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案

时间:2024-06-25 12:28:1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古诗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

  一、本课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三、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笔顺图示等。(学生——自学课文:圈画生字词语,试质疑。教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背诵课文,在田字格中练习写生字。)

  四、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古诗。(认读、你怎么记住“诗”?)

  2.说话练习: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者背一背古诗)。

  出示:我学会的古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最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初步培养学生感知古诗的能力,要让学生说出一二。)

  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我们一起来写写(书空)她的名字。

  4.英英今天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请一学生上黑板补充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5.齐读课题。

  (二)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1.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善于提问题的小朋友是最会动脑筋的,我们叫他(她)小小思想家。

  *可能提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学的是哪首古诗?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的,她学得怎么样?

  生:我还想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产生学生间的互动,比教师直接教授的效果要好。)

  ……

  在学课文之前,好好想想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相信很多小朋友预习过课文,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说说你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里?(引导学生说出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针对小朋友不同的回答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价,并适时读书,对课文要有大致的整体印象。

  3.剩下的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呢?小朋友们想想办法。

  (三)以学定教,读书为本

  1.听教师(或录音)范读课文,特别要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小朋友,我们学习课文得深入课文,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地琢磨,读完以后,你肯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会,有新的感受。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读读课文,比比谁的收获多?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

  英英一首古诗教静夜思意思照一层白霜唐代

  (2)请学生当老师提醒读音要注意的地方。

  如:后鼻音—英静层唐翘舌音—诗照平舌音—思

  (3)请同学分读课文,指导评议:谁的字音读得准,句子读得通顺?

  4.请学生带着问题下面(1)和(2)再读课文后交流:

  (1)这篇课文和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对话。

  (2)英英说了几次话?(三次)奶奶说了几次话?(两次)

  (3)课文一共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对话,联系课文插图(或挂图)指名逐个对话读或全班对半读或同桌对读,读准字音。相机出示多音字背(bei bei),可联系学过的课文分别组词。

  提醒板书:第一次诗句

  第二次诗意

  第三次作者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2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我总是试着去寻找书本中关于美的东西,并向学生慢慢地传达美育,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关于在古诗当中所存在的美育,至今我都不是特别清晰,但近期我对此做了一些了解,试着进行了一些分析,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指正。

  一、引导观察感受美

  我们要学会感受美。叶圣陶先生的话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只要我们认真去观察,身边到处是美景。所以说,学会观察对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很有帮助。在古诗学教材中会存在很多插图,我就让学生先自己认真观察,然后再根据图画进行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画面,去用心感受美。比如说,有一篇名为《小池》的古诗,我就先让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他们很快就找出了有树阴、蜻蜓、河水、荷花等等,然后,我又让他们说出自己喜欢的'景物并解释原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脑海中就勾勒出带有初夏韵味荷花池水的美丽景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古诗词就快乐多了。

  二、绘制彩图感受美

  我们要学会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像带有强烈画面感的文章,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通过文章描述的画面进行想象并具体体现出来,通过如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情趣。比如对于《咏柳》来说,我首先给学生讲解诗意,然后再让他们从整个层面上来把握诗歌中描述的场景,体会诗歌表达的内涵。春天里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翩翩起舞的柳树儿,踱着轻盈的脚步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学生打开了想象的空间,画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有山坡,有绿草,有一片片随风飘动的柳叶;有的画呈现了一个小姑娘徜徉在春天里,柳叶似她飘逸的头发;还有的画展现的是小河边,绿绿的柳树儿慵懒地伸展着腰肢在《自办报》上也出现了学生的作品,当中有画面,有诗句,互相映托,并深受学校好评。

  总的来说,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诗的美,以此来塑造孩子们美的人格,激发他们对美的生命的敬畏,并体会美的世界。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忙”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

  难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仪,生字卡片。

  学习指导学习辅导学习评价

  教学情境设计指导学习

  一、导入、揭题。

  二、看图,说一说,听范读,整体感知诗意。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四、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诗句大意,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五、看图练习背诵。

  六、小结。

  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谁来背一背。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村居》,小朋友们会在诗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3解题,引导看图。《村居》诗中写的是作者在农村居住时亲眼看见的春天的美丽情景。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呢?

  1、出示挂图或投影,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

  2、听录音范读,想想,作者诗中是怎样描写所看见的景物的呢?

