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教案

时间:2024-06-21 17:00:1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新课标教案(优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新课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新课标教案(优选)

语文新课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字。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重要电话的重要性,懂得做事要讲诚信,做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教学重点:

  理解重要电话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

  理解重要电话的重要性

  教学具准备:

  字典 词典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20课重要电话(板书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读课题质疑,简单板书:什么电话?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吗?当你一个人在家时,有什么感觉?学生说出自己一人在家的体会。

  师:我们一起看看书中的小女孩是怎样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把字音查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板书)

  3、两个人互相检查读书。

  4、指名分段读课文,集体评。

  三、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并找出重要电话是什么?

  1、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谁来说说重要电话是什么?

  重要电话就是天亮时妈妈打来的电话

  四、理解这个重要电话如何重要

  1、讨论:为什么这个电话重要?

  边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2、汇报交流 在交流时学生要边读边说出重要电话重要的原因,重点弄清以下三点

  (1)妈妈打电话的目的,意在引导孩子夜里一个人在家锻炼胆量,成为勇敢的孩子,育人的目的重要。(板书)

  (2)从妈妈打电话的时间和内容看,是了解莎莎是否在家,是否克服了胆小,育人的结果重要。(板书)

  (3)从莎莎等电话过程及结果看,等电话真正起到了激发孩子思想斗争,不断克服胆小的作用,育人的过程很重要。(板书)

  (3)莎莎是个怎样的.小女孩?从哪看出来的?妈妈怎样?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班内交流预设:

  1、莎莎是个胆子很小的女孩。

  2、莎莎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3、莎莎是个能克服困难的孩子。

  …………

  要找到相应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莎莎开始很害怕,而且几次想逃跑,但最终她逃跑了吗?为什么?

  莎莎没有逃,因为她怕那个重要电话是病人找妈妈的。

  老师还觉得莎莎的妈妈是个很聪明的人?你们有什么看法?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发表学生的个性化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说的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当中有价值的见解。

  让学生多读,提倡个性化的朗读,读出莎莎的害怕及心里的矛盾。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莎莎心里的变化,发现莎莎身上的优点。

  引导学生体会出莎莎还是个很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孩子。

  五、变换角色朗读课文

  让学生把文中的“莎莎”都该为“我”来读

  六、小结

  1、与家长说说,学习完这篇课文,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应该向莎莎学习什么?

  板书设计:

  课外拓展:

  你有这样的经历吗?你的感受怎样?把自己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

语文新课标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 (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1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语文新课标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九义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对中国戏曲已经作了概括的介绍,对戏曲的流派及特点均有所涉及,但比较简单。要上好这堂课,教师必须作好充分准备,既要收集相关影碟、录音,又要查找相关网址,并对收集到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析:

  由于地域限制,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戏曲缺乏基本的了解,根本不感兴趣,因此连最基本的常识都知之甚少。但也有个别学生由于家庭的影响,对中国戏曲中的京剧有所了解,甚至对京剧中的著名片段还能摹唱。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学生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戏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设计理念: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结合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充分利用现有图文影像资料和个别学生已有的戏曲基础,给学生以形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常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戏曲艺术的熏陶,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通过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唱脸谱》、京剧《打虎下山》、豫剧《花木兰》VCD光碟;川剧选段《营门斩子》录音磁带;

  3、学生李婉准备京剧片段;

  4、收集相关网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播放《唱脸谱》VCD光碟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一首关于京剧脸谱的歌曲。京剧是地地道道的国粹,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自它诞生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东方“歌剧”。(播放课件中关于京剧脸谱的幻灯片)这几张脸谱只是京剧脸谱中的一小部分。其实,京剧脸谱也是一门艺术,其中的色彩和图案都很有讲究,请大家阅读p.149“京剧脸谱”。

  二、欣赏京剧《打虎下山》片段。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平时对京剧的了解,说说你听了京剧的感受。(只要说说大致印象或感受即可,不必要求过严)。

  三、学生李婉演唱京剧《红灯记》片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其余学生欣赏。教师点评。(多媒体链接到中国文化信息网:www.ccnt.com.cn,打开关于京剧特点、流派、剧目等内容。)

  四、学生阅读参考资料,对中国戏曲进行较全面的了解。(结合屏幕显示,教师向学生讲述中国戏曲的几大剧种及其特点、剧目和主要表演艺术家等内容。)

  五、欣赏其它几种戏曲的精彩演段。(欣赏完每一片段后留3分钟时间讨论该剧种的特点和与京剧的异同。)

  1、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配放Flash动画;

