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4 09:38:4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回延安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回延安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延安语文教案

回延安语文教案1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过程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夸张手法的运用;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小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熟读《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回延安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1.“信天游”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3.夸张手法的运用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回延安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黍类,油馍, 气喘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四、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回延安》,并为之配一首合适的乐曲。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回延安语文教案3

  题目:《回延安》

  课型:现代诗歌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上鸡毛信赤卫军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回延安语文教案4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新诗,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情真意切,明白晓畅。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齐读、分小组读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深刻领会“延安精神”以及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2.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现力量;

  3.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深刻领会“延安精神”以及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课前准备】

  欣赏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相关视频,了解陕北风土民情。

  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圣地延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情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请学生欣赏“信天游”歌词,谈一谈信天游。

  小结“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贺敬之:(学生查找和交流作者的经历成就,能更好的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受

  1.教师范读。

  注意:朗读时要有充沛而适当的感情,恰当地表现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学生边听边圈画不理解的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2.梳理诗歌各个部分的基本意思:

  第一部分,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第二部分,回忆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第三部分,写与延安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第四部分,写今天在延安看到的新貌;第五部分,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然后讨论确定。

  小结:回,忆,话,看,颂。

  四、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诗歌第一部分,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的。

  2.请学生标注出这一节中的动词,提问:你认为,诗中最能表现出作者激动心情的动词有哪些?

  明确:此类动词有:抓,贴,搂,扑等。

  3.品味:如果将上述动词做如下改动,体会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

  手捧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抱定宝塔山。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拥在亲人怀……

  明确: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的意思。“贴”是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延安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扑”,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极度的兴奋和喜悦。而“拥”字显现出的是一种柔情而已。

  五、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诗歌第二部分。

  2.提问:这一节中直接表现过去生活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描写过去生活的句子有: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这些内容,表明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这就揭示了作者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3.学生展示朗读诗歌第二部分。

  六、学习诗歌第三部分

  1.教师朗读诗歌第三部分。

  要求:在教师朗读时,学生想象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聚时的情景。

  2.指名学生讲述自己所想象的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聚时的情景。

  要求学生注意从情景的特点、环境的渲染、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表达。

  学生复述后,教师引导学生点评。

  3.教师补充:作者在表现这些内容时,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

  ①环境的烘托与渲染:“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写出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②形象典型。诗歌选取了三代人的典型代表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

  ③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方法。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了双方相聚畅谈的热闹气氛。(提示笔记)4.学生齐读诗歌第三部分。

 七、学习诗歌第四部分

  1.男生齐读诗歌第四部分。

  思考:最能表现这一部分中心意思的句子是哪一句,关键词语是什么?

  明确:表明中心意思的句子是:母亲延安换新衣。关键词语是:新3.延安的新面貌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朗读这一部分中的相关诗句加以回答。

  明确:具体体现在: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4.学生自由诵读这一部分内容,体会作者感受到延安变化之后的喜悦之情。

  八、学习诗歌第五部分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诗歌第五部分。

  2.要求学生画出其中的地名。

  思考:作者突出这几个地点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因为和这些地点相关的事物分别是“红旗”“脚印”和“灯”,这些事物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作者将这些连接在一起,体现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使读者在这些形象中感受到巨大的革命力量。

  3.诗歌结尾写道:“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再”与标题和开头部分的内容形成呼应关系。同时,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表达了诗人与延安的深厚情谊。

  九、小结

  1.“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补充明确: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以接连数十段,同用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手法。诵读歌唱时,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转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2.体会诗歌中各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明确:诗中多处运用了比兴、夸张、拟人和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对表现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感情都有很不错的效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分析。

  十、朗读全诗

  1.朗读提示:

  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

  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悦、赞美之情;第五部分,注意朗读时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

  既要注意每一部分的特色,又要注意整体上的联系和内容上的对照、比较,在朗读时体现出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

  2.结合朗读提示,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学生朗读。可以只读其中的某几节或某一节,不必全读。读后教师进行点评,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和感情。

  最后可以编排朗读展演:

  分段安排:第一部分——男生。第二部分——女生。第三部分——教师,第四部分——全体同学。第五部分——师生共读

  全诗情感提示: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逛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进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十一、全文总结

  教学反思:

  《回延安》是新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首现代诗,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八年级诗歌教学,应侧重在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并在欣赏品析过程中培养能力。

回延安语文教案5

  教学重点: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习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习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写作教案03-11

语文猫教案03-20

语文的优秀教案04-12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活动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