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2 13:45:3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的。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的?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的?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由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的,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 篇2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联想部分。)

  2.总结全文。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面对大兴安岭,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

  (2)作者认为大兴安岭是那么美,是不是仅仅因为它外表美?

  ①什么叫“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

  ②大兴安岭与祖国社义建设有什么密切联系?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地域广,应用范围广。)

  (3)这里的“亲切、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和前面一句比较,在表达程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贡献,更觉亲切、舒服;第一次亲身来到大兴安岭之中,亲眼看见其美景,感到亲切、舒服。随着对大兴安岭的.了解增多,认识由浅及深,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感情更炽烈,认识更深刻了。)

  (4)作者看到林场联想到什么?作者对“兴安岭”这个名字的含义怎么理解?为什么?

  (“日益”是什么意思?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读课文。)

  (5)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第三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兴国安邦”的重大作用,倍感亲切、舒服,感情更深,语气更加肯定了。)

  2.总结全文。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5、6题。

  (2)找了课文中的反问句进行改写。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一个儿童的口吻生动地说出人和树的关系:人类保护树木,树木为人类造福。

  全课共有三个自然段,两幅插图。

  第一段写的是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让小树暖暖和和过冬。所配插图画面是:爷爷在认真地给小树的树干捆绑稻草。

  第二段写的是天热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让爷爷在树荫下乘凉。所配插图画面是:夏天,小树枝叶茂盛,爷爷悠闲地扇着大芭蕉扇,在树荫下乘凉。

  第三段赞扬爷爷和小树真好。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知道课文中的“衣裳”、“绿伞”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爷爷真好,小树真好。”要切实引导学生把词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课文中准确地理解意思,使他们初步学习到联系句子,联系课文理解词句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爱护小树,从小要为绿化祖国出力。

  2.初步学习把词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课文中理解意思的方法。理解“衣裳”、“绿伞”在句子里的意思,理解“爷爷真好,小树真好。”在课文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案

  1.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学3个生字;初读课文;指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5个生字;指导读第二、三自然段;指导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背诵。

  2.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初读课文,认识全课生字,掌握其中3个生字的形和义;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词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激趣。

  1.板书课题

  6爷(y6)爷和小树(sh))

  2.指名读课题,想一想:课题中写了谁?(爷爷)写了什么?(小树)随着

  树”的图片。

  3.教师设问,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课题写了“爷爷”,写了“小树”,中间用“和”连起来,其中一个是人,一个是树,人和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认识全课生字,学会三个生字。

  1.请学生打开书,自己指读课文一遍,做到看拼音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读不好的句子可多读两遍,然后看田字格范字认读生字的音,最后看读课文一遍。

  2.出示生字小黑板,指名认读全课八个生字。

  3.指导学“衣、裳、伞”三个生字的形和义,并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伞”

  ①先指名按部分加笔画的方法记字形,再举起一把伞,引导学生利用伞

  ②指名说说伞有什么用?(伞可以挡雨,可以遮挡阳光,到了夏天太阳当头照时,打开伞就凉快多了)。

  ③先指导观察田字格范字,然后照范字写两个“伞”,上宽下略窄;上短下长,第一笔从竖中线起笔,第三、四两笔斜压横中线,最后一笔“丨”压竖中线写。

  (2)出示生词“衣裳”

  ①指名读词,说明“裳”要读轻声。再说说什么是“衣裳”。

  ②指名按笔画记“衣”的形,然后照田字格范字写一个“衣”字,注意第二笔横要比下边的大撇、大捺写得窄。

  ③指导记和写“裳”字的形。先告诉学生“裳”字上边是个新偏旁叫小字头,“小字”作字头,竖钩要变成竖,左点往右下点,右点变成撇。再让学生按部分记“裳”的形。指导写两个“裳”字。“裳”字容易写长,让学生观察田字格范字时,要着重让学生看清横中线上是哪些部

  上。“冖”和“衣”字的撇捺要写得一样宽。

  4.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序号。先指名读,说全课有几个自然段。(3个)再指名3人按自然段读,读后组织学生按声音清楚响亮和正确的要求评议,订正读错的地方。

