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03 08:37:2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实用)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实用)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一边阅读一边批注的读书方法。

  2.认识几种蔬菜名称,知道碰钉子等词语的意思,学会用动作来描写心情。

  3.积累八个字的成语。

  教学重点

  1.学习一边阅读一边批注的读书方法。

  2.认识几种蔬菜名称,知道“碰钉子”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1. 用动作来描写心情。

  2. 积累八个字的成语。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六,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语文园地)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课教学( )分钟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板书:完成填空)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________的文章,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就像《牛和鹅》文章故事性强,尤其是描写“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____________,以及“我” ____________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告诉我们____________,《陀螺》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课文内容,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

  2.理解运用

  (1)学习一边阅读一边批注的读书方法。

  ①画出相应的词语,②写出自己的批语;

  ③读完再批注,再读再批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认识几种蔬菜,抄写词语,注意不要写错字。(板书:认识蔬菜)

  (3)说说词语的意思,并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到这些词语,造句。

  (板书:说说词义)

  师总结:通过练习,认识几种蔬菜,理解词语的意思。

  3. 写写动作。(板书:写写动作)

  有一次,我们放学回家,走到池塘边,看见有四只大白鹤在靠近岸边的水里游。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画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词语含义,积累运用到写作中。】

  4.日积月累。(板书:日积月累)

  学生读读背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通过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怎样边读书边做批注,认识了一些蔬菜,知道了“碰钉子”等词语什么意思,怎样用,学会了用动作来描写心情,还积累了一些八字的成语。收获不少呀!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六

  完成填空

  认识蔬菜

  说说词意

  写写动作

  日积月累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避、撼、喧”等5个生字,读音多音字“雀”,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2.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避、撼、喧”等8个生字,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重点)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难点)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重点)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蝴蝶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你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看到大家急切的样子,老师也特别希望和大家一起去寻找蝴蝶的家,咱们一起去吧。

  (教师板书:蝴蝶的家)

  【设计意图: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作者介绍

  燕志俊(1907-1982)又名燕遇明,今邱家店办事处颜张村人。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著有《苦女翻身记》、《 枯树开花》、《山乡女儿》和《碧叶集》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注上问号。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躲避 震撼 喧嚷 素洁 玷污 家雀 炊烟 屋檐

  (重点指导生字:

  避:“避”是“辟”加走之旁,不要读成“pì”;

  憾:不要读成“gǎn”;

  喧:“喧”和“渲”是形近字,读一声“xuān;

  污:不要读成“kuī”;

  素:是平舌音,不要读成卷舌音“shù”;

  檐:应读“yán”,不要只读半边“zhān”。)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雀(què qiǎ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不像家雀似的,一下雨就飞到人们冒着炊烟的屋檐下避雨。

  ②读一读:麻雀(què)俗称家雀(qiǎo),因其常在百姓家中筑巢,且不避人而得名。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躲避 喧哗,大声喊叫。

  喧嚷 素雅而洁净。

  素洁 隐匿避开,以免遇到某些情况。

  玷污 指心里受到强烈冲击。

  炊烟 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

  震撼 弄脏;污损。比喻名誉受污损。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打开课本,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1)想想说说:

  课文主要讲什么?

  从哪几个方面讲的?

  (2)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志。

  2.全班交流反馈:

  (1)《蝴蝶的家》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和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2)指名轮读课文,同学评议。

  (3)小组代表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

  五、品读课文 ,理解感知

  (一)细读课文,提炼问题。

  1.教师范读。

  2.感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提炼主要问题。

  作者为蝴蝶着急的?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3.结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4.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写,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

  (二)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1.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中作者为蝴蝶担心。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

  (1) “常想”说明了什么?

  (作者总这样想,一直为蝴蝶担心。)

  (2)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蝴蝶怎样的态度?

  (作者直接表达他对蝴蝶的担心,仿佛一下子就走进了作者的心。)

  2. “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难为蝴蝶吗?”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你有没有到过喧嚷的环境?这里是谁在喧嚷呢?这里用“喧嚷“又说明了什么呢?

  (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

  震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过渡: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哪些句子说明了蝴蝶经受不住猛烈的风雨呢?

  3.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1)理解素洁、玷污。

  素洁:文中指蝴蝶素雅而洁净。

  玷污:弄脏。

  (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预设: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板书:着急)

  (4)指导朗读: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

  4.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

  下、树叶下面……(板书:猜想)

  (2)作者做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3)我们都应该睁大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运用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像作者一样,置身于、置心于大自然,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5.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一位小朋友非常确认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

  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1)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2)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设计意图:品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时候,此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此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在愉快的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受到应有的教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六、总结主旨

  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说出善于观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爱怜。)

  (板书:关爱生命心系自然)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老师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找来一首小诗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请看。

  蝴蝶的家

  麻雀的家在屋檐下,

  青鸟的家在大树上,

  蝴蝶呀蝴蝶,

  下雨的时候,

  你去了哪儿?

