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教学难点:
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奔主题
同学们,“雨”你们都不陌生吧,有谁见过山雨吗?
二、播放课件,感受雨景
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欣赏山林中的雨景,请大家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丽。
赵丽宏眼中的山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么美的雨景,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描述的呢?请大家打开书101页,自由读一遍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多读一读。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请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山雨的?(雨前、雨中、雨后)
哪些段落是写雨前的,请读一读。
哪些段落是写雨中的',请说一说。
哪些段落是写雨后的,请读一读。
五、默读课文,分清主次
请快速默读课文,想想哪是课文的主要部分,哪些是次要内容。
作者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重点写了山雨的什么特点?谁能概括地说一说。
那么,你最欣赏课文的哪一部分呢?
六、精读课文,认真品味
请细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写一写,作上批注,然后在小组里与同学交流、互相学习。
七、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一边交流,一边赏读。
八、小组赛读,领悟语感
请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小组里赛读,优胜者将上台配乐朗诵。
九、配乐朗诵,深化情感
十、集体朗诵,赞美山雨
十一、总结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在你用心观察,你也能发现美、创作美。今后,请你也留心下雨时的情景,写一写雨吧!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学习《夸夸同学》的方法,通过一件事写一个熟悉的人,(如:老师、同学、亲友等)要写出这个人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讲述抓住人物的特点写作注意几个问题
(1)要选择一件最能发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写。
(2)选择的一件事,必须是真实的,要写清楚这件事的全过程,即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一一写清楚。事情的经过是全文的重点,尤其要写详细、写具体。
(3)要选有性格、品质特点的人来写
(4)以一件事写一个人,出了注意写好事之外,还要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心里活动作为必要的描写,以使所写人物的形象鲜明,丰满文章活泼生动。
2、读一、二篇范文。
3、以“我的××”写一篇文章。
第十一节、习作,复习写信
一、教学要求:按照书信的格式给不常见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把家里或学校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告诉伯伯。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写信的格式和要求
(1)称呼:在第一行顶格解,称呼后面加冒号
(2)正文:另起一行,每段开头空两格,一般是先向收信人问候再把要说的事情一件一件往下写,写清楚。
(3)祝颂语:正文写完了,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祝你,再另起一行顶格写“身体健康”等祝福的话。
(4)署名:写在全文结束后,下一行的右下方。
(5)日期:写在名字的右下方。
2、选择事例。
(1)想想最近学生发生过一些什么事?家里发生过什么事?你觉得哪件事有意义,值得去告诉别人?如告诉爷爷,你的'学习情况,暑假的打算。
(2)口述。
3、生动笔写。
第十二节、看图作文
一、教学要求:能抓住图画认真观察,展开想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过程
1、认真观察图画
(1)看看图上是什么地方,都有谁?
(2)他们在哪里?
2、讲述看图作文的重点
(1)要抓住图上的主要内容,要从图中看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主要人物,分辨出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
(2)要展开丰富的联想。
根据人物的表情、行为、想象出人物的音容、笑貌,想象出人物的语言、心里活动,根据事情的发生,想象事情的经过(发展高潮)和结果。
3、练习,看图作文
第十三、四节、综合练习,考查
一、教学要点:综合练习,考查
二、教学过程
1、把预先印好的试卷给学生。
2、按要求完成练习。
3、改好卷后进行评讲。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板块学习中积累的读写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能够较完整地将愿望表达清楚,表达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选材,内容要与现实生活或真实想法紧密相关。
教学难点故事要完整,表达出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想一想
在这一板块的三课文中,作者都表达了怎样的.愿望?分别是怎样表达的?
二、忆一忆
你曾实现了哪些愿望?
是怎样实现的?
你现在正努力实现什么愿望?
都怎么做的?
你还有哪些愿望尚未实现?
打算怎么做说一说
三、交流自己的愿望,把意思表达清楚。可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推举代表发言,同学间可适当补充。
第二课时
一、评一评
内容是否完整?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否感动了你?
