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

时间:2024-07-16 12:31:5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1

  【设计意图】

  拓展学习咏物诗,激发学生对咏物诗的兴趣,从而多诵读积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借物抒情

  运用对比

  一词多义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本次语文园地教学,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学习“交流平台”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同时再说一说课文是怎样借助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接着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对比的方法,领悟一词多义,诵读、积累咏物诗。教学时,我除了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更注重对知识的运用与巩固,设计了大量的词句与阅读训练,在设计训练题时,我注重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我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解读教材,而不只是学教材。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2、能把要推荐的一本书的名字、作者及推荐的原因写清楚。

  3、培养学生评价与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2、能把要推荐的一本书的名字、作者及推荐的原因写清楚。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评价与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请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吧。

  生畅所欲言

  师:这次习作就是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板书:推荐一本书

  【设计意图:在轻松的谈话中引入“书”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的欲望。】

  二、明确要求。(出示课件2)

  1、读习作要求,把握习作重点。

  内容上:推荐一本喜欢的书。

  2、思考,我们推荐哪些内容才能让别人接受呢?

  生畅所欲言(出示课件3)

  明确:可以推荐书的内容、推荐书中吸引人的情节或者推荐个性鲜明的人物等。

  3、思考文章的写法:

  板书:

  写法上:写出书名、作者及推荐原因;写后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一评,再修改。

  4、小结:

  不管你怎样介绍,书名、作者及推荐的原因是一定要说清楚的。

  【设计意图:明确要求是习作的第一步,只有读懂了要求,学生习作的时候才不至于跑题、偏题,这样也就是降低了写作难度。】

  三、小组活动,交流选材。

  将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出示课件4)

  1、要介绍清楚书的栏目、内容。

  2、要说清楚你的推荐理由。

  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推荐自己的书,听的同学可以给他提问题或者意见。

  4、评价他的介绍。注意是否说清楚了推荐的原因。

  5、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书,实现组内资源共享,形成奇文共赏。组内交流,还给予每位学生一个口语交际展示的机会,在交流中完善学生的说话过程,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一个铺垫。】

  四、交流收获,习作评改。(出示课件5)

  1、请学生读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2、师: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哪一句话或是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准?是否写清了推荐的原因?你对他的'书是否感兴趣?

  (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从而提高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结语。

  让我们和书成为朋友,让我们在书的陪伴下快乐成长吧。

  板书内容:

  内容上:推荐一本书

  推荐一本书写出书名、作者及推荐原因

  写法上:

  听一听,评一评,再修改

  教学反思:

  1、在这次习作教学中,我先提出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在要求的指引下读题,了解写作的目的,紧接着,我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及时做出评价,并针对评价做出修改,这样的流程使学生的作品更加完善。

  2、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小组活动的方式能最大程度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在“交流收获,习作评改”这个环节用的时间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统筹安排时间,让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清楚明了地展现。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3

  设计说明

  《牛郎织女》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本文叙述了牛郎从童年到成人的生活经历和织女在天宫没有自由和快乐的生活,以及他们在老牛的帮助下结成夫妻的故事。表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封建恶势力的反抗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些要求与提高语文能力是融为一体的。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品质,尝试通过想象、表演等方式把故事中的简略部分说具体。同时,启发学生寻找关键情节,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传奇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视频、教学课件、图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搜集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展示图片:夜空中群星闪烁,接着出现宽大的银河,再出现闪烁的牛郎星、织女星。

  2.导入: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会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在这美丽的银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老先生一起走进这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出示作者图片,了解作者: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5.介绍民间故事的特点:民间故事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它们大都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

  设计意图:展示银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阅读故事的欲望。同时,通过资料介绍,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2.检测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强调“筛”是翘舌音,“嫂、梭”是平舌音,“酿”的声母是n,“落”是多音字,在“落在了后边”中读là。

  嫂子勤勤恳恳筛土好歹稀罕监狱酿酒瞌睡无拘无束

  (2)说一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请小老师帮助解答。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勤勤恳恳:勤,勤劳。恳,诚恳。勤劳诚实,为人实在,让人信任。也比喻工作勤劳踏实。

  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一五一十:指计数。形容从头至尾,原原本本,叙述没有一点遗漏。

  眼中钉:比喻极其厌恶痛恨的人。

  无拘无束:不受任何拘束。形容非常自由。

  相依为命:指相互依靠着生活。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说一说本课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牛郎、织女、老牛)

  4.围绕主要人物的言行,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牛郎孤苦伶仃,在老牛的帮助下遇到了织女,组成家庭,过上美满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教学,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抓住主要人物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理清脉络,拟小标题

  1.指名分段读文,试着给文章各部分内容拟出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小标题”是高年级乃至初中学生写作的重要方法,要善加指导。

  2.按照课文内容介绍的顺序,归纳每一部分的小标题:牛郎身世——人牛相伴——老牛说话——幸逢织女——组成家庭。

  3.课文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你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与大家交流吗。

  预设:

  生

  1:老牛突然会说话了,它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

  生

  2:织女虽然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但是还要没日没夜地织早晨和傍晚的云霞。

  生

  3:当织女提议要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时,别的仙女也有这样的想法。

  生

  4:织女愿意和牛郎组成家庭,一块儿过日子。

  4.小结:同学们找到的不可思议的地方,既是民间故事内容上的一个特点,也是民间故事在表达时的一个特点。我们深入文本后,通过具体分析,会对这种“不可思议”有更深刻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拟定小标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脉络。同时,通过交流“不可思议”的情节,感受民间故事的神奇、动人之处。

  四、写字指导,提高能力

  1.出示课后要求会写的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说一说这些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郎、妻、嫂、趟、辈。

  “郎”的左部是“”,不是“良”。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相评议。

  5.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6.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形近字组词。

  (2)把词语补充完整。

  ( )( )不舍、无( )无( )

  ( )开( )笑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练习、评议,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美观。结合课堂练习,巩固对生字、词语的掌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笑嘻嘻眉开眼笑成家立业好歹稀罕微弱妻子晚霞无拘无束相依为命