  麦田、松林、老树干寻不见你的踪迹,

  花朵、石桥、屋宇下都不是你的家。

  你轻盈的身体怎么禁得住狂风的肆虐,

  你素洁的双翅怎么受得了雨水的冲刷!

  蝴蝶呀蝴蝶,柔弱的蝴蝶,

  你是那么让人担心,叫人牵挂……

  亲爱的蝴蝶,其实,我的家就是你的家!

  爱心为你编织成温馨的家,

  不管电闪雷鸣,任凭风吹雨打,

  要害怕,快快回家!

  八、当堂检测

  1.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2. 小练笔:蝴蝶的家在哪里,你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写出来吧。

  九、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有关蝴蝶的故事,

  2.关爱生命心系自然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让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蝴蝶的生活状况,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小练笔没有让学生展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比较少,激励性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老师的赞扬,成功的喜悦,都很好地激励着学生更加努力发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习写一件事情的方法。

  2.鼓励学生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认真完成习作。

  3.看图写片段。

  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认真完成习作。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出示课文中的句段。

  ★写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

  ★时间、地点、人物要交代明白。

  ★写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如《风筝》是按照做、放、找风筝的顺序写的。

  ★《麻雀》的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麻雀和猎狗相遇时的情形。

  2.读句段,想一想每一个句子的`要求,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

  3.安排代表汇报交流情况。

  4.师生进行评价。

  二、初试身手

  1.课件出示图。

  2.学生观察两幅图后,想一想,画面呈现了什么内容。

  3.小组内交流画面内容。

  4.全班交流画面内容。

  5.教师指导说出画面内容。

  6.学生观察家人炒菜或擦玻璃的情景,然后把它写下来。

  教学反思

  1.在交流平台环节重点研讨写一件事的写作要求,让学生明白在写一件事时,要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明白。

  2.教学初试身手环节,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图,再按照一定顺序说图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观察家人活动的场面后写一段话,使学生在写作中按照顺序有话可写。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囊、级、露”等13个生字,会写“念、级、段”等13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5.学会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

  教学重点 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仿照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仿写一段心理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3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老虎的图片)

  师:同学们都认识着这张图画吗?

  师:老虎有什么本领?

  (学生自由说。)

  (师补全板书题目: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看到这个词语,你一定觉得很奇怪,“窝囊”的老虎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设计意图:用真实的大老虎的样子对比文中窝囊的大老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生读书,时间要充裕,使每个学生都能读完)

  师:(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师:刚才读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诉大家呢?

  出示提示语:我(谁)扮演一只大老虎(干什么) 结果演砸锅了 。

  师小结:概括一件事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结果。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关键词。

  2.老师从课文中找了一些词语,考考你们都读得准确吗?(分组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演技 撤换 砸锅 笨拙 逗乐 殷切 半晌 豁虎跳 撇嘴 头罩 羡慕 (易读错)

  角色 四脚着地 直冲脑门 露脸 哄堂大笑 (多音字)

  窝囊 糨糊 亏得 窟窿 比划 将就 打瞌睡 (这组加粗字)(轻声词)

  接连不断 唉声叹气 垂头丧气 踱来踱去 通情达理 (成语)

  3.哪些词你觉得很有趣? 因为这些词充满生活气息,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4.哪些词你不明白意思?先从课文中找出含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猜猜是什么意思?换个别的意思相同的词试试。

  (生说,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人物和事情经过结果概括课文。把字词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或是换一个意思相似的词,或是请同学帮助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字词,时刻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囊、级、露、角、羡、殷、豁、撇、霉、亏、哄、拙、砸”

  “囊”应读一声,不要读成二声;“角”是多音字,在“三角”中读“jiǎo”,在“角色”中读“jué”;“豁”应读一声,不要读成四声。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念、级、段、俩、练、裤、改、逃、亏、挖、堂、砸、锅”

  指导书写:“念、堂”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中间宽一些;“级、段、俩、练、裤、改、挖、砸、锅”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段“的第一笔是撇,不要写成横。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设计意图:本课的生字很多,易错的笔顺和易读错写错的字都很多,而且每个字特点各不相同,有的字笔顺和重要笔画都要强调,需要多花点时间来学习。】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得