相互,既要肯定同学哪些地方符合习作要求,又要提出修改建议,态度要真诚。
四、谈一谈
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你都积累了哪些习作知识?你觉得要想把自己的愿望表达清楚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写一写
将自己的愿望写下来。
四、改一改
指导学生修改习作草稿
自己先修改字词句,做到文通字顺,再对照要求检查一下是否把自己的愿望表达清楚,是否表达出真情实感。然后师生共同参与修改。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过程与方法:
1、在“做、放、找”风筝的过程中,感受小伙伴的心情变化。
2、以“幸福鸟”统领全文,围绕“憧憬”理解并感悟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不同感情。
3、以读入情入境,以读呈情呈境,以读悟情悟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小伙伴们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
2、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寻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一、联系生活经验,导入“风筝”
同学们放过风筝吗?
谁愿意把自己放风筝的心情跟大家说说?(请三至四位学生谈放风筝的感受)
谈得很好,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38页,看看关于风筝(贴出风筝),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小组一起先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感受 “憧憬”,体会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引导: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初步感知全文内容(板书:做、放、找),并相机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做风筝”
是啊!几根细苇,几张纸,就做成了风筝,并出示幻灯片: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学生默读幻灯片上的内容。边读边想:读了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点击幻灯片,“憧憬”、“幸福鸟”变色显示
理解“憧憬”的意思,并想象小伙伴做风筝时会有什么憧憬和向往?(板书憧憬)
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想到的表达出来吗?(2至3人读)
风筝里有着我们美好的“憧憬”,所以我们才把它叫“幸福鸟”
三、放飞风筝,师生合作读书
让我们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放飞我们的“幸福鸟”吧。
老师朗读: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远远”重读),说声——(学生读)“放”(大声读,声音响亮而快速),那线——(学生读)“一紧一松”(并做拉线的动作),风筝——(学生读)“凌空而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学生读)“翩翩飞舞着”(做动作),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学生读)“放得这么高!”(指导:不够高,再读。)
村里人夸我们的风筝“放得这么高!”,此情此景,我感到——(学生说)老师板书:“快活”等。
是啊!风筝带着我们的憧憬,越飞越高,高过了飞鸟,高过了白云,飞向了蓝天。小鸟见了,高兴地对“幸福鸟”说——(学生说),白云笑着和“幸福鸟”打招呼——(学生说)
让我们再放放风筝吧!(配乐共同朗读,读出放风筝时的快活、自豪)
四、寻找风筝,朗读悟情
风筝把我们的名字带上蓝天,把我们的憧憬带进了天空。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展示配乐动画:快活地放风筝——风筝断了线——失望的我们——看见水磨坊)
小伙伴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学生说),激发学生畅谈自己观看动画后的感受。
学生畅谈自己看配乐动画后的感受。
是啊!风筝不见了,幸福鸟不见了,我们都很伤心(板书:伤心),我们急切地盼望能找到它,让我们一起去找找风筝吧。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在什么情况下,你才会垂头丧气?(理解垂头丧气并说话)
有希望找到吗?(能)
就在我们垂头丧气的.时候,一抬头,看见了——(学生说“水磨坊”)
出示幻灯片:
“那儿找过了吗?”(读出希望又有一点担心的语气)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在那儿呢。”(读出满怀希望的语气)
先请两位学生读对话,并谈谈自己说这句话时心里想了些什么?
抓住“说不定”进行句式、语气训练,换“一定”、“肯定”加强希望的语气。
再读对话,男女同学分读,读出希望、信心。
9、于是,幻灯片出示: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刚才你们一定能找到,可故事的结尾却没有说能找到,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省略号变色显示),同桌、小组讨论讨论,省略号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
五、拓展:寻找幸福鸟……
小伙伴们,能告诉我吗?我们仅仅是为了寻找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什么呢?
