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1 09:27:1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书写规范汉字,认识两种新笔顺规则。

  2.能有节奏地朗诵古诗,了解古诗所表达的大意,激发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两种新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

  2.能正确朗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教师)

  2.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过程:

  书写提示

  一、认识汉字“小、水、月、问”。

  1.师出示第八单元会写字卡片,抽读汉字,重点抽查“小、水、月、问。”

  2.课件演示“小、水、月、问”四个汉字笔顺。

  3.说说上面四个汉字共有几画。

  二、学习“小、水、月、问”的笔顺规则。

  1.观察课件中“小、水”两个汉字的书写笔顺,先中间后两边。

  2.按此规则,学生在书中田字格练习书写“小、水”。

  3.同法指导学生“月、问”。强调笔顺规则:先外后内。X|k |B| 1 . c|O |m

  日积月累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古诗,你们想听吗?

  二、学习。

  1.多媒体课件播放《风》,引导学生欣赏。

  2.老师范读。

  3.请学生认真观察图,互相说说图中画的是哪句诗的景物?

  4.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诗读顺、读熟。

  5.学生尝试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6.教师抽查。

  7.教师学生评议,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

  8.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将你今天的收获讲给你喜欢的人听。

  2.课外阅读。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春节童谣》。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夯实语言的基础,将学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系统化,强调“学以致用”,而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间互相交流,展示识字成果,交流识字体会,体验识字的乐趣。这样,就能引导孩子们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汉字,在生活中主动识字,主动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认识掌握本课1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汉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体会童年校园生活的纯真与快乐。

  4.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文辞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写生字,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感悟童年校园生活的纯真、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理解,达到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学校是我们的另一个家,我们在那里感受成长的快乐。在校园里,我们有时会享受成功,有时会遭遇失败。在我们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会哭、会笑。哭笑之间,理想和信念在我们心中悄悄萌芽。校园是我们童年记忆的摇篮。今天我们就走近《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跟着课文一起回顾我们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板书: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

  指导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要求:听清楚诗句中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学习生字。

  要求:把诗句读通,读准。

  3.检查与反馈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出示词卡指导,并用重点词语扩句。

  4.指名读诗。

  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读出了什么感受?想怎么朗读?

  (1)我们喜欢在林子里静静地倾听,倾听那神秘而又有趣的声音。

  指导:这两行诗揭示了儿童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心理。要指导学生读出好奇、神秘的感受。

  (2)我们听翠绿的叶子轻柔地呼吸,我们听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

  指导:这两行诗表现了儿童充满诗意的幻想,赋予了翠绿的叶子和幼笋以人的特征,而这一切都在悄然无声中发生。朗读时要指导学生读得轻,读得优美。

  (3)我们听云雀的歌儿从叶片滑落,我们听蚂蚁的号子清脆又迷人

  指导:在这两行诗中,云雀的歌儿变得有形,歌儿从叶片上滑落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而蚂蚁像人们一样在劳动中吹起了号子,在集体中快乐地生活。这些充满纯真的想象,要指导学生读得优美,读出儿童探索大自然的欣喜与快乐。

  (4)我喜欢在林子里写作诗歌,你喜欢在林子里构思散文;你佩服我诗歌里和谐的节奏,我佩服你散文里蕴涵的神韵。

  我们常常在林子里采一篮篮蘑菇,为生物组饲养的小兔送去美味的山珍;我们常常在林子里捕捉一只只彩蝶,为我们的实验室献上美丽的标本。

  指导:这两节诗描绘了校园活动精彩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活动中的快乐。

  (5)校园门口的树林是童年的摇篮,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充满温馨,那里有我们稚气的笑语和真诚的眼泪,即使明天长成大人,也不会失去那份纯真。

  指导:这一节诗要读出孩子心中真切的感受,读出童年校园生活中的温馨、快乐与纯真。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学生观察汉字

  你发现了什么?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汉字?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掌握一定方法来记忆。

  2.观察汉字的.结构。

  3.示范

  蕴:“蕴”字笔画较多,注意下部左右写得稍紧凑些,笔画间隔匀称。[]

  饲:“饲”与“词”、“伺”的读音与字形都要区别开。

  4.请个别学生示范。

  5.指导练习。

  四、作业

  1.抄字组词,抄写词语。

  2.搜集有关校园生活的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复习

  光临 倾听 滑落 神秘 标本 和谐 佩服 轻柔 摇篮 温馨

  2.回顾: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里有什么?我们在那儿做什么?

