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中语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1
学情分析:
学生由初中走向高中,经历了学习史上的重大转折,但是在语文学习上并没有质的提升。因此,开学初的语文课应该以实现又初中向高中学法上的过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
一、明确语文学习的常规要求。
二、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三、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按计划完成学习内容。
三、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时常为我们的祖国拥有的历史悠久并且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而自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却又为我们的汉语的未来而感到莫名的恐惧。我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欲的无限膨胀,时代的疯狂前进,导致表意的汉字被排挤,传统的文化被割裂,人文的精神在冷落我们极有可能成为汉文化衰落的历史罪人!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仅要走经济强国之路,更需要走精神强民之途。担着精神家园建设的语文教育,责任重于泰山,我们有义务接过这根书写着文明字样的沉重的接力棒,并且还得顺利地传递下去。
二、明确语文学习的常规要求(约法三章):
听课要求:
1、认真听讲,作好笔记(便于保管,请学生把笔记做在书本相应的地方)
2、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找回自信,张扬自我。(语文学习的能力目标)
3、为严肃课堂纪律,上课如有瞌睡者,要被请起表演节目。
早自修要求:
1、二、四、六语文早自修,课代表负责,班干部协助。
2、早自修大声朗读,读出语感。配套朗读《读本》上的课文。
3、每次早自修前一天课代表要提前到我这里了解朗读任务。
作业要求:
1、配套作业,优化设计,每课一练,接轨高考
2、摘抄和书法结合起来。每天一摘抄,星期六收起来检查。摘抄用统一的练习本。
3、随笔二周一篇,用统一的硬抄本,前面空两张,第一张写上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
作文要求能真实大胆地发表个人看法,能写出文体鲜明的链接着健康生命的作文。尊重版权,绝对原创。真情实感,书写清楚。
阅读要求:
要有个阅读计划。每天的阅读量,每月的阅读量心中要有个数。广泛阅读,读而有得,做好摘抄或剪贴。
工具书准备:
现代汉语词典
古汉语词典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晋]
陈寿: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英国]培根: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沉沦;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前苏联]高尔基: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阅读是一种熏陶。我们所要读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课本与读本相互配套,一课对一课,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单元,我们应该读懂,读透。
不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否则,结果往往是皮带没眼记不住。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腹有诗书气自华。
[唐]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战国]孟子:尽心书则不如无书。
清代大儒戴震怀疑朱熹给《大学章句》作的注解,终成一代宗师。
[清]曹雪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机文章。
[宋]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四、结束语
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要有坚强的语文意志: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显然需要我们师生一起努力,加强合作,共建美丽富饶又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
五、作业
1、预习《沁园春长沙》,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注音。
2、随笔参考话题:《写在教师节》
教后感:
第一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特别是很多学生意识到平时阅读的重要性,课一上完,便有学生咨询如何阅读的问题,我觉得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感觉很好。
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通过虚词“矣”体悟情感变化,感受语言之美。
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人物形象,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
【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悬念,激发诗趣
师:初中我们曾学过《诗经》中的作品,哪位同学们能说说?(生答《关雎》《蒹葭》)
师:这三篇中的主角有一个共同特点,大家发现没有?
生:主角都是女子。
师:《诗三百》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画的都是女子形象,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着,或活泼顽皮,无论是《兼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雎》里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不过学者鲍鹏山在《美丽〈诗经〉》中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氓》中的女子,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呢?她真的是“最完美的”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这篇优美的文本。
首先,我们把学习目标一起读一下。带着学习目标,我们进入文本学习。
(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板书:氓卫女)
环节二:预习展示,梳理诗文
师:“体悟法”是学习诗歌的有效方法,所谓“体”,即以诗句为媒介,与作品对话、交流。何谓“悟”?即出乎诗外,感受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生成新的思想与新的情感。“以诗人的诗句为媒介”,我们首先得读懂诗歌。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成果。
注音,重要词语,比兴手法,重点句子翻译
师:从检查的情况看,大家预习很到位。下面我们把课文齐读一遍。
环节三:细节赏析,觅获诗情
(一)分析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变化
师:一首好诗,我们要反复读。要读出韵味,读出细节。而意象就是诗歌里表情达意的常见细节。《氓》这首诗中,有个意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条见证氓与女子爱情的河流,它就是——
生:淇水。
师:它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答):三次。
师:三次出现淇水,只是简单地重复吗?
