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2 16:02:3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词语超市:复习巩固5个会认词,7个会写词。

  2.金钥匙:让学生初步懂得从人物言行、打扮和旁人的感想、评价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灯谜:猜灯谜,体会其中的乐趣。

  4.古文诵读:诵读古文,体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5.语文生活:组织“古代作品中的人物”交流会,开阔视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习作:在交流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过人物的言行、打扮和旁人的评价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词语超市部分:多种形式练读会认词,练写会写词。

  金钥匙部分: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打扮等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相见即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红楼梦》描写王熙凤出场的地方,就非常成功。它的'成功在哪里呢?

  二、品读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王熙凤出场时说话的句子。

  (1)指名朗读,分组读,全班读。

  (2)指名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出场描写,“未写其形,先闻其声”。王熙凤一出场,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再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王熙凤那泼辣的形象显得格外突出。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王熙凤出场时打扮的句子。

  (1)指名朗读,分组读,全班读。

  (2)指名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肖像描写,写出了一个容貌美丽、衣着华贵的贵族少妇的形象。

  3.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旁人对王熙凤的感想和评价的句子。

  (1)指名朗读,分组读,全班读。

  (2)指名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贾母和黛玉对王熙凤的感想和评价是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侧面描写,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一个爽快、泼辣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三、巩固练习

  1.从下列命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求:写一个人;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人物说话、打扮和旁人的感想、评价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①我的老师②我的同学③我的亲属④我的邻居

  2.课外阅读《红楼梦》。

  第二课时

  一、灯谜

  1.自由朗读谜语,注意把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分组讨论它的象征意义,并猜猜谜底。

  3.在小组内说说它们的趣味性。

  4.请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灯谜,让同学猜。

  5.教师鼓励学生平时多积累一些灯谜,作文时恰当应用。

  二、古文诵读

  1.自由朗读古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停顿。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悟、体验?

  3.全班交流。

  4.组内互背。

  5.全班齐背。

  三、作业:背诵古文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古代作品为我们刻画了许许多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如《景阳冈》中勇武过人的武松,《草船借箭》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西游记》中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憨厚又懒惰的猪八戒,他们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向大家介绍你熟悉的古代作品中的人物。

  二、指导交流

  1.说说你准备介绍哪个人物?

  2.你介绍的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

  3.你对这个人物的态度怎样?

  4.你准备向大家介绍他什么事迹?

  5.小组交流。

  6.全班评议。

  三、指导写作

  1.学生读习作提示,掌握习作要点。

  2.学生独立习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习作展示、评议、修改。

  4.把修改好的习作读给同桌听,进一步完善修改。

  四、作业:把修改好的习作抄到作文本上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编者将这篇课文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是让学生进一步以此为例,学习怎样留心观察事物的,在训练体系上与上一单元训练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相衔接,同时为以后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训练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和领悟的过程,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理解﹑交流﹑感情朗读体验自能读书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过渡性,所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是训练重点,课文所写的潮来之时的内容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表达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而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领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了一定的观察阅读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好奇心﹑探索心很强,但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应该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调动原有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手法,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钱塘江大潮的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钱塘江大潮的录像带,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

  1、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壮美的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2、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想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联系生活实际,领悟作者写作手法,把课堂这一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

  【教学教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一文,谁能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二、自主读书,感受奇观

  1、交流学习方法: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读这篇课文,感受大潮的壮观?

  (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老师也提出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学生参考使用。)

  2、学习第一段:

  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区分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的不同意思。

  3、学习第二段,感受江面平静,观众人多。

  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文,想像人们观潮的热闹场面,体会作者写观众多的手法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品读重点段,领悟奇观:

  ⑴ 看录像,初感奇观:

  潮来时是怎样的景象呢?想不想看看?让我们随着录像来观赏大潮的奇景。不过要边看边想: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情感。

  (学生看后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声音 样子)

  ⑵ 品词句,领悟表达方法: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大潮的奇特景象写下来的?哪地方写得好?请同学们边读边想,想象画面,品读课文词句,讨论交流。

  (理解闷雷滚动人声鼎沸横贯江面山崩地裂,好像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和比喻句运用的准确、生动、形象,体会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等词语连句成段的作用。)

  ⑶ 感情朗读,表现奇观:

  引导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读课文,表现出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背诵喜欢的片断。)

  5、学习结尾段,潮头过后赏奇观:

  引导学生通过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江水涨了两丈多高体会潮头过后水势之大的奇观。

