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4 11:39:1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发展幼儿理解故事的能力,能听懂故事大意。

  2、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教育幼儿懂得爱护树木。

  3、教育幼儿要诚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

  教学重点:

  发展幼儿理解故事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教育幼儿要诚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

  教学准备:

  课件、诚信卡、星星、小鸟和大树头饰。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小鸟对着火光唱歌的'图片猜测唱歌的原因导入新课。

  二、基本部分

  1、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

  提问:小鸟和大树是不是好朋友?你从那儿听出来的?

  分别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

  2、讲述故事的后半部分

  小鸟回来找大树找到了吗?最后看到了什么?

  看到火光小鸟心情怎么样?它想到了什么?

  3、再次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

  现在你知道小鸟给火光唱歌的原因了吗?

  4、情感迁移

  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答应过别人事情吗?你做到了没有?做到了请你在诚信卡上贴一颗星。

  5、我来说一说:人类行为图,让幼儿对此作出判断,表明自己的意见,使幼儿进一步明白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三、小结小朋友今天学的快乐吗?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2

  1、颜真卿学书法

  ?颜真卿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小时候,颜真卿就勤奋好学,喜好书法。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纸和笔,他就用黄土、树枝在墙上、地上练习写字。

  长大以后,颜真卿做了县官,仍一直惦记着读书、写字,从未停止练习书法。

  颜真卿的老师告诉他:“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诀窍’的话,就在于苦学。记住,不下苦功夫的人,是永远不会有任何成就的。”颜真卿牢牢记住老师的'话,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埋头苦练。不久,他的书法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于勤学苦练,颜真卿终于成为了伟大的书法家。

  2、吃墨水

  陈毅爷爷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

  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了起来。这时,他才发现自己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

  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3、王冕读书

  王冕家里很穷,他七八岁时就给人家放牛。

  每天清早,王冕把牛拴在野地里吃草,自己跑到学堂的窗外,听里面的读书声,听一句,记一句。

  有一回,王冕听读书声听得入了迷,不知不觉,太阳下山了。他跑到野地里一看:糟了!牛挣断了缰绳,不知跑到哪里去了。王冕一口气跑回家,看见牛已经进了圈。父亲为这件事打了他一顿。第二天,王冕照样跑到学堂外面听学生读书。

  后来,王冕到了一个寺庙里做工。白天,帮和尚干活。晚上,他坐在大佛像的膝盖上,在油灯下读书。有时一直读到天亮。王冕这样好学,被一个有学问的韩老师知道了,就免费收他做学生。从此,王冕进步更快了。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3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会认生字,能正确读写。

  3、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第一教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合作交流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三、品读感悟:

  1、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汇报自习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四、巩固延伸:

  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二)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三)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播放多媒体软件:一幅“象山图”出现,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甜啊!

  (四)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播放多媒体软件:出现两幅人们在水中玩耍的情景,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凉爽啊!}

  (五)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此文转自淘、教。案网()、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边读边出示多媒体软件: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1)桂林的山真奇啊!(2)桂林的山真秀啊!(3)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暮江吟》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暮江吟》。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暮江吟》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描写了深秋的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题目的意思是:吟咏暮色降临的江上景色。暮,傍晚。吟,吟咏,作诗。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①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展开,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句意: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江面上。)

  ②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这里指碧绿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句意:江水有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

  ③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可爱的意思。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句意: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

  ④露似珍珠月似弓(似:好像。"月似弓",农历初三晚上,是月牙开始出现的日子。月牙好像一张弯弯的弓。寒露降临,附着在树叶和草丛上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闪闪发光的珍珠。句意: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月牙弯弯像弓一样。)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铺"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铺"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②读"可怜九月初三夜",体会"可怜"在这里的意思。("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九月初三这个深秋的夜晚的留恋、喜爱。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正因为喜爱,他才从黄昏到入夜,久久地停在江边观赏景色。)

  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5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xx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6

  1、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相机点拨。

  ①朗茨第二自然段,回答描写小蜒样子的词句: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②这段话用新月、水蛇比喻小艇

  点拨:“像挂在天边的新月”是说船的样子

  “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是说船的行动轻快灵活。

  ③朗读第三自然段,回答这段话中哪句话写出小艇座位的'舒适?(第一句)哪句说出乘船游览的乐趣?(第二、三句)

  ④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三句。

  ⑤朗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操纵自如”。

  ⑤回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脚忙乱;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还能作急转弯;老师点拨:以上三点是从正面描写船夫驾驶技术好,第五句话“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是从侧面写船夫驾驶技术高。

  2、朗读第二段。

  六、读练三一一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三(自学第三段)

  学生借助旁批,采用“读、想、划、批、说、写”的方法,自学五至六自然段,老师巡回辅导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自主识字,读准“见”在文中的读音,理解“从”、“遇”、“云”、“岁” 等词的意思,积累古文中表示“说”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以及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 板书课题、齐读。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

  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看看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于哪?

  4、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学者,可谓学富五车。这段古文写的是他劝人勤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 范读全文。认真听我读课文。

  2、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难读句;

  三、再读懂意思

  1、 课文读通了。能否借助注释,根据译文内容,一句一句对照着理解古文的意思呢?

  2、 交流。

  (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者: 的人 遇:董遇 云:说。古文中表示说的字还有哪些?

  (2)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言:说 见:现。出现,明白

  (3)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苦于没有时间干什么?

  (4)遇言“当以三余。” “当以三余。”干什么?

  (5)或问“三余”之意。 或:有的人。回顾“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中“或”的含义,进行比较。

  (6)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日:一天。时:时令 岁:年。还有哪些词或者诗句中“岁“有年的意思?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守岁 句意解释:古时候下雨就没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时间。冬天,不种庄稼也有时间读书,晚上在家没有现代的娱乐活动,有多余时间读书了。

  3、 看了注释,读了译文,了解了古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

  四、三读明道理

  1、 读通了古文,了解了意思,再认真读读这段古文,边读边想:关于“勤读”,你知道了 些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2、 交流。老师点拨。

  (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次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简单 地读一、两遍。书读得次数多,这就是“勤读”啊!

