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20 08:58:4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文中深刻的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品质,感受生命的珍贵,进一步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到小男孩对小鱼的怜惜之情,培养学生爱心,善心。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内涵,培养救助弱小、关爱生命,哪怕力量微薄也要去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问题。

  导入:(出示课件)大家都知道,大海是鱼儿的家,它们自由地生活在大海里,是多么幸福,多么快活!可是,一场暴风雨过后巨浪把一条一条小鱼卷上岸滩,这些小鱼还能不能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呢?

  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这条小鱼在乎(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接着提出问题:谁在乎呢?在乎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细读课文,品词悟情。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师:如果你就是这其中被困的一条小鱼,这时你会想什么?会说什么?

  师:

  找一找:请同学们读课文2—6自然段,勾画出小男孩读懂小鱼儿心理话的段落和句子。

  读一读:将自己找到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

  想一想: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些什么。

  2、导:同学们,你们说这些小鱼就只能这样活活等死吗?他们会有转机么?谁在乎他们呢?也许有人会把他们捡回家,慢慢地享受这海中的美味,也许有人会停下脚步,看看这些小生命如何在烈日下挣扎至死。也许,有人会像文中的男人那样无动于衷,继续朝前走着。但庆幸的是,小鱼的心声被一个小男孩听懂了,他是怎么做的呢?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描写小男孩动作的句子。

  生汇报: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师:那你可以试着找找这段话的动词吗?(走、弯、捡、扔)

  男孩走得很慢,不停地弯下腰去。很慢、不停是否矛盾?为什么?

  师:为什么小男孩要用力将这些小鱼扔回大海?(结合课文和插图理解)

  师:大家说,他为什么把小鱼“扔”回大海而不是“放”回大海呢?

  生自由答。引答: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师:(走、弯、捡、扔)小男孩这一连续简单的动作,做一两次可能不累,但要做几十次,几百次,甚至几千次会——一定会很累,他会累得—(满头大汗)累得—(气喘吁吁)累得—(直不起腰、筋疲力尽)但小男孩放弃了没有?(没有)他还是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引读)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体会小男孩为救小鱼,不辞辛苦。)板书救

  师:你认为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热爱动物,关爱生命)。

  3、师:当这个男人看见男孩儿这么辛苦的救鱼,他会无动于衷么?他会说什么呢?分角色读男人和男孩的第一次对话。

  师:这个男人为什么会“忍不住”?(生答。)

  师:从哪里看出男人说水洼里的鱼救不过来?生:“成百上千条”

  师:指名再读这句话,你听出什么语气?(劝告)你怎么救的过来呢?这句话是(反问句),其实男人想说:生答“这些鱼你救不过来。”

  师:这个男孩知道吗?生:知道。

  师:那男孩为什么头也不抬?(生答)

  4、师:对于男人的劝告男孩没有理会,男人又和男孩进行了第二次对话。他说了什么呢?你听出了什么语气?(生答)

  师:“谁在乎呢?”这是——(生答:这是反问句。)意思是说(生答:没有人在乎。)

  师:我们把这两句反问句,再来读一读。

  师:谁在乎呢?这个小男孩儿回答男人说——生齐答:这条小鱼在乎!

  师:小男孩非常在乎小鱼。所以这个小孩儿还说:这条_________,这条也_________!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省略号代表着什么呢?

  生:代表鱼很多,也就是说,所有的小鱼_________。

  师引:是啊,这条小鱼想活,这一条小鱼也想活!还有这一条……所有的小鱼(都想活)。生齐说。

  这条小鱼想回大海,这一条小鱼也想回大海!还有这一条……所有的小鱼都(想回大海)。生齐说。

  这条小鱼是个小生命,这条小鱼也是小生命!还有这一条……所有小鱼都(是小生命)。生齐说。

  师,那么大家一起说,这个男孩在乎的是什么呢?生齐说——(小鱼的生命!)

  师:你如果是被救的小鱼你想对男孩说什么呢?生畅谈感悟。

  5、师:这是个外国小男孩。如果是你看见了水洼里被困的小鱼,你会救这些小鱼吗?

  师:我相信,你们的心声文中的小男孩一定会感受到的,让我们带着对鱼儿的珍爱,对生命的珍爱,再读一读小男孩说的话“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6、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都被你们感动了!男人还会无动于衷吗?他会做些什么?(生答)

  师:这位男人感动了,他弯下了腰把鱼儿扔回大海,沙滩上所有的人都感动了,他们也弯下了腰……他们帮男孩一起拯救小鱼的生命!

