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9 08:05:3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 会认“偶、鬓、衰”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复习: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一块富有魅力的瑰宝。同学们,瞧瞧看,这首著名的《咏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请大家手书空,和我一起来写诗题。正音。

  3、这首诗就是诗人80多岁回到家乡后偶然写下来的,齐读课题。

  4、到底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读。

  二、 初读古诗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

  3、 检查词语:鬓毛衰 乡音 相见 相识

  4、 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古诗一定能读得更流利,自己试一试。

  5、 节奏读

  (1)标出节奏,指名读。

  (2)齐读

  (3)教师示范,讲方法: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 品读第一句

  过渡:让我们先看看第一行。

  1、 点生读

  2、 师问:少小是什么意思?读。

  3、 在这行诗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它相反,谁找到了?你来读。

  4、 介绍背景:贺知章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80多岁才回到故乡,此时他会是什么心情?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还有谁来读?

  5、 为什么贺知章要时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乡?是的啊,由于种种原因,思念家乡的贺知章却不能回家,他的内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师范读。

  6、 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读。

  7、 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样貌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什么没有改变?(乡音)请你读第二行,点评。教师点评:由于深深地眷念这爱自己的家乡,他无法忘记那一口家乡话。齐读。

  8、 从离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乡。齐读第一句。

  四、 品读第二句

  1、过渡:年近老迈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走在这乡间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图,他碰见了谁?(小孩)自由读第二句,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

  2、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位老爷爷,自然是不认识的。面对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会怎么问?

  3、感情指导读“笑问”“何处来”

  4、教师引读:天真的孩子笑着问诗人的一句话,却让诗人感慨万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这一个客字让他多么的无奈呀!教师读。点生读。 他分明是回家,却被当成了来做客的外乡人,他多么的难过呀!点生读。

  5、 齐读:诗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着家乡,却被大家当成了客人,他内心真不是滋味。

  (齐读)

  五、 背诵

  1、 自由练习背诵。

  2、 配乐背诵。

  六、 拓展:《回乡偶书》(二)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 老大回 又

  乡音未改 鬓毛衰 悲

  相见 不相识 又

  客 何处来 喜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要论点,正确理解从师学习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论述思路。

  3.了解正反对比在文中的运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文章的结构。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其论证说理的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和当时流行骈文相对立,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及秦汉文体的散文)运动(是一场在复古的旗号下进行的既继续传统又有所革新、有所创造的文学运动,这场运动的领导者提出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写作背景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隋唐以来,由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家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师道观念也淡化,人们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狂名。”韩愈倡言师道,勇为人师。《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

  (三)识体:

  许多文言文从标题中的某一个词就可以判断文章的体裁,如《小石潭记》中的“记”、《出师表》中的“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传”、《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本文的“说”。“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议论文体。“师说”——即“说师”,动宾倒置的现象多见于书籍、文章标题,如《实践论》、《黄生借书说》。解释为“说说(议论)有关老师的问题”。

  (四)分段朗读,解释重点词句

  (五)逐层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

  1.分析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

  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以什么人为师。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纵比

  其子择师与其身耻学于师比——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比——横比

  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通过三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错误言行,从反面论证了“学必有师”。这是对当时盛行的门第观念的有力批判、公开挑战。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正反论证,突出中心意思

  这篇说理文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正面肯定从师的好处,从反面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反复论证,以突出中心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作者在第一段里,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论点,并加以论证。第二段里又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一论点,并分三层,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批判当时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尚,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段里又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一论点,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和言论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简短地赞扬了李蟠不拘于时的作法,以表明自己重视从师的态度。文笔简洁流利,结构严谨,把从师的道理和师的作用在于传道受业解惑等方面,论述得很精当透彻,富有启发性,令人信服。

  本文里有些精炼的含意深刻的语句,常被后人运用。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等。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 个生字,识记3 个生字,认识2 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美观的书写本课生字。

  2、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题目是《水乡歌》。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课文,听课文录音)

  2、师:水乡歌在唱什么呢?(唱水乡的水、船、歌)

  师:(教师板书: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水乡,好吗?

  (课件出示水乡风光片)

  师:看过水乡的风光,你想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师:是啊,水乡到处是水,渠里有水,河里有水,池塘里也是水。因此,歌中唱道:“水乡什么多”(师请三至五位学生来读本小节,在读中纠正读音)

  师:水乡水多,为了出行的方便就会用到一种工具,是什么呢?(学生说,教师板书:船)因此,水乡的船也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课件出示水乡的船)

  师:勤劳的人们为了把水乡装点得更美,他们设计了形态各异的船。瞧,有的敞开着,形如弯月;有的盖上了篷,叫做乌篷船;有的还插上了白帆。因此,歌中唱道:“水乡什么多?”(师请三至五位学生来读本小节,在读中纠正读音)

  师:同学们,水乡水多,船多,你们猜猜看,水乡的人民会怎么利用水和船呢?(利用水养鱼……)

  师:是啊,能干的'水乡人民利用水乡的水,水乡的船,让自己过上了好日子。瞧,他们在水里养了大量的鱼和虾,还有珍珠……他们把这些东西用船运到了全国各地。因此,每当他们外出归来,都会唱起水乡人特有的歌,来赞美水乡的好生活。听:“水乡什么多?”(师请三至五位学会来读本小节,在读中纠正读音。)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

  (1)这些词语你能否读正确。词语的意思能读懂吗?