  (2) 苦渴无日——不要总是“苦渴无日”,要善于挤时间读书。

  (3) 冬者岁之余,夜者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这里的 “冬者、夜者、阴雨者”就是董遇说的“三余”。这些剩下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古时候,人们趁农闲的时间,一天中休息的时间来读书。)闲时读书,这也是“勤读”啊! 董遇建议我们用“三余”来读书,而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利用“三上”来写课文。他们“勤读”“勤写” 出示:余平生所作课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 读句、理解、简单讲解。

  五、拓展

  1、董遇有“三余”,欧阳修有“三上”,同学们想想,你有没有“一余”“多余”可以用来 看书呢?

  2、小结:学了这篇课文后,希望你们不要以“苦渴无日”为借口不读书,而要借用你的“余 日”或者片刻之时来读书。同时书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这也需要你善于挤时间来读啊!这就是“勤读”,也是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3、在古人勤读的名言中结束本课。 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三国志的作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抡”、“装”、“塞”、“蜷”、“舔”、“犹豫”等词语的确切意思。

  2、能够通过静心阅读,抓住关键要素,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

  3、在角色朗读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体会文中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4、从东郭先生对狼仁慈、好心相救,却险些送命的故事中,认识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蠢,农夫的机智、果断,从而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生字的方法,如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独立识字、运用各种方法理解重点词语、并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质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东郭先生和狼》这一篇自读课文时,要注意给足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时间,并进行适当的反馈,进一步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学习方法。

  学生喜欢阅读有趣生动的寓言故事,也能够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但是学生对于内容的概括能力还不强,不能抓住主要线索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同时学生虽然能读懂内容,但是对于文章人物的理解还比较肤浅,这就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他们对中心的把握。教师应该利用这一教材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地读,在正确、流利地朗读中逐步学习概括内容的方法;在分角色的感情朗读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理解人物性格,从而悟出故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文中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2、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语;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今天大家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问:读了课题,你们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自学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并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默读思考:剧本中的事情经过是怎样的?

  三、小组讨论,检查自学。

  1、轮流读文,读准字音。

  2、提出疑问,交流大意。

  (1)学生认真思考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帮助解决。同学说出答案后还要谈理由。

  (2)通过讨论,确定本合作小组的“剧本事情经过”。

  四、全班讨论,检查自学。

  1、指名读书,了解全文。

  (1)读书声音洪亮,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断好句。

  (2)读后,各合作小组派代表交流,本组商定的剧本中的事情经过。要求:按“先生救狼——狼要吃先生——老农设法打狼”的顺序讲。

  2、讨论问题,解决疑问。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还有没有解决的难题吗?生提问,其他生帮助解答。

  五、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默读第一、二幕内容,边读边画出描写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体会他们是怎样的人,并做批注。

  1、生读书,并分析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体会他们是怎样的人。师打相应的语句。

  2、生体会朗读。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2、把自己认为好的字词摘录在词语花篮或采集本上。

  七、作业。

  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检查朗读。

  1、复习巩固。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字词,难写的字,生要说记字方法。

  2、检查朗读。指名一人一段。

  二、角色朗读,理解寓意。

  1、角色朗读。

  (1)生自由练读,读出三个角色对话的语气,注意体会剧本中的提示语和标点。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后小组评议。

  2、理解寓意。

  师:我们学习了剧本,听了同学的朗读,你最喜欢哪个人物?最恨哪个人物?并说出理由。你想对东郭先生说些什么?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三、表演课本剧。

  1、自愿组合,练习表演。要求:分好角色,记住台词,讨论每个角色应怎样演,并注意为角色加上动作、表情。

  2、指名表演,同学评议。

  四、总结升华。

  问:学习了课文,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

  师:是的,我们应该做善良、有爱心的好人,但千万别像东郭那样听信坏人的花言巧语,上他们的当。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希望你们擦亮眼睛,决不要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回家为家长表演剧本。

  2、复述故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9

  1958到1963年,是斯霞老师教学硕果累累的五年。这五年里,她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的试点任务,获得了省教育厅和中央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且积累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套实践经验。1963年6月,学制改革胜利完成之时,斯老师应江苏省广播师范学校的邀请,进行了《小英雄雨来》的广播教学。播出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反响强烈,好评如潮。40年前《小英雄雨来》的广播教学实况已经成了历史,我们无缘学习、欣赏,所幸有《广播教学稿选》(小学版)上刊登的《小英雄雨来》教案。我们又发现,1982年1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教学生涯》中也有《小英雄雨来》教案。对比之下,我们惊喜地发现,两者是不同时期的教案。前者用三课时教,而后者只安排了两课时;前者较为简略,后者增设了好些个问题,还多次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重难点没变,但处理方法有所变化,作业布置也有所不同,后者似乎更切合语文实际──显然,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么一篇较长课文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节奏就更紧凑。这两个教案成了斯老师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见证。我们这里读的是1982年出版的教案。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今天,全国各地都在乘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发所带来的语文教育改革的春风而思索、实验之时,再来回顾《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不禁深深叹服于斯霞老师对语文学科本质的独到把握,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恰当培养。

