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5 18:04:1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讲普通话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2.继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让学生经历策划、准备、实施、展示、交流的全过程,再次感受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师:人们都说黑板报是一个班级的窗口。我们班的黑板报太老了,班委会决定办一期反映祖国美丽风景的黑板报。也好让大家能透过这个窗子来了解祖国。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这期黑板报我们怎么办。看那个小组想的全面,介绍的具体。

  出示题目要求。(书上的五条)

  二、各小组准备

  1、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动手先在纸上创作。

  3、选一名中心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的成果。

  全班交流

  1、各组派代表边说边演示。其他学生可以适时提问,小组成员也可以补充。

  2、评出最佳创意小组、最佳表达小组。

  师在此环节中,要适时引导学生用普通话交流,说话时态度大方,语言完整,能准确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意思。同时渗透本单元的文化主题,达到课程资源的整合。 以自己班为切入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全面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竞争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调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激发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和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的。

  3、会本课生字新词。

  4、看图,读课文,把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多读几遍。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范读课文。这篇课文有7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部分。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忆字形。

  3、理解词义。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

  2、看图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一段内容。

  1、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

  2、高高兴兴地去干什么?

  二、理解第二段内容。

  1、哪句话具体写放风筝的人很多?

  2、哪句话具体写放风筝的式样很多?

  3、我跟哥哥说什么?表现“我”的什么心情?

  三、理解第三段内容。

  1、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

  2、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第二句话说的是什么?“赶紧”说明什么?

  4、此时的“大蜻蜓”怎么样了?

  5、第四句讲了什么?

  四、学习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1、读课文,说说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讲了什么?

  2、我一边拍手一边嚷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嚷?说明什么?

  3、小鸟好象在奇怪地说什么?这叫什么写法?

  4、“大蜻蜓”放上去以后,天空中有哪些风筝?这些都是作者的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读课文,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2、说说“五颜六色”包括哪些颜色?想象“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六、巩固练习。

  1、看图读课文,说说哪些语句是写画面内容的。

  2、分辨哪些风筝是先放上去的,哪些风筝是后放上去的。

  板书设计:

  星期天 体育场 我和哥哥

  放风筝 一人“举”着 一人“跑” 边跑边“放”线

  喊放 松手 又跑一阵

  “小蜜蜂”

  作者想象 “大金鱼”

  “小卫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文学类文本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过程】

  一、解读考纲: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真题演练

  (20xx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

  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爱讲卫生的人。

  【易错点拨】选“最恰当的两项”,不容易,可能考生得3分,4分,1分容易,得5分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最恰当,需要你最后结合原文再三比对,看看哪个更好。

  【答案】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易错点拨】审题不清,题干问到小说开头第一段,一般就是总领下文,引起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等等,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答题可能就相对容易些,再就是一定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如答案①为从内容角度回答,②③从形式上回答,即表现技巧、写作特点角度回答。再就是答题时要尽可能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等。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例如,“我”所看到的马裤先生所作所为所言,看看他的生活习惯,看看他的卫生状况,看看他对人的态度,就可知道。【易错点拨】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不全面,有遗漏,再就是看不到分数与所答题的要点对应关系。一般6分,考虑三点,也可能是四点,只要你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再就是概括性格不能重复,重复意味着所答无效。当然对此类题尽可能地多答,以防失分,也是一种策略。再就是答题时尽量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理解掌握“撰稿”、“启迪”等词。

  二、了解报纸的作用、表现形式及内容。

  三、掌握读报的方法。

  四、激发读报兴趣,鼓励学生在读报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

  重点和难点:

  1.掌握读报的几种方法和积累资料。

  2.理解读者与报纸间的“朋友”与“主人”的关系。

  教学时数:一节。

  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读报吗?我们需要掌握有关读报的哪些常识呢?现在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说明文《》。

  2.研习新课。

  (一)提问:根据各段的'主要内容,各段之间的关系怎样?

  明确:各段之间是总分总的关系。

  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1.大多数报纸有几个版面?哪些报纸有八个版面?各个版面的内容是怎样安排的?试举例。

  课文第二段。

  2.报纸的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课文第三段。

  3.报纸消息的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课文第四段。

  4.阅读第五段。

  这一段是介绍读报方法的,读报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介绍了几种?

  三种。一,选择,二,浏览,三,精读和略读。

  5.怎样做报纸的主人呢?

  一是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能使自己感动,同时,能给别人启迪的人和事,把它们写成一消息,通讯或评论。

  向有关报社投稿和学办小报或墙报。

  三、小结课文。

  1.本文介绍了有关报纸的知识和读报知识,启发我们养成读报习惯并向报社投稿,学习办小报。

  2.写作特点:

  1.本文按逻辑事理关系安排结构。

  2.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四、作业:练习一、二。

语文教案 篇5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练习说明

  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教学建议

  一、加强朗读训练。

  探究前宜安排朗读,以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能力。探究过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读,作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朗读,提高表情朗读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关键。

  关键是“海”与“山”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人们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起初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长期性和艰苦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探究到这层精义,就会喜欢这首诗,觉得最后一节诗简直是人生格言。

  三、开创研究性学习新风。

  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路、扶助、鼓励作用,一开头养成好习惯,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局面,今后就比较好办。

  四、重视“读一读,写一写”。

  “读一读,写一写”,是识字和写字,读音要准确,写字要规范,还要练习书法。“读一读,写一写”,又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不断丰富语言。词语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运用自如。孤零零一个词,不容易记,用法也吃不准,最好识记所在的短语短句,例如,“海在喧腾”就容易记,容易用;不断扩展,不断变化,可以生成各种句子。如“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重视“读一读,写一写”,才能练好语言基本功。以后各单元都是如此。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课时安排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3、朗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咏柳》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