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1 16:59:0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时要有一定的速度。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到凡事都应该为别人着想,逐渐培养先人后己的良好品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七色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预习提纲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不懂的词语。

  (2)思考:

  ①珍妮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②珍妮手中的七片花瓣都是怎样用掉的?

  ③你认为哪一片用得最有意义?为什么?

  ④你要是有一朵七色花,你会怎么用?

  2.检查预习效果,教师适当指导。

  (1)指名读课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2)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3.指导朗读课文。

  (三)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四)整体回顾课文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本课的阅读学习中。凭借阅读提示或预习提纲,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能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在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学习小姑娘真心助人,做有意义的事。

  探究活动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童话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吗?是不是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欲望在心中蠕动、萌发,快拿起笔把你的心声写下来。

  1.我想对小女孩说……

  2.他跑呀,跑呀,珍妮怎么也赶不上!……(续写)

  3.我也要写一个童话故事,题目为:“×××”

  4.读后感。

  5.……

语文教案 篇2

  我们老师非常珍惜这次和贵校的交流机会,究竟上一堂什么样的课呢?如何达到教学的目标呢?是追求精致还是扎实?是表演做秀还是求真务实?两位年轻老师思索着怎样才是交流和合作?怎样才能提升业务素养?深思熟虑后定位于返璞归真、原汁原味的常态课。有目共睹,课后就有16字的感受: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我们极力去实现“原生态的课堂教学”,用真切展现课程的理念,用真情拓展学生的感悟,用真实创新学生的思维。

  一、课文简析

  《老人与海鸥》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二、教学实录及评析

  语文课堂,属于孩子,教学则应该回归自然,贴近他们的生活,与他们进行深切的情感交流,基于此认识,两位年轻的老师在尝试中摸索。

  1、因“疑问”而精彩。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老人与海鸥》中,叶老师的轻轻话语“站在翠湖边上,你有什么疑问?”,自然引出了学生心中的疑问“海鸥为何送别老人?”。《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上老师的微笑的导入:“呼风唤雨,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呀?”读完了词语,让学生谈谈不理解的有哪些。在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了“探索者”的角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2、因“想象”而生动。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也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自由、大胆的想象。我们的老师挖掘文本,多方面寻找想象的突破口。《老人与海鸥》的课堂上,叶老师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这只海鸥,你要说什么?”赋予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在有效地的激励下,学生的回答“您好,我们的父亲!无论春夏秋冬,您都不辞辛苦的给我们喂食!谢谢您!”“爸爸!您真好!”学生的想象精彩纷呈,感同深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群的小海鸥正在翠湖边深情的呼唤。《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周老师抓住了关键的一句话“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象”,学生立刻活跃起来“过去的王公贵族交通工具只有马车、轮船,他们的娱乐生活只能下下棋,泡泡澡。而我们今天可以乘坐火车、飞机、磁悬浮列车,可以看电视、上网、视频等等”学生兴趣盎然,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得意的神情是在他们感悟到了当今科技的先进,现在舒适的`生活只会令那些王公贵族艳羡。两位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努力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引领他们在广袤的思维时空驰骋。

  3、因“读写”而扎实。

  语文教学重在语感的培养,读是基础,形式的多样则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读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规,读要有独特的感悟,鉴于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两节课读的形式多样,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读的层次不同,初读,理解课文读,加入体验读。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感悟。《老人与海鸥》中叶老师设计了2个“写感受”的环节,提升了学生的练笔能力,《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周老师加强了生字词的教学,还有“发明”“发现”的词语区别教学,这些都展现了语文最本真的特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4、因“生成”而鲜活。

  教学的预设彰显思维的智慧,而当前的课堂,因孩子们的灵动,而有了“课堂生成”,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我们期待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学生尽情释放自己思维感受。虽然,两位老师和孩子们都是初次相见,因为一起学习而很有默契,孩子们毫不羞怯,在他们的激情中迸发了智慧的火花,比如:用一个词形容老人的动作,引出了“细心、亲密、亲切、和谐、默契”等感悟程度不同的词语。还有学生动情的呼唤:“父亲!您怎能舍我而去?快快回来吧,我的父亲!”如此生动的领悟,谁不为之动容?那些即使没有发言的孩子,他们的眼睛熠熠闪光,那是求知的欲望。即使一句话也没有说,他们憋红的小脸也就是课堂的色彩所在,我们也一起感受到了课堂的和谐鲜活。课堂的生成就是课堂的生命!

