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总(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课前谈话:
放《好汉歌》
师:知道这是什么歌吗?
师:好听吗?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好汉?
师:大家说得真好,可老师认为刚才能够在这么多老师和同学面前说出自己观点的,展示自己的风采的同学一样是好汉,大家说对吗?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都能让老师竖起大拇指!有信心吗?
一、再读课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把这则生动的故事再潜心地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一节拿出来再细细地品一品!
2、分析第三节
(1)你喜欢第三节,这节真长啊!不错,你真勇敢,有魄力,有好汉风采,来,说一说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一节?能给大家念一念吗?(评:学习是有层次的,刚上课他能把这么长的小节读得如此通顺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相信他一定在后面读得更好!对吗?老师期待你的表现!
(2)听了他的读书,你觉得林冲和洪教头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谦虚忍让/狂妄自大)
(3)大家下面自己练一练,看看能否读出林冲的谦虚和洪教头的狂妄!
指名读
指导:躬身施礼(你的诚意不够)谁来试一试!
洪教头说的话(你读得不够狂妄,傲慢)谁再来试一试!
冷笑(这句话真长,不好读,大家都练一练吧)
跳起来(读得怎么样,这句读得好,把洪教头急燥的样子读得绘声绘色,有进步!)
(4)大家再连起读一读!
(5)检查(真不错!继续努力)(还是第一个人)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就这样林冲和洪教头的比试拉开了序幕,战况如何,且看下文分解。自己自由地把下面的课文读一读,尽情欣赏林洪大战
生读课文
4再读课文
同学们,从大家刚才的读书中,老师还以看出大家对这篇课文的喜爱,什么叫身临其境,什么叫情意深长,也不过像同学如此嘛!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比划起来,可以看出大家是全身心走进了故事,介于此,我决定让大家表演个够,先各自组合,或独自练习,配上自己的'动作,带上自己的声音,练一练,待会儿,老师给你们展示自己的空间,不过和注意人物动作!(有的同学以做不住了,要做个像林冲一样一个谦虚的人啊)有什么不理解的,记住导演在你们身边,随时听候你们的召唤!)
5、检查
指导:掂量
恨不得
把火烧天
拨草寻蛇
评:不错,配合得真默契!如果再自信一点更好!再去练一练)
你们表演得真是太好了,如果能评奖的话,一定会是最佳男主角!再次给他们掌声)
你们的表演使老师想起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啊,古人说得真对啊!送给她们掌声)
二、就这样林冲大胜洪教头,在大家一片哄笑声中,洪教头是----满面羞惭……
结局
真是骄者必败,志者必胜,同学我建议大家再次把那首《好汉歌》献给我们的林冲,也送给今天跃踊发言的好汉们,以及坐在后面所有的老师们,好吗,大家都会唱吧!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人人都有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在家里,得到爸爸、妈妈的亲切爱抚;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一年四季都有漂亮的衣服穿。天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而小珊迪没有幸福的童年,在饥饿和痛苦中挣扎,但他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小珊迪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
本课中的“缠、侍、质”是翘舌音,要读准。
还有些字声母读起来易错,或因字形相似易读错,教师应给予提醒。如:
珊:sh1n不读s1n,裸lu%不读k8。
(2)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便bi4n,轧y4。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
(1)填下表
(2)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质”,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有的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纠”字是旧字“叫”把“口”字旁换成“纟”旁。“侍”字,把旧字“待”的“彳”旁换成“亻”旁就是“侍”。“掏”字,旧字“淘”把“氵”换成“扌”旁。
还有的字是旧字加偏旁。如:“几个”的“几”加上“饣”就是“饥饿”的“饥”字。“轧”字是“ ”加上“车”旁,就是“轧断”的“轧”。
(3)扩词
柴:柴草、柴垛、火柴、木柴。
纠:纠正、纠察、纠缠。
乞:乞食、乞讨、乞怜。
猜:猜迹、猜测、猜想。
(4)组词
(5)近义词
乞求--请求 诚恳——真诚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以“猜想”和“断定”为例,分以下几步完成。
①感知课文的用法。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带有“猜想”和“断定”的句子,并思考“我”根据什么猜想自己可能上当了,又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理解词义。让学生明确“断定”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猜想”则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估计、猜测,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③变换词序。课文原句中,“猜想”和“断定”都在后半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前半句。说成:“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我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因为我想到他那诚恳的面容和使人信任的神情。”
④课内迁移。出示下列句子,评议“猜想”、“断定”用得是否正确。
a 天很冷,小男孩的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我断定他一定是冷极了。
b 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到我,难受地哭了,我断定他已经快死了。
⑤补充句子。
c 老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课,我猜想( )。
d 我断定体育课在室内上,因为( )。
通过以上五步训练,以感知、理解到运用,由易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训练过程。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乞求:请求给予。
饱受饥寒:形容饱受饥饿寒冷的`折磨。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脉络。
1.老师范读课文,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听完老师范读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可以归纳出:
(1)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他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2)全文一共有17个自然段。
教师小结:全文17个自然段写出了小珊迪的悲惨的命运,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哪些事情体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这样教师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的1~10自然段。
1.引导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思考:
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说明他的生活处境如何?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品读。
投影:
①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穿着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
②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教师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在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后,发现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只”、“又薄又破的”、“瘦瘦的”、“赤着的”这些词语后,一个饥寒交迫、生活境遇艰难的穷苦孩子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语言的感情色彩也更加强烈了。这也是下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要“我”买他火柴的那些话,这些话语又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小珊迪卖火柴时由“请”到“请求”再到苦苦哀求的话,体会此时小珊迪已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从小珊迪的外貌,可以见其“寒”,从其卖火柴时“请”、“请求”、“乞求”的语气可以见其“饥”,而且不是一般的“寒”和“饥”,而是“饱受饥寒”。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一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的孩子,此时换零钱没有回来,“我”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投影出示重点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让学生讨论、思考:
(1)“断定”是什么意思?
