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以《不要再来伤害我》导入。
同学们,这首歌的名字叫《不要再来伤害我》,但是歌手张振宇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却把名字改成了《爱护动物的歌》,来呼吁人们关爱动物。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或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感悟深刻的主旨
2、品味精妙的语言
三、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明确:
一群被逼至绝境的老斑羚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挽救了另一半的生命。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话是什么?(飞渡)
作者就是围绕飞渡描写了“飞渡前------飞渡中---------飞渡后”的几个主要情节。
飞渡前斑羚陷入了怎样的境地呢?阅读文章的1-4段回答。
学生回答补充。
一面是荷枪实弹的猎人、虎视眈眈的猎狗;一面是六米宽的山涧,而斑羚只有五米宽的跳跃能力。斑羚群的命运看来是凶多吉少。斑羚能不能死里逃生,让我们来看一段动画。
斑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成功脱险。这段动画,表现的是全文的内容,哪个场面最让你感到震撼?
同学回答。
四、我来设计
文章第几段,描写了第一对斑羚试跳的过程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文章有一部分被隐藏起来了。现在我们来补充这一部分。
要求:根据动画和自己的想象,描写第一对斑羚飞渡的过程。
四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创作,一人执笔。边说边写。
为了让大家写得更准确、细致,我们再看一遍动画。
四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创作,一人执笔。边说边写。
交流作品:
要求:1、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出作品。
2、从第二组开始不但要读出自己的.作品。还要说出和上一组作品相比,你们作品的闪光点在哪里?
同学们的作品各有千秋,其实作者也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了这震撼人心的场面。发下去后,仍然是小组合作。任务:1、朗读。2、和自己的作品比较,作者的创作又好在哪里?
丰富准确的动词。
老师发现在作者的描写中有两个动词,刚才我们小组创作中都没有用过的。一个是小斑羚的“猛蹬”,一个是老斑羚的“钩”。这两个词写得怎么样?
我们也在我们的创作里,加上一两句比喻,让我们文字鲜活起来。
总结:作者就是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和丰富准确的动词把第一对斑羚飞渡的过程,写的详细和震撼人心。文段是融于文章的,看看文章还有其它段落描写了关于斑羚飞渡的过程吗?和第一对斑羚飞渡相比在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找出你喜欢的几句,有感情的读一读。
五、感悟主题
再体会文章语言的同时,除了震撼,这群斑羚你带给你什么感悟?
句式:从老斑羚身上,我看到了自我牺牲的团队精神。
从年轻斑羚身上,我看到了对生命的珍视。
从人类身上,我看到了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珍爱动物。
文章当中也有点明中心的句子。阅读11-14找出来.
齐读。
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六、拓展迁移
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第一个:武文斌。
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看到了一种感情至真至纯,经得起磨练,这也是一种爱啊。我们人类有,他们动物也有,那我们和他们之间呢?
文中的人类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能引起我们怎样的反思。
结束语:《斑羚飞渡》是一篇凝聚着人类良知的警世之作。我们惊叹动物面临生存危机,生命受到摧残时团结一致,不惜代价把生的希望留给年青一代的崇高的牺牲精神;我们也更加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爱护抢救一切野生动物就是拯救人类自己,这是我们缤纷世界中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设想与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同学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同学要心口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等。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同学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文言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同学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同学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同学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为同学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同学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同学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好”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起了同学欲进入课文中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让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让同学读文、认字。提示同学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一查字典,可以问一问老师,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谁来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字音都读准了吗?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教师巡视,听出不准的字音,和时纠正。全班齐读一遍。
3、读文感知意思。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同学读,评价、纠正;再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中感悟,读中促讲,读中发展同学能力都需要教师调动同学读文的积极性。用同学喜欢的方式读,同学乐读,爱学。读法多样,读的兴趣浓厚,使同学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2、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同学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3、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译文。(课件出示古文)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竞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4、集体讨论,研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你解决了哪个问题?(同学可能谈到的词句:“写龙”、“窥头与牖”、“施尾于堂”、“失其魂魄”、“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w”)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呢?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身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也有问题,看谁能解决?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吗?⑵、“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同学在质疑之后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交流中,同学以简驱繁,突破难点,畅所欲言,打破了保守,形成了开放式课堂。特别是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等一遍遍不同形式地读、译、问、答,使每个同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持久地坚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设计意图:发明性的设计问题意图在于明理,拓展了同学的思维空间,让同学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广博精深,体情悟道自然不刻意。】
五、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同学:假如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在此基础上,促使全班同学都能背过。