  1.熟读课文。

  2. 把每个字认真写三遍,同桌互相检查纠错。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露

  露水(lòu lù)

  露面(lòu lù)

  角

  三角(jiǎo jué)

  角色(jiǎo jué)

  二、看拼音写词语。

  bān jí yí duàn pái liàn zá ɡuō

  ( ) ( ) ( ) ( )

  三、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忽然 突然

  1.他的( )到来,打乱了我的学习计划。

  2.我( )想起来了,大哥往常就是这样呼唤羊群的。

  【答案】

  一、lù lòu jiǎo jué

  二、班级 一段 排练 砸锅

  三、

  1.突然

  2.忽然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一、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我”和阿妈在月光下“走月亮”时的所见和所感;全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情感深沉,充满了诗情画意。

  重点:通过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想。通过课程的讲解,能与作者感同身受。

  难点:因为“走月亮”这种习俗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如何联系孩子的实际,让他们感受到文章中作者走月亮的快乐?

  全篇文章思路:先切入孩子们散步经验,然后再让孩子们联系实际,然后抓住“奇妙”二字,贯穿全文的所见,所思,所感。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指导“卵”“俗”的书写;

  2.弄清楚作者走月亮时的所见、所思、所感。

  3.联系自己生活体会,通过文字,感受作者为何在走月亮时感觉特别的快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月亮图)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它是那样明亮,那样柔和,古往今来,这一轮明月让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沉醉,为之赞叹;李白曾经在月色写下了《古朗月行》,苏轼在月色中写下来《水调歌头》。如今的月色和那时的月色几乎也无太大的区别,那我们现代人会在月色下做什么呢?

  2.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月色下做过什么事?

  预设答案:散步、逛街、看星星

  3.下面,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好朋友,他叫吴然,是白族人,生活在云南普洱,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看他在月色下做什么。

  预设答案:走月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从题目知道了,吴然啊,他在月色下和阿妈走月亮。那请同学们将文章默读一遍,然后告诉老师,作者和阿妈“走月亮”的意思是他们在月色下做什么?

  预设:我和阿妈手拉手在月光下散步还可以怎么说?

  2.你从哪里知道的?

  预设①:我从书上的第三小节中的这句话知道的(你可真会读书,观察的真仔细啊!)

  预设②:书上说的——书上哪里告诉你的?——哪句话告诉你的?(追问)

  师:你能把这段文字找出来读一读

  (ppt出示)——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3.老师在课前也去查了“走月亮”,引出资料——中国很多的地方,大家出于对月亮的喜爱,在月明之夜,身着盛装,一起在月光下散步,欣赏风景;(出示课文插图)

  4.看——我和阿妈身着盛装,在月光下走着走着……这就是——“我和阿妈走月亮”

  5.那,老师想问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个机会让你和妈妈去乡下,一个非常美的地方,晚上妈妈带着你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悠闲地在月色下散步,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感受是什么?

  预设:各种乡村的经历,目的是唤起孩子农村的经历。

  6.那,我们的作者吴然,他在和阿妈走月亮的过程中,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从书中找出作者告诉我们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讲讲作者看到了什么?

  预设:

  ①看到了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教师引导:那作者是如何描写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月亮的?(教授写作方法)

  预设答: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了吗?作者不仅写自己看到的月亮,还写了在这种情况下看到的月亮照亮的其他景物,真的是美啊。这个美,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作者使用的排比,这些景色从远处,写到近处,直接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月色 图啊。

  出示相应景色PPT图片

  其他看到的景色,也是用这种“看到了什么?——作者如何描写?”(从修辞、从构图等方面评价。)

  ②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从单个字,去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

  老师引导:这是什么景色?“流”字是不是用错了?换成其他的“散”字行不行?为什么?

  其次,作者听到了什么?

  类似分析……

  再此,作者闻到了什么?

  类似分析……

  最后,作者想到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在与阿妈一起走月亮的过程中,感叹了很多次。这句饱含作者情感的话是什么?

  预设: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2.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在什么时候会感叹?

  预设:开心、激动、难过、悲愤……

  教师引导:总之,就是心情不平静的时候。那作者是在什么心情下感慨?

  预设:高兴

  教师引导:为何高兴?

  预设:因为和阿妈走月亮。为何和阿妈走月亮就高兴,不仅高兴,还非常高兴。

  教师引导:那作者为何不断地在感叹?而且还不止一次?你觉得他可能在感叹什么?

  预设:因为月色太美了,因为月色下的景色太美了,因为月色下我想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因为与我一起走月亮的人是妈妈。

  教师引导:所以,作者真的是单纯的在感叹月色吗?在感叹走月亮这种形式吗?

