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12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3、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1、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赏析人物形象。
4、理解互文等修辞句的意思。
5、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原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资料助读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壁”。
三、学生通读全文,槪括各段的内容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2、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3、笫四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4、笫五段:写木兰胜利后还朝辞官。
5、笫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闭聚。
6、第七段:)丨丨比喻作结。
四、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检査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五、赏析花木兰的形象
讨论: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提示: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性格与感情。
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W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其次,与故事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亊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亊茧茧。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茧著“女儿装”时的欣喜等。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衣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请大家川自己的眼睹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州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感悟、积累、应用语言
教学难点
关键:
1、理解古诗,入情入境。
2、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打开书,自己读读《三衢道中》这首诗。
三、学《三衢道中》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三衢山的道上)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泛”“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泛”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2)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黄鹂的美丽,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填写后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不但)
添得黄鹂四五声。(而且)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出心情的变化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要求。)
5、你们想不想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江南春色?
6、放媒体欣赏江南春色。
7、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课内外整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诵,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诵,媒体出示:“春天象……”
(设计意图:再次吟诵《春》中的排比句,好似在已掘过的泥地上再掘了一锄,打下了更深的烙印。)
四、回归全课整体
1、学完了这首诗,老师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爷爷写的话,一齐读“春天像……”
(跟我们今天学的那几句诗联系得起来的?)
(设计意图:最后再用《春》当中的排比句整合两首诗,找到诗、文中的契合点,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诵两首古诗。
七、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春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老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注释]: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黄莺。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自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课文生动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激发学生亲近动物、亲近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准确、形象,领悟介绍小动物的一般写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介绍动物的顺序。
课前准备
课件(音箱)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像老鼠,眼睛圆,尾巴大,腿矫健,能攀爬,性温顺,特乖巧。
2。说说你印象中的松鼠。
3。展示松鼠在林中活动的短片。(要求谈感受。)
要点:活泼可爱、腿脚敏捷、头脑聪慧……
4。教师小结,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看看作者布丰笔下的“松鼠”和你们说的有哪些异同。
二、知识性内容安排: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由朗读(大声、小声、无声等)课文,标出小节,圈出生字词,熟悉文章大致内容。
2。请学生朗读课件上的生字词,集体纠错正音。
3。介绍文章体裁为文艺性说明文,学习第90页关于“说明”的一段介绍。
明确:①说明文是介绍事物特点的文章。语言准确、平实、简洁。
②文艺性说明文在内容选取和语言表达上较为生动活泼,具有文艺色彩。
三、朗读课文,深入思考
问题:读读想想,作者写了松鼠哪些特点,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得到体现?要求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用词的恰当。
难点梳理:作者在介绍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等惹人喜爱的特点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准确运用形容词和动词。作者在从面容、眼睛、四肢、面孔、尾巴等方面来说明松鼠漂亮的形体时,用了“清秀、闪闪发光、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玲珑、漂亮”等形容词和“翘、躲、竖、坐”等动词,形象地说明它讨人喜欢的特点;二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在介绍松鼠叫声响亮时,对松鼠进行人格化的`描写:“要是被人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生动地表现它丰富的情感。
四、梳理文章顺序
漂亮——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坐姿、吃相
驯良——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寻食习惯、主要食物
乖巧——过水情景逃跑筑窝
文章结构:
总(1)——分(2—5)——补充说明(6)(先主后次)
小结:提醒同学们做读书归纳卡片和说明文的一般顺序模式。
板书设计:
如何写:(1)抓住特征(2)语言生动(3)合理排序
五、作业设计
1。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对松鼠进行自我介绍。
2。搜集并阅读布丰的资料及作品若干。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饱含 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优美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2.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学情分析
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 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者: )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我们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 济南的冬天 》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中国 北方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中,却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语言之美。
二、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之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做到:
(1)读 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
(2)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像,这是朗读好的基础。
(3)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根据所读内容,解析题目。
以《济南的冬天》为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 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 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小结:作者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三、研读精彩语段,学习写景方法
1.齐声诵读第4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2.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山各个部位雪的光、色、态展现了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有雪的外在美,而且有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 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有感情地朗读第4段。
四、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对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 达技巧作简析。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学生讨论评析: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济南老城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
(2)先运用拟人手法,用“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接着又用比喻,以“水墨山水画”来表现城外远山雪景的淡雅之美。
(3)运用拟人,“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更写出了“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外,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 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什么地方相呼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五、对比阅读思考,学习写景技巧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 面来表 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面,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结束语:
老舍极尽笔墨,传神地为我们描绘了济南的山景、水色,使得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浸透着老舍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温晴宝地―→山和水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如画温绿清澈的冬水赞美热爱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难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决好这三个学习重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 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 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1、“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2、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3、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 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点字词。
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 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诗的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我追寻心中的海和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2)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3、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1)、 哦,山那边/是海吗?
