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自学本课生词,正确认读“策、焚、蹿”,掌握“狐、狸、哑、策、拇、焚、舔”7个会写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懂得珍视想象。
过程与方法:在续写故事和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想象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懂得珍视想象。在续写故事和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想象的美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鸟儿长有翅膀,可是很少去想鸟儿拥有翅膀的快乐。今天,我们一起想想,鸟儿的翅膀能给鸟儿带来什么?
生:①飞到高空欣赏到红花、绿叶密密层层……欣赏到高大挺秀的大树、潺潺流淌的小河。
②带鸟儿飞到神往的地方,看到更多的鸟朋友。
③带鸟妈妈找到食物,带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幸福成长。
师:真好!同学们,鸟儿有翅膀有这么多的快乐。我们的心灵长上了翅膀,又会创造出多少快乐和幸福呢?老师课前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续写故事,要评选出“最佳畅想奖”。谁来讲讲自己的故事是怎样发展的?
生:①——②——③——。
师:同学们的心灵都插上了翅膀,只不过有的飞得高、飞得远,有的还需努力,都不错。你们想看看别人是怎样续写这个故事的吗?
出示课题:《心的翅膀》
二.初读
1.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
①解释词语:神秘兮兮、哑然失笑、大喜过望、
绞尽脑汁、心急如焚等词。
②强调注意“腼腆”一词的读法。
③强调蹄、策、舔的字形。
2.说说成人和孩子各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3.复述故事
先小组复述,再指名复述。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心的翅膀》一课,知道了成人和孩子的想象力是有着很大差异的。今天我们将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带领同学们再回顾一遍课文。
二、出示中心话题:
面对同一个故事的开头,成人和孩子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别?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说说,并谈谈从中悟出了什么?
1、小组学习,结合中心话题,在小组中讨论学习,也可以参考课后第二题来谈。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引导,抓住以下三个点。
(一)身为工程师的丈夫,学识渊博,但他挠了挠头发,很认真地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在我启发后,他想了好半天才说:“我想不出来。”
感悟:因一味追求知识,埋葬了想象力,他完全没有一点想象力,变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一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
(二)"我’’的同事回答,既不生动,也不新奇.他想象的思路就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
感悟:人不能总按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式去想,这就像一只小鸡一样在狭小的经验世界里扑翅膀,永远也不能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
(三)四年级的孩子们让我“大喜过望”
“胖胖小男孩儿”的想象大胆,打开了想象思维的大门,“小女孩”的想象生动,仿佛亲眼所见一般。“小眼镜”的`想象心思细腻,情感丰富。“腼腆小女孩”的想象情节是那么丰富,精彩。
感悟:他们没有渊博的知识,但他们拥有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不受拘束的心灵,美好的想像。
⒊教师小结:
和成人相比,孩子们有多美好的想像,想像使生活变得绚烂多姿。
三激发情感,拓展想象:
⒈同学们,孩子们的心是长了翅膀的,尽管稚嫩,但飞得很高,飞得很美。在生活中,你们是否也遇到过类似他们这样的人?
学生:
(1)学习伙伴有的只埋头苦学,上课却不敢举手,他缺少自信,缺少想像的翅膀。
(2)当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的时候,有的时候却不被家长理解。
2.补充小文章,启发学生体会想象的美好。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长了翅膀的,大胆地去飞翔吧,你能飞多高,天空就有多广阔,你能飞多远,天空就有多辽阔。我也要长上想像的翅膀,和你们一起去飞翔。有些同学在课堂上总是安静地听,不主动思考,这样下去你就会象文中的成人一样过早地折断飞翔地翅膀,成为小书呆子,你们一定不希望自己变成这样的人吧!让我们先来一个约定,那就是每节语文课都给自己一次想像的机会,
给心长上翅膀,让我们一起在文学王国里翱翔,好不好?
五作业:
把自己续写的故事再润色,写在小本本上,读给朋友听。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复述课文,有感情的阅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自学为主,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民厌恶战争,企盼和平和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一些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开课:
每个人都向往和平,因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古诗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
2.个别学生读课文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讨论学习课文内容。
1.龙德在听到受伤士兵请求帮助的话后,他在想什么?它又是怎样做的?
2.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
四、指导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同志的崇高品质。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师:“清贫”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清苦 清白 清正 清明 清廉 贫穷)
2、出示语句:“这位80岁的老人,一辈子过着清贫的生活。”“这位80岁的老人,一辈子过着贫穷的生活。”让学生读一读。
3、师: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他们给你的感受一样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清贫”不仅仅是“贫穷”,更包括一股气节。)
4、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清贫的文章,相信大家会对“清贫”有更深的理解。这篇文章是革命烈士方志敏所写的有关自己的一段经历。关于方志敏,大家了解多少?
