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3 16:30:2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锦集10篇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体会概括叙述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乐园

  教学重点:了解一词多义,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按组读词,读熟练,将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先和同桌讨论。

  2、检查朗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3、以“走”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早义。

  4、学生分组讲座理解多义词词义的方法。

  师小结: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同,平时不断积累多义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掌握联系语境中推断具体含义的方法。

  二、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1、读

  2、分组讨论:加点词语的作用。

  3、介绍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

  4、小结:阅读时抓住概括性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就能很快把握语段的主要意思,作文时使用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就能全面,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句子。

  2、讨论句子的意思。

  四、读一读

  1、自主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指的是什么意思?短文是通过什么例子具体说明的?

  2、怎样阅读才有自己的见解?

  3、合作交流:明白有独到见解的是思维深刻的表现。

  作文 花与生活

  教学目标:通过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引发话题。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引导我们感受花的.风姿,体会花的风情,品味花的风情花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也激发了我们观察,研究花的兴趣。今天我们来谈谈你们是怎么研究这个主题的。

  二、分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内交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想研究这个问题?小组是怎样研究的?有什么研究结果?要求学生说清楚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全班交流,相互借鉴。

  引导学生关注,是否说清楚了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的结论是否合情合理。

  四、复习研究报告写的方法

  1、帮助学生明确写研究报告的意义。

  写研究报告可以提高自己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记录自己参与实践的过程和体验。

  2、出示范文,复习研究报告的结构。

  五、鼓励学生动笔成文。

  第三课时

  一、学生动笔成文

  二、整体评文,总结闪光之处

  三、展评习作,赏读优秀作品

  1、选取几篇优秀习作,师生共评议:

  哪些同学的研究过程写得表楚,结论科学合理,结构完整等。

  2、选取更多的学生的精彩部分组织点评,进一步瓴悟如何突出研究报告的主体。

  四、精心修改

  学生通过自评自改,互读互评互改。

  五、抄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感情的变化。

  2、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揭示课题

  二. 检查预习

  1、 认读生字词

  2、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纠正读音

  3、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4、 学生质疑

  三、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1、 板书课题:月光曲

  2、 请生简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 质疑: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生从内容及人物质疑)

  二、 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 生快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贝多芬言行的句子找出来?

  2、 品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3、 交流讨论情况,重点体会以下几方面:

  (1) 贝多芬进屋是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

  (2) 贝多芬弹一曲是看到兄妹穷,但又爱音乐,产生了同情心;

  (3) 贝多芬又弹一曲是因为发现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动;

  (4) 贝多芬飞奔回店是因为创作了一首新曲子很兴奋。

  根据生回答板书贝多芬言行及心情的关键词

  4、 小结

  (1)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大家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述:这些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

  (2)这些结论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根据生述板书学法。

  找

  分析言行 问

  议

  说

  体会心情

  理解内容

  三、 学习体会第三节

  1、 文中哪里最让贝多芬感动?(课件出示兄妹对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 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体会兄妹说话时的心情变化。

  3、 交流讨论情况

  (1)妹妹说第一句话时是(渴望)的心情,因为她知道贝多芬来到小镇,很想

  听贝多芬弹琴;

  (2)哥哥说话时是带着(难过的、遗憾的)心情,因为家里穷他不能满足妹妹的心愿;

  (3)妹妹说第二次话时是带着(安慰)哥哥的心情,因为他不想让哥哥为了她而难过。

  4、 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1) 同桌分角色练读。

  (2) 指名生分角色朗读。

  (3)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5、 听了兄妹谈话,你有什么想法?

  6、 小结:贝多芬正是被这对穷兄妹间的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了,才进了屋,才有了后来献给兄妹俩的.《月光曲》。大家想听这首曲子吗?

  四、初步辨别联想与实在事物

  1、 请生划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 小组讨论:读句子,根据内容画一画。

  3、 请生展示作品,并让大家评议。

  4、 课件出示选择题,让生选择《月光曲》曲调,并说理由。

  选一选: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5、 欣赏《月光曲》

  6、 请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曲调的变化。

  7、 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8、 哥哥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9、 师述: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联想可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但联想要以实在

  事物为依据。而同样的音乐,让不同的人听,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

  五、扩展,体会文章中心

  1、听音乐,想一想:

  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2、你们认为贝多芬想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些什么?

  3、穷兄妹俩听了贝多芬的曲子,他们很幸福。从贝多芬那儿他们也获得了自信,今后他们会怎样面对生活呢?