(2)“那种人”指的是什么人?
(3)“我”怎样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学生经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为理解和概括小珊迪的品质搭了一座桥。
“断定”是下结论的意思。
“那种人”指的是用行骗的方法得到别人的怜悯,品质低劣的人。
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小珊迪的外貌和他卖火柴时的语气理解:
“我”是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让学生理解到:“我”是根据他的面孔和神情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联系上文,他的面孔是“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再联系他的穿着,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紫,靠劳动谋生的孩子,不是那种靠欺骗诈取钱财的人;他的神情从请求到乞求,迫不及待地要把火紫卖给“我”,并且不惜降低价钱,也说明了他不是那种人。
4.总结第1~10自然段的段意。
白天,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5.指导学生复述第1~10自然段。
课文第1~10自然段写了三点:①从小珊迪的外貌说明他极其寒冷;②从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时的语气说明他极其饥饿。③从小珊迪换零钱没有回来,引起“我”的种种猜想。按照这个顺序学习复述课文的第1~10自然段。
(三)一个先令,引起了“我”对小男孩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学习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小珊迪是在什么情况下叫弟弟给“我”送来买火柴找回的零钱的?
通过学生读课文,自己思考,集体讨论,让学生知道小珊迪是在被轧伤,帽子、火紫和另外几个便士丢失,而且在自己面临死亡的情况下,还让弟弟前来,把保存下来的四便士送还给“我”。
再读课文,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这表现了他什么美好的品质?
从他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表现了他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个事情说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有道理的。
2.品读重点词句:
投影出示: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学生读句子,思考讨论:
“目不转睛”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小珊迪为什么会这样看着“我”,他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知道了:“目不转睛”的意思是不转动眼珠地看。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他的弟弟。联系上文理解:小珊迪和他的弟弟是孤儿。小珊迪惨遭车祸,在那个社会里,无人过问,足见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小珊迪临死前担心的是他弟弟将来的生活。他的话,表达了他对弟弟的爱、深深的担忧和绝望。珊迪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决心照顾小利比。当小珊迪听了“我”的回答后,“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说明他对“我”寄予无限的希望。“目不转睛”体现着一种托负,一种信任,一种感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思考:小珊迪临死最牵挂的是弟弟,而不是病危中的自己,看出了他的什么品质?
4.总结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通过晚上发生的事:小珊迪的弟弟替他把换来的零钱交给买主,并且交待了没及时送钱的原因,在伤势严重濒临死亡时还想着这件事,说明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他临死还在牵挂弟弟,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课文写了晚上发生的事,“我”对珊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5.练习复述,指导复述第11~16自然段。
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写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复述时要强调:从其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显其诚实;从其临死前对弟弟的关心显其善良。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难点
理解珊迪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饱受饥寒的小珊迪死了,但他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是对全文的总结。
(二)带领学生在弄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投影三段的段意,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下面的内容?
(1)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2)小珊迪换好零钱往回跑,发生了车祸。
(3)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
2.根据三段的段意内容,归并目然段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10自然段):小珊迪要“我”买火柴,“我”没有零钱,小珊迪去换零钱,却没有回来。
第二段(第11~16自然段):小珊迪受了重伤,派他弟弟来送找的零钱,“我”对珊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珊迪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他的美好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
3.指导学生找一找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分: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
第一段表示时间的词:有一天。第二段表示时间的词:晚上。第三段表示时间的词:直到今天。
(2)按地点转移: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旅馆门前和旅馆里。
(三)指导复述课文。
在一段一段复述的基础上,进行全文复述,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把整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要求要怀着对小珊迪的深切同情,用被他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的心情,来讲这个故事。让每一个听故事的人也受到教育。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投影出示文章的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启发学生思考:
1.文章为什么要先写饥寒,再写其品质?
