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7 13:39:2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汇总8篇]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把握托德、老板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介绍《百万英镑》的故事梗概。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出示课题“金钱的魔力”。

  2、自由读课文,思考:从课文的描写中看,金钱到底有怎样的魔力?

  3、课堂交流。

  学生可能有各种回答,都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应该尽量承认他们的有限合理性,但是一定要围绕课文,从课文中得出结论。比如:金钱可以让一个人的笑容凝固;金钱可以一下子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金钱可以让一个流浪汉受人尊重……

  同时,还要让学会生朗读相应的课文,以检测学生认识生字,读通课文的情况。

  二、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默读课文,思考:

  (1)读了课文,你对托德和老板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比如:讨厌、喜欢、厌恶等。

  (2)你的这种感受来自于什么地方?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说说理由或有感情地朗读。

  [“多元解读”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2、小组讨论,形成组内意见,推选人员代表小组发言。

  3、课堂交流,谈谈感受。

  一般情况下,学生一致的感受是讨厌或厌恶,但也不能排除有些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但要让学生把话说完,注意学生分析的理由是否言之有理,同时也要注意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理由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1)托德:从刻薄的嘴脸到一脸的窘况,主要集中在托德笑容的变化。

  (2)老伴:从耻高气昂到过分殷勤,主要集中在他说的一场段话中。

  4、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厌恶或讨厌他们呢?托德和老板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

  三、研读重点,体会语言

  1、读读课文中有关段落,想一想:在这篇课文中,你觉得托德和老板这两个人,哪一个描写得更加传神?

  2、交流各自的观点,展开讨论。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要随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描写的传神之处。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感情有朗读以下内容。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节选)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

  三、朗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课文1—3段列举了我同古代诗歌中的什么现象?

  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课文4、5、6段)

  3、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布置作业:练习:

  第2课时 (总第76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 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 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 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 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 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

  2、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二、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三、赏“柳”诗 品柳之意象

  诗一: 咏柳 诗二: 垂柳

  贺知章 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 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 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 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 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 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 青楼扑酒旗。

  附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第3课时 (总第77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 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①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 西陆:指秋天。③ 南冠:指囚徒。 ④ 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 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三、赏“梅”诗 品梅之意象

  诗一: 早梅 诗二: 山园小梅

  齐己 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三、布置

  作业:课外朗读唐宋诗词,体会诗中的意象。

  课后

语文教案 篇3

  【《秋天》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二、养成教育训练点:抓住文中抒情这条线索,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感悟秋意之美。

  三、教学重点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二、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秋天

  2、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词语?

  (秋高气爽秋风红叶秋水长天秋风萧瑟秋虫啾鸣秋实累累秋桂飘香霜叶知秋秋雨绵绵秋风习习枫林尽染落叶萧萧秋山如洗一叶知秋春华秋实秋菊傲霜秋风落叶)

  3、教师适当讲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

  5、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的。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圈画(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2.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为诗歌标出小节。(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②你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注意:老师不是叫你当词典的传声筒,老师要看你是否真懂了。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

  4、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完成。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5、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6、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次板书:稻穗 向日葵 野菊花 苹果 葡萄 玉米 高粱……

  第二次板书:(金黄的)稻穗 (成熟的)向日葵 (五彩缤纷的)野菊花 (涨红了脸的)苹果(紫色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 (红着脸的)高粱……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老师现在有一种冲动——我也想当诗人,写一些儿童诗奉献给你们。不信,你们听:(老师根据板书,说——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能看到金黄的稻穗……)你们觉得怎样?

  2、引导学生和课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抓住其中一种景物做对比)

  3、教师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优美生动,很有情趣,也饱含深情。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否则一个个文字也就失去了生命。

  4、学习第一小节:

  ①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②我刚刚说过,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③引导学生交流

  ④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

  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5、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明天我们课上交流。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细细地读,慢慢地品,选择一到两处地方,品出些味道,然后做些记录。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3、能背诵课文。

  二、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积淀情感

  1、昨天我们学习了《秋天》,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美丽景色和丰收景象。我们也知道了语言其实是有生命的。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这位儿童作家写给我们读的诗歌,看看他的语言到底是不是有鲜活的生命,在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和活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我相信同学们昨天在自学时也肯定有很多想法。