  板书设计:

  月 光 曲

  听:谈话 (感动)

  贝多芬 看:贫穷 (同情)

  弹:一曲 又一曲 (激动)

  记:曲子 (兴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构想】

  《走,看云去》是一篇托物咏志的抒情散文,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3个问题,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二课《短文两篇》。

  1.品味语言。

  对语言的品味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词语本身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含义,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初读感受——品读领悟,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在读中去品味。

  2.体会思想感情。

  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会情感,揣摩作品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强调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分小组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自主性。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使探讨的问题更深入,更有代表性。最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根据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短文的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4.学会合作、交流,在阅读中体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的基础上,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引导学生感悟并珍重人生的“第一次”。

  难点:在自主阅读,分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安排]两课时

  1.由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老师配乐朗诵,激发学生的情感。

  2.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共同探讨。通过合作、交流,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向深入。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感知

  1.看一看:

  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云彩,通过视角的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看完后,请学生用优美的词浯描述所见到的景象?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创设情境,用美丽的画面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所见到的景象,既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也是为下面的语言品味蓄势,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二课《短文两篇》》。)

  学情估计:用语言描述云的画面时,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进行,若有少数地方用词不准,师生可以共同交流、探讨,借此营造一个共同交流的氛围。

  2.读一读:

  在轻音乐伴奏下,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领悟

  3.品一品:

  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小组之间合作、交流。

  要求: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若有意见,小组内解答不了,提出来全班共同讨论。

  ②组与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适时予以点拨。

  学情估计:

  ①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过散,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引导与归纳,使学生的提问更典型、更有探讨价值;

  ②只能泛泛地说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好,具体的品味还不会。

  ③品味语言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随意地拼凑一气。

  应对办法:

  ①对词或句子的品析可以从修辞、情态或含义等角度人手,如果学生还不能领会,教师可以示范。如“沿一路柳丝轻拂的长堤,我们潇洒地逃出喧闹的城市”。句中的“潇洒”一词就写出了我们追逐大自然的风度,暗示了我们融人大自然的快乐的心情。其中的“逃”字是指我们尽快的、义无反顾的动作,表达出对喧闹城市的厌烦和无奈,同时也透射出了我们的渴望、追求与青春的冲动。

  ②学生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礼貌地提醒他将语句放入具体的文段里去,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揣摩。

  (本环节是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方式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的引导与指点也非常重要,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指导、点评、补充与归纳,这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指导提示:

  ①“生命美丽地活在大自然的风景里”。美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提示:健康,富有朝气的意思。

  ②“懒散的慵倦不属于我们,发霉的记忆不属于我们,畸变的生活不属于我们,虚假的面具不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是什么?

  提示:勤奋、向上、健康、真诚。

  ③“躺不住那就起来吧!尽兴地唱或者欢乐地跳!太阳为我们打着金色的追光。”为什么躺不住呢?(太高兴)为什么太阳会为我们打着金色的追光?

  提示:暗示太阳不再是太阳,太阳好像和我们一样,景和人融合于一体。

  ④“我们是云!一朵一朵活生生水灵灵的云!一朵一朵飘在春天里映着阳光的云!一朵一朵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的云!”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提示:写出了云“活生生”、“水灵灵”、“充满活力”的特点,作者从看云到宣称自己是云,表达了自己对云的喜爱。抒发了自己豪迈的情怀。

  ⑤“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有了一颗年轻的心灵,生活便永远鲜嫩!”这句话仅仅是赞美云吗?清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情估计:上述④⑤两个句子学生若不能提出,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在精读第lO、11自然段的基础上,通过找重点句的方式将上述两个句子找出来,然后再加以引导。

  2.想一想:④⑤两句实质是写什么?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a.文“我们是云”可以看出这里写的是我们少男少女们,由“生命便永远年轻”、“生活便永远鲜嫩”进一步地证明作者是借“云”写“少男少女”的情怀。

  b.借“云”表达少男少女的什么情怀呢?追溯上文,可以看出是一种“活生生”的、“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的情怀,紧扣②句。可以看出是抒发少男少女的有了追寻,生命便年轻,生活便鲜嫩的豪迈情怀。通读全文知道“有追寻的勇气”,“有一颗年轻的心灵”既是作者对云的赞美,更是作者对有活力有追求的少男少女们的赞美,“生命便永远年轻”,“生活便永远鲜嫩”既是对现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正”“好”相“3个生字,并能组词。

  2、培养欣赏漫画的情趣,体会幽默带来的愉悦。

  3、体会幽默画的含义。

  教学重点

  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情幽默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字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给别人照过相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给别人照相的?对,照相的时候也要动脑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幽默——动脑筋照相。

  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1、引导学生观察幽默画。

  有一位著名的'摄影师想给长颈鹿照相,可每次照的都是长颈鹿的腿和脖子,怎样才能照到长颈鹿的头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大漫画家莫迪罗是怎样让照相失照到长颈鹿的头的?

