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教案15篇[经典]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新课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新课标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人教实验版小语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文句,展示了瑰丽的异国风情与小艇的独特作用。课文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说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是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引导学生把握住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比较容易的。不过,学生对于水上城市威尼斯比较陌生。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和分析描写小艇的句子,并结合图片,让学生了解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和特点,为后面学习威尼斯小艇与人们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威尼斯、小艇、船艄、船舱”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把人物的活动同景物、风景结合起来描写的。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勾画圈点法
3、合作探究法
4、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和雅激情: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每天都是怎样到学校的?
生:骑自行车。
生:走路。
师:老师知道有一个城市的孩子,他们坐小艇上学,有同学知道这个城市的名字吗?
生:威尼斯。
师: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威尼斯风光吧!
大屏幕出示美丽的威尼斯风光图片。
师:威尼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到处都是水。
生:小艇多。
师:是啊,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那你想不想去威尼斯啊?那就让我们先来学习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威尼斯的小艇吧》!
师板书课题。
师:“小艇”的“艇”是后鼻音,第三声,要注意读好。来,把这个词读两遍。
生:小艇,小艇。
2、出示目标:
师: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小艇、船艄、船舱、保姆、祷告、哗笑、停泊、威尼斯、纵横交叉、操纵自如、手忙脚乱”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小艇的特点。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齐读目标。
二、文雅自修:
1、出示自学指导:
师:同学们,这些目标能达到吗?有信心吗?好,其实呀,达到3点目标很简单,按照老师给你提供的方法,一定会完成的。
请看:
大屏幕出示自学指导: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准本课生字词,先自查,然后同桌互查,如果有错,同桌帮忙纠正,再多练几遍。
3、假如你带着照相机到了威尼斯,你最想拍摄课文中哪幅画面?找到相关段落,美美地读一读,还可以说一说。
4、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威尼斯的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5、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小艇的样子,读一读,用简练的字词概括小艇的特点。
师:我请一个人读一读自学指导,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到心中有数。
生:读“自学指导”。
师:我知道我们班的学生自学能力特别强,今天你们愿意在全班展示一下吗?(愿意))声音真洪亮。自学开始,时间10分钟。
2、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自学,读书交流。
教师:行间巡视,对自学慢的进行督促,对学习吃力的进行点拨。
三、合作雅究:
1、小组同学合作读生字、词语,纠正对方错误。
2、小组里交流自己最想拍摄的画面,并美美地读一读。
3、合作探讨主要内容。
四、优雅展评:
1、检测自学生字词语情况:
过渡:同学们自学完了请举手。经得起大家的检测吗?好,读准词语读音,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大屏幕出示词语:
威尼斯小艇船艄船舱保姆祷告哗笑停泊雇定翘起纵横交叉操纵自如手忙脚乱
指名读。指名3人读读错指名纠正就可以,提醒学生声音洪亮。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为什么把一些词语用红色表示吗?
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容易读错的。
师:呀,你跟老师想的一样。
指名回答,并进行读音强化练习。(把问题抛给学生去发现,让学生提醒学生。)适当激励学生。
过渡:同学顺利通过词语检测关,那么老师把有些字拿出来,你还会读吗?
大屏幕出示:尼艇叉艄翘舱姆祷雇哗
直接点名读。鼓励
刚才标红色是为了提醒大家读准音,这次,请大家仔细观察红色字,是提醒大家什么?指名边说边提醒。
师:是的,大家真细心!
出示大屏幕:
祷:左边是“礻”。
艇、翘、雇:注意它们的结构和正确的书写笔顺。
2、检测读书情况:
过渡: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带上我们自己的照相机去拍摄威尼斯的美景了。准备好了吗?
师:你准备拍摄那一处呢?为什么要拍摄这儿呢?可以先读后说,也可以先说后读。
师检查5人。
预设1:
生:读“小艇样子”的一段,小艇的样子很好看。
师出示小艇的'画面。
师:让我们再想着小艇的样子读一读。
师:你通过想象和思索,知道了小艇的特点是什么?
生:小艇长、窄、深。
师适时板书:长、窄、深。
师:哦,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个特点的?
生:用了3个比喻句。(或者学生读出这三个比喻句的句子也行。)
师: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感受小艇的特点。
预设2:
师:你最想拍的是哪个镜头?
生:读“船夫驾驶技术”这一段,因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师:谁也最想拍摄这个画面?
生:读这一段。
师:你这一句读得多好啊!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感受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
预设3:
师:你还想拍摄什么画面?
生:船舱里的感觉那一段,因为坐在那里很舒服。
师:那你就把这种舒服读出来吧!
预设4:
师:你还想拍摄哪个画面?
生:我最想拍人们坐着小艇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因为小艇载着人们,让人们感到很快乐。
师:那你读一读。
生:读第5自然段。
预设5:
师:你想拍摄哪个画面?
生:最后一段。因为这样的夜景很美。
师:那你就读一读吧。
师:是啊,多美的威尼斯啊,多美的威尼斯的夜晚啊,这就是古老的威尼斯。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3、检测对课文理解情况。
师:大家书读得这么好,对课文一定也更加熟悉了吧!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想一想,课文围绕“威尼斯的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大屏幕出示:课文围绕“威尼斯的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生:写了小艇的样子。
生:写了小艇的重要作用。
生:写了船夫驾驶小艇技术高超。
师:是啊,大家理解得真不错。
大屏幕出示:
1、小艇的样子。
2、船夫驾驶小艇技术的高超。
3、小艇的重要作用。
师:大家顺利完成了自学任务,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高兴,接下来的作业有没有信心写得更好?