  师小结:其实,在大自然中不光小鱼有自己的生命,一只鸟,一朵花,甚至一粒种子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三、拓展延伸,作业实践。

  1、拓展:课件出示小鸟、兔子受了伤;树木被折,你会怎么办?你能为它们做一些公益广告吗?(生交流畅谈)

  师结束语:同学们,无论虫鱼鸟兽,还是花草树木,地球妈妈都赋予它们宝贵的生命。生命不分大小,同样可贵。让我们善待生命、珍爱生命,伸出温暖的双手去保护它们,这样,世界上每个角落都会撒满阳光,撒满爱!(画心形状)

  2、自己试着复述这个故事,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本文写的是作者儿时生活中两件有滋味事。

  两件事两种滋味:前者是无滋味的痛苦,后者是有滋味的幸福;前者是满心盼望,临了却毫无感觉的懊恼、难受、失望;后者苦熬苦等终于让人感受到新鲜、刺激、美丽。正是通过对“品尝”两种不同滋味的描写,表现了这样的中心思想:无论是感觉不到的滋味,还是感受到的新鲜、刺激的滋味,都是生活的滋味,而只有经过自己主动努力体验,获得的才是最美的快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是这篇朴实的文章所表现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生动的描写及简练的议论及表达效果。

  3.联系生活获得生活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生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情感。

  难点:从两件事得到的不同滋味中去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深意。

  [教学安排]两课时

  1.快速阅读,认清思路,合作、探究了解文章重要内容。

  2.品味生动的描写,联系生活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3.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4.读写结合,根据自身情况,对“幸福”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引导学生走进八年级语文世界,走进“幸福”的单元。

  1.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美妙的,它需要我们仔细去品尝,去体味,不管是酸甜还是苦辣。体味生活的滋味,体味成长的感觉。

  2.教师提问:生活中你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事?这些事带给你什么感觉?

  3.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①检查预习,梳理字词,排除阅读障碍,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

  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幸福的滋味是抽象的,只有使之与生活的不同滋味联系起来感受。只有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官上的感觉,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导入新课是很有必要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再者,检查课前的预习,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又可提前告知教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学情准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初步解答。

  a.这篇文章的“我”是谁?写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b.文章写了哪两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本文写的是回忆儿时两件有滋味的事,内容生动、有趣。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共鸣。内容明白易懂,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理清思路,从结构入手,分析概括归纳。教学时应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能引起共鸣的语句。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或简或繁,或易或难,都是通过出声的朗读来加深印象的。朗读中圈、点、勾、画、批为后面的朗读作了准备,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进一步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清楚“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吃杨梅的?

  2.我是怎样吃杨梅的?

  3.我是怎样焦急地等待放烟花的?

  4.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想象“我”放烟花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心理。

  (这一板块是在整体感知之后进一步挖掘文章内涵。从文本语言入手提出新的问题,为进一步品读课文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生动的描写

  1.自主选择品味点,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各自交流品读语言的体会。

  (方法:全班分为6小组,每组6.-8人,进行研读、讨论,要求对第一课时中圈、点、勾、画的地方认真揣摩,体会作者意图。)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所选择的品味点;第二步,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2.师生共同探究,形成共识。

  (学情预想:学生可能找出值得欣赏的句子,但又不能说出好在哪里,此时需要教师指导。)

  方法指导:

  品味语言与领会主旨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词、句等方面来表达特定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品味,从而体会语言的美妙。例如:

  ①动词的妙用。

  浅——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看出杨梅逐渐变少的动态。

  塞——单纯地往嘴里放,而没有咀嚼、回味的过程。

  滚——与杨梅外形一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举——骄傲地、兴奋地要让人看到。

  涌——焦急等待后的喷涌而出。

  ②副词的特殊作用。

  “可惜”——“终于”——“终于”写出了度日如年的心情突然得以释放的兴奋。

  ③对比的鲜明。

  没吃到杨梅写杨梅的诱人。吃杨梅时的贪婪。吃完杨梅后的'无味感觉。

  ④童话式的描写。

  像喷泉、金黄色的雨、金色的火焰、风中摇摆的稻穗……

  ⑤天真幼稚的内心世界。

  “那些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炮仗……”