  2.指名用“相依为命”“无拘无束”分别造一个句子。

  3.回忆上节课拟定的几个小标题,在小标题的提示下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巩固对词语的掌握。回忆小标题,把小标题串连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读文,品析形象

  过渡: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默读课文,想一想牛郎、织女各是怎样的人,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相关句子,圈画关键词语,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一)知牛郎。

  1.感知牛郎的可怜、孤苦伶仃。

  (1)小时候的牛郎是可怜的。

  结合“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可以看出牛郎受了很多苦,吃不好,穿不好,睡不好。

  (2)长大后的牛郎被赶走。

  结合“眼中钉”“发狠”等词语感受哥哥嫂嫂待牛郎很刻薄,他很可怜,与老牛相依为命。

  2.感知牛郎的心地善良。

  (1)学习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挑很好的草地”“让它喝干净的水”“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打扫得干干净净”等关键语句体会牛郎对老

  要从牛郎的所作所为中感悟他的善良。

  牛照看得很周到、精心。

  (2)想象一下,牛郎还有可能怎样精心照看老牛。

  (3)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牛跟牛郎很亲密。引导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抓住“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眉开眼笑”等词句感受老牛和牛郎的关系亲密。

  (5)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牛郎会和老牛说些什么。

  老牛又会有怎样的反应。你能发挥想象,仿照第4自然段的表达形式,具体说一说吗。

  (6)小结:正因为牛郎心地善良,精心照看老牛,老牛才会与牛郎如此亲密,这也从侧面衬托出牛郎的心地善良。

  3.感知牛郎的勤劳。

  抓住第8自然段中“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等关键句来体会牛郎的勤劳。

  (二)知织女。

  适时对学生进行善良、勤劳的思想渗透。

  1.感知织女的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1)课件出示第18自然段的重点句:每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什么东西也没它美丽。

  (2)播放空中彩霞满天的图片,感受织女的心灵手巧。

  2.感知织女的勇敢和对自由的渴望。

  (1)织女生活在天上,她快活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从“织女身子老在机房里,手老在梭子上,劳累不用说,自由也没有了,等于关在监狱里,实在难受”这些语句中体会到织女很辛苦;从“她总想离开天上,到人间去,哪怕是一天半天呢,也可以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体会到织女多么希望能得到自由。

  )

  (2)织女把到人间去看一看的想法告诉了别的仙女,别的仙女也都说早有这种想法。请你想象一下,她们是怎样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的。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演一演。

  (3)请小组同学表演给全班同学看。

  (4)小结:故事中的一些情节写得很简略,我们可以依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挥丰富的想象,把这些情节说得更具体。

  3.想一想,织女留在人间与牛郎在一起意味着什么。(背叛:身份悬殊、天上人间、违犯天规、受严厉的惩罚。

  受苦:放弃天上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与牛郎同甘共苦,历尽艰辛。)

  4.小结:在织女眼中,荣华富贵不重要,受到惩罚也不怕,她向往什么。(自由、爱情)天庭冷漠、不自由,连下到人间也是趁王母娘娘喝醉酒后偷偷下来的。她更向往人间的自由与真情,哪怕吃苦与受罚,她也要大胆追求,多么勇敢。

  (三)知老牛。

  1.过渡:牛郎与织女的结合,还与一个“人物”有关,那就是——老牛。

  2.想一想老牛有怎样的特点。(善解人意、忠心耿耿、知恩图报)

  3.指名读第12自然段老牛说的话,体会没有老牛的指点,牛郎娶不到织女这样好的妻子。老牛在这里,就是红娘、月老、媒人。

  设计意图:深入研读人物形象,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合理的想象,试着把简略的情节说得更具体。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三、复述课文,训练表达

  1.我们可以怎样来复述课文内容呢。

  预设:

  生

  1: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

  生

  2:可以将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

  2.练习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课文的内容。

  3.指名在全班讲一讲故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小结设疑:牛郎织女的故事到这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还经历了哪些坎坷的故事呢。在下一篇课文中我们就会有更多的了解。感兴趣的同学自主去了解相关的内容吧。

  2.布置作业:搜集有关牛郎织女的诗词、习俗、传说等。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去了解、搜集相关的内容,拓宽视野,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影响力。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4

  【设计意图】

  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提炼“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们的对话中的意思,总结本单元课文借物抒情的表达特点,同时梳理出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多种方法。变文本阅读为学习互动,形式活泼。

  板块二

  借助示例,体会对比的作用

  1、读懂示例,初识对比。

  (1)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出示课件: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预设一:这三段话都是先写事物本身的特点: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白鹭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瓜、藤和叶构成了别有风趣的装饰。然后再写与它们相比较的'事物的特点: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挂在枝头;朱鹭、苍鹭体型稍大,且不寻常;石狮子、旗杆不够可爱。

  预设二:这三段话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

  (3)比较发现:去掉这三段话中对比的部分(课件中加横线的部分),指名朗读,说说在表达效果上与原句有什么不同。

  预设:运用对比,使所描写的事物(花生、白鹭、瓜架)的特点更鲜明、更突出。

  (4)回顾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文章,还有哪些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小组内交流。

  2、联系生活,巧用对比。

  (1)仿照上面的句子,运用对比的方法,将下列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出示课件:

  ·文具盒非常实用,不像文具袋,没有坚硬的外壳保护文具,里面的文具很容易折断。

  ·王老师性格温和,与校门口粗声喊叫的保安大叔形成鲜明的对比。

  ·茉莉花香而清雅,恰到好处,桂花的香气过于浓郁而使人发腻,向日葵几乎毫无香气,又叫人觉得美中不足。

  (2)学生练习反馈。

  (3)练习用对比的方法描述生活中某种事物的特点。

  (4)全班交流展示,评议修改。

  出示课件:

  水仙花开了,洁白的花瓣,金黄的花蕊,碧绿而修长的绿叶,蒜瓣似的球茎,一盏清水,一个白瓷盆,在玻璃茶几上绽放它的生命。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菊花的高贵典雅,但它却有着超凡脱俗的圣洁。

