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一)解题,看图导入。
1卑迨榭翁猓齐读课题。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情趣。
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在小荷花池看到的美丽景色。
2蓖学们仔细看图(投影或挂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试着夸一夸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蔽颐翘一听诗中是怎样描写小荷花池美丽景色的。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2弊约撼錾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练习把每句诗读通顺。
3奔觳槭蹲趾投量挝那榭觥S蒙字卡检查识字;指导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诗句,了解诗意。
1弊远潦句,提出不懂的词语,同学讨论,教师点拨,了解词句意思。(先一、二行,再三、四行)
2笨赐枷胂笮〕氐拿谰埃进一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中的景与情。
在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把景物读活,要读出景物间的.密切联系。可参考“教学建议”中的提示,也可再次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在模仿的基础上读好。
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六)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默写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一、 导入课文
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你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的古代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的啼鸣、飞舞表现了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二、作者简介
孙犁 (1913~) 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研究课文
1。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环境) 形色神态
抗战 色彩鲜丽 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一闪而过
病中 追逐逗闹 安家落户
鸟市 悬空吊着 焦黄 凄惨
江南太湖边 群莺乱飞 全部美丽 极致
2。面对不同环境不同境遇的,作者感情态度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喜爱、遗憾——痴迷、惋惜——怜爱、愤懑——喜爱之极
2 4-7 8-16 17 22-23
朗读2 朗读6-7 齐读22-23
3。根据作者对不同遭遇的态度,你能领悟在作者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并进而明白作者一生不能割舍的真正原因么?
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板书主题一)是美的事物的代表和象征。作者对的追寻实际上是对美的事物的`热切(或狂热)追求。(答案来源:第三自然段)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射杀海鸥的事了(这是戕害美的丑恶行径)
4。不难看出,作者认为理想的境遇在江南,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使我看到了的全部美丽”“是一种极致”,从环境和的关系看,“极致”的含义是什么?
从几次记叙来看,的自由与美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景(环境)和物(形象神态)自然结合,互相发挥,达到最佳境界。
5。揣摩文末四段文字,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从的遭遇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6。这几段文字与上文叙述的作者几次追寻的经历有什么联系?
这几段文字是上文作者几次追寻的经历的延伸和升华。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找到了的真正的家乡,看到了的全部的美丽。而且由转向大千世界,不仅,(板书主题二)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以哲理的启迪。可见,这几段文字是上文的必然延伸,那人生哲理也是从几次追寻的经历中升华出来的。
7、由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推导出主题三:在文艺创作中,要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相和谐适应的典型环境。(讲的文艺创作规律)。
主题四:呼吁为作家、人才乃至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创设宽松、和平、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一点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分析。这一点也是教师用书所讲的,可以作为重点)
8、小结本文的主题多元性。(参《中学语文园地》20xx年3期)
四、语言运用技巧借鉴
过渡语:散文的说理贵在含蓄,重在形象。
课文最后五段文字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 三个“这里的……” 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 “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 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整散结合 长短结合 错落有致
多种修辞手法,整齐而有变化的句式,曲折回旋,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积累古诗句、古名言警句,了解诗句的作者故事资料。
2、引导学生将古诗改写成戏剧小品。
3、引导学生搜集中国戏曲文化资料,并观看、欣赏戏曲。
过程与方法:
1、回顾、交流。
2、朗读、背诵、理解古诗、名言警句,改写小品。
3、搜集资料、欣赏戏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累知识、搜集资料的习惯,陶冶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
重点、难点:
1、回顾交流,读、说、写结合,积累古诗句、改写小品。
2、将《清明》改写成戏剧小品。
教学准备
古诗句卡片、名言警句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主教案个性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句,而且这些诗句中都有“我”字,你知道诗句中的“我”是谁吗?请看“语文活动4”中的'“万花筒”。
二、万花筒。
1、出示“我知道”中古诗句卡片。
(1)学生读卡片中诗句,背诵原诗。
(2)讲解诗句意思。
(3)指出其中“我”是指谁。
2、“我会改”。
(1)读《清明》绝句。
(2)说说对绝句的理解。
(3)改写成戏剧小品。
A 交流改写方法,以《负荆请罪》为范例。
B 具体改写:将标点符号作一下改动。
C 排演戏剧小品。
第二课时
一、百宝箱。
1、出示卡片。
2、学生读卡片。
3、交流对卡片上名言警句的理解。
4、背诵名言警句。
二、大舞台。
1、出示经典剧目,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这一文化精粹。
2、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展示相关资料。
3、对收集的资料作简要说明。
4、教师推荐资料。
5、集体整理收集的戏曲资料。
三、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这次语文活动的收获吧!