  预设:并不是,是在感叹此时此刻的景色,此时此刻的心情,此时此刻的我和妈妈,此时此刻的美好。

  教师总结:所以,同学们。很多时候,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在不同心情下和不同的人的陪伴下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啊。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对经常陪伴着我们的父母熟视无睹,不知道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老师希望你们从今天开始,能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感受与特别的人在一起时享受到的美好时光,并将这美好的时光记录下来。我想同学们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事,一定会觉得特别温暖。也迫不及待的想跟别人分享或者是记录下你与你最喜欢的人在一起时度过的美好时光。

  请同学们以“美好时光”为主题,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写一段话来分享你的快乐时光,下节课我们请同学给全班同学分享你的快乐和幸福。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以“美好时光”为主题,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写一段话来分享你的快乐时光,下节课我们请同学给全班同学分享你的快乐和幸福。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分钟

  二、学习课文

  1.对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我们接触到了几个神:普罗米修斯、众神领袖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知道这几位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一谈吗?(先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2.关于“普罗米修斯”:

  (1)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

  有感情地读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生评,师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

  指导朗读:这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着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

  (2)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返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板书:真正的英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

  (自读、竞读、齐读)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板书:勇敢的神)

  宙斯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指名说)

  (多媒体播放图片)师: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高加索山,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不能动,也不能睡,不光日夜经受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剖开他的肚子,啄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结合你的理解,再读读第6、7、8自然段。

  忍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也没有屈服,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普罗米修斯还是一个善良的神,当他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决定为人类盗取火种。(板书:善良的神)

  (5)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都敬佩。(板书:值得敬佩)

  3.对别的神,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宙斯:冷酷无情,看到人类受苦一点也不同情。而且,他还很残忍,就因为拿了一颗火星给人类,他就用那么残忍的手段折磨普罗米修斯。

  宙斯作为众神的领袖,太霸道了,他很可怕,几乎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一旦违抗,他就会给以最严厉的惩罚。

  火神: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神,他对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很佩服,并且他想救普罗米修斯。(指导读第三自然段)但是,他也很软弱,尽管他知道普罗米修斯没有错,却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板书:火神 有正义感的神)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力气很大,还很有正义感。

  4、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我想,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大概是他为正义而战,不屈服权势的原因吧。在人们心中,他是真正的英雄!(板书: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有正义感)

  三、讲述内容

  (出示上节课概括的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故事内容。

  2.为了能更准确地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完了课文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上节课所概括的主要内容,你可以怎样适当地添加一些词语,体现普罗米修斯的无畏、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生试着添加,师作引导)

  3.小结: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幸福,带来了希望和理想。现在,当我们读到普罗米修斯这个名字的时候,不仅仅觉得他是一位神,一位英雄,更觉得他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当我们叫着普罗米修斯的名字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人类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理想。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四、总结拓展

  普罗米修斯是大家都应该记住的故事。当然,我们今天学习普罗米修斯也是为了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通往古希腊神话世界的门,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给我们列举了《神话选择百题》中的故事,大家都去读一读。

  板书内容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语。

  悲( ) 惨( ) 违( ) 获( )

  辈( ) 参( ) 伟( ) 狱( )

  二、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可是……又…… 只要……就…… ……但…… 既……也……

  1.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 )绝不会承认错误。

  2.他( )不能动弹,( )不能睡觉。

  3.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 )一到晚上,肝脏( )重新长了出来。

  4.( )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

  三、加标点。

  普罗米修斯摇摇头( )坚定地回答( )为人类造福( )有什么错( )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 )但决不会承认错误( )更不会归还火种( )

  【答案】

  一、悲伤 祖辈 悲惨 参加 违抗 伟大 收获 监狱

  二、 1. ……但…… 2. 既……也……

  3.可是……又…… 4. 只要……

  三、1. , :“ , ? , , !”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指导中,我重点注意到这些句子:“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着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

  2.我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性读书的能力,围绕“普罗米修斯、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是怎样的神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读中感悟,透过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以此来认识人物的不同特点,感受普罗米修斯的伟大。

  3.不足之处:在细节的处理上,应该关注更多的学生是否都动起来了。教师在学生读书后讨论和交流过程中,能够走进学生,关注学生交流的内容,这一点很好,但是,还要照顾到对整体学生的交流指导。

  积极推进类文阅读,拓宽学生视野,还要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象。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赞扬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无火”“盗火”“受罚”“获救”4段。课文注意了人物个性的刻画,使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普罗米修斯简介

