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06 18:03:1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背诵课文。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与意志。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与意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搜集古代探索自然的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夸父逐日》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一定对日月星辰、高山大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其实,自有思想以来,人类就有了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但古代的人们能像今天的我们那样,通过各种科学设备来探索自然吗?当然不能。那么,他们用什么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强烈愿望呢?当然是通过奇特的想象。而《夸父逐日》正是这种奇特想象的代表作品。

  二、作品简介

  1、关于《山海经》: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关于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

  二、诵读贯通

  1、教师范读课文2———3遍,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两遍。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教师投影出示需重点理解的词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 欲得饮

  北饮大泽 化为邓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订正,落实翻译。

  同桌互译,加深理解,然后背诵。

  6、全班集体背诵。

  三、探究品味

  1、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组:

  ①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②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2、讨论后明确:

  ①夸父具有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有着无比的英雄气概。(可能会有学生就这个问题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夸父的行为自不量力。教师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积极方面去引导学生,不必断然否定)

  ②表现了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毅力。

  四、拓展迁移

  请同学讲述古代探索自然的神话传说。先由四人小组交流,再推选有代表性的故事进行讲述。如《愚公移山》、《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并引导学生明确这些神话的共同点——————反映了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毅力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夸父逐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两小儿辩日》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作,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有教育意义,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它们的含义深刻,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今天所学的这篇小文章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通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表现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二、诵读贯通

  1、诵读

  ①教师范读课文2———3遍,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②出示本课生字,要求学生正确读出字音

  辩斗(dòu) 盘盂(yú) 沧沧凉凉(cāng) 孰(shú) 汝(rǔ)

  ③出示已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要求学生按照节奏,准确朗读课文数遍。

  ④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两遍。

  2、贯通

  ①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

  ②由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疑难字词,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或教师答疑。

  ③教师出示需重点理解的疑难词语

  孔子东游 问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④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订正时可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

  ⑤同桌互译,加深理解,然后背诵。

  ⑥学生反复读课文,达到基本成诵。

  三、探究品味

  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组:

  1、两个小孩根据什么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3、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4、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你能否判断谁是谁非?

  讨论并归纳:

  1、一个小孩根据视觉,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说明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根据触觉,太阳刚出来时很清凉,到了中午像把手伸进了热汤,说明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这是一道开放性思维的题目,对学生提出的看法,教师可以从两小儿探索精神的可贵方面,从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方面,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方面加以肯定,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3、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写出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4、早晨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背景是树林、房屋、远山及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就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而中午太阳直射大地。所以,视觉的远近,温度的凉热都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

  五、小结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查查有关太阳离人远近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2

  《日月明》是一篇识字韵文,它通过韵文的形式揭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从教材编排的体系看,本单元之前的象形识字课显然已作了很好的铺垫。几个句意的理解完全可以通过会意字的特点进行分析。本课的韵文语言简洁、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十分适合孩子朗读,便于诵读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语境中识得13个生字,会写力、手、水3个字,重点指导钩这个笔画。能正确、流利朗读韵文。

  2、过程与方法:自主选择中发现领悟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养成初步的认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对汉字的造字法有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认字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回顾,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了象形字,谁来举例说说象形字有什么特点?

  2、我们中国的汉字非常有意思,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几个很有趣的汉字。出示:

  明、鲜、尘、尖、灭、男、休、看、林、森、众

  3、有谁认识这些汉字?你曾在哪儿见过它?

  4、仔细看看,谁能发现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

  3、是呀,这些汉字有的是由两个不同的字组成的,有的是由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字组成的,有位小朋友也像你们一样能干,他也发现了这些规律,而且还把他的发现编成了一首儿歌,让我们来读读,说不定,待会儿我们也能像他一样编一首儿歌了。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教学这首优美乐章的前奏。从教材编排的体系看,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本单元之前的《口耳目》象形识字课显然为本课会意识字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回忆象形字的特点是为了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熟读课文,语境识字

  1、自由拼读课文,并把屏幕中出示的这些汉字在课文中用圆圈圈出来,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3、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4、比赛读。(每小组选一位学生参加朗读比赛,其他小朋友当评委打分,参与评价)

  5、自由选择方式美美地读。(如:可以边击掌边读课文,可以同桌两人边拍手边读)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读懂意思;兴致勃勃地去读,读出情感、读出趣味,以达到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认识汉字,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自主感悟,发现规律

  1、读着读着,你们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两个或三个独体字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字。

  生2:我发现后面这个合体字的意思和前面的两个独体字是有关系的。

  师:你真会动脑筋,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生2:如明这个字,太阳是很亮的,月亮也是比较明亮的,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表示很明亮。

  师:你说得很对,其他的字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生3:我还发现鲜也有这样的特点,鱼和羊味道都很鲜美,合在一起味道就更鲜美了。

  生4;我发现灭这个字也是这样的,上面的一就像是一根树枝,我仿佛看到一个人在用一根树把火扑灭。

  生5:我还觉得这个一还好象是一个灭火器。

  生6:如尘这个字,很小粒的泥土就是灰尘

  师:同学们,你们既会观察又会思考还会发现,真了不起!像这样的字我们称它为会意字。

  2、再读读课文,仔细比较会意字和组成它的独体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当两个独体字合成一个字的时候,其中一个字要发生变化的?

  师:观察得真仔细,能举个例子来说说吗?