  2、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3、川剧选段《营门斩子》。

  六、教师总结中国戏曲的发展史和主要特色。(幻灯显示)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中国戏曲,就是要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而培养我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情感,陶冶我高尚的艺术情操。

  七、活动安排。

  1、学唱一曲你喜欢的中国戏曲片段,剧种不论;

  2、到县剧团了解川剧及其它地方剧的现状和发展;

  3、通过Internet网查阅中国戏曲的相关资料。教师提供网址。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拟定详实周密的活动方案,教师签署意见后方能开展活动。要尽可能地将活动中的各种情况考虑周到,比如,学唱什么剧,跟谁唱,歌词和曲谱哪里去找;采访剧团时应询问哪些问题,该怎样问;在网上找什么,记些什么等等;

  2、注意安全、纪律和礼节。

  八、效果检查评比。

  1、结合团队活动,开展一次中国戏曲摹唱擂台赛。

  2、将了解到的关于川剧和地方剧的知识写成一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的作文。

  3、班内或同年级交流网上查阅的资料。

  课后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不仅了解到了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而且培养了一定的戏曲兴趣,陶冶了学生情操,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艺术修养,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戏曲艺术的情感。同时,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语文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语文新课标教案4

  教材分析:

  中国有句成语,叫作“将心比心”。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善集》中有云:“物我一体,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这是篇略读课文。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力。两个小故事在表达上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故事情节结构类似。都先写我亲耳听到和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然后写我自己的感受,让读者领悟到其中的深意。教学时可采用扶放结合,通过自学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

  特别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最使人感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采用反复朗读、移情体会的方法,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体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的思想境界。同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并创设情境,延伸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让学生了解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预设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

  板书。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师介绍:这是中国的一句成语,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善集》中有云:“物我一体,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2、指名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

  3、交流:

  一位阿姨帮助素不相识的奶奶推门。

  母亲打针,护士扎了好几针才扎准,母亲没有责备,反倒给予鼓励。

  4、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温暖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1、自读这两件事,想想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第一件事。

  ①推开沉重的大门才松开手

  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

  要是你是那位阿姨,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

  ②阿姨轻轻对老奶奶说的话

  学生自由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③带着温暖的感觉读读这件事。

  3、交流第二件事

  ①母亲的神情、语言、动作

  如果你是这位母亲,你会这样做,这样说吗?

  读一读,说一说你的体会。

  ②引读:

  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③从平静的眼神,平静的话语中,你认识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④鼓励的结果

  4、复述这两个小故事。

  5、学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想对课文中的那位阿姨和“我”的母亲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平时生活中有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或者正好相反的事例)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学习文中两位人物的语言)

  ①在公共汽车上,一位红领巾给老人让座。

  ②一位年纪很大的老人忙着在山上种树。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4、朗读、背诵。

  请男孩子把这句话对女孩子说——

  请女孩子把这句话献给男孩子——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5、读名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台湾作家罗兰曾经这样说:“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和恨事。”

  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教师最后在板书上画一颗爱心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

  五、联系生活,指导实践。

  联系亲身经历,写写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将心比心

  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画于一颗爱心中)

  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教案5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方、半、巴”3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 系。

  教学重难点

  认字和朗读是教学重点。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认识12个生字。会写“方、半、巴”3个字。

  二、教学重点:

  认字和朗读。

  三、教学难点:

  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小朋友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猜个谜语,好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都不见。”(雨)

  2、大家都知道是雨,谁来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大雨、小雨、毛毛雨、雷阵雨、狂风暴雨。)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课文。(板书课题并注音:12、雨点儿)谁来试着读读课题?(指导读准轻声、儿化。)

  (二)、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究竟讲了雨点儿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读课文,喜欢的那一节多读几遍。

  要求: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和老师。

  2、指名将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的同学帮助正音纠错。

  3、随着读文出示生字、生词认读。

  (三)、看挂图,学习课文

  1、第一节 :

  〈1〉〈图一〉你看见了什么?看到雨点儿怎样?〈很小、很多〉多到怎样?〈数不清〉

  〈2〉理解“数不清”,指导朗读第一节。

  练习用“数不清”说话。

  〈3〉“飘落”什么意思?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飘落下来?