  《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中,随处可见斯老师运用语言本身的特点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如,对芦花村(故事发生地点)景色描写段落的品味:“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通过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再逐句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最后连起来读,并进行前后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芦花村景色的优美。要知道,小小的芦花村只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小部分,和芦花村同样美,甚至更美的大片河山正遭受着日寇的蹂躏。教学中突出芦花村的美旨在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自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碰撞。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必然会熊熊燃烧起来。烈火必然射向蹂躏我美好河山的侵略者。《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蕴涵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篇篇课文中,不仅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渗透了生动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张志公先生阐明:“由于思想和语言有着不解的因缘……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就离不开语言材料所含的思想内容。”斯老师在教学中,板书突出雨来在夜校里学习的内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再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感情。把雨来对美丽的家乡的爱和对自己祖国的爱直接连接了起来,为揭示雨来的英雄行为做铺垫。板书和有感情朗读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无疑也熏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在重点段(鬼子把雨来捆绑起来,对他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坚强不屈),斯老师先是安排学生默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课文中哪些词语把鬼子的丑态勾画出来了?一边讨论,一边在黑板上作了“鬼子雨来”的对比板书,把敌人的丑恶嘴脸和雨来在敌人面前的坚强不屈清晰地揭示了出来。学生通过课文本身的词语句段看到了敌人的凶残,领悟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坚强不屈。板书又强化了学生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中,斯老师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随课文分散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斯老师几十年教学生涯中的一大成果。她曾在谈识字教学的文章中写道:“总之,学生识字的基础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们的知识在一天天充实,他们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同样教识字,低年级和高年级有区别……我们要注意学生识字基础的变化,有的放矢地改变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在这里我们看到斯老师正是这样做的。

  《小英雄雨来》是学生小学快毕业时的课文,学生正具有相当的识字能力。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教学,斯老师明确提出“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在方法上,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做,有明显的年段特点,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育观。

  斯老师在讲读教学中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斯老师精心设计问题,让提问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学生在讨论、答问中进行了种种语言实践活动。教给了学生方法,发展了学生能力。

  斯老师很重视默读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对默读特别指出不同年段的要求,高年级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显而易见,“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等,主要用来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是学生个体阅读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斯老师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始终重视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以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通过默读领悟课文内容,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的教学,贯穿始终。

  当代教学理论中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口号,就是“为迁移而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这两种说法有所不相同,但其主旨是一致的。斯老师引导学生扶着教材这张凳迈开了语言训练的步子,本课教学注重以读促写的结合。仅以几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分析围绕中心写一、二、三、五、六段的作用”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激发学生思考今后自己的习作需要注意些什么:“句子优美”“词语丰富”“笔法生动”“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等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体验必定深刻。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缺水状况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水的珍视,懂得应该珍惜有限水的资源,并感动于祖孙俩克服缺水困难仍坚持植树护绿的行为。

  2、通过品味关键词语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4、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应该珍惜有限水的资源,并感动于祖孙俩克服缺水困难仍坚持植树护绿的行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在刚过去的五一长假中,也许有许多同学都去旅行了吧,的确,旅行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旅途中的一些见闻还会给我们的生活留下一些启示。一个游人在经历了西北行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出示句子:在我生命里曾经流淌过一碗水,是这碗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

  1、指名读句。

  2、生读句质疑。(板书:真正的愤怒、一碗水)

  3、齐读课题:真正的愤怒

  二、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是一碗怎样的水?

  2、生交流。(师随机板书,板书预设:珍贵)

  三、深入学习课文

  1、理解水的珍贵: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不着急,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西北地区的黄河沿岸,水对于生活在西北地区的'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让我们随着镜头去感受——

  (师叙述)这里是大片龟裂的土地,这大概是所有去过的人,最初而又最深的感受,这里的人们饱受着缺水的苦,母亲半年才洗一次衣服,孩子上学之前只噙一口水,如果问生活在干旱地区的人们的心愿是什么,他们会告诉你,那就是痛痛地下一场雨,于是,在天空响过一阵惊雷之后,你会看到——《美丽的大脚》片段播放。

  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隐约感受到了这碗水的分量,请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碗“珍贵”的水,请特别注意课文中描写祖孙俩对待水的句子,划到以后,请轻声朗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2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1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书写文中生字。

  2.能理清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从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起,理清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

  2.板书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课文

  学生根据注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重点强调:尊、疏、潺、晌、塞凳子。

  2.指导书写。

  提示"茅、尊、恭、卧"四字的关键笔画,"诸"子的撇要长,老师范写,学生描红。

  四、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1.逐节请学生朗读,正音。

  2.对容易读错地方,集体朗读。

  五、学生再读课文,互听互评

  六、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明确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2.练习分段。

  七、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2.能说出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默写生词。

  2.口头生字词扩词。

  二、细读课文

  1.讲读第一自然段,归纳段意,明白刘备拜访诸葛亮的原因。

  2.细读第2-4段:

  3.默读3个自然段,让学生了解第三次拜访的过程。

  4.讨论:关羽和张飞为什么不同意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结果呢?

  5.朗读对话,感悟出人物个性特点。

  6.学习第三自然段。

  这一段有几句话,那几句写刘备他们来到隆中看到的景象?那几句是写刘备的动作?分别勾画。

  学生自己动笔自由讨论,老师引导想象,抓住"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的.走、恭恭敬敬的站、快步走"等语句,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体会,使刘备的人物特点更加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7.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理解"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想拨开云雾见到了晴天。"联系上下文分清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8.学习第五自然段。

  自由读书,讨论,大家觉得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怎样?说出理由。

  重点抓住"我得到诸葛亮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讲清前后两部分关系。

  三、作业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2.能说出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从中悟出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揭示写作特点。

  2. 再次赏读课文中写刘备求才心诚的句子,讨论出作者是从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描写人物特点的。

  二、指导复述

  1.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板书:

  刘备两次去拜见诸葛亮,但却没见着。

  上路前

  刘备第三次拜见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2.学生看板书复述。

  三、指导说话

  (引导完成课后练习作业第5题)

  1.首先分析文中的片断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再悟出写了这些景物的作用

  3.指导说话。例:我们来到了飞机场,只见

  4.学生自由练说,再交流,评议。

  四、作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学会书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学琴的过程,感受孔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学习做事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课前准备:

  查找孔子的作品,了解一下孔子是怎样的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司马迁写过《史记》,《史记》里有一篇写孔子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拜读一下好吗?

