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6 09:32:3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8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经典(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林海》这篇课文,老舍先生以游记的方式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由此展开的联想。文章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情感线索,那就是赞美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读中感悟情感、在启发中激发情感、在朗读中诵读体会、在练习发散中升华情感。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抓住文章重点字、词、句、段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种方式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进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技能得到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林海》一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感到骄傲与自豪。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所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展开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2、学生情况分析

  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常见的景物描写。在这之前学习过许多类似的文章,如:《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在分析方法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学生不会陌生,这为此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时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读、画、批注,从字里行间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并通过作者的感悟激发起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领悟此类课文的表达方法。

  3、教学方式手段说明

  读读、想想、说说、议议、写写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主线。

  (1) 自读感悟,感受情感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实际分析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读、画、批注的学习方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自读自悟课文。教师加以巧妙点拨,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会,激发情感

  通过联系以前学过的此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感受文章语句的优美,体

  会老舍先生的爱国热情。并把这种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练习发散,升华情感

  通过由大兴安岭展开的联想填补文本的空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思维,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用心朗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4、技术准备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19个生字及11个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体会、合作交流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学会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想象、练习等欣赏课文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由此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设计

  (一)回忆美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知道了作者老舍进入林中总的感觉是怎样的?板书:亲切舒服

  2、那作者围绕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板书:岭、林、花。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把自然景色与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让学生带着美好的心境走进文本,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轻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寻找美

  林海的确很美,下面同学们就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小片段,画直线。

  估计: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批注文本,落实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有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品味美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细细体味大兴安岭美景。

  (一)我们先看“岭”这一部分。(自读2段,按要求在书上做批注。)

  出示思考:1、“岭”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板书:多而柔

  1、读“岭”“多”的句子。(2自然段)

  师: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估计: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高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在疾驰的火车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2、指导读“岭”温柔的句子。

  (1)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这个“点”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对比:如果删掉“点”,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

  (2)有这个“点”我们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多,还能感受——温柔。

  师:还从哪能感受到温柔?

  估计:

  疾驰的火车也看不厌

  虽然下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指生理解:

  疾驰、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从文中找一个描写秦岭的词。 云横秦岭: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说明秦岭很高,很险。(图片,介绍秦岭) 对比:兴安岭是这样吗?

  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图片,介绍兴安岭)

  (3)请你把岭的温柔试着读出来。

  老师读,请你们注意老师的语气一些简单的动作。生谈后自己练读,体会。

  小结:看似松散而随意的表述,长短参差,三字一停,两字一顿,读来却琅琅上口,韵味悠长。

  3、小结:

  (1)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和秦岭对比,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

  (2)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学习的过程:

  (出示)一、找出特点。二、品读句子。三、体会感情。

  过渡: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3自然段“林”这一部分。

  (二)出示:“林”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学后小组交流) 板书:绿如海

  1、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目之所及:及,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师引领: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多。多得就像——海洋。

  2、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1)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小结:这就照应了课题——林海。

  (2)句式练习: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比较哪种句子的感情更强烈?

  (3)请你带着喜爱与赞美的感情读3、4自然段。

  过渡: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老师带领大家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就同学们仿照前两部分学习的过程,自学“花”这一部分,看你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并在旁边简单写出自己的想法。

  (三)默读第5自然段,自学

  1、“花”的特点。板书:多而美。

  (1)作者把兴安岭当作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作者为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拟人、比喻]

  小结:山上青松,山下白桦,林中野花,作者从上到下把大兴安岭景色写得很有层次。2、理解: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时像......有时像......“说一句话。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抒发自己的情感。

  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课时划分: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感受秋天美好的景象。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师板书:秋。对了,那么,在练习1中我们都学过了哪些有关于秋天的成语呢?(金风送爽 秋色宜人 天朗气清)。真棒!是的,秋天不仅是农民伯伯丰收的季节,它更是一个游玩的好季节。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啊?(从上到下的顺序: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鸟儿在空中欢快地飞翔,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草地上快乐地玩耍,红的高粱,金黄的稻子……)你们观察地太仔细了,说得真好!