生:有。
师:好,请看大屏幕。
五、堂清雅行:
1、抄写下列词语。
小艇船艄船舱保姆祷告哗笑停泊雇定翘起威尼斯纵横交叉操纵自如手忙脚乱
语文新课标教案2
【设计理念】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文章以“美丽”为主线,着眼于形象的塑造,将形象、事情、道理交错运用,情感贯穿其中。作者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借一段关于“提炼镭”的事情的叙述,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坚定、刚毅、执著的居里夫人。本课教学抓住提炼镭的片段深入品读,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置境有悟。再迁移练笔,品味“美丽”的内涵。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关注语文学习。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追求“本色语文”,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已经基本掌握了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但理解还缺乏深度,需要多种策略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研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写法。
【问题对策】
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互评价、以读为本来达到学生自主提出学习目标、自主尝试运用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还给课堂。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从具体的事例中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学习品读重点句段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能从具体的事例中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学习品读重点句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1)借助本组“导语”和课后思考题预习课文。(2)针对自习提出问题。(3)读课文,自主查找资料。
2.教师教学准备:设计教学预案、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问题预设: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为什么把居里夫人和跨越百年的美丽连在一起?……
2.出示学习目标:1.读懂这篇课文;2.掌握品读重点句段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课伊始,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的思维,抓住“美丽”这条主线入课,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感知课文
学文方法:从课题入手质疑,归纳问题,研究问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注意生字读音,思考: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并用横线画出表现美丽的句子。可以参考自己的预习笔记。
(二)反馈效果。
1.读表现“美丽”的句子,相机指导易错字的读音及难读句子。
2.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及预习能力,课堂上,着重抓易错字的读音及难读句子的指导,扫清阅读障碍,为下一个环节再深入的研读做扎实的铺垫。】
三.精读1.2段
学文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运用工具、查找资料。
(一)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居里夫人的美丽?
(二)交流分享,品味领悟。
1.交流反馈:课文第1.2自然段,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居里夫人的美丽?
2.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的意思,并领会作者是如何表现“美丽”的。
3.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中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本段时,着力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并从整体上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指导书写
(一)指导读帖。
(二)指导运笔。
(三)练习书写。
(四)互评自改。充分肯定,提出修改建议。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1-3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为了落实新课标的写字要求,要求学生下笔前先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及关键笔画,在范写时对关键笔画做重点的指导,并给学生练字的时间,写后再让学生互评自改,扎扎实实地进行写字教学。】
五.作业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二)推荐阅读《居里夫人传》。
(三)摘抄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课前:走近居里夫人。
【课件出示:玛丽?居里,1867年生于波兰。她自小就勤奋好学,16岁时以金奖毕业于中学。25岁来到法国留学,住在学校附近一间阁楼上,没有灯,没有水,只在屋顶上开了一个小天窗。她一心扑在学习上,26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学校物理系。第二年又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该校的数学系。玛丽的勤勉、好学和聪慧,使她赢得了李普曼教授的器重。在荣获物理学硕士学位后,她来到了李普曼教授的实验室,开始了她的科研活动。1898年,31岁的居里夫人与丈夫发现了钋,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
居里夫人36岁时,与丈夫一起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39岁时,丈夫不幸遇车祸身亡。这一沉重打击,一度几乎使她成为一个毫无生气、孤独可怜的妇人。但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居里生前的嘱咐激励着她。她勇敢地接替了居里生前的教职,成为法国巴黎大学的第一个女教授。
44岁时,她又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两次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67岁时,长期积蓄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所造成的白血病无情地夺去了居里夫人宝贵的生命……】
一.提出目标,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目标: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品读重点句段,感悟人物形象。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三个方面:外貌美、科学精神美,还有淡泊名利的人格美。这美丽确实不简单。爱因斯坦说过:任何科学研究,相对于过程来说,结果是微不足道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居里夫妇研究实验的过程,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提炼镭的片段,从作者描述的具体事例中,找出最能表现居里夫人科学精神美的句子,看看句子中哪个词让你印象深刻,画下来,读一读,写上你的体会。
二.品读第3段,感悟“美丽”
(一)自读课文
学生自读提炼镭的`片段,画出最能表现居里夫人科学精神美的句子,并结合上下文和课外资料在书上批注,写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个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课文,感知语言表达的内涵,体会人物可贵的科学精神。】
(二)交流分享
汇报交流自读成果,师相机引导。(依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预设一:“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抓“一锅一锅”等关键词体会地实验过程的漫长、艰辛、枯燥,从而感受居里夫人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
师引导:学会抓关键词进行品味,这不失为一个理解句子的好方法。同时,它之所以成为关键词,是因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它有特殊的含义,能够影响文章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由此可见作者在行文中用词的严谨,这也告诉我们日后的写作中要注意用词的准确达意。
预设二:“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1.理解“烟熏火燎”、“点点烧痕”
(1)观察字形,想象“烟熏火燎”的画面。
你从哪些词中获得了环境恶劣的信息?“烟熏火燎”这个词很有意思,你发现了这个词有什么特点?出现了四个“火”——“熏”的四点底也是“火”字旁的变形。那是一个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出来吗?(体会实验室环境的恶劣,体会居里夫人不惧危险,执着追求,甘于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居里夫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
(2)品味“点点烧痕”,读出自己的感动。
2.理解“废弃的破棚子”。(可结合课外资料《居里夫人传》里关于“破木棚”的描述来理解。)
【补充资料(摘自《居里夫人传》):
资料一:这是个没人用的棚屋,屋顶的天窗玻璃早已破碎,一下雨就漏。以前医学院把这地方用作解剖室,但是长久以来,人们觉得这地方就是停放死尸也不合适了。棚屋里没有地板,地面上铺着一层不平整的沥青,家具只有几张破损的厨房桌子,也不知道这里为何会挂着一块黑板,还有一个旧的铸铁火炉,上面的烟筒已经生了锈。
资料二:棚里有好几个天窗,夏天阳光直射进来,里面闷热得像个蒸笼一样。天一下雨,雨就淅淅沥沥地落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居里夫人就把漏雨的地方用粉笔圈起来,不敢把仪器和笔记本放在禁区里。冬天天寒地冻,即使生上一炉子炭火也无济于事,因为四处漏风的木棚根本不能保温。木棚里连个烟囱也没有,有害毒气弥漫整个屋子里,让人喘不过气来。】
3.理解“终日”“可能”。(联系上下文等理解)
承接“烟熏火燎”、“破棚子”带给学生的感受,体会“终日”、“可能”。
终日是什么意思?(一天从早到晚)居里夫人这样工作,仅仅是一天两天吗?(不是)那是──(三年又九个月)从文中哪个词中可以看出:即使他们付出这么艰辛的劳动也不见得就能提炼出镭?(可能)但是他们还是继续努力,直到实验成功。
预设三:“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抓住“三年又九个月”、“成吨”、“0.1克”来体会语言的魅力)
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时间很长,成吨的矿渣,只有0.1克镭。)三年又九个月、成吨、0.1克,从三个数字的强烈对比中,你感受到这0.1克镭来得──(很不容易)你们知道0.1克镭是多少?它比圆珠笔笔尖还要小,可就是这点镭的发现,为人类治疗癌症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她为人类开启了原子核研究的大门。此时,你们还觉得这0.1克镭小吗?它的贡献是──(巨大的)大到居里夫人愿意为之付出──(三年又九个月时间、美丽的容颜、青春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三个数字的强烈对比,就包含着这么多的内容,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设计意图:简约、清晰地直捣重点——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大胆取舍,集中精力,聚焦“美丽”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展开教学。着重抓住“烟熏火燎”、“终日”、“成吨的矿渣”、“0.1克镭”、“三年又九个月”等关键词句细细品读,同时习得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等写作方法。】
(三)领悟“美丽”的表达内涵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抓关键词,还结合课外资料、联系上下文等,从不同角度品味居里夫人的美丽。学到这里,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居里夫人?(坚定、执著、刚毅)
小结作者的表达特点: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居里夫人人生中具有典型性的片段,由表及里,使居里夫人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迁移练笔,实践运用
请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课文提供的信息,抓住人物的衣着、长相、动作等,写写你脑海中出现的“实验室里的居里夫人”的形象。
【实验室里的居里夫人:三年又九个月,1360多个日日夜夜,居里夫妇进行数百次的分离,数千次的实验。在烈日炎炎的夏日,______________;在大雪纷飞的冬天,____________;在倾盆大雨中,____________;在狂风怒号时,____________。】
学生写片段,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写字姿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发挥想象,写一写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的形象。这是想象的过程,书面练笔的过程,也是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而学生的练笔,也是在感受汉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实现言语意义的再次建构的过程。】
三.自读4—6段,自主品味“美丽”