  3、小结:将所描写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能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表达情感。希望同学们学会在习作中恰当地使用这种写法。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9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够联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本课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读书的重要性。

  3、积累语言,像作者那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4、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潜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将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潜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我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师问,平日里你都喜欢读什么书?丛书中尼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诗一样的文章,同学们必须等不及了,也想读读这优美的诗篇,请你们打开书,利用手中的字典、结合课后的生字表解决生字新词,将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错误发音,指导个别字的发音。

  三、研读课文,了解资料;

  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热爱书的思想感情。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还应以读为主,为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较为深刻的感受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为学生能够通过自己一遍一遍有效和真情的与文本对话。

  四、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在设计品读课文这一环节中以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感悟,自发抒情,自然续情。

  1、自由阅读课文,解决课前预设的问题:冰心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你是否做到了“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选取几段读给你的同位听听,看看你的同位能否明白作者是怎样读书的?从书中学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状况,及时指导学生用“心”来说话。用心来朗读。再指名朗读。

  3、从课文中找到“总而言之”“同而言之”这两个词语,体会它们的意思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4、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回想文中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五、感情朗读,深化主题;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喜欢读书”的情绪。个人,小组间互读,评议。

  六、谈感受:

  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你就应怎样读书?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认“恳、筛”等9个生字,会写“爹、嫂”等14个生字,会写“嫂子、床铺、照看”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恳、筛”等9个生字,会写“爹、嫂”等14个生字,会写“嫂子、床铺、照看”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闪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动人传说。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板书:牛郎织女)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件3)

  1.画出不认识的字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2.小组内分自然段轮流朗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初步自学(出示课件5)

  小组合作,探究思考:

  1.牛郎和老牛是怎样相处的?

  2.牛郎和织女是怎样认识的?

  3.根据学生的概括,梳理提纲(主要以牛郎为线索):

  板书:身世凄苦——照看老牛——得牛相助——认识织女

  4.选读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

  5.在交流中进一步熟悉故事,为进一步感悟及复述做准备。

  四、复述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熟悉了这篇文章,了解了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出示课件6)

  复述时应注意:首先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时尽量口语化;复述尽量简化描述,只把重要内容突出即可,文章略写部分可以省略或简化。

  生练习复述,师随时点评。

  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的复述做得很好,看来我们掌握了复述的要点。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练习。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

  1.默写生字词。

  2.继续阅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是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道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10)

  1.复习生字词。

  2.再次邀请同学复述课文,复习课文内容。

  二、精读课文,解决问题。(出示课件11)

  1.多么神奇的想象,多么美好的生活!牛郎真幸运,他是多令人羡慕哇!怎么,为什么只有他能有这奇遇呢?

  (把神话色彩去掉,我们会发现,神话故事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现实愿望的反映。换个角度提问,引领学生去发现藏在神话后的人心。)

  2.带着问题阅读,提示学生做批注,以便交流。

  3.交流。老牛和织女为什么如此青睐牛郎?(出示课件12)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有关牛郎的段落,体会对牛郎的动作、语言等的描写,从中感受人物形象。)

  ①牛郎勤劳。第三自然段、第八自然段有集中体现。

  ②牛郎关心他人。到第三自然段中找。

  ③牛郎十分乐观豁达。爹娘都死了、兄嫂不喜欢、吃剩饭、穿破衣裳、睡牛棚。牛郎的态度是哼小曲儿,对牛照顾周到,打柴、种庄稼来安家。

  小结:勤劳、关心他人、乐观,这些优秀品质使牛郎不仅赢得了老牛的倾力相助,还赢得了织女的芳心。

  (板书:心地善良吃苦耐劳)

  4.织女是个怎样的人?(出示课件13)

  师:我们可以先在文中找到关于织女的描写,再进行总结。

  生总结:织女是个善良的、追求自由的人。

  (板书:心灵手巧渴望自由)

  5.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方面,用语录体的形式,写下你的感想。(出示课件14)

  预设: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真诚的'关爱必定能换来真诚的爱!”

  “幸福靠自己创造。”

  “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不怨天不尤人,勤劳才能改变命运。”

  三、拓展活动,自选其一

  1.牛郎织女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请爱好古诗词的你背诵这首词: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善于讲故事的你可搜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田螺姑娘》等,准备参加故事会。

  3.爱好天文的你别忘了观察星空,查阅、搜集有关星空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找一找天河、牵牛星、织女星。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

  3.学习生字、新词。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并体会分号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三)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冀东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介绍时代背景

  1.板书课题后提问。

  哪位同学来解释“冀中”?在预习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经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中部平原。)当你看到“地道战”三个字时,你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我想的很多,主要是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2.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出示投影,请同学在学习生字词的基础上填空,以此巩固和检验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1)按要求填空。

  ①“冀”按部首应查()部,再查()画,按音序应查(),读音是()。

  ②“堡垒”的“垒”按部首应查()部,再查()画,字义是()。

  ③“妨碍”的“妨”按音序应查()部,读音是(),字义是()。

  ④“岔道”的“岔”按部首应查()部,读音是(),字义是()。

  ⑤“毒辣”两个字的读音分别是()和(),词义是()。

  ⑥“迷惑”的“惑”按部首应查()部,再查()画,“惑”的意思是()。

  (2)辨字组词。

  碍()撑()岔()

  得()掌()盆()

  堡()虚()搁()

  保()虑()阁()

  3.解释词语,理解重点词语。

  牢固:坚固、稳定。

  防备:做好准备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毒辣:心肠或手段恶毒残酷。

  吆喝:大声地喊叫。

  扫荡:用武力或其它手段扫清敌人。本课指日本侵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口:本课指地道里小得只容得下一个人爬过去的关口。

  堡垒:在重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纺车:手摇或脚踏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的工具。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不计其数: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牢固:坚固、稳固。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

  警戒: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岔道:分岔的道路。

  转移:改换位置,从一方移到另一方。

  (三)初读课文,概括各段的段意。

  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然后分小组讨论,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并板书。

  第1自然段:介绍当时的情况。

  第2自然段:地道战的产生。

  第3自然段:概括介绍地道战的规模和作用。

  第4自然段:具体介绍地道里的构造。

  第5自然段:介绍地道的出口和通道。

  第6自然段:介绍地道怎样防火、防水、防毒。

  第7自然段:介绍地道里的通讯联络。

  第8自然段:介绍地道战的结果。

  (四)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出示投影: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进攻;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请同学将这四句话作为分段的依据,把八个自然段分成四段,看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划为一段。

  学生回答,教师在自然段的序号上画出分隔符号。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结构就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同学们还记得刚才提出的四个问题吗?这四段都作了回答。

  教师指着投影上的四句话,复述同学们提出的四个问题。

  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

  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找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老师演示表现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二)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交待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呢?