  在这秋色宜人、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你们也想去游玩吗?(想……),好的,今天我们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秋游。师补全课题:秋游。(齐读课题)。

  题解:秋游,是秋天去郊外游玩。

  春游呢?春天地郊外游玩。

  二、听朗读带,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小眼睛静静地听,听完之后,说说:在你的脑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同学们,秋天美吗?请大家也美美地读一读吧,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3、检查自读情况

  ①出示生字词黑板:

  Liáng bái tù nóng tián zhuī zhú hǎn jiāo wài qiū fēng

  凉 白 兔 农 田 追 逐 喊 郊 外 秋 风

  Kāi xīn yí wàng wú biān

  开 心 一 望 无 边

  A、谁来当第一个小勇士?哪些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B、男、女生分别读。

  C、在这些词中,你还有哪些词不理解的?(老师结合挂图给学生释词)

  郊外:城外、野外。远离城市之外的地方。

  追逐:追赶。

  一望无边:望,往远处看。一眼望不到边。

  ②出示句子,这些句子你会读吗?

  A、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

  B、 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

  ③字、词、句子我们都会读了,那么课文你们也能读好吗?(师点名读,其他学生给予纠正)。

  过渡:师:咱班同学不光能读好课文,而且还会欣赏自己的伙伴了,真了不起!哦,还有同学都想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回,老师请大家分组来读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秋天到底美在哪儿?

  2、哪们同学说说秋天到底美在哪儿?

  师板书:

  秋天美

  天空美 农田美 欢乐美

  四、精读一、二自然段

  1、师:是啊,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

  读到“郊外”这个词时,注意“郊”字中“交”最后一笔是“点”,右边是双耳,不是单耳。

  2、到了郊外,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师:看到了天空,怎样的天空?(美的'天空)。那么,它美在哪儿呢?

  (美在它的颜色是“蓝蓝的”、美在“一望无边”。说明天空非常广阔)。

  注意“望”字中的“亡”字最后笔是“竖提”。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同学们再想想)它们还像什么?

  谁还会用“有时像……有时像……”说句话?

  (老师给出语境:夜晚的月亮有时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有时像一个大大的月饼。)

  3、今天,我们一起遨游了天空,那么下节课,我们去秋天的田野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教学反思:

  本课不论是写秋景还是秋游,都是以“秋”字入手的。现在正值秋节,所以我用三个有关“秋”的词语,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世界。在教学的环节中,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朗读带,并且让他们在脑海中浮现所听到的景物,这不仅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把他们带入课文。在字、词、句的练读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话”,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模仿与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练就孩子的胆量和思维的灵活度。再读课文,就给学生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秋天的美具体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引导并培养学生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内容,比如:天空美、农田美、欢乐美……。我设计本课教学环节的最终目的:把孩子对秋景的喜爱上升到对秋天大自然的赞美。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本课时的内容比较多,课堂上没有给学生留过多讨论的时间,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孩子充分地各抒已见,增加课堂上的多元化知识。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两名同学讲述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导入 : 同学们,在古代这样的聪颖机智的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疏通句篇:《咏雪》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理解文意,深层探究。

  结合书下注释,自主学习,理解句意、文意。

  四人一小组复述课文。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也可由教师提出。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当时的氛围是怎样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明确: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明确: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五、拓展延伸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飞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六、小结: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赞赏谢道韫的聪敏与才气。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咏雪》

  2、扩写《咏雪》。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

  咏雪

  谢安:提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朗:对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改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第二课时

  复习《咏雪》。

  疏通句篇:《陈太丘与友期》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

  理解文意,深层探究。

  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复述课文,质疑解惑。

  (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元方性格特点如何?

  明确: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课文。

  4、朗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

  四、拓展练习:

  1、解释加粗词语:(1)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 (2)太丘舍去 去日苦多

  (3)入门不顾 瞻前顾后 (4)下车引之 引吭高歌

  (5)太丘舍去 舍己为人 (6)则是无信 信口开河

  2、翻译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3、拓展阅读: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 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5个;理解并积累本课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品味感悟对待错误要敢于面对,勇于改正,要善于反思和自省。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错误 。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如何面对错误。

  教学方法:

  指导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计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情诱趣

  1、利用上课之前的这段时间咱们来背上几首诗词。

  2、评价。过渡:其实,我国古代的著作中有很多名句很富有哲理,也值得大家诵读。史学名著《左传》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的意思是说?

