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05 15:26:3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在教学流程方面,整体上按照我校市级立项课题《“构建7——9年级语文和谐课堂”教学实验》中所倡导的“唤起体验——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迁移”四个步骤进行设计,以构建语文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3、学习读书的方法。

  4、积累踯躅、伫立、颓丧、寂然、突兀、等词语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

  1、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2、学习读书的方法。

  3、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4、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的线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情感态度:

  1、激发同学阅读兴趣。

  2、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2、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

  3、学习读书的方法。

  4、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时刻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你了解大自然吗?你知道大自然的一些秘密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秘密一文。板题,生质疑。带着问题看课文,找出答案。

  二、阅读探究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句先作上记号然后可以查字典。

  2、检查自学效果

  读一读:

  欲进而止 巢穴 嘲鹰 踯躅不前 突兀而来 若无其事

  颓丧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伫立 自作聪明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同学读1、2自然段

  师:作者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目的是什么?

  生:观察幼龟怎样离巢进入大海。

  师:太平洋绿龟只能在岛上产卵、孵化小龟,几个月后,小龟长大了,要离开巢穴进入大海了,你知道它们怎么进入大海吗?

  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

  师:小龟在入海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生:成为鹰等食肉鸟的食物。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请同学们再次用心读课文并考虑:在幼龟入海过程中会遇到危险,那么幼龟怎样才干平安地进入大海呢?

  (生默读课文后分组进行讨论)

  同学汇报谈论结果

  生:它们会先派出侦察兵出来侦察情况,假如有危险……

  师:你们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它们是先派侦察兵出来侦察情况的呢?

  生:第7自然段。

  2、齐读第7自然段

  (1)、是呀,虽然幼龟在进入大海的过程中会遇到危险,但是它们有自身的解决方法,这就是自然界之道。可我们人类却并不了解自然界之道,我们做了什么?

  生:救了一只被嘲鹰叼啄的幼龟。

  (2)、就在人们沾沾自喜以为自身做了一件大好事的时候,发生了什么?(语气变急)请在课文里寻找。

  (同学默读课文8—11自然段,圈、点、划、写。)

  生汇报(成群的幼龟爬从巢穴鱼贯而出,奔向大海,结果引来了许多食肉鸟,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

  (3)、看着食肉鸟们大饱口福,此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4)、虽然我们在尽力弥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几十只食肉鸟已经吃得饱饱的,这说明许多幼龟已经成为了它们的口中之物。请同学们想像一下,此刻,鸟儿们的心理;我们人类的心理。

  生:食肉鸟们是得意、高兴、欢快……

  我们人类是繁重、哀叹、悔恨……

  (5)、是呀,此刻,鸟儿们是多么高兴、得意,而我们又是多么地后悔、痛心呀!谁想读一读?

  (指导同学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

  (6)、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惨状吧。

  (课件:几十只食肉鸟在疯狂地啄食着海滩上的幼龟。)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同学真切感受到人类不遵循自然界之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探究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养成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习惯。

  2.积累季节的词语,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重点掌握本单元关于秋的词语。

  3.能正确使用钢笔书写,做到正确、规范、整洁。重点指导写好横和竖。

  教学重点:

  1.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养成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习惯。

  2.积累季节的词语,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重点掌握本单元关于秋的词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欣赏图片,谈话导入。

  出示漫画:条条大路通罗马。

  为什么所有的路标都指向罗马,难道是路标错了吗?

  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通往目的地的道路不止一条,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止一个。

  2.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

  二、交流平台

  1.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么做?

  小组交流。

  2.出示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的思维。

  预设:

  可以查字典,查工具书;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可以想一想它的反义词、近义词;还可以分析这个词语中的关键字,突破重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些合成词还可以用拆拼法理解。

  3.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的。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五彩缤纷、闪闪发光、歌韵、辽阔、钥匙、棕色”等,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

  (2)出示课本“字词句运用”的第二部分的第一个句子,学生谈理解。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来到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说一说“憧憬”这个词语你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可以查字典或词典。

  (3)出示课本“字词句运用”的第二部分的第一个句子,学生谈理解。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说一说“憧憬”这个词语你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可以想一想生活中你做错了事,担心爸爸妈妈责备时的'心情,心里的忐忑不安。

  三、词句段的运用

  1.四季是如此美好,美好的季节用美好的词语来形容,比如,春天来了,我们就会想到“暖和、温暖、春光明媚”等词语。看到这美丽的春天,你还会想到哪些词语呢?一起来分享吧!

  预设:草长莺飞万紫千红繁花似锦春色满园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百花齐放春花秋月莺歌燕舞含苞待放

  2.相比春天的绚丽多彩,夏天就显出另一种美。一提起夏天,你就想到了哪些词语?