  ——课中休息——

  (三)指导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全段有几句话?(两句)

  2.理解句子

  在黑板上出示第一句话: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

  (1)指名读。

  (2)引导理解。

  ①这句话写了谁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爷爷)写了爷爷做什么?(给小树穿稻草衣裳)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

  ②句子中的“衣裳”指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到把词放在句子中理解意思的.方法。告诉学生要想知道“衣裳”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认真读句子,在句子中找答案。当学生经过读句思考回答正确后,教师要在句子中把“衣裳”指的是“爷爷给小树穿上的稻草”用线画出来,使学生清清楚楚地看到句中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注意了这个联系,就能确切地理解意思。

  ③看插图(1)问稻草是“穿”上去的吗?课文里为什么这么说呢?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刚学过的方法认真读句子,想想句中把稻草当作什么,所以才这么说。

  (3)指导读。读的时候要把为什么要给小树穿衣裳,穿什么样的衣裳读清楚。

  小树有了稻草衣裳怎样?在黑板上出示第二个句子:小树不冷了。指名读,要强调“不冷了”。

  3.指名正确流利地读第一自然段,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先自己试背,然后指名背或齐背。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五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过第一自然段,知道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保护了小树。几年以后,小树长得怎样了?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理解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全段有几句话(两句)

  2.理解第一个句子。

  ①指名读。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撑是什么意思?(教师可用动作演示)。

  ②句子中的“绿伞”指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读句子想,因为绿伞是小树撑开的,所以它应该是长在树上的密密层层的枝叶,即树冠。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看插图加深印象。

  ③枝叶是“撑开”的吗?可课文为什么这么说,请联系句子想想,然后回答。

  ④指导读。读的时候把小树为什么要给爷爷撑开伞,撑开什么样的伞读清楚。

  (2)理解第二个句子。

  小树给爷爷撑开了绿伞,爷爷怎么样?指名读,强调不热了。

  3.指名正确流利地读第二自然段,把句字意思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句子

  “爷爷真好,小树真好”。是本段仅有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语文教案 篇4

  【展示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学习难点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预习检测】

  1、作者及其作品

  2、掌握字词

  交 卸 奔 丧 踌 躇 迂 腐 蹒 跚 颓 唐

  琐 屑 晶 莹 差 使 狼 藉 簌 簌 拭

  【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标好段落,勾画字词,找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中几次写到背影?请从文中找出。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合作探究】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为什么?

  【课堂检测】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拓展提升】

  想一想生活中父亲所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并把细节描述出来。

  【敞开心扉,诉说真情】

  请以 “爸爸,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写几句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5个。写字7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那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有什么含义。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服务员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献花是很经常的事。大家想想,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给人献花呢?你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过别人赠送的鲜花呢?(学生自由交流)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叫作《献你一束花》。(板书课题)

  2.在课文的结尾,有一个反问句,大家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鲜花理应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会献给她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谁能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看看它要表达什么意思?(鲜花理应献给凯旋的英雄,而不是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自由讨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刚才同学们对鲜花到底送给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说的。

  提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可以和身边的同学合作。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课件出示,随机抽学生认读。)

  3.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服务员为什么要给这个失败的运动员献花?

  读完课文,学生回答两个思考题。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请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位运动员为什么一直垂着头?你知道她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朗读,体会女运动员的内心。

  四、自由朗读课文

  已经理解的地方在课文边上写下自己的理解,在课文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并与同桌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

  全班交流。

  五、朗读课文,熟记本课生字词语

  六、作业

  1、默写本课生字词语。

  2、流利地朗读课文。

  3、对不理解的`地方尝试自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教师指导读重点段落,体会胜利与失败的对比

  1.自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找出这次回国,机场迎接的景象跟以往有什么不同。画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次比赛胜利归来: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许多只手伸过来要和她握手,许多摄像机镜头对准她,记者死死纠缠,几十束花,多得抱不住。

  两年来多次比赛回国:迎接她的是笑脸、鲜花和照相机雪亮的闪光。

  这次比赛归来:很少有人招呼她,记者有意避开她。)