  2.出示课后“我的资料夹”中《史记》原文,请课前预习的.有能力的学生读一下。

  (设计意图:与第一课内容联系起来,承上启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先读古文,增加传统文化的韵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下面我们家来看看现代文是怎样写孔子学琴的,首先我们要把文章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可以抽读绳子卡片,引导学生利用已经熟知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字。

  3.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设计意图: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自主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学琴的?勾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说说那几段讲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品位与理解)

  3.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必恭必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体会孔子做事很塌实。

  4.第三自然段重点理解"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这句话,这是他学琴的第二阶段,说明他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他不满足,还要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5.孔子学琴的第三个阶段是那段?他领会了什么?满足了吗?最后呢?他弹琴的水平达到了什么境界?

  (设计意图: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孔子治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做事的认真——精益求精。)

  6.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

  7.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结合孔子学琴这件事,以及课下查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谈一谈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扩大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五、记忆字型,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词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知道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进行独立的写字训练。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

  教学媒体:投影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9祁黄羊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不避仇

  内举祁午 不避亲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 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题导入。

  1、板书课题,认读生字“祁”,指导书写“祁”。齐读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3、 检查预习情况: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随机出示下列名称:春秋 晋国 悼公 祁午 解狐

  指导读好上述名称。

  二、自读课文,要求(投影出示):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2、朗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3、思考: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前鼻音: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后鼻音:兴亡

  翘舌音:合适 召 慎重

  其它:中军尉 兴亡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祁黄羊 祁午

  多音字:解狐

  2、指导读通下列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内桌分自然段互读课文后,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结合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预习时布置学生查字典):

  征伐 郑重 举荐 使者

  4、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祁黄羊的'什么故事。

  板书:举荐人才

  四、指导书写生字。

  1、给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祁 尉 慎

  上下结构:晋 荐 召

  半包围结构:选 适 避

  独体字:亡

  2、说这些字哪几个字比较容易写,哪几个字的什么地方要提醒注意。

  祁:左边是“礻”,而不是“衤”;右边是“阝”,而不是“卩”。

  选、适、避:“辶”的最后一笔要舒展,能托住里面的部分。

  慎:右边的“真”里面是三横,不能少横。

  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边描边说出笔画名称,记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五、作业:完成习字册上的部分习字任务(字、词部分)。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一、复习。

  1、 朗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兴亡

  合适 召 慎重 解狐

  2、 读通重点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听写下列词语:兴亡 慎重 举荐 当此重任

  二、理清脉落。

  1、默读课文,思考:祁黄羊向悼公举荐中军尉人选,推荐了哪两个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2、讨论,板书: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内举祁午

  根据上述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

  三、导读课文。

  第一段.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

  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的神态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想想人物此时的思想感情。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从悼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悼公对祁黄羊的高度信任)

  指导朗读悼公的话。

  3、投影出示祁黄羊回答的话,指名朗读,说说自己人中体会到什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在“想了想”、“郑重”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指导朗读祁黄羊的话。

  4、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五自然段,理解悼公所说的话,指导朗读,注意悼公说话时的神态(在“深感意外”下面加着重号)。

  (2)投影出示第六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从祁黄羊的回答中,你能体会到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公私分明 心胸宽阔 不计前嫌)

  5、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6、小结:祁黄羊外举不避仇,真是个公私分明,心胸宽阔,不计前嫌的高尚之士。板书:不避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3遍。

  2、辨字组词。

  普( ) 荐( ) 伐( ) 悼( )

  晋( ) 存( ) 代( ) 掉( )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3、 归纳段落大意,按课文叙述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新词。

  2、听写课后习题3的词语。

  3、指名朗读第一至七自然段。

  二、导读课文第八至十二自然段。

  1、师读第八自然段。

  2、自由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

  3、当祁黄羊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时,悼公说了什么话?神态怎样?

  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指名朗读。

  4、指名朗读第十一自然段,讨论:祁黄羊为什么要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投影出示第十一自然段,在“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们仇人或亲人”的下面加横线。齐读,问:祁黄羊一心想的是什么?

  小结:由此可见,祁黄羊真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心为公,不但外举不避仇,还能做到内举不避避亲。板书:不避亲

  5、既然这样,为什么祁黄羊不先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而要先推荐解狐呢?你是从什么地方发现的?

  投影出示,对比分析:

  “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提示:祁黄羊前后两次推荐,说话时的神态有没有不同?(在“想了想”、“郑重”下面加着重号)

  从中你能看出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吗?(祁黄着考虑的确实首先是真正能为国出力的能人)

  6、引读第六自然段。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

  三、 快速朗读课文(或默读),小小组合作讨论各段的段落大意,然后交流。

  四、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复述课文。

  1、理清顺序:

  因病辞职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2、学生试口述,同桌互述。

  3、指名口述。

  五、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说说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

  六、作业:

  1、 写了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荐 慎重 才能 重任

  2、 照样子写词语。

  代替(“代”与“替”意思相近):

  安危(“安”与“危”意思相反):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理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明白一千根弦背后蕴涵着的“希望”,这是支持盲人尽情弹奏,不懈追求的良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拥有美好的向往能够使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阐述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课时:2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领情课文脉络,初知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1.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简介。

  2.出示课题,解题。质疑,课文围绕一千根弦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3.明确探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听准字音。注意语气。

  2.学生自由读文,要读得连贯通顺,读通不流利的句子。

  3.检查字词。用多种方式识字。

  4.指生接读课文,检查订正。

  5.默读课文,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6.理清课文的思路。

  7.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屋檐、佩带、措施、诬陷、传颂"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2、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手段、方法:朗读、讨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导入

  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

  (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

  (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

  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

  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1)出示课件:

  屈原万分悲愤,就在……

  (悲痛悲伤)

  (2)想想为什么填写悲愤?