  渠 处处 荡清波

  驳 片片 飘满河

  箩 装满 新生活

  (2)哪个词语意思不懂?(借助图片来理解“渠”、“驳”、“箩”)

  好,把这些词语再带到课文中,同桌互相读读,你读一节,我读一节,看看谁能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二、多种读法,读熟课文

  师问生答。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现在我们来做歌游戏好不好?这个游戏的题目叫:我问你答。

  师:同学们,水乡什么多?(水多)

  师:怎么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

  (后面两歌小节的训练方法如上)

  1、生问,生答。(形式、内容同师问生答)

  2、表演读。(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创造形式,加上动作来读一读)

  3、师:同学们真能干,玩着、读着,就把课文给学会了,哪位同学能把全文连起来读给大家听听呢?(生独立朗读全文,师点评)

  学生齐读水乡歌。

  三、指导写字,课堂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1、出示本课生字,重点指导。

  左右结构:船、飘、咱、新。认识“风字旁”。其中“船、飘、新”三个字左右同宽。“咱”左窄右宽,“口字旁”偏上。

  教师范写,学生在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船 飘 新 咱

  2、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1、3、4题。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秋橘越冬保鲜的新技术和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2、领会本文用比拟、列数字及引用古人诗句等方法对说明事物特点所引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科学小品文特点。

  2、 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技巧对说明事物特点的作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桔子红了”这部电视剧我相信有很多同学应该看过吧?给你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非常倾心于导演李少红精心布置的容家橘园?真想有机会能去那里看一下!今天其实有一位作家就给我们提供了那么一次机会,让我们来共同领略这美丽的景色。

  二、精读课文:

  首先,请同学找一下描写柑橘的语段。(1,2小节)朗读。

  问:这两个小节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这部分作者用鲜明的文学笔法,描绘秋、春两季的美丽景色:秋景,春景,柑橘)。为什么要描绘两个不同季节中相同对象——柑橘的景象呢?

  明确:通过异中有同——不同季节、同有柑橘的对照比较,激出疑问,引起人们对秋橘何以能高悬于春树枝头的好奇,为下文的展开做了铺垫。

  问:第一节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引用说明)引用李白诗句,描绘了怎样一副景色?(用文中的话说)

  明确:描绘一副“撩人心醉”的江南秋色图,其中突出了秋橘对景色的渲染作用。这不仅在一开始就为读者设置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且也为引起另一副更为撩人的江南春色图做了铺垫。

  我们都看过了作者如何描绘春景的(只见绿油油的橘林中……一般)那么柑橘实为秋收的`果实,怎么在春天里还会有累累金果呢?在这里作者设下疑问,也让我们把注意力又回到文章的正题上:秋橘何以能够留在春天采呢?

  下面让我们来解答这个疑问,继续往下看。找出作者共花了多少笔墨介绍将柑橘留在树上过冬保鲜的新技术的?(3~5小节)

  至此,文章段落也很明显了(1~2为第一段,3~5为第二段,6为第三段)

  读第3小节,解释文言文部分,问:这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征引古今的记录实录(举例说明)作用:显示了“信而有证”的科学实证性。说明柑橘保鲜难。既然平常的保鲜都很难,那就更何况要留在树上过冬了。这就突出了创造秋橘春天采这项技术的难度。

  默读第4小节,问:这一段中作者介绍了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介绍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明的让柑橘留在枝头过冬保鲜技术这项新技术的实际效果。作者引用了许多科学数据(列数字),对柑橘的耐寒性、好果率以及营养价值的增加率等都用数字做了精确的说明,显示了准确的科学性,也提高了可信度。

  总结:3、4两节有何关系?

  明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这项新技术的巨大科学价值。

  看第5小节,这一段是作者在遣词造句时的用心所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朗读。

  问:本段的特色在于哪里?

  明确:形象的拟人手法。找一下哪些词语能体现这一特色的?(超期服役,脱尽翠衣,黄袍加身,匆匆离开,乘虚而入,傲霜斗雪,进补,儿孙满堂)有何作用?增加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而这些词语本身互相之间也有一种潜在的联系,例如“超期服役”与“匆匆离开”正好相对,而“进补”与“儿孙满堂”也相呼应(习惯上我们认为老年人才需要进补)。

  问:那么在对柑橘保留在树上所需各种肥料和药物时,其用量也是相当讲究的,为什么第5节没有一点数字?