六: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我们在寻找幸福鸟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和憧憬,我们是在寻找我们幸福的寄托!只要我们寻找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学生根据自己感受体悟读书)
语文教案 篇5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结构化语文的教案应该怎么写?
结构化语文教案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多半是文本的内容,师生双方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放于文本内容的解读,解读得很细,也抠得很死,但已经很少有人再关注文本的结构了。
记得我在读中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多半都是很在意文本的结构,并舍得花一定的时间去认真分析文本结构的。但如今走进课堂,我们已经很难见到教师带着学生去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这样的情形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文本的结构置之不理、不闻不问,做得稍微好一点的也仅仅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并美其名曰“淡化结构”。课堂教学中的“结构缺席”,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奇怪的现象。
这种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去结构化”。
众所周知,文本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文本表达的内容,二是文本表现的形式;而结构就属于文本形式方面的。文本结构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而文本的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脉络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从理论上来说,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也就应该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去进行解读,要两手抓,两手硬。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文本解读还可能就是从结构入手。
结构,文本解读之抓手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说,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而阅读文章的`人则是通过辞章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作家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而文本解读的过程,很多情况下则可能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
准确解析文本的结构,是把握文本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人们常说“一线串珠”,而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就是“串珠”的那根“线”,没有了这根“线”,文本的内容就如同一盘散沙,缺少了内在的关联。并且有些文本,只有理顺了结构、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
如《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全文采用的是一种很见匠心的“回环”结构:先正面描写左光斗不辞辛劳、为国选才,结果发现史可法,最后则又回到史可法恪尽职守、为国戍边,从侧面来表现左光斗对他的影响。这样的正面实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回环”结构,其目的和作用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左光斗的“忠毅”这一主要内容。如果不明结构,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课文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篇幅来写史可法不明就里。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过来同样也作用于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甚至可以借解读结构来带动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再如贾平凹的《秦腔》,这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而承载着一切的,便是“秦腔”。作品虽写的是秦腔,但其实意在写人,写这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写人的生命意志和精神面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养育一方文化”,八百里古风犹存的“空旷平坦、厚重实在”的秦川养育出了“二愣粗犷,朴实豪放”的秦人,而“二愣粗犷,朴实豪放”的秦人又养育出了“高亢响亮、沧桑悲凉”的秦腔。——这既是文本本身的思路,也是解读文本的思路。如果我们不梳理文本的结构,不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不把握“秦地”“秦人”“秦腔”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仅仅拎出“秦腔”本身的内容来“精耕细作”,去穷究秦腔是什么,秦腔有什么特点,秦腔是如何形成的,那岂不是将厚重的文化散文当做一般说明文来教了?
文本解读不能“去结构化”。文本解读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一个“剥笋”的过程,剥去“笋壳”方可见到“笋肉”,而文本的结构就是那“笋壳”。所以,文本的结构和行文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有时候甚至还可能是解读文本内容的一把钥匙。
结构,构思匠心之所在
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结构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而思路又隐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靠结构来体现。所以,文本的结构是文本内容的经纬与网络,承载着服务文本内容、更好地表达内容的重任,有时甚至还是文本的精华和作者的匠心所在。
都说“学以致用”。我个人觉得,从“致用”的角度来看,一些文本巧妙的结构,匠心独运的构思,在某种程度上,比起文本的内容来更具实用价值,从中能学到的东西也可能更多,尤其是对“写”而言。