1.回顾学法:边读边想,发掘问题。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运用工具、查找资料。
2.用刚才的方法自由阅读课文4—6段,品味“美丽”,感悟写法。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运用之前的学法自读,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拓展,既促进了学法的迁移、巩固,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又很好地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五.播放录像,升华美丽
同学们,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力量有如此的坚定与执著?在居里夫人眼中的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纪念镭发现25周年的纪念日上居里夫人的讲话。
(播放录像)
结合板书小结:同学们,这就是居里夫人美丽的一生,她的美丽是融(美貌,精神,人格)于一体,正是这样的美丽,它定格在历史上,也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也正是这样的美丽才是──(跨越百年的美丽)我们相信,这份美丽,不光会跨越百年,甚至会跨越千年、万年,这是一份永恒的美丽。居里夫人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好好品读。
六.回顾总结
1.体会文章写法。
为什么课文能给我们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呢?作者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写了几件事来表现人物?(写人离不开事写事离不开人)
2.回顾学习方法。品读重点句段主要方法有边读边想、发掘问题、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运用工具、查找资料。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上,了解课文内容只是阅读的开始,引导深入探究作者如何写的才是学习文本的重点。从某个角度而言,学习策略,就是那钓鱼的方法,就是那只会生金蛋的“鸡”。】
七.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背诵喜欢的部分,抄写喜欢的句子。
2、推荐阅读书目《居里夫人传》。
3、运用学到方法读课后“阅读链接”,将体会到的感悟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从背一背、读一读、写一写三个方面给学生做了提示,让“美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阅读的广度和宽度,增加教学之厚度。】
【板书设计】
四.回旋读文
同学们,在提炼镭的过程中,居里夫人坚定、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已深深打动了我们。文中像这样的描述还有很多,接下来,就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居里夫人的美丽。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
居里夫人的一生是执着追求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回味着她一生的美丽,我们仿佛又看到一百年前,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报告会上的图片):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我们怎能忘记,三年又九个月,一千三百六十多个日日夜夜,化验室里──
【(居里夫人在化验室的图片):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我们又怎能忘记,她获得了许许多多荣誉,但是──
【(居里夫人年老的图片):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作者梁衡在记事的过程中,被居里夫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深深感染,所以当叙述了居里夫人据两位科学家发现X光后提出新的思考,发表了这样的看法——
【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当叙述了居里夫人在恶劣的环境中花了三年又九个月的时间发现了镭之后,发表了这样的看法——
【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当叙述了居里夫人为科学事业奉献了美貌、健康后,又情不自禁地发表了这样的看法——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最后,作者觉得他的评价力度还不够大,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话高度评价了她的淡泊名利——
【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决不排除教师的积极引领和智慧唤醒。此环节,“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教师的引领下,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了个来回,在这样回环照应的读文中,促进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也使文本的语言内化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标教案3
创意说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课文——语言美、意境美。这篇教学设计的视点放在一个“美”字上,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读美文,品美点,背美句,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教学的目的。
教学步骤
导入:美文需要美读。今天我们从“美”的角度来学习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探求的眼光来发现课文中的美。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美文。
1.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从“美词、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选择内容朗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品味美点。
第一层次的活动: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掌握的课文中的美词:(略)
2.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的`课文中的美句: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3.请同学们推选课文中的美段:(略)
教师略作点拨:(略)
第二层次的活动:
1.请同学们品味课文中的美点,每人自选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各个角度的内容都可以说。
2.同学们准备,同学们活动,老师的评点穿插其中。
·美在叠词的运用。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美在短句的运用。好读,不拗口。如“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美在按句排列。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美在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美在画面、意境。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切织成了一种绚丽的境界,吸引、感染着读者,使读者获得美的熏陶……
第三个教学板块:背美句。
1.学生在书上用笔勾画出美句。
2.进行背诵美句比赛。
语文新课标教案4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走进祖国西部”为专题组织教学,教材选择了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章,使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西部的建设与发展,了解西部的文化与风情。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走进祖国西部、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情感。《草原》、《白杨》、《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优美的语言文字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得益彰。
教师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要注意激发学生了解西部,走进西部的兴趣,读懂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积累优美句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景物,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回顾·拓展1”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不断进行改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写作方法,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在交流中能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的20个生字,会认、会写、会用;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的27个二类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
4.体会重点句、段的含义。
5.积累本组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并试着背下来。
6.通过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并激发口语交际和写作欲望,进行写作。
7.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朗读、领悟,体会作者的感情。
2、有意地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间的整合。
3、通过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并激发口语交际和写作欲望,进行写作。
4、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读、悟理解课文。
2、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扩展的知识面,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继续引导深入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吸收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科学素养。
5、在教学中,教者应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一些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熏陶。
语文新课标教案5
教学内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课文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记“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问题讨论法、谈话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鲜花等
学情分析
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但是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不同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抒发美的能力。
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积累本课优美的词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因此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文字等手段,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读,在读中生情,读中悟情,由文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情感体验,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作者,揭题课题
1、出示季羡林的图片。同学们,看,他精通十二国语言,享有东方学者的盛誉,是北京大学的资深教授,他曾教导我学习要做到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同学们,让我们恭恭敬敬地喊出他的名字--季羡林
2、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二十五岁的季羡林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到德国留学,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故地重游时,感慨万千,后来写这篇名作---《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出示课题:齐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强调:谁的花是让谁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150页,在预习的基础上,认识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字词:
脊梁 颇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3、下面请大家浏览课文,找出能高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开始......
