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9 12:07:4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

  “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同学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⑴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⑵ 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⑶ 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⑴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 交流,同学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 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 引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⑵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 重点指导:

  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 引读:

  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⑶ 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 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 引读:

  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缺乏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同学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同学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协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一起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

  (为了一起的敌人,为了一起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啜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示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

  (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身感动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2

  补充拓展资料(老舍先生的生平)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帮助学生理解老舍为什么对母鸡会有前后如此大的变化并体会“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

  师:现在让我们在来听听母鸡的叫声,你又听懂了些什么?

  出示句子进行说话训练

  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 。

  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 。

  在夜间若是有什么动静,母鸡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好像在说: 。

  (学生选择其中一句进行操练)

  组织交流

  生: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孩子们有危险,快到妈妈这里来,妈妈保护你们。”

  生: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宝贝儿快过来,妈妈发现这里有好吃的,快来吃呀!”

  在夜间若是有什么动静,母鸡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好像在说:“人们啊快醒醒了,有黄鼠狼来了,快来救救我的孩子啊!”

  ……

  师:我们目睹了母鸡的坚强、无畏、无私和不辞辛苦。在这其间所自然流露出来的母性的光辉和力量令我们不禁对母鸡肃然起敬。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生:齐读课文的最后2小节(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受了母鸡平凡后的伟大读出了感情)

  分析:“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深情地讴歌到“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母亲”通过文本细读我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习过程中,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总评:

  《有效教学艺术》一书中说到: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本,首先要让课本变成学生的读本。要会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从会读课本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读课本,读出兴趣来,读出学习问题来,读出学习成果来。

  中国古代教育家韩愈认为,读书要“手批目视,口咏其言,心唯其义。”意思是说,翻阅读本,朗读其词,要用心思考和体会书中所讲的含义。读书要读出含义,领会含义,读出含义来,这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点。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教学重点

  理解孩子们情绪的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

  体会沉默的可贵。

  教具准备

  搜集生日的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过生日,这真是个令人兴奋的话题。昨天,老师请同学们把你们最喜欢的生日礼物和照片带来让老师欣赏,有吗?赶紧把它们拿出来吧!谁来说说你过生日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完成预习要求:

  ⑴ 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写在每个自然段段首。

  ⑵ 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⑶ 找一找自己读不准的字音或不明白的语句,以便请同学们或老师帮助。

  2、汇报学习,趣味识字:

  ⑴ 读一读课文中的生字。

  ⑵ 找出相同结构的字。

  ⑶ 找生朗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⑷ 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17)

  ⑸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理清的层次

  1、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自然段是写课上发生的事?哪些自然段是写课下发生的事?

  四、再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沉默的可贵

  课文哪几段描写了孩子们的沉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12、13、14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孩子们沉默的语句,谁起来读你找的`句子?

  1、随机出示文字:a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

  b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学生沉静地举起了手。

  你从哪个词语能看出孩子们沉默了?

  你能读出此时教室里的静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这一部分,来回味这个快乐的、热闹的场景。(师生分角色读课文第一部分。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2、孩子们快乐地交谈着,他们谈的内容就这些吗?(不只这些)你从哪里看出来了?(……)

  3、就让我们的谈论填补省略号的空白。谈到你的生日,谈到你的父母给你祝贺生日,你最想说什么?

  看来大家会感受爱了(板书:感受 爱)。感受爱的时刻多么令人激动。而现在,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大家齐读这一段。

  谁再读你找的句子?

  相机出示: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如果要从这段话中找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意思,你会选哪一个?(寂然无声、沉默)

  4、同学们为什么沉默了?请大家看着图画,思考:此刻他们在想什么呢?

  出示练习:在这足足一分钟的时间里,有的不断地自责着

  在这足足一分钟的时间里,有的不停的埋怨着自己

  在这足足一分钟的时间里,有的在想要是时间可以倒流

  (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话为开头说一说)

  沉默,说不说话?嘴上不说心里说不说?是呀,爸爸妈妈那样的爱我们,

  而我们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又有谁给爸爸妈妈祝贺过生日呢?

  这沉默可真不简单,它让我们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回报(板书:回报)学会感恩的孩子怎么读这段话?