比如,学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把握小说的具体内容,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要学习小说构思的匠心独运,去学习欧·亨利小说独特的、历来为人称道的“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仔细想想却又符合生活实际”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构思技巧和结尾艺术,因为这对学生记叙文的写作可谓“善莫大焉”。而如果我们教学的目光紧紧盯着小说所叙述的故事,那真可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仅欧·亨利如此,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有结构上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也不仅小说、散文等文学类文本如此,即便是一些实用类文本如说明文、议论文等,其结构同样值得我们去揣摩,去体会,去品味。就如读周晓枫的《斑纹》,固然需要理解其细腻精深的思想,品味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揣摩其意蕴隽永的语句,但似乎也不能忽视对文本结构的解读。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到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这样的行文思路和结构方式,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习苏洵的《六国论》,除了掌握必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外,我们不妨带着学生在结构上“稍作停留”,去体会文章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个不同角度去剖析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从而使自己的论述无懈可击的论证结构;学习孙犁的《亡人逸事》,我们除了揣摩细节的感人魅力,更要学习以小见大、镜头剪辑的结构方式,以及文章起于“笑”又终于“笑”的精巧构思。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于学生而言,有些文章的结构和构思可能更为“实用”,并且有可能还是“受用终生”的。
我们都知道:内容,解决的仅仅是“言之有物”的问题;主题,解决的也仅仅是“言之有理”的问题;而唯有结构,则能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这三者的有机组合,才能称之为“文章”,语文课堂教学亦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旦“去结构化”,语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陷于“无序”的泥淖。
结构,教学思路之依托
语文课堂教学有两套结构需要处理,一是文本本身的结构和思路,二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思路,二者密切相关。进行课堂教学时,我们既不可能一味机械刻板地严格按照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进行教学,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而另起炉灶。所以,教学的结构和思路要根据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进行重构。于是,文本结构便成了教学思路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将文本的内在结构进行适度整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不仅能凸显文本的主体,也能使课堂变得疏密有致,前后勾连。所以,在解读文本时,不妨适当关注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将文本的结构进行适度整合,使内容清晰地呈现出块状结构,进而使之成为教学的思路和结构。
比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内容纷繁、叙议交织,作者的悲愤之情是构成文章的主线。解读文本的结构,就是要理清“悲”和“愤”两条感情线,以及由这两条线而带出的相关记叙内容。但如果仅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思路,那未免头绪太多且相互纠缠,有可能会导致教学过程不断“回头”,重复的几率极高。为此,就必须根据文本结构对文本内容进行重组并使之优化。教学时,我们不妨打乱文本原有的结构,将文本七部分的内容整合成“叙”“议”两大块,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结构和思路:以“叙”为纲牵带出“刘和珍其人”和“刘和珍其事”两个方面;以“议”为纲牵带出“其他人对‘三一八’事件的反应”以及“作者的态度”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处理,教学结构合理清晰,教学思路顺畅,教学也更为便捷。
思路要整合,结构要优化。再如上面所说的贾平凹的《秦腔》,如果能够清晰地把握住了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内在结构,明确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养育一方文化”的“秦地”“秦人”“秦腔”这三者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也就能够迅速梳理并整合出“秦地——秦人——秦腔”的“教学链”。
结构为“纲”,内容是“目”;唯有“纲举”,才能“目张”。一篇文章如果思路不清、结构紊乱,内容即使再丰富,也会让人不知所云;同样的,如果我们课堂教学的结构不严密、思路不清晰,那么教学的内容也必然会是“东一榔头西一棒”。
综上,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避免“去结构化”的怪象。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地重内容、轻结构。在梳理、解读文本内容的同时,需要我们认真解读文本的结构,梳理文本的思路,借此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更有效地展开教学。冷落了文本的思路和结构,文本内容的解读就有可能是东鳞西爪,缺乏整体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适当揣摩一下文本的思路和结构,不妨带着学生来划分一下文本的段落层次,因为文本就是内容和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准备。
1.情境设置
2.课件制作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趣
今天,我们这节活动课的题目是——神医大会诊(电脑伴乐出示该课题)。昨天,语言王国来了几位客人,个个愁容满面,原来他们得了病,老师把他们的病介绍给了我们班的几位专家。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专家们是如何诊治的。
(二)“专家门诊”
(场景布置:四个诊室分别为“肥胖症”专科、“前后矛盾症”专科、“残缺不全症”专科、“搭配不当症”专科。)
1.症状
甲:“哎哟哎哟,肚子好难过,不知得的是啥病,快找医生去看病!”