【设计意图:演一演为同学的诵读提供了空间,将同学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实际上这里在扮演时揭示写作顺序,为同学背诵做铺垫,使朗读扮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
六、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他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心口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
【设计意图:巧设作业,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预习提示】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预习时要能理解字词,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形成的板书:
22.将相和
5.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仔细阅读第二、三两大段;搞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4.形成板书:
22.将相和
一、完璧归赵 抓人物特点
蔺相如 勇敢机智 忠贞爱国 抓线索、联系
二、渑池之会 ↓
蔺相如 不顾个人安危 和的重要
三、负荆请罪 失和的原因
廉颇 知错就改 言和的基础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两节课内容,朗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巩固字词。
教学步骤: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见课后作业3)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
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评:《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从教材特点和读写训练的任务考虑,教学这篇课文要教给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时,要体现大纲的精神,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联系。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此外,大纲还指出,讲解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在整分合课堂教学结构上,做了一些尝试。
下面谈谈在处理这篇教材中如何着力体现以上观点的。
整,要从整篇入手,要求学生对整篇文章首先有个总的印象。学习《将相和》一文,通过预习,初步阅读,学生应该了解课文是历史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与廉颇言和的事。
整,还指在下面的进一步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时要有整体观念,处处着眼于整篇文章,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能把一课分析成几段书。
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呢?很明显,课题《将相和》将引起读者如下思考:将相有过什么矛盾,为什么要讲和,为什么又能言和?可见讲和的原因,失和的原因,言和的基础,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条线索去阅读理解,搞清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搞清三个故事与整篇《将相和》是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完整的深刻的认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暑、突、粗、舌、疾、伤、捕、杀”;积累6个词语“突然、暑假、眼疾手快、捕杀、保护、碗口粗”;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并识记6个汉字“粗、暑、突、伤、捕、杀”。认识“米字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3、在阅读过程中,能正确划出卡达叔叔对待大蟒蛇的句子,并圈出其中表示动作的词,体会作用。
4、懂得国家保护动物是不能随便捕杀的,同时懂得对付野生动物,既要勇敢,更要机智,要了解它们的特点,善于保护自己。
重点难点: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研读第二节,根据要求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动词。
3、体会动词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小朋友,蛇有上千种,你听说过哪些呢?
2、出示课题:蟒蛇是其中的一种。因为体积巨大称为大蟒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6课《一条大蟒蛇》。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2、交流检查。
3、指名读、齐读 ;用好方法记住生字新词。
“突”穴字头下面是个犬,一点不能漏。
“疾”指疾病,因此是病字头。
可以解释为“疾病”,也可以解释为“急速”,在这里解释为“急速”,指用眼睛观察情况的速度很快。
“捕”的右边有一点,教师要让学生数一数笔画,再进行书空。理解意思。
粗:认识“米字旁”。
词语特点:碗口粗:像碗口一样粗
粗细:粗细的程度(意思相反的字组成的词语。)
4、指名四人读四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提示简单说说课文的大意。
说话时注意语句的连贯,表达得是否清晰。
5、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很想了解蟒蛇。有的同学已经查阅了有关蟒蛇的资料。课文中其实也有些句子介绍了蟒蛇。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划出描写大蟒蛇的.句子,然后根据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大蟒蛇。
(大蟒蛇的身子有碗口那么粗,呼吸时会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它的身子会缠住人,但在水里不咬人。它的皮可以做胡琴,但蟒蛇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能随便捕杀。)
三、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抽读词语。
2、写字指导:
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暑:上下结构,上面是个“日子头”。
突: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犬”,一点不要漏掉。
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捕: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杀:上下结构。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大蛇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步步紧逼,“我”和卡达叔叔必须马上想出办法来应对。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翻译全文。(重点)
③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培养自己细致观察和想象的能力。(难点)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 )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凹( )凸( ) 土砾( )
壑( ) 庞( )然大物 虾( )蟆( )
2、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项为之强 ②果如鹤唳云端
③以丛草为林 ④兴正浓
⑤ 方出神 ⑥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① 明察秋毫 ② 怡然自得
③ 庞然大物 ④ 夏蚊成雷
3、自读课文,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共3页,当前第1页123。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每一段的内容。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朗读课文,复述内容,力争背过。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小组合作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4、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5、归纳总结。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本文的主题。
(2)这篇课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延伸巩固
1、据原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如鹤唳云端,为之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见二虫斗草间。