  4、那么我们也首先用声音来告诉我你们的理解——集体朗读全文。

  (二)、品词析句感受秋景之美

  1、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那儿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来到________________,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啊,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飘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机发现学生讲述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加以点评。

  3、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也可以当诗人,因为你们也有让语言充满生命与活力的本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用你诗人一样的眼光,来欣赏这首诗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段落。然后将自己欣赏所得和大家做一次交流。今天我们就评出几个“鉴赏专家”。

  4、学生默读诗歌,做发言准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5、引导学生交流

  ★“打滚”、“奔跑”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秋风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

  ★“抓一把……香气……轻轻涂掉”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体会到夏秋之交空气的清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把原本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这就是动词的作用。这些句子也让我们产生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似乎这些植物也有了性格。这就是拟人的作用。我们读着读着,很容易在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情感——秋天,我爱死你了。

  6、学生选择其中任意一段练习感情朗读。

  7、指名学生分小节(第二、三、四、五小节)朗读。

  (四)深入理解课文意蕴

  1、面对着这样美丽的秋景,诗人的内心又涌出怎样的想法呢?我们来看诗歌的第六小节。

  2、指名朗读。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①“柔韧的梳子”、“井井有条”——许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

  ②“发亮的汗珠”、“闪耀”——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动,洒下勤劳的汗水,然而内心却是喜悦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这句话也暗含着: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4、教师小结:你们看,诗人就是诗人,他们的诗句中往往是“话中有话”。所以我们又是在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学会读“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5、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你认为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又蕴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呢?

  (“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喜爱秋天的丰收景象,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枯黄的树叶来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通过“珍藏”、“黄叶”来表达了世人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6、练习读好最后一个小节。

  7、练习感情朗读全文,尝试背诵部分内容。(配乐《秋日的私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选择诗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总结】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这首诗写得很美好很纯净,像世外桃源;诗不长,仅三节。虽很精粹,却容量大,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鉴于此,我便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及体会诗歌优美意境,品味文中优美词句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时数为一课时。在这堂课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习投入,讨论认真,探究深入,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并且自主,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几次小高潮。我认为这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处:

  1、注意导语的连接作用,直击教学重点:

  我用一个小练习入课:请同学们为一句不完整的诗歌补充词语。“自在飞花轻似 ,无边丝雨细如 。”目的是通过推敲比较,让学生领略品味诗歌语言之趣、之美。

  这个小练习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大家细细揣度,都大胆说出自己的妙想。这样,导语在课堂上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把我将针对这首教学的重点“细品语言”和学生的实际感受连接起来。对于学生而言,目标明确,而且过渡自然。

  2、由表及里,推敲语言:

  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分辨形状相近的6组偏旁并熟记所组成的字:熟练地运用音序、数笔画三种查字法查字;能把不完整的成语补充完整。

  2.能改正句子中不恰当的用词,注意遣词的准确性;能仿照例句,‘运用“只有……才……”“由于”和“既……也……”造句。

  3.初步懂得三条惜时格言的意思并能背诵。

  4.知道短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并能给其中韵经过部分列出简要提纲。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1题:

  比一比,写出有下列偏旁的字。

  ①指名学生说说每组部首的名称。(请差生说说,便于掌握情况。)

  ②辨析每组上下偏旁在形体上的细微差别。

  ③指名学生限定(90秒)时间在幻灯片上写出每组偏旁相近的字各5个,并进行核对订正。(除了“冖”“廴”“见”部首以外)。

  第2题:

  按要求查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复习的三种方法。

  ②指名读懂题目,明确要求。

  ③让学生独立再根据词的意思进行选择义项。

  ④核对、订正。

  第3题: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订正。

  第4题:

  划出下面句中用得不恰当的词语,并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①让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尝试修改不恰当的词语

  ②比较、讨论,让学生讲清楚原来用的'词,为什么不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5题:

  读句子,注意带点词的用法,并用这些词造句。

  ①读句子理解这3个关联词语在句中表示什么关系。

  a“只有……才”……”(条件句) (向莲花瓣走去是保护人民和部队主力的唯一条件)

  b“由于”(课文中是前果后因句)表示原因或理由。

  c“既……也……”(并列句)

  ②进行口头造句、评议、订正。

  ③书面完成作业。

  第6题:

  读读背背下面的格言。

  ①“格言”含有劝戒意义的话。

  ②读3句格言。(指出这三条格言都是劝戒人们珍惜大好光阴,不要虚度年华。)

  ③体会每一句格言的意思、谈体会。(举些实例来说明。)

  ④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熟读,指导并诵。

  第7题:

  读短文,做练习。

  ①复习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项目和它的方法。

  ②独立(认真)地阅读短文,理解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二读短文按什么顺序安排了哪些材料?重点写什么?