学生交流有关方志敏的资料。
5、介绍写作背景:1935年1月24日,在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方志敏被捕。入狱后,坚贞不屈,拒绝投降。在敌人的监狱里,方志敏用敌人让他写 “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并秘密托人通过鲁迅先生等关系转给了党组织,表现出了一个革命者的爱国情操和浩然正气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清贫》。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词,勾画疑难。
2、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疑难字词,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3、全班交流词语。重点指导下列词语:
奢侈 颇似 筹集 矜持不苟 被俘 裤裆 热望 瞎忙 抛掷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 请同学分段朗读,并完成以下内容:
1、找出第一段中的关键句,说说它们的含义。
关键句的找法。
看位置:开头结尾和中间
抓特征:点题议论加抒情
2、复述文中记叙的一件趣事,并拟定一个小标题。
3、我的财产是什么?根据文章结尾部分的内容回答。
4、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中心。(本文叙述了自己被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刮而无所得的故事,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地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的革命情操,)
(2)检查完成情况。
四、小结: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面对即将逝去的生命,他没有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即将永别的亲人,他没有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愈来愈近的死亡,他没有一丝的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自己及家人的清贫,他没有丝毫的________________
面对自己忠于的事业,他没有丝毫的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品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清贫》。大家知道方志敏是谁?
他是我们早期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之一,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了,方志敏根据党的统一安排,留在江西,坚持游击战。在一次转移中,由于叛徒的出卖,他被捕了。这篇短小的文章就是叙述他被捕的那一天发生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已经读过了,我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 却发生了一件“趣事”,这件趣事“趣”在哪里?
生:读文。
生1:我认为这篇文章趣在:他是一个大官却没有钱,在被捕的时候却拿不出钱来给这两个人。
生2:我认为这个“趣”不在方志敏身上,而在搜他的那两个兵士身上,能突出这个共产党员清贫的品质,两个士兵一遍一遍过细地搜,我觉得很可笑。
师:两个同学所讲是一致的,"趣"不在方志敏身上,而"趣"在两个兵士身上。他“搜”,第一个动词用的是“搜”,第二个动词“摸”,第三个是“捏”,接下来当发现一无所获是,就对“一只时表和一枝自来水笔”进行“抢夺”。从这几个动词中可以看出很有趣。从“搜”到“摸”到“捏”到“抢”,这几个动作之间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让方志敏觉得很可笑。再看看这两个国民党士兵,一开始是“满肚子热望”,搜不出来又摸、捏,还“期望”,到最后完全“失望”了。在这个过程里,方志敏觉得实在太可笑了。这是我们觉得“趣事”好笑的第一个方面。
师:大家发现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还有方志敏所谓的财产不过就是“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上底的线袜”,与国民党的那些富翁极为不同,这也是一件极为有趣的事情。
师:很好,这是他第二个发现,还有发现的吗?
如果你是导演,由你来主持这出独幕剧的演出的话,方志敏一定是堂堂正正的,那两个国民党士兵你们认为他们身上还隐含着哪些“趣”呢?
生:动作很好笑。第二自然段的描写(拉木柄榴弹)
师:这是一个士兵的动作,另一个呢?
生:另一个“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
师:你没觉得这两个士兵有差别吗?猜猜这两个人的年龄哪一个轻,哪一个大?
生:拉手榴弹的'年轻,弓着背的年龄大。
师:年轻的那个脾气怎么样?
生:不好
师:说起话来“吼道”。那个年老的呢?他说了一句什么话?
“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你骗不了我。”这个人怎么样?
生:有经验,有点老奸巨滑。
这场闹剧有趣就有趣在两个国民党兵士在这场戏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既然不一样,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两个国民党兵士语言?谁来读一下那个年轻士兵的话:“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要读出这个兵士的粗鲁还有野蛮,别忘了文中“威吓地吼道”,哪个男同学起来读读看。
生:读
师:可以稍微再慢一点,你的气势是够的,一字一字的把它读清楚。
师:那个年老的,老奸巨滑的要怎样读?一个是蛮,一个是刁,读得刁一点。
生:(女生)
师:稍微温柔了些。
师:范读。
师:方志敏面对着国民党两个士兵的以死来威吓,他的表现是怎样的呢?“哼!你不要作出……”这段话大家仔仔细细的揣摩揣摩。作为我们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之一,方志敏也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读过书的,有学问的。面对两个国民党的兵匪,他是怎么说的?“我微笑着淡淡地说”这个“哼”字怎么读?第二个也是叹号,这个叹号怎么读?下边自己读读看。(做坏人容易,做好人难)
生:读
师:你读的也不错,就是稍微善良了一点。
师:一个人要有一些表现力。先来说这个“哼”字比较难,不是吵嘴,方志敏根本就没有必要跟他们吵嘴,他知道他们无非是想从我这个身上得到一些横财。他们真的敢在这里把握处死?量他们也没有这种胆量。他们在这里捉到了我,将我送到国民党兵部领赏,他们敢动我一根毫毛,他们回去的时候不要活了?他们有几个脑袋?所以方志敏根本没有必要“来吧!共产党员是不怕死的,往这打!”这不是方志敏。方志敏一眼就看穿了,所以这个“哼”字要读的……尽管是个叹号,是对他们的一种蔑视、看不起。“哼!你不要作出那难堪的样子来吧!……”(教师范读)这才是方志敏的临危不惧,到这样的场合,他还是这样的幽默。接下来两个人,一个 “你骗谁!”一个“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你骗不了我。”。方志敏接下来有一段话,刚才我读得不好,只是模仿了一下,你们肯定比我读得好,看看方志敏怎样把它表现出来。每个同学在下面读读看。
生:读“你们要相信我的话……”
师:这里,大家最难把握的是节奏。节奏就是哪些快,哪些慢;哪些响,哪些轻。这个节奏要靠你们长期的生活的体验。(范读)“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态。
师:那么现在我们细腻一点,好吗?联系这三段,那个年轻的、粗鲁的、野蛮的也有一个“钱”字:“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那个老奸巨滑的兵匪也有一个“钱”字:“绝不会没有钱”,而方志敏也有一个“钱”字,你看这三个“钱”字读法上有什么不同?(读出来)
第一个“钱”字要体现出贪婪;第二个稍微有点“卷舌”,方志敏“个个都有钱”(重音)
“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两句话里都有,重音要在哪里?放在“板”字上,体现一个人的高傲气质。绝对不能放在“一”字上,“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老总呀,饶命吧!”