3、带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1)必细察其纹理( ) (2)昂首观之( )
(3)使其冲烟飞鸣( ) (4)常蹲其身( )
(5)观之,兴正浓( )(6)驱之别院( )
4、阅读并做练习。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选自《新序》)
(注释:①尝:曾经。②向:刚才。③去:离开。④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⑤治:治理,管理。)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归而泣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共3页,当前第2页123
(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对曰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回家(2)刚才(3)哪里(4)回答2、(1)缘故(2)所以(3)连词,表顺接④连词,表因果3、(1)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2)还没有治理,百姓已经都相信他的仁爱了。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参考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个不停,忧伤而不吃饭。母素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个头的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恐怕别的人再见到这条蛇,就打死它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暗中有德于人的人,上天会用福来报答他的。你不会死的。”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都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共3页,当前第3页123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和1个偏旁。
2.会认7个字。
3.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7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斜钩”和1个偏旁“月”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我”的书写。
2.了解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抽读学过字的卡片:在 月 有 伞
二、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谜语让学生猜。
谜底:影子
2.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呢?影子在你的什么方向呢?影子有什么特点?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第4课《影子》板书课题,看看书中的小朋友的影子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看懂图意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图上画的都有什么?他在干什么呢?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这幅图和刚才第一幅图哪儿不一样?
过渡语:影子到底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学生再次读课文,要求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把生字和会认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同学轮流读课文,相互正音。
4.抽读生字和会认字卡片。
四、朗读课文,了解影子的特点。
1.自己读全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2个)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第一幅图,读第一自然段。
想想:影子在小朋友的什么地方?这是为什么呢?板书:前 后
(2)在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呢?小组同学结合问题进行讨论。
(3)请学生回答。(当太阳在小朋友前上方时,影子在小朋友的身后,)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
(4)那么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前边呢?(当太阳在小朋友后上方时,影子在小朋友的前边)可以让学生动笔画出小朋友、太阳、影子的位置。
(5)请大家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把影子比作什么?
(6)指导朗读,读出欢快、活泼的语气。
学生自由读,读出语气。
(7)学生试背一背。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照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这段。
提出问题:影子在小朋友的什么地方?结合图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在左,什么情况下在右?
(2)学生结合两个问题思考。
? ? ??(3)四个同学一起讨论。
(4)请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板书:左 右
(5)学生用学习第一段朗读的方法,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欢快、活泼的语气。
(6)试着背诵第二段。
4.朗读全文,说说影子有什么特点?
5.练习背诵全文。
①自由背。
②同桌互背。
③指名背诵。
五、除了在太阳底下能出现影子,还有什么时候也会出现影子?请你们自己亲自去试验一下。
六、学习生字
1.抽读生字卡片:个、右、友、朋、左、后、我。
2.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做猜字游戏,巩固字音。
3.学习新笔画和新偏旁。
4.识记字形
(1)自己自学 ①读准字音 ②记笔顺 ③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字形?
(2)读读生字卡片的词语,了解字意。
5.小组同学合作学习,有问题共同学习,比比谁说得最好。一会儿请他在全班讲一讲。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认识树林能抗拒狂风、阻黄沙、隔烟雾、挡噪声,给城市,给人们带来整洁与安宁。
2、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爱护树木、草地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树林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1、课文配套的课件、幻灯片。
2、歌曲《小松树》的磁带。
3、一枚卡纸做的“军功章”。
4、课前让学生了解“狂风、黄沙、烟雾、噪声”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灾害。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这节课,老师先带大家去一个城市走走。(在钢琴声中看城市风光图的幻灯片)
说说,这个城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家说得没错,可你知道秘密在哪吗?是因为有一群群特殊的卫兵在日夜守护着它,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绿色的卫兵”。(揭题,齐读)[动听的音乐,美丽的城市,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对绿色的卫兵油然而生一种喜爱之情]
二、入情入境,观看录相
a) 想了解他们吗?好,就满足大家的愿望,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
b) 谈谈你所了解到的?(生说,师做相应的板书)[以看录象的直观形式,不仅生动,而且文中一些重点词不说自解。]
三、自由读课文,学习重点段
小朋友们了解得还真不少,会看,会听,还会思考,真不错。哎呀!战斗开始了,绿色的卫兵同来犯的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a) 打开书本,边读边找出写战斗的部分,用“——”划出敌人的表现,用“波浪线划出绿色卫兵的表现。然后同桌分工合作读一读。
b) 指名小组合作读,后。
你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听听吗?哪一组先来试试?(在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再读,使感情更深层次地得到体会。)
c) 随机理解“挽起手臂”“筑成长城”。[这儿通过边读边演的方式更能激发读的愿望,教师却忽略了]
d) 分角色引读。
e) 进行想像说话训练,体会绿色卫兵的功劳。
小朋友们,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这是一枚军功章,只有立了功的人才能得到它?你觉得老师可以给绿色的卫兵带上吗?说说你的理由。[通过“没有绿色的卫兵,会()”。的讨论,反馈交流,更深层地认识到绿色卫兵的功劳,使感情得到了升华。]
四、表演读
看来这军功章带在绿色卫兵的身上一点也不过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把绿色卫兵的这种勇敢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吗?