  2、引导学生仔细看图。

  3、学生汇报。

  三、学习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卡片“脑”“照”“这”。引导学生拼读,了解生字在本课的意思。

  2、“相”会意字,

  3、由摄影师在照到长颈鹿时说了一句话引出“正”“好”两个生字。

  “正”会意字。“好”会意字。

  4、指导学生在虚宫格中写字。

  5、老师小结。

  6、知识延伸: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可以照到长颈鹿的头?

  四、布置作业。

  把两幅漫画拿给爸爸妈妈看,给他们讲一讲漫画的意思。

语文教案 篇5

  自读导言

  同学们,有一部古书叫《列子》,其中的《汤问》里有一个故事叫《愚公移山》,谁能背一背这个故事的关键的几句话?谁能创造性地讲一讲这个故事?有所依托地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出新,是创造的一种方法。许多科学发明,许多新颖设计,许多艺术作品,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当代诗人韩东的《山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读一读这首诗,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感情世界和人生感悟?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些感悟。

  2.这首诗与前面学过的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3.你看这首诗可能从哪些地方借鉴了《愚公移山》?创新的地方在哪里?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创造?

  4.你认为这首诗的美表现在哪里?

  (解说:前边的谈话暗示学生要学会联想,对知识能够迁移,能融会贯通。中间两问,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并且暗示学习要抓关键,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后面3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自读这首诗的步骤和目标。第3问是一种推测,可以训练学生活用知识,迁移思维,培养创新出异的习惯。)

  自读程序

  1.朗读,达到朗朗上口。

  2.默读,思考第1问。

  3.交流,谈谈理解感受。

  4.比较,体会这首诗与前两首诗表现手法的不同。

  5.联想,畅谈诗人的借鉴和创造。

  6.升华,总结诗的美学意义。

  (解说:根据诗歌欣赏的一般程序安排这6个步骤,目的在于学会欣赏诗歌,先整体感受诗歌文本,熟悉整体内容,奠定鉴赏基础;然后,把自己放进去,用心去体会,进入诗人的世界,形成感情共鸣;再从诗中走出来,理性地分析诗人创作的经验和创造的美学效果。)

  自读点拨

  1.如何理解诗中的“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诗人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在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上起什么作用?

  点拨:诗中的“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山”了,它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它引起读者的联想将是多方面的。这“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环境,想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想到前进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想到人类进化中的漫长历程……这“海”则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想到理想的目标,想到期望的事业,想到丰硕的成果,想到追求的境界,想到人生的金顶……通过这一系列的联想,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了诗人积极昂扬的人生追求态度和启迪人生的哲理思索。他对现实不满足,说明他是清醒的;他因为清醒,所以在思索;这个思索过程是曲折,四节诗就反映了这个曲折的历程;他对美好的未来有着热烈的向往和追求,他对人生进程有着深刻而睿智的反思。这正反映了才从动乱年代走出来的一代年轻人在人生问题上的深刻思考,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探索。诗人借用“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艺术地反映了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索历程。联系我们的祖辈、我们自己的情况,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共鸣。

  (解说:这个步骤的意义,一在于引导学生找意象,二在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三在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

  2.怎样理解诗中第一节的父子对话和“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点拨:“他”的连问,看似重复,但含义深刻,表现了他思索更远,追求更远,对现实开始反思。父亲的回答,也已经显出了不耐烦,对儿子的发问是不屑呢,还是使他难堪?“他”“不做声了”,是父亲的冷淡回答使他的.情绪受到挫伤,还是他的思索更趋于深刻?

  (解说: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向深刻品味。点拨也只提问,引思路,意在打开思索之门,答案可能是多样的,不宜扣得太死。)

  3.第四节“他只是遗憾”让你想到了哪些事情?这“遗憾”只是对父辈的抱怨吗?这里面是否包含了某种哲理?

  点拨:想到的事情可能会很多,如:今天,“他”在“遗憾”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如果我们这一代还不努力,下一代将要对我们的作为表示遗憾了。为了不使后人遗憾,我们应该立即行动,做出无愧的努力呀!可见,这遗憾,不仅仅是抱怨,而更重要的是深层思索和多层的启迪。诗句让人想到的哲理也是丰富的,如:人一生到这个世上,他就不是只属于自己的了,他就该担负起不该忘却的对他人的责任。

  (解说:这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会在诗里找问题,会跳出诗外找问题,开发思路,引发联想。点拨只是举例性的,意在启发学生作多向思考,答案不求惟一,言之成理即可,训练了思维即是目的。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这首诗的美学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形象美、哲理美、意境美等),这首诗的创新意义在哪里(意境的开掘深化,思索的宽广深入)等。师生都可以开发,能够提出有水平的问题了,就证明学习进到了一个较高层次。这个训练的余地应该留给学生。)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诗句,比较它与《山民》的异同。