4、好了,同学们,谁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生交流:(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老师板书:奇丽、奇特
三、精读第3自然段,感受“奇丽的景色”
1、师:同学们,读文章我们就是要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来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但是,读课文仅有这一点感悟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深入到字里行间去,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呢?请找出来,读给同桌听,抽生读........
2、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这两句话,用横线画出景色奇丽的词语,开始.....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用自己的智慧化作了一条条美丽的线条。
抽生: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看到这两个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生回答:花很多,很美,百花齐放,花儿争奇斗艳......
(2):应接不暇
这个词语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应接不暇在这里指花很多,眼睛忙不过来。
(3):花的海洋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儿比作海洋,非常贴切。
(4):山阴道上:在山阴的路上走,山水相映,美不胜收,让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这里形容德国的街道上家家户户都种着花,应接不暇。
(5):任何:指德国的每一条街道。
(6):家家户户:是每家每户。
老师小结:亲爱的同学们,走过这条街,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走过那条街,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走过每一条街,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4、看,刚才我们谈论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师:播放幻灯(读: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闻着花香,赏着花景,望着窗外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的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同学们,此时此刻,当你走在这样的街上,你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心旷神怡 赏心悦目 心情舒畅......)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好心情读一读吧,生朗读......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5、师小结:同学们,读文章就应该像这样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进行领悟,想象画面,读出意境,融入作者的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板书:品关键词句
四:精读2.3段,感受奇特的`民族
1. 师:德国这个民族,他们养花与我们中国人有什么不一样呢?也就是说,他们的奇特在哪儿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德国民族的奇特的句子,并说一说我们感到奇特的理由。
生读.......
老师看到同学们的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举了起来。
抽生读句子:
2、屏幕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奇特在哪里?生回答....
3、全班同学一起来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问:奇特在哪里?
生回答:......
师继续问:什么是脊梁:在这里只花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出示图片:我们来看一看,这就是花的脊梁。如果脊梁朝外,那花朵就朝里;如果脊梁朝里,那么花朵就朝外。
师引导:德国人奇特表现在:我们喜欢花的人才养花,德国人是家家户户都养花;我们是把花养屋里,他们是把花(生回答: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我们是看屋子里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他们是:(生回答:花朵都朝外,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也就是说,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问:只是一个房东太太是这样吗?不是的。那你还从哪些语句体会到奇特?
(出示课件):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奇特在哪里,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师:同学们,真好!用课文中的八个字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生交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呢?舍己为人、先人后己、助人为乐......
师:全班同学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多么精炼的八个字呀 !多么崇高的境界啊!那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这些句子中,主要体现在哪里?哪些句子表现出人人为我,哪些句子表现出我为人人。
生回答:
课件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些句子表现出我为人人。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些句子表现出人人为我。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小结:同学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可以说是我为人人,父母辛苦养育我们,也可以说是人人为我;我值日是我为人人,别人值日时人人为我;走在社会上,我们要遵守社会公德,这是我为人人;为我们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是人人为我;清洁工给了我们干净的环境,那是人人为我;出租车上的驾驶员为我们服务,那是人人为我......是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希望同学们时刻做到我为人人,那时候,人们也会做到人人为我。
五、精读第四自然段,抒情总结。
伴随着季先生,再次走进德国,重温旧梦。
师:四十五年过去了,年迈古稀的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呈现在他眼前的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找到课文中的句子大声地读出来。
生读......
课件出示句子:
1、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出示句子
师问:从“又”和“都”体会到了什么?(又表示再一次。季老第二次来德国,时隔多少年--四五十年,不是一年,不是两年,而是四五十年,是半个世纪,德国人的魅力依然没有改变。)
2、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生回答.....
师小结:时光荏苒,世事变迁,这种美丽的景色一直延续到现在,(同学们,不变的仅仅是美丽吗?还有什么?
生回答:.......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师:让我们一起说:不变的还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同学们,我们就该这样读书,不仅读懂文字表面的东西,还要读懂文字背后的故事,明白吗?此时此刻,面对如此崇高的精神境界,难怪季老,难怪我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一起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三自然段,让我们记住美文,背诵下来。背诵也是有方法的,同样可以抓住关键词句来背,我们试一试。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生开始练习背诵,再全班一起背诵,不会背诵的看黑板。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记住了。同学们,种花只是件平常的小事,作者季羡林老先生却从奇丽的景色背后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民族,从花的美丽中感悟到了人的精神,感悟到了一个民族的境界。你们知道这在写作方法中叫什么吗?------以小见大。
板书:以小见大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关键词句的方法,快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样,我们运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快速高效的背诵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且还领悟了季老当时的情感,初步知道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那就是:以小见大。很好,让我们记住这样的好方法。
板书:悟写作方法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活学活用。同学们,大家看,德国人能做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相信:我们也能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六:作业设计:
1.查找并阅读有关季羡林先生的作品。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抄写课文中描写花的句子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你们,下课!