  (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

  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五、作业

  1、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填写题词。

  (1)题词:

  端午节的习俗有( )( )( )( )。

  端午节是为纪念:(1)屈原为楚国( )。

  (2)屈原为百姓( )。

  (3)屈原( )屈原投江后,百姓们( )、( )、( )现在的端午节( )。

  3、自由的依据题词的顺序,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4、全班交流。

  三、资料扩展

  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讲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

  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小报。

  30 端午节的由来

  传统节日--屈原

  忧国忧民--投江自尽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01-06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02-28

《小学语文》教案06-09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05-17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案02-01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05-21

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案12-04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2-0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发展幼儿理解故事的能力,能听懂故事大意。

  2、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教育幼儿懂得爱护树木。

  3、教育幼儿要诚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

  教学重点:

  发展幼儿理解故事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教育幼儿要诚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

  教学准备:

  课件、诚信卡、星星、小鸟和大树头饰。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小鸟对着火光唱歌的'图片猜测唱歌的原因导入新课。

  二、基本部分

  1、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

  提问:小鸟和大树是不是好朋友?你从那儿听出来的?

  分别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

  2、讲述故事的后半部分

  小鸟回来找大树找到了吗?最后看到了什么?

  看到火光小鸟心情怎么样?它想到了什么?

  3、再次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

  现在你知道小鸟给火光唱歌的原因了吗?

  4、情感迁移

  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答应过别人事情吗?你做到了没有?做到了请你在诚信卡上贴一颗星。

  5、我来说一说:人类行为图,让幼儿对此作出判断,表明自己的意见,使幼儿进一步明白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三、小结小朋友今天学的快乐吗?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2

  1、颜真卿学书法

  ?颜真卿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小时候,颜真卿就勤奋好学,喜好书法。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纸和笔,他就用黄土、树枝在墙上、地上练习写字。

  长大以后,颜真卿做了县官,仍一直惦记着读书、写字,从未停止练习书法。

  颜真卿的老师告诉他:“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诀窍’的话,就在于苦学。记住,不下苦功夫的人,是永远不会有任何成就的。”颜真卿牢牢记住老师的'话,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埋头苦练。不久,他的书法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于勤学苦练,颜真卿终于成为了伟大的书法家。

  2、吃墨水

  陈毅爷爷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

  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了起来。这时,他才发现自己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

  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3、王冕读书

  王冕家里很穷,他七八岁时就给人家放牛。

  每天清早,王冕把牛拴在野地里吃草,自己跑到学堂的窗外,听里面的读书声,听一句,记一句。

  有一回,王冕听读书声听得入了迷,不知不觉,太阳下山了。他跑到野地里一看:糟了!牛挣断了缰绳,不知跑到哪里去了。王冕一口气跑回家,看见牛已经进了圈。父亲为这件事打了他一顿。第二天,王冕照样跑到学堂外面听学生读书。

  后来,王冕到了一个寺庙里做工。白天,帮和尚干活。晚上,他坐在大佛像的膝盖上,在油灯下读书。有时一直读到天亮。王冕这样好学,被一个有学问的韩老师知道了,就免费收他做学生。从此,王冕进步更快了。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3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会认生字,能正确读写。

  3、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第一教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合作交流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三、品读感悟:

  1、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汇报自习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四、巩固延伸:

  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二)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三)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播放多媒体软件:一幅“象山图”出现,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甜啊!

  (四)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播放多媒体软件:出现两幅人们在水中玩耍的情景,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凉爽啊!}

  (五)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此文转自淘、教。案网()、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边读边出示多媒体软件: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1)桂林的山真奇啊!(2)桂林的山真秀啊!(3)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暮江吟》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暮江吟》。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暮江吟》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描写了深秋的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题目的意思是:吟咏暮色降临的江上景色。暮,傍晚。吟,吟咏,作诗。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①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展开,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句意: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江面上。)

  ②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这里指碧绿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句意:江水有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

  ③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可爱的意思。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句意: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

  ④露似珍珠月似弓(似:好像。"月似弓",农历初三晚上,是月牙开始出现的日子。月牙好像一张弯弯的弓。寒露降临,附着在树叶和草丛上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闪闪发光的珍珠。句意: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月牙弯弯像弓一样。)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铺"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铺"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②读"可怜九月初三夜",体会"可怜"在这里的意思。("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九月初三这个深秋的夜晚的留恋、喜爱。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正因为喜爱,他才从黄昏到入夜,久久地停在江边观赏景色。)

  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5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xx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6

  1、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相机点拨。

  ①朗茨第二自然段,回答描写小蜒样子的词句: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②这段话用新月、水蛇比喻小艇

  点拨:“像挂在天边的新月”是说船的样子

  “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是说船的行动轻快灵活。

  ③朗读第三自然段,回答这段话中哪句话写出小艇座位的'舒适?(第一句)哪句说出乘船游览的乐趣?(第二、三句)

  ④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三句。

  ⑤朗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操纵自如”。

  ⑤回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脚忙乱;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还能作急转弯;老师点拨:以上三点是从正面描写船夫驾驶技术好,第五句话“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是从侧面写船夫驾驶技术高。

  2、朗读第二段。

  六、读练三一一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三(自学第三段)

  学生借助旁批,采用“读、想、划、批、说、写”的方法,自学五至六自然段,老师巡回辅导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自主识字,读准“见”在文中的读音,理解“从”、“遇”、“云”、“岁” 等词的意思,积累古文中表示“说”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以及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 板书课题、齐读。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

  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看看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于哪?

  4、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学者,可谓学富五车。这段古文写的是他劝人勤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 范读全文。认真听我读课文。

  2、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难读句;

  三、再读懂意思

  1、 课文读通了。能否借助注释,根据译文内容,一句一句对照着理解古文的意思呢?

  2、 交流。

  (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者: 的人 遇:董遇 云:说。古文中表示说的字还有哪些?

  (2)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言:说 见:现。出现,明白

  (3)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苦于没有时间干什么?

  (4)遇言“当以三余。” “当以三余。”干什么?

  (5)或问“三余”之意。 或:有的人。回顾“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中“或”的含义,进行比较。

  (6)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日:一天。时:时令 岁:年。还有哪些词或者诗句中“岁“有年的意思?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守岁 句意解释:古时候下雨就没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时间。冬天,不种庄稼也有时间读书,晚上在家没有现代的娱乐活动,有多余时间读书了。

  3、 看了注释,读了译文,了解了古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

  四、三读明道理

  1、 读通了古文,了解了意思,再认真读读这段古文,边读边想:关于“勤读”,你知道了 些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2、 交流。老师点拨。

  (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次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简单 地读一、两遍。书读得次数多,这就是“勤读”啊!