  三、总结课文,归纳升华

  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

  (按顺序、抓特点、词句准;动静结合、人景结合。)

  四、练习解说,内化语言

  引导学生以课本为蓝本,练说解说词,为录像配解说词,内化文本语言,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1、熟背自己喜欢的片断,摘抄下来。

  2、选用从本课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写一个场景或场面。

  3、学习作者写景的写作手法,写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之前 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之时 声音 形状 (远──近)

  潮头过后 恢复平静

  (热爱祖国山河)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回、片、皮” 3 个生字。认识“横钩”1 个笔画。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和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放映课件《秋天的菜园》,配乐曲《小燕子》。

  2、看了这丰收的菜园,你想说什么?

  3、一个有趣的故事发生了,故事的名字叫《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生字“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音,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文中的生字。

  2、再读课文,要把词句读得正确、流利,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用各种好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并给生字组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次、再、仔”是平舌音,“什”是翘舌音、前鼻音,“样、兴”是后鼻音,“么、得”读轻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有效的方法识记生字,认识“王字旁”。(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4)回答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A、这句话是谁说的? B、为什么说“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1、自由读文,用横线画出小燕子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燕子妈妈说的话。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燕子妈妈的话要亲切,读出对小燕子的鼓励,小燕子说的话语速要较快,读出它的高兴。)

  四、指导写字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回”“片”“皮”,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书空。认识新笔画“横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卡片。

  二、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练习,并仿照例子练说。

  课件出示:看看 看一看 说说 说一说

  比比_________ 读读___________

  听听_________ 数数___________

  你还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吗?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出示问题。

  (1)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每次都看到了什么?

  (2)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3)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用序号标出来。)

  (4)每次看到了什么?用横线画一画,再读一读。

  (5)教师出示冬瓜与茄子实物,指导学生观察。

  (6)燕子妈妈为什么会夸小燕子?用符号圈出燕子妈妈每一次夸小燕子的话,读一读,注意读出夸奖的语气。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评议。小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天空”一词(蓝色),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2、总结引出课题:看来孩子们搜集了很多描写天空的词、句。老师也搜集了一句描写天空的句子,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读,这里讲的是哪儿的天空呢?拉萨的天空怎样呢?为什么那儿的天空会将你的视线紧紧地吸引呢?我们今天接着学习第七课。(齐读课题)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到底有多美呢?他能把人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让女孩子告诉我们。女生读第一段。男生找出里边写天空美的词语。

  2、指名说。

  3、结合P38页图,理解湛蓝,透亮。

  4、想一想蓝宝石有多美,这湛蓝的天就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谁能把好像换一个说法?(犹如,仿佛,宛如)

  5、孩子们找到的词让我的`确觉得拉萨的天空很美,那要怎样让大家感受到呢?(试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三、精读第二段。

  1、那里的天空除了湛蓝、透亮,还怎样呢?听于老师告诉大家,说说你认为拉萨天空怎么样?

  2、指名说。相机:

  (1)比较,映衬,对照。一个是靠近“陪衬”,一个是“相对”“比较”,明白作者用词准确性。结合37页图画来说。

  (2)理解“掬”的意思。

  3、嗯!拉萨的天空真是太神奇,太漂亮了,能用你们的声音再让我去感受一下吗?二组读,其他同学看图、想像,你就站在这里欣赏美景,你会说什么?

  四、第三段一代而过

  难怪小朋友发出了这么多的赞叹,因为:引读第三段。这么美的地方你想去吗?找其中一个词来说说?“神往”。

  五、第四段

  1、他还有什么妙用呢?自读4段。(1)指名说,抓蓝晶晶,“不管……总是……”

  2、看P36页图,生自试,遮住蓝天与不遮的区别。明白蓝天的妙用。看谁把天空的妙用读得更好。指名读,学读。

  六、第五段

  1、拉萨的天空除了让布达拉宫变得更加在雄伟、壮丽,还让整个拉萨都变得更美了。男生读5段,为什么这么说?

  2、拉萨的天空还让更多拉萨的事物增色不少,有了拉萨天空的陪衬,拉萨变得更美了,让我们记住这拉萨别致的美、神奇的美。齐读。

  七、总结:

  拉萨的天空真是神奇无比,有机会希望小朋友亲自去感受一下,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如果你去观赏了之后,一定要把你的感受告诉我,好吗?