  学会感恩的孩子最可爱,懂得回报的孩子最快乐。

  为什么说“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犯了错误,犯了错误似的,他们真的犯了错误吗?——没有,只是他们觉得自己对不起爸爸妈妈)

  老师给孩子们提了这样一个建议:

  此时如果你当时也在教室里,听了老师的这个建议,你会怎样做?我们的礼物可能是一张自制的卡片,可能是一片捡来的树叶,他们虽然很粗糙,不够精美,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句话:

  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

三、小结

  四、课后作业:

  1、选做一: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摘抄在语文积累本上,并背下来。

  2、选做二: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主题,写一个小片断。

  推荐读书:《爱的教育》。这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写的,书里有许多精彩、感人的亲情故事,值得大家用心去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应和hè酝酿yùnniàng晕yùn

  第一节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

  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andsay)里第140幅hil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

  水涨Zhǎng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短笛的嘹亮。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展开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作业 :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总写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分写

  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春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

  教学后记

  1.接初一下学期班级后,自选了这篇教材作为补充读物。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2.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

  3.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黎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问句。

  4.比较买、卖、胀、涨。

  5.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

  又记:

  第二次教《春》时,吸取了前次教得细碎的教训,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内容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但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细笔细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在习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要注意:纠正教学中缺点时,不能把长处也甩掉。(教案略)

  又记:

  第三次教《春》时,又作了较大的更动。一是加强了单元教学,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考虑,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引入课文也重新作了设计。设计是这样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观出不同的美姿。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彩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用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同学自读课文,有条理地进行分析。学生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教案略)

语文教案 篇5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1、朗读法: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

  3、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引出 课题

  二、检查前置性学习收获,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重点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破烂不堪”等词语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3、交流读书收获,提出问题。

  三、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研读“时间长”:

  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3、研读“可怕的样子”:

  四、研读画面,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画面:

  【教学重点、难点】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生字全解】

  生字、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在检查时注意下列这些字的字音、字形:“砾”读:li “堪”、“墟”笔画较多指导分析结构。

  【多音字】

  le (好了)

  了

  liao(了不起)

  【词语全解】

  昔日:指往日,从前。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

  希望

  了。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句段解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了不起的父与子”,是提领全文内容的关键句子。抓住它品读全文,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就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

  希望

  ;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②“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反复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二、课前前置性学习

  自读课文,完成前置性学习要求。

  三、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

  1、看大屏幕,认读生字词

  2、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自己写的四字词语。

  3、集体交流自己弄懂和不懂的词语。

  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哪个地方最让我感动?

  五、为什么说“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小组合作学习

  (一)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教师出示课件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

  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出什么来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主要抓住以下三点随机点拨。)

  1、研读“时间长”:

  ⑵ 感受“父亲累”:

  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3、研读“可怕的样子”:

  ⑶ 感情朗读:

  (4)教师引导 回放画面:领悟父亲说的话。

  (二)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

  希望

  。

  2、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五、回复全文,升华情感

  1、品味感悟: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个结尾,回味刚才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说说你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理解。

  2、回复全文:

  读到这里,老师相信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刻进了同学们的心里,他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请你选择一句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话,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说出来或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六、走进情境,感受阿曼达所经历的38个小时的考验。

  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篇章指导】

  本篇课文情节感人,催人泪下。按着事情发展的顺序清楚地记叙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全文线索清楚,紧紧围绕着父子都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来展开。文中父亲对儿子说的那句话共出现了三次,虽分别出自父子之口,但一次比一次表现了父亲,一个伟大的父亲对儿子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写出了父亲的'伟大。

  【写作特点】

  1、紧紧抓住了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出了父亲的形象。

  2、多处语句的处理作者都采用了感叹句,表现了事态发展的紧张,表现了父子二人焦急、迫切的心情。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要救回儿子的事,赞扬了威难之中父子间的伟大亲情和父亲执着的信念及儿子先人后己的品质。

  【拓展阅读】

  朱自清的《背影》感受不同父爱。

  六、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

  七、课堂练习

  1、我写的字最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bào zhà( ) fèi xū( )

  chàn dǒu( ) wǎ lì( )

  hùn luàn( ) xī rì(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危险──( ) 绝望──( ) 幸福──( )伤痛──( ) 漂亮──( ) 悲痛──( )

  3、我能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型(只填序号) A、陈述句 B、反问句 C、感叹句 D、疑问句

  ⑴ “谁愿意帮助我?”( )

  ⑵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

  ⑶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⑷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难道不感人吗?( )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了不起

  儿子――――等

  课后反思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它从独特的.儿童视角展开,富有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我们应当看到,儿童与诗歌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会认会写“寻”等八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小组合作和游戏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分析

  1.识字和写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分析

  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草原教案02-13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