师:三个人在这里的对话,显示了方志敏革命的气质,革命的理想。两个国民党绑匪在方志敏高大形象的对比下,就是一个小丑,这就构成“一件趣事”。
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看开头一段。方志敏真的没有钱吗?他有钱,但这些钱是怎么来的?用于什么地方?我们齐声把第一段朗读一遍。注意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大家熟悉的“舍己为公”,还有一个什么?对了“矜持不苟”看看矜持不苟什么意思?因此读到这里的时候,两个成语节奏要稍微慢一点。这两个成语之间,声断气不要断。
“我从事”而没用“搞”,下面经手的“钱”用“经手的款项”,可见,方志敏的慎重,对革命的虔诚,用词比较重。这是第一段方志敏的理想。
生:齐读
生:单个读。
师:老师要向你学习,你这一段读得很传情,很到位。
告诉你一桩趣事,这桩趣事记叙了以后,方志敏有一段独白,如果是电影,就是一种画外音,我们可以想象:在江西,这种丛林中被俘,两个士兵想得到些什么,结果呢什么都没得到。垂头丧气,“走吧,走吧,走吧”,这时候一阵西北风吹来,两个兵匪把领子拉上去,而方志敏却抬起了头,缕缕头上的乱发,有一段独白,(教师范读“是不是……”)轻轻的、静静的、慢慢的。请同学们自由读。
最后需要我们齐声读,是方志敏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一个革命的道理,人生的哲学。这个读得不同,要有气势。
二、再谈清贫升华情感
1、孩子们学习完这篇文章,此时此刻你对“清贫”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清贫是最伟大的财富,清贫是一种信念,清贫是一种品德修养,清贫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传统,清贫是实现自我的根本保证。)
2、师:读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你觉得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富有”又是什么呢?
四、结束语
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方志敏将清贫做为自己财富的高尚革命气节。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同样需要它。君不见,腐败高官纷纷落马,究其原因,哪一个不是因为生活腐化堕落而造成的;哪一个不是因为丢掉了甘于清贫的气节而走向自我毁灭的?古今概莫如此,将来这一规律也不会改变的。
《清贫》教学反思
今天上《清贫》一课。发觉上课时的思路没有整理清楚,在处理一些环节的时候,过于简单,生硬,导致上课情绪紧张,阵脚自乱。静下心来,想想原因——看来还是对文本理解不够,一些问题,在自己走入课堂之前,其实没有很好地解决。比如,分析国民党的士兵和方的对话时候,分析的目的没有考虑清楚,抓住人物形象之后应该做什么,怎么和“清贫”的内涵联系起来。
另外,讲课的方法也没有把握好,特别是用朗读法还是圈画法,造成上课的时候部分学生较为茫然。我想,这堂课虽然是一节组内交流课,范围较小,但却逼着我去深入问题,考虑问题,勇敢地尝试教学。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理解名言“我的采蜜集”,朗诵背诵《在平原,吆喝一声很快乐》。
2、口语交际“不同的“镜子”,不同的我”,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习作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自主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2、在朗读、想象中感悟诗歌意境。
3、在敞开心扉的开放式的交流中发展语言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告诉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使学生心灵得到自由与解放,感受到自然的美、朴素的美、真实的美。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3.引导学生虚心、冷静地听取来自个方面的声音,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正确、全面地了解自我,从而进一步完善自我。
4、小笔头意在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的乐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采蜜集”
1、学生自渎。
2、指生朗读。
3、借助工具书或者结合语境理解个别词语意思,例如“自惭形秽”“妄自菲薄”。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个人的理解。
5、交流搜集到的名人名言或者自己创作的关于激励自己或他人的话。
6、摘抄在小本本上。
二、读读背背
1、教师介绍作者概况以及他的创作风格。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在平原,吆喝一声很快乐》。
3、在朗读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多媒体出示青纱帐、田野录像,创造意境)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畅谈感受。)
5、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6、幻灯片出示姚振函的《乡村小学》和《扁豆角》,朗读。
三、口语交际
1、导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实际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二是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在听取别人对自己的时,有时会出现他人与自己的看法不一致的情况,这是也许你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此时,你必须冷静思考他人的看法是否准确,如果你能认真对待别人对你的,你就能更全面、更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及时调整自我,那么今后的进步就会更大。
2、小组交流:全方位地向大家介绍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包括个人的性格、脾气、爱好、优缺点等。组员进行。
3、全班交流:请典型同学发言,班内其他同学和老师对他进行。
4、思考表达:
当你发现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父母、老师、同学及其他熟悉自己的人看法不一致时,你有什么想法?你现在能全面认识自己吗?