  在希腊神话中,人类是普罗米修斯创造的。他也充当了人类的教师,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人类。同样的,人们也用爱和忠诚来感谢他,报答他。但最高的天神领袖宙斯(Zeus)却要求人类敬奉他,让人类必须拿出最好的东西献给他。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辩护师触犯了宙斯。

  现在我们常把普罗米修斯比喻为成全他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的人。

  1936年,奥林匹克历史上首次举行了激动人心的圣火接力仪式。火炬穿越了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7个国家,全程3050公里,共有3331人参加了火炬接力。火炬所经过的城市都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设立专门的祭坛点火。声势浩大的火炬接力活动获得极大的成功,不仅唤起了世人对奥林匹克的热情,传播了奥林匹克的精神,也为后来的奥运会树立了典范。

  圣火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相传古希腊神普罗米修斯为解救饥寒交迫的人类,瞒着宙斯偷取火种带到人间。古希腊在每届奥运会举行以前,人们都要在赫拉神庙前点燃圣火。现代奥运会创立后,最初并没有沿袭这个传统,直到1920年第7届安特卫普奥运会上,为了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去的人们,主办者在主会场点燃了象征和平的火炬,不过既没有进行火炬传递活动,也没有从古奥林匹亚采集火种。1934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在奥运会期间,从开幕到闭幕,主会场要燃烧奥林匹克圣火,并且火种必须采自希腊的古奥运遗址--奥林匹亚,并以火炬接力的形式传到主办城市。从此,圣火传递成为每一届奥运会必不可少的仪式。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这次作文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课件,例如学生看图后,让学生自由谈感受,为什么感动?启发学生观察想象,谈感受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语言表达的创造性。

  2、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学生看到感人的画面后,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身边有哪些让自己感动的事。教师要带学生走入情境,启发思考和创新,同时针对学生发表的言论,要进行评价,促进他们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在进行“交流平台”的教学活动时,在整个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样的评价,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评价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所以,我鼓励学生大胆评价,积极营建民主、宽容、和谐的交际氛围,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身心的解放与自由。这样,他们在交流时才会毫无束缚,畅所欲言,并且不时迸发出智慧与创造的火花。

  三、不足之处

  “习作”教学时没有调动起部分学生说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活跃,有部分学生没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把作文说具体,用词不丰富,说出的`内容不生动,语言表达不流畅。今后引导学生多积累习作素材,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我努力的方向。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把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的思维上,尊重课堂生成,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精彩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迸发出来,真正与学生形成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展示智慧火花的“剧场”。

  2、课堂预设的环节尽可能“情景化”一点,“实效”一点,尤其是面对七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要着力找“抓手”,指导学法,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和交流。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参与和引导作用,要跟着学生的思路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引导,在引导中生成,因为,只有生成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展现出课堂的真实和精彩。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

  课前准备:

  (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和一个地方有关。江西,我们班有哪些同学是来自江西的?江西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叫庐山。多媒体欣赏庐山风光。

  二、读题、解题。

  庐山的出名不光是因为它秀美的`风光,还因为一首诗。大家知道是哪首诗吗?引出试题,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五、朗读展示,感悟美

  (一)请学生朗读这首诗。示范朗读。

  (二)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5、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6、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七、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联系盲人摸象、《画杨桃》,加深对诗句所揭示哲理的理解。

  2、出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班级、时间:

  造价1班:20xx年3月xx日(星期)第x节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秋晚的江上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第2课时)

  纤夫

  一、新课导入

  1.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纤夫的爱》导入,引出纤夫这个职业

  歌中“你一步一叩首……”形象的描绘出纤夫的工作状态

  2.插入《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图片,让同学们更直观的感受纤夫的工作

  二、作者介绍

  廖公弦,本名廖华钊。贵州绥阳县人,生于1937年11月。当代诗人,文学家。贵阳市文联主席、作协贵州分会副主席、贵州省诗歌委员会主任委员、《花溪》主编。出版诗集《山中月》、《大山和我们在一起》、《美人醒来》、《廖公弦诗选》,与人合作创作电影剧本《毕生》、《山寨火种》、《火娃》等。20xx年6月病故,享年66岁。

  三、初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己先小声朗读诗歌,大体感受诗歌的意境

  2.根据自己揣摩出的诗境,来朗读诗歌(一名同学),并请同学讲述自己所表达的感情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进行朗读以及讲述。各小组代表轮流进行)

  3.总结各小组的结论,进行分析

  四、深入诗歌

  1.学习第一小节

  1)这一节描写了纤夫工作时的样子,同学们找出一些词来吧

  埋头,躬背,紧绷的绳索。

  2)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

  拉走一天天、拉去一年年,拉着中国的时间。

  3)我们应该学习纤夫的什么精神?