指名表演————再表演[由于时间关系,安排的环节太多,课堂中没有实施。也许与前面的读结合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五、
绿色卫兵的勇敢确实值得敬佩,不过你们的演技也很值得敬佩,把掌声送给自己。
a) 小朋友们,此情此景,你想对这群可爱、可敬的绿色卫兵们说些什么呢?
b) 了解了绿色卫兵的作用,今后的你会怎样做?
我代表大家谢谢你,代表我们的城市谢谢你,代表我们的地球妈妈谢谢你!
c) 音乐渲染气氛,以画激情
这枚军功章带在了这名卫兵的身上,但功劳是属于他一个人的吗?是呀,一棵孤树不顶用,一片树林挡狂风。让我们拿起画笔,今天我们在黑板上种下我们心中的那棵小树苗,相信!明年在义乌这片土地上,充满生机的小树会一棵棵挺立起来。(在音乐声中一组组上台画画)
d) 让我们再一次满怀赞美和感激之情,来读一这文章吧!
[最后以画激情,在音乐的渲染下,通过说服性的言语,学生明确了城市的美丽需要靠大家爱护草地,树木,多植树才能实现]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结合具体的词句体会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⒊将文中四时的情趣与自己平时的体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
4、体会想象的妙用,训练了孩子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
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选自《枕草子》,作者:清少纳言,原姓清原,因而姓氏用一清字。也许曾任少纳言(五品官)的,便取而为名,是当时的皇后身边的女官。清女出身于一个下等贵族之家
《枕草子》书名的意思是枕边的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文题切入,体现预习效果。
1、齐读文题,说一说,四时指什么?
2、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你愿意来猜一猜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准确。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3、出示书后词语,要求会读会写。
三、再读课文,体会表达顺序。
结合课文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课文。
1、齐读课题。
2、四时到底有什么样的情趣呢?我们来细细品析一番。
二、抓关键词句,体会四时的情趣。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趣。
2、你最喜欢哪一种情趣?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3、逐段交流感受,在交流中指导朗读。
(1)春天体会出作者对颜色的细致描写。
(2)夏天暗夜里的萤火虫。
(3)秋天作者对鸟类及声音的描写很细致。
(4)冬天雪的描写。
三、体会写法。
1、为什么作者会打动你?你找到其中的原因了吗?
2、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观察所得,谈一谈不同时间的动人情趣。
四、总结全文,点明想象的魅力。
想象,是指根据已有的见闻和生活经验,构想出不曾见过,或者从未出现过的形象或情景。
想象的方法很多,作文中常用的有:
(1)编创法。就是编制故事的情节。
(2)组合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拼凑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事情,可称组合法。
(3)扩展法。所见所闻的内容是简单、抽象或粗糙、模糊的,借助想象充实,使其变得清晰、细腻、生动、形象,可称扩展法。
(4)梦幻法。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以表达某种愿望或抒发某种情感,可称梦幻法。
(5)推测法。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情景,借助想象推测出未知的情景。
作业:
书上所描写的四时情趣和你平时的感受一样吗?写一写你心中的四时情趣。
语文教案 篇9
识字1
教学目标:
1、会认?宜、层?等11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4、能通过抽象的文字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去感受秋天的美丽。在让小朋友感受美丽景色的同时,认识到环境保护是多么的重要,从而增强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认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点:感悟秋天的美好,养成收集词语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图片,激发兴趣:
送走了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秋天便悄悄地来到了。秋天的景色美如一幅幅多彩的图画呢!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欣赏吗?(播放课件)说说看到了什么?
二、出示词语,初读课文:
师:欣赏完了秋景,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秋天真美啊!)
