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6 15:25:2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石的神奇。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内容的详略;体会语言美、想象美。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石的赞叹。

  4、能把“徽、景”等8个生字读正确,能正确书写“琴、站”等9个生字,并且注意美观。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课文描写内容的详略。

  2、在研读中体味美的语言,想象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提示“奇”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能说说你都去过哪些有名的风景区吗?

  我国有一个著名的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凡是到过这里的人都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的黄山。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黄山的景?(播放介绍黄山风景录像片断:黄山四绝。)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黄山四绝之一,黄山奇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奇”

  1、读读课题,课题由“黄山、奇石”两个词组成,你觉得课题中重点强调的是什么内容?(奇石)你能用朗读来表现这个重点吗?作者怎样写奇石呢?我们来学习文。

  2、自读课文

  ①自由读文,把读得不顺利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注意指导下列字:“徽”不要读成“徽”;读准“尤其、风景、陡峭、手臂、脖子、著名、奇形怪状”等生词)

  ②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③分自然段轮流读课文,看哪些自然段是写黄山奇石的?

  三、细读探究、品味“奇”

  1、研读第三1自然段:

  ①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②找出这一段中赞美黄山风景的国语,用“——”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理解“闻名中外”: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作为中国人请用自豪的语气读这一句话)

  ③理解“秀丽神奇”:秀丽指清秀美丽,神奇指非常奇妙。(指导学生读第二句)

  ④理解“尤其”:“尤其”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比较句子,哪里的景色秀丽神奇,哪些怪石有趣极了,哪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哪些怪石有趣极了。这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加上了“尤其是”句子的前后两部分语意有轻重之分,突出了怪石有趣,提示了下文)

  ⑤小结:这一自然段写黄山风景区景色秀丽神奇,引出了黄山石,是全文的总起。

  2、品读2—6自然段

  ①轻声读2—5自然段,用笔画出文中所描写的黄山石的名字(教师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②出示“仙桃图”

  提问:园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知道它的有关资料吗?怎么介绍的?指名读。

  对比句子(出示课后,读一读中的第一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重点指导“飞”和“落”两个字,突出石头形成的趣味性。)

  再读这一段,想象奇石的样子。

  ③出示“猴子观海”图,说说图上的岩石象什么?

  默读第三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翻滚的云海”学生理解可能较困难,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看大海的波涛来理解)

  出示课后读一读中的第二组句子,对比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体会石猴的动作)

  读一读,体会石猴的奇特可爱。

  ④出示“仙人指路图”,阅读第四自然段。

  自由读这几句话,学着做一做仙人指路的样子,想象高山上仙人指路的神奇。

  ⑤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理解:石头为什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

  指名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并说说你的想象。

  ⑥齐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奇石?省略号里藏着什么?

  (介绍几种书中没提到的奇石,可以教师说,也可以由学生装汇报查找的资料)

  ⑦表演读:像导游一们把这些有趣的黄山石介绍游客。

  ⑧读后小结;

  欣赏了这些黄山奇石,你觉得这些奇石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有趣、神奇)目中“奇”字的意思可以用文中哪一个词来概括?(奇形怪状)

  第二课时

  一、整体入手,回顾全文

  1、教师范读全文。

  2、你能读得比老师好吗?试一试。

  3、阅读讨论:作者在文中写了几处黄山石景,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你是怎样分辨的?详写的奇石怎样写的?

  4、略写的奇石任选一项,展开想象,说一说奇石的样子。

  二、识字写字:

  1.指导重点:字音重点:“景”后鼻音。

  字形重点:“站”左边,“立”部的写法

  “巨”字的内部“尤”字不要多一笔

  “琴”字下部是“今”

  书写重点:“狮”字三部分的比例“等”字细腰横的写法

  2、学生写字

  三、积累内化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

  2、将喜欢的词填在词语小车内。

  四、总结:

  欣赏了黄山石的独特与神奇,老师送给大家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一定去黄山看一看,也希望你们给黄山那些还没有命名的奇石起一个充满想象与神奇的名字。

  板书:

  黄山奇石

  仙桃石飞落

  猴子观海抱、蹲、望

  仙人指路站、伸、指

  金鸡叫天都伸、啼叫

语文教案 篇2

  一、课题:观潮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七、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这个学期的第一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我们看到课文分成几个段落?