  理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

  (解说: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思维,开拓欣赏途径,加深对《山民》的理解。思路要点:相同点,都涉及到理想问题;不同点,思考层面不同,思考角度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表现侧重不同。)

语文教案 篇6

  1.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2.能独立识字,喜欢积累词句。

  3.培养听说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能把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假期打算用几句话写出来。

  4.乐于学习,乐于展示。

  1.多媒体。

  2.音乐磁带。

  3.竞赛用的小红花。

  我的发现

  要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句子,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体会汉语表意的丰富性。

  1.激趣导入。

  a.听一听:播放歌曲《小星星》,喜欢的同学一同演唱。

  b.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星星的歌曲、童谣或小知识吗。

  2.感悟发现。

  a.创设情境。

  (演示:夜空群星闪烁)

  看,夜空多美丽呀,无数的小星星像眼睛眨呀眨的。

  b.读句赏句。

  ◆有三位小朋友(出示:三位小朋友的形象),在月夜下,脑海中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分别点击人物。(出示句子:☆那么多星星,你怎么能数得清呢?☆那么多星星,你是数不清的。☆那么多星星,你数不清呀!)

  ◆分别把句子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c.共同发现。

  小结:这三个句子说法不同,但意思一样。你们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d.练习。

  出示句子:公园里的小朋友真多呀!

  请同学们用不同的说法把这句话的意思表示出来。

  日积月累

  1.选选认认。

  a.读有音节的词语。

  ◆自己先读几遍。

  ◆找伙伴读,读给伙伴听,互相正音。

  b.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形声字声音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想想应该怎样连线。

  c.分组讨论、连线。

  d.各组汇报学习情况,老师订正。针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e.出示:俞、苗、止、长,提示“俞”读ú。指名认读。

  f.换偏旁变成生字。

  出示:愉—榆、描—瞄、址—趾、帐—账。

  g?学生认读、讨论。

  h.出示词语,认读。

  愉快 榆树 描图 瞄准

  地址 脚趾 帐篷pénɡ 算账

  ?用多种方法认读生字。

  2.我会读。

  a.读通句子。

  ◆自己先读几遍。

  ◆找伙伴读,互读互听。

  b.引导发现句子的特点,再鼓励学生说一个这样的句子。

  3.读读背背。

  a.读句子,初步感悟这些句子的含义。

  b.认识句子,知道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

  c.尝试背诵,并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名言警句。

  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两个蛋宝宝,你们喜欢吗?

  那我们就来一起做个游戏吗!老师这里有两个蛋宝宝,看,这两个蛋宝宝长得像吗?可是它们两个却有不同的本领。不信你们看:(老师在桌子上演示,分别让两个鸡蛋旋转)有一个鸡蛋能够旋转,另一个鸡蛋却不能旋转。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觉得特别奇怪?想解开这个谜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科学智慧小迷宫吧。

  2.分组讨论,互动探究。

  a.小组活动,研究鸡蛋旋转与否的原因(生鸡蛋不能旋转,只有熟鸡蛋才能旋转)。老师揭晓谜底,激发孩子们互动的愿望。

  b.老师引导:人们夏天要穿浅色衣服,是因为它们吸收太阳的热比深色衣服少,穿在身上就不会感到太热;常吃糖或甜食的小朋友,不但容易把牙吃坏,还会使自己变胖呢;电灯、电视开着的时候,我们是不能用湿毛巾去擦它们的,那样很容易触电,发生危险……

  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可真不少!把你们知道的科学小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小组交流,给足时间,人人参与)

  3.推举代表,交流合作。

  a.提名推荐或自荐小组发言的代表。

  b.推荐人在全班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最好是身边的、新奇的、易理解的。

  c.全班同学可以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小常识、小科学、小发现……

  4.科学探究,不断求知。

  a.小结。在今天的科学智慧小迷宫中我们尽情地遨游探索,在这里我们丰满了羽翼,增长了知识。那么小朋友们想不想继续在我们这个科学智慧小迷宫里畅想遨游呢?好,那就让我们来制定一个探索求知发现身边科学的方案吧。

  b.制定研究方案。

  方案一:经常看电视台播出的科学节目。看后把节目中所播的科学知识画出来或写下来,展示给同学们看。

  方案二:每周固定看有可看性的、有价值的儿童读物,在读物中你知道了哪些身边的科学,请你出一份科学小报,在全班展示。

  写话

  根据课本上的'写话要求,请同学任选一项内容进行写话练习。如果有的同学想写别的内容,也可以。

  1.读“写一写”中学习伙伴的话,以此内容为话题,自由选择要写的内容。

  2.进行写话练习。

  3.交流,展示,评议。

  展示台

  1.交流阅读收获。

  同学们,我们前一段时间留了一个作业,大家都阅读了科普读物,了解很多科普方面的知识,是不是很神奇?那你们能不能把获得的神奇的知识讲给大家听?