情景设想1、不是。第一处写淇水是卫女与氓热恋的时候;第二处卫女与氓处于婚变期;第三处卫女与氓分手。
这三处的情感是一样的吗?
情景设想2、从情感上来看,第一处穿越淇水时,正是卫女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离别时十八相送,难舍难分。淇水清澈明媚,女子痴情陶醉,甜蜜而幸福。第二处看到淇水,卫女与氓处于婚变期,此时的女子感慨万千,内心情绪如同这淇水一样汹涌澎湃;第三处,卫女看清男子面目,此时的淇水尽管无边无际,但卫女却感到波澜不惊,因为卫女已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心静如水。(掌声)
师:解读得不错。我觉得你已经走进了诗文,已经靠近了卫女,看来你是卫女的知音啊!你觉得这几处应该怎么读?能不能把你刚才的分析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生读,饱含深情。)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能不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这位同学读出了“卫女”怎样不同的心情?
情景设想:第一处喜悦而缠绵。第二处悲伤而沉重,第三处幽怨且决绝。
(老师板书:喜——悲——怨)
师:王国维曾经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哪位同学能结合刚才我们对淇水的分析谈谈自己的理解?
情景设想1、“淇水”是景语。卫女的情感变化是“情语”。一条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情景设想2、“淇水”是一个特定的意象,它见证女主人公的遭遇由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过程,是“景语”,卫女的“喜”“悲”“怨”则是“情语”。
师:“淇水”还彰显诗歌感情发展的脉络。“淇水”是凸显于文外的脉,“情感变化”是内隐于文中的络,这是我们解读《氓》的一把钥匙。
(二)体悟“矣”的情感变化,感受诗词语言之美
师: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是抒写心灵的艺术。而真正能凸显文章功力的,却是一些毫不起眼的我们不太留意的虚词,是表情达意的细节。我们看投影。
(放投影: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师:这一节每一句都有一个相同的字,看出来了吗?
师:这几个“矣”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吗?
师:你来读一读。
师:评价后,分析每句诗里卫女的心理活动。
情景设想:第一个“矣”开始陷入沉思,起调应缓慢而低沉;想起自己多年任劳任怨的劳作,第二处“矣”语调加重升高,第三处想起丈夫的不仁和凶暴,满腔悲愤,语调更高;第四处无奈投靠娘家后,却遭到家里人的嘲笑,进退两难,更加热烈而高亢。至此回忆已尽,想到前途茫茫,从激愤中落入空虚,最后一个“矣”落下来,缓慢而低沉。
师:说的`太好了,你也是卫女的知音啊!一“矣”传万情,读法各不同。大家读一读这一节,看能不能读出这种节奏的起伏,体会情感的变化?(生读,声情并茂)
环节四:议读比读,提升诗旨
师:通过“体”,我们感知了诗歌的节奏变化之美,情感丰富之美,这首诗最要“悟”的是人物形象之美。回到课前当代学者鲍鹏山的评价:“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生讨论)
情景设想1、我觉得她是完美的。表现在她能热烈追求恋爱自由、敢于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毅然许婚,其胆量和勇气令人钦佩。
情景设想2、当她觉察男子变心后,面对丈夫的负心薄幸,她能从婚姻中幡然悔悟,不再指望依附男人,决心走自己的路,追求自由,维护尊严。是敢爱敢恨,极有主见的女子。
(板书:负心薄幸)
师:胡适论及做学问时说过一句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刚才你假设得很好,能不能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论证你的观点?