  板书:神秘的声音童年的足迹

  二、感悟诗歌意境,指导朗读

  1.浏览课文,哪些小节描绘了树林中神秘的声音?哪些小节描写了我们在树林的活动。

  2.合作学习: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四人一小组交流感受,再把自己的感悟大胆地读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

  3.反馈与交流

  (1)指导感悟、朗读课文1、2小节。

  A.哪些同学研读了课文1、2小节,指名读文。

  B.树林里有什么声音?那些声音是怎样的?“叶子轻柔地呼吸”、“幼笋爆出地心”、“云雀的歌”、“蚂蚁的号子”中,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声音?哪些是想象出来的声音?给你留下什么的感受?

  小结:“叶子轻柔地呼吸”让人感受到叶子成为了有思想的生命体,令人充满好奇;幼笋向往着光明,克服了重重困难,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而“爆出地心”,令人充满敬畏;“云雀的歌”美而清脆,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蚂蚁们整齐的“号子”,表现了在集体生活中成长的快乐。这些声音伴随着孩子们成长。

  C.听到这些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

  D.感悟品读相关诗句。

  E.指导朗读1、2小节。

  (2)指导感悟、朗读课文3、4小节。

  A.指名读3、4小节。

  B.思考:“我们”在校园门口那片树林里展开了什么活动?

  C.在这些活动中会感受到什么?

  小结:“我们”在林中“写作诗歌”、“构思散文”,相互激励,共同成长,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我们”“采蘑菇”、“捉彩蝶”会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在活动中感受了校园生活的美好、纯真与愉快。

  D.用快乐、满足的语气,有感情朗读第3、4小节。

  4.升华情感,指导创作

  (1)在校园生活中,还会发生些什么?

  (2)观看学生校园生活录像。

  (3)指导创作

  在校园的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三、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1.校园生活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

  2.出示第5小节,有感情地朗读第5小节,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3.这节诗歌能表达你对学校生活的全部感受吗?你还想说什么?

  继续创作

  校园是童年的摇篮,

  校园是 。

  4.小结: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是童年的摇篮,它孕育了孩子们最纯真的梦想。校园是我们的另外一个家,远大的理想就在这里萌芽。让我们记住这美好的时光,让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展翅飞翔。

  四、作业

  1.背诵诗歌。

  2.继续完成诗歌续写。

  板书设计:

  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

  神秘的声音 有趣的活动

  童年的摇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ang eng ing ong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后鼻韵母ang、eng、ing、ong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及ying的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学会声母与ang、eng、ing、ong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好拼音的作用,激发借助拼音识字学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后鼻韵母的发音方法、声母和后鼻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识4个生字。

  教学难点:

  eng ing的发音和三拼音节的拼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拼音卡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后鼻韵母ang、eng、ing、ong和并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认读整体认读音节ying及ying的四声,读准音,认清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好拼音的作用,激发借助拼音识字学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后鼻韵母的发音方法、声母和后鼻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识4个生字。

  教学难点:

  in 和ing的发音。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一课咱们学习了5个前鼻韵母,小朋友们还认识它们吗?