  1、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正确、流畅。

  2、在文中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同桌互读。

  3、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4、检查指导读课文,读流利。

  5、读了课文,你读懂了哪一句诗,还有哪里读不明白的,可以和同桌或小组里的小伙伴商量商量。

  1、动作表演读诗。

  2、“拂堤”用手体味“拂”,体味“杨柳枝”的软、长。

  3、理解“散”是“放”的意思,启发学生想象当时孩子放纸鸢的情景。

  4、加动作自己试读,学生评议指导。

  5、比赛读。

  看图画,边想象画面,练习背古诗。

  多么美好的二月天呀!孩子们都感到了春姑娘的召唤了吗?找找去吧!

  背诵古诗。

  导入课文,揭题,解题,看了题目,你们看到什么景象。再读题。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根据挂图,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听录音范读,想想作者诗中描写什么景物。

  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正确、流畅。

  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交流讨论读懂了什么?

  学生加动作表演来读。“拂堤”用手体味“拂”,体味“杨柳枝”的`软、长。理解“散”是“放”的意思,启发学生想象当时孩子放纸鸢的情景。学生评议

  学生看图画,边想象画面,练习背古诗。

  让学生去找春天。

  表扬大胆背诵的同学。

  表扬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的学生。

  表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的孩子。你真棒!你真的很棒!

  表扬读生字好的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回答的孩子。

  表扬读书好的学生,评选表演好的学生,你真有表演才能!真是一个好演员!

  表扬背书好的同学。

  以后评出谁找的春天最多。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4

  教材分析:

  两首古诗均为描绘山光水色的名篇,作者分别是唐代的李白和杜甫。《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绝句》为诗人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这首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著名的唐诗,学生都会背诵。教学时,关键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以求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促使学生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的情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像。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过许多李白的诗,现在,咱们开一个李白诗会,把你知道的李白的'诗背给大家听一听,愿意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齐读。

  2、解题

  谁能讲一讲课题的意思?

  庐山在什么地方?(江西省九江市)

  你见过瀑布吗?(出示挂图)

  学习生字:瀑。

  3、小结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精读《望庐山瀑布》。

  1、指名读古诗。

  2、小组讨论,说说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师生交流:(每句诗都先请学生来说,教师只做适当指导)

  ⑴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什么意思?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

  “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总结: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

  ⑵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是什么意思?

  远。

  “川”是什么意思?

  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挂前川,瀑布挂在山的前面。“挂”字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⑶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是什么意思?

  飞泻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

  “直下”是直泻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

  “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⑷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

  疑,可能是,怀疑。

  “银河”是什么意思?

  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现出的由许多恒星组成的白色光带,看上去像银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

  落,这里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九天”是什么意思?

  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天的最高处。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4、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 你认为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

  5、练习朗读、背诵。

  6、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谁能将这样巨大的瀑布挂起来呢?只有大自然。在这句诗里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细细品味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总结(欣赏录像)

  四、作业

  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幅庐山的瀑布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绝句》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有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你们知道他吗?

  2、解题

  这是作者对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景物的描写。

  二、精读《绝句》

  1、教师范读。

  2、这首古诗写了什么?

  3、利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方法来学习《绝句》这首诗。复习

  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读诗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借

  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这些难于理解的字词弄懂→串联、整理说出诗句的意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4、小组学习,教师点拨

  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5、诗中写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

  6、指导朗读

  注意停顿,要读出诗的韵味来;注意轻重音,要读出感情。

  7、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三、总结

  四、作业

  你能用一幅图描绘出《绝句》的意境吗?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认识6个生字,学会“雨字头”、“穴字头”。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北方的冬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对!(动画演示)北方的冬天,雪花漫天飞舞,像仙女散花,大地瞬间变成了粉妆玉砌的冰雪世界!看到此景,谁不想赞美一番呢!南宋诗人尤袤在看到此景时,就即兴赋诗一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板题:雪)

  二、自主认读: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直接点击,就会出现相应的注音和词语。

  2、请你读给临近的同学听一听,看是否全认识了。

  3、指生读---齐读。

  三、美读成诵: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按朗诵技巧应该怎样停顿呢?(指生)你试着读一读。请同学们也象他这样练一练吧!

  2、那怎样读才能把它读得更美呢?想不想听老师读一下啊?(师范读)

  3、相信你一定能比老师读得更好,快试一试吧!