  (2) 苦渴无日——不要总是“苦渴无日”,要善于挤时间读书。

  (3) 冬者岁之余,夜者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这里的 “冬者、夜者、阴雨者”就是董遇说的“三余”。这些剩下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古时候,人们趁农闲的时间,一天中休息的时间来读书。)闲时读书,这也是“勤读”啊! 董遇建议我们用“三余”来读书,而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利用“三上”来写课文。他们“勤读”“勤写” 出示:余平生所作课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 读句、理解、简单讲解。

  五、拓展

  1、董遇有“三余”,欧阳修有“三上”,同学们想想,你有没有“一余”“多余”可以用来 看书呢?

  2、小结:学了这篇课文后,希望你们不要以“苦渴无日”为借口不读书,而要借用你的“余 日”或者片刻之时来读书。同时书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这也需要你善于挤时间来读啊!这就是“勤读”,也是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3、在古人勤读的名言中结束本课。 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三国志的作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抡”、“装”、“塞”、“蜷”、“舔”、“犹豫”等词语的确切意思。

  2、能够通过静心阅读,抓住关键要素,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

  3、在角色朗读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体会文中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4、从东郭先生对狼仁慈、好心相救,却险些送命的故事中,认识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蠢,农夫的机智、果断,从而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生字的方法,如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独立识字、运用各种方法理解重点词语、并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质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东郭先生和狼》这一篇自读课文时,要注意给足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时间,并进行适当的反馈,进一步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学习方法。

  学生喜欢阅读有趣生动的寓言故事,也能够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但是学生对于内容的概括能力还不强,不能抓住主要线索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同时学生虽然能读懂内容,但是对于文章人物的理解还比较肤浅,这就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他们对中心的把握。教师应该利用这一教材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地读,在正确、流利地朗读中逐步学习概括内容的方法;在分角色的感情朗读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理解人物性格,从而悟出故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文中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2、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语;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今天大家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问:读了课题,你们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自学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并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默读思考:剧本中的事情经过是怎样的?

  三、小组讨论,检查自学。

  1、轮流读文,读准字音。

  2、提出疑问,交流大意。

  (1)学生认真思考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帮助解决。同学说出答案后还要谈理由。

  (2)通过讨论,确定本合作小组的“剧本事情经过”。

  四、全班讨论,检查自学。

  1、指名读书,了解全文。

  (1)读书声音洪亮,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断好句。

  (2)读后,各合作小组派代表交流,本组商定的剧本中的事情经过。要求:按“先生救狼——狼要吃先生——老农设法打狼”的顺序讲。

  2、讨论问题,解决疑问。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还有没有解决的难题吗?生提问,其他生帮助解答。

  五、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默读第一、二幕内容,边读边画出描写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体会他们是怎样的人,并做批注。

  1、生读书,并分析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体会他们是怎样的人。师打相应的语句。

  2、生体会朗读。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2、把自己认为好的字词摘录在词语花篮或采集本上。

  七、作业。

  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检查朗读。

  1、复习巩固。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字词,难写的字,生要说记字方法。

  2、检查朗读。指名一人一段。

  二、角色朗读,理解寓意。

  1、角色朗读。

  (1)生自由练读,读出三个角色对话的语气,注意体会剧本中的提示语和标点。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后小组评议。

  2、理解寓意。

  师:我们学习了剧本,听了同学的朗读,你最喜欢哪个人物?最恨哪个人物?并说出理由。你想对东郭先生说些什么?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三、表演课本剧。

  1、自愿组合,练习表演。要求:分好角色,记住台词,讨论每个角色应怎样演,并注意为角色加上动作、表情。

  2、指名表演,同学评议。

  四、总结升华。

  问:学习了课文,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

  师:是的,我们应该做善良、有爱心的好人,但千万别像东郭那样听信坏人的花言巧语,上他们的当。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希望你们擦亮眼睛,决不要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回家为家长表演剧本。

  2、复述故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9

  1958到1963年,是斯霞老师教学硕果累累的五年。这五年里,她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的试点任务,获得了省教育厅和中央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且积累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套实践经验。1963年6月,学制改革胜利完成之时,斯老师应江苏省广播师范学校的邀请,进行了《小英雄雨来》的广播教学。播出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反响强烈,好评如潮。40年前《小英雄雨来》的广播教学实况已经成了历史,我们无缘学习、欣赏,所幸有《广播教学稿选》(小学版)上刊登的《小英雄雨来》教案。我们又发现,1982年1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教学生涯》中也有《小英雄雨来》教案。对比之下,我们惊喜地发现,两者是不同时期的教案。前者用三课时教,而后者只安排了两课时;前者较为简略,后者增设了好些个问题,还多次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重难点没变,但处理方法有所变化,作业布置也有所不同,后者似乎更切合语文实际──显然,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么一篇较长课文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节奏就更紧凑。这两个教案成了斯老师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见证。我们这里读的是1982年出版的教案。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今天,全国各地都在乘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发所带来的语文教育改革的春风而思索、实验之时,再来回顾《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不禁深深叹服于斯霞老师对语文学科本质的独到把握,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恰当培养。