  2.展示手抄报。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制作的手抄报。各小组互相评议。

  宽带网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古今的一些科学成就,激发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成就的愿望。

  2.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更多的科学成就。

  3.在阅读书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手抄报,然后举行班级手抄报展。

  建议这次语文园地教学用4课时,其中口语交际用1课时。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联系课文理解本"悄悄"、"欢乐"、"欢快"的意思。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并能画出自己所喜欢季节的景物。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并能画出自己所喜欢季节的景物。

  教学难点:

  理解"悄悄"、"欢乐"、"欢快"

  板书:

  18、四季的脚步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溪水唱 金蝉叫 落叶飘 北风吹

  小草绿 雪花舞

  鲜花开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3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的大自然可神奇啦。你们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贴图:桃花、荷花、菊花、梅花)你们认识它们吗?知道它们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吗?

  2、揭示课题:春、夏、秋、冬就构成了一年的四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四季的优美的诗歌。

  3、大自然除了给我们带来美丽的花朵,还带来了哪些奇妙的景象呢?我们一块儿伴随着司机的脚步去看看吧。

  二、认定目标:(1分钟)

  三、导学达标:(26分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听(教师配乐朗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大自然多美啊!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读准。

  3、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或:你把春天叫什么?)

  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习第一节。

  1、现在,请你轻轻地闭上眼睛,注意听:"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你们听到了谁的'脚步声了?它是怎样走来的?(悄悄地、笑着)

  指导朗读:春姑娘轻轻地向我们走来,读的时候就要把"悄悄地"读慢些,"笑着走来"它多高兴啊。会读吗?谁来试一试?

  2、你们看,春姑娘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演示课件:春天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春姑娘为我们带来了溪水的歌儿,带来了绿草和鲜花。溪水的歌儿多好听啊,你会唱吗?(指名读"丁冬、丁冬")请一个同学后三行诗。

  3、哪位同学来读读第一节诗?

  4、(配乐朗读)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节诗歌。

  学习2--4节。

  1、春天多美啊!春姑娘的脚步是悄悄的,笑着走来的。那么夏姐姐的脚步是怎样走来的?秋婆婆、冬爷爷的脚步又是怎样走来的呢?(指名说)指名读夏、秋、冬的脚步。

  2、夏姐姐、秋婆婆、冬爷爷都是悄悄地,她笑着走来的,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歌声呢?(指名说)

  你知道金蝉是怎样唱歌的吗?能学给大家听听吗?

  你能模仿落叶的声音吗?

  北风怎样吹的?谁来学一学?

  3、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三小节诗,你喜欢谁的歌儿就读那个小节。

  4、指名读:你喜欢谁的歌?请你地一读。

  5、画出自己所喜欢季节的景物。

  6、朗读全文。小结谈话:四季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象,你们喜欢四季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达标测评:(10分钟)

  1、认读生字词。

  2、分小组讲件四季的特点。

  3、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读读。

  作业:

  让学生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四季的脚步》第一课时《四季的脚步》第一课时

语文教案 篇8

  一、说教学设想;

  二、说教学流程;

  三、说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一、总体教学设想

  1、把握新教材特点,理解本课编排的目的。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教学设想阐述:

  1、把握教材特点,理解课文编排目的:

  (本课选自人教版教材七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学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整个第四学段的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这个单元都是谈人生。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看本课,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学读课文,它是第一二单元人与自我中的主要课文。作为一篇学读课文,教会学生读书,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是最主要的。而面对刚进入第四学段的(初中)学习生活的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着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面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为共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因为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在童年时爬悬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难,就应在悬崖上走下一样,“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体验,和学生同在一个平台上,同读课文,同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讨论、探究本课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有吗,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个故事的主要叙述的情景是什么?我遇到困难的情景是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一是要让学生知道要多读,读出味,才能懂其意;二是要领悟文章的内容所蕴含的意义,要多思,三是要多说,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桥梁,和作者莫顿·亨特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读到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谈谈自己对生活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重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以,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师──生──作者──课文之间的共同学习、探讨的和谐气氛,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在学习过程中处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展现自我,亮出自我。

  本课教学设想的目的,学生阅读本文后,知晓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脚印都能折射出人生的哲理。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是与生活相联系的。)

  二、具体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

  ⑴ 自读、合作读、探究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悟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⑵ 从课内到课外,举一反三,运用感知的方法,拓展阅读汪国真的诗,品出诗的哲理。

  ⑶ 从读到写,和学生共同结合自己人生中遇到的困难经历及怎样处理的,是教训还是经验或二者皆有之,写成短文。

  (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形成整体;听说读写形成一个整体;课内和课外阅读形成一个整体;教、学的方式方法形成一个整体。