学生冷静思考,组织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第二课时
“我的小笔头”
(一)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播放《小小少年》,让学生感同身受,使学生不自觉地回忆起生活中的点滴烦恼,激起表达的欲望。
(二)漫谈生活中的“苦”和“乐”。
1、小组交流,走进成长中的'苦恼,彼此“支招儿”。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烦恼,引导学生说具体
2、集体交流,互相支招,化解苦恼。
(1)学生将在小组交流中解决不了的烦恼呈现出来,发挥群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2)教师追问:“你怎么想的”,“说说你的真实感受”,“联系你的生活体验”。
3、敞开心扉,分享快乐。
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介绍,把自己的成功之作与。(在学生分享快乐时,教师关注学生对快乐的理解和快乐的缘由,对快乐的意义加以引导。)
(三)我手写我心
构思酝酿,自由,鼓励学生写己的真实感受。
(四)集体评议,分享提高
1、小组交流作品,评选出本组的最佳习作。
2、小组推荐或自己举荐集体赏析、评议学生作品。
3、教师针对本次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加以指导。
(五)修改习作
结合评议、赏析过程中得到的方法,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然后小组互评互改。
姚振函简介
振函(1940—),河北枣强人。当代乡土诗人,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河北作协第四届主席团名誉委员。主要诗集有《我唱我的主题歌》《土地和阳光》《感觉平原》《时间擦痕》等。著有诗集《土地和阳光》、《我唱我的主题歌》等。
乡村小学
青砖红瓦的校舍
阳光照着低矮的墙头
从教室后窗外面传来
爷爷和二叔说话的声音
那是他们在地里种棉花
院墙外的一棵老榆树上
榆钱已按时长出来了
去年的鸟巢被风吹得有点歪斜
这些都作为一种景色
被多次写入
和中
师范毕业的老师
本是村里的原住居民
她第一次夹着备课本走进教师
有两个学生不喊她老师
而喊她姑姑
放学了
学校的钟声告诉村庄
村庄的炊烟呼应着学校
背书包的学生蹦跳着回家
可爱的小狗在家门口等候,翘望
扁豆角
一棵棵扁豆角总是自鸣得意
傻乎乎地生长
别看它只占据农家的
一个角落
真的,农民一点也不把它当事
他们日夜忙活
没有工夫
看它一眼
扁豆角不计较这些
一代一代
它已习惯了被冷落
等到秋天已过去,大地萧索
农民从地里回到家中
正赶上扁豆角的盛产期
他坐在当院里安闲地吸烟
悠然四顾
眼睛这才亮了一下
哦,扁豆角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崇高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方志敏是个怎样的人?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重难点分析:
1、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2、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于方志敏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讲述故事,新课导入。
1、讲述方志敏的故事。(注重他在狱中的经历,强调他的为人品质。)
课件展示
2、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何谓“清贫”?
出示课件
学生先尝试解释,然后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讨论,确定“清贫”的意思。
课件展示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指名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相机进行矫正。
(2)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文的主体是“一桩趣事”,是详细介绍的。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体介绍自己的观点和情况。
三、品读“趣事”部分,朗读对话,品味语言,加深理解。
1、自读课文第2—8自然段。简要说出这部分写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课件展示
3、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教师要指导学生体会国民党士兵的凶恶、贪婪,体会方志敏的`从容、淡定和对国民党士兵的蔑视。
4、圈划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心理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
课件展示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体会重点词句。可以从以下角度来体会:
(1)体现国民党士兵贪婪的;
(2)体现国民党士兵凶狠的;
(3)体现方志敏从容镇定的;
(4)体现方志敏清廉为公的;
(5)体现方志敏对敌人蔑视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认读重点生字新词。
2、复述一件“趣事”。
教师了解学生对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注意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时人称的变化。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让学生谈谈感受。
课件展示学习提示:
从课文的第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联系有关的语句来谈一谈。
学生谈感受时可以从方志敏的角度来谈,也可以从革命者的角度来谈,还可以从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对比的角度来谈。
2、品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思考:
对方志敏“家底”的补充叙述有什么表达作用?。
课件展示
3、品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练习前面的内容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教师注意让学生关注这样几个点:
(1)方志敏的“清贫”与“洁白朴素”,体现在哪些地方?
(2)“战胜困难”又体现在什么地方?
三、升华认识,拓展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1、方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课件展示
2、“清贫”的生活对于革命者到底有什么意义?课件展示
3、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课件展示
四、拓展延伸。
1、阅读郭沫若盛赞方志敏烈士的话。
课件展示
2、小话题。
思与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精神还需要吗?
课件展示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五个生字“驯、橇、俄、玛、竖”;积累词语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芬兰。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2、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资料、补充的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铃儿响叮当》配多媒体画面)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会唱的小朋友随着这轻快的旋律唱起来吧!
2、师:谁能介绍一下画面上的人物?(学生交流,结合简介圣诞节)。
板书:圣诞老人。
(说明: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将孩子们带入了圣诞老人的世界。看见屏幕上出现的身穿红衣红裤,背着大袋子的白胡子老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来介绍介绍他们所知的圣诞老人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3、出示:第一节自由读。
师:谁能用文中的语言来介绍一下圣诞老人?
结合学习:“驯鹿”“雪橇”(通过媒体画面了解)。
重点注意驯:字音撬:字形。
4、完整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小组学习,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
(2)边读边思: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哪里?口头填空:
2、自学情况交流检查:
(1)出示词语:驯鹿雪橇打扮迎接电脑俄罗斯竖着玛尔库。
指名读、正音;开火车领读;。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3)填空交流:
芬兰的儿童故事大王告诉孩子们,圣诞老人就住在,它能听到;芬兰还有;如今,圣诞老人用电脑。(交流后示答案齐读)。
三、品读课文。
1、再读第三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声。
2、说话训练:
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会对圣诞老人说些什么呢?他们在信中会写些什么呢?(小组交流、班中交流)。
3、创设情境(媒体):小朋友我来啦!你们有什么心愿吗?赶快说给我听听吧!