  “我下决心……让他们大吃一惊。”

  “恨不得马上把它点着。”

  “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总算熬到……,草草吃几口,……溜……”

  “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本板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任何思维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注重语言的品味。以上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学生自主合作与教师方法指导点拔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体味到语文的语言美。)

  二、研读课文,明确写作意图

  1.从表达方式看,本文是回忆性散文,除了叙事之外还运用了议论,画出直接表达,“我”的感悟的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

  2.从内容着墨多少比较看,为什么“放烟花”比“等待放烟花”文字反而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从两件事给人的感悟比较看,一是无滋味的痛苦,一是有滋有味的幸福,截然相反又为何放在一起,这表达了什么思想?

  4.为什么写完放烟花后没有像写完第一件事后那样归纳?无奈的感觉相当深刻,快乐的时刻无以言表。感悟生活,体味快乐,幸福就会像童年“金色的火焰”“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

  (本板块教学是因为学生对主旨、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存在很大困难,但这又是文章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研读中提出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讲解中明确问题,因势利导,明确中心。这正如文中表达的那样,没有经过自己的咀嚼体味,就不会对文本、对教材、对语文教学产生滋味,无滋味的教学是不会给人愉快的,那就更谈不上思想情感上的熏陶。)

  三、教师小结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每一个个体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的阅读品质,而且还要善于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和探索的欲望,探求文本的含义,探求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读书中做人,实现为学为人的统一。本次教学既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提供了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机会。

  四、结合生活,展开联想

  ①读了本文后,你对幸福有什么新的认识?

  ②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值得忆起的往事呢?把它讲给同学们听。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以及语言的有效训练。)

  【教学后记】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随想

  在《滋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深切地领悟了语文教学只有从人文关怀出发,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

  这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朴实无华,意蕴却相当深刻的回忆性散文,学生理解内容并不困难,但问题就在这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才会发现问题、表达问题,应引导他们向阅读的深层迈进。同时联系生活,由课内走向课外,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在做人中学会读书。

  在整体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在平等对话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遵循“整体式阅读——赏析式阅读——联想式阅读”三步骤。把握思路,明确内容。品味语言,形成风格。联系生活.内化知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新课标三个维度的落实,注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学有所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学习从理清作者参观顺序入手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方法。

  2. 学习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富于变化的视角,立体地再现我国古代文明的方法。

  3. 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说明:

  本文通过对被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俑的描述,展示了栩栩如生、蔚为壮观的秦兵马俑盛景,再现了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作者思路清晰严密,具体表现在文章结构的清晰严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自然、文章前后的连贯照应。要想更具体深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就要学会理清作者的思路。作者的观察角度既有全景式的俯视,又有特写式的近看。描写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着眼于装束,有点侧重于姿势,有点突出其精神。文章句式整散结合,兼以议论和抒情,语言生动、优美,字里行间饱含炽热的感情。所以,应着力于让学生品味语言,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把握文章以参观的先后顺序来构建散文布局,进行记叙、描写的特点,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2. 难点: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炽热感情——民族自豪感。

  说明:

  思路是抽象的,但它在文章中反映出来则是具体的,那就是文章的结构层次。本文记叙的是作者参观秦俑的所见所闻所感,全文是以作者参观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从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入手去揣摩作者的思路。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准确、形象的语言,化静为动,把兵马俑写得栩栩如生。所以,应着里力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与感受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

  引发兴趣 准备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提问:你了解秦兵马俑吗? 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秦兵马俑资料。 让学生对兵马俑有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散读课文初步感受 提出要求:划出生字词;说说初读文章后你最大的感受。 检测和整理生字词;初步了解作者的见闻及感受。 文章篇幅不长,但涉及到的词语较多,有些词语的含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对对这些词语的音、形、义做整理和检测。

  研读课文提升感受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说说世界名人盛赞秦俑的原因。 自读文章,分析每一段的内容到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联系及至分析文章前后内容的呼应,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严密清晰的写作思路。

  通过个人感受、小组讨论的形式明确:秦俑的所在地、始皇陵的规模、秦俑的价值和发掘的意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具体落实教学目标。只有把握作者写作的思路,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因此,此教学环节的流程是“结构—内容”。结尾写到世界名人盛赞秦俑,以此为理解内容、主旨的切入口,更能激发学生探因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即民族的自豪感。