  四、合作释意:

  1、这么美的诗句,你知道每句诗的意思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先讨论,再利用点击相应句子来了解诗意,看哪组合作最有效!

  2、指生逐句汇报诗意。

  3、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遍?先自己练习说一说,一会来汇报,看谁说得最完整!(指生说诗意)

  过渡:是的,作者就是用如此朴实的语言,自然真实地将一幅夜雪图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描写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夜中雪景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瞧!学习是多么快乐的事哦!下面我们一起进行拓展练习好吗?

  五、拓展练习:

  1、首先为同学们准备的是生字大餐:

  每个巧克力饼干上都有一个生字,请根据给出的生字快速认读,看谁能得到所有的巧克力饼干哦!这里哪个字是多音字?(点击示音和词)以“雪”为例,认识偏旁“雨字头”和字的笔顺。(课件演示)

  2、接着进入快乐点击:

  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的结构,和你旁边的同学说一说它们各应归属哪一类?指生汇报--公布正确答案。

  3、同学们真的很棒!敢接受幸运挑战吗?好!让我们携起手共同迎接幸运挑战!(点击进入)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好多礼物呢!喜欢吗?请你任意挑选一样点击,就会有相应的任务提示你去完成。(指生说一说任务是什么)这么多的任务,好难哦,你们有信心完成吗?这么自信呀,我喜欢!好,那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任务?可是有“之最喜报”等着你哦!开始吧。

  (1)运用《金山画王》画一幅《戏雪图》。

  (2)上网搜集冰雪图片。

  (3)上网搜集有关赞美冬雪的诗句。

  (4)上网搜集冬天开的花的图片。

  4、学生开始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展示:(切换已完成任务的学生作品)

  评出“之最”颁发“喜报”。

  六、总结延伸:

  瞧!同学们,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最后就让我们承载着满意的收获再一次美美地朗诵一遍这首赞美雪的诗吧!(配乐齐诵)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6

  一、教材简析

  《赠刘景文》一诗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一诗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设想

  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四、教学用具:字词卡片、图片等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集中学习要求认的字。

  (1)、同学互教识字

  (2)、小组合作识字:小组讨论怎样记这些生字。比如,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做动作识记等。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教师介绍诗人情况,再听教师范读,学生先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

  2、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学生自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不懂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3?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学生可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针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首古诗的大意。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反复朗读,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山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1、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

  2、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分析字形或用编顺口溜的方式识记要求写的字,如“风吹树枝摇,折断小枝条——枫”;“自言自语——记”。还可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巩固。“枝”“枫”两个字都是木字旁,要重点指导写好木字旁,注意“木”字的捺在木字旁里变成了点。

  2、观察范写,学生练习书写。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七)实践活动

  看课文后的小朋友说:“我还会背别的古诗,现在就背给大家听。”学着这位小朋友的样子,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附:资料袋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写秋天的古诗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理解题目意思: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过渡: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

  走:跑急走:快跑(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

  为什么无处寻?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五、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四、板书:

  诗宿新市徐公店

  情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

  画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动)

  意色:黄(绿)(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一、激发兴趣,精讲引思。

  1.(课前)集体背一首古诗。我从同学们的背诵古诗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反映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歌颂了祖国山川田园之美,赞扬了英勇将士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诗。(板书:游园不值)

  2.(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播放<<春江花月夜>>)诗人在春暖花开时去拜访友人,准备同他一起赏花品春,不料天不作美,园门紧锁,友人不在,一扇柴门竟隔断了视线,这不免令诗人扫兴,心中升起一股惆怅之情,正当诗人彷徨无着之际,不经意间抬头四望,眼前豁然一亮,意外的情景出现眼前:高高的墙上,一枝红杏从园中伸了出来。诗人有所感悟,写下了《游园不值》这首诗。(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自读自悟,乐于探索。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自读---交流读---小组读---齐读(掌握节拍)

  2.复习古诗学法。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①知诗人,解诗题。②抓字眼,晓诗意。③入诗境,悟诗情。

  3.同学们通过课前的搜集资料,现在大家交流后,进行简单的整合。然后进行汇报第一部分的内容。(知诗人,解诗题)(学生回答的内容略;师生互动)

  4.利用你手中的各种资料,自学第二部分内容。(合作完成)(师生互动结合课件)(抓字眼,晓诗意)

  ①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古今汉语不同特点。(学生回答的问题略)