(学生画画写写后交流)。
师:圣诞老人已经听到了你们的心声,相信他一定会想办法满足大家美好的愿望。
(说明:通过媒体创设了情景——圣诞老人的到来,让他们动手画画、写写,写下自己美好的心愿,并进行交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要注意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真正说出自己的愿望,而不是人云亦云。)。
4、指导朗读第三节。
过渡:圣诞老人的故乡究竟是怎样的呢?你们想去看看那神秘的极地世界吗?
想读读那些描述它的充满魅力的文字吗?
5、出示课外补充资料,小组内自由阅读。
6、阅读后进行想像说话训练:
芬兰人还选了北极圈附近的一个村庄为圣诞老人村。村口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圣诞老人的故乡”。当我来到圣诞老人村。
(说明:这个童话中的`天堂,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乐土到底是什么样儿?相信每个孩子都会迫切到想了解。然而文中却没有这方面的介绍,学生未免有些失望。此时让学生阅读课外补充资料,欣赏其中优美的语段,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像,填补文本空白。)。
7、师总结,师生合作读第五节。
四、课外拓展。
1、请学生来说说你收集的有关节日的资料
2、向学生出示几个网站,课后自己去查阅了解。
(说明:此环节是本着让学生多方位了解各国的节日及传统的教学目的来设计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练习。
一、貌似神离(组词)。
训()圣()饿()揽()诞()。
30、圣诞老人的故乡。
一、辨析组词。
驯()撬()俄()玛()竖()。
训()橇()饿()码()坚()。
二、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例(乘)车子(传统的)节日。
()礼物()招呼()老人()雪橇。
()雪球()围墙()驯鹿()来信。
三、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改写下面的句子,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圣诞老人就住在耳朵山上,因为山有耳朵,圣诞老人才能听到世界各地小朋友的心声。
四、熟读课文填空。
圣诞老人就住在____________,因为山有_______,圣诞老人才能听到世界各地小朋友的_________。每年的圣诞节,他乘着__________拉的________,带着_________,悄悄地_______________。
五、照样子写句子。
如果小朋友收到了圣诞老人的礼物,那一定是你的家人在游览时,向圣诞老人打过招呼呢!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带拼音的生字,理解“要塞、苍劲、气势磅礴、广袤无垠、慷慨悲歌、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等词。
2.有感情的朗读本课。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结合图片、资料,学生交流、思考、朗读,领悟文章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山海关之雄伟壮观,还要体悟其“忠贞”的灵魂。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查找资料,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了解山海关历史,明确山海关的不可替代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去过山海关吗?
山海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走进
山海关,板书课文题目。
2、初读课文
要求: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要读准确,句子读正确,读错的字写在纠错本上。
容易读错的字:
铮铮响、大扁额、雉墙的垛口、脖颈儿、屏藩要塞、烽台烟墩、广袤无垠、逶迤翻腾、身披盔甲、金戈、慷慨悲歌、干戈扰攘、征战频仍、抵御、捍卫
3、品读领悟
中心话题:
来到思慕已久的山海关作者看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学生自渎合作、探讨、交流。
预设点1
结合4、5自然段和资料,你看到什么?摘出重要的字词,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上。
这段中着重抓住“巍然耸立于白云之间、高耸云天、气势磅礴……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
体会山海关的雄伟壮观。
北面是燕山山脉,重重叠叠,万里长城连绵起伏;南面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向渤海岸边”。。。。。。
这时让同学交流感受。
再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山海关,耸立于万里长城的脖颈上,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的`确是名不虚传的天下第一关”。通过“脖颈”“咽喉”
这两个词让学生感觉山海关险要的地理位置,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追问:你读那里这几段山海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点2
结合6、7、8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摘出有关的句子,再一次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结合自己搜集的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做斗争的故事进行讨论。
学生会从“我真想……”
“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等句段中感受作者的思绪。通过“我还想随着那蜿蜒南去的老龙头,纵身跳进那碧波万顷的渤海,去一洗那炎夏酷暑的汗水、关山万里的风尘……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身披盔甲,手持金戈,站立在这威武的雄关之上,一股慷慨悲歌的火辣辣的情感涌遍我全身。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侵略,捍卫着神圣的国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过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让学生感受作者内心油然而生的慷慨情怀。
生:作者思如泉涌,尽情宣泄。
生:作者的想象不至于此,甚至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上”,不难发现,作者写雄伟的山海关,是因为“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有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疆土。
师:对。“这高耸入云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撒上过我们英雄祖先的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处没有埋葬过入侵着的累累白骨?”这段铿锵有力的文字,字字动人心魄,足以说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这雄关所发生的巨大作用。
生: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在这里作者既在议论又在抒情。
师:进一步体会我们的祖先为了捍卫国土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他们身上散发着爱国情怀,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预设点3
结合9、10自然段说一说作者的议论和抒情,看到作者这么强烈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学生充分理解与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己的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说己的见解,并作出恰当、及时的。
生:山海关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它永远刻在人们心中。
师: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山海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作者在文中把抒情同记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从而使我们深深地受到感染。
4、再次朗读课文
5、作业
搜集关于山海关的历史故事。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一、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
1、灵活运用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儿童们的的美好心愿。
3、学习本课生学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讨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刘玲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课前查阅了《儿童和平条约》了吗?(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情况。)
教师简要介绍和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
2、个别学生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三)讨论学习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觉得宣告是什么意思?