  (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修筑封锁沟、封锁墙,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说得好。日本侵略军修筑封锁沟、封锁墙,就是要使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相互之间不能来往,不能联合起来打击敌人。于是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打击敌人。这就是“地道战”产生的原因。

  (板书:封锁沟封锁墙地道战)

  这一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呢?

  (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护自己;二是能够更好地打击敌人。)

  (板书: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在第3自然段中哪句话、哪个词最能总结“地道战”的情况?

  (第一句话中的“奇迹”一词。)

  “奇迹”是什么意思?

  (“奇迹”是想象不到的`很不平常的事。)

  “地道战”的确是个奇迹。课文又从三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第二段,这一段是以任丘的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样式和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

  (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地道的内部和地道的出口两层。)

  地道的内部构造分为哪几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按顺序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

  (板书:地道内部高、深、大洞、小洞、气孔)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重复地道内部构造的特点,并在同学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地纺线呢。”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冀中人民在这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

  课文是怎样介绍地道出口的呢?地道出口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重要词语。

  (板书:地道出口

  口外:荆棘陷坑

  口内:坚固的洞迷惑洞

  死道:地雷

  活道:口)

  教师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李白诗里的一句话。讲的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夫,古代成年男子的通称。关,关口。莫,不能的意思。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这一段。

  这一段对地道的构造及特点介绍得比较清楚,使我们学习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存自己,又能够打击敌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道战”的确是——

  学生齐答:奇迹。

  (四)学习第三段。

  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同样说明这是“奇迹”。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

  (敌人想方设法破坏,冀中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想出许多妙计来防备。)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破坏防备)

  (用“土”和“沙”灭火;吊板用来挡住毒气;利用枯井暗沟防备水攻。任凭敌人想出什么毒计,冀中人民也有妙计来对抗。另外,因为地道都是通着的,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去。)

  (板书:火攻毒攻水攻土沙吊板枯井暗沟)

  教师用箭头将上下板书连接起来并小结,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这些内容。

  冀中人民还有更先进的方法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因为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发明了“无线电”“有线电”。我可要提醒同学们,这可不是现在的“手机”“呼机”,它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下面这段话大家就会清楚了。

  学生读收,教师板书。

  (板书:无线电——吆喝有线电——拉铃)

  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在书上及电影、电视节目中获得的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第一课时后指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泥巴等材料做一个任丘的地道模型,也可以鼓励学生画一张冀中地道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抗敌妙计,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最后使学生明白这句话是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妙计的总结,同时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五)学习第四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教师提出问题。

  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呢?

  (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尾?

  (总结性的结尾,写清了地道战的结果和作用。)

  请同学把开头段和结尾段连起来朗读,让学生体会前后互应的作用。教师板书。

  (板书:

  为了粉碎“扫荡”——“扫荡”被粉碎了

  简直是个“奇迹”——留下惊人的“奇迹”

  (六)总结板书,进一步理解课文。

  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从而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

  (七)请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作业1、2、3题。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学习分号的用法。

  (二)理解“如果………就………”和“不但……还……”的句式,然后造句。

  (三)练习背诵第4自然段。

  (四)巩固练习。

  二、教学重点

  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学习分号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一)放配乐朗读课文的录音磁带,请同学边听边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

  以“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为例组织同学们讨论分号的用法。

  首先从字面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它们的关系,由此体会分号的作用和用法。

  这句话前后两部分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对地道作用的说明。前半句说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地道起着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作用。后半句话说明地道起到了保障人民正常生活、生产和打击敌人的作用。)

  这两个句子是什么关系呢?

  (它们是并列的关系。)

  并列关系的句子有个特定的标点“;”叫做分号。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还有哪句话是用分号隔开的,想一想它们是不是并列的关系。

  引导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带有分号的句子说一说,体会并列关系。如果学生有兴趣也可以在已学过的课文中找,让学生自己分析,充分理解。

  (二)理解关联词的用法,并造句。

  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都是有一定关系的,而且都有相应的关联词相连。教师可以出示几个句子,让同学们体会、理解以上的说法。投影、小黑板或直接板书均可。

  “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跑。”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句子“如果敌人放毒气,”是已经放了,还是没有放,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这个词告诉我们“毒气”还没有放,这只是一个假设,有这种情况出现,“就把吊板放下来,不让毒气往里透。”后面的内容就是前面发生情况的结果。)

  同学们理解得对。“如果……就……”的句型前后是一种假设关系,句子的前一部分假设一种情况,后一部分是假设的情况实现后的结果。表示假设关系的词语还有:“即使……也……”,“哪怕……也……”。

  教师再举出几个例句或让同学在课文中找出假设关系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然后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如果得了病不及时治疗,就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明天下大雨,运动会就必须延期举行。

  再出示一句话,请同学分析理解。“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这句话前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是什么关系?