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抓关键词 奇丽
奇特
悟写作方法 以小见大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了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在讲述民俗的同时,用最简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自然而然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
这堂课上下来,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从字、词、句、段、篇到阅读,再到写作方法,思路清晰、完整,努力营造轻松紧凑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初读感知时就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重点学习指导“奇丽的景色”和“奇特民族”的句子,引导出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 “颇耐人寻味的”。 使整个课堂围绕一个主线设计,板块清晰、简约,营造了一种既轻松又层次鲜明的教学节奏。
2、坚持以读为本。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清醒地认识到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通过抓住“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这一些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先从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品味。
3.每个环节的设计比较新颖。主要表现在:突破了以往从头到尾进行教学这一习惯,我是引导他们先找中心句,再让他们去探索原因,去感悟。
4、在教学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处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时候,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让他们彻底的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知道要首先做到我为人人,才会有人人为我的美好境界。
5、在理解:“在屋里里的时候,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事先准备了实物--鲜花,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花朵朝外的时候,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茎和叶子,这就是脊梁,更好地为下文学生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铺垫。
6.读想结合,品读入境。文中奇丽的美景让人陶醉。在教学时,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 近距离的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7.读写结合,提高素养。语文的读实际上是为“写”服务的,阅读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小练笔,对增强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课上,我让学生悟出了写作方法:以小见大,准备下一节课进行小练笔,使学生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还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
1、教学中还没有找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尽管在课堂中我努力地让自己自然,尽量做到感情丰富,但始终还是没有很好地将学生的心灵唤醒,一同感受那情那境,并达到情感的共鸣。
2、课堂上还未能很好地展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特别是在评价表扬学生方面,对于学生的表现评价得的方式过于单一。
3.尽管课前我的教案设计得比较合理,但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上,我觉得我还是缺乏经验的。
4.在教学“奇丽的景色”的这部分内容时拓展得比较少,让学生失去了一个迁移运用的过程;
5.在朗读指导时虽然形式多样,也充分保证了读的时间,学生的情感还有待更好地激发。语言文字训练不够扎实。
希望以后能弥补不足,争取做得更好。
语文新课标教案6
【创新教案】
21.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运用“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的学习方法,去理解体会重点词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模仿声音等手段,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
你听过动物的声音吧?当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麻雀在窗沿唱歌;当一只小狗忙着啃骨头,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老母鸡在啄米吃,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
你听过风的声音吧?当清风掠过明月,当微风拂过树梢,当寒风呼啸着穿过田野,当狂风卷起巨浪,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
你听过水声吧?当山间的清泉奔向溪流,当哗啦啦的大雨砸向屋顶,当小水滴清脆地落到盛水的盆里,你总该听到些什么了吧?
2.学生自由阅读,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声音是无处不在的,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它。片段列举了风声、水声、动物的声音,这些事物我们再熟悉不过,但正是我们没用心去聆听,失去了听的兴趣,因而什么声音也没听到。同学们,丰富美妙的声音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地倾听生活中平平凡凡、朴朴实实、普普通通的声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精彩。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通过这篇课文我们来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合作,学习生字。
1.要求:自己试着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
2.教师巡视交流情况。
3.检查字词:(课件出示)
美妙 演奏 手风琴 感受 激动 乐器 虫鸣 翻动 歌曲
拂过 温柔 狂风 合奏 雄伟 乐曲
威力 打击 热闹 窗户 雨滴 汇聚 小溪 轻快 散步
轻轻柔柔 敲敲打打 呢喃细语 汹涌澎湃 波澜壮阔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叽叽喳喳 哗啦啦 唧哩哩 淙淙 潺潺
(1)指名读,齐读,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2)教师指导好这几个字的读音“奏”读“zòu”,不要读成“zhòu”;“喳”读“zhā”,不要读成“zā”。
4.引导学生积累拟声词。
(1)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叽叽喳喳”这样的词语。
(2)交流体会:拟声词,又叫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
(3)在平时的阅读和交流中你都积累了哪些拟声词?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课件出示:
水声:叮咚 淙淙 滴沥 淅沥 哗啦 滴答 咕嘟 扑哧 扑通
鸟声:布谷 喳喳 啾啾 啁啾 叽叽 嘎嘎咕 刷啦 扑棱
动物:唧唧 喔喔 咕咕 嘎嘎 呱呱 喵喵 咩咩 哞哞 汪汪 吱吱
人物:扑哧 喃喃 哈哈 呵呵 嘿嘿
树声:喀嚓 嘎巴 簌簌 唰唰
(5)学生阅读积累。
5.指导写字。
(1)师强调并范写“滴、敲、演”等字。“滴”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敲”的右半部分不要写成“支。”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投影展示优秀写字作业。
三、读通课文,熟悉内容。
1.解除了生字词的障碍,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松地把课文读下来了,自由读读课文,在每一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节序。(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节序)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3.指名读(任意选择课文某一小节)教师与同学予以点评。
4.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风、水、动物)
二、精读课文,主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声音,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书感受。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2)指导朗读: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①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微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吗?谁来模仿一下?(指名学生模仿沙沙沙的声音。全班学生模仿沙沙沙的声音。)
②教师评议小结:你听,这声音轻轻柔柔的,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小声说话一样,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
③指名读,教师作适当评价和指导。
(3)谈话过渡:微风是轻柔的,那狂风又是怎样的呢?
(4)指导朗读: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①你们都听过狂风吹起的声音吗?谁来学一学?(生模仿狂风吹起的声音:“呜呜呜!”)