  ②师点拨“怜”在汉语中有“可怜”、“爱惜”两种解释,这里应该是“爱惜”的意思。“小”字本意与“大”相对,这里引申为“轻轻”。

  ③读全诗。 ④完整地说说诗意。

  三.学生质疑、乐于探索。(入诗境、悟诗情)

  1、学生质疑的问题(略)

  2、师问一个问题:你认为园主人是怎样一个人?(淡泊名利的人)

  师点拨:小中见大,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红杏”一词一语双关,喻园中主人闭门隐居,但他的美德、名声在外。说明具有生命力的美好事物是压抑不住的。诗人本来要扫兴而归,一转身却看到墙头脉脉含情的一枝红杏,蒙着阴影的心情顿时一亮,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板书:扫兴、喜悦)

  3、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更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前两句应该读出扫兴、惆怅之感,后两句应读出欢快、喜悦之情)

  4、指名读,齐读。(诗人虽然没有看到满园的春色,仍然满腔的喜悦,请同学们看着插图给园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再想象一下满园的春色是什么样的?)

  5、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之中,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来背诵。

  四.思维拓展,延伸探索。

  1.同学们还搜集了哪些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或者叶绍翁的诗句,让我们大家共同来分享。(小组选一名同学读)

  2.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抒发对春天的感受吧!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掌握学习古诗人的方法去发现,去感悟、去动情。但无论用什么方法,应因文而宜,与时俱进,去雕琢、去彩饰,反璞归真。

  (作业: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题诗作画)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扫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喜悦

  (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8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尤为推崇两个人,他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

  2.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乃(nǎi)潜(qián)俱(jù)花重(huā zhònɡ)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大意。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于是,就。

  潜:秘密地,偷偷地,这是指静悄悄地。

  润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的第一、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说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来,及时地下了起来。第三、四句诗人点出了春雨降落的具体时间——夜间,并写出了其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写春雨,而先写春雨中野外、江上两处的景色,后写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种喜悦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春夜喜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在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3.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好雨)

  (1)理解“及时”: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

  (2)从哪儿看出来它是及时的好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雨中夜景图;欣喜)

  4.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2.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谁而喜?(为百姓而喜。)

  3.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及时)好(润物)喜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取了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小组成员之间认真、仔细地交流。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0

  一、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词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长相思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2.词句解析。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对《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个地名,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教师可以这样点拨:“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也要在学生不留意之时,引导其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不仅要让学生联系前文,明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拨学生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保质地默写下来。

  6.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乡思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唱一唱。

  7.教学本课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利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或形声字的方法,扎实地写好生字。本课出现了几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с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èng。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写景 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 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2

  课 题: 2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初知诗意。

  3、能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

  1、通过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2、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

  1、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教学难点:对诗的意境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板书设计

  21、古诗三首

  空山幽静(以动衬幽静)

  深林幽暗(以光衬幽暗)

  鲈鱼美

  风波里

  苍山、白屋

  柴门、犬、夜归人

  教后感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古诗《鹿柴》

  教学要求:

  1、理解《鹿柴》的意思,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美。

  2、朗读、背诵《鹿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鹿柴》(板书课题)。

  二、教学古诗。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反复读诗歌,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请几个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4、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

  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⑵诗中没有写林子里静寂、幽暗,只写了人语响、返景、复照,怎么会给人以幽静的感觉呢?

  ⑶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⑷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三、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1、指导朗读,注意停顿和节奏。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试着背诵诗歌。

  3、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江上渔者》

  教学要求: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对劳动者的同情,对不劳而获者的讽刺。

  2、学会生字新词。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以前,我们学习了几首写劳动人民生活痛苦的诗歌,记得哪些,背一背。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写渔民生活的诗歌。(板书:江上渔者)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理解词语。

  三、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再自由读古诗,读准节奏。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⑴学生自学。

  ⑵学生交流。

  ⑶学生汇报。

  ⑷师归纳。

  4、生讲诗意。

  5、师指导生再说诗意。

  6、指导朗读

  四、背诵古诗。

  五、小结。

  《江上渔者》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同学们学了诗歌应该尊重

  劳动人民的'劳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学要求:

  1、理解《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意及诗歌表现的意境。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鹿柴》、《江上渔者》谁能把它背诵出来?

  2、请几个学生背诵古诗。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诗歌。(板书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范读全诗。

  2、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题目的意思。

  3、学习生字的写法。

  4、再读全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讨论交流。

  5、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讨论交流。

  6、精读诗歌,体会意境。

  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⑵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

  ⑶读诗歌,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一句?为什么喜欢?

