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实用的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特别的作业》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文章浅显易懂,有很多对话描写。课文通过学生们完成老师布置的特别的作业找春天,了解了小丽的作业—— 自己亲手画的一幅玉兰花画,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任何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生命,做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的人。另外,小丽的做法还启示大家,遇事要善于独立思考。而小龙在小丽的启发下,也明白了小蜜蜂也是有生命的,等展示完作业之后就放掉它。这是一篇教育学生要爱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要与自然和睦相处,培养环保意识的好教材。
【设计意图】
二年级的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还较差,但他们想象力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在带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语言,并从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多音字“盛、扇”。
2、通过读文体会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通过说话、写话的训练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4、通过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怎样进一步和睦相处,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读文体会真实的情感,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怎样进一步和睦相处,增强环保意识。
【教具准备】:花瓣式词语卡片、笑脸卡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刚刚老师看到同学们做的作业,做的很工整,谁来跟老师说说,你们回家都什么作业啊?(出示词语:一项作业、布置)
二、揭题质疑,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板书课题:特别的作业)
2、谁能给特殊找个近义词
3、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计:作业怎么会是特别的?特别的作业是什么?
4、师: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出示:第一自然段)
A、自由读读这一自然段
B、(指名读)谁愿意用响亮的声音来帮老师布置这项作业
5、有什么特别的吗?
三、初读感知,学习第2~3自然段
1、展示作业:孩子们会怎样展示自己的作业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56页,用自己平时常用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介绍了哪些作业呢?
2、指名说,板书:紫丁香 杨花 柳枝青草……省略号说明什么?(贴花瓣展示作业)3、(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4、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可有趣了,于是给他们排着队伍出来了,我们一来读读吧!
有用水碗盛的紫丁香
有放在铅笔盒里的兰花
有插在瓶子里的柳枝
有装在塑料袋里的青草
5、师生合作读,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6、你能把第一句的动词也学着后面的句式一样放在前面呢?该怎么改同座讨论一下吧!
7、瞧,句子的后面还有个省略号“······”呢,那说明 那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丽的作业吧
四、学习第4~7自然段
1、文章的那几个自然段是关于小丽的作业呢?请同学翻开书自由读读课文
2、哇!这么快就找到了啊,我发现刚才四种作业一个自然段就介绍完了,可现在小丽的一种作业就用了4个自然段来介绍,看来课文有的介绍的很简单,有的介绍的详细。
3、(分角色读4—7自然段)能代表春天吗?为什么没有摘而是画,直接摘一朵玉兰花多简单呀!
五、学习8~10自然段
1、我们再来看看小龙的作业吧!在文章的8、自然段。(分角色读课文)
2、这是你找到的春天吗?
3、你觉得小龙是个怎样的孩子?
4、你能把小丽和小龙的作业也学着上面的句式,送到队伍当中去吗?
5、自由读句式,你觉得谁的作业做得最好,
6、是啊,那些紫丁香、杨柳、青草、柳枝都能代表春天,可是小丽和小龙的作业不仅能代表春天,还表示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爱,难怪于老师说······(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7、(贴笑脸)老师笑了,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的这么棒,胡老师也笑了。
六、拓展延伸
1、(出示配音乐的春天美景)春天到处生机勃勃,桃花开了········
2、你们喜欢春天吗?老师也很喜欢,有开在上坡的桃花(老师根据图片示范句式)
3、老师送给你们几幅图片,谁也来学着句式说说:有 的
七、作业:写写画画
1、今天胡老师也给大家布置一项特别的作业,画一幅一幅美丽的春天的画,你们的画上会画些什么呢?请你先写出来吧。有 的
2、师巡视指导
3、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老师给予评价
板书设计:
一朵花的图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运用综合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背诵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情境和语言中受到熏陶。
续编小诗,初步感知风的特性。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仿写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树儿见它招手,花儿见它点头,水儿见他皱眉,云儿见他就跑。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风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却摸不着,也抓不到它?你们想知道它在哪都在做些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到叶圣陶爷爷的诗中去看一看吧。
板书课题:我们知道
二、初读感知:
1、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出示课件,听老师范读。
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出生字并解决生字困难。
先自学,然后小组长用卡片领读,最后在小组内以游戏的方式考一考。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
以猜字游戏形式检查生字。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接读课文。
大家生字学的这么好,相信课文一定读的更通顺,流利。自由练读。
指名接读。其他学生听读,并画出描写风的语句。给读的同学做出评价。
2、汇报交流
指名读出描写风的句子:
A 但是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理解词语:颤动
为什么枝头颤动,风就在那了。
体会找到后的心情:激动、高兴、兴奋
体会感情,练读课文。
B 但是林木微微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体会词语微微点头,
知道朗读方法:边读边想象。
想象当时的情景,齐读课文。
C 但是河水泛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理解词语泛起波纹
体会风的调皮可爱有趣活泼
带感情练读,指名读
3、总结读文
现在同学们都从文中找到了风,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可爱调皮变化多端伟大
带有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一背
四、激发想象,拓展延伸
1、叶圣陶爷爷在河面、在枝叶上找到了风,你们还在哪看到过风?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寻找风。
你能想文中这样来写一写吗?