  五个。

  2.为什么要分成五个段落呢?

  课文是总分的结构,第一段是总起的段落,提出天下奇观。第二段讲潮来前,第三段第四段讲潮来时,第五段讲潮头过后。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写,详写在潮来时,其他的都应该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学习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把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口语,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要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九、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姑、娘”等14个生字,会写“信、呀、怪”等8个字及以下词语:姑娘、种树、奇怪、举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儿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绿化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字卡、词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识记生字读音

  2、小组讨论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班上交流汇报识记生字的成果

  4、巩固识字。

  通过拼字,连词,做动作等方式识记生字。

  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

  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1、小姑娘为什么要邮寄槐树籽?

  2、你觉得小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

  讨论方式:学生先自己读书感悟,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代表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评价指导。

  四、说话训练,提升情感

  你喜欢小姑娘?为什么?

  五、分角色演读课文

  1、教师扮“我”学生扮“小姑娘”,分角色演读课文。

  2、学生小组分角色演读课文,教师指导。

  3、让学生上台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认字。

  1、游戏认字

  “击鼓传花”,花到谁手中,谁上台读生字并组词。

  2、读句子

  小姑娘请我把这封沉甸甸的、贴着邮票的信封投进邮筒。

  二、书写生字

  1、自主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按结构归类。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注意笔顺、间架结构。重点指导书写“树”’“举”这几个字,其他的字让学生自主书写。

  3、描红、临写

  4、评价。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 单元的 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 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 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 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 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1.教法:

  2.学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打破与文本的陌生感,这也是我学法指导之一,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刘显国老师说过:“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从而奠定感情基调,还未真正进入文本就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情境导入

  二、窥一斑而知全豹(12分钟)

  整体感知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思考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并且通过思考问题理清全文线索,感知行文脉络,从而解决教学重点。问题的设定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并且,我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其中,鼓励学生即兴创造,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强调学生的“协作性”,他们认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为了更好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知识迁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一时期还是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让学生总结,能使得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作业布置能够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加深学生对课业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前、课堂和课后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难点,彰显文章主题。运用色彩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反思】

  (略)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①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五、教学设计

  1、恰当导入

  教师出示下面的图片,并且给学生推荐下面的新闻稿——

  山东蓬莱5月23日消息(记者王茂盛、通讯员张绍贤、徐爱兵)5月23日16时50分到19时,在“人间仙境”山东蓬莱海滨、蓬莱阁和八仙渡景区以东海域上空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海市蜃楼”奇观。据悉,这次海市蜃楼奇观是自1988年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清晰的一次,上万名市民和游客有幸目睹了这一奇观。5月23日下午两时,山东蓬莱海滨薄雾渐退,能见度转好,海域上空零星出现几抹浅黄色带状云雾,并逐渐转白,长岛海域出现灰白色漂流物。16时50分,在长山列岛之间海域几座错落有致的高楼平地而起,并随着时间的变化时高时低,不断变幻,宛如鳞次栉比的城市建筑群,在高楼大厦之间,一座灯塔在碧波荡漾间清晰可辨,最左面一座庙宇式建筑,逐渐转换成海边小岛,继而变成高楼,周围岛屿也不断变化,时而如被削平的山头,时而如千孔万洞的桥梁,这一高度清晰的“海市”奇观从16:40发现时开始,直到18时30分后才开始渐渐暗淡,最后到19点在海风中慢慢飘失。这次“海市蜃楼”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据专家介绍,海市是一种光学现象。春夏、夏秋之间,万里无云,海水与水面的空气层易出现较大温差。水温低于空气,这时水面的气层与空中的气层密度便发生较大差异,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气层便会发生折射或全反射,就形成了海市。这次海市形成一方面是源于近几年蓬莱市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空气污染治理,改善了大气质量的缘故,另一方面是源于连日降雨,雨后天开,天气比较凉爽的缘故。

  ( 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

  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课题:山市

  3、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4、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答 案

  1、数年恒不一见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不一状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 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自主学习

  ① 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 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A、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B、忽见山头有高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C、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D、然数年恒不一见。

  ③ 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5、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5、拓展练习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 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6、信息反馈:

  附录资料(课文知识积累)

  山 市

  答 案

  1、数年恒不一见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屑屑,忙碌的样

  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不一状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1、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3、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4、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5、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咏柳》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