  三、教学反思

  两节课都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我们感受到课堂的生机与灵动时,也感觉到“简约而不简单”。但众所周知,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有尝试就有不足,有摸索就有缺失。

  1、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凝练,预设的问题过于琐碎,有些话语过多的重复,不够自然贴切。

  2、对文本的拓展浅尝辄止,不深入。《老人与海鸥》中预设的“如果你是老人,你要说些什么?”问题没有引导讨论,不了了之。课堂教学源于文本但要高于文本,《老人与海鸥》除了感受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美,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与动物和谐相处呢?没有展开。《呼风唤雨的世纪》探讨了农耕社会的生活贫乏,现代生活的舒适方便,那21世纪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没有引发学生联想。

  3、教师刻意对着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的痕迹较重,不放开,因此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够紧凑。《老人与海鸥》中写的锻炼由于时间关系显得潦草,《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节奏前紧后松,教师后来的引导有些泛化!

  总之,合作交流中总是鞭策着我们成长,在大家的关注中我们有所收获,但深知还有诸多的不足,需要各位的赐教,渴盼得到各位的扶助!我们真诚希望和联盟小学缔结联盟,相互学习,携手共进!

语文教案 篇3

  《语文乐园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特点,能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并能把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的字,写得工整、匀称。

  2、练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学会写日记、将自己平时看到的、想到的、做到的随时记下来。

  3、教育学生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和陌生人一起走,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一个基本字加上不同偏旁组成一个新字”的有趣练习中,感悟到汉字“利用熟字加偏旁”的特点,并提高区别形近字(同音字)的能力。

  2、通过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继续练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

  三、教学难点

  在学习“强强的日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正确格式写一篇日记,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

  四、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图片、小学生规范字典。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祖国的语言非常丰富,汉字也十分有趣。在学习中,我们要根据汉字的特点,掌握汉字的规律,更好地学好汉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汉字”。

  (二)学习讨论

  1、看板书,请同学们观察,从这些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议论。(每组第一个字都是独体字,每个字都加上不同偏旁组成一串新字)

  3、认认读读。

  (1)给每组第一个字注上音,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老师帮助注意)

  (2)在小组内认读其他字。(学生互教互学)字音相同的叫同音字,字形相近的叫形近字。还有的音节相同,只是声调有变化,要读准字音。

  (3)比比说说。

  想想这些字的字形和字义有什么联系。

  例如:“清”字的意思是指(液体或气体)纯净没有混杂的东西,可以组成“清水”,与水有关,因此“清”是三点水旁。

  (4)你能照样子试着写出几组熟字加偏旁的有趣汉字吗?

  例:也—他她地池

  (三)写字练习。

  1、演示电脑课件,认读字字板上的.字。(个人读、齐读)

  2、观察字形,看看是什么结构,应该怎样把字写匀称。

  (1)小组讨论:“访、妈、情”三个字是左右结构,“芳、菜、骂”三个字是上下结构。

  (2)运用课件或板书,展示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观看后,总结书写规则和书写方法。

  左右结构的字,要先写左,后写右,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上下结构的字,要先上后下,写时注意上小下大。

  3、照样子,在书上田字格中先描写,然后独立写好每个字,注意工整规范。

  第二课时

  (一)讲明本节课的内容。

  1、阅读欣赏。

  2、语文生活。

  (二)出示图片,以图激趣。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是一朵美丽的太阳花。请同学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太阳花的。

  (三)借助拼音,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

  (四)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出“粉、含、晒、傍、紫”五个字。

  1、让学生再从文中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字,如“嫩、越、汁、极”等,利用音序查字法查一查。

  2、每组议论的结果,看谁查得又快又准。

  (五)边读边悟,进行交流。

  1、说说这种花为什么叫“太阳花”。

  (1)自己借助拼音小声读文。

  (2)想一想为什么叫“太阳花”。

  (3)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

  (4)汇报交流“为什么叫太阳花”。

  2、你喜欢太阳花吗?为什么?

  3、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六)演示课件《面对陌生人》

  1、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宁宁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陌生的叔叔要和他一起走,宁宁不该跟那个叔叔一起去呢?你要是宁宁,你会怎么办?怎么说?”