情景设想3、热恋时“送子涉淇”十八相送,依依不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也真诚流露出热恋中女子的天真、痴情、诚挚。到最后“反是不思,亦以焉哉!”写出了女子婚变后的自我觉醒、清醒和理智,决绝时的无畏无惧、自强自立。
(板书:痴情觉醒)
情景设想3、她的完美还表现在以下方面:婚后辛勤劳作,勇于承担,如“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的家境不好,女子未有丝毫嫌弃,自从嫁到男家,就下定决心与心爱的男子同甘共苦,安贫守道,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这是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
情景设想4、我觉得她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作为恋人,她多情温柔;作为妻子,她勤劳忠贞;作为弃妇,她自尊自爱。
师:哪位同学能把表现卫女善良多情、淳朴天真、任劳任怨、自强自立的诗句读一读?
(学生读课文,声情并茂。掌声。)
师:你读出了对卫女的认可,很好。关于卫国女子是“最完美的女性”,同学们论证较充分,有不同看法的吗?
情景设想1、我认为她是不完美的。鲁迅曾说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女子的婚姻悲剧虽然主要取决于男子的背信弃义,但是与她自身也有很大关系。首先她婚前过于草率,太过于主动。初恋时过于主动,热情;忽略氓的急躁易怒,忽略父母之意,轻易许诺“秋以为期”;热恋后又过于投入、痴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完全沉溺于爱情之中,失去自我,这一点为她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在爱情面前,她卑微到了骨子里。
情景设想2、一个巴掌拍不响。女子在婚后虽然为这个家庭任劳任怨地付出,辛勤劳作,但她不注重提升自己的魅力,忽略自我地位,忽略与丈夫的精神交流,终于把自己变成了黄脸婆,导致了丈夫的变心……
情景设想3、这要求也太高了,难道需要每一个女性“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打得过小三,斗得过流氓”?
……
师: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爱情是一个永远都值得争议的话题,也是我们每个人今后都要面对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问题都不一样。欢迎同学们课下继续争论。
我想来谈谈最完美,既然谈到最,那就应该有比较才是,我们来看看《诗经·郑风·遵大路》里的弃妇。
(课件展示:《诗经·郑风·遵大路》)
【原文】
遵大路兮⑴,掺(shǎn)执子之袪(qū)兮⑵!无我恶(wù)兮⑶,不寁(zǎn)故也⑷!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chóu)兮⑸,不寁好也⑹!
【注释】⑴遵:循着,沿着,顺着。⑵掺(shǎn):拉,拽。执:拿,持。掺执:拉住。袪(qū):袖口。⑶恶(wù):嫌恶。无我恶(wù):不要嫌恶我。⑷寁(zǎn,又读jié):速,快。故:故人。⑸魗(chóu,又读chǒu):通“丑”,丑陋,不好看,让人厌恶或瞧不起。⑹好:旧好。
现代汉语阐释:
沿着大路往前走,拉住你的袖。不要嫌我把气怄呀,不要背弃故旧轻分手。
沿着大路往前走,拉住你的手。不要嫌丑把我丢呀,不要背弃相好不肯留。
这位弃妇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和卫女有何不同?
情景设想:面对男子的抛弃,她是苦苦哀求纠缠不休。而我们的主人公却是冷静反思,主动决绝、追求自由,维护尊严,反映了女性的自我独立意识。
师:《诗经·氓》中的卫女是世界文学第一位弃妇形象,几百年后,西方文学也出现一位弃妇“美狄亚”。美狄亚是科尔喀斯王的美丽女儿,爱上了前来夺取世界之宝金羊毛的伊阿宋,美狄亚真心去爱伊阿宋,并竭尽全力帮助他,后来伊阿宋自私自利,喜新厌旧遗弃美狄亚,这与《氓》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氓》中的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只有怨恨,没有任何报复行为,而美狄亚得知伊阿宋变心后,烧毁了新娘,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目的是让伊阿宋断子绝孙。同样是弃妇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位?
情景设想1、卫女。
师:为什么?