  创设情景,练习用“飘落”说话:秋天到了,风一吹,树上的叶子就飘落下来。

  〈4〉齐读第一节。

  2、第二、三、四节

  〈1〉(图2)数不清的雨点儿飘落下来。这时,半空中,一个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说起悄悄话来,让我们听听它们说了些什么。

  〈2〉大雨点儿要去哪儿?小雨点儿要去哪儿?(板画:有花有草的地方,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3〉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找出大雨点和小雨点分别是怎么问的,用直线画出来,读一读。指导学生体会“你呢”这句话没说完整。

  〈4〉分组读对话,指导读好疑问语气。分男女生扮演大雨点,小雨点读对话。

  3、第五节

  〈1〉同学们,读到这儿,你们想不想知道大雨点、小雨点去了那儿以后,那里的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我们去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吧!(自由大声读课文,找一找发生了什么变化。)

  〈2〉指名说说有花有草的地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板画)。

  (配乐图三)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那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配乐图四:荒地—有花有草)

  〈4〉师: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4、(看图三、图四)想象:如果你是小花、小草,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话。〉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雨点儿〉一课,知道了大雨点儿去了有花有草的地方,花儿更红,草更绿了;小雨点儿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那儿就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你们喜欢雨点儿吗?让我们带着喜欢雨点儿的感情去齐读全文。

  五、作业布置:

  回家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12、雨点儿

  有花有草的地方,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 系。

  二、教学重点:

  认字和朗读。

  三、教学难点:

  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雨点儿》这篇课文,这节课继续,老师请这一行的同学一人读一段。再认认生字。

  1、出示生字卡:数不清 云彩 飘落(生认读)

  2、出示生字。

  (二)、学习生字

  这些字你们在课文中已经认识,那么离开课文你还认识吗?拿出字卡老师读一个生字,你们找一个。

  1、指名一组上台。找到领读,并贴黑板上。

  2、生字“找朋友”(从12个生字中找,找字摆词,并领读)

  (三)、“我会读”生自由读课后三个句子,齐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方、半、巴”三个字都是独体字。要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把这三个字写均匀。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写、反馈,再练写。

  4、口头组词。

  (五)、布置课外实践活动的任务

  课余时间,请学生在家里的小花盆里栽花种草,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下雨或浇水后,花草有什么变化。

  (六)、练习

  1、在正确的读音后打钩。

  cai( ) shu ( ) fan( )

  彩 数 方

  chai( ) su ( ) fang( )

  2、想一想,猜一猜。

  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五、作业布置:

  课间观察:下雨或浇水后,花草有什么变化?

  六、板书设计:

  在田字格中写“方、半、巴” 三个字。

语文新课标教案6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太阳。同学们,看到在这个词语,说说你的感受。太阳这个词语给你怎样的感觉?

  是啊,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太阳是属于整个世界,是属于我们大家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大家一起读课题:太阳是大家的。

  2、从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简单说说,在上课之前初步体会“大家的”)

  3、这个课题,该怎么读得好听?想想,试试。

  (学生自己读课题)

  指名读课题。你认为该怎么读?强调“大家的”。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这是一首诗歌,请大家打开课本106页,自己大声地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老师指导)。

  课文里的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

  趁、陪着、晚霞、红彤彤

  (提醒:红彤彤的变调)

  这些生词在那些诗句中,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这是课文里的两个的生字,其中这个“陪”和我们学过的“部”非常像,不要混淆了。

  我们可以一起记:太阳不是属于一部分人的,她总是愿意陪着大家。

  (学生写字)我们一起读读这两个句子。从这两个句子里,你看出太阳是属于大家的吗?(说)

  三、深入研读

  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读课文,找找划划,你从哪个诗句读出:太阳是大家的。

  你找到哪个句子,让你体会到太阳是大家的?谁愿意来读读。

  反馈

  1、第二节

  太阳为哪些人和事物做了哪些好事?

  (注意:理解“拔”此处的含义)

  关注“……”说明太阳还做了很多好事。你试着来说说太阳还为我们做了哪些好事?

  读好这一节。关注“红彤彤”是否读正确。你能说这样的词语吗?( ABB式)你能用上 ABB 的词语,说说太阳做的好事吗?(出示)

  太阳把金光洒向湖面,湖水()的,可好看了!

  ABB晒了一天太阳的被子,盖在身上()的,真舒服!

  “阳光充足,橘子长得真好!”看着果园里()的橘子,农民伯伯()地说。

  小结:哦,太阳为这么多人和事物做了这么多好事,因为……(读课题)“太阳是大家的。”

  2、第三节

  读了这节,你想对太阳说什么?

  不怕辛苦,真好心……因为“太阳是大家的。”

  读好这一节。

  3、第四节

  这一节,你读出了什么? 是呀,那的.小朋友的大树、鲜花也很喜欢太阳。

  他们在梦中盼什么?