  预设:

  炎热酷暑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绿树成荫汗流浃背挥汗如雨

  3.与夏天相对的是冬天,一说冬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预设:

  寒冷刺骨冰天雪地鹅毛大雪寒冬腊月千里冰封天寒地冻白雪皑皑滴水成冰岁暮天寒风雪载途

  4.除了这三个季节,还有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美好季节——秋天。秋天来了,你要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预设:

  凉爽宜人丰收秋风落叶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秋风萧瑟硕果累累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秋收冬藏秋雨绵绵金风送爽

  四、日积月累

  1.出示词语,进行朗读。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金桂飘香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果实累累春华秋实

  2.你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天气晴好;树叶变化、大地丰收等。

  3.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着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结合图片讲解。

  4.把这些词语写到自己的积累本上。

  五、书写提示

  1.使用钢笔,注意执笔姿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复习拿笔姿势,强调正确的姿势对于写字的重要性。

  2.出示汉字,进行书写训练。

  横画要写得平稳,竖画要写得端正。横平竖直,字就平稳端正。

  六、我的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没有收获新的学习方法?有没有积累生动的词语?有没有写出漂亮规范的汉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正确认读“欧洲、骤降、特殊”等词语。

  2、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3、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

  2、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们见过或坐过列车吗?那你们说说什么是“专列”?板书“专列”。

  2、出示课件“列车图”,生读句子“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问:他们送的是谁?板书“燕子”。你从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3、板书“爱”。今天所学的课文燕子专列就是围绕人与人间浓浓的爱展开的,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同桌互相考一考。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课件出示生字,个别读,开火车再读。

  ⑵出示词语,男女赛读。

  ⑶知道哪个词语意思就说哪个,看谁说得准确。

  三、学习课文

  过渡: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为什么还用专列送呢?我们一起在读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答案。

  1、生找出句子后:

  课件出示“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⑴自由读,从中感受到什么?从哪些词句中看出?

  ①天气恶劣(骤降、风雪不止、昆虫冻死)

  ②燕子处境危险。(疲劳、饥寒交迫、

  找不到食物,濒临死亡)

  ⑵指导朗读。

  ⑶课件录音,师配乐谈话:风雨交加,成千上万只可爱的燕子又冷又饿又累,他们在风雪中拼命的飞呀飞呀,可是怎么也飞不起来,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过渡:瑞士政府也想到这,他们和你们一样关心小燕子的安危,这与政府的`其他大事相比微不足道,能做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除了政府以外,为帮助燕子做出努力的还有很多人和事。读读下面课文,按照提示分组讨论。

  2、出示讨论题:

  ⑴除了政府,人们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爱的,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⑵发挥想象,如果你是贝蒂,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检查交流情况:

  ⑴回答讨论1,出示句子: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顶着冻的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①读一读,体会到什么?

  ②对比句子,体会理解“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

  ③指导朗读。

  ⑵汇报讨论2,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⑶出示“我相对贝蒂说……”

  把想对比蒂说的话写在书上,全班交流。

  四、小结

  课件出示将开动的列车图。

  师:他们用爱为动物搭建了健康的桥梁,他们用爱铸造了人与动物间的和谐,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爱护生命

  保护环境

  出示课件“爱护生命

  保护环境”

  五、板书

  燕子专列

  政府

  爱

  人们(贝蒂……)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 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xx),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对象。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2、整体把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三、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3、 这是我中学时代很喜欢的两首诗,当我读着《断章》和《错误》时,这两首诗就在眼前晃着,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其中的原由?

  明确:阅读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很相似。(可就诗意与同学简单进行交流)

  教师点拨:读诗若能抓住诗中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作者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4、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5、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

  4、课件展示学术界对《断章》的几种解读;

  教师可提供几组有关《断章》诗意的资料:

  A)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B)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C)《断章》这首小诗,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触景生情,储藏在记忆中,当还远远早于这个日期”。“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教师要抓住“你”“风景”“明月”“梦”几个意象作适当的补充。)

  6、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四、拓展延伸

  补充余光中《连环》一诗,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无达诂、个性化解读这种阅读特点。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从叶老批改的作文及教导中体会他认真、平和、亲切、质朴的作品和人品。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叶圣陶老先生的人格美,学会做人。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作品,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生质疑,导入新课

  1、读课题,质疑。

  2、检查预习,生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1、划出生字新词。

  2、想一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用小问号标出来。

  三、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师评价。

  2、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师生共同评价。

  3、填空,整体感知课文。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学生质疑。

  2、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指名读,说说分别是描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它们有什么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

  这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那么,叶老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读课文,找出具体事例,划记出直接写叶老人格之美的句子。针对这些句子,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我们来一个小组PK赛,看哪个学习小组找的问题最多,理解课文的能力最强。提出一个问题或回答一个问题老师将在你们那个小组粘上一个爬山虎的叶片,添上一片绿。哪个小组的爬山虎的绿最多,将得到老师的特别的奖励──叶圣陶爷爷写的书哦!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4、小组PK赛,相机指导朗读。

  5、评价总结。

  6、美丽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了更深的含义呢?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生齐读。

  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五、课后作业

  1、和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的体会。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写下来,下节课和同桌交换一起改一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的教案【精】03-14

【精】语文的教案03-15

【荐】语文的教案03-14

语文《口技》教案02-27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