2、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没有战争、破坏、仇恨,人类应共享大自然的恩惠,共创美好的生活。)
3、你从这个条约,想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读后感。
可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和平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学生读课文,互读,指名读,齐读,自读。
(三)学生生字词。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学习中,重点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多加指导。需要注意字形的字:予(四笔写成),惧(右边是八笔)。
(四)布置作业:书写生字词。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懂得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人总会有情绪的变化。
2、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遇到困难不要悲观、失望、逃避,要勇敢的面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处理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小学生乐观的情绪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2、培养小学生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在生活中找“乐”,做乐观开朗的'人。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悲观、失望、逃避,要勇敢的面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处理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幽默笑话,课上进行幽默笑话比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过哈哈大笑高兴的时候吗?你有过暴跳如雷生气的时候吗?你有过痛哭流涕、悲痛欲绝的时候吗?(生1-3)
师2:高兴、悲伤、生气等都属于人的情绪,人的情绪有七种,就是所谓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我们每天都难免会有情绪的变化,比如高兴、悲伤等,若长时间受到坏情绪的影响和刺激,就会导致身体生病,所以我们要从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个乐观开朗的人。(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链接的有关资料,说一说自己明白了什么(针对故事中对待突发情况的两种不同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1、乐观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乐观能带来快乐、智慧与勇气。
2、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快乐人生的通行证。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交流,加深认识,丰富感受。
中心话题:如何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
1、自由阅读,静思默想,在书上写己的想法和认识。
2、小组内交流。几个同学为一组,口头交流。
3、全班交流。可以选一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发言,让学生的认识在相互碰撞中不断提高。
四、提升认识
“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令自己不太满意的特征,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不尽人意的事情,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不完美”呢?
五、教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如何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心态加上积极的行动,才会有快乐、智慧、有意义的人生!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设计理念:
新课标中提出:要求高年级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语文课标”建议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材分析:
《百合花开》是语文课改教材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文章重点词、句,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个人生哲理。本文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写的是一株百合抵御各种困难坚信自己能开花,最终开出了美丽的花。告诉我们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懈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虽然本文是本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但对本单元经过通读与研究,感到本文在作者平实朴素的语句中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更适合于师生共同学习感悟。因此,我们继续运用训练点来使学生理解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懈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这个道理。
学情分析:高年级学生阅读记叙文时,基本上能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希望通过训练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心思考、张口品读、亲身感受,达到悟知、悟情、悟理。
教学方式: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来自读感悟。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能说出百合花开放前后的种种经历。
2、能抓住重点词、句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我要开花……我都要开花!”这段话的理解与感受。
3、学后懂得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懈努力,就会获得成功的道理。
4、能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百合花的经历感悟百合的.品质,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结合课文懂得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懈努力,就会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四十年前,一位少年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挨饿,辛苦地劳作。但在他的心中却有着超越凡人的梦。他想当作家。听了他的想法,父亲感到很好笑,告诉他不要做梦了。而他坚持信念,从17岁起便发表作品。20岁时便推出自己的第一本书《莲花开落》。在30岁以前已得遍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当年的这位少年就是林清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板书《百合花开》。一株小小的百合,演绎出怎样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呢,一起来深入学习。
初读课文
1、那么百合开花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自由读课文,找一找。
2、板书(杂草——花苞——百合花开——百合谷地)
过渡语:通过这个成长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一株什么样的百合?再来读书。
再读课文
1、默读,百合从长得和杂草一样到它盛开,是怎样做的?画下有关句子。(评价,关注全体。)
出示: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的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
2、自己小声读这三句话,你发现什么了?(评价)
3、从它的每一次努力中我们能体会出这是一株什么样的百合?再回到课文,请大家细细品读,做简单批注。
交流体会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1)百合是怎样做的,读一读这句话。理解深深地,直直地。
(2)这种努力容易做到吗?(结合生长环境谈一谈,偏僻遥远的山谷、数千尺高的断崖,预示了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但它仍然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再读。)
(3)这样不容易做到,百合为什么仍然去努力做?读读这个念头。(为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读出百合地坚强。)
(4)读到这里,你体会出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呀?
经过百合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结合这一次努力,谈一谈你的体会。
(1)百合是怎样做的,(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2)在什么情况下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他们怎么说的)。
师过渡: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但是,野草们在私下嘲笑它:指读;在公开场合,则讥讽它:指读;偶尔有蜂蝶鸟雀飞过也会鄙夷劝阻:指读。
面对这些冷嘲热讽,百合说:(齐读)
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
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
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师: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运用排比表达了百合心中什么念头?(我要开花)此时,心中的念头已变成它努力追求的信念。
(3)百合怎样越来越强烈的表达出“我要开花”这个信念的?再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来体会。
指读,指导,评价。(学生结合上下文、重点词理解到百合自信、有责任感、执着、拥有强烈自尊)
(4)这是一株什么样的百合?此时,你们就是这株这样的百合,让我们一起来回应野草的讥讽嘲笑与蜂蝶的鄙夷劝阻。齐读:野草们在私下嘲笑……百合说;在公开场合则讥讽……百合说;偶尔有蜂蝶鸟雀飞过也会鄙夷劝阻:百合说。
(5)面对野草蜂蝶的嘲讽讥笑,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就让我们记住百合的这段_________话。填空,自己试一试。齐读。
过渡语:在恶劣的环境面前,为了心中那个纯洁的念头,百合努力着;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为了心中那个坚定的信念,百合继续努力着;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图片演示)它那富有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这美丽多么来之不易,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但百合停止它的努力了吗?