  (引导用自己的话回顾第2节)

  看来,大家都盼望太阳,不要吵醒了他们的美梦,第4节要读得稍稍轻一些。

  四、拓展说话

  老师读第一节诗。

  别的国家的小朋友正等着,盼着太阳呢。太阳就要出发去他们那里了,你有什么话要说给别的国家的小朋友听吗?太阳一定会帮我们带到的。

  (老师可以举例铺垫)

  太阳把她的的光辉洒满世界的每个角落,也把和平、希望带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课题:太阳是大家的。

  五、情感朗读,摘抄句子

  学了25课,你是不是更喜欢太阳了?一起有感情地读读整首诗歌。

  请同学们把诗歌中,你最喜欢的,最能体现“太阳是大家的”句子抄一抄。

语文新课标教案7

  整体感悟: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此类文章写作成功的基础是先

  把景物写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本文是如何写景的。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发言谈谈自己认为本文写景哪里写得好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加以引导总结,可以将问题总结到以下几点上来:

  1、第一段的作用

  2、景物描写的顺序

  3、景物描写的角度

  4、所使用的修辞手段

  研读赏析:

  此阶段要紧承上阶段的讨论总结,以解决上面列出的问题,本阶段主要在于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复阅读、体会文章在写景上的独到之处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

  2、描写的角度

  花形(像一条瀑布;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花色(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泛着点点银光;颜色边上浅下深)

  花态(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在笑,嚷嚷;)

  描写的顺序:

  3、花瀑②——花穗(花串)③⑤——花朵⑤;整体——局部。

  从描绘的形象看:作者先从所见的整体着笔,“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赞美花繁花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生趣盎然。再按照视线所及,从局部着笔,细写每一朵花,像“帆”、如:“舱”,“船舱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进而提出花中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的问题,这便写出花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还具有神话般的美丽。

  从描绘的颜色看:仍是先写整体,“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再写局部“泛着点点银光”“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上深下浅,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作者着力描写紫色是因为紫色是深沉的,象征着生命的永恒。

语文新课标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锤、堵、获”3个字。会写“育、瓶”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成功、实验”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小朋友们,你们做过实验吗?(鸡蛋保护器的实验)当实验失败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当实验成功的时候,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2、实验总是有成功和失败的,这不,有一位外国教育家将一个实验在其它国家进行操作时都失败了,可是唯独在中国获得了成功。当时这位教育家的表现是这样的——

  3、(出示最后一自然)

  (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只是简单的一读,我们就有这么多的收获,看来你们个个都是用心读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的激动吧!(齐读)

  4、读着,读着,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是呀,这次实验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今天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 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 读得这么认真,相信这些词语你们肯定掌握了。指名分行读。

  (1)读得很好,尤其是这两个词。(课件用红色标出)。谁再来读一读。

  系着 不假思索

  (2)“系”和“假”这两个生字宝宝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谁知道。指名说,并组词。

  (3)可是这里读“jì” 和“jiǎ”,送进一起读读。

  (4)其他的词语宝宝打声招呼吧。

  3、读得真不错,把这些生字词放到课文中,你会读吗?谁愿意来?(指名分节读1至11自然段)

  4、读了课文后,谁能用上“谁让谁做实验,结果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第三段

  1、想了解这究竟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课件出示插图)看图说说实验的工具和对象。

  2、那实验的规则呢?哪位教育家大声地宣读一下这个实验的规则。

  课件显示

  他对三个学生说:“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

  (指名读,齐读)

  3、 就这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以前都失败了呢?

  (再出示最后一段)谁来说说。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们失败的原因,那是什么?(自私自利)

  4、可是这三位中国小朋友,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让我们回到实验现场,好好的研究研究。

  四、学习第四至十段。

  1、默读4—10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触特别深的句子。

  2、学生反馈

  预设一: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1)你为什么要读得这么轻?(学生:因为这个女孩是低声对两个同伴说的。)你读书真用心啊。

  (2)还有谁想读?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快?(学生:因为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如果不快点,那么他们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真好,你不仅知道了怎样读,而且知道了为什么这样读,真了不起。

  (3)现在我就是那个教育家,你们就是那个女孩,我想再现一下当时那个紧张的情景,准备好了吗?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指名1+1+1;齐读(一起来)

  3、引读:“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4、我想采访一下,你们这些小女孩,你刚才跟两个同伴说了什么?(指名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句子出示: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1)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当时你想都没想,课文中用哪个词来形容?(不假思索)

  (2)那就请你不假累索地读一读吧!(指名读——齐读)

  5、读到这儿,相信小女孩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你肯定有许多话想对他们说,把你们想说得话写下来。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先人后已 沉着冷静

  6、其实这次实验的'成功还离不开三个小伙伴,为什么?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团结合作。(板:团结合作)

  五、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正是小女孩的先人后已、沉着冷静和三个小伙伴的团结合作,才能让这次实实验取得成功。怪不得教育家激动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

  1、(再现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2、孩子们,教育家的哪个动作最让你深有感触?(抱起)

  3、你能把教育家的激动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吗?先自己练练。(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做为一个中国人,老师的心里更激动,你知道为什么吗?