情景设想2、相对东方女性的刚烈,我更加喜欢中国女子的这种温婉。
师:这是典型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人物个性鲜明,直指苍穹。而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和。反映在卫女身上,就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既怨又能受,最后也只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就取得了双重的效果:因其命运的悲惨,使人产生无限的同情;但又恰恰在这样的婚姻悲剧中,女主人公能保持清醒冷静理智独立自尊,“能够觉察到不平等,进而能够起来反抗这不平等,这便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正是这种觉醒和反抗,使人生出无限的敬意,塑造出中国弃妇的最完美形象!
师: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一幅对联把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串词连起来。
(板书:怨氓负心薄幸实可恨;喜卫女痴情见弃终觉醒)
生:老师,这不是对联,字数不对。
师:火眼金睛,明察秋毫!字数的确对不上,见过这样的对联吗?
师:袁世凯死后,有人给他写了一幅对联,内容如下: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五个字对七个字,有什么寓意呢?
生: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哦,氓对不住卫女。(恍然大悟)
师:同学们,历史的车轮驶过三千年,同样的故事依旧在上演。诗经之所以成为经典,是说它跨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
我们学习诗歌,不仅仅流连于今天的课堂,它可能课后会带给我们更深的思索。学完本诗,如果你能像叶嘉莹女士说过的“养成对诗词中之感发生命的一种不能自已深情共鸣”,那便是我们这节课的收获!
环节五、课后作业
朱熹《诗集传》评价此诗说:“此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结合今日所学,请以“朱熹,我想对你说”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评论,表达对朱熹观点的看法。
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3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4. 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 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三、 教学思路:
1. 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2. 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
3. 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
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3段)
一、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先说一个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促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后为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
但是在古代,象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 朗读课文
三、 文本解读
(一) 第一段
1. 释义并翻译
者:第一个: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的时候”,第二个:……的`人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治:治理得好,太平本:从根本上是其故何也:宾语前置在:在于事:让……做官(任用)将:就众贤:使贤众,使动用法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应读出气势来
(2) 重点词语应重读,如:皆欲国家之富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不能尚贤事能为政也将在于众贤而已。
3. 翻译指导: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所以国家拥有的德才兼备的士众多,国家就会治理得好)
4. 概括本段内容:
1) 找出中心句
2) 理清思路:“王公大人失其所欲”在于“不能尚贤事能”“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
3) 概括段意:从反面论证“尚贤事能”的重要性。
4) 论证方法:举王公大人治国的例子来说理。
(二) 第二段
1.释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术:方法奈何:怎么办
2.归纳本段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段。
(三) 第三段
1. 释义并翻译
富: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将:才厚:纯厚乎:在(介)辩:有口才道术:治国方法固:本来就是(副词兼有判断作用)珍:比喻人才佐:辅佐的臣子然后:这样……才(含义: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后)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读出气势
2) 可得而从也“加点字重读,以示强调。
“此固…………”语速稍快,“固”重读。
3. 翻译指导: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4. 概括本段内容:
1) 用文中的句子简答:
众贤之术在于:“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
2) 概括段意:
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尚贤事能”。
3)思路:使善射御之人增多的方法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顺势推进)
四、 规律探究
1. 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我们回顾一下《兼爱》一文中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先提出问题,说天下之害,再解决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说“兼相爱”之利,不“兼相爱”之祸,最后解决问题。“兼相爱”可以做到,“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其实,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九个字上面做文章,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三段与中心论点有何关联呢?
