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0 09:03:3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秀]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b:过程与方法

  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领会主旨。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散文,提高审美情趣。

  c: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深沉的亲情美,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

  教学难点:

  领会表现至善至美的亲情美的主题以及语言文字之美、情感意境之美的欣赏与感悟。

  导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说感受)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温馨的爱,像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莫怀戚的《散步》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习质疑

  1、回顾学过的《错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装满美好 情愫 的季羡林先生因为燕园中的古藤萝被毁,写下了对灵魂 颟顸 之人强烈不满的《幽径悲剧》。

  宗璞先生没有因为紫藤萝花架的一时被毁而心中 惆怅 ,反而在紫藤萝花瀑前 憬悟 到生命的永恒。诵读、 咀嚼 这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存活的 斑斓多味 ?如果想要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和 驾驭 生活 ,不 贻误 生活赐给我们的每一次良机。

  2、收集有关作者资料,简介作者。

  点拨: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曾任教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3、将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与同学讨论。

  4、课前热身: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亲戚( qī ) 波光粼粼 ( lín ) 分歧 ( qí ) 酷 冬 ( kù )

  霎时( shà ) 熬 过 ( áo ) 桑树( sāng ) 嫩 芽 ( nèn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a、散步的人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e、本文的感情线索是 亲情 ;叙事线索是 散步 。

  四、细读品味,合作探究(再读课文)

  1、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平凡的家庭显得那样和美?

  教师点拨:写的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

  b: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的特点)

  教师点拨:母亲——慈爱;“我”——孝顺;妻子——贤惠;

  儿子——天真可爱。

  2、细读品味,感受亲情之美。

  a: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a:学法指导:从“强壮”、“高大”分析及表达的感情方面进行品味。

  b: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c:教师点拨:“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我正值中年;“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我高大形象。这一家四口中,谁的权力最大?谁又有真正的决定权?①“我”听母亲的;②母亲听孙儿的;③妻子听“我”的;④儿子听“我”的;那么,究竟听谁的`?——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b:1.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2.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5.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a:学法指导:从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去品味。

  b: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c:教师点拨:

  1、表明我对母亲的孝心,引发出儿子的趣语;

  2、活画出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

  3、祖孙分歧,都各自成理,符合不同的年龄和生理特点需要一个人来调解。

  4、突出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动人情景。

  5、祖孙对举.突出浓浓而和谐的亲情。以上5句文句对称,是文意对举的反映。祖孙对举,表明祖孙之间既有不同的要求,又有共同的特点;夫妻对举,表明双方既各有所为,又共同为家尽心尽力。语句大致对称,以优美整齐的形式强化了亲情,且富有趣味。

  五、通读全文,互动探究,感悟主题。

  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a: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师精讲点拨:①尊老爱幼是人生的一种责任;②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③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④成熟的生命既要爱护幼小生命,又要善待衰老的生命,是人生的一种责任。⑤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责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你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a: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师精讲点拨:“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着高度的使命感。注意,这一句并不是比喻而是表现一种想象。

  3.本文叙述的是初春时节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a: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的是母亲所望得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4、7自然段中)

  4、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a: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师精讲点拨:①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②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③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现中年人的责任和使命感。总之,这些大词小用既夸张又幽默,淋漓尽致而又贴切地表达了“寻常事”中的“不寻常”。

  六、迁移应用

  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两句温馨的话。

  a:学生写话,交流展示。

  b:师生评价,教师点拨举例。

  1、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

  2、亲情是一泓清澈泉水,纯洁明净;亲情是一首动听乐曲,婉转悠扬。

  c:学生再依据老师的例句仿句,师生评价。

  七、达标检测(矫正反馈)

  1、学生完成本课《巩固案》。

  2、教师检查完成情况,适当点拨,巩固当堂教学效果。

  八、小结本课内容。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 2、栖息( )

  3、寥阔( ) 4、枯涸( )

  5、清洌( ) 6、梦寐( )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 ⑵ 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 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秋天》选自 ,作者何其芳,现代 、 。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 , 一是 。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 。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 ,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8.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19.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20.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21.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积累运用