  5、师总结:是啊,小女孩先人后已、沉着冷静的优秀品质打动了教育家,也深深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带着对小女孩的无比敬佩,把她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

  齐读: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走。

  六、快乐写字。

  过渡: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我们的快乐写字时间了。

  1、出示:绳 险 俩 堵 瓶 顺

  2、你发现了什么?写字结构上要注意什么?

  3、特别是哪一个字要老师范写。

  “瓶”

  4、学生书写。

语文新课标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间隔、联结、相背而行、谴责、懒惰、俗语、平衡、山洪暴发、脱鞋绾裤、理所当然、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让学生解决搭石是什么,怎样搭石和为什么搭石几个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从平凡的事物中感受美。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三分钟说话训练: 话题〈〈亮丽风景〉〉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并课件出示:(),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内蒙,有着数不胜数的优美风景,你认为什么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师生交流。

  3、在作家刘章的家乡—河北承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师板书课题:搭石)

  4、学生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刘章?

  (预设归纳学生的话题: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为什么刘章认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导入新课,并且看课题质疑,在“搭石”和“风景”之间划上联系的同时,也打上了问号,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随文解词,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明确目标:用自己喜欢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并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有效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而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默读课文,则能让学生更好的思考。】

  3、检查反馈:

  (1)课件出示: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师:看得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的样子,一定是成竹在胸,看看这些词语,谁能读正确。(2)理解“脱鞋绾裤”。

  师:还有一个词,虽然不是生字词,但是它比较难读,请大家看老师写这个词。(师板书:脱鞋绾裤,并把“绾”字突出)

  指名读,查字典了解“绾”的意思,再创设情景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读着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刘章所描述的情景:没有搭石时,人们出工、收工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需要——(生:脱鞋绾裤),来来去去,需要——(生:脱鞋绾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不再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不需要——(生:脱鞋绾裤)。

  师:也许正因为如此,(手指课件,引读)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3)学法迁移,理解其它重点词语。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让你似乎看到了一道家乡的'风景。结合理解运用:协调有序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把这些词带入中心句“(),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朗读。(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应该是有层次,有质量的,“脱鞋绾裤”的教学先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字意,做动作理解词义,再结合课文语境理解,然后把“脱鞋绾裤”带入课文中心句朗读,再把这种学习方式迁移到“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教学中,力图把词语教学高效、丰满、立体。】

  三、初品“搭石”,小结本课,引发深思

  1、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阅读第一个自然段,划出相应的记号。

  2、出示句子: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1)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2)自由朗读,质疑: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

  3、学生自读自悟

  默读课文,把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对读几遍,并把体会和感受批注在旁边。

  4、小组讨论交流。

  四、小结本课,引出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那么,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指名朗读)。

  2、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2—4自然段)

  3、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的风景?你是从哪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想象拓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进行三个板块的学习。

  1、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相机板书:善良)

  2、理解“踏”。

  师:你现在就是这位大叔,您今年高寿啊?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

  师(质疑):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师(朗读指导):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还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

  3、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引述):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预设2: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板书:协调有序)

  师(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师(引述):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我——(生抬起脚来),你呢——(生:紧跟上去);你——(生:抬起脚来),他—(生:紧跟上去);我们——(生:抬起脚来),你们——(生:紧跟上去)??这就是——(生:协调有序)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师: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音乐,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相机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4、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预设3: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谦让、尊老、理所当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

  (生交流)。看样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质疑):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5、先扶后放,写话训练。(出示课件)

  师:是的,家乡人把尊敬老人、互相谦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他们不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与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几句话。

  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如果遇到______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写话,稍后交流。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画满谦让、尊老的风景。【设计意图:三个画面,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每次都有不同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的理解文本人文内涵。】

  三、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人文内涵。

  1、师(小结):今天,我们走进了作者刘章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景。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它是什么?

  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朴的乡亲,就让我们饱含着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总结全文: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生: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生齐:搭石)。四.课外延伸:

  走搭石,这是乡亲们每天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小事,可在作者笔下,平凡之中却显现出不平凡的美。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罗丹说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在我们的身边那些平凡的事物是美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出课堂,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请大家现在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交流后指名说说自己发现的美。

  五.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汉字

  平hénɡ()

  fú()下身子 山hónɡ()bào()发 lǎn()duò()

  二、写出下面句子中词的反义词

  1.如果别处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

  ()

  2.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

  三、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要是??就??

  无论??只要??就

  如果??就??

  因为??所以??