讨论: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1~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中心论点
第1段从反面,3段从正面论证了“尚贤事能”的重要性,必要性,阐述了“为什么”的问题。
2. 设想一下,下文会写什么内容:如何做到。
五、 作业布置:
1. 课外预习4~5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备翻译。
2. 思考:尊重人才有什么现实意义。
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二、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四、作业: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梳理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导入:冰心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不同的女性展现不同的风采,诉说着不同的故事,演绎着不同的历史。《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的诉说了其情感经历和深刻体验。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她的世界。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疏通字词、疏通文意。
1、氓: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诗中的氓,从其“抱布贸丝”来看,是一位做贩丝生意的小商人。从女子对他的信任来看,氓没有轻浮和谄媚的形象,后来女主人公的回忆也没有提到这点。
2、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3、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fěi”
于:通“吁”,感叹词。[xū]
说:通“脱”,摆脱,脱身。
泮:通“畔”,边岸。
三、梳理文章脉络: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
1、人物形象: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有主见。氓急躁、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一部分:相恋(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时又是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
三部分:决绝(第六章)
1、基调:清醒、刚烈
2、内容: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
3、手法:比。抒情。
四、合作探究:
(1)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
答:不。①青梅竹马。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
(2)女子被遗弃,责任在氓还是在女子?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3)氓为什么要遗弃女子?(色衰爱弛)
(4)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于嗟鸠兮……不可说也”:作为女子,千万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本诗写出了男子的用情不专和女子的痴情专一。
(5)女子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
清醒果断的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7)女子的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不是。这一婚姻悲剧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8)这场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讨论。
虽然不是很草率,但是对氓的人品还是缺乏深入了解。有点仓促;在家里太勤劳
(9)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讨论。
(10)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女:温柔痴情,清醒刚烈。
男:用情不专,没有责任心。
(11)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处写淇水,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郑笺《毛诗正义》)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在这里,淇水就是这位负心汉的见证。
五、从课文中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爱情观?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舒婷——《致橡树》
1、婚姻中的女子必须保持经济独立和人格尊严;
2、婚姻必须有爱情维系,保持个人魅力;
3、男女应具有守护爱情的终生理念。
总结:独立人格、个人魅力
六、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感受其古典韵律;把握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学会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2、情感与态度:理解诗中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
3、方法与过程:诵读体会,指导背诵,利用注释读懂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重点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学情分析:学生鉴赏《诗经》的障碍是诗句理解,因此,引导鉴赏的前提是帮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诗歌。学生鉴赏《诗经》的兴趣点应该是诵读,这与《诗经》本身的节奏韵律相关,因此,引导鉴赏的门径是诵读。《氓》是一首叙事诗,它所涉及的有关爱情、婚姻、家庭幸福等内容是人类的母题之一,引导得当,学生当对此充满阅读期待。
教学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氓》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导读式、诵读式
教学课时:二个课时
教学预设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的一首卫风《氓》。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汉代以前,称《诗》或《诗三百》,后因汉代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风”大都为周王室派专人收集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多是宫廷乐曲歌辞,为贵族统治阶级所作;“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直接铺叙陈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抒情效果。
二、播放录音,同学正音。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
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补充注释:谋——商量垣——墙陨——落
成语,信誓旦旦:誓言说得极其诚恳可信。
三、齐读,请同学复述这首叙述诗的故事情节。
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青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结婚之后,尽管女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回到了娘家。
可以简要概括为:恋爱——婚变——决绝(断绝;坚决)(板书)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
从内容上说,是一首弃妇诗;从表达方式说,是一首叙事诗。
四、提问教读
1、头两句是用哪种表现手法写的?
赋。用赋说的手法写男子与女子接近,求婚。“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这就是商品流通的方式。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蚩蚩”解释为“忠厚老实”合理还是“笑嘻嘻”合理?
①解为“笑嘻嘻”,男子嬉皮笑脸不严肃,耍着花招,表现出男子的狡黠、急切,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②解为“忠厚”,貌似忠厚,表里不一。③解为“忠厚”,男子一开始也是真诚的,但世事变化无常。
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可以看出两人什么性格特点。
男主人公生气了,可见急躁、任性。女主人公善解人意、温柔、体贴。
4、一二节哪些句子能看出女子处于热恋当中?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采葛》中有一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出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痴情、热烈。
5、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两人顺利地结婚了。
6、三四节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联想,而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
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暗示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③过渡。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也可理解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什么手法?