2.为什么要把这两者放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写?
让学生理解:这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决定了的。因为家里穷,所以才饱受饥寒;因为饥寒,所以才卖火柴;因为急于卖火柴,所以才发生了被车撞倒的灾祸;因为发生惨剧,所以才让弟弟去找“我”交还零钱;因为“我”被其诚实的行为所感动,所以才亲去探望,才亲睹了小珊迪临终嘱托的感人一幕。这些情节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一环扣一环地写下来的,先后有序,层次井然,不能颠倒。另外,写饥寒交迫的处境更能突现其高尚美好的心灵,小珊迪的诚实和善良正是在残酷的现实、巨大的惨痛中放射出更加美丽的光彩。
语文教案 篇3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字生,会写“守”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言,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或教训,“遇”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1、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2、按“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3、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细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3)同桌互教互学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5、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
(2)a、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b、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
(1)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有长高时,他心情怎样?画出种田人的心情有关的词,理解:巴望、焦急,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2)种田人在这种情况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及禾苗死后,十分失望的心理。
(3)寓言给你什么启示?学生结合实际读读。
(4)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朋友、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他实现自己的愿望?(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课堂小结:
你学了这篇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明确教学目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言《守株待兔》说明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
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2、揭示课题。
3、录音范读,边所边标出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理解寓言。
1、学习1、2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呢?
(2)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么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读。
出示生字“窜”“撞”,理解:窜——乱跑;撞——碰
(3)他捡到兔子后,心里是怎样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这个人原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守坐,庄稼全完了)
(2)齐读了自然段。
3、理解寓意
(1)他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小组讨论)
(2)写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4、齐读课文。
教师总结: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本,我们不应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课后小结:
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和教育。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1、本课1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宜、实”等10个要求会写的字。
3、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宜、层”等12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喜欢秋天。
3、培养学生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的学会本课的生字,从词语中体会秋天的美丽。
【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通过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展示了美丽的秋天,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让学生在读词语中体会美丽的秋天,并学会本课要求会读和会写的生字。本课的生字较多而且相对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识字。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秋天的体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秋天景色的兴趣,使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关于秋天的知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三组词语,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生字时发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我来教”、“我会读”等形式不断的熟悉生字,达到会读、会写,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炎热的夏天快要过去,凉爽的秋天就来到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好吗?
(课件演示秋天风景的录像。)
二、读词语识生字
1、我会读:
⑴学生自由朗读词语,遇到不认识的用笔轻轻的标出来,结合小树叶中的音节自读生字。⑵同桌互相读一读词语,认真听仔细看比比谁读得好。
2、我来教:
出示词语,请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
3、我要读:
课件演示:
秋风吹起,一片片小树叶轻轻的飘落下来,小树叶带来了一位位生字朋友:
宜层尽染叠翠淡爽壮谷登华
⑴学生自己读读生字,看能全认识吗。
⑵谁和生字交朋友了,愿意把你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
⑶分小组开火车读生字。
⑷全班齐抽卡片读生字。
4、我会记:
你觉得那个生字朋友的模样最好记?你是怎样记住它的,和大家说一说好吗?5、找朋友:
你能给哪个生字再找几个好朋友?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语
1、齐读词语。
2、播放上课伊始的录像,学生仔细看,想想美丽的风景可以用哪个词语表示出来?3、总结方法:
结合图片可以了解词语的意思。
4、课件演示图文并茂的课文内容,学生感知词语的意思。
5、说说你知道了哪个词的意思?
四、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
宜实色丰
学生认读。
2、给生字找朋友。
3、书写生字:
⑴老师在黑板上范写,集体评议。
⑵学生书空练习。
⑶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请学生认读:
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
2、课件出示短文,学生认读:
凉爽的秋风送来了金色的秋天。淡淡的白云在高高的蓝天上自由的飘动,登高远望,田野里稻谷熟了,被风一处就像层层叠叠金色的海浪;树林中枫树染红了头发,翠竹更加挺拔,多么宜人的气候,多么壮美的景色,我更爱可爱的中华!
二、欣赏秋天
配乐播放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秋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是个收获的季节,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
三、积累词语
课件出示关于秋天的词语,学生认读并积累。
四、学写生字
1、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
华谷金尽层壮
谁能把生字读下来?
2、识记字形:
请你仔细看一看这些生字有哪些特点?谁能想办法记住他们?
3、书写生字:
⑴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应该怎么写?
⑵老师在黑板上范写,集体评议。
⑶学生在书上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巩固生字:
同桌做“我来说你来写”的游戏,比一比谁的生字掌握的牢固。
五、课后练习“我会读”
1、自己试着读读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
2、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住秋天,可以画一幅秋天的图画,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识字1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上册教案03-05
语文的教案【推荐】03-07
语文《项链》教案01-30
语文《桥》教案02-25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