  2、分组表演。

  3、推荐同学在全班表演,交流摆脱陌生人的好办法。

  (七)提高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各抒己见:“为什么不跟陌生人一起走?”(提高警惕性,严防上当受骗)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阅读过许多种体裁的文章,如:儿歌,古诗等。今天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新的写作形式。请看电脑课件(或投影)。

  (二)个人自读,初步感知。

  阅读强强的日记。

  (三)边学边议,弄懂内容。

  1、强强的日记中写了些什么?(日记中写出了时间、天气,还记录了强强做了什么)

  2、指名读日记内容,明白强强的日记写了什么。

  共有两句话,分别读一读,想想写的是什么。

  第一句写的是今天下午,强强和小朋友踢足球,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

  第二句写的是强强的心情。

  (四)提出质疑,全班讨论“为什么要写日记”。

  (五)教师重点说明。

  日记就是一日一记。具体地说,就是把一天生活、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真实地记录下来。要写好日记就要做生活有心人,学会观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一定要说真话,写真事。篇幅的长短不限。希望同学们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天天坚持记,有利于个人成长和进步。写日记要注意格式正确。每篇日记的第一行靠右边要写上“年、月、日”,在第二行(第一行“年、月、日”的下面)写上星期几和天气情况。第三行开头空两格后开始写正文。

  (六)分小组,说说自己想写什么。

  (七)练习写日记。

  学习强强的日记,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八)写完后,可与伙伴交流个人习作体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阿凡提帮助穷人战胜巴依的故事,知道阿凡提是个智慧过人、热心助人的人。学习课文的生字,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的词语。朗读课文,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来理解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出示阿凡提的`头像图,问:这是谁?你们有没有听过有关于他的故事?今天老师就要讲一个有关于阿凡提的故事——付饭钱。板书:饭钱

  二、整体感知听教师范读

  1.思考:(1)故事中写到哪些人物?(2)故事写了阿凡提的一件什么事?

  2.交流,《付饭钱》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课本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2课《付饭钱》,(板书:12.付饭钱)齐读。

  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难的字要多读两遍,读通全文。读完后标上自然段号。

  三、阅读理解

  1.分组读1——4小节,填空:穷人()阿凡提帮助,阿凡提()地答应了。

  2.交流:“恳求”、“爽快”是什么意思?1——4节中还有哪个词也表示“爽快”的意思?(一口答应。)

  3.指出“恳求”和“爽快”的口气。

  4.那么穷人遇到了什么事?(板书:讨饭钱闻)。他当时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着急、委屈)

  5.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1——4小节。

  6.从这节中可以看出阿凡提是个怎样的人?(热心助人,板书。)那么阿凡提又是怎么帮助穷人付饭钱的?同桌分节读5——9小节后回答课文的5——9小节我们将采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小组学习方式来学习。

  (1)复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的方法分为哪几步?(提问——找句子——说句意。)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句子:巴依早就到了,正在同卡子高兴地交谈着。说句子,问:巴依为什么早就到了?正在同卡子交谈着什么?为什么显得那么高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指卡子的话。

  (3)课文中哪一节是写阿凡提具体付饭钱的过程的?请读一读。

  (4)圈出表示阿凡提的动作的词语。

  (5)想想怎么做动作,请表演一下这一小节。交流:出示第七节,关于这句,我们也要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提问联系上下文找到有关的句子。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阿凡提聪明过人,板书;他用巴依对付穷人的办法来对付巴依,帮助了穷人。)

  3.阿凡提拉着穷人大摇大摆地走后,巴依会怎么想?请大家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阿凡提是个怎样的人?

  四、

  板书设计12付饭钱阿凡提热心助人聪明过人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说明:

  《大地巨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的一篇课文。《大地巨人》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文章想象丰富,描写生动,语言通俗,笔调灵活。作者以暗喻的方法,把大地比作一位可亲可敬的巨人,通过想象,将自然界中的许多自然想象巧妙地与巨人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博大与宽广,读来倍感亲切。

  设计理念:

  根据课文内容的语言特色,力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创设多种情景,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大地巨人的形象及大自然的神气美丽。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课件让学生走进自然

  2、指导预习时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不太明白的地方,多读一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欣赏风景,导入课题

  1、欣赏风景交流感受。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一下自然风光,欣赏完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课件配乐播放风景图片,学生欣赏后自由交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当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群,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和蔼的大地巨人吧!”

  【给学生提供感性画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为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文本中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感知巨人。

  “说到巨人,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想象?”(学生交流,初步浮现对巨人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读文。

  “现在请你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了。”

  3、检查字词。

  课件出示词语:连绵的山群和蔼的巨人胸肌丘陵胡须茂密的森林

  缓缓宽厚自由自在跳跃翻滚

  (学生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4、学生再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5、学生交流。

  【三年级是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重视过渡的坡度。】

  三、想象画面走近文本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脑中浮现画面。

  2、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的群山,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呢?谁来试试?

