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30 18:30:2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他们这样过年》是二年级上册“年的故事”板块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小灵通为线索,带领学生走进意大利、巴西、法国、加拿大四国,了解他们国家不同的过年习俗,并在学文的过程中,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还”。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

  了解不同国家过年的不同习俗,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不同国家过年的不同习俗,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难点】

  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板书“过年”这个词,齐读,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哪些过年的情景?是的,贴春联,吃饺子,放爆竹,扭秧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过年的特有习俗,它带给我们欢乐、幸福,吉祥、安康,希望、向往。那当我们中国人用我们特有的方式过我们的中国年的时候,你知道外国人是怎样庆祝自己的节日的吗?和我们一样拥有好奇心的小灵通就在新年期间乘坐“先锋号”火箭到几个国家去探访,领略了他们过年的习俗,让我们一起学习《他们这样过年》。板书“他们这样”,与前面的板书“过年”形成完整的课题。齐读课题。

  二、欣赏小灵通乘坐“先锋号”火箭拍回来的过年的图片。

  过渡:是的,他们是这样过年的,这是小灵通拍回来的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1、出示部分国家过年的风俗图片。

  2、一边看图一边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3、填空:过年的时候,有的国家,有的国家,有的国家,还有的国家。

  这些国家这样过年,你知道其中的含义吗?让我们到课文中来找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思考:小灵通都到过哪些国家?

  2.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喜欢的地方要带上自己的'感情,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

  3.了解初读效果,认读生字、新词。

  ⑴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⑵出示生字卡片:期、夕、做、钟、扫、房、还、鬼,开火车读。

  ⑶出示词语卡片:星期、除夕、做好事、钟声、扫地、房子、还给、妖魔鬼怪,指名读,开火车读。

  同学们,课文已经读了三遍了,你知道过年时人们打开窗户,往外扔东西,深更半夜到深山老林里去寻找“金桦果”,在庭院里立风向标,观察风向,下雪时,不把路上的积雪扫掉,堆成雪墙是为什么了吧?那你最喜欢哪个国家过年的习俗呢?我们一起来分享那份过年的快乐好不好?

  四、品读课文,随文识字。

  新年期间,小灵通乘坐“先锋号”火箭到几个国家去看看他们怎样过年,我们也一起过去看看吧!

  第一站:意大利

  1、出示课件:小灵通乘坐“先锋号”火箭在旋转的地球上飞行,飞行的火箭落在旋转的地球上,变成一红点,镜头切入在点所在的地方,那是意大利的版图,在这版图上再选一点,再扩大,变成一幅情景图,只见很多人家打开窗,往窗外扔东西。

  2、用自己的话说画面的情景,学生说完后,师问:想想看,这是为什么?让我们去问一问老爷爷。

  3、出示第一自然段的文字,老爷爷的话用红色字区别一下,指一学生读,并回答扔东西的含意。

  4、你能模仿老爷爷的口吻说含意吗?

  5、你听懂了什么?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6、小结:是啊,新年了,送旧迎新,迎接一个全新的未来,美好的未来。

  第二站:巴西

  夜晚,小灵通乘坐的“先锋号”火箭又降落了,这是哪?是什么吸引了他?

  1、课件演示:巴西的夜晚,当钟声响过十一下,只见许多人家高举火把,唱着轻快的歌儿,向山林里奔去。他们干什么去了?

  2、出示“小灵通悄悄地跟着他们”一段,指生读,认识“幸福”、“顺利”二词里面的字,并理解这两个词,用喜欢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3、假如你找到了“金桦果”,你就能得到幸福的话,那你想要点什么?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对生活的向往却是相同的,人们通过这一行动,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美好未来的一种追求,是的,人们企盼着,希望着,新的一年生活能幸幸福福,做事能顺顺利利。

  但这一切是找到了“金桦果”就能实现的吗?

  4、小结:真正的幸福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

  第三站:法国

  第二天,小灵通又飞往法国,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庭院里立了一个风向标,他正在认真观察风向,这一回,请你们在小组内自己去学,好吗?

  1、自学提示:

  (1)先自己读读课文。

  (2)到课文中找一找小朋友在庭院里立了一个风向标,还认真观察风向,是为什么?