  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作特色 提出要求:划出联想和想象、议论和抒情的句子;了解作者的观察角度、描写的侧重点。 学生交流,朗读优美语句,总结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是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深化。

  布置作业深化单元主题 我国历史悠久,古代文明灿烂辉煌,请你撷取其中一块艺术瑰宝,与人分享。要求:适当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上网查找;完成后交流。 教与学的反馈,也是深化单元主题。

  思路点拨

  也可采用以下过程:

  1. 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思路的清晰严密。

  3. 从段与段之间的过度词句入手,具体体会文章在衔接上的紧密、自然。

  4. 具体体会文章的前后连贯照应。

  5. 讨论交流:清晰严密的行文思路主要体现在那些地方。

  6. 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民族自豪感。

  7. 归纳总结。

  练习举隅

  1. 运用下列五个词语写一段有主题的话。

  当之无愧 名闻遐迩 弥足珍贵 叹为观止 栩栩如生

  2. 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可是此时扑入眼帘的,竟是巍然的现代化钢结构展厅和仿古的楼阁庭院。

  (2)随着簇拥的人流步出展馆,不禁频频回首。

  3. 课文第1、2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文章结尾引用世界名人的赞语有何作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过程与方法:情境设置法、品读法、讨论法、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很少再用笔和纸来写信了,改为发电子邮件,甚至实时地通过QQ或MSN等进行沟通和信息传递。你可能想像不到,在过去,邮局出现之前人们是如何传递信件的。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余秋雨笔下的《信客》,一方面,能够了解过去的信息沟通方式,另一方面,这是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中受到诚信的教育。

  二、了解背景,拜访作者。

  1、关于信客:本文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 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2、关于作者: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 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三、自学生疑,字词注音。

  现在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 字词、多音字,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1、字词注音。

  嫉妒(jídù ) è(噩)耗 猝然(cù) jì(伎俩) 昏厥(jué) 连声nu nu (诺诺) 文绉绉(zhōu) 颠 pèi(沛) 吊唁(yàn) 焦 zhuó(灼) 诘问(jié) 时 máo(髦) 唏嘘 (xīxū)

  2、词义。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噩耗: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

  文绉绉:形 容人的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四、读信客,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填写表格。

  信客档案

  姓名:

  身体状况: 收入情况:

  工作内容:

  (即主要做

  什么工作)

  最痛苦的事:

  最敬重的人:

  学生填写完成后集体订正。

  2、再次明确:信客是怎样一种职业?明确: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

  五、悟信客,理解思想内容。

  (一)点难拨疑,合作讨论。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讨论完成: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 老信客?

  明确:更突出信客的辛苦;同时信客要讲求“诚实守信”。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两个事迹?

  明确: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

  3、通过事迹,你认为信客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

  (二)品读语句。

  请说出下边句子的美感或它的特点。

  1、“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2、“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3、“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身影。”

  4、“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

  明确:多运用比喻句和排比句,读起来琅琅上口。

  (三)文本延伸,进行德育教育。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的平凡人吗?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这些平凡人的工作

  六、课堂小结。

  (1)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 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明确:因为信 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2)从信客的葬礼我们可以看出信客很受人爱戴,是一名合格的、出色的信客。那么,我们从这位信客身上着手,总结一下,当一名合格的信客,将会经历什么? 需要什么精神?

  明确: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小结:

  信客虽然终年奔波,收入却很微薄,生活也较贫穷,胃病和风湿病成了他们的职业病,而蒙受怀疑、欺凌和憎恨又让信客感到极其痛苦。

  但信客任劳任怨,待人宽容,诚信无私,以自己的品行和无私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七、延伸练习。

  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提示:墓志铭就是对死者生平事迹或品质的概述,语言力求简洁、通畅。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出示两三个例子

  例:1、好人终有好报。愿你的灵魂在地下安息。

  2、我尊敬的人呐,你辛苦啦,歇一歇吧,我 会日日为你祈祷。

  3、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 ,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思想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八、课后作业。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语言很有特色,请在课外阅读余秋雨的作品,并把精彩的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教学反思:

  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旋、逝、尘、拳、雹、劈、卷、辽、阔、眺、潭”等生字,理解“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

  2、理解2、3两段,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

  3、体会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报告天气、指明方向,从而体会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读悟悟、自主学习