  1.()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会掉进水里。2.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3.()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会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四、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你认为准确的说法后打“√”。再读一读正确答案。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A.这句话赞扬了搭石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的品格。

  ()

  B.这句话实际是赞扬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c.这句话含义深刻,不仅写了搭石任人踩踏、默默奉献的精神,而且赞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搭石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

  【板书设计】

  搭石 = 风景 理所当然

  课后反思:

语文新课标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10个字。注意多音字“传、供”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情感,并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阅读乐趣。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水浒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水浒传》

  1.播放《好汉歌》,出示水浒108将人物图,调动人物情绪。

  2.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些什么了解,说说自己喜欢的水浒人物。

  3.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注意多音字“传、供”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有何不懂之处?

  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质疑。师适时小结。

  三、探究学习1-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爱上读《水浒传》的?勾画出重点词,特别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

  2.同桌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讨论。

  4.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重点体会: 百听不厌 好奇 破涕为笑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

  2.学生按字的结构给生字归类。

  3.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书写:套 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作者是如何爱上《水浒传》的?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他是怎样读《水浒传》的'。

  二、探究爱读《水浒传》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从文中的那些句段,可以体会出“我” 爱读《水浒传》?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与喜爱,感受阅读水浒传的愉悦。

  三、说《水浒传》论《水浒传》

  1.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

  2.简介水浒及作者。启发学生谈感受。

  四、作业。

  《水浒传》是本极有魅力的书,还有许多英雄好汉等着我们。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水浒传》,完成以下作业。可选作。

  1.准备一个水浒英雄人物的小故事,在班上说给同学听。

  2.写一篇论水浒英雄的小练笔。

  3.办一期以“水浒英雄人物”为主题的小报。

语文新课标教案11

  教学理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读”教学模式,重在追求阅读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小抄写员》这篇课文蕴涵着丰富而强烈的人文素养,反映浓浓的家庭亲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深刻的思想、正确的道理、感人的形象、优美的语言等人文素养来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灵魂,最终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构建的主动者,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由于小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较浓,乐于动手实践、乐于探索、乐于展示自我。但这篇课文的社会背景距离孩子们较远,他们不容易理解,所以搜集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的材料,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经过调查,班上的孩子们有90%以上都能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对于少数几个不会的孩子,我组织班上能熟练使用电脑的的孩子对他们进行了数次培训,达到会搜索、打开网页,保存文件等基本条件)。针对孩子们的具体情况,特设计了本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切之爱。了解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灵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2、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的亲情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录音机等。

  教学模式:“研读”教学模式。

  即:质疑择题——读研反馈——交流解疑——总结提高。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质疑择题:

  1、谈话: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在长达4个月默默忍受父亲误解责怪,偷偷帮父亲抄写邮签挣钱养家,你知道他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抄写员》。

  3、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充分质疑、解疑后留下的悬念?(交流)

  4、师生共同择定中心研读题:“爱:”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在学生初读到位的基础上,通过质疑谈话,直入开放性的研读专题:“爱:”最具研究价值,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的纽结点,以辅射全文,收到“牵一发动全身”、“以一当十”的效果,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探究。]

  二、读研,自主探究

  学生小组内或就近选择学习伙伴,自行补充开放性研读专题,再充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精读课文(找、议、画),研究、解疑,体现个性化学习。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不在于追求统一答案,而在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的展开。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各抒己见,思维互助,主动发展。]

  三、交流,合作解疑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汇报,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进行学情汇报。在充分交流父爱子、子爱父的研究体验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喜欢的语段,读中感悟,读中抒情。

  其中穿插体现学生见解的问题谈话:

  ①叙利奥陷于矛盾、痛苦之中,他该怎么办呢?

  ②“父亲夜里就这样把头贴近了儿子的胸口,这时睡得正熟哩。”你怎样理解:

  同时通过图片、创造性表演、课件演示等引导学生升华情感,与作者、教材产生“共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读研的课堂交流,体现开放性、多样化和较大的自由度,教师表现为引导、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充满人文情怀。]

  四、总结,拓展延伸

  (一)研读教材中的“爱”

  1、研读全册教材:你认为哪些课文体现了这种家庭中人之爱?