提示: “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2)、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
2、解释词语:
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 实现理想
八、课后反思: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聪明灵秀的中国古代少年的故事,学习它们所传递的智慧、诚实、守信和尊重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能和积累常用文言词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
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聪明灵秀的中国古代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并复述课文,查阅相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相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采用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这两篇故事都是写关于中国古代聪明灵秀的少年的故事。《咏雪》讲述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述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然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相对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和亲情展开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五、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练习(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古代聪明灵秀少年的故事。
1、导入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比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和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另外两位这样的聪明灵秀的古代少年,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与他们成为朋友。
学生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教师进行补充说明。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中所记载的大多数是传闻和轶事,以短篇为主,写作风格上一般都是直接叙述事情。《世说新语》全书最初共有8卷,分为36种门类,如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等,《咏雪》选自言语门类,《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门类。
2、诵读课文
3、教师讲解
由于学生的文言文知识水平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需要一句一句地教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听正音,还要注意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由练习朗读。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和节奏。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并进行指导,包括句读和语调等等。在这个阶段,应该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求当堂成诵。
在学生已经熟练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求学生进行复述,以此来疏通课文并打好基础。学生可以采用四人小组复述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全班交流复述的形式。
为了更好地疏通文意,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比如重点词语: 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等。不理解的词句应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精讲点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接下来,教师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并由教师巡回指导。在研讨中,要求学生将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记下来,并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问题。全班讨论问题并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灵活把握,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而重点是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对于重点问题,教师也可以适时进行点拨。
在对《咏雪》的探究中,学生们回答了从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鼓励学生拓展思维,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教师希望学生可以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文章。在对《陈太丘与友期》的探究中,也需要学生把握不同的称谓之间的区别。
b.在期日中,未到时陈太丘的朋友就已经来访。元方向父亲提起此事,强调了陈太丘的朋友占用了父亲的时间并给父亲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同时,元方还指出陈太丘的朋友没有带上礼物或表示感激的态度,显露出不尊重父亲的态度。
c.元方入门时没有叩响门,直接推门进入。个人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应该先询问是否可以进入,或敲门并等待回应后再进入,以显示对他人隐私的尊重。
d.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观察其中涉及的待人接物错误。学生们可以讨论如何在客人到来时接待。个人的具体做法是赶紧整理好客厅,向客人热情地问好并提供茶水,努力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以展示自己的热情与礼貌。
5、作业
①完成课后习题。
②对《世说新语》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了解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6、小结
本节课强调了通过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来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涉及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的运用。学生们学习浅显易懂的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同时也学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他们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7、反馈信息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伞…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
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目标明示】
1、背诵、摘录文中格言,积累名言警句。
2、掌握文中“愠、罔、殆、弘、凋、怒、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目标导学】
一、整体感知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一留二换三弄四补五调六揣七注意。
留(保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换(单音字换成双音字)
弄(弄清虚词的用法)
补(补充出省略部分)
调(调整句子的语序)
揣(揣摩句子的语气)
注意(注意古今义的不同、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3、朗读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1)正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诲女()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弘()毅凋()矣()
2、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感悟
理解全文思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文讲①学习方法:要常复习实习、学思相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②学习态度:应该诚实、谦虚、取长补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③修身做人:要厚道仁义、坚贞守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七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02-24
语文七年级下教案12-27
七年级教案语文01-08
七年级语文《秋天》教案01-25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3-01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3-10
七年级语文教案02-24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5
七年级语文《蝉》教案12-29
语文七年级课程教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