课件出示: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的时候,我们知道风()了。
2、小结: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春天的风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夏天的风给人们送来了阵阵凉爽,秋天的风吹响了丰收的号角,冬天的风带来了片片雪花。你还收集到哪些描写风的好词好句了。
学生汇报:词语和诗句
今天大家和风成为了好朋友,学习这么累了,老师领大家大学习超市去逛一逛吧!
课件出示:
1)画风通过图画向大家展示风。/
2)颂风有感情的背诵小诗
3)写风当小诗人写写风。
4)给大自然中其他自然现象写首小诗。
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回家完成。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致女儿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涉及的话题“爱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学生如果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上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一方面使得情感内敛的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有人指点迷津。而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因此,要对学生多加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忐忑、繁衍”等词语和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学习联系西方文化背景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通过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同时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故事。
2、掌握本课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读课文,思考:上帝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4、读文时,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或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会问你的父母吗?(不会)可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代我们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的父亲是如何回答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写给女儿的这封信。
(二)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你知道哪些?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这里,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文学常识进行交流,实现资料共享。)
2、利用屏幕显示本文的生字、词,找学生读并要求在练习本上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然后对正,再交流释义遇见困难的生词。
3、读文反馈:(用屏幕显示思考题,找生回答)
(1)故事中的上帝在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2)你认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长此以往促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这里的第二个思考题,学生回答起来可能困难,由此导入下一环节。)
(三)读文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边读边完成下列要求:
1、“我”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你能为大家概述这个充满诗意的'故事吗?
(提示:复述时应抓住关键词语:上帝、三次、人间、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伫立离去)
3、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去表现呢?在这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4、现在你明白“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了吗?
5、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抛出这些要求,然后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文思考,坚持以读为本的策略,让学生在自读自思中感知内容要点,在
读中领悟故事的寓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四)读后交流,合作探究:
1、学生组内交流思考结果。
2、班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点拨疑难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并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五)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最后的两段。
师:这几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品味。请再读课文,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与组内的同学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提示: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行。)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爱情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歌咏爱情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通过这一环节,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加深对爱情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爱情是如此的美好,那么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请大家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此引入对“早恋”的探讨,引导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别走入“早恋”的误区,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小结:
师:爱情是美好的,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正象文中所说的: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屏幕显示)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请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爱情的认识。)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和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把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写在日记中。
(为了让学生将课堂的学习热情保留到课后,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设计此作业。)
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直观、醒目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友情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时间的考验)(死亡的考验)
(利用这一等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爱情的真谛;利用这一不等式引导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
【教学反思】
1、“三五三”的教学模式,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读、思、议、评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参与“练”,依据教材的内容练读、练写、练听、练说,从而训练思维,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因为本篇是涉及到“爱情”,对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一开始学生有些畏首畏脚,当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时,时间显得有些仓促,教师在这个环节还要进一步的调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主题,体会诗歌热烈真挚的情感。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驾驭想象的能力。
3、明确这首诗歌的现实意义和当代意义。
说明:
这首诗歌的篇幅较长,在教学中进行细枝末节的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并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是最基本的。同时由于诗人在创作中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可以从诗歌采用的统一的意象上来理解诗人驾驭想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站在五四运动和今天这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上理解诗歌强大的生命力,体会本诗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充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够分析诗歌的.丰富意象,从而理解作者的想象力及驾驭想象的能力。
2、难点:正确理解时代背景和本诗主题的关系。
说明:
在诗人的笔下,人与地球的关系成为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这是诗人在抒发感情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想象的艺术境界。因而通过诗歌中既多样又统一的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人的想象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此外,这首诗歌的产生并不是诗人单纯的个人理想,而是社会理想的体现,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让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民主平等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是一个难题,并且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今天的视角来阅读诗歌,使优秀诗歌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你曾经读过关于母亲的诗歌吗?然后引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导入本课的学习。快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思考学过的关于母亲的诗歌,同时学生可以互相补充。温故而知新,快速熟悉诗歌写作的对象。
朗读品味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熟悉诗歌,进入诗境。同时在倾听教师的朗读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真挚情感。激起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同时为正确理解诗歌作好铺垫。
重点把握
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1、诗人将我和地球的关系想象成谁和谁的关系?