  2、小组研读教材:

  查看目录——回顾课文——感悟情爱——感情朗读

  3、交流:

  (二)“研读”生活中的“爱”

  1、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在生活中你还感受到哪些爱?我们应该怎样做?(课件演示)

  2、推荐课外阅读: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心》(中文名为《爱的教育》)

  3、歌曲结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学会课文的基础上,以点带面进行拓展延伸,学生由研究学习到研究生活,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观,更加深化了开放、创新、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习”]

语文新课标教案12

  教学内容:

  复韵母ao ou iu与声母的拼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ao ou iu三个复韵母和它们的四声及与声母的拼读。

  2.过程与方法:练习复韵母ao ou iu拼音,正确、熟练地读准每个音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学好汉语拼音。

  教学重点:

  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o ou iui组成的音节。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读准每个音节。

  教学准备:

  字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开火车读ao ou iu

  2.听写复韵母ao ou iu。

  3.听读练习:找出这几个老朋友。学生边听边一起找出带调韵母,师巩固。

  二、音节练习。

  1.“ao ou iu”很喜欢交朋友。

  出示:z—ao→zao j—iu→jiu y—ou→you

  l—ou→lou y—ao→yao

  自由拼→指名拼→开火车拼。

  2.帮它们找找朋友。

  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朋友。

  3.学习三拼音节。

  出示三拼音节:j——i——ao——jiao

  q——i——ao——qiao

  4.指名拼→同桌互拼→标声调拼→选一个音节扩词说句子训练。

  x——i——ao—— xiao

  5. 练读儿歌《欢迎台湾小朋友》

  (1)学生拼读会拼的音节,说一说。

  (2)教师教读不会的音节。

  (3)识记生字:小 桥 台

  三、书写练习。

  1.说说要注意什么?

  ①要靠拢;②要匀称;③写中间。

  2.学生书写。

  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拿笔姿势要正确。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0课,学到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z—ao→zao j—iu→jiu

  y—ou→you l—ou→lou y—ao→yao

  j——i——ao——jiao

  q——i——ao——qiao

  x——i——ao——xiao

语文新课标教案1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教学重点:

  感受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1、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或听到一些身怀绝技的人或事,让我们不由地发出一声由衷的惊叹。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这本书中就记载了民间许许多多身怀绝技的奇人。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

  2、板书课题:刷子李(板书课题)

  指名读(提示把“子”念轻声会更好),一起读。

  3、刷子李,这名字有意思吧?从这名字当中你知道了什么?(姓李的一个粉刷匠,粉刷技术特别高)

  4、这是一种特殊的称谓。民国初期,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就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比如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泥人张;有个姓刘的风筝扎得特别好,就叫他——风筝刘,又如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他姓李,粉刷技术特别好,人们就称他为——刷子李。下面,我们再亲切地叫他一声—刷子李。

  想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吗?那么把书打开,翻到138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先看看词语掌握得怎样?

  (课件出示词语2)第一行谁来读?指名分行读,再一起来(派头的“头”读轻声),(相机解释词语“发怔”是“发呆”的意思。)

  我们再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一下。

  通过刚才的朗读,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随机板书:技艺高超)

  三、品读文本、感悟技艺高超

  师: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1—5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随机教学(随学生的'学情出示相关段落)

  正面描写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生说: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b、师问:你见过粉刷吗?是怎么样的?(生自由说)

  老师这有两张粉刷匠粉刷时的图片,我们来看看。看了有什么感受?(生再说感受)他们能称为刷子李吗?(不能)为什么?(他们身上全是白点)

  c、那我们应该怎么读这一段?(带着敬佩的语气)谁来读一读?(指名三位同学读,再个别读)

  d、刷子李真不愧是个奇人,不但干活好,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什么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这是第一奇。(相机板书:规矩奇特)

  刷子李为什么敢立下这样奇特的规矩?(生自由说)

  师:是呀,如果不是对自己的手艺有十足的把握,又怎能夸下如此海口呢?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他的这份自信表达出来吧!师引读:他要是————生读。

  2、学习第五自然段

  a、师:这只是个传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究竟刷子李有没有像传说中的这么神呢?接下来我们找出感受到刷子李技艺高超、奇特之处的语句,和大家交流一下。

  b、指名说。(交流点评)

  生说: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师:好,这样的粉刷,效果怎样?(板书:效果非凡)

  哪几个词看得出他刷的墙效果非凡?(指名说:匀匀实实、透亮、清爽)

  师:真是让人叫绝啊?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夸一夸,你会想用哪个词?(生说: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盖世无双,独一无二,无人能及、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等等)

  师:就让我们带着对刷子李的佩服的态度读一读这段话吧。

  c、师:这个自然段还有那句话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只见师傅的手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师问:好,你找得这一段重点对人物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动作)那你感受到了刷子李的动作怎样?(板书:动作娴熟)

  谁想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在他读的句子中有个很美的词重复出现两次,是哪个词语?(悠然)悠然是什么意思?(悠闲的样子)

  从这两个悠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师: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谁来读这句话,读出“悠然”。(生齐读)