  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坚忍不拔……

  4)同学们齐朗读,要把纤夫那种坚强、韧性读出来

  2.学习第二小节

  1)这首是的写作目的是通过纤夫的形象,歌颂中国劳动人民的精神吗?

  这首诗歌颂了纤夫,歌颂了劳动人民,但这不是诗歌的主要目的。

  2)作者在这首诗里为了体现主旨,用了个什么词?

  “但是”,强调注意重点。

  3)这首是的主旨是什么?

  但是,别在劳驾纤夫,去拉历史的航船”。

  4)这首诗中哪些词语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

  “晨把太阳拉出,夜把新月拉弯,但是,别在劳驾纤夫,去拉历史的航船”。

  5)这首诗中作者做了怎样的`反思?

  纤夫是劳动人民的形象,但是在物质文明发展的社会,这种形象还存在,这是值得反思的。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表达了一种变革社会,加快历史前进步伐的愿望。

  五、总结及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秋晚的江上》《纤夫》,虽然两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并不相同,但都表达出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一种积极向上,一种是深沉的反思,这种借景抒情,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今后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一些这样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背诵两首抒情诗。

  六、板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新课教学( )分钟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课堂小结及( )分钟

  四、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内容

  教学反思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而且朗诵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石级、铁链、发颤、犹豫、奋力、终于、居然、勇气、决心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边读边想,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4、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使学生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指导学生读好“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以及爸爸最后说的话,充分体会“我”与老爷爷是怎样相互鼓励,勇攀高峰的。

  教学过程:

  一、看黄山的风景录象,交流对黄山的印象。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爬过什么山?去过黄山的请举手。黄山有“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可见黄山极难攀登,然而,文中一老一少竟登上了天都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他们怎么能爬上天都峰?从文中给我们些什么启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新授

  (一)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二)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回答: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学生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画出描写天都峰“高”、“陡”的句子。

  (2)电脑出示天都峰图片,指名说天都峰什么样?

  (3)对照文中彩图自读第一自然段,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天都峰的.高和陡的?从“啊”“云彩上面”“笔陡”“从天上挂下来”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高陡的山我有信心爬吗?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4)指名说第一、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语气和图中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2、讲读课文三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我遇上了谁?从哪些词句看出老爷爷年纪大?

  (2)我不再犹豫,为什么?

  (3)指名分角色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4)这部分告诉我们什么?

  3、讲读课文六、七自然段。

  (1)自读,用横线画出爬山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2)出示句子:“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请学生说说用上括号的词语好在哪里?

  (3)再读课文,告诉老师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4、讲读课文八十自然段。

  (1)指名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想: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2)齐读最后一段,想:“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从哪儿能看出来?理解“汲取”“爸爸的话”告诉我们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一课,你受到什么启发?

  五、自我评价

  分别从语文知识做人及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展开自我评价。考虑成熟后在班内交流这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有过和小作者类似的经历吗?讲给同桌听听。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分钟

  一、直入新课

  师: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

  先读通顺,再读出疑问。

  生自己读。

  师:对,有疑问了,先做好标注,然后尝试解决疑问。请问,解决这些疑问,我们可以怎么办?

  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还可以询问,查资料,弄明白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文章,就读出滋味来了。还有些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课后再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复习学法,学习第二、三个故事,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自读,学习课文

  1、充分自读

  师:接下来我们先尝试自读课文,学习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读书要讲方法,请看两个小要求。

  (1)读得通顺

  (2)读出疑问

  在这些有疑问的地方,画上“?”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揣摩人物性格特点。】

  2、尝试质疑,解疑

  (为什么伯父会说“有时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师:谁找到了下文中写到的“麻烦”是什么?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师:撑腰,训斥,形成对比。这两个词,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少讲多读,以读代讲,读中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特点。】

  (撑腰就是做主的意思。)

  (主持公道。)

  (就好像当法官。)

  (训斥就是骂人,很凶地骂。)

  师:对比后,你发现什么?

  (原本中国巡警应该为中国人撑腰,因为是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可是巡警不但不为她撑腰,还训斥他。非常不讲道理!)