  《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中,随处可见斯老师运用语言本身的特点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如,对芦花村(故事发生地点)景色描写段落的品味:“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通过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再逐句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最后连起来读,并进行前后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芦花村景色的优美。要知道,小小的芦花村只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小部分,和芦花村同样美,甚至更美的大片河山正遭受着日寇的蹂躏。教学中突出芦花村的美旨在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自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碰撞。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必然会熊熊燃烧起来。烈火必然射向蹂躏我美好河山的侵略者。《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蕴涵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篇篇课文中,不仅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渗透了生动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张志公先生阐明:“由于思想和语言有着不解的因缘……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就离不开语言材料所含的思想内容。”斯老师在教学中,板书突出雨来在夜校里学习的内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再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感情。把雨来对美丽的家乡的爱和对自己祖国的爱直接连接了起来,为揭示雨来的英雄行为做铺垫。板书和有感情朗读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无疑也熏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在重点段(鬼子把雨来捆绑起来,对他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坚强不屈),斯老师先是安排学生默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课文中哪些词语把鬼子的丑态勾画出来了?一边讨论,一边在黑板上作了“鬼子雨来”的对比板书,把敌人的丑恶嘴脸和雨来在敌人面前的坚强不屈清晰地揭示了出来。学生通过课文本身的词语句段看到了敌人的凶残,领悟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坚强不屈。板书又强化了学生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中,斯老师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随课文分散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斯老师几十年教学生涯中的一大成果。她曾在谈识字教学的文章中写道:“总之,学生识字的基础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们的知识在一天天充实,他们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同样教识字,低年级和高年级有区别……我们要注意学生识字基础的变化,有的放矢地改变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在这里我们看到斯老师正是这样做的。

  《小英雄雨来》是学生小学快毕业时的课文,学生正具有相当的识字能力。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教学,斯老师明确提出“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在方法上,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做,有明显的年段特点,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育观。

  斯老师在讲读教学中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斯老师精心设计问题,让提问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学生在讨论、答问中进行了种种语言实践活动。教给了学生方法,发展了学生能力。

  斯老师很重视默读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对默读特别指出不同年段的要求,高年级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显而易见,“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等,主要用来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是学生个体阅读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斯老师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始终重视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以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通过默读领悟课文内容,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的教学,贯穿始终。

  当代教学理论中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口号,就是“为迁移而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这两种说法有所不相同,但其主旨是一致的。斯老师引导学生扶着教材这张凳迈开了语言训练的步子,本课教学注重以读促写的结合。仅以几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分析围绕中心写一、二、三、五、六段的作用”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激发学生思考今后自己的习作需要注意些什么:“句子优美”“词语丰富”“笔法生动”“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等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体验必定深刻。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缺水状况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水的珍视,懂得应该珍惜有限水的资源,并感动于祖孙俩克服缺水困难仍坚持植树护绿的行为。

  2、通过品味关键词语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4、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应该珍惜有限水的资源,并感动于祖孙俩克服缺水困难仍坚持植树护绿的行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在刚过去的五一长假中,也许有许多同学都去旅行了吧,的确,旅行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旅途中的一些见闻还会给我们的生活留下一些启示。一个游人在经历了西北行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出示句子:在我生命里曾经流淌过一碗水,是这碗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

  1、指名读句。

  2、生读句质疑。(板书:真正的愤怒、一碗水)

  3、齐读课题:真正的愤怒

  二、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是一碗怎样的水?

  2、生交流。(师随机板书,板书预设:珍贵)

  三、深入学习课文

  1、理解水的珍贵: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不着急,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西北地区的黄河沿岸,水对于生活在西北地区的'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让我们随着镜头去感受——

  (师叙述)这里是大片龟裂的土地,这大概是所有去过的人,最初而又最深的感受,这里的人们饱受着缺水的苦,母亲半年才洗一次衣服,孩子上学之前只噙一口水,如果问生活在干旱地区的人们的心愿是什么,他们会告诉你,那就是痛痛地下一场雨,于是,在天空响过一阵惊雷之后,你会看到——《美丽的大脚》片段播放。

  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隐约感受到了这碗水的分量,请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碗“珍贵”的水,请特别注意课文中描写祖孙俩对待水的句子,划到以后,请轻声朗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2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1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书写文中生字。

  2.能理清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从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起,理清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

  2.板书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课文

  学生根据注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重点强调:尊、疏、潺、晌、塞凳子。

  2.指导书写。

  提示"茅、尊、恭、卧"四字的关键笔画,"诸"子的撇要长,老师范写,学生描红。

  四、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1.逐节请学生朗读,正音。

  2.对容易读错地方,集体朗读。

  五、学生再读课文,互听互评

  六、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明确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2.练习分段。

  七、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2.能说出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默写生词。

  2.口头生字词扩词。

  二、细读课文

  1.讲读第一自然段,归纳段意,明白刘备拜访诸葛亮的原因。

  2.细读第2-4段:

  3.默读3个自然段,让学生了解第三次拜访的过程。

  4.讨论:关羽和张飞为什么不同意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结果呢?

  5.朗读对话,感悟出人物个性特点。

  6.学习第三自然段。

  这一段有几句话,那几句写刘备他们来到隆中看到的景象?那几句是写刘备的动作?分别勾画。

  学生自己动笔自由讨论,老师引导想象,抓住"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的.走、恭恭敬敬的站、快步走"等语句,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体会,使刘备的人物特点更加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7.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理解"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想拨开云雾见到了晴天。"联系上下文分清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8.学习第五自然段。

  自由读书,讨论,大家觉得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怎样?说出理由。

  重点抓住"我得到诸葛亮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讲清前后两部分关系。

  三、作业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2.能说出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从中悟出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揭示写作特点。

  2. 再次赏读课文中写刘备求才心诚的句子,讨论出作者是从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描写人物特点的。

  二、指导复述

  1.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板书:

  刘备两次去拜见诸葛亮,但却没见着。

  上路前

  刘备第三次拜见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2.学生看板书复述。

  三、指导说话

  (引导完成课后练习作业第5题)

  1.首先分析文中的片断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再悟出写了这些景物的作用

  3.指导说话。例:我们来到了飞机场,只见

  4.学生自由练说,再交流,评议。

  四、作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学会书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学琴的过程,感受孔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学习做事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课前准备:

  查找孔子的作品,了解一下孔子是怎样的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司马迁写过《史记》,《史记》里有一篇写孔子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拜读一下好吗?