  板书设计

  湛蓝、透亮

  7、拉萨的天空

  纯净、明洁

  蓝晶晶

  课后小结:

  1、本堂课抓住词语来展开教学,如:让学生看着“天空”说想到的词句,并抓住第三自然段来质疑,让学生来读课文。

  2、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文中的插图,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如:“湛蓝、纯净、明洁”,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掬”。

  3、抓住“映衬”和“对照”的比较来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以事喻理和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初步学会阅读以事喻理的浅显文言文。

  3、感受“事在人为”的正确性和力行不懈的重要性。

  4、掌握蜀、鄙、恃、僧、钵等五字。

  二、教学设想

  1、就议论文角度而言,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学生是容易接受的,困难的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第一课时着重在文言词句的熟悉理解,即读通课文,第二课时讨论以事喻理的写法。

  2、教学重点:以事喻理的写法。

  3、教学难点:事理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和统一。

  4、教学方法:导读——讨论——训练。

  5、教学进度: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读通课文,理解大概内容,划分段落。

  二、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彭端淑,清代人,进士出身,早年做官,后来讲学,著有《白鹤堂集》。课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学习而写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编者删去。

  2、投影习题。检查预习的注音和释义。

  3、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注意注音语气和语调。(教师对几句设句和反问句有目的地重读。)

  4、学生跟读、齐读全文。

  5、讨论。

  (1)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明确: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论点。第二部分用蜀鄙贫富二僧东朝南海的故事来论证论点,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论点是哪句话?为什么是这句话?

  明确:人之为学难易,关键在于“学”与“不学”。虽则开头一句话是讲“天下事”,但全文围绕的中心是“为学”。第一句话是引文。

  6、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准备口述第二部分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事喻理的写法。

  2、落实课文字句。

  二、教学过程

  1、提问:《为学》一文的论点是什么?

  2、论点是由第二部分的二个故事来证明的,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白话文口译)

  设想: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检查鄙、语、之、恃、去、顾等字的掌握情况。

  3、讨论。

  (1)蜀之鄙去南海容易吗?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明确:不容易。“不知几千里也”,“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等词句看出。

  (2)穷和尚去南海为什么能成功?是条件充备吗?从哪些词句上看出?

  明确:凭着他坚强的.信念,主观的努力,“为之”的结果。从“贫”“还”等词中体现。

  (3)富者对贫者去南海之事态度前后有变化,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字句上看出?

  明确:开始是疑问:“子何侍而往?”

  中间是轻视:“子何恃而往!”

  最后是惭愧:“富者有惭色”。

  (4)光写一个穷和尚也能证明论点,文章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正一反对比,更能证明论点:事在人为。条件差只要肯努力,事情会成功;反之条件好,不付诸行动只是空想,到头来一事无成。

  设想:落实字句,理解事与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4、齐读第三部分,思考:第l句什么意思?潜在含义是什么?第2句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式?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l句总结前文。其含义是,天下事的难易在于主观努力如何,不在乎条件的优劣。第2句照应一、二两部分,得出“人贵立志”的结论。

  5、学生齐读全文,再背诵。

  6、课堂小结。

  (1) 比较《谈骨气》,明确议论文三步法的基本结构。

  (2) 借事喻理的写法。

  7、作业。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⑴复习复韵母、鼻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⑵通过给动物挂牌、联系生活实际拼读音节、拼读儿歌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使学生更熟练、准确地拼读音节。

  ⑶通过看图讲故事,进行观察、表达、思维地综合练习。

  ⑷巩固所学的汉字,让学生准确认读。

  ⑸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进行系统的归类复习。

  课前准备:

  ⑴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卡片。

  ⑵八种动物的图片及相应的音节卡片。

  ⑶ 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我会连

  ⑴从开学到现在,我们认识了许多声母,并和它们成了好朋友,你们能不能叫出这些好朋友的名字呢?请小朋友哪出自己制作的声母卡片,跟这些老朋友打打招呼。

  ⑵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考一考、帮一帮,比一比谁读得又快又准。

  ⑶哪个小朋友能自告奋勇,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这些声母?

  ⑷这23个声母很团结,他们在一起本事可大了。他们按顺序排列起来能排出一个图形。想看看是什么图形吗?谁先连好,并看出是什么图,谁将获得“小画家”称号。

  二、读读连连

  ⑴今天动物园又来了一些动物,它们很想和大家交朋友,你们愿意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第一位动物朋友出场了,谁认识它?