  (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太弱,被欺负,所以巡警也狗仗人势。)

  师:说得好,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请大家再看看,还有这样的地方么?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原本大家要帮忙,但是却不敢帮忙,只能劝。大家也很无奈,因为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通过读书,在下文中寻找问题答案。更为巧妙的是,教师不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结构上的“秘妙”——“悬念与伏笔”,不露痕迹地将教学的重点,指向于写作。在阅读中要结合写作技法渗透,让儿童在阅读实践中,形象、直观地体会作者的写作运思。】

  师:是啊。抓住“握紧拳头”和“劝慰”这对矛盾来读,你会读到当时中国人的心情,你会体验到中华不振,国民怒不敢言的无奈。来吧,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好好体会。(板书:妇人饱受欺凌 巡警丧失尊严)

  师:这个故事的结尾说“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沉重分量”,现在你体会到了么?

  (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而洋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人。)

  师:体会得真好。(板书: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三、课堂小测试。

  师: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毛泽东、钱学森等这样的一大批伟人、名人,他们从小立志读书,才成就了他们的远大理想,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不再是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中国的土地,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新的世界形式,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教师再板书一个“?”,4人小组讨论)

  (为祖国的科技发达而读书。)

  师:你呢?

  (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而读书。)

  (为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而读书。 师:还有吗,你呢?)

  (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读书。)

  师:同学们都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志,那请你们谨记: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真正做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了祖国的强大而读书。)

  (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而读书。)

  (为了考试有个好成绩而读书。)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不管是你的远大的理想还是近期的目标,老师都希望你能实现。

  今天咱们学习了周恩来少年励志的故事,一个很激励人的故事,同学们有没有收获?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一下关于周总理的资料。

  【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

  板书内容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妇人饱受欺凌

  巡警丧失尊严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一选。

  1、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

  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

  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2、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 )

  A、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B、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句子训练营。

  1、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变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联系课文理解句子。

  1、“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此生”指______________,“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租界里看到了中国人被洋人欺负,心里会想些什么?

  四、下列对于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B、课文写了“洋人欺负妇女,周恩来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周恩来立志”两件事。

  C、随着事情的发展,周恩来感情的变化是:疑惑、气愤、立志。

  D、谈论读书的目的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更能体会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答案】

  一、

  1、 C

  2、 B

  二、

  1、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2、洋人的汽车把这个妇女的亲人轧死了。

  三、

  1、 有在“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效”是效仿、学习的意思,“此生”指的是周恩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会感到屈辱,会发奋图强,会卧薪尝胆,坚定的认为这头东方沉睡的雄狮会有觉醒的那一天。

  四、

  B

  教学反思

  1、“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系实际,用谈话谈到志向,引入新课。

  2、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再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3、 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4、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机智,应变能力。

  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改正,对于本节课一些较为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我也会继续沿用,并继续多在教材的钻研和课堂的调控方面多下功夫,不断地实践、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新课教学( )分钟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均、柄、蜗、曲、萎”“曲”是多音字,读qǔ和qū;“萎”是上形下声。

  b.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虎、操、占、嫩、舒、、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指导书写:“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均”的最后一笔是提;“叠” 上窄下宽,中间是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 “隙” 右边三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要带钩;“瞧” 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点、下边是四横不能少。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 蜗牛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步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1.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____________。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3.指导朗读。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回味全文,提出问题,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准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蜗牛(wō wò ) 均匀(jùn jūn ) 枯萎 (wéi wěi )

  二、看拼音写汉字。

  cāo chǎnɡ shū fu láo ɡù nèn yè

  ( ) ( ) ( ) ( )

  三、按要求写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1.(近义词)弯曲-- 牢固--

  2.(反义词)均匀-- 引人注意--

  【答案】

  一、wō√ jūn√ wěi√

  二、操场 舒服 牢固 嫩叶

  三、

  1.崎岖 坚固

  2.杂乱 视而不见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体会神话故事充满想象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盘古,初读了课文。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听写几个词语。

  1.听写词语:

  浑浊 劈开 肌肤 血液 茂盛 祖宗

  教师集体订正。

  2.谁能把课文的主要意思说一说:

  盘古将黑暗的天地分开,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个信息?

  (1)先自己读,然后齐读,读出伟大的盘古。

  (2)说说对盘古的印象。

  (3)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巩固了字词,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新课教学( )分钟

  二、研读文本,体会伟大

  (一)出示词语:

  混沌一片 黑乎乎 轻而清

  重而浊 缓缓上升 慢慢下降

  1.指名读。

  2.找找这些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是用来写什么的?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句子。

  2.这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句式: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____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这是多么荒凉寂寞的世界。齐读课文第一段。

  4.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齐读。找出其中的反义词。

  【设计意图:围绕“混沌一片”,让学生想像当时宇宙的样子,感受到天地分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盘古开辟天地的重大意义。在这过程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二)出示词语:

  拿起 劈 顶 撑

  1.齐读。

  2.这些词语是表示什么的?它们是用来写谁的?读有关句子,想象盘古顶天立地的样子。出示课件,学生看图想象。

  引导学生在读懂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

  过渡:巨人的神力也是有限的,盘古终于累倒了。

  (三)出示词语:

  飘动的云 隆隆的雷声 辽阔的大地

  奔流不息的江河 茂盛的花草树木 滋润万物的雨露

  1.指名读。

  2.找出这些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出现的,是用来写什么的?