  生1:如鲜这个字,鱼的一横变成了提。

  生2:尖中的小没有了钩,变成了竖。

  生3:人的捺到休字中就变成了竖。

  师:是呀,几个独体字组成一个字时,有些字的笔画就要发生变化,因为只有这样,组成的字才好看。课文中像这样发生变化的字还有几个,请你找出来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他们强烈地希望自己是一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就顺应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放手让学生发现探索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会欣喜地发现许多会意字的构字的特点,这时,孩子们就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同时也点燃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四、复习巩固,强化识字

  1、摘苹果游戏:(出示课件,指名大声读汉字,读对了,苹果落地。)

  2、飞鸽送信:(有些小朋友手中拿的是音节,有些小朋友拿的.是汉字,让音节找汉字,或让汉字找音节。)

  3、找朋友:请六个小朋友上来做拼字游戏。其中三个小朋友手里各拿一张写有人字的卡片,另外三个小朋友手里各拿着一张写有木字的卡片,看看能拼成哪些合体字。老师拍一次手,你们就找一次朋友,拼一次字,看怎样才能用最少的次数拼出最多的字。其他同学读一读拼成的字。(休、林、从、森、众)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不长,学习到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开始涣散,先前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点低落。这时,开展形式新颖有趣的巩固练习,会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学生会在游戏中乐此不疲的。)

  1、投影出示书上力、手、水三个字,让学生仔细观察,怎样才能把这三个字写好。

  2、学写力字。

  ⑴

  了解力的笔画、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位子。

  ⑵

  指名说说力的第一笔与目的第一笔有什么不同之处。

  ⑶

  学生描红、试写,教师巡回指导。

  ⑷

  教师范写。

  3、学写手与水

  ⑴

  比较这两个字的相同点,说一说它们的压线笔。

  ⑵

  重点指导水的书写。指名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⑶

  学生试写后教师范写。

  4、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点评欣赏。

  (引导学生看范字、描红,感知感悟,学生会主动观察,细心书写。学生在交流体会时如果自己的想法得到肯定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更主动、自觉地观察字形、练习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将教师的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对字的笔画、结构的观察会由笼统到细微,书写效果比较理想。)

  【教后反思】

  中国的汉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两个字合起来的,本篇课文就根据汉字构字规律所编写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要彻底摒弃单调的认读、繁琐的分析,巧妙地借助教材这一载体,精心设计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识字,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任何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按照某个人的想法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施教时不可墨守成规,为了完成预设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而应该确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观,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师生互动生成,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没有预见到的情况,关注学生的需要发展,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和教学策略。资料提供者:徐佳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

  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 gēng,不要读成 gèng。弦,读 xián,不要读成 xuán,笔画是8画。“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⑴ 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⑵ 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1、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⑴ 指名读1~4自然段:

  ⑵ 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 ”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⑶ 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⑷ 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⑸ 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⑹ 齐读1~4自然段。

  2、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⑴ 齐读5、6段。

  ⑵ 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⑶ 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3、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⑴ 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⑵ 同桌交流。

  ⑶ 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⑷ 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________,所以________。

  ⑸ 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语文教案 篇4

  课文分析:

  世界对孩子来说是新鲜的、奇妙的,孩子的眼睛里藏着无穷的问号,他们想探索大千世界更多的奥秘,想知道更多的答案……课文以孩子提问的方式写出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不断地问为什么,不断地探索……

  教学目标: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人字头”。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激趣入题:

  请学生背一背自己会背的小诗。

  学生积极踊跃地背古诗。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诗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小朋友自己做的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放课文录音)

  板书课题:19、我想知道

  由学生的喜好和生活实际入手,使其在自然之中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1、师:这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本课的生字。

  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1)给生字找朋友(让学生把生字卡片贴到正确的拼音下面)

  (2)让学生读生词,并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4、生分段练习朗读课文。

  师有目的性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来自读课文,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而且是要对他们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做到心中有数。

  三、朗读体会

  师:课堂上最美妙的音乐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把你最喜欢的小节给同学们读一读。

  学生每人读一小节。

  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读书情况,相机评价指导。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自己仿照课文形式,试着作一首小诗,读给小组同学听,师适当做笔录。最后评出几名“小诗人”,每人奖励一朵小红花。

  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五、指导写生字

  1、学生自己记忆并分析字形。

  2、师重点指导“会、色”等字的书写。

  3、生独立书写其它字,在书写前注意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占格。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训练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2、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流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顷()刻面颊()喷嚏()嘈()杂过滤()

  2、解释并掌握词语

  潜意识:

  顷刻:

  嘈杂: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绚丽:

  3、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在文中,作者都

  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请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并作适

  当分析。

  4、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试着写出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段):

  第三部分(~段):

  5、细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②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了吗?

  (1)选文谈到了那两种生活态度?

  (2)请根据选文的内容,解释文段①中“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这种人的表现,这个成语是:。

  (5)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声音?

  (6)选段中说“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7)假如你走入一片森林,想象一下你会听到什么声音,请用语言描述一下。

  6、学会聆听,仿写声音。

  课文向我们展现一个多么奇妙的声音世界,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又是多么生动有趣啊!请同学们

  仔细地用心地聆听几种声音,把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写出来。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2、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界刺激的本能回应。

  顷刻:极短的时间。

  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指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充,堵塞。闻,听见。

  视而不见: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形容不注意或不重视。

  绚丽:灿烂美丽。

  3、略

  4、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5、(1)A.对生活充满热情B.对生活麻木不仁(2)不是声音本身消失了,而是说自己习惯了这种声音,或者自己用意志拒绝了这种声音。(3)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这样的人当然也就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4)人云亦云(5)选择好听的,有益的,能充实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的声音。(6)略(7)如:走在森林中,看见了瀑布从悬崖上奔涌而下,如万马奔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的教案【精】03-14

【精】语文的教案03-15

【荐】语文的教案03-14

语文《口技》教案02-27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