  二、科学地安排了学习序列:读:一读,自主读,二读:合作读;三读,探究读;四读,拓展读;写: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谈体会。从读到写,符合人的思维特征,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符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质量的要求。从课内到课外,体现教学的整体性。

  三、切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四、明确、清晰,便于落实和检测。体现了本课学习的特点: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2、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教学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4、课型:

  读写结合课。

  5、教学时间:

  一节课。

  (教学时间的分配: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随机调控。)

  6、教学策略:

  问题策略、多读策略、与文本对话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读写结合策略。

  7、教学方法:

  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评价法。

  8、学习方法:

  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评价法。

  9、课前准备:

  ⑴ 预习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⑵ 想想第一课与这课有什么联系?

  ⑶ 阅读这一课,你有哪些问题,请写在纸条上,交与科代表。

  (此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认字写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把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整理归类,放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节研讨。)

  【教学流程】

  语文教学过程设计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所以说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认识语言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过严格而有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学生习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感染。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景,和学生共同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回忆中

  运用学生阅读前一课《山那一边》的感悟 、学生的生活、理想和这课的联系,采用抒情性的语言,和学生共同走进课文的情景中,共同寻找人生的哲理。激发学生阅读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二、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1、学生放开声音朗读一遍课文后,再默看一遍课文: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是学生才进入新课文,虽前面已进行了预习,但学生在课堂上,放开声音运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朗读是否畅通。这实际上是工具性也既是基础知识的落实,也是落实单元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二是默看课文,学生经过一次高声朗读后,进入静静地思读阶段,也实际上在对课文的故事情节“疏理”阶段,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为下面复述故事主要情节而打下基础。

  2、学生复述故事:

  ⑴ 照原文顺序复述。

  ⑵ 创造性的复述:

  ① 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情节。

  ② 可以命小标题似的复述。

  ③ 将故事中人物没有说完或在行动上没有完成加之合理的想象进行复述。

  (这个环节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书面语言变口头语言的训练;又是对课文整体感知的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复述故事,可以同座进行,这样就能达到全员参与,然后让一两名同学在全班复述。这既是体现培养学生对读本整体感知、概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的多元性、阅读的多元性得到体现,它实际上也是学生的个性培养。)

  三 、悟读,合作讨论作品中“我”爬悬崖的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父亲鼓励“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具体动作化的语言及所折射出的哲理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继续。在感知了全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时,还要通过这个故事情节知其它所蕴含的哲理,这是本课文要达到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但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是枯燥的说教,也是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其中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可结合课文讨论体会。)

  1、分角色朗读“我”爬悬崖的经历。

  (特别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对悬崖、“我”、父亲的话描写的词语要有一种体验的读,要读出味来。)

  悬崖的高、险:悬崖耸立、垂直的峭壁、大约二十来米高、(“我”眼中的悬崖)高不可攀的险峰。

  “我”的身体状况:八年来一直有病;瘦骨嶙峋。

  爬悬崖(半山腰):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几乎晕到、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 、啜泣。

  环境描写: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了星星,悬崖大地越来越暗。

  父亲的语言:“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

  2、分组阅读讨论:

  (可以以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设置讨论题。)

  ⑴ 作者描写悬崖及“我”眼中的悬崖是怎样的?

  ⑵ 作品中的“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我”,在爬悬崖中的表情及动作说明了什么?

  ⑶ 父亲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各组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探究学习最后一段,研讨这次“脱险”经历所蕴含的哲理

  (这一段是文章的宗旨所在,是引起作者值得回忆的价值所在。也同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刚进初中的学生,对事情所蕴含的“哲理”比较陌生,老师可举一些学生所常见的例子,来理解“哲理”。如学生最熟悉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想这句话蕴含的道理?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想想本文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这个学习过程同样应在读中体会、感悟。师生共同结合自己人生道路上成功与失败的例子,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蕴含的哲理。这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能化难为易。)

  1、集体朗读最后一段,勾勒出段中你觉得重要的句子。

  2、师生互动,对“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达到的地方。”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体会。

  五、拓展阅读课文后面汪国真的诗,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得到一点什么?

  1、集体阅读,感悟诗意。

  诗人采用对比手法,说明意志对人是很重要。“垂下头颅”是预示遇到困难,低头沉思。是为了更好地迎接困难。

  2、自由发言,谈谈从诗中想到了什么 ?