作业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体验提供空间。
2、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唤起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以利于知识积累。
3、读中悟、悟中读,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体会句子中两个事物的主动和被动关系。
重点难点:
个性化朗读《小花鹿》
教学准备:
课题及栏目等图片、汉字组合体卡片、动物(小花鹿、小山羊、小白兔)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教学“我的发现”
1、出示字的组合体“音克(上下结构)”的放大图片于黑板上,示范拆合过程并相机提示:拆合字的部件不拆散笔画。
2、小组合作,观察并动手拆合“音克(上下结构)”的组合体卡片,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字,一个个写下来,比快,比多。
3、指名小组展示拆合结果,并请学生上台,师生合作演示拆合过程,板书这些字。
4、拓展练习:从“树、春、园”等组合体或字中,选自己最有兴趣的一个,也可以自己想出能够拆分的.字,小组内互相考一考。
5、又学到一种新的识字方法,高兴不高兴?
第二课时
教学“日积月累”
1、“我会接”──词语接龙
(1)以书中词“父亲→亲人→……”为例,通过教师有节奏的示范读“父亲的亲呀,亲人的人呀,人生的生呀”,带动学生跟读接龙,迅速板书,相机指导方法和规则。
(2)任选一个非课本上的词(如“园地”)为龙头,小组合作接龙,在规定时间里,比快、比长。
(3)展示:小组各自带读本组接龙词语,师生共同评价。口号:“日积月累,越积越多!”
2、“读读说说”──“把”字句、“被”字句转换练习。
(1)指名朗读、对比,体会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男女生分读、齐读。
(2)指名练习(师动作演示、引导):“他把小鱼放进大海里”,改成“__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__。”齐读、体会。
(3)拓展训练。
①以课堂环境、实物等随机内容,结合教师表情、动作演示等,练习由“把”字句到“被”字句的口头转换。
②教师只以动作演示,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自主说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及两种句子的相互转换。
3、“读读背背”──《小花鹿》
(1)出示情境:神秘地请一个同学藏在讲台后面,带上小花鹿头饰,语言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有一个可爱的小动物(慢慢露出鹿角,轻轻摇摆),你们看它是谁?它可爱吗?
(2)指名说出对小花鹿的可爱的感受,培养情感。
(3)自由读《小花鹿》,读出对小花鹿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评议:读出了小花鹿的可爱吗?
(5)指名同学分别扮演小花鹿、小山羊、小白兔,表演读《小花鹿》(熟读成诵)。
(6)情感渗透:喜欢它们吗?(小动物走进同学们中间)让我们和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吧。
语文教案 篇5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先说一个词语,你仔细听,然后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师:杨柳依依(板书在黑板上) 老师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写在了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这些词都描写了一些动人的场景,我们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并注意恰当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去,一定会使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二、导入:
1、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 谁来读一读课题?这个“弦”字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弦”指的是—琴弦,“绝弦”就是—扯断琴弦。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指生说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三、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己读一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文) 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3 (你读的很流利;这一句话不太好读,谁再来读一读;听老师读一读,你再来试试??) 指导读 “兮”是一个语气词,拖音 真好,读文言文,就应该这样慢慢读,慢慢品,读出其中的韵味
2、听老师读,体会读文言文的感觉
3.(出示停顿)请同学们看着屏幕上标注的停顿符号,自己练习读一读文章 生练读 谁来读一读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四、初步感知
同学们,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分别是谁?(板书人物)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手头的资料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读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交流生自学 五、细读品析,感悟知音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一定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课文中有一句话介绍了伯牙和子期,找出来 指生说 他们一个---擅长弹琴,一个---善于倾听。
你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指生说这里“善哉”的“善”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指生说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这正是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
这是古代子期的赞叹,现代的子期又会怎么赞叹?我们这些90后的子期会怎么赞叹?
我们的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中华语言文字的另一特点 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两句话。 3、同学们,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指生说(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当“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指生说 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理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来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情。 生读
5、其实,伯牙和子期的相识缘自一次山间偶遇:(出示资料) 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乐曲)
伯牙于是把这惊喜、欣喜、与激动化作动人的乐曲在山间流淌, 假如你是伯牙,你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拿起笔来写在书上空白处 我们来交流一下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他们也许还会谈论——人生、谈理想,谈志向??
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知音!
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怎么样? (找到知音了!)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
6、是啊,人生得一知己难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来相会。无奈世事难料,第二年伯牙如约来到了江边,等待他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坟墓——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读。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这种无人能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破琴绝弦-- (读)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所有的期望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理解伯牙此时的心情---—(读)
六、拓展总结: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
我们一起来读,共同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悲痛之情生齐读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
2、《伯牙绝弦》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让我们伴着动人的旋律再读这个故事,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心中。
齐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篇精读课文,它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一方面希望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的寓意,同时希望能为以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对于文言文学生虽不是第一次接触,但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我希望通过注释、字典及故事和表演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
3.学生认知障碍点:因为文言文在生活及教学中都较少出现,学生认知起来较为困难,如何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出其中的寓意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读第一句话。提问:
从“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
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
5.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弗能应也”?
6.说一说你对“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理解?
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课堂小结
(六)拓展练习:让学生演一演,情景再现,加强理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给身边的朋友或父母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古诗教案10-17
语文教案【经典】09-26
(精选)语文教案09-25
语文教案(精选)10-24
语文的优秀教案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