  师: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

  他发出的声音--;

  他的双眼--;

  他的四肢--;

  他的肌肤--;

  他的血液--;

  他的汗水--;

  他的汗水--。

  同桌对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身化万物)

  3.交流发现,反馈:

  (1)他的_______,变成了_______的_______。(举例)

  (2)句子前后有联系。

  (3)总分段式。

  (4)并列句式。……(读读,体会语调的变化。教师范读)

  【设计意图:(通过排比句式的学习,了解了排比句的特点。在拓展想象说话中,更激起了学生对盘古的敬仰与赞叹。】

  4.师:盘古临死了还想着为人类造福,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5.师: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段中的“……”。请你想一想,省略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合理的想象,仔细思考,写下来。

  6.反馈交流。(四人小组合作展示,学着课文的样子,先说“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你想说什么?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展示这美丽的画面。(齐读第五自然段)

  指导朗读:排比段读出语调的高低。

  7.师: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感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8.师:同学们,是盘古,使混沌的世界有了光明;是盘古,使万物生灵生存繁衍;是盘古,使我们看到了花开的灿烂、日出的辉煌……这一切,全是因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三、拓展延伸,体会精神

  1.“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这句话非常朴实,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深情;这句话甚至连感叹号都没有用,却饱含着人类对盘古的无限敬仰与赞叹。(师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2.课件出示盘古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师引读。

  3.指名复述这部分课文。(课件引导)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查找有关盘古的资料。

  2.布置作业:课后寻找其他的英雄神话,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更多的知识。

  板书内容

  12 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身化万物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jī fū xuè yè wēi ɡuānɡ huǎn huǎn

  ( ) ( ) ( ) ( )

  二、选字填空。

  竭 遏 浊 烛

  枯( ) 浑( )

  三、根据课文填空。

  只听见一声巨响,“_______”碎了。_________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__________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答案】

  一、肌肤 血液 微光 缓缓

  二、竭 浊

  三、大鸡蛋 轻而清 重而浊

  教学反思

  1.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 ,变成了 。”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2.不足之处是把教学预设的环节漏掉了。课文第五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读文后我问:“雨露的后面有个省略号,你们知道它的秘密吗?”让学生由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先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改一改,最后按序合成一段话。学生说得还算生动,但说好后我原先有个环节,让学生把他们所写的内容加到省略号里去,问他们这个省略号能不能去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宇宙万物是写不完的,加进去后仍然不能省掉,但在教学时把这个环节忘掉了。

  【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个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盘古简介:

  盘古,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五运历年纪》及《古小说钩沈》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词语,写拼音。

  隆重( ) 浑浊( ) 四肢( ) 竭力( )

  二、给下列生字组词。

  辽( ) 微( ) 宙( ) 浊( )

  缓( ) 宗( ) 竭( ) 丈(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草木长得繁密。   (  )

  2.搀杂在一起,混杂。   (  )

  3.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 )

  4.精神、力气消耗已尽,形容非常疲劳。( )

  四、给句子加标点。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 )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五、课文整体梳理。

  这是一篇________故事。讲述的是_____ 睡醒后发现一片_____,就拿起______劈开天地,从此,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六、重点段落品析。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上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1. 为什么说盘古用“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2.阅读后回答。

  (1)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试着写出省略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盘古牺牲了自己创造了美丽的世界,你想对盘古说什么?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七、想一想,说一说。

  如果你拥有超能力,你会如何为人类做贡献?

  参考答案:

  一、lónɡ zhònɡ hún zhuó sì zhī jié lì

  二、辽宁 细微 宇宙 浑浊 缓慢 祖宗 竭力 一丈

  三、茂盛 混沌 巍峨 精疲力竭

  四、; ; , ……

  五、神话 盘古 黑暗 斧子

  六、1.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上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2.

  (1)内容的省略;

  (2)例如:他的头发变成了小鸟;他的耳朵变成了山洞。

  3.如:盘古,你真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七、略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03

【经典】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6-14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6-14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实用]06-14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11-15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5篇02-03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走月亮》语文教案06-04

四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教案(精选20篇)10-28

四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教案15篇03-01

一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