  (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等方式知道学生读书。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句在脑海中形成主体画面,激扬学生情感。】

  四、自主阅读走进文本

  过渡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样和自己的声音,大地巨人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呢?请你按学习要求自由学习2、3、4段。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2、3、4节,思考: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是一位巨人,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把找到的诗句大声读一读。

  (3)、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

  2、按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在教学中,要与读促思,读思结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在阅读中渗透学法的指导。】

  五、讨论交流感悟文本

  过渡:作者是怎样把大地想象成巨人的呢?谁来把读一读2、3节?指名读。

  读完这两节诗后,你有什么感受?

  (一)、随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学习诗句。

  1、他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1)、随交流,播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

  (2)、带着自己的感悟读诗,注意评价语言要有指导性。

  2、他全身盖满小草织成的绒衣,高兴时就摘一片云彩作手巾。

  (1)、指名读,理解“盖满”。

  (2)、指导学生读出大地满是绿色,大地广阔的感觉。

  (评价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3、他的头发和胡须,是茂密的森林。

  (1)、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大地之大。

  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2)、指导学生朗读。

  (指名赛读合作读小组读齐读)。

  4、他每一次的呼吸,是风在山谷里来去的声音。

  (1)、请学生倾听自己的呼吸声。

  (2)、课件演示几种风的声音。

  (3)、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感受大地的呼吸。

  一阵微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一阵狂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4)、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

  (二)、指导学生学习第4节。

  过渡: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这位和蔼的巨人,瞧!他也在做游戏呢!

  1、指名读诗句。

  2、交流作者把太阳比作了什么?他每天的游戏是什么?

  3、指名学生表演,同座旁白。

  4、全班边表演边诵读。

  (三)、学生齐读2、3、4节。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利用启发性的评价,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用“…….是………..”句式想象大地巨人。

  “大地巨人也和我们一样,有眼睛,有鼻子,有眉毛……..,你能用‘…….是…….’句想象心目中巨人的模样吗?”

  2、学生交流。

  3、齐读第5节。

  【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积累很重要。通过想象,展开说话训练,激活创新思维,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七、小结全文回归整体

  1、和巨人对话。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是一位巨人了,你想对这位巨人说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吟读文本。

  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这位和蔼的巨人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

  【含情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充分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能力目标:

  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

  情感目标:

  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 :

  反复朗读这首诗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1课时:重点是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一、导入 新课:

  1、 导语 设计: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2、 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

  2、 正音、正字

  蜕 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海天相吻

  3、 释词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4、 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想究竟是什么?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第8节, 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三、探究此诗脉络: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四、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五、作业 :注音每个1行,每行5遍。解词1遍。

  六、板书设计

  脉络:

  总----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分----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第2课时 :朗读、背诵。研讨与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略。

  二、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

  2、 (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3、 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

  修辞训练方法,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4、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质疑和交流:

  1、 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

  2、 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

  言之成理即可。

  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作业 : 1、完成目标册。

  2、写300字的随笔,谈谈自己如何看待理想。

  六、板书设计

  赏析语言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打比方-----形象生动。

  七、教学反思: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多读,多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的朗读。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翻译。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3、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解释字词并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无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技》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齐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流畅准确,熟悉课文情节。

  3、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分析第一、二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翻译第三、四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翻译第五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4、通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三、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分析文章写作特点

  (一)让学生再读文章的第2、3、4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1、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分别概括出来。

  学生思考后作答,然后教师总结:(1)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2)一家人醒而梦(3)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2、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口头作答,并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让学生迅速小组讨论作答。

  明确: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3、继续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明确: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思考: “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4、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5、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6、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二、拓展延伸:请学生当堂翻译理解《柳敬亭传》第二自然段。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交代人物籍贯、姓氏。“本”字为下文“变姓”伏笔。]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简述柳少年坎坷遭遇。在“市中”初露锋芒,点明具有良好的说书基础和天赋。]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市中说书,“见”者多矣,而独莫后光发现柳的“机变”,莫确有伯乐之眼力。“鸣”照应下文“名达于缙绅间。”]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开端启蒙就高标准,严要求。如此严师,何不出高徒!]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响鼓何须重锤。“退”即“简练揣摩”,说明求教谦虚、心诚。]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功夫不负人。]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两个“又”字,说明柳并不满足现状,精益求精,最终有志者事竟成。严师且发“喟然”之叹,大功告成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三“期月”闭门苦练,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通过刻苦奋斗,柳终于从一个逃犯成为艺坛明星而“名达于缙绅间”。]

  本段写柳敬亭在莫后光的指导下,刻苦演练,精益求精,技术不断提高的过程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三、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作业: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上册教案03-05

语文的教案【推荐】03-07

语文《项链》教案01-30

语文《桥》教案02-25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