  2.开火车认读前鼻韵母an、en、in、un、ün。

  3.指名说说前鼻韵母的发音要领。

  二、学习新课

  1.看图认识事物,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看课本插图,并说出图上的内容。

  2.出示音节yáng、dēng、yīng、zhōng,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要借助这些图和音节来学习四个新的韵母。

  3.学习ang

  a.读准ang的音。

  ①师指着图1读“羊”。(音稍微拖长,多读几遍,让学生们细听,并注意看老师的口型变化)指名说说“羊”是由哪两个音拼出来的'。(“羊”是由声母y和韵母ang拼出来的)

  ②出示ang,告诉学生把“羊”的韵母áng读的平声就是ang的读音。

  ③将ang和an的读音比较,告诉学生ang叫后鼻韵母,是由一个鼻尾音ng组成的。

  教师师范,知道发好鼻尾音ng。

  ④知道发准ang的音。告诉学生ang的发音方法。

  ⑤范读,领读,指名读,齐读。

  b.教学ang的四声:出示āng、áng、ǎng、àng 学生自由练读。

  c.师生共同小结学习步骤。

  4.四人小组合作,按以下步骤学习eng。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a.读准eng 的音。

  ①探究“台灯”的“灯”是由哪两个音拼出来的。

  ②发现eng与“灯”的韵母发音的联系。

  ③联系eng的发音。(先发e的音,紧接着发ng的音。)

  b.学习eng的四声。

  c.四人小组反馈合作学习的情况,教师酌情指导。

  5.学习ing、ong。

  a.读准ing和ong的音。

  ①看图读准鹰(yīng)和钟(zhōng)。提问:鹰(yīng)和钟(zhōng)的韵母是谁?

  ②根据后鼻韵母发音方法,猜猜ing 和ong各自先发哪个字母的音。

  ③练习发音。出示后鼻韵母ing、ong告诉学生猜得很对,它俩就是我们要学的另外两个后鼻韵母。学生自己练习发音,同桌相互练习。

  ④检查自练情况,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⑤小组赛ing、ong 的四声。

  6.巩固练习。

  ①做“送信”游戏:请一名学生将四张后鼻韵母卡片分给四个同学,再请这四个同学上台来带读。(配读儿歌:叮铃铃,叮铃铃,邮递员来送信,送的是什么信?送的是表扬信。)

  ②听音组合:将单韵母a、e、o、i、u、ǖ和尾音ng发给学生,师发音,生做组合游戏。

  7.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①出示整体认读音节yīng。问:谁会读这个音节?告诉学生这也是整体认读音节,不用拼,他跟后鼻韵母ing的读音一样。

  ②学生组词,学习ying的四声。如:yīng(英雄,老鹰),yíng(欢迎、萤火虫)、yǐng(电影、影子)、yìng(软硬、答应)

  三、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后鼻韵母ang、eng、ing、ong。

  2.指导书写ying及四声,注意写紧凑,注意调号的位置。

  板书设计:

  āng、 áng、 ǎng、 àng

  īng íng ǐng ìng

  ēng éng ěng èng

  ōng óng ǒng òng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第一节:虽然我们很稚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第二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第三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进行交流:

  (1)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

  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

  (2)理解“风、雨、雷鸣电闪”各比喻了什么?

  (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中的'挫折等艰难考验。)

  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

  (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1、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

  2、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

  3、总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六.作业:

  完成《天天练》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我们上路了

  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

  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

  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

语文教案 篇5

  训练目的:

  1、会比较具体地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2、初步学会仔细地观察图画,并且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3、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并在行动上落实。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出示《爱惜粮食》的图片,句子、要求。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让学生明白习作的要求,仔细观察图画,理解图意,根据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背景,发挥想象,口述图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看图作文我们早已写过,应该并不陌生,请同学回顾一下,看图作文有哪些要求。(要仔细看图,理解图意;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教师小结出示要求。出示课件12分钟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看图作文——爱惜粮食

  出示2

  二、学习“习作要求”,出示:仔细看图,理解图意,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比较具体地写出事情的经过。

  1分钟

  读要求,你读懂了什么?

  三、写事的文章特点是什么?(出示课件4)

  3分钟

  四、学习范例,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划:

  (1)小作者是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的?

  (2)小作者抓住哪几方面来写?用“——”划出写得具体的词句。

  5分钟

  学生讨论,然后交流,汇报。

  师小结:围绕中心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

  五、出示图,仔细观察

  (课件5)

  5分钟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1、图上画着哪些人?