②你看,狂风吹过来了,风声越来越大,森林的小树们都高兴起来了,兴奋起来了,激动起来了,这是一首多么有力量的`乐曲啊!你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吗?(学生自愿举手试读,师生评议,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大自然里的风,有时是轻轻柔柔的,有时是雄壮而充满力量的,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句完整的读一读好吗?(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6)教师小结:这段文字写得真美,作者在这里先写了微风的温柔,再写了狂风的雄壮,用这种对比的方法,写得如此生动细腻,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说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
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7)谈话过渡: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喜欢水的同学们,你们都勾画了哪些句子呢?把你的感受和我们说一说吧!
2.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①“滴滴答答……叮叮咚咚……”这声音多好听,这声音多美妙。像这样描写声音的词,我们叫作拟声词。谁能把小雨滴落在这些不同地方发出的美妙声音,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自愿举手朗读)
②指导朗读:在同学们的阅读声中,我仿佛感觉到这些小雨滴落到树叶上了,声音那么清脆好听。这些小雨滴落到房子上了,多么深沉有力。这些小雨滴落到窗户上了,像风铃一样清脆悦耳。
③自由朗读。
(2)课件出示句子: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①指名朗读。
②教师评议并小结:是啊,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就开始了,滴滴答答,丁丁冬冬,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谁来读一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③个别读,齐读。
(3)教师小结过渡:从一首欢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水真是大自然里的音乐家。快来看啊,大自然的动物歌手们也来了,生活在这充满音乐的自然里,他们多么快乐啊!谁想读读这一段?
3.生自主朗读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句子分角色读。
①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②走在公园里, ;
③坐在一棵树下, ;
④在水塘边散步, 。
⑤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 ,
!”
四、诵读课文,背诵积累。
1.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2.小组合作,互相检查。
3.小组代表,展示背诵。
五、拓展延伸:
现在正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春天,请你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大自然,走进公园里,去倾听一下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它的美妙,或许你还会有新的发现。
请把你的发现和感受写下来。好吗?
板书设计:
21 大自然的声音
风 呢喃细语
美妙 水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动物 唧唧喳喳 唧哩哩
…… ……
语文新课标教案7
1.找春天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难点:
认记生字,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一、画面引入。
播放早春的课件,学生说说早春的特点。
师: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口头扩词,看谁最能干。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1.读着课文,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自然段。
2.读第三自然段,能读出什么?
3.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
4.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四、朗读练习。
可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挑战读。
五、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师生一起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
一、复习巩固。
1.同桌抽读生字卡。
2.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
3.背诵课文。
4.个别抽背。
三、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
2.扩词练习。
3.重点指导“溪、摇、躲、躲”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
4.学生练习。
四、同桌合作学习,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五、迁移运用,拓展想象。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
六、实践活动。
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到野外实地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自己发现的春天,可以从气候、植物、动物、人们的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眼进行观察。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掌握字音。
重点字音:荣宿篱疏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教师范读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5、学生美读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9、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语文新课标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感受伽利略经过质疑和试验发现真理,并用公开试验揭示真理的过程,领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感受课文言语逻辑严谨、用词准确深刻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师:逐段朗读教学法。生: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1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1学生汇报:
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1学生汇报:
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2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
(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一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
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
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四、课外阅读
1、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2、有条件的话,在家中动手把实验做一做。
语文新课标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2.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3.学习拟人句,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4.展示自己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乡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口语交际训练。
难点:了解拟人句。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一、学习“口语交际”。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1.口头交流展示。
2.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
3.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二、学习“习作”。
1.精彩回放。
读一读上节课整理好的好词佳句。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情、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1)教师启发思路。
(2 )教师个别指导。
3.同桌互相交流。
4.推荐代表交流。
5.师生共同评议。
6.独立进行修改。
第3、4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学习“我的发现”。(出示课件)
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3.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4.换一换,将加点的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二、学习“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出示课件)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出示课件)
3.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三、学习“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展示反映农村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照片或视频。
语文新课标教案10
难忘的启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品质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的老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板书:知识做人
看到这两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难忘的启蒙
启蒙是什么意思?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令作者难忘呢?
3、作者在文中写与了哪些令他难忘的事情?
板书:抗日演讲两次批评宽容逃课
二、学习课文、体会内容
(一)抗日演讲
1、哪些段落写了抗日演讲?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3-5自然段,可以用心读读,可以拿笔圈画,也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想想这部分写了老师启蒙我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
2、指名交流板书:爱国
引导:那时我还小,不大懂得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老师们知道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3、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老师们显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勇气,怎么不令学生敬佩?
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两次批评
1、批评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好同学也不例外,作者在小学时有两个强项――作文和写字,为什么在这两个强项会受到批评?
2、指名交流
“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在告诫我什么?板书:正直诚实
为什么老师说“对我来说,丙就是不及格”?这句话告诫我什么?
板书:勤勉
3、对我的过错老师丝毫不放过,表现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名朗读老师对我的.批评
4、丰富插图内容: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根据课本描述,想象一下老师对我某次批评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受到批评后,我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5、虽然隔多年,但这样的批评作者还是刻骨铭心。同学们,你在的小学中有类似的情景吗?
回忆、交流
(三)宽容逃课
1、对学生的教育,老师一向很严格,但在作者印象中,老师对我们上日语课特别宽容,为什么?
2、联系课文讨论,体会老师爱国情感。
(四)首尾段落
1、引读:正因为启蒙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作者,因此作者一直向往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后来,作者沙健孙也走上了启蒙老师走过的路,成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我站在讲台上――――
2、理解重点句:既然我的老师……开花结果呢?
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齐读这句话
3、这一段与哪一段相互呼应?
指名朗读第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满怀深情。
三、欣赏歌曲、升华感情
1、的确,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启蒙老师播下怎样的种子,就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钱老师今天之所以站在讲台上跟你们上课,也深受我的启蒙老师――杨老师的影响。我也经常想起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天我把它带来与大家一起欣赏,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启蒙老师。
语文新课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法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难点:指导学生运用通过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受,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哪些景点?(出示课件)
2.导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出示课件)
二、自学课文,认读并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出示课件)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出示课件)
3.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朗读。
3.默读全文,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出示课件)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的段落并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2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二、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思考:作者见到了些什么?