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
让学生自己读,百合又在努力做什么,体会出这又是什么样的百合?指名读。
齐读:年年春天,百合努力的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师接读:(配乐)
过渡语:几十年后,远在百里之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嗅着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此时,你置身于这百合谷地,你看到什么样的百合,你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又想对百合说什么?训练说话。
但是,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出示:学生齐读——我们要全心全意地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联系全文,感悟哲理)
总结:
(出示三句话回放)通过百合的这个历程,我们真切感受到无论是开花还是做人,在追求梦想的时候,若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懈努力,就能开出美丽的花,就是属于自己的成功。这是百合花开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正是作者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尽心就是完美”。
结束语:
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株美丽的百合花盛开。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1、长江之歌
2、五彩池
3、七 月 的 天 山
4、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5 、山海关
阅读链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综合学习(一)
6、穷人
7、最美好的礼物
8、有月亮的晚上
9、成全一棵树
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阅读链接
爱 的 絮 语
综合学习(二)
我的小笔头
11、《心的翅膀》教学设计
12 、百合花开
13、世界边沿在哪儿
14、壮哉,少年游
15、为“我不能”举行葬礼
阅读链接—学会乐观
综合学习(三)
姚振函简介
16、世界儿童和平条约
17、 相片
18、 将军与孤女
19、 阳光下的皮肤
20、地球万岁
阅读链接—不能忘却的圆明园
综合学习(四)
小学语文冀教版新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说明
轻轻翻开这本散发着浓浓墨香的课本,我们便开始了一次远行。随着一篇篇优美的文字我们纵情于山水之间,领略着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自然山水在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中,增添了一丝神秘;文化的传承与博大,让大自然的神奇尽显风姿。留连于山光水色、亭台楼阁之中,我们的心灵受到滋养,眼界得到开阔,胸怀变得博大,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出发吧!
《长江之歌》将让我们领略到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母亲河,走近那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感受她穿越古今、亘古不变的豪迈情怀,触摸她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母亲情愫。让我们用无限的赞美与最真诚的祝福歌颂她吧!
《五彩池》则把我们带到了四川省松潘县藏龙山上,让我们亲身感受那“世外桃源”般的神奇。水池形状千姿百态,池水颜色五彩斑斓,再加上水池周围色彩绚烂的花朵,这幅浑然天成的美景怎不让人感到如入仙境呢?
《七月的天山》这则游记让我们置身于一种抛却喧闹之后的寂静、远离酷暑之中的清爽、洗尽雕琢之余的纯朴之美中,这样一次旅行让我们的心灵也随之接受了一次洗礼。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水乡优美的画卷。徜徉其中,我们被绍兴水乡的精灵——乌篷船,深深吸引,流连其间,我们为那五千座姿态万千的桥而叹服,心底深深地羡慕绍兴孩子能够坐在桥上听故事的.经历。油然而生一种感慨:绍兴,真美!
《山海关》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雄伟壮观、地势险要的关口,展示了它千年雄关的巍峨气势。随着作者抚今追昔,我们也不禁为那些捍卫国土的英雄而肃然起敬。
《阅读链接》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楼文化,让我们走近中国名楼,来感受它们丰富的人文内涵吧!
这一次旅行,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相信这趟旅行也将为你的人生打下另一番底色,抑或开启了你的心智。这不过是一个开始!
1.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词的基本含义。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资料,在美读中品赏领悟诗歌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和中华民族之母亲河的雄壮与伟大。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出长江的宏大气势,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对祖国长江的感恩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激情导入
听《长江之歌》这首歌及放映有关长江资料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江的壮观美丽。
师:同学们,当我们口中吟唱起“长江之歌”时,你一定会难抑激动的心情,现在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2、初读感悟
师: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检查认读
个别指导纠正
预设:
师:通过诵读诗歌,谁愿意把自己的感觉说给大家听?