  2.师:第三自然段是插叙的内容,请大家默读思考,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对哪些句子体会很深?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越赢就越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还沉重”和“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精神的压力”这两句话的含义。

  提示:你平时有这样的经历吗?请你说一说当时的情况。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课文中的内容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第一句话: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胜利,他就会用很大精力去保住这个胜利,因此,他背着一个沉重的思想包袱。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某一个方面失败了,他当然会背着包袱。但是,失败以后很可能就是胜利。两者相比,前者的包袱要比后者的重一些。在本课中,是指这位运动员两年来的胜利让她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生怕自己失败。)

  (第二句话:一个人肉体上的痛苦可以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但是,精神上背着思想包袱的话,肉体却无法摆脱开。在本课中,指的是这位运动员背上思想包袱以后,以至于“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她失败了,并且在下面其他项目的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她曾经的殊荣,体会她失败的原因。

  4.如果你是这名运动员,面对这样不同的迎接场面,你会有怎样的心情?

  5.你能用不同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吗?

  二、学习课文后面的部分

  1.同学们,就像大家刚才体会到的,运动员这时的心情非常沮丧,甚至觉得难堪。在你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可能也有像她这样的心情,对吗?在这样的时刻,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是别人的理解和鼓励。)

  2.就在这个运动员沮丧、伤心的时候,一个理解并支持她的人出现了。读课文五至十一自然段,想一想运动员收到这束鲜花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3.分角色再读这一部分,你认为应怎样读好女服务员的话。你怎样看待女服务员说的话?

  4.课件出示“谁能避免失败呢?我想,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学生交流体会。

  (一个人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对于这位女运动员来说,最为关键的是如何从失败中走出来,从而走向新的胜利。因此,女服务员说“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

  5.课件出示“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她顿时热泪盈眶。”这个“奇异的力量”是指什么?想一想,它会给运动员带来怎样的影响?

  三、研读最后结尾部分

  课文最后又问了我们一遍:“怎么?鲜花理应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会献给她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现在,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四、课后延伸

  你认为女服务员送鲜花给这位失败的运动员对吗?(允许个性化的见解,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鲜花献给凯旋的人,也应该献给失败者。送给胜利者,是对他所取得成绩的褒扬与鼓励;送给失败者,是对他已经付出的心血的充分肯定,同时,也表示对他的支持。不过,也有可能会加重他们的心灵负担,让他难堪。教师可以引导,真诚的关爱,恰当的充满爱的语言、行为,是能给人温暖和鼓励的。)

  五、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续写:《收到鲜花以后……》

  板书设计:

  献你一束花

  人物: 机场女服务员 失败的运动员

  理由: 让失败成为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

  教学反思 :

  《献你一束花》文章主要写了一位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失败的女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说明了鲜花不仅可以献给胜利者,也可以献给失败者,这样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同时渗透着思想上的教育: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如何对待胜利者和失败者。

  为了让学生体会失败者的内心世界,懂得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如何对待胜利者和失败者,我精心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导入新课后的检查预习和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明晰的了解。然后我便抓住文中描写女运动员失败后心情的一组词语,单刀直入,指导学生采用跳跃式阅读的方法,重点品读描写女运动员失败后的心情以及神态的语句,通过教师语言的渲染,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本产生共鸣,与女主人公产生共鸣。在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了失败者痛苦的内心世界以后,我便指导学生着重研读机场女服务员的话,使学生在读文中明白了应该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如何对待胜利者和失败者。最后通过情境想象和诗歌朗诵,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整堂课,我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手段,较好地实现了文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

  但是,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也发现了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前两个环节的教学不够紧凑,不够干净利落,以至于第四环节的教学时间过于仓促,师生情感的升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在读文理解的过程中没有落实具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比如,在引导学生想象女运动员可能还怕什么后,没有进一步指导学生用文中的排比和递进句式把想象的内容组织起来。在让学生读文批注时,也没能给予学生具体而有实效的指导,以至于在交流感悟时,没能听到学生精彩而又独到的个性发言。