  (3)在组内汇报。

  2、班内汇报。

  3、小结:是的,这只是人们的希望,人们希望着风调雨顺,水果丰收,鱼、畜兴旺。人们企盼着,企盼着生活的美好,步步登高!

  第四站:加拿大

  最后,小灵通到了加拿大,正赶上下大雪,那白雪积了足有一尺多厚,要是我们,得怎么办呢?让我们自己读读加拿大人是怎么做的。

  1、自己读这一段,感知加拿大人的过年习俗。

  2、在班内汇报。体会人们对“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向往,并说出一些这样的词语。

  3、学习多音字“还”。

  不多时,我们已经从意大利到巴西,又从巴西来到了法国,最后在加拿大落脚,你能说说这四个国家的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吗?可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来说。

  那过年时,你能将这么多的过年习俗讲给你的家人或朋友们听吗?

  总结: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同样生活在地球村上,可人们过年的方式竟五花八门,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啊!但不管哪种方式,在送旧迎新之时,人们企盼的愿望是相同,那就是幸福、丰收、平安、快乐!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过年习俗,讲给我们听听。

  附:板书设计

  他们这样过年

  意大利 巴西 法国 加拿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识字、学词、读文理文

  教学难点:读文理文

  教学创新点:以读为线,积累好词好句,抓取主要内容知大意,搭建知识迁移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略读课文的一般教学步骤是:读提示,明要求,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表达方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朗读1、2,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用“似的 盛开 饮马”三词反馈倾听的情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4、5,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3.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

  缎duàn 涧jiàn 俯f

  蹄tí 溅jiàn 延yán

  鞍n

  4.组织小组开火车赛读重要词语,检查识字状况,在反馈中纠错并反复纠读。

  锦缎 山涧 俯视

  马蹄 溅起 绵延

  马鞍 高耸 透射

  寂静 增添 细碎

  柔嫩 绚烂 白皑皑

  重重叠叠 斑斑点点

  5.要求学生标画含生字的词语之后,组织学生接龙朗读课文,看是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教师注意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反馈预习情况,组织学生查字典标注:高悬 峭壁断崖 银链 鳞光 绚烂 无边繁花

  6.教师过渡: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仅仅满足于借助字典认识一些生字,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你们能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完成阅读提示里边提出的任务。老师读一读阅读提示,你仔细听,看阅读提示里面提出了几个任务。

  7.学生表述任务:(1)想一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2)它们有什么特点?(3)抄写优美的语句。

  8.教师过渡,学生默读课文,解决问题(1),教师帮助学生缩减语义并训练其有条理地、反复整体表达:《七月的天山》先写水,再写原始森林,最后写花。

  9.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仔细地读,解决问题(2),教师组织学生依次交流:要求学生运用课文的句子伸展语义,教师相机挑选出比喻句和排比句指导朗读并分析写具体的方法。

  10. 学生借助课件帮助小结所学:《七月的天山》先写水,再写原始森林,最后写花。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来具体描写这些景物的特点,是按游览顺序写的。

  11、教师小结:(1)理解反问句,抄写好的句子;(2)积累词语练习:。

  教学反思:

  以分解对零散,以组合促概括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中的比较满意的地方:

  1.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2.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不足的地方: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程序上似乎顺理成章,从整体到部分,从读到写;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阅读,有品读赏析,有课后练笔,做到了读写结合。但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没有跳出教材这个圈子,对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练笔也只是比葫芦画瓢,没有拓展,没有创新,总之,觉得语文课上读写结合的效果不怎么明显。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认读生字新词,并在此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生能基本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验水乡的美,感受水乡人们生活的幸福。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分小组学习。

  学情调查:

  1、学生对水乡风景人情缺乏感性认识,缺少生活体验。

  2、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渠”、“驳”、“箩”等词不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小游戏。师板画小帆船,请学生上黑板模仿画,比一比谁画的好、快。

  2、导入新课。放水乡风光图像,交流感受。

  3、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思考:水乡什么多?