生: 体会到了祖国长江的壮观、磅礴、伟大
我感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的幸福
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优美和凝练
我为母爱所折服
我们要学会感恩
我为长江母亲而自豪
师:同学们的感受和我一样,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别样的心情再次走入这首诗歌。
3、品读领悟
出示中心话题,“作者为什么把长江比做母亲来赞美?”默读课文,请在文中勾画出关键词句,结合搜集的资料来谈谈,并体会着读一读。
学生自学
小组进行合作、探讨。
预设点: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生:“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生: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师:你可知道长江两岸有着多少中华儿女,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有三亿人口生活在长江两岸。
生:我可以体会到长江哺育了千万人民,灌溉着良田万顷,滋润了两岸的泥土,我们吮吸着她的乳汁,沐浴着她的恩泽。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用对话、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2、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精彩人生。
二、 交流资料:
师:课前我们搜集了许多关于关于方志敏的资料以及小故事,谁先来把你搜集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从中你体会到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清廉 刚正不阿 一身正气 热爱革命事业 ……
师:方志敏是一个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 1935年1月被捕入狱后,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贫》(板书课题)谁先来谈一谈: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
贫穷 清苦 贫苦 清廉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贫》,相信读完文章之后,大家会对“清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三、 初读课文 解决疑难
1、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疑难字词,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奢侈: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矜持不苟:庄重谨严,丝毫也不马虎。
企望:期盼,希望。
3。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四、 再读课文 理清脉络
师: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接龙读课文,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 自由读课文 初谈体会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一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 交流感想
出示中心问题
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结合具体的字、词、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要求:
1。边读边画,品读词句,并在旁边作批注。
2。读完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预设点一:第1段“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生1:作为共产党的一个高级将领,方志敏“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难能可贵,值得敬仰。
生2:而且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清贫关键在清。
“这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已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对比深入理解甘于清贫其实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操守,学生谈不到的老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
师: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说明了不仅是方志敏一个人这样,甘于清贫,舍己为公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具备的美德。
生2: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做到的事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却“颇似奇迹”,“认为夸张”足以说明当时国民党的军队极力追求个人利益,而共产党员是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人。
预设点二:第2段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那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这一部分是了解感受方志敏高尚的革命情操的一个关键点,方志敏被捕时身上仅有的两样东西都是革命工作所需,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可见方志敏所想所虑的都是革命事业,克己奉公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手中的资料进行品读,学生谈不到的,老师要适时点拨。)
师:从方志敏被捕时的情景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满肚子热望”说明国民党兵认为从方志敏身上一定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意外之财,因为方志敏当时是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在他们看来方志敏应该和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一样十分有钱。但是事实是方志敏清贫一生,清廉一生。
生2:“从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这传神的动作描写把国民党士兵贪婪丑恶的嘴脸刻画的淋漓尽致,并且把这当作一件趣事来谈可以看出方志敏面对被捕毫不畏惧,这恰恰是对敌人强烈的嘲讽与蔑视。这种胸襟和气度着实令人敬佩。
生3:敌人搜遍全身之后只发现了一块表和一支笔,作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方志敏身上居然一个铜板都没有。这一看似“有趣”的事实恰恰证明了方志敏清贫廉正的高尚情操。
师追问:方志敏被捕时身上仅有的这两样东西说明了什么?
生:“表”和“笔”都是方志敏进行革命工作所必需的,说明方志敏心里想的只有革命事业。
预设三:方志敏与“士兵”的对话内容以及国民党士兵的情绪变化。
(学习这一部分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品读体会。同时要不着痕迹的`渗透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品质所起到的作用。)
生1:面对凶恶贪婪的国民党士兵的要挟、威吓,方志敏微笑面对、从容应答,共产党员淡定伟岸的气度令人钦佩。
生2:敌人从“摸、捏”到“威吓”再到“弓着背细细地捏一遍”,这些动作描写形象的再现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本性,也说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以发财为目的。从中我也理解了方志敏所说的“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的深意。
师:是啊!传神生动的语言、动作描写把人物的性格、品质刻画的淋漓尽致。那么国民党士兵从“满肚子热望”到“猜疑、不相信”,从“企望有新的发现”到“失望”直至“怀疑而惊异”这一系列情绪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生:国民党士兵情绪上的变化进一步从侧面印证了方志敏清贫的人生信念和矜持不苟的革命情操。当最后确定方志敏这位共产党高级将领确实没有钱的时候所流露出来的惊讶,恰恰说明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内心,入情入境)
预设四:第九段补叙内容
师:故事到第八自然段看似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补叙第九段内容呢?
(谈到这一部分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手中的资料故事以及生活实际去品读体会。)
生:交待方志敏的全部家当只有“汗褂裤”和“带底的丝袜”,进一步说明方志敏的清贫。
生:这几件“汗褂裤”和“带底的丝袜”被保藏着,而且被方志敏是为“传家宝”。这就是我们清贫一生,可敬可爱的共产党员啊!
二、再谈清贫 升华情感
师:孩子们学习完这篇文章,此时此刻你对“清贫”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生1:清贫关键在清,这是一种人生信念。
生2:清贫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品德修养。
生3:清贫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传统。
……
三、拓展阅读 提升认识
师:孩子们,方志敏之所以能够一生清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就是因为他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他深爱着我们可爱的祖国。(出示拓展文章:《可爱的中国》片段节选)
师:读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你觉得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富有” 又是什么呢?
四、结束语
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方志敏将清贫做为自己财富的高尚革命气节。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同样需要它。君不见,腐败高官纷纷落马,究其原因,哪一个不是因为生活腐化堕落而造成的;哪一个不是因为丢掉了甘于清贫的气节而走向自我毁灭的?古今概莫如此,将来这一规律也不会改变的。
五、作业
方志敏——这个名字更多地是与一种精神连在一起的,成为历史的一个闪光坐标点。直到今天,我们想起他,想起他的“清贫”,仍能感受出一份历史的厚重,为一种纯粹和高尚而震撼。因为他的高尚情操和革命信仰是无数革命先驱所具备和追求的。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其他革命者的精彩人生故事。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冀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4-11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京剧》教学反思04-19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03-04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25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向卫星求救》教案12-10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12-28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08
教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3
冀教版六年级英语下册的教学计划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