  (四)课前准备:课件、课文重点句板贴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提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草原和鹰,配上音乐《牧民新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

  教师一边操作课件一边引叙第一段:当你来到辽阔的大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

  2、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草原上的鹰交个朋友吧!齐读课题:草原上的鹰

  师激读:草原上的鹰是多么勇猛呀!再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你想进一步了解草原上的鹰吗?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碰到不会读的字做一个记号,也可以先问问同桌或老师。

  老师巡视,把课文给学生圈出不认识的字。(做到生字让学生确定)

  2、老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读不认识的字。(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读,不能读的老师注拼音让学生读。)

  3、分节读课文。

  ①你觉得你能读好哪段?指名读一节。

  ②谁最想锻炼一下?再指名读。(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4、你们很会读书,还想读吗?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哪一句话最能看出人们对草原上的鹰有着深厚的感情,边读边划出一个句子。

  5、指名说,并板贴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导朗读好这个句子,教师随机评点:老师感觉有点像好朋友了,再读。

  三、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学习第二段

  1、(导)为什么说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吗?自由朗读第二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2、指名说,随机重点训练以下句子:

  (1)出示句子:

  果然,()在朝霞消逝的地方,出现了一片黄云,()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手大的冰雹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A、天气有怎样的变化?学生说,老师出示以上句子。

  B、其实天气变化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请你给这两个句子加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过不了多久、接着)

  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感觉?(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C、天气的变化不仅快,而且越变越恶劣。

  先看图(配音)感受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书上的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时候的天气情况。(如: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教师马上指导读好这几个词。

  你能通过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吗?自由练读整句子→指名读→评议→全班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师点:女同学要是能通过朗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那真的'很了不起)→齐读。

  D、第一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了这么恶劣的天气,可以让人们早做准备,怪不得草原上的人们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会说—学生齐读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你还从哪里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名说,再师生共同学习句子。

  A、先看图,教师激情:瞧,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多美丽的草原夜色,多宁静的草原之夜呀!学生齐读句子: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不时传来鹰的长鸣,这是它在预告,明天天气一定晴朗。

  (要是学生读不出来,老师再点拨:要是能再轻一点,老师会感觉草原之夜更宁静更美)。

  B、指导朗读全段:男女同学分读“早晨”“晚上”两部分,特别要注意读好这两种不同的意境。

  3、小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引板:预告天气

  4、第二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方便呀,草原上的人们只要一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就会说:(齐读)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学习第三段

  1、你还从哪里体会出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呢?

  2、指名说,并随机板书:指明方向

  3、这段话写得很美,老师读着读着就把它读成了一首诗,出示:

  ——

  蓝色的天边

  闪动着的一些

  黑点

  就是鹰

  朝着鹰飞的方向走

  你也许能

  发现( )

  碰到( )

  也许能

  找到( )

  (1)老师把最美的部分留给你们补充!学生填空。

  (2)读读这首诗的第二节,你体会到了什么?(试图引导体会找到方向时越来越欣喜的感觉。)

  师生对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3)齐读诗,并给诗加题目

  (4)第三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大草原迷路的我们终于找到了村庄,此时此刻,我们肯定会情不自禁地,感激地对鹰说——学生齐读重点句: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总结,第四次激情引读重点句,达到高潮: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预告天气,为迷路的人指路,其实还能为人们做许许多多的事,难怪人们对鹰充满了感情,让我们站起来,抬起头,对着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高呼吧!—学生呼: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把“。”改成“!”,再来一次。

  3、在句子前面加上“啊”,该怎么读?学生酝酿后齐呼。

  板书:

  预告天气

  草原上的鹰

  指明方向

  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生学会本课4个生字以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认识1个偏旁忄。

  2、让学生利用字族文识字的特点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3、发展学生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具:

  1、课件

  2、字盘

  3、生字笔顺纸

  4、生字描红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说:

  1、用字盘玩游戏:找朋友

  2、看偏旁,并说说这些偏旁跟什么有关。相机教学新偏旁。

  二、课内悟:

  1、课件出示一写着“青”的孩子在哭。让学生认读。

  2、激趣:“青”看见“也”找到了这么多好朋友,他也很想找一些朋友玩,我们愿意帮帮他吗?

  3、游戏:找朋友。利用字盘组成:请、清、情、晴、睛、蜻,拿相应卡片的学生走出来。教师相机贴带拼音的生字。

  师:帮人帮到底,你们能把这些字读准确给小朋友听吗?