乙:“哦,实在太累了,走了这么一点路就吃不消,我这人太肥了,得减一减才行”。
丁:“我呢?病得最严重,缺手缺脚成残疾人了,不知能不能治好我的病?”
2.挂号
根据各人病情,挂号处给予不同的诊卡。
3.看病
甲拿着诊卡来到“前后矛盾症”专家前,电脑出示病句:昨天下午,下了一天的雨。
专家诊断:一整天应包括上午和下午,下午不等于一整天,只要把“下午”去掉,你这病就痊愈了。
随着专家的话,电脑打去了“下午”,病人立即喜笑颜开。
乙拿着诊卡来到“肥胖症”专家前,这时电脑出示病句:在金色的沙滩上,有个身穿红衣服的小姑娘在沙滩上拾贝壳。
专家诊断:前面已经有“金色的沙滩上了”,后面再写“沙滩上”就重复了,应该毫不留情把它去掉。
专家“咔嚓”一声,电脑使句子变为“金色的沙滩上,有个身穿红衣服的小姑娘在拾贝壳。”乙欣喜而归。
丙来到“搭配不当症”专科专家面前,电脑出示病句:“小红生病了,但是她没上学”
专家诊病:关联词“但是”用得不当,应改为“所以”,丙连声道谢而归。
丁来到“残缺不全症”专科专家面前,电脑出示病句:“我们美丽的'校园”。
专家诊治:这句话只有“谁”而没有“怎么样”或“干什么”,可以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上“怎么样”,如“真大啊!”“真安静!”等等。
电脑出示句子“我们美丽的校园真大啊”和“我们美丽的校园真安静!”接受了诊治,丁快乐地唱起了歌。
三、出诊语言家族。
师:“刚才,小病人们个个满意而归,临走时,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小神医们能到语言王国出诊,医治一下他们那儿的所有的病人,你们愿意当小神医去一趟吗?”
(学生欢欣雀跃)
(一)词语家族
点击鼠标,电脑出示“词语家族”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大门。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词语家族,见到了许多有病的词语宝宝,同学们快动脑筋医治他们。
电脑出示词语:克苦青香兴高彩烈痛若灵机一动坚难枪先舞稻
(学生答教师改,完成了此项练习。)
师:治好了词语宝宝的病,他们真开心,他们想邀我们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电脑出示题目):
茂密的山水吸引水面
威武的树木守卫合作
翻滚的龙虾注视游客
秀丽的波浪密切祖国
(二)句子家族
出了“词语家族”,现在让我们进入“句子家族”,去看望一下句子朋友吧?(电脑出现“欢迎来到句子家族”)师:听说我们班的小神医们今天出诊,句子病人们早就排好队等候着,你们看!(电脑出现一组句子)
1.春天,花园里开满了花,有迎春花、月季花、荷花、杜鹃花……
2.喜欢唱歌。
3.像雪一样白。
4.做完作业应该详细地检查一遍。
(学生自己挑选病人进行诊治,很快完成了此项练习。)
师:治好了句子病人的病,句子小朋友也很开心,他们兴高采烈地坐滑梯去了,可不知怎的,一个个从滑梯上掉了下来,可能是滑梯组装得不对吧!我们小朋友帮他们去检查一下(电脑显示一副由句子组成的大滑梯):
1.借着楼道的光,我将教室的门锁好,走下楼去。
2.我关上楼道内的灯,摸着黑下了五楼。
3.写完作业,灯光通明的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
4.一夜要浪费多少电啊!于是,我转身上了楼。
5.我快速地收拾好书包,关了教室的灯,走出了教室。
6.走到操场,我忽然想起楼道内的灯没有关……
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后进行排序,句子排列正确后电脑出示:“谢谢小朋友!”
(三)篇章段落家族
师:“篇章段落家族”也有居民病了,你们想去治治他们的病吗?(电脑出示:欢迎进入篇章段落家族)然后出示一篇病症的例文,让学生相互讨论后修改。
四、教师总结。
今天这堂课,老师带着我们班的小神医们为“语言家族”的居民治好了各种各样的病,真是太了不起了!大家学会了治别人的病,要是自己生了病,怎么办呢?下面老师布置一个作业,修改自己最近写的一篇日记,好吗?