  3、是的,谁都会犯错,那天我就出错了?怎么办?你有过犯错的经历吗?敢在这么多人的面前说说吗?

  过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都会犯错,这并不稀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经常犯这样一个错—迟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相信能带给你启发。

  4.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现在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2、汇报读书情况。

  3、预习了,刚才我们又进行了再次阅读,谁能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评价,那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吗?(注意归纳)

  三、个性阅读2—13自然段,解疑品赏。

  1、读书贵在有疑。刚才有同学问: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狠狠地打,打得狠吗?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词句。

  A打的动作

  B打的声音:咻咻

  C打的过程

  D作者的伤痕

  我们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父亲打我究竟有多狠

  (出示句子)我挨打了!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2、就这样,体会着作者挨打时的心情,先读出这句话,再把她没有说出口的话讲出来。

  3、小结:注意学生关注的方面和运用的读书方法。

  4、我挨打了,父亲狠狠地打了我,我委屈,我生气、我怨恨,我不解,我究竟该不该打,不打不行吗?同学们,你们怎么看?请大家再读课文,能不能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句子,抓住关键的词,关键的字,甚至一个标点来谈谈你的看法。

  可能关注的内容有:

  A不该打:

  (1、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罚站在门边)那罚站的滋味可不好受呀。

  (2、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像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可是也知道害羞呀。)对呀,多难为情的事啊,让同学们当成笑柄了。

  (3、最糟的是,爸爸是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如果能乘车去,或许还来得及,可爸爸偏偏不允许。

  (4、在这夏天的时候,还要被妈妈打扮得穿着肥大的夹袄,拖着不合脚的大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一路走到学校去。)

  B该打:

  (1、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在玻璃窗上,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准又是一进教室就被罚站在门边。)每天都迟到,要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还了得?该打。

  (2、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妈妈都催促过了,还赖在床上,过分。

  (3、爸爸进来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你不仅找到了有说服力的句子,而且还注意了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是呀,爸爸那么严厉,生气地发出好几次命令,我竟然连挪都不挪一下,这不是找打吗?

  (4、①师:不就这一天不去上学吗?没什么关系吧?——生:学不到知识,养成坏习惯,就什么也学不到了。

  5、过渡:不去就不去吧,就一天,没什么吧?那父亲为什么还要狠狠得打我呢?

  6、因为我的表现太令人生气,更因为父亲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打我,才会这样狠狠地打我,我们再一起来读这段话,老师读所有写父母的话,你们读所有写我的话,用心地读,一边读一边体会。

  7、自由熟读2—13自然段。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识记生字。

  2、查阅林海音的资料(尤其是成绩)。

  板书设计:

  迟到

  林海音

  动作:拖 抄 抡

  声音:咻咻

  过程:从床头打到床尾

  伤痕:鼓起的红肿的'鞭痕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内容导入

  回忆挨打的内容。

  二、精读14—19自然段。

  1、爱得深,才会恨之切,爱得真,才会狠下心,下得去手啊。父亲狠狠地打了我,后来又赶到学校来为我送东西,这又是为什么呢? 课文中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同学们想一想打了我,为什么还来送东西?

  2、是的,同学们说的就是父亲来送东西的用意啊。看着我坐车上学狼狈、痛苦的背影,听着我惨烈、哽咽的哭喊,想起我红肿着的鼓起的伤痕,父亲哪里放得下心呢?于是他来了,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父亲的爱就是这样,有时是严厉,有时又是深沉。此时此刻,那个刚刚还因为挨了父亲的打而委屈、生气、不服,甚至有些怨恨的我面对着父亲,会说些什么呢?