  明确:遮住要是因为科学小品文的读者并非专业工作者,而他们也主要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数据感兴趣,所以在这一新技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涉及的数据也就没必要写明了。

  问:这一段中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有待解决,这里除了写能使柑橘留在树上过冬保鲜的科学原理外,还写了什么没有?

  明确:“你看,……汗水”一篇旨在介绍科技新成果的说明文里,为什么还要来这一句感叹呢?其实尽管都是介绍事理,提高对事物特点的科学认识,但仍不应该忽视人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对秋橘过冬保鲜技术的介绍也是展示了人对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的克服,赞美了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总结:(3~5小节)由表及里,由因及果,使人的认识逐步深化,而且饶有兴味,体现了作者在层次安排上不平铺直叙的巧妙构思。

  朗读第6段。

  点拨:最后一部分以诗的笔调,赞美了秋橘春采的实现给美好生活增添了新的情趣。以苏轼的诗作结,这里特别注意一下诗中的一个“最”字,这个“最”意在突出“橙黄橘绿时”在古代是一年好景中无可超越的境界。但这种无可超越的最高美景,在今人手里竟然得到了延伸、扩展,这当然是科学的胜利,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文章这个充满诗意的结尾,表达了对这种胜利的由衷钦佩和赞美之情;也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对人的自由创造能力的充分肯定,从而激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一种自豪的感情。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13个生字,书写8个汉字,掌握双人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踢毽子的乐趣,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毽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您们会踢毽子吗?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

  2、学生表演后,评一评谁踢得好。

  3、刚才一些同学踢得好,一些同学踢不好。为什么同是一个毽子,会出现两种情况呢?

  4、指名发言,导入新课。

  5、板书课题。

  二、认识生字,读准课文。

  1、学生听录音范读课文,并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读读、认认。

  3、教师出示文中本课生字认读。

  4、从词中抽出本课生字认一认。

  5、回到课文,分段指名读课文内容。

  6、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问题导学,读懂课文。

  1、老师教我们踢毽子时,毽子在老师脚上听话吗?您是怎么知道的?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出示图一,引导理解:毽子听话极了。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踢毽子的乐趣。

  2、看着毽子这么听话,我们真想踢,可是刚开始时,毽子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1)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引导理解。

  3、听了老师的话,我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1)指名反馈。

  (2)出示图二引导感受:毽子变乖了。

  四、课时总结:

  毽子原来是很不听话的,可是练习多了它就会很听话了。我们做事情、学东西也一样,刚开始学不好,做不好,只要我们认真练习,掌握其中的方法,就能做好学好了。

  第二课时

  一、巩固全文、练习说话。

  1、分段开火车读课文,评议。

  2、指名说说:毽子是怎样变乖的?

  3、齐读课文中老师的话。

  4、引导说话: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刚开始时__________________,我就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桌说一说,听一听,评一评谁说得好。

  二、识记生字,积累词汇,练习书写。

  1、识记生字

  (1)抽读生字

  (2)开火车用生字进行口头扩词,理解字义。

  (3)指名说说您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字。

  (4)学生反馈识字难点,教师重点指导识记。

  2积累词汇

  (1)认读“词语花篮”中的'五个词语。

  (2)找出“词语花篮”中的一对反意词加以识记:陌生----熟悉

  (3)找出其它词语填在“词语花篮”里。

  3练习书写。

  (1)认读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逐字扩词,理解字义。

  (3)归类识记字形,练习书写。

  三、课时总结。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认真地去发现它其中的方法,一定会做得又快又好的。

  四、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练习扩词。

  2、写一写您喜欢 玩的活动。

  板书设计:

  毽子变乖了

  开始:一点儿也不听话(陌生)

  每天都抽时间玩

  不久:变乖了(熟悉)

语文教案 篇6

  一、导入新课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诗词五首》,都是唐、宋两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五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二、扫除生字障碍

  寥liao 霄xiao 戟ji 蕲qi 浣huan三、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听录音

  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3、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6、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7、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8、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秋词》

  1、指名朗读

  2、中国古代咏秋之作很多,但大多是以悲秋为其基调。这首《秋词》有没有悲秋之意?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分析。——一、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自古人们是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意新的春天更美好。开头便奠定了乐观明快的风格。第三句描写的豪迈高旷的图画,写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所以第四句就和白鹤一样直达碧霄了。因此无悲秋之意。

  3、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怀?——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怀。

  4、写出字面上有“秋”字的诗词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天凉似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咏柳》教案11-09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