  ④把事情的经过部分按“先……接着……然后……最后”,列一个简要提纲。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折有横折、竖折的写法。

  2.比较两种折的形态特点及用笔方法的不同的写法。

  3.学习书写这两种折的几个字。

  教学重点:

  1.比较两种折的形态特点及用笔方法的不同的写法。

  2.学习书写这两种折的'几个字,注意运笔方法及间架结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横折、竖折的写法

  横折的写法

  下笔从左到右写横,到折处稍顿笔再折笔向下写竖。注意横要平,竖要直,折要一笔写成,中间不可间断。折处不能写成“尖角”,也不能顿笔过大,形成“两个角”。

  竖折的写法

  下笔写竖(有长、短之分),顿笔后向右写横,收笔较重。注意竖要直,横要平,一笔写成。

  二、书写汉字

  1、出示汉字:

  田、目、山、画、回、出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书写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什么?

  田:里面是先横后竖,最后封口,注意横折需顿笔。

  目:横短竖长,里面的横靠左边写。

  山:第一笔是竖,稍微长点。

  出:第一笔是竖。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4、描一描,写一写

  5、比一比,改一改

  四、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

语文教案 篇6

  一.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2、 体会文章选材的丰富性和结构的条理性。

  3、 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热爱自然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同上。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出示课件。

  2. 引语。刚才的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动物的世界,这些可爱的动物让我们情不自禁的产生了喜爱之情,可是,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动物日渐稀少,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动物几乎已经无影无踪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今天,让我们从中国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的随笔《都市精灵》中寻求答案。

  3.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其内容,自学字词。

  刚才,我在板书的'时候,或许有的同学头脑中会产生一个问题,“都市精灵”,“精灵”是什么?想知道答案吗?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把这篇课文认真地默读一遍,同时,用圈点法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相互讨论,自行解决,等会,我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成绩。

  1、出示要求:

  (1)圈画出文中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体会标题中“精灵”的含义。

  2、出示检测题。(提名回答,师总结)

  (三) 讨论下列问题,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检测的结果来看,大家确实很聪明,相信大家刚才的疑问“精灵是什么?”已经有了答案,谁来告诉我?

  让我们再来看文章的标题,“都市精灵”,“都市”二字告诉我们这里所谈的精灵非深山老林中的精灵,而是指大城市中的精灵,那么,文中写了哪些都市呢?展现了哪些可爱的精灵呢?逐一讨论问题:

  1、 文中写了哪几个都市?展现了哪些可爱的精灵?(师点出其间的对比关系)

  2、 为什么其它城市的动物很多,而北京的动物在减少呢?

  3、 这些精灵的存在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

  4、 知道了这些,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

  (四) 情境写作。

  1、 出示课件,提出要求。

  2、 学生欣赏,然后写作。

  3、 学生作品欣赏。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理念】

  凭借文本,科学地展开训练,做到设计有目标,落实有途径,切实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超越文本,开发资源,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创设语文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增强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教学还应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特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激发主体参与和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把《课程计划标准》中的理念适应孩子的学习方式,生动、活泼地表现在教学各环节中。

  【教学特色】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给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读准儿话音(“鱼儿”)和读好轻声(“种子”、“我们”、“的”)。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的含义,让学生懂得祖国是我们的家。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演示:房顶下一户人家养了一两只小猪的图片,点击房顶演变成宝盖头,点击小猪演变成。合在一起变成“家”字。

  2、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家,能告诉老师,你们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感到怎样?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生活在爸爸妈妈的身边是多么的温暖,多么的幸福,感受到“家”的温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自觉地引入到课题中去,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

  2、师:家是爱的港湾,是最温暖的地方。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儿歌——《家》,(板书课题:5家,在板书的过程中学习新笔画“弯钩”)

  3、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出示多媒体(动画课件)老师配乐范背课文

  【“以情传声,以声带情”,运用声音的艺术,将学生带入文中的意境,进入艺术的天地,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使学生既了解了课文大意又悟得了朗读的技巧。】

  2、学生自读,老师提出要求:

  ⑴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注意词儿连读。

  3、检查学生生字字音掌握情况、检查学生词儿是否连读。

  4、再读课文,老师提高要求:

  (1)把这首儿歌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这首儿歌有几句话?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去品味,感悟语言的意蕴。】

  三、精读感悟,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后提问:这首儿歌有几句话?

