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07 08:09:3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汇编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9、北京

  教学目的:通过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美丽,读出对北京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执教:联兴罗秋兰

  一、导入:

  1、现在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朗读一块儿去逛逛北京城。(师范读)

  二、指导:

  1、同学们,刚才我们神游了一趟北京后,使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你能把有关它的这一段话读一读,把()也介绍给大家吗?

  3、谁来说说,刚才她介绍的怎样?好在哪里?

  4、你评的真不错,你愿意也来读读这一段吗?

  (师从中指导句中应注意的朗读技巧:如读得重些、注意停顿)

  5、好,现在就请我们全班同学都来当个小小导游,把()介绍给老师们,一定得让老师们陶醉啊!(齐读)

  6、啊,北京的()可真美啊!不过其它地方也很美,比如天安门。谁来把天安门美美地介绍给大家?(请生读)

  7、她介绍得怎样?谁还能介绍得比她更好?她介绍的好在哪里?

  8、来,让我们像她一样把天安门美美地读读

  9、还有哪个地方美?请同学们想想要怎样读才能使游客们觉得这里美?大家先自己读一读(学生自读)

  10、来,让我们一起介绍一下()吧?(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1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游客们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段一及段五)

  12、这是怎样的心声?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

  13、让我们一起读出游客们的心声吧(齐读)

  三、总结:

  1、同学们刚才在介绍北京城时,有的词语读得重些,有的句子注意了停顿,有的地方读得大声些,有的地方读得小声些。通过声音的变化,把课文读得很美,让我都陶醉了。现在让我们跟随着音乐再美美地把北京介绍给全世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请多名同学讲述课文大意,并要其他学生从完整性方面做出评价。

  3.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六、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七、总结升华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美丽景色的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在对课文诗一般语言的朗读中品味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图、小黑板。

  2、布置预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做三亚。(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板书:三亚落日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而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是怎样的呢?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 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⑴指名读。

  ⑵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同时弄清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预习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些什么?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绘三亚落日美景的?(第3—5自然段)

  2、这样,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四、精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画出最能概括全文的句子。

  (板书:真有诗意)

  2、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⑴学生试读。

  ⑵说说哪些词句在朗读时应特别注意?(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⑶范读、齐读。

  五、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那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呢?

  1、自由读第2段,说一说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板书:热带风情)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2、课文中写三亚美丽的热带风情,写到了哪些景物?

  (海水、天、白鸥、椰子树和海滩上的细沙。)

  3、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齐,沙那么亮,这样美丽的景色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何呢?(喜爱、由衷赞美)

  5、指名读,请读出这种喜爱之情。

  6、指导背诵。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一、二段。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绿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重点难点

  1.体会绿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2.感受“绿叶的梦”就是作者童年的梦,是作者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两课时

  绿 叶 的 梦

  我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高粱(lián)秆儿剥开来,做成马车、灯笼;河边抓把泥,捏成碾(niǎn)磨[mò]、盆碗;柳条儿、苇叶儿做笛子,葫芦瓢(piáo)做船,荷叶当伞……[句导读:排比句及省略号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令人神往。]一双小手创造了多少可爱的玩具![句导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情。][①课文中为什么提到这些儿时的玩具?]然而,最使我着[zháo]迷的还是绿叶。[②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绿叶是“我”童年时最着迷的玩具。

  我永远感激我的启蒙老师。[③“永远”用得好不好?为什么?]除了教我们读书以外,老师还教我们搜(sōu)集标本,采来各种绿叶汇(huì)拢在一起,并讲述它们的知识和趣闻。[④第一、二句话有什么关系?]那真是令人愉快的活动。[⑤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星期天,我们跑遍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和一道道土岗(括n)。[句导读:这句话不但列举了“我们”活动的范围,还呈现给读者一片广阔的天地,令人心驰神往。][⑥从“跑遍”一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爬大树,钻丛林,嬉(xī)笑,打闹,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mì)食的小鸟。篮子里装满了各种绿叶。[⑦这两句话点明了什么?]我们用元宝树叶串成项链,用金黄色的菟(tù)丝子草做成戒指和手镯(zhuó),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 [⑧这句话又点明了什么?]在旷(kuàn)野的课堂里,绿叶和野花谱(pǔ)写成我们生活的乐章(yuè zhān)。 [⑨怎样理解“绿叶和野花谱写成我们生活的乐章”]

  段导读:绿叶编织着“我们”快乐、悠闲、美好,甚至疯狂的'梦。

  我们每人都想找到一种新奇少见的叶子,因此少不了争强和探险。我们常常有意外的发现,但也少不了刺伤手脚。 毛栗子、酸枣树的尖刺儿几乎在每人身上都留下过伤痕。[⑩为什么常常受伤,孩子们还要去探险呢?]

  段导读: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秋天,树叶在风中飘落,像一群群蝴蝶飞向我们。[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们背着筐,扛着筢(pá),奔跑着,欢呼着,搂[lōu]树叶,堆成垛(duò),躺在上面打滚,翻跟头,坐下来挑选出那些漂亮的叶子。 [ 从这一系列准确贴切的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鲜红的,金黄的,串成长长的彩色叶链挂在教室里,满屋洋溢着丰收的欢乐。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 [句导读:由于这些标本凝结着“我们”的汗水和辛劳,它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是“我们”的骄傲,所以“我们”视为珍宝。]圆形的、条状的、 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茸(rón)毛的……一一陈列开来。[ 为什么要列举出各种形状的树叶?]