1.(出示课件)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出示课件)理解“新绿”和“明艳”。
用一个词来形容入山景色的特点。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出示课件)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理解句子中的因果关系,感受句子的音韵、节奏美,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游览外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课件)思考:洞口和外洞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指名回答归纳。(出示课件)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三)感受孔隙的特点。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的特点的。
2.理解“孔隙”,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课件)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2)(出示课件)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受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4.小结: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从几方面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
再次品读,体会孔隙的小。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通过描写船小及作者的感受写出孔隙的特点。
(四)游览内洞,出示问题。
请问,内洞又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1.交流:内洞的特点是:黑,奇,大。(出示课件)
2.品读句子。(出示课件)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值得观赏。
想象说话: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会有些什么样的形状,什么样的颜色呢?
(出示课件)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不仅形状变化多端,而且颜色各异。看,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拓展。
1.双龙洞美景展示。(出示课件)
2.齐读课文,全文小结。(出示课件)
四、课外延伸。
1.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为大家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明艳)(突兀)(大)(窄矮险)(黑奇大)
教学反思
一、抓主线,散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在黑板上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这是一篇游记,一定要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文章的主线,可以使教学散而不乱。特别是一些长篇幅的课文,更适其法。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读读悟悟,精彩在演示中生成。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是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只有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可以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切身体会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切实感受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课后习题答案
2.游览的过程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内洞极其简单,伸手不见五指。借着幽弱的灯光,“我们”看到了洞顶蜿蜒欲飞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在“我们”头顶张牙舞爪。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颜色各异,置身洞中,“我们”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依据形状将它们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等。
3.第一组:这句话说明溪流的样子和声音的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时而”说明了溪流的蜿蜒曲折。由于溪流宽窄不一,才造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和“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现了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同,流水声音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说明作者当时的游兴正浓,表达了他对涓涓细流的赞叹之情。
第二组:这句话写出了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形象。
第三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也……”说明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须再比做什么。
语文新课标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酥软、踉踉跄跄”等词语。
2、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
预习要求
读课文,找出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再想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学习指导
先让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在组织学生重点阅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感受武松的英雄形象
教学方法
谈话法,导读法。
教具准备
《好汉歌》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习汇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2)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
(3)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教师适时指导。)
(4)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四、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三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你能说说对三部名著的初步印象吗?
2.小结:《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五、课外拓展
1.阅读《水浒传》。
2.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学习方法交流: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讨论
作业
1.阅读《水浒传》。
2.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
书
设
计
景阳冈
喝酒(语言)
上冈(心理)豪放无畏
打虎(动作)机智勇敢
下冈
教
学
后
记
检签记录
语文新课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字。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重要电话的重要性,懂得做事要讲诚信,做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教学重点:
理解重要电话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
理解重要电话的重要性
教学具准备:
字典 词典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20课重要电话(板书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读课题质疑,简单板书:什么电话?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吗?当你一个人在家时,有什么感觉?学生说出自己一人在家的体会。
师:我们一起看看书中的小女孩是怎样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把字音查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板书)
3、两个人互相检查读书。
4、指名分段读课文,集体评。
三、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并找出重要电话是什么?
1、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谁来说说重要电话是什么?
重要电话就是天亮时妈妈打来的电话
四、理解这个重要电话如何重要
1、讨论:为什么这个电话重要?
边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2、汇报交流 在交流时学生要边读边说出重要电话重要的原因,重点弄清以下三点
(1)妈妈打电话的目的,意在引导孩子夜里一个人在家锻炼胆量,成为勇敢的孩子,育人的目的重要。(板书)
(2)从妈妈打电话的时间和内容看,是了解莎莎是否在家,是否克服了胆小,育人的结果重要。(板书)
(3)从莎莎等电话过程及结果看,等电话真正起到了激发孩子思想斗争,不断克服胆小的作用,育人的过程很重要。(板书)
(3)莎莎是个怎样的小女孩?从哪看出来的?妈妈怎样?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班内交流预设:
1、莎莎是个胆子很小的女孩。
2、莎莎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3、莎莎是个能克服困难的孩子。
…………
要找到相应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莎莎开始很害怕,而且几次想逃跑,但最终她逃跑了吗?为什么?
莎莎没有逃,因为她怕那个重要电话是病人找妈妈的。
老师还觉得莎莎的妈妈是个很聪明的人?你们有什么看法?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发表学生的个性化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说的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当中有价值的见解。
让学生多读,提倡个性化的朗读,读出莎莎的害怕及心里的矛盾。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莎莎心里的变化,发现莎莎身上的优点。
引导学生体会出莎莎还是个很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孩子。
五、变换角色朗读课文
让学生把文中的“莎莎”都该为“我”来读
六、小结
1、与家长说说,学习完这篇课文,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应该向莎莎学习什么?
板书设计:
课外拓展:
你有这样的经历吗?你的感受怎样?把自己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
语文新课标教案14
一、复习
1、测读生字
2、朗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请读懂的同学讲讲读懂的内容。
3、师点拨
4、再自由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钻出地面,长成了竹笋,再长成 。
三、学习重点段
1、师引导:笋芽儿在地底下时看到的是什么?
笋芽儿钻出地面后看到的'是什么?
2、师引导:大家喜欢读哪一段?