  7、指导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节奏。

  8、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作业设计:(自选)

  一、看拼音写词语。

  1、根据诗歌意思填空。

  《鹿柴》这首诗描写了 这个地方 时候

  的景色。前两句诗以 反衬 ,后两句诗以 反衬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幕( ) 苍( ) 犬( ) 逢( ) 蓉( )

  暮( ) 仓( ) 大( ) 缝( ) 容( )

  3、默写古诗三首。

  4、读读背背。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中启发想象,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喜欢背诵古诗

  2、激发学生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采取范读、挑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熟读成诵。

  难点: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法与学法

  师:创设情境、示范朗读、参与讨论。

  生:自读、讨论、想象、诵读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读懂第一首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3、朗读背诵《赠刘景文》。

  一、导入第一首古诗

  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又叫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奥,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板书试题:赠刘景文)

  二、师配乐泛读古诗,生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三、自学古诗

  1、自由读,读准每个字的音。

  2、指名朗读。

  3、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指名朗读。

  刘菊残君橙橘

  4、小组讨论,理解词义。

  荷尽:荷花凋谢。擎雨盖:指荷叶。(课件展现画面)犹:还傲霜枝:指菊花的花枝挺立在寒风中。(课件展现画面)

  四、再读感悟,启发想象

  1、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并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的菊花的花枝还傲霜斗寒冷。一年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深秋时节。

  2、师再次配乐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说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CAI出示相关秋景图,学生欣赏。

  五、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这么美得景色,你能美美地读出来吗?自由练读--挑战读--齐读

  2、熟读成诵。

  六、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边认读边观察。

  2、说说识记方法。

  3、重点指导书写“首”字。

  笔顺:

  4、学生书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总结

  1、指名背诵《赠刘景文》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

  八、课时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读懂《山行》这首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诗

  1、指名背诵《赠刘景文》

  2、齐背

  3、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释题并简介作者。

  二、指导看图,初步感知

  1、图上画了什么景物。

  2、师范读古诗,生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1、小组合作学习,读准读通古诗,相互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得问题大家讨论。

  2、每组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

  3、讨论点拨。

  山行:在山中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白云深处:山中白云飘起的地方。

  坐:因为晚:指深秋霜叶:指枫叶。

  四、再读感悟诗意

  1、生边看图边朗读,从图中感悟诗意。

  2、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师描述诗意,生边听边想象。

  抬头远望,有一条石头小路盘旋而上,顺着这条路再一直向上看去,还能看见一缕缕白云后面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因为喜爱这深秋枫叶的黄昏景色,我不由得停下车来,仔细的欣赏。啊,经过霜打的枫叶树叶,红的比早春二月的花儿还要鲜艳呀。

  4、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吟诵。

  5、一齐背诵这首诗。

  五、知道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枫、于,让学生认读。

  2、讲讲识记方法。

  3、师范写,生临写。

  六、拓展活动

  请分别背诵一首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

  板书设计(略)

  七、课时作业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4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精选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的知识点

  1独坐敬亭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被称为“诗仙”。主要作品有《蜀道难》《梦游天姥(mǔ)吟留别》《将(qiānɡ)进酒》《古风》《李太白集》等。

  相关背景: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尝尽世态炎凉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主要内容: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2望洞庭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主要作品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浪淘沙》等。

  相关背景: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

  主要内容: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3忆江南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为题材。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

  相关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主要内容: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5

  教学目标:

  1、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教学准备:

  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教学时间: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法

  1、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

  (2)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1、抓字眼、明诗意

  2、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他会怎样做?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七、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兴奋)

  言师采药去。

  (回答)

  只在此山中,(羡慕)

  (就)(这)

  云深不知处。(向往)

  (弥漫,缭绕)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一、导入

  1.出示课题,说说课题的意思,质疑,简介作者。

  二、朗读古诗

  1.自由读诗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有节奏感。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指名范读,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朗读——理解——想象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古诗教案10-17

语文古诗教案(精选)05-17

语文古诗教案【优秀】05-16

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教案05-08

语文古诗教案15篇05-16

语文古诗教案通用[15篇]05-17

语文古诗教案15篇【集合】05-16

语文古诗教案15篇[精]05-17

语文古诗教案(汇编15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