  段导读:秋天的树叶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欢乐和收获。

  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 [ 老师为什么这样做?]羽状的山扁豆叶子可当茶,祛(qū)痰(tán)止渴;细长的垂柳叶子可解酒毒, 治皮癣(xuǎn);桑叶清热明目,治手脚麻木;薄[bò]荷叶医感冒头疼……祖辈传下来的民间药方,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也随着一串串叶片,留在我的记忆(yì)里。 [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段导读:老师让“我们”了解有关叶子的知识与药用价值。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我”对绿叶“着迷”的原因,搜集绿叶标本,讲述它的知识和趣闻是令人非常愉快的活动。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

  一 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也许可爱的洋娃娃会陪你度过每一个夜晚;也许威武的机器人会给你带来快乐;也许四驱车会使你着迷……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绿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欢乐。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汇 岗 戒 章 枣 刺 陈 毒 忆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汇拢――汇 结合具体的事物说说“汇拢”是什么意思。

  土岗――岗 查词典,说说什么是“土岗”。

  乐章――章 “章”还能组成哪些词语?和同学交流。

  陈旧――陈 你曾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词?

  毒药――毒 结合生活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再用“毒”组词。

  记忆――忆 “忆”还能组成哪些词语?

  (3)书写指导。

  ①戒:注意不要丢掉第三笔“竖撇”。 ②陈:注意与“阵”的区别。 ③忆:注意“忄”的笔顺。

  (4)分段指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5)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集体交流。

  比如碾磨、启蒙、标本、觅食、洋溢等。

  在理解生词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查词典,还可以通过展示图片等。

  三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绿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很多快乐。)

  2.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四 小结

  1.请学生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

  2.生活中很多人童年的快乐都源于大自然,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起感受作者的绿色童年。

语文教案 篇5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字:认识10个生字,进行渗透性识字。写字:书写8个生字。

  2、复习看拼音识字,学习多音字“正”。

  3、学习偏旁:方框。

  4、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5、进行热爱我国传统文化,重视家人亲情和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愫的渗透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感悟儿歌的情感,并有节奏地读出来。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元宵节”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说说过春节的时候,你觉得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①同桌互相说一说。

  ②大声讲给同学听。

  2、出示元宵,这是什么?前些日子我们刚刚过了什么节?(元宵节)

  3、你们对元宵节有什么了解?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得名,是因为其民俗活动在每年阴历的第一个月(元)月十五日夜(宵)举行。元宵节还叫“灯节”。正月十五夜,街上到处火树银花。五彩缤纷的花灯上有各种谜语,供人们观赏和猜测。正月十五吃元宵有团圆、甜蜜之寓意,象征全家团团圆圆,和睦幸福,象征各民族的'大团结。)

  4、你们还记得今年的元宵节是公历的几月几日?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的人们过元宵节?

  点评:

  ①元宵节是每个孩子都有的经历,而且刚刚过去,记忆犹新。课堂开始就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拉近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使学生很快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②学生通过自己查找元宵节的资料,从而培养动手、动脑收集资料的能力。

  ③学生通过元宵节的经历,可以感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体会家人团聚的亲情可贵。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究。

  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在不认识的字下面点点儿。

  2、老师大声读课文,你们做好指读姿势,会读的同学可以小声跟着读。

  3、同桌互相帮助,要求:不会的字请同桌帮助。

  4、自己练习读儿歌。

  5、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

  点评:

  在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对面地进行评价,体现了课堂上师生、生生都是平等的。

  学习生字:

  1、元宵节虽然过去了,但是老师还是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元宵”,请大家品尝。

  我带来的元宵可不是那么容易吃到的,请你们先把“元宵”背后的字学会了,才能品尝到元宵的味道。(同学们认识的读读就行,把较难的字贴在黑板上。)

  2、在课文中读一读大家都认识的生字。(出示课件)

  点评:测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已知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有效的教学。另外,采用“元宵”进行测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方法记忆这些较难的生字。

  4、反馈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刚才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有两个字问题较大。(出示:“吃”、“团”)

  请小老师教学生字,说一说记忆这些生字的好方法?

  5、认识新偏旁:方框儿

  与“团、圆”二字相结合,说明其表示“围起来”的意思。

  (三)观察田字格,看一看这些字是怎样占格的。

  1、自己观察“团、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书写。

  3、学生独立书写生字。

  (四)游戏。

  摘灯笼的游戏。

  方法:能正确读出并能组词的同学可摘到小灯笼。

语文教案 篇7

  1.我来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我们小组把词语朗读给大家听。

  3.我来提出不懂的词语。

  4、我来书写展示,说说学到的偏旁部首。

  (四)当堂检测:我会写

  chūntiānxiǎocǎobùgǔ|íhuā

  ()()()()

  (五)板书设计

  识字1

  春雨芽布

  五、教学反思

  只有当学生发挥了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其特有的经验作为记忆的支柱形成联想,或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规律对形音义进行有意识记,才能比较牢固地建立起字形与音、义的联系,记忆的效果也才会好。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 讨论 探究

  教学后记: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文学习

  (一)1、导入: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上册教案03-05

语文的教案【推荐】03-07

语文《项链》教案01-30

语文《桥》教案02-25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