  3、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改变了作者,那个每天早晨都迟到的女孩,成了每天都站在校门前等待校工开栅门的早到女孩。作者能发生如此这番的变化,父亲给了很大的影响,大家再想想,除了父亲,还有什么原因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一点的?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三、情感升华 拓展延伸。

  1、是的,因为有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也因为我读懂了、理解了父亲的爱,所以我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然而改变的又何止是这些呢?课前大家查阅了关于林海音的资料,关于她后来的发展,你们了解多少?

  2、看来,由此改变的还有林海音的未来和人生。还是那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课前大家说出了自己的错误,现在,从迟到的故事里,从林海音身上,我们读懂的已经不仅仅是敢于面对错误,相信大家在生活中,在错误面前会做一个真正坚强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找关于名人面对错误的文章读一读。

  板书设计:

  迟到

  林海音

  动作:拖 抄 抡

  声音:咻咻

  过程:从床头打到床尾

  伤痕:鼓起的红肿的鞭痕

  花夹袄

  铜板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有关夏季风景的画面。

  让学生说一说对夏季的感受,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鉴赏能力。

  三、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指名朗读。

  四、检查预习。

  1、读准字词的音。

  2、解释词语。

  五、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③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哪一自然段中表现的.?

  2、讨论交流。

  3、初步理解最后一自然段。

  六、研讨赏析。

  重点研讨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从夏天的蓬勃生命力、夏天的色彩、夏天的紧张旋律来感受夏天的景美、人勤。

  1、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师生讨论交流,在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读书中感受到了夏季景色的热烈、奔放以及农民们的辛劳,夏季确实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

  八、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夏天的景象。

语文教案 篇6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我设计的是学生能深情地朗读课文(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因为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正确、流利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注重朗读时的情感体验,加强积累,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对整体把握全文有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课前预习

  (因为只有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比如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民俗资料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因为语文课的性质特殊,它需要学生去研读、去理解、去体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语文课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朗读和理解课文

  (本单元要求课文要反复诵读,本课是又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去朗读感知,明确全文主旨——思乡)

  难点是: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

  三、说教法

  我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

  1、读书指导法:我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朗读前,老师先提出要求。各段按照文意和其他具体情况去处理阅读效果,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并同时指导学生扫清阅读文字障碍。

  (本文的朗读为学习的重点,只有保障了顺畅的阅读,才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深入地掌握课文。)

  2、美点寻踪法: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概要后,对学生选择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拨、指导。

  (这样不但在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赏析探究中。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从我翠屏外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他们的思维灵活,独具个性,并有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选用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手段

  1、运用配音朗读

  由于本文内容蕴涵着思乡之情,采用思乡类的音乐配朗读,更能读出这种愁绪,让学生更能进入角色,辅助教学。

  2、异乡风情的图片

  运用图片,可让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使教学更具实际性,扩大知识面,并增加说服力。

  六、说教学评价

  主要用语言和软件对学生进行评价。

  1、从语言上评价:采取这种评价相对及时,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优点作出肯定,如:“我们班又多了一位文学家!”“你的回答有创意!”“大家鼓掌欢迎,希望你再接再厉!”对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加以提点和修正,使其能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学习。

  2、软件上评价:我将《小组擂台积分榜》的评价软件放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小组答辩评比,这样不仅使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并带动了学习积极性。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再举同学们身边关于民俗的例子,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让学生了解背景,增加文学常识。)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

  (1)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

  我用列框架的方式展示此题答案,显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这道题其实考的是本文主旨。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再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

  (我将这2题放在一前一后这样设计,可让学生有浅入深地把握文意。)

  (三)研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我的具体做法是:

  (A)本题我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内的同学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探讨。

  (B)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读出来分析,与全班同学共享。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

  (C)讲解时,可以顺势分析作者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以及“八宝酒的诱人”,“思乡愁绪”等要点在研析时得以体现。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本题的普及性较大,所以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作好充分准备。)

  (四)课堂反馈训练

  以填空的方式对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进行检测和巩固。

  这个题由当堂课的学生反映来定,或全班一起回答,或抽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看他是否答对。

  (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原因是由于我在本课前段的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查,所以将本环节设计在课堂反馈训练中)

  (五)拓展

  1、回忆乡愁诗篇,如“床前明月光”、“独在异乡为异客”等,同学们试着背诵,并做简单比较。

  (可以巩固以往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养成比较鉴赏的习惯与能力)

  (六)教师小结

  对本课内容作概要回顾,并再次点出主旨,并点出通过这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还有普通百姓内心中散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家庭成员,借助拼音读词语,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2.总结一些特殊偏旁和表意字的关系,了解形声字。

  3.区别笔画相似、写法不同的字。

  4.借助拼音把故事读通顺。

  教学重点:借助拼音读故事。

  教学难点:总结表意字和形声字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一)说说自己家人都有谁?