  ⑵现在动物园的叔叔、阿姨要招聘一些小朋友给这些动物挂上牌子,让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也能和这些动物交上朋友,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谁想来应聘?不过应聘有个条件,必须把这些音节读准,才能准确地给动物挂上牌子。

  ⑶请学生将打乱顺序地音节卡片放在相应的动物下面。

  ⑷开展把动物带回家的游戏,将动物头饰放在讲台上,学生拿卡片到台前,先读准音节,在说一句话:我带( )回家去。最后带上动物的头饰走回座位。

  ⑸你还认识哪些动物?你能拼出它们的名字吗?

  三、读读画画

  ⑴你们喜欢秋游吗了?去秋游时你最想带什么东西?

  ⑵老师这儿也有一些秋游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东西吗?出示音节卡片,学生自由拼读,再请学生拼读给大家听。

  ⑶你想带哪些东西?请你准确拼读物品的名称,在相应的音节上涂上了颜色,并准确拼读这些物品的名称。

  ⑷想一想,吃的、用的带齐了吗?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给哪些物品涂上了颜色,并准确拼读这些物品的名称。

  四、我会讲

  ⑴出示挂图: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说自己观察所得时要强调以下几点:

  a、出示音节du、mu、qiao,让学生拼读,想想为什么叫“独木桥”?

  b、小白兔背着书包要去哪里?出示音节xue 、xiao,让学生拼读,指出学校在什么地方。

  c、猴妈妈带着小猴去哪里?桃树在什么地方?

  ⑵提出问题,续编故事。

  a、小兔到学校、猴子摘桃子都要过独木桥,他们会怎样过桥?

  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续编故事。

  ⑶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

  a、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相像:小猴、小兔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b鼓励学生相像过桥的多种方法。

  ⑷评出最佳故事奖。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

  ⑴用简笔画画出一朵花,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再出示词语“花朵”。草地、小河、大桥、水田、风雨等词语均一以这种形式出现。

  ⑵学生自由认读这些词卡,老师随意抽取卡片让学生认读。

  ⑶把卡片发给学生,请学生把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把词语与图形对应起来。

  ⑷“老师、大家、风雨”等词卡贴在黑板上,老师描述,请学生把相应的词语找出来并读给大家听。

  a、一天,老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做游戏,小朋友玩得可高兴了。

  b、这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风雨交加。

  c、大家赶紧到凉亭去避雨。

  ⑸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这些词语。

  二、读读背背

  ⑴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的.内容。

  ⑵课文有一首儿歌描写了这幅图的景象,请小朋友读一读。

  a、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儿歌。

  b、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⑶质疑解疑:先让学生谈理解,并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再请小朋友帮助理解有困难的同学。

  ⑷指导朗读、背诵。

  ⑸扩展活动。说一说:秋姑娘发来了什么电报?

  三、我会读

  复习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⑴拼音老朋友又和我们见面了,谁能准确叫出这些老朋友的名字?请小朋友开火车读。

  a、出示声母让学生认读,认读后想一想,这些都是什么?

  b、出示形近的声母让学生辨析比较。

  ⑵先全班按顺序认读韵母,再由老师随意抽取韵母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认读。

  ⑶出示形近的韵母让学生辨析、比较。

  a、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发音时嘴形的变化,判断是哪个韵母。

  b、学生用手中的卡片i、e、u、v,自己动手摆出韵母ie、ei、iu、ui、ve,边摆边读。

  c、自己编顺口溜。

  d、出示第一组字母:a — an—ang:先让学生试着想办法记住它们,再组词、说话。

  ⑷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a、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认读整体认读音节。

  b、尝试归类记忆。

  c、做游戏:找朋友,如:学生说一个词语“白云”,手中拿 yun 的学生赶紧跑上来说:“白云白云,你的朋友在这里。”

  四、扩展游戏

  a、做游戏:找朋友。

  用绳子在地上围一个大圆圈,一部分学生举声母卡片,在圈内:一部分学生举韵母卡片,在圈外。大家一起跳找朋友的舞蹈。跳完一曲,看看两人拿的声母和韵母组成什么音节,然后一起拼读两遍。若声母和韵母不能组成音节,说明朋友找错了。

  b、拼读下面的音节:ying xiong,yi fu,guo qiao,pai dui,bie ren,bei bao,diu diao。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本课是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本课的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突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信息,共同讨论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构建新知,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的能力,体现了生活中学语文的大语文关。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本课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教学时在运用视频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及词语辨析训练,使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等词语。

  2、有感请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给人类带来得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同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生活吧!(齐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直奔主题、总体感知课文

  师:通过读书你了解到课文的哪句话与课题的意思相同呢?