  4、指导观察6个生字的拼音都有后鼻音in溃要注意读准。

  5、生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多种形式读)

  6、理解字义:A猜字(把上面6个生字的偏旁变成图形),说说为什 么?

  B揭示形声字的特点:6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它们的读音都与右边的“青”有关,意思都与左面的偏旁有关,因此青是声旁,偏旁是形旁,这些字就叫形声字。

  C 巩固读音。

  7、四人小组选一个生字组词,说一句话。师出示生字词,认读。

  8、游戏:对号入座:把能够组成词的`字放在对应的车里,学生合作完成。齐读。

  9、指导书写:

  观察清、情、晴、睛的字形

  相同:左右结构,右面是青,左窄右宽

  不 同:偏旁不同

  ②复习“青”的写法,在田字格上写2个。

  ③自学生字笔顺(派生字笔顺表)

  ④师范写“情”(实物投影仪)

  ⑤学生描红,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⑥学生临写每个两个,展示优秀作业

  11、总结(看课件,小朋友笑了):今天,我们作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帮“青”字找了6个好朋友(齐读)希望我们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帮更多的字找朋友,好吗?

语文教案 篇7

  一、 导入:

  读题,课题很特别,表达了什么意思?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复习破折号的用法,在这里是解释说明的意思。应该如何读课题?(为的是突出21世纪的希望是海洋)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指导廉字的写法。

  2、通过课前预习,你对海洋有什么了解?

  学生介绍海洋。

  3、同学们都谈了搜集资料时自己对海洋的认识,请自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关于海洋的哪些方面内容呢?这三方面的内容有没有联系呢?板书:(关系密切——开发利用——保护珍惜)

  三、精读课文:

  1、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海洋。出示(2、3小节)指名读,勾画出中心句。

  人类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是因为?海洋造福于人类,却又让人类恐惧于它巨大的力量(比如海啸)。

  所以引读——人们热爱——、又敬畏——,对于它的喜怒无常,人们只好“望洋兴叹”。望洋兴叹是什么意思?(对伟大的事物感到自己的渺小,无可奈何)人们会叹息什么呢?

  2、指导朗读第三节。 要读出千百年来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的复杂心情,及面对它“喜怒无常”的无奈。

  3、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假如没有海洋,或者没有价值,出示:21世纪将是( )的时代?自读课文4-8小节,勾画相关句子。

  出示:*目前陆地上的煤、石油等矿藏,由于长期开采,已越来越少,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

  *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加上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

  *干旱地区的水荒

  *生存空间

  默默地读读这些词句,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能源危机,许多不可再生资源将彻底从地球上消失;食物匮乏,地球上忍受饥饿的人类数量将继续增加;水荒让地球上的人们饱受焦渴的煎熬……

  你知道吗?21世纪,人类的生活不容乐观,我们将面临许多难题:出示资料。[人类遇到了资源短缺、人口膨胀与环境恶化三大难题。一些重要陆上矿产资源濒临枯竭;全球有近20%的城市缺水;1999年世界总人口已突破60亿,全球贫困人口已达13亿,约有8亿人缺粮。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已相当严重,除南极洲大陆外,地球上没有遭到污染的“净土”很难寻觅。]倘若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你有什么感受?(痛苦、绝望)

  4、幸运的是,我们还拥有海洋,出示:21世纪是( )的时代。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出示第四小节。人们将从哪些方面开发利用海洋呢?

  学生汇报。指名答。开发矿产资源、索取高蛋白食品、利用水力发电、淡化海水缓解水荒、

  建设海底城市。

  可能这中间许多关于海洋的科学知识我们无法在语文课上完全理解,大家可以在科学活动、课外阅读中去延伸学习,但是有一点我们非常明了,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海洋。

  5、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过去,人与海的关系已非常密切,引读——而今,人与海洋的关系更加密切。出示第二小节,注意句号,补充说话。

  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更加密切,海洋给人提供了航行的便利;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的食盐;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解决了能源危机;为人类提供了高蛋白食品,清除食物匮乏的威胁;海水的运动发电为人类提供了无穷无尽价格低廉的电力;淡化海水可以缓解水荒;在海底建设城市可以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

  你能否用一个成语来表现一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此密切?(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出示资料,指名配乐轮读。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美丽富饶,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1)海水含80多种化学元素,其中60余种可在海水中提取。