2、地球母亲和自我的关系在诗歌丰富的意象中却变得单纯统一,为什么?学生在诗歌中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另外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可以明确多样的意象却有一个形象的核心,这使母亲和自我的关系变得单纯,这是诗人驾驭想象的能力的体现。
学生充分体会诗歌想象的艺术境界。
难点讨论
1、诗人强调人是地球之子,是大自然之子,通过这种关系的描绘,他最终要在诗歌中表达什么主题?
2、这样的主题和五四运动的思想有何关系?
3、如果从今天的角度解读这首诗歌,我们还可以把它理解成什么主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等形式逐渐使各问题迎刃而解。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广度。
作业布置课后阅读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进行比较,体会三首诗歌的不同主题。拓宽阅读面,提高鉴赏能力。
思路点拨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自由。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赏析评价;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郭沫若的诗歌特色;同时与艾青、舒婷的诗歌进行比较教学,理解在这些诗歌中母亲的不同含义、诗歌的不同主题也是一种比较可取的方法。
练习举隅
1、诗人将地球称为“我的母亲”有什么深刻含义?
2、郭沫若的诗歌在情感抒发上有何特点,在语言运用上又有哪些特色?
3、对这首诗歌写一段鉴赏性的评论。字数3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打碗碗花是一种美丽、可爱,名字却有些古怪的花。本文记叙了“我”对“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的说法始而起疑,继而通过亲自尝试,确认“打碗碗花,不打碗”的过程。全文共10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写我家门前不远有一块荒地,它是小草和野花的世界,孩子们的乐园。第2-6自然段写外婆告诉、“我”谁摘打碗碗花,它就叫谁打破饭碗,“我”听了半信半疑。第7-9自然段写“我”通过亲自尝试,确信“打碗碗花,不打碗!”第10自然段写“我”对人们把怪名字加给这么美丽、可爱的花感到疑惑、不平。课文告诉我们,对一些迷信的说法不要轻信,要敢于探索,笃信科学。文章细腻而曲折地刻画了“我”的种种感受和心理变化,为我们提供了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的理想材料。
学习目标:
1、预习课文生字词,在阅读过程中复习、巩固,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2个新词的意思。
2、能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打碗碗花的新奇有趣,外婆的着急、严肃、郑重其事,以及体会“我”从将信将疑到自信不疑的心理变化。
4、初步具有遇到问题,敢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相信科学,不迷信。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趣,检查预习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野花,请大家欣赏。课件出示:打碗碗花图片。
2、这种野花的名叫打碗碗花(板书课题),谁能叫叫它的名字?
3、这节课,我们就走近打碗碗花,认识打碗碗花。
4、检查预习 课前,老师已经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谁能准确地读给大家听听。 郑重其事 一声不吭 如释重负 骤然打碎 将信将疑 自信不疑 粉中透红 安然无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碗碗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呢?请同学们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
2、打碗碗花是一种( )的花。
3、找出课文中描写打碗碗花样子的`句子。(那花长得十分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那“碗”底还滚动着夜里的露珠。)
三、指导精读,体会课文内涵
1、板块一:品读描写打碗碗花样子的句子,体会它的新奇有趣。
课件出示:那花长得十分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那“碗”底还滚动着夜里的露珠。
①读准,读通。
②读懂:异样就是______,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看看打碗碗花的图片,想想打碗碗花异样在哪里?让学生体会打碗碗花的颜色、形状、作用的异样。抓住“十分”反复读出打碗碗花的异样。
③有感情读: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异样的花,深深地发出了赞叹,(读)多么新奇,多么有趣的花啊!这花奇就奇在_________,趣就趣在________,让我们带着新奇有趣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板块二:品读外婆说的话,体会她的着急、严肃、郑重其事。
①这么新奇、有趣的花,可外婆却说,找出外婆说的话。 课件出示:“不能摘,不能摘,那是打碗碗花。”“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
②读读2-6小节,给外婆的话加提示语:外婆( )地说。
③外婆(着急)地说,从课文的哪些句子读明白的?读出外婆的着急。 外婆(严肃)地说,从课文中哪儿读懂的?带着严肃的神色,读出外婆的严肃。 外婆(郑重其事)地说,郑重其事什么意思,请你学着外婆的样,郑重其事地说一说。 读完外婆的话,板书:打碗碗花,要打碗。
3、板块三:品读“打碗碗花,要打碗?”和“打碗碗花,不打碗!”,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①你们见过专门让人打破饭碗的花吗?这外婆的话真让我感到怀疑呀!(边说边把“打碗碗花,要打破碗。”的“。”改成“?”)谁能读出我的怀疑?
