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31 11:03:5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语文教案4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温故知新”了解拟声词的用法。

  2?通过“语海拾贝”积累“AABB”式的词语。

  3?自读“点击成语”中的故事,了解成语的意思。

  4?通过口语交际,激发爱我中华的激情。

  5?通过习作,学会留心生活,用心感受,写出事物特点,做生活的有心人。

  6?通过“自主阅读园地”,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培养喜爱语言文字的感情,产生善于积累的兴趣。

  教学重点

  自主练习,主动参与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风景名胜的广告语,有关习作百花园的范文。

  学生:工具书,广告词,观察夜幕下的天空及大地。

  课时安排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出示教材中的3组句子,读句子,体会每组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再说说这类词语。鼓励学生在习作时运用。

  二、语海拾贝

  1?出示词语。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词语,体会词语的意思,学习正确运用词语。

  3?再读词语,思考这些词语在构词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能照例子说出类似的其他词语吗?

  三、点击成语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用“”勾出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句子,用“……”画出“开天辟地”的比喻义。

  3?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4?把这个故事讲给你们的同伴听听。

  四、口语交际

  1?出示口语交际内容要求,明确要说的内容。

  (1)自由读题目,想想题目有几个意思?

  (2)结合课文内容,想想你喜欢本文介绍的哪处风景名胜,以及喜欢的原因。

  (3)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你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2?向游客推荐你们各自喜欢的风景名胜,让他们也去观赏那些美丽风光,怎么推荐?(为风景名胜打广告)

  (1)出示所收集的有关风景名胜的广告语两则,读一读,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了什么?

  (2)重点讲解“写广告语应注意的问题”。

  ①风景名胜的地理位置。

  ②风景名胜的特点(特色)。

  ③具有煽动性的吸引观众的语言。

  ④语言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性。

  3?为自己喜欢的风景名胜编写广告语。

  4?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所编广告语。

  5?评出3~5条编写较好的广告语。要求学生说明好的原因。

  6?拓展。除了书上所提到的4个地方,也可给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胜古迹编广告语。

  7?小结:通过本次编广告语的活动,学习了编写广告语的方法,并在编写广告语的过程中再次感受了祖国山河的秀丽神奇,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吧!

  五、习作百花园

  1?习作准备。

  在习作前几天,布置观察作业,留心观察我们的校园,注意观察校园的美,也可以按校园在四季的'美丽景象进行观察。把看到的景象和当时的感受一一记录在本子上。

  2?审题。

  学生自读,明白此次习作要求:写写校园的美丽,还可以写出校园是我们生活的乐园、家园。

  3?组内、全班同学,交流观察笔记,相互借鉴。

  4?讨论交流,相互启发。

  (1)此次习作的目的是:将我们校园的美描写出来。

  (2)应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注意方位词或揭示游踪的词句的使用。

  (3)对所选景物抓住其特点来写,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特点更突出,语言更美。

  (4)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还可以写出自己的心情、感受。

  (5)文章结构可采用“总——分——总”形式。

  5?学生起草习作。

  6?写完自读自改或相互修改。

  7?集体交流评议、修改。

  六、自主阅读园地

  自主读文,注意读通读顺,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边读边想:

  1?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一件什么事一直铭刻在我心里?

  3?祖父是怎样教育我读书的,用“”勾出,反复读读。

  4?读了该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让学生了解中晚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

  2.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

  3.学习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

  以温习《阿房宫赋》导入课文,由此介绍作者.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研讨诗歌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范读诗歌。

  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来形容雁儿,为什么?

  明确: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2)问题二: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

  明确: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3)问题三: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明确A.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

  B. 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

  (4)问题四: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明确: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更象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

  咐。

  5、关于题目和写作背景

  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6、指导学生课内完成背诵。

  三、结语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四、布置作业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思考: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象征手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请你根据当时的背景,鉴赏这一首诗,说说诗人欲抒发什么感情?

  (附:这首诗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此诗。

  五、板书设计(略)

语文教案 篇3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

  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最终通过学生的读和发言,总结出这样的结论: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的性格。这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自学用法。“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教师可由半扶半放到全放,也可以直接全部放手,以课后题1的(2)(3)或上面两个问题为主,分小组自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在熟读、精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可重点抓以下两部分:一是蔺相如“逼”秦王击缶并记录下来,二是“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说的话。从这两部分中,体会出他的机智勇敢和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却宽宏大量的高贵品质,突出他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同时可渗透团结、爱国的思想教育。教师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负荆请罪”,完成课后题5。

  通过自学,学生弄明白了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以课后题2、3为主进一步深入探讨,抓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第一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连立奇功造成廉颇与之失和;整个故事的起因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所讲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三、品读欣赏,领悟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课文中心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如《将相和》一文,作者构思巧妙,虽然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却表达得非常清晰。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可设问: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另外,作者在写人物特点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其性格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关句段品读、体会、欣赏。也可以让学生谈体会: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让其各抒己见,说明理由。如:前两个故事中几次用到“只好”“只得”这两个词语,可抓住它们来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事情的因果关系中体会出蔺相如的智与勇,从中品析出作者用词之巧妙。

  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布置以下作业:

  一是知识延伸练习。课后设悬念:“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呢?它是怎样灭亡的?”这个问题虽然难度较大,但却能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促使他们博览群书,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是读中学写练习。通过一件事写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前因后果。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我要认识本课的生字。

  (2)我要正确流利的`朗读词语。

  (3)我要正确书写生字,认识偏旁“日”“巾”。

  二、重点:认识本课的生字,学会本课的新偏旁

  三、难点 :学会本课的新偏旁

  四、学习过程

  (一)、五分钟工程

  (二)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本课的生字。

  (2)我要正确流利的朗读词语。

  (3)我要正确书写生字,认识偏旁“日”“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01-05

语文教案01-07

语文教案01-07

语文教案01-07

语文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