  教学本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相信,正是因为有缺憾,才让我们有了探索和努力的动力。在这条坎坷但却充满希望的教学之路上,我将继续幸福地执着前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学会正确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

  ⑴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⑵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着重留意:

  ⑴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⑵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

  (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

  (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⑴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⑵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语文教案 篇7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可把我冻坏了。

  (此时学生会说,老师你说错了。)

  老师哪里说错了呢?(前后表达不一致,自相矛盾。)

  2.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试着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更多例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处吧。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看《自相矛盾》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情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着重指导:弗(fú)、夫(f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矛、盾、誉、吾”,并在黑板上示范。

  (“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钩、竖钩、撇。“盾”的部首是“厂”。“誉”的部首是“言”。“吾”的部首是“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介绍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体裁。(寓言)

  3.指名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分组朗读课文。

  注释:

  楚人:楚国人。鬻(yù):卖。誉:称赞,这里有“夸耀”的意思。陷:穿透。利:锋利。以:用。弗:不。应:回答。

  5.教师范读。

  概括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穿一切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楚国人如何卖矛和盾的呢?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指名读,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2.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其人弗能应也)哑口无言、张口结舌……

  4.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要前后一致。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2.楚人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矛和盾都卖不出去)

  我们来想办法帮帮他,帮他卖出这些东西。(引导学生为楚人想办法,自由发言。)

  3.说话不要前后矛盾,说话要有逻辑性。说话之前先思考这样说是否合适。

  自相矛盾

  盾→坚,物莫能陷

  矛→利,物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1.本课是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语句,根据注释理解句意,反复品读,把握人物形象。

  2.给学生表演和发言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语文教案 篇8

  一、导入:

  大家已在屏幕上看到了窗,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就与窗有关系。先我们来玩一个文字游戏,请你用“窗”、“病房”、“两位病人”、“五彩斑斓”这四个词串联成一段50-100字的短文,要求能反映一个主题。

  二、听清楚

  我十分惊讶大家的出色能力,能够在如此短时间里编织出一个小故事、小片断而且主题鲜明。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听听这个窗内发生了什么?(听录音,并放发文章)请大家认真听,用心体会:

  1、搜索信息,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

  2、留意故事最后,能否发现什么问题?

  (一)故事听完了,现在检查同学们听的效果如何,请看以下二个小题(大屏幕),请同学给出答案。 描述者 贪欲者

  1.故事发生在 一家医院的病房里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_靠窗的病人 和 不靠窗的病人 。他们的病情都 很严重 。

  融洽

  2.开始,两人关系 很友好 ,他们经常 谈天 ,靠窗的病人还经常为同伴描述 窗外的景色 。 不平衡

  同伴的描述对不靠窗的病人而言是一种享受。不靠窗的病人因为 嫉妒 ,所以他在同伴生命垂危的时候 见死不救 。

  (二)好,完成得很好,大家听力不错。大家有没有听出来,故事的最后有什么问题?

  不错,这个故事没有结尾。是老师特意把结尾删掉了。法国学者帕斯卡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请大家根据小说的内容、情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猜想故事的结尾。看谁是离神最近的人。

  (1)续尾 我真的佩服大家。我也想了几个,大家想不想看?

  大屏幕展示:

  1、外面的景色果然像病友描述的一样美丽。他高兴极了!

  2、他觉得外面的景色并不像病友描述的那样漂亮。他有点失望。

  3、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4、可是他什么也没看到。

  透露一小秘密:泰格特原作的结尾就在其中,你认为会是哪一个?并简单说明你的理由。

  原作的结尾就是第3个,大家记住这个结尾(齐读):“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2)议尾

  嘎然而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结尾是极好的讽刺;

  小结结尾作用:凸显人物,画龙点睛,收束全文,引起思考。这个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我们曾学到过这样的结尾--欧亨利式的《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的《项链》。

  大家可以在以后的作文中借鉴这种写法。“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欧亨利最擅长这种写法。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式”的结尾:

  文章先叙述故事情的正常发展,但对最重要的事实都一直保守秘密,结尾时峰回路转,给人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向读者提示生活的真相和从物性格及作品的意义,使读者在惊愕之余拍案叫绝。