②可是外婆说的时候,心情是那么______(着急),神色是那么____(严肃、郑重其事)。这不得不让我又有点相信外婆的话。此时,我心情就是(板书半信半疑)。相信是因为_______,怀疑是因为________。
③打碗碗花到底会不会打破饭碗呢?默读7-9小节,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明白,学生交流后,板书“打碗碗花,不打碗。” 自信不疑。
④为什么我能自信不疑?(实验)
⑤再读7-9小节,体会实验前的将信将疑到实验后的自信不疑。 指名学生读课文,当读到“一声不吭地嚼着饭”,采访学生:你为什么要一声不吭地嚼着饭?此时你心情怎么样?对话中理解“骤然打碎”,读出心情的紧张。当读到“安然无恙”时,联系上下文理解“安然无恙”的意思,你此时心情是怎样?对话中理解“释”的字义及“如释重负”的意思。学生理解后,再用自由读、齐读、引读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心理变化。
⑥改标点,再次领悟自信不疑。同学们只有经过自己这样亲自实验,才能这么自信不疑,这里的句号还能表达你的自信不疑的感情?改成感叹号再读“打碗碗花,不打碗!”
四、拓展延伸,内化语言。
①读课外材料《打碗碗花的传说》。
②创设情境写话:春天来了,打碗碗花开得美丽而热闹。__________________,我摘了一大把拿回家,外婆见了,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清楚吹肥皂泡的过程。
3.能用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4.体会作者由肥皂泡产生的丰富想象,并能发挥想象,说出肥皂泡还有哪些去处。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本文语言文字的生动性,积累优美词句。
2.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游戏的过程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由玩“吹肥皂泡”的游戏产生的美好想象。
2.体会吹肥皂泡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2.理解作者由玩“吹肥皂泡”的游戏产生的美好想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肥皂泡”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老师、学生准备吹肥皂泡要用到的工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知道课文围绕肥皂泡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作者。
1.出示作者冰心的生活照。冰心是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以及对生命的赞颂。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作“最神圣的人”,认为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她的作品有《归来以后》《小橘灯》《寄小读者》《樱花赞》《繁星》《春水》等。
2.玩吹肥皂泡游戏,感受其中的乐趣。
同学们,刚才我们玩吹肥皂泡的游戏,你们感觉怎么样?(高兴)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冰心也吹过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不起眼儿的肥皂泡,充满了童年的乐趣,也承载着冰心奶奶小时候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小时候是怎么吹肥皂泡的吗?快来学习课文吧!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介绍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玩吹肥皂泡的游戏,感受吹肥皂泡的乐趣,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我会读”。
(1)读音难点主要有“若”“颤”(翘舌音),“颤”“巅”(前鼻音),“廊”“婴”(后鼻音)。
(2)学生读生字,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3)教师提示多音字的读法。
4.课件出示“我会写”。
皂廊剩碗悠若透娇扯仰串婴希
(1)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
(2)教师示范书写“廊”“婴”。
(3)学生写字。
5.课件出示词语。
肥皂泡种类其中网球透明分裂形式
圆满轻悠悠飞越婴儿目送希望
学生读词语,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针对不易理解的词语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为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听后学生讨论: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冰心奶奶小时候玩吹肥皂泡游戏的经过)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小组内讨论段落大意。
设计意图:
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使学生在听读中想象,在交流中感悟。
四、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品读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既简练又全面。(冰心奶奶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是吹肥皂泡)
2.品读第2自然段。
(1)学生轻声读第2自然段。
(2)学生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玩吹肥皂泡游戏的天气情况及原因)
3.品读第3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
(2)一边读一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描述图画的内容。
(4)课件出示:方法是把用剩的碎肥皂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上点儿水,和弄和弄,使它溶化,然后用一支竹笔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吹成一个(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儿,再(轻轻地)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管上落了下来,(软悠悠地)在空中飘游。若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送,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
①读句子,然后去掉括号里的词语读一读,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吹肥皂泡的动作特别轻)板书:吹轻轻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③感受制肥皂水的过程。
冰心奶奶多细心呀,把吹肥皂泡的游戏给我们介绍得这么清楚,你能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找出来吗?课文中只有“然后……再……”你知道先干什么吗?