  2、他们在干什么?

  3、是什么时候的'事?)

  2、出示学习提示

  1、图上画着哪些人?那位小朋友正想干什么?

  课件5

  3、讨论人物、时间、地点、事情。

  (1)人物:小明、爸爸、妈妈、农民伯伯

  板书:小明

  爸妈

  点明:小明、爸爸、妈妈是这幅图的主要人物,农民伯伯是次要人物。

  (2)时间:春天的中午

  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小明胸前的红领巾说明是放学后,从农民伯伯头戴草帽,弯着腰在插秧,推测出这是春耕的季节。)

  事情:出示填空(口头说话)

  (课件6)

  一个—————的———————,小明———————,爸爸妈妈———————————————————。

  (3)讨论事情的顺序。

  板书:起因:小明要倒剩饭

  经过:爸妈劝阻教育

  结果:小明懂得道理

  (4)确定重点:这三步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些?

  点明:事情的

  经过应作为重点写具体。(板书:写具体)

  (5)同学回想一下我们积累的爱惜粮食的谚语和诗歌等

  如《锄禾》出示它的多媒体

  2分钟

  六、想象事情的经过,分散难点。

  1、10分钟

  出示学习提示

  2、爸爸、妈妈会怎么说,怎么做?小明会怎么说,怎么做?

  3、想一想,按什么顺序写,哪些内容要写得具体些?

  (课件7)

  (1)自由组合讨论,小组汇报,可用小品形式。

  (2)想象语言、动作是否合理。

  (3)评议后,其他小组补充(力争求异)。

  七、学了这篇看图作文,你们想到些什么?(或有什么收获、体会?)(相互说,然后交流)

  3分钟

  八、写重点部分,把它写具体,然后交流。5分钟,有时间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2、了解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3、掌握课本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词语。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3、《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②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③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④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⑤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⑥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讨论: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参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可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

  (情节提纲编写的指导:

  具体进程:先用幻片放映学生编写的两份提纲,让同学们略作评判,教师简要点拨:然后教师出示自己所编写的提纲,供学生修改自己的提纲时参照。要强调教师的提纲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只供借览,不可照搬。)

  教师的点拨,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发展”与“高潮”两个阶段的区别。高潮,表现为矛盾比发展阶段更趋尖锐,往往形成一种新起的,惊心动魄的或更奇异的波澜。成名“虫死子亡”,就是这种矛盾更趋尖锐,别起波澜的重要标志。

  2、情节的每一阶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细节,主要细节间带有由一事向另一事发展或转化的性质。细节可单独成段,也可分属上下两段,还可一段包括几个细节,不要机械地按自然段划分细节。

  3、每一阶段的线索提示,要兼顾“事”与“情”两个方面。单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构思思路。

  4、用语要注意简炼,语句的长短要大体一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局限性;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检查作业入手,导入课文分析

  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情节提纲的编写任务。指名学生,要求流畅地朗读课文第7段;并用三言两语说明本文的创作意图和情节特点。导入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表现手法。

  二、作者创作意图和情节虚构分析

  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

  启发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本文的创作意图,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为了把探讨推进一步,请大家再思考并回答如下的问题:“促织之戏,唐代天宝年间就已盛行,作者为什么把故事的背景选定在明朝宣德年间?宣德年间是‘治世’,还是‘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估计学生会以为宣德年间是封建时代的“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教师板书下面的几句话,并进行点拨: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

  这是跟作者同时代,当时诗坛的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预习提示”说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关于本文的情节虚构:

  启发、提问:同学们已知道,本文的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现在请大家再考虑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这么曲折离奇?它与创作意图到底有什么关系?(2)情节的虚构,是否有史料作依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幻灯出示如下明清笔记,然后进一步提问、点拨。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

  (《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点拨性小结:

  正如同学们说的,这两个材料《促织》里都运用上了,只是进行了改造。这就说明作者借讲前明宣德年间事来揭露现实黑暗,不是毫无根据的,把一些“烂污”泼在明宣宗头上,而是有历史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儿歌,鼓励学生背诵儿歌。