  (一)1.shuò 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2.qī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3.liāo高远空旷。 4.hé 干涸,没有水了。 5. liè 水清。 6.mèi 睡梦。 (二)1.何其芳 诗人 评论家 《预言》 2.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 3.⑴农家丰收图 ⑵霜晨归渔图 ⑶少女思恋图 4.松弛闲静、宁静悠远。 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预言》;诗人、评论家 3.前四句描绘秋天的画面,各节诗的最后一节加以总结,收束全节。 4.农家丰收图;霜震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5.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 6.⑴“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用在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⑵“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8.牡丹虽然不实,然而为花之艳;荔枝虽花不艳,然而为果之绝。 9.第一层:(第一节)偶然邂逅激起的缠绵情爱。第二层:(二三节)写诗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儿是怎样在自己的记忆里被自己日渐美化起来。第三层:写美丽幻影的破灭。 10.一见钟情 11.一见钟情产生爱意的双方 12.对爱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将抛开美丽的幻想而步入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14.欢愉;酸楚 15.诗人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更是对爱情理想破灭的预言 16.用“我是一条小河”的比喻贯穿全诗。 17.使诗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浓,形象鲜明、真切,语言耐人寻味 18.老师的粉笔 19.排比;设问 20.各种颜色的粉笔 21.最后一句 22.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诗经》相关知识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书霍姆林斯基的一篇文章——《致女儿的信》,在文中,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所以,歌咏爱情,就成了历代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学生交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些经典名句,穿越遥远的时空,为我们诠释了一段段或凄美、或悲壮、或缠绵、或洒脱的爱情故事。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需要掌握的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同时出示需要掌握的字词及含义。学生交流。 教师明确: 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全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生自由朗读全诗。讨论、思考:诗歌描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诗歌是怎样表现男主人公对心上人的追求的?

  板书: 关雎和鸣——男女相爱:兴领起全篇

  执着的追求寤寐求之——追慕之心日思夜想的焦灼和和苦闷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美好的祝愿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四、品读全诗,美点寻踪

  1、健康真挚的情感美

  问题:从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怎样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诗歌中蕴含着的古代劳动人民朴实的愿望,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正当、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2、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3、一唱三叹的韵律美

  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结构特点,体会重章叠唱的手法及其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美读全诗,品味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五、试背全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完成练习册相关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朋友。懂得与人交往时,在考虑自己的需要时,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字的音与形,正确书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感悟本文揭示的道理,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朋友,与人交往时,在考虑自己的需要时,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

  2、领悟“征友启事”因内容的不同引起不同的结果。

  教学准备:

  生字卡、投影仪,录音机,小黑板及各种动物的头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朋友吗?他们都是谁啊?有朋友的感觉怎么样?

  2、是啊,有朋友的感觉真好。有一头小牛,它也想有个朋友,它写了一个“征友启事”,板书课题:征友启事。

  3、随课题识字:你怎么记住“征”和“启”的?

  明确:学生自由说,指名读,齐读。

  二、除读课文,随文识字。

  1、你们平时是怎样把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句子读不通怎么办?

  学生回答预想一:有空闲的时间就会多读课文。

  学生回答预想二:不认识的`字我会查字典。会在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下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小结学习方法。

  3、按照你们刚才所说的方法自由读课文。

  4、师范读课文。

  5、同桌互相读,读的好的,夸夸他。读不好的,帮帮他。

  三、检查反馈,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生字宝宝从课文里面跑出来了,小朋友们你们好认识它们吗

  明确:这一部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认读,如开火车,指名读,去掉拼音直接读。

  2、游戏巩固。

  (1)给动物挂牌:出示小牛、猎狗、马,花猫的图片,指名上台在图片下贴上相对应的生字卡片。

  (2)猜字游戏:老师和学生互相出字谜。

  四、朗读课文。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你在读课文中学会了哪些词语?找出来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互相质疑。

  1、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这个小牛到底有没有找到朋友呢?是怎样找到朋友的呢?小组同学分工再读课文。

  明确:一个同学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思考。你懂得了什么,用你读懂的考考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提问,相互答疑。

  补充: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二、知道朗读,边读边悟。

  1、谁找朋友?为什么要找朋友?文中怎么说?

  学生回答预想一:小牛要找朋友,因为小牛很孤单。

  学生回答预想二:小牛很孤单,一心想找个朋友。

  明确:指导朗读第一句。理解孤单,并说一句话。

  2、为什么这两次的征友启事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呢?

  明确:比较两次征友启事的内容,出示小黑板,左右各一个启事。

  (1)指名学生分别读两则征友启事。

  (2)说说两则启事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预想一:一个是做到‘以上几点,一个是做到其中一点;还有或者。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则启事的?

  (4)在读中引导理解词语:朝夕相处兴致勃勃闷闷不乐

  3、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小动物看到第一则启事,有什么反应?他们看启事后是怎么想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能试着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学生回答预想:它们兴致勃勃的来,闷闷不乐的离开。

  三、情境表演,加深感悟,拓展延伸。

  1、分小组合作表演。

  2、通过两次征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预想:我们交朋友的时候,不能对朋友要求太多,条件太高,否则,我们就交不到朋友。

  板书设计: 10征友启事

  第一次 第二次

  ……以上几点 ……其中一点

  垂头丧气 闷闷不乐 兴高采烈

  没有朋友 和大家玩起来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真切关怀人民的美好品质。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

  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自由读课文,认清生字生词,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

  比如: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再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

  (建议: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再读时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

  ↘进一步自学课文,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练习朗读,解决问题

  ↘在四人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课外延伸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读一读。

  1、让学生读。自读---指名读---齐读。读准每个字音。

  2、让学生读泡泡语,说说知道了什么?