  读这八个字“悠然摆来,悠然摆去”,要读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慢一点)那就再读这八个字,读得慢一点(齐读)再慢一点(再齐读)

  听你们悠然地读这八个字,老师眼前仿佛浮现出刷子李刷墙的样子来了。我们也来做一回刷子李,配上悠然的动作再来读一读。(生边模仿动作边读)

  此时,你觉得在你眼前的刷子李更像是一位什么?(指名说:舞蹈家、画家等)

  师:是呀,刷子李刷墙给人感觉不是在干又脏又累的活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艺术表演,他的技艺娴熟得已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让人高山仰止惊叹不已。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指名读整句—齐读。)

  师小结:悠然的动作和非凡的效果相互映照,彰显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让我们一起读读第5自然段,一起拿起书,边读边感受刷子李的奇特之处。

  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刷子李了吧?对刷子李的高超技艺的奇特之处,我们已经眼见为实了。

  侧面描写

  1、面对师傅的高超技艺,曹小三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快速浏览6—9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然后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起初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佩服),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感到很(失落),最后知道那是师傅抽烟不小心烧出来的小洞时,(心服口服)。

  2、谁来试着填填这个空?(指名生一个一个说,并相机板书:半信半疑———>佩服———>失落———>心服口服)请同学们一起填填空。(生齐读填空)

  是呀,文中的徒弟曹小三从开始时的半信半疑,变成后来亲眼见证之后的确信无疑,这个心理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呀!

  3、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刷子李粉刷技艺的高超,那文章为什么要写曹小三呢?是不是多此一举了?为什么?(生自由说)

  4、小结:这样写并不多此一举,侧面烘托人物叫侧面描写,这样的描写能对文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前面对于刷子李的直接描写就叫正面描写。正是在这样多方面的描写中,刷子李的形象才变得越来越丰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真叫人拍案叫绝。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将这种描写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请同学们课后写一写身边有特长的人,写出人物的特点。

  四、推荐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的资料

  今天文中的主人公通过冯老先生的生动描写带给了我们很多惊奇,如果你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奇人奇事,不妨去阅读一下《俗世奇人》这本书。书中奇人荟萃,一个个奇人身上发生的一桩桩趣事,肯定会令你拍案叫绝。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感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板书设计:

  规矩奇特

  刷子李:技艺高超{效果非凡

  动作娴熟

  曹小三:半信半疑———>佩服———>

  失落———>心服口服

语文新课标教案14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学,去领会任务性格。让学生们在读中学,在读中理清课文脉络。引导学生领会人物形象。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让学生们有重新的认识,深入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水浒传》里边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理解重点词语。

  指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近代白话文,个别语句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所不同。

  如何:为什么。但凡:凡是,只要。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2、阅读情况汇报。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第八至第十三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第一至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水浒传》里边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理解重点词语。

  指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近代白话文,个别语句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所不同。

  如何:为什么。但凡:凡是,只要。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2、阅读情况汇报。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第八至第十三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第一至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学习第三部分(打虎部分)。

  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认真阅读,然后和大家交流,谈谈自己的理由。

  (2)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就是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3)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①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②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4)小组讨论: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这段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性格特点的。)

  (5)朗读指导。

  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以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三、学习第二部分(上冈)

  1、指读提问: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默读第二部分,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心理活动。)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特点。)

  4、这一部分并不是重点,它有什么作用呢?

  (这一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思想活动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四、学习第四部分(下冈部分)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道:“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2、此时武松的心里有点畏惧,这与武松勇敢无畏、武艺超群是否矛盾?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老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精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精力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叫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作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更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五、弄清事情的前因和后果

  1、店家只给武松三碗酒的原因是——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是——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3、武松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原因是——勇敢无畏,武艺超群。

  4、武松能打死老虎,却提不动那只被打死的老虎的原因是——武松耗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已经将力气用完了。

  六、再读课文,总结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

  1、豪放性格特点:豪放倔强、勇敢的性格。

  2、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充分自读自悟,然后组织交流,通过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武松的性格。

语文新课标教案15

  一,找春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过程与方法

  3、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春天,通过朗读、理解、感悟去体会春天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教学重、难点:

  认记生字,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

  师: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口头扩词,看谁最能干。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5,读着课文,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自然段。

  6,读第三自然段,能读出什么?

  7,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

  8,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四、朗读练习。

  可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挑战读。

【语文新课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新课标教案06-20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案05-20

语文新课标教案15篇[经典]06-21

语文新课标教案锦集(15篇)06-21

语文新课标教案锦集(15篇)06-21

《语文新课标》教学反思04-19

一年级语文新课标教案02-08

新课标六年级语文教案03-03

新课标二年级语文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