  4、读后交流,揭示课题《水乡歌》,板书:水乡歌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读诗歌。

  2、检查字词与课文。

  3、交流学情,你还有什么不懂吗?学生提问。

  ⑴教给方法,理解“渠”“驳”

  歌、曲都是人们唱的,它们意思相近,我们可把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歌曲”,想一想:渠是什么意思?驳呢?

  ⑵提出用画画的方式来读课文,弄懂其它提出的问题。

  三、精读,体悟情感

  ㈠第一段画水

  1、水乡的美景就像一幅画,我们该先画什么呢?水还是船?(水)

  2、要想画好水,必须知道水是什么样的,自由读第一段。

  3、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

  4、看第一段图像,师引读

  5、指导朗读,齐读

  6、指导作画

  ㈡第二段画船及其它

  1、船应该怎么画,自由读第二段

  2、请一位小朋友画一只船,指导:用什么颜色粉笔?(白色)船应该画在什么位置?(水上)画一只行吗?再请小朋友画多只帆船。

  3、水上有白帆,天上还有云朵,师再画云朵。

  你想起书上哪句话?指导朗读,(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

  4、这么多船在干什么呢?(捕鱼、捉虾、运输……)

  5、小组交流,水里面会有什么,水上呢?水边呢?

  (鱼、虾、蟹、荷、鸭、鹅、稻田等)

  6、把刚才说的画下来,指导作画。

  7、水乡那么优美,生活在这里的人多么幸福啊。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㈢第三段画歌及其它

  1、歌可以画吗?读第三段

  2、小组交流:谁在唱歌?为什么唱歌?

  3、水乡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这么多的帆船你能听到他们在唱歌吗?

  4、指导朗读

  ㈣扩展想象升华内涵

  1、小朋友想一想,再对照书上的插图。看看还可以画什么?(楼房、鸟、树……)

  2、水乡不仅水多、船多,河渠、池塘边上的稻田也特别多,水乡还有一个美名,叫“鱼米之乡”。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会背的站到讲台前和老师一齐背诵。背诵全文。

  本文是一首诗歌,歌咏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歌的语言简洁干练,明白如话,内中却包含了丰富的水乡画面,一幅幅流动的水乡风光图,诗歌的意境由此而生。如果学生能看到(通过自己的想象)这样的画面,那么感受水乡的美及体验水乡人们生活的幸福便易如反掌。如果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画出这样的画面,更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把握。

  一、以画促读。

  精读部分以画促读,读懂诗歌,读美诗歌。画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对文本语言创造的过程,读懂了方可画好,画好了自然理解了水乡的生活,便可读美诗歌。动脑读书、动手画画相结合,读懂诗歌、理解重点句,便可入境悟情。在以画促读的过程中,时刻不忘学生的提问,涉及到相关问题解决后问一句“你懂了吗?”是对学生真实的关怀。

  二、以读为主。

  本节课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学,受到美的情感熏陶,初步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故读好既是手段又是我们的一个阶段目标。本节课安排了各种形式,行之有效的.读书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读懂、读好,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现苏教版的教学特色。三、开放自主。

  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大胆质疑;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动手作画;解放学生的身体,让他们活动自由!针对学生的认知和兴趣设计教学,在过程中他们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四、目标整合。

  符合第一课时教学模式的初读部分,以学生为主体,自由读,检查中注意根据教学实情及时纠正字音、句子,初读时注意识写生字、整体感知课文等各项目标的整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真正让初读落到了实处。

  五、填补空白。

  根据学情调查,发现学生对水乡基本上没有感性认识,故在激趣导入中设计两步:一是让学生观看水乡影像,由画面直接感知,一是让学生听配乐朗诵,从文字中获得印象,在教学初始阶段让学生对水乡有整体感知:水乡美、水乡水多、船多、歌多。

  教学反思

  在《水乡歌》一课的教学中,教者认为做得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导入。以画激趣

  在开始学习之前,师板画小帆船,请学生上黑板画,比赛看谁画得像,画得快,看以闲笔,实则是教者在一次下乡试教时灵感突现偶得之,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也得到激发,让学生兴奋起来了,为全文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乐学”氛围,并且很快拉近了师生距离,师生关系融洽,亲近起来,便决定比赛那天也采用这个小环节,事实证明,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发挥了以上所说的作用,还为精读部分以画促读作了很好铺垫。