学生读句子,教师提示“和弄和弄”的读音和意思。
设计意图:
分段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吹肥皂泡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了制作肥皂水、吹肥皂泡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那么,冰心奶奶小时候吹出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作者由玩“吹肥皂泡”游戏产生的美好想象。
2.体会吹肥皂泡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2.指名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忆冰心奶奶是怎样吹肥皂泡的,她吹出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子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新授内容,以旧引新,衔接自然。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好。
1.品读第4自然段。
(1)课件出示肥皂泡图和课文第4自然段。
(2)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画面。
(3)学生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
(4)理解句子。
①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五色”原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来泛指多种颜色。“五色的浮光”说明肥皂泡色泽光亮,颜色繁多,非常美丽。“轻清透明”四个字不仅写出了肥皂泡“轻”的特点,而且写出了肥皂泡纯净、清亮、透明的特点)
板书:看美丽
②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玲珑娇软”指那些肥皂泡小巧精致而柔软、娇嫩、美丽。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肥皂泡的喜爱之情)
③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颤巍巍”在文中形容肥皂泡在空中震颤着飞舞的样子。“光影零乱”指由于肥皂泡处于动态中,表面的光泽和颜色变化迅速且多样,显得不整齐、没有规律。这句话写出了脆薄的肥皂泡很美丽,但也很脆弱,随时都有破裂的可能)
④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不久,这光丽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肥皂水落了下来,洒到眼睛里,大家都忽然低了头,揉出了眼泪。(真紧张呀!这脆弱的球,颤巍巍的、光影零乱,很快就散裂了。这句话写出了大家紧张、专注、担心、期待的.样子)
(5)学生朗读句子,教师评价点拨。
(6)小结:这些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肥皂泡四散纷飞,就像淘气的孩子在捉迷藏,多开心,多快乐呀!
2.品读第5自然段。
(1)课件出示肥皂泡图和课文的第5自然段。
(2)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画面。
(3)学生默读这个自然段,提出问题。
(4)讨论交流问题。
①“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这句话连用四个“那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肥皂泡轻清脆丽,光彩夺目,异常美丽,带着“我们”的梦想自由地飞翔,表达了作者对肥皂泡的喜爱之情。)
板书:想梦幻
②“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这句话中的“她们”指的是谁?(这句话中的“她们”不仅指肥皂泡,在作者的眼里,这些肥皂泡仿佛就是孩子们的化身,带着她们的希望和梦想飞起来了)
③作者看到飞舞的肥皂泡产生了怎样的想象?(学生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中的婴儿的头发上……)
④假如你就是肥皂泡,你会带着希望和梦想飞到哪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美好的想象,让大家来分享快乐)
⑤“目送着她们,我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目送着多姿多彩的肥皂泡,作者的心里为什么会充满快乐、骄傲与希望?(美丽的肥皂泡越飞越高,她们让“我们”走进了梦幻的世界,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板书:快乐骄傲希望……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6)小结:这梦幻般的肥皂泡,一个一个地飞高,又一个一个地破裂。她们给“我们”带来了梦想,带来了欢乐……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的含义,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在玩“吹肥皂泡”游戏的过程中,冰心奶奶认真地欣赏了自己吹出的每一个肥皂泡,她满怀爱心和向往,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文章,让我们再读一读这篇文章吧。
2.童年时的冰心吹肥皂泡,不但吹出了快乐,吹出了乐趣,还吹出了梦想,肥皂泡寄托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像冰心奶奶那样,制肥皂水,吹肥皂泡,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练笔,使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互相交融,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20肥皂泡
吹(轻轻)看(美丽)想(梦幻)
快乐骄傲希望……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赤壁》
二、解题并简介作者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即东坡赤壁。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三、朗读古诗《赤壁》。
听音频朗诵,老师强调生字戟(读音:jǐ))的读音,学生朗诵。
四、词义和诗句的翻译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地名,在今湖北省。【折戟】指折断的戟。
【销】锈蚀。【将】拿起。【前朝】以前的时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喻。
【参考译文】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辨认出是六百年前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遗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五、分析古诗:
1.前两句是写兴感之由。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2.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诗人他认为周瑜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偶然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3.诗人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这样写有何用意?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熟读兵法,但却这样写,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自己的建议又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便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六、这首诗的亮点: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a.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b、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七、小结: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八、作业
1.《赤壁》的诗人是-代的--,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诗,诗中的兴由之物是--,作者由咏史而生发的感慨是------------------。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复习教案02-28
语文《口技》教案02-27
《语文园地》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