语文教案 篇7
古诗词活用活动
活动目的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瑰宝。通过“化诗入文”的古诗词运用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古诗词的习惯,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
活动过程
1、学生收集活用古诗词的语句,初步感知“化诗入文”的语言特点。
2、通读课内外已接触过的古诗词,为运用作准备。
3、类型举例
①、借诗词来表达感受如:
他们年龄与我相仿,却已懂得靠勤工俭学来养活自己,屋里烛光闪烁,
让我感觉出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滋味。
升起那降落的风帆,你来校时明白了“长风破浪会有时”,你明白自己一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夜深了,我们划着船向回走,一路高高兴兴地谈着,山涧的景色在月色中更加朦胧,更加迷人,我们有一种“沉醉不知归路” 的感觉。
看着还对读书有厌恶的学子们,我蓦然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语文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阳不散在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②、借诗词来抒写情景如:
夕阳西下,我们来到溪流的拐弯处,船驶进了一片树林里,月光淡淡地照在我们身上,照在整个树林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不禁吟起诗来。
但那红色似乎很淡,淡得很寂寞,尤其是映衬在周围的浓绿之中,更显得“晚花酣晕浅”。
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赶到寒山寺,但已日落西山,只剩下太阳的余辉留在天际。因此并没有感到特别的地方,只有那欲滴翠色的大树和厚实的黄墙,能让人体味到“禅房花木深”的神韵。
梧桐树庇护着我不受太阳的照射,就像爷爷庇护着我不受半点委屈一样。傍晚,竟下了一点细雨,爷爷叹口气说:“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③、借诗词来写事如:
乡村四月,大人们“才了蚕桑又插田”,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傍桑阴学种瓜”
,是那么认真,那么专注。
每每初赛、复赛,你总能在赛场上发现一张张新鲜而坚毅的脸孔,全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
他失眠了,大叹一声“长夜漫漫无心眠”后,便出门闲逛去了。
④、借诗词来说理如:
不仅做生意“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生活中,许多的事情都是这样。
“不经一番风雨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学习就要吃苦,不吃苦就得不到好成绩。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使敌人闻风丧胆的人,区区十二道金牌便使他陷身囹圄,终于丧身于奸臣昏君之手。听听“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将人才”的肺腑的之言,树人之难则已令人望而生畏;听听“圣代也识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的怯懦哀叹,毁人之易真正令人触目惊心。
⑤、借诗词代人、事如:
孔明“士为知己者死”,一生谨小慎微,鞠躬尽瘁,死心塌地为刘氏集团卖命,不愧千古一相;只可叹到了扶不起的阿斗继位时,仍遵先帝遗愿,小心伺候将倾的大厦。愚忠的后果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后人的泪满襟,正如“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感情,“没有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悲壮,也没有“情也依依,梦也依依”那样的缠绵,有的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留恋。
读书,是一道宁静而永恒的风景,在其中能欣赏“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诗情,也能品味“山映斜阳天接水”的画意。
历代文人墨客曾将雪用来象征这,象征那,不过,对我而言,无论这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雪就是雪,不被泥淖沾染,不为世俗玷污,以一种“质本洁来还洁去”
的高雅风貌拂过人间,值得每个人去欣赏和喜欢。
现在小小年纪就这样女性化,再长大些岂不“回首依门嗅青梅”。
此时,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让我无法忘记,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在我心中穿梭,李白“低头思故乡”、岑参“双袖龙钟泪始干”的惆怅,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我都能一一体会。
4、尝试写作:学生用接触过的古诗词写话。
5、小组交流
6、小组代表发言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P36我长高了,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小学数学教案《我长高了》。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我长高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优秀教案11-08
语文《咏柳》教案11-09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