  1、学习第一句。

  (1)电脑屏幕出示:“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①自由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为学生创设质疑活动,捕捉疑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过渡: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它们都有自己的家,那么它们各自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得怎样呢?

  ①多媒体配乐动画演示,学生边看边想。

  ②看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朗读,更要重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让他们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亲身地去感受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各自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自由、快乐的情景。】

  (3)过渡:是呀,你看它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呀!假如你现在就是快乐的白云、小鸟、鱼儿或者种子,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吗?

  ①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②交流、总结方法:读——评——读——评——读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词句,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

  2、学习运用对比和拟人化的描写方法。

  3、体会作者对野生马的赞美和对家养马的同情。

  重点:

  理解作者对待两种不同状态的马的态度。

  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能力。

  教学思路:布丰的这散文简直可以说精美得空前绝后。因为对于马,我认为,不可能有第二个人比布丰写得更好。(梁晓声语)这写马的文章,无论是语言还是写法无不体现出这文章的精美。所以,围绕着这文章的美,作了这样的思路安排:

  朗读——整体把握; 跳读——把握情感; 品读——欣赏美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具体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马的图片。

  2、说说有关马的成语或诗句。

  今天我们走近布丰笔下的马。板书 —— 马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积累字词。

  3、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三、跳读课文,把握情感

  1、作者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可以说是各有特色。那么,你欣赏哪一种?并说说理由。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欣赏或我喜欢 (家马/野马)因为

  示例:我欣赏野马,因为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到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到自豪;不屑于受人照顾。

  同学自由发言。

  2、,两种马都有优点。家马具有勇毅善良的品质,野马具有美质、美貌和美德的特性。

  除了赞美,老师却读出另一种感觉来,大家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大家说说看。(悲哀、同情等)

  为什么作者更倾向于赞美野马,同情被奴役的家马呢?

  追求自由,崇尚自然……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一种情感呢?

  这和布丰的人文情怀是分不开的。

  3、介绍布丰。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他的主要著作《自然史》头三册出版以后,由于它用进化论和唯物主义解释了世界的起源,清除了宗教迷信和无知妄说。被巴黎大学神学院斥责为“离经叛道”,险遭“宗教制裁”。

  布丰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的继承者,宣扬者。在他所描绘的世界图景里,上帝不是主人,主人是人;一切不决定于上帝,而是决定于人的双手。他在《自然史》中对动物的描绘,不是用完全客观的`态度去介绍这些动物,而是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布丰赞美马,不仅赞美其自然美、灵性美,还要赞美其“人格美”。布丰将人类的美德赋予笔下的马,然而绝不给它们加上人类的陋习和恶念。所以布丰同情驯马的品格,然而却赞美野马的。布丰通过人性化的眼光,将动物拟人化,反映了他的社会政治观点,表现了他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满,对人文自由的渴望。

  4、: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话“不自由,毋宁死”,是对自由权利的捍卫。

  5、插入美文

  如果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我知道是野马就难免会被狮子捕食了。

  在我享受了野马那一种自由之后,我认野马不幸落入狮口的那一种命。

  ……

  做不成野马,做战马也行。

  不能如野马般自由地生,何妨像战马似的豪迈地死。

  ——梁晓声《如果我为马》

  四、品读课文,体味美文

  1、这是一介绍马的小品文,也是一片文质兼美的散文。你感受到文章的美了吗?请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理由。

  示例:

  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因不受羁勒而感到自豪,它们避免和人打照面;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它们能够自己寻找适当的食料;它们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蹦跳,采食着四季皆春的气候不断的新鲜产品;它们……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了自然状态下的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等等。

  2、学生交流讨论

  3、自由发言

  4、: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发现好的文章往往是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同时我也发现同学们都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和发现美的心灵。祝愿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寻求到对美的发现。

  五、作业

  1、积累有关马的成语、俗语以及诗句。

  2、收集有关名马的故事。比如“千里马”、“的卢马”的故事等,和同学课外交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咏柳》教案11-09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养花》 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