  2.在阅读儿歌中认识生字:“群、才、是、乡”。

  3.能认读前鼻韵母un、un和整体认读音节:yun、yuan会拼读相关音节。

  4.复习笔画“横折弯”,知道“没、般”的书写笔顺,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儿歌中认识生字:“群、才、是、乡”。

  2.能认读声母:un、un,整体认读音节:yun、yuan.会拼读相关音节。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媒体出示:草地上走来一只羊。

  师:草地上有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把图上的内容说一说,注意发言的声音让大家都听清。

  媒体再出示:草地上走来两只羊,三只……一群羊

  师:你又看到了什么?谁还会再说?(学生如描述到羊的颜色、样子等,老师要及时肯定。)

  师:现在草地上有这么多羊,来不及数,怎么办,谁会说?

  2出示“一群”一词。

  师:对!可以用“一群”来描述这么多的羊。当数量很多时,我们可以用一群来说,现在体育馆里人这么多,谁可以用“一群”来说说,我们可以说:体育馆里有一群人。

  3学习“群的结构及音节:

  (1)“群”,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你们要仔细听,不会说的同学学着说一说!

  “群”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君子的君,右边是羊,合起来是群。

  (2)出示“群”的音节。

  师:字会记了,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本领。

  “群”这个字的音节是这样的,听老师拼qún,声母是q,韵母是?这个是我们新认识的复韵母,仔细听,认真看,把音记住。跟老师读ün(生注意口型),四声ǖnǘnǚnǜn,(开滑板车,生齐读)q---ǘn---qún(开火车读)合起来你发现了什么?(复习标调规则)

  4出示羊姿态图。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群”,图上有什么?(图上有一群羊)

  (1)这群可爱的小白羊,样子各不相同,这只羊蹲着,其它的.呢?你们仔细看看

  (学生观察图)老师先来说,你们来接龙:草地上有一群可爱的小白羊,有的蹲着,有的躺着……(生讲完,出示一段话)师:这群小白羊真是姿态万千,可爱极了。听老师来读这段话,你们仔细看看!

  (2)师:大家看一只小白羊正蹲(dun)在山头上呢!,(生齐读)(生做动作)

  (3)它的音节是dun,里面有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新的复韵母un(开火车)(生跟读)

  (4)un和ün是一对双胞胎,我们来分清楚,带两点的是ün,不带两点的是un!(生读)

  5这群小白羊可真调皮,大家看,他们现在跑哪儿去了?(出示媒体)谁会说?

  6出示课题:34天tiān上一群qún小xio白羊

  (1)齐读课题(2)复习三拼音tiānxio:有两个三拼音,自己拼拼看。

  (3)巩固群的读音:这个字还认识吗?打个招呼!

  二学习儿歌,了解内容

  1听录音,边听边记:小朋友对天上的小白羊说些什么?

  师:再听一遍,努力记住,能记住多少是多少!

  反馈:同桌之间把听到的告诉对方。

  2、出示整首儿歌(后半段变红),这就是小朋友对天上的小白羊说的话。

  (1)(才、是)正音:这两个字先拼一拼,注意平翘舌音。(拼音要出示)

  才、是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谁已经会拼了?cai是平舌音,shi是整体认读音节(开火车)

  (2)借助“乡”,渗透后鼻韵母ang,师书空。

  师:“乡”这个音节跟老师拼。(教师示范拼读音节,学生跟读)

  怎么写呢?(书空,小朋友要眼到,手到)

  (3)练读儿歌。

  师:刚才我们借助拼音读准了字音。谁来读读儿歌?其他

  同学看屏幕,眼睛跟字跑,听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了吗?(个别读、同桌互读)

  反馈:儿歌中小朋友怎么对小白羊说的呢?(生个别读)

  你们学着小朋友的样子读读!(生齐读)

  3(儿歌第一句变红)哪个小朋友读读变红句子?

  (个别读)原来跑到天上的是?——云(出示字)

  师:瞧!天上有朵朵白云,这些白云千姿百态,让小朋友浮想联翩,看白云真有趣!

