能取乐,所以就放肆了。

  (4)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①点明孩子和水手的不同表现。

  ②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哪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因为猴子放肆撕咬他的帽子,任凭他怎么喊叫都不听,水手们笑得更欢了,猴子的逗弄和水手的笑让孩子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要去追猴子。从“气得脸都红了”可以看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5)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猴子把帽子挂在最高横木的一头。

  (6)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①孩子气极了,不顾后果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②水手们为什么全都吓呆了?此时他们可能会想什么?

  因为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有生命危险。

  玩笑开大了,怎么光顾拿猴子取乐了,没有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没有保护好孩子呢?

  7.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从“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不由得”是“不禁”的意思,孩子往下一看,这么高,也感觉到害怕了,吓得两腿发抖了。

  8.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船长看到儿子有危险,立刻想到让孩子跳水。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

  听到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么?(西游记)说起西游记,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本领高强,大家对他一定非常了解。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孙悟空。那么,石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猴王出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作者。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为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众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3.再次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第一部分。

  (1)说一说,石猴是怎么来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产一个石卵,因见风,化作了一个石猴。)

  (2)石猴出世之后是什么样的?(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喜好交友而又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摇身一变,成了猴王,发生了什么呢?(一天,群猴发现一个瀑布。)和石猴成为猴王有什么关系?(有猴子说谁能进去找到源头且不伤身体,就拜谁为王),听到这句话,石猴的表现如何?(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争强好胜)。

  3.说完,他是怎么做的呢?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齐读相关片段,找出问题答案。

  (1)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石猴很高兴(喜不自胜),连忙出来告诉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带进了水帘洞。

  (2)群猴进洞,发现了此等好地方,都兴奋得不得了。这时,石猴提醒群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于是,群猴拱伏无违,称其“千岁大王”。从中可以看出石猴(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做事有计谋,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现在大家知道,石猴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了吗?(发现洞天—敢于挑战—被拜为王)

  4.思考:作者是怎么塑造出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方法,把猴王写得非常生动。

  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敏、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石猴。《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能读一读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魅力。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教学反思

  教学时,以各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讨论探究;接着再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遗憾的是没有为学生拓展《西游记》中的其他内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6-24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7-23

部编版六上语文教案12-16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太阳》语文教案03-04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园地八》教案02-19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优秀09-12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语文教案01-16

小学一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11-07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