  二、初读。整体感知

  在放水乡影像,让学生对水乡的景色有了初步感知之后,紧接着配以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文本语言,学生对教材有了较全面的认知,能够直接反馈水乡的典型特征是三多,即水多、船多、歌多。通过一番看、听,整体感知了水乡秀丽的风光,再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己感知、体悟,在交流不懂的问题后,及时地把相关问题归类,如字“渠”“驳”的理解,先教给方法,“歌”和“曲”都是人唱的,意思相近,可以组词“歌曲”,那么“驳”是什么意思?学生经过老师的示范和指点,很快就能想出“驳”是“船”的意思,可组词“船驳”,“渠”有“河”的意思(是人工开的河),可组词“河渠”,字词的理解也体现出目标的整合,相对地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精读,以画促读。

  在三段的精读时间内,设计以画促读,创设情境,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出来。画要画好,课文必须要读懂,学生便饶有兴味地去读课文了。三段的画方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读之后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得出水乡水多、水绿、水清,先读好这一段再指导学生作画。第二段在自由读后,请一位学生画一只船,教给方法,再请小朋友画多只帆船,教师画上云朵,由画到文,想起书上哪句话?指导朗读(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由画促想,这么多船在干什么?水里会有什么?水上呢?水边呢?在小组充分交流后再作画,有感情读第二段。第三段以画设问、促读,歌可以画吗?先自读第三段,小组交流谁在唱歌?为什么唱歌?师小结,水乡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这么多的帆船你能听到他们在唱歌吗?这一段虽未画歌,但通过图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认识到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真正做到以画促读,未着笔墨却体悟深情的目的。

  三段学完以后,继续以画促进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画什么?楼房、小鸟、树木等,揭示出“鱼米之乡”,进一步认识水乡风光优美,作画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四、积累,配乐背诵

  在教师小结课文之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上音乐,会背的学生站到讲台前,以类似大合唱的形式为一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如读的不够充分,不到位,精读部分能读懂了,但离读美还有一些距离,画是本文设计的一个亮点,但同样是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画得不够细致,教师的具体指导没能显示出来等等,上好一节课是要千锤百炼的,再给我一些时间,我会上得更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欣赏歌词中表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3、体会歌词中表现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其中心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音乐美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预习要求:

  1、制作读书卡

  2、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特别是关于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方面的资料

  学法设计:

  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七律长征》导入

  二、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

  三、朗读歌词,体会情感

  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

  1、师范读,提问: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回答:朗读时抑扬顿挫,低沉,高昂,读出豪迈之情。

  2、从歌词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四、品味语言,合作学习

  再读《四》,讨论以下问题:

  1、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谈谈理由。(或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质疑)

  3、比较本课与《七律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

  师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中的语言艺术化、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提示:

  1、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2、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又来四句三字短句,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从第10――16行,这几行文字生动形象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场场敌我之间的运动战。让人深刻的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顽强、勇敢、机智的英雄形象,也表现了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过渡:

  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之后来到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即雪山)和荒芜人烟、危机重重的草地。如果说前面的困难*智慧克服,那么下面他们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

  1、再读《过》,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提示:路难走,没有吃,没有住。生存危机之严重。如开头四句。

  2、问:怎样克服的?*什么?

  提示:千锤百炼的红军*着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终于踏过雪山,走过草地。如“钢铁汉”、“不怕”、“千锤百炼”、“迎”、“扎”、“骨更硬”、“志越坚”。

  3、如果要造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的纪念碑,请你在碑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总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下面让我们通过朗诵比赛,再次领略歌词的气势与节奏,体会红军那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

  五、拓展延伸,合作探究

  活动目的:更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活动形式:朗诵比赛

  活动准备:先听录音,再自由朗读,选出一名主持人,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其余同学作为裁判。

  活动过程:

  1、主持人报幕

  2、按小组顺序,依次朗诵

  3、裁判简评

  4、按票数多少和评价好坏,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其余为鼓励奖

  六、布置作业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看法。(整理成文)

  附板书:

  《长征组歌》两首

  (一)

  四渡赤水

  强渡乌江

  奇兵盛赞用兵如神

  佯攻昆明

  巧渡金沙

  (二)