  3、让学生说说这样的“女生”。

  三、学习“认一认、读一读”。

  1、导入。

  2、说“言”激趣。

  (1)、猜一猜:

  表示吉祥的话叫什么?

  名人说过的话叫什么?名言

  精练著名的话叫什么?格言

  宣誓所说的话叫什么?

  临走写下的话叫什么?

  生前留下的话叫什么?

  (2)、读一读。用各种方式读。

  3、拓展活动。

  (1)、拓展一:想一想,像上面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2)、课后积累类似趣味词语。

  四、写一写、背一背。

  1、自由读。

  2、说说三句子的意思。

  3、找找三句子共同点。

  4、试背。X|k|B|1.c|O|m

  课外收集有关“诚信”名人名言,把它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自由读短文,你能读懂什么?

  2、交流,在交流中明白写着请假条的内容、形式、作用。

  3、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下列情境写下一条请假条。星期一上午,王小红同学生病了,不能来学校上课,于是写了一张请假条交给立小双同学带给老师。

  二、读一读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1、自由读成语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2、那个人的羊为什么先丢了?后来再也没有丢过?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来晚了

  一、联系《守信》,导入新课。

  1、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守信》一课,谁来说说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在这件事情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宋庆龄,另一个是小珍。从宋庆龄这边说,她是非常守信的。但是,换一个角度呢?对于小珍来说,你觉得她怎么样?(没有守信)她这样好不好?(不好,还宋庆龄空等了一天,连伯父家也没去。)她为什么没有到宋庆龄家里学习折纸花篮呢?

  3、是的,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答应别人的事情,常常不能做到;与别人约好的时间,常常没有赶到……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你看,今天兰兰就遇到了这样的'事。

  二、开书,看图,读文,思考:

  1、图上两个女孩,她们是谁?(谁是文文?谁是兰兰?)

  2、文文和兰兰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这时,两个人的心情怎样?

  文文等了这么久,心里一定和烦。

  兰兰匆匆地赶来,见文文等了这么久,心里也不舒服,感到十分抱歉。

  4、从图上看。兰兰并不是有意迟到。

  大家想一想,兰兰应该怎么办?(解释,说明,希望得到文文的谅解。)

  三、全班讨论交流:假如你是兰兰,你会怎样向文文解释呢?我们试着演一演。

  1、同桌轮流扮演文文和兰兰,练习解释迟到的原因,请求得到谅解。互相评说。

  2、学生自由组合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说。

  四、:怎样解释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

  要态度诚恳的讲清原因,注意对人有礼貌。

  五、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是如何向别人解释的呢?(可自选伙伴表演看。)

  2、你有什么需要向别人解释清楚的事情吗?你准备怎样向别人解释呢?(可自选伙伴表演。)

  第四课时

  习作: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英国有位老人在1991年举办了一次奇妙的展览,展出的万幅照片记录了他几十年来每天的生活。他说这是我的历史,每一张照片,都会勾起我或喜悦或悲苦的回忆。同学们,我们可以用照相机来记录每天的生活。我们还可以用文字来记录来记录每天的生活,这就是。

  二、自由读“习作”中的三段话,交流写的好处。

  三、讲写的故事。

  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根据30多年的资料,尤其是他乘船作环球旅行的五年中所做的大量的观察和记录,终于在1859年写出了震动世界的《物种起源》,创立了科学的“生物进化论”。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从19岁开始,就养成了写的习惯。他在中,除了检查自己的学习、的执行情况以外,还记录了无数他所接触的人的举动、神态、、语言和感情,写下了自己从工作中得来的感想。他写的许多小说,都取材于自己的。,伴随这位伟大的作家度过了一生。托尔斯泰一共写了51年的,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到逝世的前四天。

  四、如何写。

  1、内容:自己在一天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情。

  2、对照第四课,说说的格式:

  先在第一行中间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几,天气怎样。然后从第二行起开始写正文,前面要空两格。

  3、建议:先从一句话和几句话写起。

  五、学生交流在一天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有意义的事情。

  教师提示:不需要把自己一天的经历全写下来,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或者一个场面写清楚。

  六、学生习作。

  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不写错别字。写完后出声读几遍。

  第五课时

  一、选择几有代表性的(好、中、差)各一作为例文。师读完后指导生评好在哪里(从语句,用词、选材来评),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四人小组互评,共同修改。

  2、推荐组内习作,大家欣赏。

  三、自我修改。

  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更精美。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再次修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点:

  一、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二、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四、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五、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三、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

  (1)与吴国通好;

  (2)加强内政建设;

  (3)平定南方叛乱。

  三、生字、重点词

  1、给生字注音:

  cú hóng fěi zhì pǐ bì quē gǒu wěi

  殂 弘 菲 陟 否 裨 阙 苟 猥

  sù nǔ rǎng jiù zōu yī zī tu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咏柳》教案11-09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