师:是呀,秋天不但景美,而且连描写秋天的词语也很美,你们想美美地读一读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要求把每个词语读正确。注意:不认识的字,文中不再出现拼音了,生字宝宝的音在下面的树叶上呢!可要把它念准!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3、学生模仿练读,教师正音。
三、自主学习,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宜人、叠翠、凉爽、雄壮、华丽、层林尽染、五谷丰登。
2、指名带读、齐读词语。
3、合作学习、自学生字:
师: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特别难记?有什么好方法能帮大家很快地记住这些生字吗?(小组讨论合作)
4、反馈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方法。
重点交流:叠 翠 爽 染 登
(2)去掉拼音,分组赛读。
(3)巩固识字:
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让学生认读,再指名读 。
尽力 尽情 爽快 凉爽 直爽
翠绿 翠竹 壮丽 壮观 雄壮
华灯 华丽 谷子 稻谷 山谷
登山 登高 层叠 楼层 表层
四、导读课文,引导感悟
1、出示课文,认读词组:
师:这些调皮的生字又跑回课文里了,你们还能准确地读出来吗?
2、出示与课文相应的图,说说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词分别送给它们最合适,为什么?
3、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课文?指名读,并进行鼓励性指导:
如: 你听,他这个?大雁南飞?读得不错,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高高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薄纱似的白云,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来学学他的语气,做做动作。
我们来到一望无际的田边,田野里一片金黄。麦穗沉甸甸的,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到处是丰收的景象。再到果园里瞧瞧,呵!果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枣儿,又大又红的苹果,吸一口气,连空气都是甜丝丝的。谁能再来读读?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
4、再读全文:小朋友,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咱们班小朋友也收获不小,就让我们带着对秋天的喜爱美美地读一读吧!
5、小结:秋天还有更多更美的风采、词语等待小朋友们去描绘,去收集呢!再秋天的景色如此美丽,我们要好好的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相信小朋友们一定能做到。
五、书写生字
1、观看?尽——层谷——金?的田字格结构。
2、教师范写
3、学生自己临摹书写生字并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词认读。
2、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认读。
二、熟读成诵
1、会读的小朋友认真地读一遍课文,会背课文的小朋友可以潇洒地背一遍课文。
2、赛读、赛背。
3、互相抽测背。一生背一句,被抽测的小朋友接下去背。
三、课外拓展:
1、展示收集的秋景图与词语:
师:秋天景色宜人,令人陶醉。小朋友,你们还描绘了哪些美丽的秋景和收集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赶快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个别指名)
2、小组内交流,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看法。
四、写字指导
1、老师范写剩余的6个生字。
2、可以试着写一写。互相交流。
五、完成课堂作业
六、资料袋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 秋雨绵绵 枫林如火 丹桂飘香
1、秋 天 的 图 画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的识字(一)是讲述了秋天的知识,今天让我们继续认识秋天吧。
二、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思:读后想知道什么?
(1)秋天是怎样一幅图画?(秋天的图画里有些什么景物?)
(2)它的色彩是怎样的?
2、翻书,自读课文。
3、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4句)
4、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注意轻声音节:灯笼高粱)
5、小组合作读,好的帮助差的,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生字
1、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重点字音:梨笼颊浪勤劳
四、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甚么喜欢。
5、比赛读,看谁读得美。
6、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7、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五、扩展活动
根据本课内容,创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姑娘兴高采烈地呼喊着、欢笑着,她招呼大家来开一个庆丰收的晚会。梨弟弟、苹果妹妹、稻谷阿姨和高粱伯伯一起赶来布置会场……
六、作业
1、小黑板出示?我会读?中的句子,读熟至背。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课文中要求认的生字
2、背诵课文
二、新授
(一)认记生字字音
出示要求写的生字,认读。
重点字音:浪灯作字苹丽劳
(二)识记字形
采用自己最喜欢的识字方法:
提示:编字谜
加偏旁
换偏旁
做动作
(三)组词语理解字义
(四)范写指导
重点写好含有三点水和草字头的字。
三、作业
1、我会画:画秋天的果园
2、我会做:
(1)用落叶做书签
(2)用自己的画做贺卡
(3)用句子、短诗赞美秋天
(为语文园地一中的展示台做准备) 板书设计:
1 秋天的图画
语文教案 篇10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学生串讲第二段,教师订正后提问:“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
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师总结讨论情况。
八、整理字词和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咏柳》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