  (钢铁汉)(骨更硬)

  坚强+追求=过雪山草地

  (千锤百炼)(志越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

  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想知道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5、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6、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合作交流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6、指导写字

  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

  结构。“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1做游戏:听字音找生字:

  (1)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同学说字音另一个同学找生字。

  (2)教师说字音,请一组同桌到前面指卡片,大家当小裁判,看谁反应快。

  2出示词语,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旗子擦去洁白显得眨眼睛小男孩斜斜的雨丝

  (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三、品读领悟、

  1、齐读第一节,说说从第一节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画画,他们用画笔画出了房子、太阳、大树、小鸟。看着美丽的画面几位同学感到非常高兴。)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同学们高兴的心情,读出高兴的语气。

  2、小声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宋涛提出了问题,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

  指导朗读“谁能画风”要读出问句的语气来。

  “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读。

  教师:开始同学们不知道怎样画风,后来怎么画出不同的景象呢?咱们一起讨论讨论: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开动脑筋的.?

  3、、自读自悟。学习4-8自然段。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2)、全班交流。

  ①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什么,代进去读一读。

  ③请学生上黑板画画文中的景色。

  ④请学生给学生所画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话,同时指导朗读。(3)、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指名一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在问题面前,小艺没有退让,她开动脑筋,想出了办法,真是一个敢于动脑筋的好孩子。在她的启发下,同学们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也都想出了好办法。

  4、学习第九自然段:。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边读边体会:“为什么说,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进行交流:一阵风吹来,三个小同学对画中的景物产生联想,真切地感受到风中景物的动态美。

  四、巩固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像: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画面展开想象:如果让你也画一画风,你会怎样画呢?如果让你用动作表现风,你会怎样做呢?请学生结合一个话题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大家谈想法,看看谁最有创意。

  2、布置作业:

  自己开动脑筋,想想怎样表现风,试着做一做。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摘录笔记

  1、继续用学过的方法积累新词、好句。

  2、提醒学生自学生字,在积累的同时理解诗意。

  3、读一读课文中摘录笔记的内容,体会因果关系句子。

  A、先表明态度,后说明理由;

  B、先说明理由,后表态度。

  4、引导学生摘录课文中类似的因果关系的句子。

  5、四人小组交流体会。

  二、读一读

  1、学生自读古诗句。

  2、学生自学诗句,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句意。

  3、四人小组交流诗句含义。

  4、全班交流体会。

  A、人要顺应天时,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

  B、有了财富,不能放纵自己,整天沉溺于酒色。看到贫穷的人,不能欺辱,面对威武的武力也不去没有原则的屈就,这才是大丈夫。

  C、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5、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尊严”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开卷有益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意。

  2、讨论:所表达的意思。

  思考:“嗟来之食”的的含义。

  3、学生复述课文。

  4、讨论交流:展开辩论——那个人该不该吃黔敖的东西

  二、辩论会

  1、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辩论。

  正方:那个人不该吃黔敖的东西

  反方:那个人该吃黔敖的东西

  2、正反方自由组合讨论。

  3、全班交流。展开辩论。

  4、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一、导入习作主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尊严)

  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是——一件尊重他人的事

  二、完成习作

  1、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谈论。

  3、教师点评。

  4、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5、学生开始习作。

  6、修改习作。

  7、抄清习作。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认识一些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特点。

  2、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当地的野生生物的生存状况和保护情况。

  3、增强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一些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意识到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的图片或影视资料、当地野生生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哪些野生的动物或植物?”

  “动物园的老虎算野生动物吗?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受人干扰少的生物才算野生生物。”

  二、探究过程

  1、介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1)了解《野生动物保XX》和自然保护区的规定。

  (2)交流介绍自己知道的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

  (包括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红树林并不是红颜色的'树林,它是一种稀有的木本植物,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上,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木本植物,红树林起到海岸森林脊梁的作用。红树林是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食物链转换,它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3)写出保护野生生物的理由。

  (4)小组交流。

  2、调查当地的野生生物。

  讨论野生生物当前的保护状况及在野生生物的保护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3、小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01-05

语文教案01-07

语文教案01-07

语文教案01-07

语文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