  (前面的句子讲了那里的人民坚持了生产,后面的句子是说在生产的基础上又打击了敌人。后面的句子比前面的句子深入了一步。)

  说得好。后面的句子的确比前面的句子更深入,程度上更强一些。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为递进关系的句子。这种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后面的句子比前面的句子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还有:“不但……而且……”,“不光……还……”,“不仅……也……”等。

  教师再举出几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或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同样关系的句子,然后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用“不但……还……”造几个句子。

  张华不但自己学习好,还经常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已不是难点,但是教学时一定要提示同学讲究方法,尤其是背诵。

  第4自然段是以任丘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总体结构,按“地道”、“洞”、“气孔”的顺序,有条理地作了具体的介绍。背诵的时候也应该抓住写作上的特点,分几部分有条理地进行背诵。

  首先教师按照写作的条理帮助同学将第4自然段分成几部分,然后由同学自己标出各部分的特征或主要的词语,以这些词语为点带动全段文字,以便深刻记忆。

  在反复背诵的基础上,集体背诵结束这一课。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漫画”这一文体的特点,学习怎样用卡通形象来表现人物情感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讲解、板书、小组讨论、个别指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人物形象可以有多种创造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表达,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尝试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漫画这一文体的特点,学习用漫画画出人物形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卡通形象来表现人物情感和行为。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教科书、黑板、彩色笔、纸、笔、漫画图片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笔、纸。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老师先让学生看一些漫画图片,让学生通过看图片的方式了解什么是漫画。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漫画的特点吗?让学生在课前学习完毕课文之后回答这个问题。

  2.学习一:(30分钟)

  (1)老师呈现一张漫画图片,询问学生这个卡通形象具有什么情感和行为特征,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出卡通人物的情感和行为特征。

  (2)老师简要地讲述用卡通形象来表现人物情感和行为,比如:蒙面侠、超人等;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用卡通形象来表现人物情感和行为?

  (3)老师要求学生以课文中的“漫画老师”为素材,采用卡通形象的方式完成“漫画老师”的情感和行为的表现。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评阅、评价。

  3.学习二:(30分钟)

  (1)在学生画好人物形象后,老师讲解漫画语言、漫画表情的一些基本知识。

  (2)通过基本功的练习,了解如何画出别具特色的漫画形象,如人物的头和身体部位的比例,及其衣服和姿态等。

  (3)让学生以班级集体的形式,再一次对画出来的.“漫画老师”进行评审和指导。

  4.总结:(5分钟)

  让学生回顾一下这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总结一下学习心得和感受。同时,老师也可以提醒学生,虽然卡通形象可以表现人物情感和行为,但真实人物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表情和姿势,我们也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去表现。

  五、教学拓展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漫画图片,让学生尝试画出自己喜欢的漫画人物,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2.学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漫画人物,并通过课件、PPT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创意和作品,让其他同学欣赏和点评。

  3.学生可以通过拍摄照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让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到艺术作品的课堂讨论当中。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摘录和删减”、“改写和概括”的内涵;

  2.学会缩写故事,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删减,哪些地方需要改写,哪些地方需要概括;

  3.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摘录和删减”、“改写和概括”的内涵;

  难点:学会缩写故事,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删减,哪些地方需要改写,哪些地方需要概括。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故事《草船借箭》

  教学过程

  七、激趣导入

  (出示故事《草船借箭》)同学们,谁能给我们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说了什么呢?(学生看故事,自由发言)对比一下原来的故事内容和你们讲的,有什么不同?(学生自己讲的比原来的内容短)那么故事的情节完整吗?(完整)你们能听清楚来龙去脉吗?(能)像刚刚同学们这种用概括的语言来讲故事的方式,我们就称为缩写。(板书:缩写)但是,口头表述的和我们书面表达的,还是有区别的.。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如何缩写故事。(板书:缩写故事)

  八、启发思路

  1.理解什么是“摘录和删减”(判断哪些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不要改变故事的原意)

  2.理解什么是“改写和概括”(把长句子缩为短句子,把几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或者用自己的话把故事中具体的描写改得更简洁)

  3.结合实例,理解概念

  齐读《猎人海力布》1-4自然段缩写,对照原文,看看保留了什么,删减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改写,哪些句子是概括。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大家都非常尊敬他。(删减: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有一天,海力布打猎时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他急忙救下了小白蛇。(改写)小白蛇告诉海力布,她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感谢海力布的救命之恩,小白蛇要送给海力布许多珍宝。小白蛇还告诉他,龙王嘴里含着一颗宝石,谁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不过动物说的话只能他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他就会变成一块石头。(概括)

  4.在保留原意的情况下,什么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故事的引入部分一般可以删去,故事的主人公、起因、经过、结果必须保留)

  5.习作指导

  以《猎人海力布》5-6自然段为例,进行讲解:

  来到龙宫,老龙王十分感激海力布救了小白蛇,要重重地酬谢他。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己挑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海力布什么珍宝也没拿,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龙王低头想了一会儿,就把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

  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海力布谢过小白蛇,就回家了。

  1.齐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哪些地方可以删减?(“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

  2.哪些地方需要改写?(海力布什么珍宝也没拿,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要怎么改?(海力布什么也没拿,只是要了龙王嘴里的宝石。)

  3.剩下的内容要用什么方式缩写?(概括)

  4.结合上面删减和改写的内容,概括这两个自然段。

  (海力布来到龙宫,龙王想送他珍宝表示感谢,海力布什么也没拿,只是要了龙王嘴里的宝石,龙王稍加思索后就给他了。临走时,小白蛇再三叮嘱海力布不要忘记刚才它说过的话,海力布谢过小白蛇便回家了。)

  5.除了把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之外,还要注意两点:1.不能改变故事的原意;2.改写之后的语言必须通顺。

  九、学生交流并练习概括其他自然段,师巡视指导。

  十、习作点评

  选择其中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点评,最好有优秀作品和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学生对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五、小结

  总而言之,缩写故事就是要注意以下三点:

  要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面貌。也就是说,缩写不允许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甚至连人称也不能变。要保持原文的主要事件,保持原文人物的基本特点。

  第一,要按缩写的要求将原文的篇幅缩短或者去掉部分描写语句,或者把有些次要事件加以概括,或者删去无关紧要的介绍。

  第二,要衔接自然,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

  板书设计

  摘录和删减

  缩写故事保留原意,浑然一体

  改写和概括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的写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少年中国说

  二、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少年中国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三、读文识字。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四、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生总结、汇报: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总结、汇报: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板书:磅礴的气势蓬勃的生命力赞美之情

  3、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4、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5、小组活动

  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总结并汇报

  五、布置作业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的结构。

  2、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下列生字。

  板书:泻潜试胎皇履疆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__________的方法介绍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

  板书:层层深入

  二、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第一句为总起句,起引领全段的作用,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

  板书:总分总领全段

  ②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少年的责任。排比的修辞语气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

  师总结: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告诉我们,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每个少年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少年。

  2、朗读、感受第二自然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①“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②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

  ③“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朗读要求:这是一段韵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这些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意?