  (二)教师出示词语,让学生认真读一读。

  (三)看看图中的小朋友还有什么家人,借助拼音读词语,注意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四)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二、我的发现

  (一)出示两组词语,让学生认读。

  (二)观察这两组词语,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指导:“明、晚、昨、时”都是日字旁的字,都和时间有关。

  “妈、奶、姐、妹”都是女字旁的字,都和女性有关。

  (三)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带有这些偏旁的'字。

  三、字词句运用

  (一)出示“了、才、长、山、儿、四、我、心”八个生字,自己读一读。

  (二)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三)教师范写生字,讲注意点。

  “了、才”,“了”是弯钩,“才”是竖钩,“长、山”,“长”是竖提,“山”是竖折;“儿、四”,“儿”是竖弯钩,“四”是竖弯;“我、心”,“我”是斜钩,“心”是卧钩。

  (四)学生范写,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并逐一点评。

  第二课时

  一、看图写词语,再说一两句话

  (一)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画上都有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说。

  (二)发挥想象,试着让学生说一两句话。

  (三)在田字格中写一写。

  二、日月积累

  (一)出示句子,学生借助拼音熟读。

  (二)指名读,教师领读。

  (三)学生试着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四)教师逐句讲解意思。

  (五)全班齐读。

  三、和大人一起读

  (一)借助拼音把故事读通顺。

  (二)标自然段。

  (三)指名读课文。

  (四)“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在文中出现四次,朗读时候声音要洪亮,以表达猴子们着急的心情。

  (五)月亮真的掉进水里了吗?

  (六)读熟之后可以把故事向大家讲一讲。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感受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

  2.学习并掌握丰富多彩的语汇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并掌握丰富多彩的语汇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是一篇书序,作者凭借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向读这部《文学卷》书的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课文用散文诗式的语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是什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激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激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上的技巧。

  二、自主预习

  作者与青少年的对话运用了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作者以和青少年对话的方式描绘文学的魅力,便于直接抒情,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的感染力。

  三、合作探究

  (一)品析语言

  1.本文作者是当代散文家,善用修辞,文采飞扬,整篇生动形象,产生“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艺术效果。请就文中比喻、排比两种修辞各举一例,并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1)比喻:“为你打开一扇门”,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并且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一种神秘感,产生探究的欲望。

  (2)排比:“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的价值。

  2.本文的词汇丰富多彩,用语灵活多变,这些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如“世界”一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有不同的内涵,“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前一个“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后一个“世界”则指领域。又如,第二人称代词“你”在课文中指代青少年读者,语气亲切,增强了的感染力。

  (二)品味情感

  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是当代散文家、诗人,对文学有着特殊的兴趣、喜爱和感悟。用文学的语言来描绘文学,关键在于对文学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的实质又在于作者对青少年读者的关心和信赖,由此而转化为亲切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使青少年读者爱不释手,备受鼓舞。

  四、板书设计

  词汇丰富多彩

  抽象的概念人格化

  亲切的语气

  真挚的情感文学的魅力

  五、课外拓展

  文学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陶醉、沉迷。那么作者的哪些语句能引起你的共鸣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用文学作品实例来帮助理解。

  明确:课文第四自然段开头两句,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优秀文学作品同“历史”“时代”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上古文学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就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认识;《水浒传》是一部社会生活画卷,让我们了解了我国历史上农民从起义到失败的经过及起义失败的原因,看到了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目睹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感受了北宋末年市民阶层的社会理想等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写作教案03-11

语文猫教案03-20

语文的优秀教案04-12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活动教案01-22

语文母鸡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