3、齐读第6段,完成练习。
笋芽儿( )钻出了地面
( )
看到了 ( ) 明亮美丽
( )
4、这个世界真美啊!指导朗读。
5、自由读第7段后组成小组进行表演。
6、齐读:要求读出笋芽儿成长的快乐、自豪。
四、朗读第1—5段,完成练习
笋芽儿在( )时候醒来, 和 呼唤笋牙儿, 给笋芽儿穿上一件又一件衣服。
五、课后小结;
六、作业布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语文新课标教案15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故事梗概,体会汤姆·索亚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2.通过阅读、理解精彩语句的深刻含义,进一步品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3.激发阅读原著和文学名著的兴趣,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与欣赏水平。
2.教学重点
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故事梗概,品读精彩片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汤姆·索亚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把握文章中心,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播放《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视频片段,汇报预习内容。
师:同学们,你了解视频当中的人物吗?你知道视频中的故事选自于哪本书吗?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你知道些什么?(指名回答介绍《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及作品)
参考资料:《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著作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因而汤姆·索亚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青少年英雄人物。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作家。童年时代,他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他在此地的见闻,成为他日后写作的题材与特色。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他的第一篇引人注目的短篇小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他的一生著作颇丰。《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汤姆·索亚历险记》等都是他的不朽名作。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作品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汤姆·索亚历险记》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的圣比得斯堡镇为背景,描写少年汤姆·索亚和他的伙伴哈克贝利·费恩及贝琪·撒切尔的冒险故事。其中不少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蕴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作者以其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彩刻画,使这个可爱的“顽童”形象饮誉世界。小说看似是儿童历险故事,实则揭示讽刺美国学校教育和社会“文明”对儿童心灵、天性的摧残。汤姆和哈克一再逃离躲避社会,正是因为他们感到生活在窒息的牢笼中。
师: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来了解这个小英雄惊心动魄的历险吧!
二.学习任务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体会汤姆·索亚的性格特点,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做到“爱读书会读书”,提高阅读与欣赏水平。
三.深入课文 仔细研读
1.指名读故事梗概,了解故事梗概内容,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3.质疑解疑,深入理解。(在学生整体把握故事梗概的基础上,随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
(1)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小组合作准确概括五次历险的内容,一人表格记录)
共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第一次是他与哈克半夜到墓地试胆量;第二次是他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第三次是他和哈克到鬼屋子寻宝;第四次是他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这是真正的历险);第五次是他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强盗藏匿的金币。
填写表格:检验胆量 海盗生活 鬼屋寻宝 山洞迷路 寻到金币
(2)根据表格,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看看谁的口才最捧!(组内说,推举一人全班说)
A: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烂漫、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的冒险经历。
B:汤姆·索亚是一个淘气的机灵鬼,在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他和哈克去墓地检验胆量,却看到乔埃杀死了一个医生,又嫁祸给彼得。他们又到杰克逊岛当“海盗”,回来后出庭为彼得作证。后来汤姆和贝琪在山洞中迷路,意外遇见乔埃,并且吓跑了他,脱险之后,汤姆和哈克回到洞中挖出了大量金币,他们回到镇上,成为了英雄。(结合表格复述)
C:①汤姆有几个好朋友:乔奇、班恩、吉姆,但最和他“臭味相投”的是镇上那个脏兮兮的流浪儿哈克。
“臭味相投”本是贬义词,但是作者加上了引号,一下子就使它们显得不同寻常。这些词语,透露出作者戏谑的意味,同时也传递出他对孩子们自由活泼性格的喜爱和赞赏。
②阴风吹拂下,他们目睹了一场斗杀:乔埃杀死了医生鲁宾逊又嫁祸给醉鬼彼得。两个孩子都害怕凶悍的乔埃,相互发誓决不开口。
在梗概中还有这样一句──“镇上要开庭审理彼得杀人案了,汤姆和哈克出庭为彼得作证……”这两句话似乎互相矛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汤姆和哈克的正
③晴朗的夜,明亮的星,灌木林丛,篝火野餐;没有了大人的训斥、牧师的教诲、法官的威严、老师的惩罚,有的是沙滩、草地、树林、鸟儿、松树、蝴蝶……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里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
4.阅读精彩片段,小组合作探究人物的特点。
(1)浏览精彩片段,具体说说精彩片段讲述了什么内容?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A:(主要讲述了汤姆与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讲了贝琪的妈妈和汤姆的姨妈悲痛绝望的心情;再写人们看到汤姆与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夜晚;然后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了他们在洞中的经历,并得知山洞被封。)
补充:精彩片段中出现了几个人物?(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汤姆不仅聪明勇敢,而且有乐观向上的品格与精神。当他与贝琪在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他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说明他有执著的`精神和永不放弃的毅力。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他利用风筝线来探路,说明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当他恢复体力后就去看望朋友哈克,说明他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当他讲述精彩的历险过程时,还不忘夸张吹嘘一番,说明他是个顽皮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说明他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
梗概中只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汤姆和伙伴的“海盗生活”,但是从中不难看出,与其说“小海盗”们向往做海盗,毋宁说他们向往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顺应天性、以自然为伴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孩子内心纯真的向往,使他们的淘气调皮带上了可爱的色彩。
B: 语言描写非常生动,轻松、幽默的表达方法。如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地“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先悲后喜,使镇上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充满喜剧气氛。
(2)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①生性顽皮、有点叛逆,喜恶作剧、喜出风头。
②天真活泼、有勇有谋、乐观自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③有正义感、有侠义精神、有男子气概。
④向往自由,喜欢冒险。
四.赏析全文,课后品悟。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构思精细,故事情节曲折有趣,语言简练生动,人物刻画生动逼真,尤其是心理描写有独到之处。
小说塑造的汤姆·索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小英雄,他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清晰生动、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克·吐温在描写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儿童时,并没有仅停留在人物的一般刻画上,而是按照儿童的天性发展,对儿童的心理方面也作了较深层次的描述。
小说以汤姆·索亚的传奇式经历为线索,颂扬了汤姆·索亚及他的小伙伴们天真淳朴的心灵。使儿童的灵动活泼和现实生活的陈腐刻板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一些社会弊病和黑暗面,也无情地嘲讽了庸俗的小市民的习气和高傲的贵族的性格。
《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将作者擅长讲故事的技巧和机智幽默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整个故事的叙述十分自然流畅,对自然景观和人物的描写也一如既往,刻画得十分细致逼真,描述充满幽默诙谐,作者尤其对家乡风光的描写饱含深情。
【语文新课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新课标教案06-20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案05-20
《语文新课标》教学反思04-19
一年级语文新课标教案02-08
新课标六年级语文教案03-03
新课标二年级语文教案03-05
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5-20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新课标教案03-19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的五年级语文教案01-06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