  出示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指名并齐读中心句(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

  师评价过渡: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呼风唤雨的是谁呢?又是靠什么呼风唤雨的呢?

  (三)指导精读、积淀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两个问题告诉我们的?(设问)

  (2)师生对读设问句(师问生答)

  (3)师:那么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告诉大家?

  出示重点句子,进行词语的辨析

  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指名读句子,初步理解发现和发明

  师过渡:同学们真会学习,那么20世纪人类都取得了哪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四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回答、出示片段

  (2)为什么说这些发现和发明都是奇迹呢?(学生回答)

  (3)播放科技短片,进一步理解20世纪的奇迹般的科技成就和发明。

  画面播放:(人类登月球、潜入深海、原子核等;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等)

  (4)出示课件:同学们,20世纪的科技发明还远不止这些,老师将同学们搜集的关于20世纪科技方面的发现与发明的'资料做成了课件,看完后你对发现和发明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5)搭配课件词语练习,进一步理解发现和发明(图在上,文字在下)

  指名读短语

  师小结:20世纪出现了如此多的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看完以后你对20世纪有一个怎样的评价?(20世纪真是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过渡: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

  出示句子: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A指名读句子,说说“改观”是什么意思?它和“改变”的意思有何不同?

  B齐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过渡: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那么上百万年前的农耕社会又是什么样子呢?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人类上百万年历史中生活状态的语句

  ②出示句子: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③随即媒体出示———农耕社会图

  ④以图为背景覆盖文字: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师:想象一下没有()没有()的生活该怎么过呀?

  师:一百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读出你的感受!

  师过渡: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渴望能够拥有神奇魔力,那么人类是借助什么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的?

  出示句子: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指名读句子

  师:你在哪里听说过“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神话西游记)

  让学生说说故事情节,活跃气氛。

  师:可是在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真的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出示课件图片:上下对比出图片(千里眼——天文望远镜、顺风耳———雷达、腾云驾雾——民航飞机)

  师过渡:因为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在20世纪短短的一百年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速度之快,变化之大足以令我们惊叹,用文中的一句经典的古诗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好吗?

  屏幕出示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齐声朗读

  A理解诗句

  B师范读:听老师读,同学们仔细品味,同学们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

  师过渡: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短短的一百年中,人类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齐读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习最后一段

  师过渡: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

  屏幕出示句子: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

  (1)指名读句子

  (2)师:1923年,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的这句话到八十年后的20xx年,这句话仍然适用,那么到今天、明天、后天乃至将来这句话是否依然适用?

  此时,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同来感受并畅想21世纪的美好明天吧!

  课件:播放科技短片(卫星探测月球、太空出舱)

  (3)小组合作说话练习:看了短片后,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美景吧!(可以是异想天开)

  (4)汇报交流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你们真会想象,相信,在你们刻苦的努力下,这些想象一定会变成现实,我们坚信,21世纪更将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也更将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四)有效练习,扩展文本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成员共同合作,查找资料,然后选择题目,完成一篇科学小短文。选择题目如下,也可以自拟。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上课伊始,播放画面,教师随画面内容,一方面将学生引入文本,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想了解科技创造发明的兴趣。

  2、引导学生直奔主题,课件出示中心句,初步理解“呼风唤雨”这个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指导精读、积淀感悟的环节中,学习第二自然段。利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进行词语辨析,进一步区分“发明和发现”、“改变和改观”两组近义词的意思和用法。

  4、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利用课件中的发现和发明引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播放科技短片,配乐课件展示了大量的关于20世纪科技方面的发现与发明的资料,让学生了解20世纪的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进一步理解、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媒体的使用,使20世纪的高科技发明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像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画面给了学生很直观的视觉感受。

  5、在学习第四段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学习引出课文第三自然段,媒体出示农耕社会图,运用课件进行排比句的品析及朗读指导,运用课前搜集到的《西游记》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图片与20世纪的天文望远镜、雷达等现代科技的发明及发现的图片进行对比学习,图片的呈现使学生一目了然,深切地体会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6、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利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在运用视频资料播放科技短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媒体的使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运用多种媒体与语文课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媒体的使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积淀感悟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运用媒体出示重点句子加以理解并随机指导朗读,突破了难点,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风筝》教案11-14

语文《饮酒》教案01-12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优秀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