  生读课文,并总结、汇报

  师: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这些事物都是动态描写,都充满着生命力。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

  ④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生总结,汇报:

  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三、小结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本文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教学这节课,有以下两点做的不错:

  1、以读带讲。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汇报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不足之处:

  1、课堂密度过大,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如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过多,目的性不强,有的读后的评析不到位,显得为读而读,整堂课只是走马灯似的一味地读,应该让学生明白,读一次把诗歌内容和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说出来,同时再听一听别人的评价,这样理解和实践读,自己和别人理解的相互碰撞,才是学、思结合的好办法。因此,只是书声琅琅的课,亦未必是好课,必须辨证地看待读这一小学语文主要的教学形式,尤其是高年级的读,更要体现它的思辨性,不能为读而读。

  2、教学重难点体现不明显。本文是本单元“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篇课文,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做到了,但是在有感情等技巧方面没有达到。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把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冠”,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猎豹、冠军、俯冲、浩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3、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难点: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出示奔跑中的猎豹的照片,先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它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生纷纷举手回答,师:猎豹奔跑的瞬时速度可达到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学生哗然。)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快多少。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

  (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指名生读。重点指导多音字:冠、喷;整体认读音节:赤、置;“枚”字右边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 ?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2、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3、生讨论交流,指导分段,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人、鸵鸟、猎豹、游隼。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结尾指出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东西是光。

  四、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题目。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文列举了哪些事物的运动速度。

  二、细读文本,研读速度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出猎豹和鸵鸟跑的速度比人快得多。

  重点读出“一点儿赢的希望也没有了”的语气。

  2.师出示问题:找出2—8自然段中所讲的事物,以及它们的速度,用横线在课本里划出来,并进行比较。

  3.四人一小组进行学习、讨论、交流,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4.汇报交流。

  A、师用课件分别出示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的图片,指名生答出速度:人:二十四千米每小时;鸵鸟:七十二千米每小时;猎豹: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游隼:三百二十千米每小时;声音:一千零五十千米每小时;喷气式飞机:声速的数倍;火箭:四万千米每小时;流星体:二十五万千米每小时;光:三十万千米每秒。

  (师指出:为了把各种事物的速度说具体,课文中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

  B、2—8每个自然段中是怎样讲出一种事物比另一种事物快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教师相机指导,错的及时纠正。

  C、把以上几种事物按运动速度的快慢排序,标上数字。(

  1、光;

  2、流星体;

  3、火箭;

  4、喷气式飞机;

  5、声音;

  6、游隼;

  7、猎豹;

  8、鸵鸟;

  9、人)

  5.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师指出读时要把数字重读,读得流利,读得明白。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抓住“难以置信”和“轻易”两个词进行理解,突出光的速度快。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1、师: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作比较。使用列数字的好处是:准确具体,有说服力;使用作比较的好处是:鲜明、突出论点)

  2、这篇科普文章让我们懂得在宇宙中,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写法的句子。

  2、课后找一找相关的科普书籍读一读。

  板书设计: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速度按从快到慢排列:

  光—流星体—火箭—喷气式飞机—声音—游隼—猎豹—鸵鸟—人

  教学反思:

  首先,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各种事物变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直观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体验也更深刻。

  其次,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享有充分地阅读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摄”等4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抵”等9个字和“寸草不生”等9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能梳理课文条理,把握内容要点,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

  3、能找出太阳对人类作用的有关句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对人类的作用。

  4、读指定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运用哪些方法介绍太阳,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教师:“摄”等4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课件。

  学生:每人一套“摄”等4个会认读字字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课件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说明性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一个是阅读的目标,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一个是习作的目标,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是习作学习的单元,要学习的课文都是说明性的课文,学习这些课文,我们不但要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还要运用这些说明方法介绍说明一种事物。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性课文要向我们介绍什么事物,好吗?

  板书课题:16太阳

  2、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通过课题,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什么事物吗?(指名回答。预设: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的事物是太阳)

  4、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向我们介绍的事物是太阳。那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太阳的呢?让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进行有关的实践训练就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

  (一)布置预习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读通顺课文。

  (二)反馈指导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摄”“殖”。

  3、课件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摄氏、粮食、地区、杀菌”,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

  三、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一)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然后用“‖”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概括各部分主要意思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意思: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是个大火球,温度很高。(板书: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追问:概括地说,这一部分讲了太阳的什么?(指名回答。预设:这一部分讲了太阳的一些特点。)(板书:特点)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主要意思: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主要意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追问:这一部分最后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指名回答。预设: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从哪个角度说太阳与我们的关系的?(指名回答。预设:这是从反面的角度说太阳与我们的关系的)

  (二)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1、导语:梳理了课文条理,概括了课文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你能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吗?