比兴。桑葚和爱情都是甜蜜的。
跟上文一样,是议论性的诗句。看注释。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老祖宗早就总结出的至理名言,不可不听。
8、怎样理解“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子更重感情,容易坠入情网不能自拔;女子易沉湎于回忆,沉溺于幻想,不够理智;女子重过程,男子重结果;女子专一,而男子易朝三暮四;女子青春易逝,输不起明天……各人可有不同的理解。
9、四五两节写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勤劳任劳任怨(女子就是这样,只要心中有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专情(忠贞)柔弱(躬自悼矣)
10、第五节、第六节表现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复杂心态?
悲伤(兄弟嘲笑,回去以后尊严扫地)、怨恨、悔恨、不舍、坚决。
11、这两节中让人动容和心碎的“血泪之言”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例:“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句写得十分细腻,怨愤至极,嘲笑自己曾经天真的想法。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坚强决绝的背后是无尽的伤痛,余哀绵绵,她将独自承担苦痛,面对嘲弄讥讽。这种复杂情感的表达有独白,有回忆,还有比兴手法。
1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暗含什么意思?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比兴,见注释。
这首诗中有三处提到淇水,首章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是赋;四章之“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兴;六章之“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比兴。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作为弃妇,她的心情悲痛而又惘然,人处于这种心情之下,所产生的忆念,往往是由近边的景物唤起的,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暗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弃妇归途中的实境,当年初议婚约时,她曾“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正是渡过了淇水,他们才订下了“秋以为期”的誓约,也才有了以后的一切。淇水,是她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还有一种解释:女子自诉婚后的贫苦生活,想到当初毅然渡淇水而来,因此好不怨恨。我同意前一种,汤汤之水像是女子无尽的哀伤。
五、小结:
全诗是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形式写成的,运用比兴和对比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一炉而增强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性。尤其是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在叙事中抒情,又在感情的抒发中将人物的身世、遭遇徐徐道出,两者有机地融合,充分表现弃妇又怨又恨、又要完全忘却,又无法摆脱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六、合作探究:完美女人与永恒悲剧
1、“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名句意思是:你我生死在一块,立过的誓言不会改。深情牵着你的手,与你到老不分开。
2、朱熹曾就此诗的内容说过这样一句话:“此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3、当代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探究一:《卫风·氓》中的女子形象
探究二: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讨论分析
1、女主人是如何充当自己三种社会角色的?
作为恋人的她浪漫,多情、温柔
作为妻子的她贤慧、勤劳、善良
成为弃妇的她自尊、自爱、自强(或:刚烈、清醒)
2、面对爱情走向婚姻,她是否具有理性?
3、氓的婚前婚后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心情急切、热烈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用情不专、暴虐,没有责任心
引鲍鹏山语:女性的美德与可爱,往往与男性的恶德与可恨的对比中,才更显得鲜明。
4、是什么导致这场婚变的?
(1)氓的用情不一,没有责任心。
(2)男权制。
明确:“导致爱的消失的力量,正是当初导致爱的产生的力量。”“悲剧之令我们恐惧,不是由于它必然发生,而是它可能发生。”
(3)在这场失败的婚姻中,“我”也有责任。
5、如何看待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1)爱情,值得追求,但不可沉溺;
(2)爱情与家庭幸福需要双方奉献与付出。
“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地宫·媒氏》)那是一个男女关系自由开放的时代。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婚变后是有可能获得幸福的。
小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七、诵读与拓展
1、诵读并背诵: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点。
2、比较阅读:
(1)阅读现代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弃妇》(节选),诗中的弃妇形象与《氓》中的女子形象有何不同?。
长发披遍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一个彷徨于死亡者墓前的弃妇,她的悲伤和痛苦都是无法为他人所理解的,无法改变的。诗人描述了弃妇的状态,她丑陋、老苦,她狂呼、怒号,她直面黑夜、又不得不与蚊虫为伍,她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坟墓之侧,再也流不出眼泪。她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
这个弃妇写得更压抑,更痛苦,更凌厉。
(2)诵读舒婷的《致橡树》,体会新时代女性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项链》教案02-18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03-01
高中语文教案03-01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01-17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02-17
高中语文必修一《离骚》教案11-15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03-05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11-21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