  三、读明白

  好了,结尾出来了,小说也就完整了。现在请大家跳读文章,讨论以下问题(大屏幕出示): “你觉得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情节?最令你气愤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讨;教师巡视,参与其中,与大家交流。)

  (一)欣赏四五段,分析靠窗的病人形象:

  1.读

  综合这几个同学的表述,我觉得最让大家感动是靠窗的病人给不靠窗的病人讲述窗外的美丽的景色。哪几个段落写了靠窗的.病人给不靠窗的病人讲述窗外的美丽的景色?――4、5两段,请大家齐读这两段。

  2.想象

  现在大家将你的文本反扣在书桌上,闭上眼想象一下。回顾一下这两段写了哪些景物:花草、湖水、野鸭、天鹅、孩子、情侣、网球赛等等。这两段既写了美丽的风景又写了人的活动,画面很温馨,是风景美与人情美的融合。那么结合小说结尾,大家想,当时这种美景存在吗?

  3.评价

  既然不存在,靠窗的病人为什么还要给他这样描述呢?这不是欺骗吗?

  大家表述的不同,但是意思差不多。最难能可贵的是,不要忘记,他也是一个病人,而且病得很严重,他每天上午或下午仰坐一个小时,为他的病友描述这种美景,你觉得他的这种品质怎么样?――很高尚!

  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他的心态是乐观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否则,他也不可能描述出这么美好的景象。

  (心地善良、品质高尚、乐观向上)

  (二)欣赏6-9段,分析不靠窗的病人形象:

  如果你是那个不靠窗的病人,你和这样一个病人住在一个病房里,得到这样的待遇,你会怎么想呢?(或者怎么做)

  1.找

  但是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大家默读6—9段,找出展现他的心理变化的关键句子。(“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 一种享受。”

  “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享受――羡慕――妒忌――嫉恨

  2.读

  并请同学把找到的几句话读一下,要读出他的这种情绪。

  3.评价

  当他产生这中想法,萌生妒嫉之情之时,他有何感受?――感到惭愧,“惭愧”一词可见这人本质是善良的,可是因不平衡而产生的仇恨与敌意如同一面不断增高的墙,使他由羡慕进而发展到嫉恨。这正如培根所说的,“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他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嫉妒者“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其实危机时刻,救他的病友很简单,“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简直就是举手之劳。可是他却“纹丝不动”“仍然盯着天花板”。固执地重温着自己的想法可见他是个:自私自利、心灵丑陋、冷酷无情。最终他处心积虑的相得到靠窗的床位,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四、悟透彻

  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呢?――心灵之窗是打开还是关闭。打开:心中有美,才能看到窗外的美。关闭:心中横着着一堵墙。

  通过泰格特的《窗》,我也看到了:

  高尚者心灵中化幻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而且还把光明播撒到别人的心中,而在卑鄙者眼中,却永远只能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

  从这扇窗子,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更看到了人性的卑劣!

  高尚和丑陋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扇窗。

  嫉妒者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同学们让我们找开心灵之窗,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那么你们的身上可也有描述者、贪欲者的影子?你有过给人阳光却反被人伤害的事吗?你有过妒嫉、仇恨过曾帮助过你的人?后来你们是如何处理的,现在你又怎样看待那件事?

  从这些事件中大家感悟到了人与人之间应让爱滋润着、充盈着,老师为你们喝彩!同时我心底也产生了一种感激,感谢大家课认真,感谢远来听课的老师。我更要感激一个同学,因为他曾感动了我。(插入俞益尉教同学做画事件。金均)

  同学们,实际上人原本很简单,世界本来简单,只是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中变得复杂。最后送我要送一首歌给这个病人,这着歌歌名是《手牵手》,他们要能手牵手必能战胜病魔。也把这首歌 送给大家,让我们就在这歌声中高声朗读顾城的诗句:

  我要在大地上

  画满窗户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五、作业

  1.类文推荐:欧亨利式的《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

  2.展开想像为小说续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的优秀教案04-12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猫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