  出示任务: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先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这方面介绍:讲了太阳与地球距离远,它体积大和温度高。然后从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方面介绍:先从正面讲与我们关系非常密切,再从反面说与我们关系密切。

  四、认识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一)通过例子认识了解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的条理,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知道了课文是从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和与我们关系密切两个方面介绍太阳的。那么,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呢?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出示任务:(课件出示两组句子)读读这两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两组中的B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说说用上这样的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第一组:

  A、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B、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第二组:

  A、太阳非常非常大。

  B、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第一组:(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方法:

  列数字和举例子。

  好处:

  列数字: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的距离长度;三千五百年,用具体的人走路的时间,和二十几年,用飞机飞行的时间,用这样的数字准确具体写出了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的特点。

  举例子:用人走路和飞机飞行的例子,就把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的特点具体形象地写了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第二组:(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

  好处:通过约一百三十万个的球与一个太阳的数字比较,能让读者很直观地感受到太阳的大。

  (二)通过其他句子进一步认识了解

  1、导语: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认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和作比较,初步知道了用这些说明方法说明介绍的好处。课文中还有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说明介绍的,你能找出来,说说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吗?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找一找用上基本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介绍的语句,做上记号。然后想一想,这些语句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上这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1)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

  好处:用五千多摄氏度这样的数字,以及钢铁碰到变成气体的例子,把太阳温度高这个特点具体清楚并形象地写了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2)写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语句(太多了不一一例出)。

  说明方法:举例子。

  好处:通过具体的事例把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具体形象写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五、小结

  列数字,就是通过列出数字来介绍说明;作比较,就是通过把要介绍说明的事物与另一个大家比较熟知的事物相比进行介绍说明;举例子: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介绍说明。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课件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给课文《太阳》划分了部分,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谁能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课文在介绍说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介绍说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以上问题指名回答并形成板书。预设:见上一课教学过程。)

  二、说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认识和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这节课我们要进行说话的学习训练。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说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给有关句段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注意做到尽量用自己的话说,内容完整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先汇报有关语句,然后才说话。

  有关语句:

  有了太阳,……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追问:这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个句段写了植物、动物,我们吃的、穿的和用的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植物动物吃的穿的用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成为风。

  追问:这两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两个句段写了气候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气候)

  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治疗疾病。

  追问:这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个句段写了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预防治疗)

  说话:指名两三个学生说,用以上三个标准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初试身手”审题明要求

  (一)复习唤醒

  1、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运用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把太阳的特点和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这些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楚明白。谁能说说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了哪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举例说说。

  2、反馈指导。

  预设:

  列数字;例句: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

  作比较;例句: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举例子:例句: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二)审题明要求

  1、导语:在阅读单元导读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单元是学习习作的单元,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运用这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介绍说明一种事物。现在,我们学习了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就要准备尝试运用基本的说明方法学习介绍说明事物了。请翻开课文70页。

  出示任务:阅读“初试身手”的两个题目,想一想,题目分别要求我们写什么?有些什么具体要求?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1)题目1:

  尝试写的内容:写身边的一个事物;具体要求:试着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

  追问:要初试身手写好身边的一个事物,在写之前要做什么呢?(指名回答。预设:要通过观察,了解这个事物的特征。)

  (2)小结:对了,要介绍说明清楚一个事物,首先就要通过观察,从一些方面了解这个事物的特征,这样才有材料写。

  (3)题目2:

  尝试写的内容:把课文《白鹭》的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具体要求:要查找资料来改写,然后体会两种写法的不同。

  追问:要根据什么来查找白鹭的资料呢?(指名回答。预设:要根据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的内容来查找白鹭的资料。)

  (4)小结:要改写好,关键是要根据第2—5自然段的内容,来查找白鹭相关的资料。无论是第1题的观察,还是第2题的查找资料,都要适当做好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四、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课件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五、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课件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殖(繁殖) 植(植物) 粮(粮食) 娘(大娘) 菌(杀菌) 茵(绿茵茵)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再写两个。

  六、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具体见教学过程)

  七、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作业设计:

  1、把自己说的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话写下来。

  2、观察身边的一个事物和查找白鹭的有关资料,准备初试身手。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结合具体示例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小故事?

  2.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廉颇和蔺相如的。

  (板书:语言行动)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

  (一)研究“完璧归赵”

  品读语言1: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有几处,先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品读语言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品读语言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引导: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二)研究“渑池之会”

  品读语言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引导:你发现特点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但他凭什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秦国的妥协,赵国的国威。

  (三)研究“负荆请罪”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品读语言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地说——引读蔺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品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感受廉颇的'性格特点。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

  (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

  廉颇:对比。

  (3)有比较才有鉴别!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板书:体现个性)

  (4)说来说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写话:想象一下,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

  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啊,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14

  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上有喊救命的声音。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他头上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海力布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我回去,我爸爸一定会好好酬谢您。我爸爸的宝库里有许多珍宝,您要什么都可以。如果您都不喜欢,可以要我爸爸含在嘴里的那颗宝石。只要嘴里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海力布想,珍宝我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一个猎人来说,实在是太好了。他问小白蛇:“真有这样一-颗宝石吗?”小白蛇说:“真的。但是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海力布点点头,跟着小白蛇到了龙宫。老龙王对海力布十分感激,要重谢他。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已挑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海力布什么珍宝也不要,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龙王低头想了一-会儿,就把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

  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无论动物说了什么话,都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就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海力布谢过小白蛇,就回家了。

  海力布有了这颗宝石,打猎方便极了。他把宝石含在嘴里,能听懂飞禽走兽的语言,能知道哪座山上有哪些动物。从此以后,他每次打猎回来,分给大家的`猎物更多了。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他正在深山里打猎,忽然听见一群鸟在议论着什么。仔细一听,那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

  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大家听了感到很奇怪,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呢?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他。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有个老人对海力布说:“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说谎话。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哇。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就是倾盆大雨。半夜里,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

  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栈、冤”等生字,会写“蚕、屑”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文中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等进行描写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3、情感与价值

  (1)感受父子情深: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谢。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目。

  【教学准备】

  学生:1、搜集关于父爱的文章,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2、搜集作者吴冠中的资料。

  3、搜集关于母爱、父爱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孟郊的《游子吟》,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古诗。千百年来,歌颂母亲的作品层出不穷,而讴歌父亲的作品却少之又少。难

  道父亲就不爱自己的子女吗?当然不是,只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更深沉、含蓄。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飘入他的梦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著名散文《父爱之舟》。(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吴冠中,中国当代画家,1919年8月29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农民家庭。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

  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吴冠中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课件出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点勾画生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自主、互助扫清本文