  (2)海洋是天然蛋白质仓库,拥有海洋生物20多万种。据估计,世界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要比陆人全部耕地所提供的食物多1000倍。

  (3)矿产的储存库:广阔的海洋沉积盆地储油1500多亿吨,占全球总储量的70%以上,天然气140亿立方米。洋底还富集了大量锰结核、磷矿石和重金属软泥等矿藏。

  (4)盐类的故乡:一立方千米海水中含3000万吨盐。

  (5)能量的源泉:海洋的波浪、潮汐蕴藏着巨大的动力能,加上海水热能和盐度差能等能量,约70亿千瓦以上。

  (6)水资源的宝库:海水本身就是人类一笔巨大财富,它集中了地球97%的水,利用海水淡化技术,将海水淡化,用于农业灌溉前景十分广阔。

  此外,广袤的海洋还为人类提供了辽阔的生存空间。

  再读第四节。

  6、为什么把海洋视为21世纪的希望呢?人类面临困境时,把“目光转向海洋”,科学开发、利用海洋给人类带来了希望。

  7、在我们面临生存压力的这个时代,堪称聚宝盆的海洋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不再叹息,不再“望洋兴叹”,会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汇报。大家都意识到了重要的一点,出示最后一节,齐读。

  四、总结:

  大海,气势磅礴,力量无穷,物产丰富,慷慨无私,出示图片而今海洋污染,资源被滥用等现象不容轻视。我们在向大海索取时,在开发利用它时,一定要牢记住,再读最后一节。

  请记住:海洋——21世纪的希望!

  板书: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与人类关系密切

  开发海洋 利用海洋

  保护海洋 珍惜海洋资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主要讲述了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了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里的希望。由于本文偏重于环境保护方面知识的介绍,科学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以往学生都不太感兴趣。这次在执教时,我的教学着眼点就在于将这样一篇课文上出语文味来。

  在研读教材的时候,我发现这篇文章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从写作特点上来看,文中却并没有太多的说明方法,没有常见的作比较、列数据、举例子等方法,所以整篇文章专业性过强。因此,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取舍,用课外资料丰富了原文比较平面、专业的语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感受到倘若失去海洋,人类将会遭到重重危机包裹的灭顶之灾。当学生在勾画词句之后,看到了海洋给人类的奉献,就将21世纪的希望放大了,升化了学生对文章中心的认识。

语文教案 篇8

  一、设计理念:

  提倡个性化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阐述教学过程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为了体现略读教学特点,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让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同学们,喜欢脑筋急转弯吗?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吧,全世界各国之间通用的话是什么?(答案:电话)我再出示一道题:狼来了(打一水果)。(答案:杨桃)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告诉大家:“有时,思考问题要换一个角度,想别人没想到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看一看文中的阅读提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学这篇课文?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 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 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3、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 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小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4)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⑷理解“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的意思。

  ⑸学着画师的口气,用“虽然……但是”评价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

  8、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9、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10齐读画师的话(用欣赏、赞美的语气)

  11、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12、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四)拓展延伸

  1、引言: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课件出示: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2、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中,也有像小徒弟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吗?

  在生活中,你也想到过别人没想到过的事情吗,联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

  (五)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许多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妙)

语文教案 篇9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3、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4、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复述课文来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2、用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3、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父母内心的声音,从而化为他们感恩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2、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突破:

  通过复述课文和内容框架问题的解决,帮助熟悉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紧扣文本进行问题探究和人物形象分析的学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生字词和文章大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学习前播放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营造新课氛围。然后由一组台阶图片,引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

  利用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完成生字词教学。

  四、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通过对三个框架性的问题学习,进行课文复述,了解小说故事情节。

  五、问题探究,研读课文。

  通过对六个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把握文章意蕴。

  六、把握理解父亲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1、安排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句练习,粗略感知父亲形象。

  2、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要求学生通过对文中重要事件的分析,来概括父亲的特点。

  3、在此基础上归结父亲形象。

  4、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七、欣赏歌颂父亲的`歌曲,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播放崔京浩的歌曲《父亲》,配合投影图片展示。

  八、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写写你的父亲,或者写写你知道的父亲,并试着感受父亲的品格或胸怀。

  九、板书设计。(略见投影)

  十、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草原教案02-13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