  2.出示课后“我的资料夹”中《史记》原文,请课前预习的.有能力的学生读一下。

  (设计意图:与第一课内容联系起来,承上启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先读古文,增加传统文化的韵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下面我们家来看看现代文是怎样写孔子学琴的,首先我们要把文章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可以抽读绳子卡片,引导学生利用已经熟知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字。

  3.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设计意图: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自主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学琴的?勾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说说那几段讲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品位与理解)

  3.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必恭必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体会孔子做事很塌实。

  4.第三自然段重点理解"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这句话,这是他学琴的第二阶段,说明他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他不满足,还要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5.孔子学琴的第三个阶段是那段?他领会了什么?满足了吗?最后呢?他弹琴的水平达到了什么境界?

  (设计意图: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孔子治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做事的认真——精益求精。)

  6.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

  7.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结合孔子学琴这件事,以及课下查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谈一谈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扩大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五、记忆字型,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词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知道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进行独立的写字训练。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

  教学媒体:投影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9祁黄羊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不避仇

  内举祁午 不避亲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 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题导入。

  1、板书课题,认读生字“祁”,指导书写“祁”。齐读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3、 检查预习情况: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随机出示下列名称:春秋 晋国 悼公 祁午 解狐

  指导读好上述名称。

  二、自读课文,要求(投影出示):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2、朗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3、思考: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前鼻音: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后鼻音:兴亡

  翘舌音:合适 召 慎重

  其它:中军尉 兴亡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祁黄羊 祁午

  多音字:解狐

  2、指导读通下列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内桌分自然段互读课文后,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结合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预习时布置学生查字典):

  征伐 郑重 举荐 使者

  4、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祁黄羊的'什么故事。

  板书:举荐人才

  四、指导书写生字。

  1、给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祁 尉 慎

  上下结构:晋 荐 召

  半包围结构:选 适 避

  独体字:亡

  2、说这些字哪几个字比较容易写,哪几个字的什么地方要提醒注意。

  祁:左边是“礻”,而不是“衤”;右边是“阝”,而不是“卩”。

  选、适、避:“辶”的最后一笔要舒展,能托住里面的部分。

  慎:右边的“真”里面是三横,不能少横。

  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边描边说出笔画名称,记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五、作业:完成习字册上的部分习字任务(字、词部分)。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一、复习。

  1、 朗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兴亡

  合适 召 慎重 解狐

  2、 读通重点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听写下列词语:兴亡 慎重 举荐 当此重任

  二、理清脉落。

  1、默读课文,思考:祁黄羊向悼公举荐中军尉人选,推荐了哪两个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2、讨论,板书: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内举祁午

  根据上述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

  三、导读课文。

  第一段.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

  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的神态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想想人物此时的思想感情。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从悼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悼公对祁黄羊的高度信任)

  指导朗读悼公的话。

  3、投影出示祁黄羊回答的话,指名朗读,说说自己人中体会到什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在“想了想”、“郑重”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指导朗读祁黄羊的话。

  4、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五自然段,理解悼公所说的话,指导朗读,注意悼公说话时的神态(在“深感意外”下面加着重号)。

  (2)投影出示第六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从祁黄羊的回答中,你能体会到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公私分明 心胸宽阔 不计前嫌)

  5、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6、小结:祁黄羊外举不避仇,真是个公私分明,心胸宽阔,不计前嫌的高尚之士。板书:不避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3遍。

  2、辨字组词。

  普( ) 荐( ) 伐( ) 悼( )

  晋( ) 存( ) 代( ) 掉( )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3、 归纳段落大意,按课文叙述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新词。

  2、听写课后习题3的词语。

  3、指名朗读第一至七自然段。

  二、导读课文第八至十二自然段。

  1、师读第八自然段。

  2、自由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

  3、当祁黄羊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时,悼公说了什么话?神态怎样?

  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指名朗读。

  4、指名朗读第十一自然段,讨论:祁黄羊为什么要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投影出示第十一自然段,在“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们仇人或亲人”的下面加横线。齐读,问:祁黄羊一心想的是什么?

  小结:由此可见,祁黄羊真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心为公,不但外举不避仇,还能做到内举不避避亲。板书:不避亲

  5、既然这样,为什么祁黄羊不先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而要先推荐解狐呢?你是从什么地方发现的?

  投影出示,对比分析:

  “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提示:祁黄羊前后两次推荐,说话时的神态有没有不同?(在“想了想”、“郑重”下面加着重号)

  从中你能看出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吗?(祁黄着考虑的确实首先是真正能为国出力的能人)

  6、引读第六自然段。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

  三、 快速朗读课文(或默读),小小组合作讨论各段的段落大意,然后交流。

  四、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复述课文。

  1、理清顺序:

  因病辞职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2、学生试口述,同桌互述。

  3、指名口述。

  五、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说说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

  六、作业:

  1、 写了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荐 慎重 才能 重任

  2、 照样子写词语。

  代替(“代”与“替”意思相近):

  安危(“安”与“危”意思相反):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理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明白一千根弦背后蕴涵着的“希望”,这是支持盲人尽情弹奏,不懈追求的良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拥有美好的向往能够使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阐述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课时:2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领情课文脉络,初知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1.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简介。

  2.出示课题,解题。质疑,课文围绕一千根弦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3.明确探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听准字音。注意语气。

  2.学生自由读文,要读得连贯通顺,读通不流利的句子。

  3.检查字词。用多种方式识字。

  4.指生接读课文,检查订正。

  5.默读课文,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6.理清课文的思路。

  7.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屋檐、佩带、措施、诬陷、传颂"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2、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手段、方法:朗读、讨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导入

  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

  (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

  (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

  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

  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1)出示课件:

  屈原万分悲愤,就在……

  (悲痛悲伤)

  (2)想想为什么填写悲愤?

  (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

  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五、作业

  1、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填写题词。

  (1)题词:

  端午节的习俗有( )( )( )( )。

  端午节是为纪念:(1)屈原为楚国( )。

  (2)屈原为百姓( )。

  (3)屈原( )屈原投江后,百姓们( )、( )、( )现在的端午节( )。

  3、自由的依据题词的顺序,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4、全班交流。

  三、资料扩展

  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讲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

  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小报。

  30 端午节的由来

  传统节日--屈原

  忧国忧民--投江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