  (这个环节,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体现阅读课教学在通过课内阅读的方法,把它运用在课外阅读上,既是方法的运用,又是学生阅读多元性的展示,个性的发展。因为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是谈的人生,“人与自我”,我的梦想是什么样,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怎么办?这里再一次阅读汪国章的诗,无疑又是一次对人生的感悟。)

  六、读写结合

  学了本文后,叙写自己遇到的一次困难,来说明一个道理的短文。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读写结合的最后一个终点站。因为这篇课文是写的作者亲身体验的一件事,它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从读到写,既开源,又导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是读写结合的特点。而这篇课文从故事的叙述,到揭示蕴含道理的过程,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实质上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再一次体现。)

  七、课堂教学结尾,再次创设情景,情感的熏陶,在人生道路上同启迪

  (和学生共同呤诵课文的最后一段,激励学生在人生中应有作家的气质,战胜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板书设计】

  悬崖高、险

  读:“我”的一次“脱险”经历 “我”瘦骨嶙峋 怕、嘲笑、恐惧、父亲鼓励“我” 爬下悬崖

  悟:人生中的困难应怎样对待──“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化解成小困难克服

  写:遇到的一次困难,是怎样处理的?从中感悟是什么?

  (板书设计目的:课堂教学的缩影,提示课文中心的导读图,是教学重点、难点的辐射源。它沟通了作者写作思路、教师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思路的桥梁,是提示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新知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它集教材编者的“编路”、课文作者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是当代“微型技术“的妙用。)

语文教案 篇9

  一、导入:

  我给同学朗读一段现代诗,这段诗写的是一个古代伟大的诗人,“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的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扣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大家说这个诗人是谁啊?

  李白用手中的笔抒发“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凌云壮志;畅谈“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人生自信;表达“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豪放洒脱。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的诗联想丰富,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有着放荡不羁的豪情,把雄奇奔放、清丽飘逸、自然隽永三者完美和谐的统一,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如果说唐诗是白雪皑皑的高峰,李白便是凌霜傲雪的高峰征服者;如果唐诗是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李白便是餐花品叶的撷英客。李白凭借其如泉涌的才思,汪洋恣肆的诗情,登上了唐代诗歌圣殿的最高处,成为盛唐气象的形象代言人。为什么李白的诗歌有如此之高的成就,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他的思想,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创作背景。所谓的“知人论世评文”就是这个道理。

  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样一个天才从小就有着他的异于常人之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年轻时仗剑任侠,在他和朋友叙旧时,还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他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自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开元十二年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一生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

  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至山东。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李白第二次入长安。由玉真公主(也就是唐玄宗的妹妹)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赐金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开封,济南等地,次年,李白南下江浙,行前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李白被赐金放还,南下江浙时,向朋友倾吐衷曲的一首诗作《梦》。

  题解:《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梦游天姥,二是吟,三是留别。为何要梦游天姥?稍候在课文的学习中请同学们来回答。

  我们先来看吟是什么意思?跟谁作别?吟,是古代诗体歌行体的一种,她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就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一样可以不拘一格,如孟郊的《游子吟》,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我们在前面说过这首诗写于李白李白被赐金放还,南下江浙时,那留别的是东鲁诸公。由这个题目,同学们可以看出:写梦是主体,留别是最终的目的,以次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以写梦来作别的实为罕见,我认为这是本诗的一个独创,同时也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过程:1范读(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2:同学自由朗读。朗读过程中了解诗的大意。3分章朗读4学生串讲看看全诗各节主要都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的内容,那么我们这节课共同来品味一下一代诗仙的浪漫情怀。同学们说一说诗歌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也就是说诗人为什么要写诗啊?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那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如何运用他那清新飘逸的'语言,豪迈奔放的激情来构造出如此奇伟瑰丽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之中又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们谁先来说一说诗中都出现了哪些奇特的意象啊?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在前面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梦游天姥山?有哪个同学能回答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段。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诗人之所以会梦游天姥山的缘由(入梦缘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来陪衬“天姥”,海外仙山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瀛洲难寻而天姥山却可一见。这里以虚衬实,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下面紧接着写天姥山的山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此处的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再以天台山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难道不能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吗?这一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及对比、衬托的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横亘长空,高峻挺拔的雄姿。

  第二段:诗人梦游天姥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呢?是人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梦中奇景呢?

  四个层次:月夜渡溪(到清猿啼)⑵登山奇景(到忽已暝)⑶山顶奇观(到列如麻)⑷梦醒长嗟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接着便写梦境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这里的镜湖风清月朗,随即诗人以清风为伴,明月相随,一夜之间飞过镜湖,来到剡溪。(李白一生喜月,曾说“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亮看作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在月光下飞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想一想此时李白的“心境”是如何的呢?[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第二层:诗人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剡溪清水荡漾,山猿啼啸。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山径盘旋,到山腰时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只见海日生空,天鸡高唱,这就点明了梦游的时间从夜晚转到了拂晓,景色也由清幽到壮美。此处道路宛转,山花烂漫,诗人倚石赏花,迷失其中,流连忘返,不觉间暮色降临。