  (1)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n

  师:“云”这个字,小朋友早认识了,可我们今天要学习新的本领。这是一个整体认读音节——出示音节(齐读)。

  (2)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师:想不想再认识一个整体认读音节yuan(出示图),图上有许多圆圆的东西,有圆圆的。。有圆圆的。我们要认识这个音节yuan。

  (3)读这两个整体认读音节和它们的四声(开开滑板车)。

  5再读课文。

  三游戏巩固,拓展练习

  1拼读音节,复习韵母:看图找音节朋友

  (1)有了拼音的帮助,我们就能学习更多的本领,(出示音节)这四组音节代

  表的是四样东西,他们分别是什么呢?小朋友相互拼拼,会拼的小朋友要多帮帮组内其它同学的忙!

  (2)四人小组上台拼。

  2我们来做一字开花的游戏。

  (1)乡——生边扩词。

  师板书:乡村、家乡、故乡。

  (2)听、读一句话。

  师:仔细听听老师用这些词语来说一句话。

  ——我的家乡在无锡一个美丽的小乡村里。这样我们就会用学过的词语讲完整的话了!

  出示句子,学生自由读句。

  四写字指导

  1复习笔画。师:这是我们学过的笔画“横折弯”。今天要描描的两个字中都有这个笔画。

  2学生自学“没、般”的笔顺,同桌之间相互说说!

  没:“横折弯”是第几笔?(五)般:“横折弯”是第几笔(八)

  4学生练习描摹,同桌互评

  五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听老师读补充的短文。

  师:老师根据这首儿歌的内容写了一短文,先听老师来读读。

  出示这段文字:小朋友们在看天上的白云。啊,天上的白云多像一群小白羊。你看,它们有的蹲着,有的躺着,有的站着,还有的趴着,可爱极了!小朋友们对小白羊说:“小白羊,你们快下来吧!别在天上着凉啊!地上有清清的河水,肥嫩的草儿,地上才是你们的家乡啊!”

  2布置课外作业。师:同学们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看清字,注意不加字,不漏字,让爸爸妈妈来评一评。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要素

  2.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4.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设想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欧 · 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字词整理

  烘锅 矮墩墩 砖砌 蹑手蹑脚 一筹莫展 唠唠叨叨 绷着 窗槛 瞥着 怒号 冥冥中

  三 理清文章脉络(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 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 (12—36)苏艾 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 (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 (51—55)结局 琼珊病愈 贝尔曼去世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四 思考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

  2.最后的长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第二课时

  一.文本研习

  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长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二.人物分析

  1.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明确特点:艺术界失意、酗酒、唠叨、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

  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

  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三.环境描写

  第18自然段,第44自然段

  阴沉灰暗的色调,悲凉的情调,烘托出作者悲凉、孤独、绝望的心情。

  四.主题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作业

  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500字的片断作文

  板书设计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 ——贝尔曼去世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本课选的古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的两首。反映农村生活,是范成大

  诗歌的重要内容。第一首诗描写了一幅男耕女织的劳动场面,及劳动带给人们的乐趣。引导学生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难点。

  班级情况:本班学生虽不是很活跃,但在诗歌的朗读方面还是很不错的,这有助于理解,更何况农村的孩子

  学习这首古诗有一种亲切感,较易突破难点。

  教学内容: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诗歌成就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2田园诗歌: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小组内讨论探究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小组内讨论探究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

  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板书设计

  男耕女织 勤劳

  儿女当家

  学种瓜 快乐

  课堂习题设计:

  一,解释《四时田园杂兴一》中划线的词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昼出耘田( )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

  童孙未解 ( )供( )耕织,也傍( )桑阴学种瓜。

  诗句的意思:

  二。《四时田园杂兴一》的作者是( )描写了一副

  ( )表达了诗人(

  )

  自问自答:这堂课通过实践教学效果如何?

  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好,达到了

  预期的目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复习教案02-28

语文《口技》教案02-27

《语文园地》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