  的文字障碍。

  2、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把下面的词语读两遍。

  蚕茧 报考 糖果 凉席 庙会 纸屑 启迪 钉鞋

  暑假 枕边 煮饭 毕业 恍恍惚惚 密密层层 千变万化

  3、再读课文,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围绕父亲送“我”上学、带“我”投考学校这一重点,记录了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提到了小时家境的困难,父亲挣钱的艰辛、节省的程度,写父亲领“我”吃豆腐脑,为“我”做万花筒,写父亲背“我”上学,用船送“我”考学,替“我”铺床,父亲为“我”缝补棉被等,表现出了父爱之伟大与深沉。

  4、默读课文,画出深受感动的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5、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都写到了父亲和“我”之间的哪些事。

  父亲卖了蚕茧给“我”买枇杷吃;

  父亲带“我”去报考学校和上学;

  父亲带“我”赶庙会;

  父亲给“我”做万花筒;

  父亲背“我”上学;

  父亲为“我”缝补棉被。

  6、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事情的?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课

  同学们,父爱是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是一部永远拍不完的电影,它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欣赏,去品 味,去敬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父爱之舟》,一起来感受一下父爱的伟大。

  二、品读语言,体悟情感

  1、自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 课件出示句子:

  (1)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这是常见的刻骨铭心的情节;表现父亲对“我”的爱的情节。父母深夜为蚕宝宝添桑叶,是“我”童年难忘的记忆,这一情景既交代了家庭生活背景,写出父母的辛劳,也由此引出父亲对“我”的疼爱。

  (2)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文中写父亲借姑爹的小渔船,带“我”在船上吃住,来体现“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而当父亲看到“我”被臭虫叮咬时,心疼极了,所以对“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动了心。再次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我”出身贫寒,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因此住旅店时不愿父亲花钱换好房间。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更为突出地跃然纸上。

  (3)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

  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因为这个万花筒曾给童年的“我”带来莫大的幸福,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4)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我”哭了是因为:①家里能卖得都卖了,钱很紧,为了让自己上学,家里的经济状况更难了,理解这是父母的血汗钱。②“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③家里的状况,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也是第一次离开了父母寄宿。

  (5)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但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父亲的背影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显出了父爱之深挚,以及“父爱之舟”在“我”心头留下的难忘的影子。

  (6)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姑爹的渔船,既是送“我”上学的'工具,也是父亲的爱,两者已经融为一体。就是这一只小船,送“我”走到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关口,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深切期望和浓重的爱。 小组内进行朗读比赛,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看看谁读得最好。

  小组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读,老师可以适时范读、指导。

  三、升华主题,理解中心

  再次通读全文,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1、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

  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往事潜入梦中,说明往事难忘,更深刻地表现出父爱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难以磨灭。

  2、文中四次写到了姑爹的小渔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四次写到姑爹的小船,以此贯串全文,把种种往事连为一体,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船来船往,“我”的感受也在变化,主题在叙述中得到了层层深化。最后一次提到小船时,作者明确地写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至此点明题目,文章的主旨也得以揭示。

  3、文章为什么要以“父爱之舟”为题? (1)“父爱之舟”把父爱与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

  (2)“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化抽象为具体。

  (3)“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 (4)“父爱之舟”情感内涵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4、“……醒来,枕边一片湿。”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照应文章开头的“我刚刚梦醒”,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

  四、回顾全文,体会并学习写法

  1、通过学习课文,大家想想本文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来表达情感的呢?

  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从选材方面看,文章所选取的都是些平凡小事,却小中见大,表现出了父爱之伟大与深沉。作者以时间为序,围绕父亲送“我”上学、带“我”报考学校这一重点,记录了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提到了小时家境的困难,父亲挣钱的艰辛、节省的程度,写父亲为“我”做万花筒,写父亲背“我”上学、用船送“我”考学、替“我”铺床、为“我”缝棉被等等,这些事情依旧萦绕在“我”的梦中,可见这饱含着父爱的点点滴滴是多么令人难忘!事情愈小,表现的父爱愈深。想一想,在最细微处都替儿子着想的父亲,是多么伟大的父亲,他的爱又是何等深沉啊!

  五、总结拓展

  1、总结本文。

  《父爱之舟》一文围绕“父爱”这一中心,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谢。“父爱之舟”,既是指姑爹的渔船,也是指父亲的爱,两者已经融为一体。就是这一只小船,送“我”走到人生的一个又一个

  关口,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深切期望和浓重的爱。平凡的语言,平凡的小事,却因父爱的伟大,使文章充满了魅力。掩卷沉思,我们是否能悟出父亲对自己的爱就隐藏在自己平时一点都不注意的小事中呢?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父母为你做的哪些事让你深受感动。和同学们交流。

  六、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写一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父爱之舟

  卖了蚕茧给“我”买枇杷吃

  带“我”去报考学校和上学 带“我”赶庙会父亲父亲爱儿子

  给“我”做万花筒

  背“我”上学

  {为“我”缝补棉被}

  儿子怀念、感谢父亲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注重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紧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讨论交流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例如,找出文中最感动你的句子,并说说感动的原因。哪些词语感动了你?指导学生朗读和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

  “讨论交流”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整堂课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多个“讨论要点”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全面地理解课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的能力。

  3、重视生字词的教学。

  生字词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第一课时生字词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再让学生范读生字,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以及针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容易写错的部件,进行具体的订正和指导。

  4、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体会。

  在第二课时的最后两个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说一说在读背中感受到的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和父爱,再让学生说说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为我们做些什么事,最后要求学生动手写写,并与同学交流。把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父母伟大而无私的爱。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违背了语文教学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以“讨论要点”贯串全文,整节课在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地方或某一部分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只是为讨论而讨论,没有给予学生去亲自进行朗读体验的机会和时间,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应该在学生明白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后,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并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让学生在具体的朗读体验中,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相关文章: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5-23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太阳》语文教案03-04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06-14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语文教案01-16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优秀09-12

(集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06-13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例[15篇]06-14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语文教案04-07

一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