  第三层:此时天气骤变,狂风大作,雷声隆隆。好像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巨大的声响在山岩和泉水间传开,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天空黑云沉沉,水中波翻浪涌,烟气升腾。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令人恐惧战栗的昏暗世界。

  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轰隆一声,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通向神仙的洞府石门打开了。在那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的楼台。这里先后使用四字短句与七字对句,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的响声,把洞天石门打开的雄伟之势,充分表达出来,为神仙们的出卖场拉开序幕。紧接着,神仙们都“霓衣”“风马”而至,此处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下来。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凡此种种,一个一片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就呈现于我们眼前了。这便是诗人的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就成了梦游中的高潮。

  第四层:可惜,一觉醒来,梦景陡然消失。(板书:梦醒)

  本章句式变化非常大,造成了音韵节奏跌宕多姿,读来琅琅上口,颇有气势的特色。第三段:诗人因梦而悟,因梦有感。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

  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2、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

  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2. 运用艺术上的巧合,续写本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人性中的丑。

  1. 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

  2. 从人物性格品主题。 认识人性中的丑。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熟知内容,了解情节。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

  1. 快速浏览全文。

  2. 思考:本篇小说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与《麦琪的礼物》的相似之处。

  讨论后明确:

  1)运用巧合的手法。

  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尾声都即高潮。

  3. 激发想象。

  当萨沙再送烛台时,你认为医师想说什么?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

  小组讨论。

  明确:“天哪!我刚刚送走你前面送的!” “天哪!你怎么又来了!”

  “萨沙,你叫我说什么好呢!”之类包含第一反应的表达。

  当然,以不写出来为好。一是表明其骤然涌现的第一反应过于强烈,以致抑制了语言的表达。二是前述的多种原因使他觉得说不请楚,即使说了也没有用,舌头打住了。三是无须写出,读者也能感受到他瞬间的惊讶与不安,同时也给读者想象的自由和趣味。

  4. 烛台再次回到医师的手中,这合理吗?为什么?

  明确:合理。

  一方面,就文章而言,作者为了让这个烛台回到医师手中设了几处伏笔。在一开头,萨沙就声言自己的母亲是收购古董的商人,这为最后烛台被当作古董收购准备了条件。

  其次,萨沙在送礼的时候就为烛台只有一个而不是一对而感到遗憾。另一方面,就萨沙母子而言,救子之恩、救己之情无以言表,母子俩人倍感激动,唯有用最好的东西来报答。铜烛台作为祖传之物,其贵重不言而喻,可遗憾的是只有一只,好事成双,当母子再遇铜烛台定会高价收回再送恩人。

  二、延伸。

  发挥想象,如果你是作者,烛台还能再送下去吗?

  小组讨论,将本组的探讨结果写出来。

  提示:

  1. 烛台还能再送下去。一是从编写小说的角度来看,旧事重演是可能的,另外或许在礼物转送的过程中引起反思,会改变一些人世俗的看法,这也未尝不可。

  2. 烛台不能再送下去。一是从本小说精妙的环形结构,尾声即高潮的巧妙构思,结局是主题的总结性深化,结局引人遐想,趣味良多,不应再画蛇添足写下去。二是从世俗的现状将继续下去的角度,读者可以想象将出现的情况无须再作交代。三十医师或许意识到了烛台的价值,有了新的想法而不再送走了。

  三、知识拓展。

  1. 契诃夫的幽默之源。

  2. “契诃夫式的`答非所问”。

  四、学以致用。

  请结合课文的结尾再续写一段话,想想医师会怎么处理这件艺术品。

  1. 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医师、律师等人的内心活动。

  2. 想象应合乎人物性格,体现小说主题。

  五、品味词句,体会本文的写作风格。

  1. “原来是这么一个玩意儿!”他大笑道,“啊,见他的鬼,这是魔鬼才想得出的玩意儿!妙极了!迷人啊!你是从哪儿弄来这么一个可爱的东西的?”

  2. “大夫!”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开口说,“您想想我的高兴劲吧!说来也是您走运,我们总算个您的大烛台配成了对!……妈妈快活极了。……我是母亲的独根苗。……您救了我的命。……”

  3.萨沙由于满心感激而发抖,把一个大烛台放在医师面前。

  4. 化妆室一直充满兴奋的叫声和类似马嘶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文章写作风格:

  ①语言明快,朴素平淡,发人深省。

  ②情节生动,结构紧凑,短小精悍。

  六、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真正体味到了契诃夫小说的魅力,风格质朴,语言精练,篇幅简短,情节简单,不靠悬念吸引读者,但自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同学们有机会,应多读读契诃夫的作品。

  七、布置作业。

  运用艺术上的巧合,仿写一篇小小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上册教案03-05

语文的教案【推荐】03-07

语文《项链》教案01-30

语文《桥》教案02-25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