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老当益壮的气概。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合作 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老英雄的爱与恨,智与勇。
2、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疑点:
战争是残酷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
教学媒体: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特征和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里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千里白洋淀,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
二、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孙梨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苇塘(wěi) 寒噤(jìn) 疟子(yào) 舀水(yo) 提防(dī)
3.解释下列词语。
A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B仄歪:倾斜,歪斜。 C张皇失措:慌慌张张
D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主要刻画了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他像青壮年人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自由出没苇塘。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刻骨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正包含了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用竹蒿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表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从苇塘的歌声中还可以想见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乐观豪迈和昂扬斗志。这一切都能使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阅读时要把握哪些要素?
-----小说。阅读时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3.梳理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二)合作探究
1.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速读课文,理解情节,全班交流。
全文可分为三个片断: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兵。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 人物的?
主人公: 老头子
刻画手法: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3.老英雄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表现出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4.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这种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作用:“过于”有非常和过分双重意思。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说明他既非常自信自尊,又过分自信自尊。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5.这篇小说是怎样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非常自信,他在芦花荡里来去自由,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使自己富有传奇色彩。
6.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富有传奇的情趣。
2.方法归纳
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可以通过理清情节来把握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五、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在你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选择其中的一位作一次采访,把他或她的传奇生活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2.课后练习1、2。
六、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小说三要素
人物 老头子 过于自尊自信(刻画手法)
情节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环境 景物描写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能有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人物。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认识了老英雄“老头子”。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小说中环境描写与刻画人物有什么关系。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yōu) 寒噤(jìn) 疟子(yào) 仄歪(zè) 阴惨(cn)
3.选词填空。
①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 A (A、钻 B、窜),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 人们的眼再 B (A、锐利 B、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三、合作探究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心理的文字,体味这段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这段文字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这段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笔,突出了老头子“过于自责”的内疚和痛苦,表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3.第二天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可从钦佩老英雄足智多谋、看鬼子挨打心里痛快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等方面想象,合乎情理即可。
4.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景物描写句子,为大家读一读,读出感情来。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学生可任选一处或几处朗读。
5.细细揣摩一两处景物描写的句子,领悟这种描写的妙处。
(1)渲染气氛(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衬托人物心情(4)点明背景
6.“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在天上。”一句中,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么形容芦苇长得高?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
用“钻”“天上”来形容芦苇长得高。
7.通过文中的景物描写,你对孙犁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有什么认识?
-----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和谐一致,渲染了气氛,增添了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写出了老人“狠狠地敲打”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时的那种轻松愉快的、报了仇解了恨的心情。四、课堂训练内容
1.选词填空
(1)半夜以后,小船又 A (A、飘 B、摇)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
(2)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 B (A、飘摇 B、飘撒)。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过于自信和自尊。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还表现在他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2.方法归纳
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应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实践探索
课外阅读孙梨的《白洋淀记事》,进一步感受他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创作风格。
2.仿照课文第62段的写法,写一段描写你家乡景物的文字(或者课后练习3)。
七、板书设计
芦 花 荡
孙 犁
人物——— 语言描写 景物衬托
心理描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我的影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影子是光学现象,文章围绕形和影子、光源和影子,动作和影子几方面写“我”观察到的现象,“我”的想象以及“我”的感觉,一个活泼、好奇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基本脱离了幼儿时期的幼稚,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对什么事情都想弄个明白,课间休息时,常常有学生兴冲冲地跑到我跟前问长问短,问东问西。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影子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影子的变化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认读本课10个二类字,会口头组词、扩词;能写好本课的7个生字。
3、能仿照课文中的几种例句造句,如会用:“一会儿……一会儿……”练习说话。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熟读课文,认读10个二类字;写好7个生字,会用“一会儿……一会儿……”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学习难点】
理解影子的形成以及影子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习准备】
1、蜡烛、实物。
2、观察阳光下自己的影子。
【学习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一只小黑狗,沉默不开口。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运用学过的办法认出生字(看上下文猜字、看拼音、查检字表、问别人、查字典……)
2、请生尝试读课文。
3、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字音。
4、分析句子的语气,再尝试读课文。
5、全班齐读,自我评价。
三、合作识字
1、小组交流二类字,相互帮助。
2、小老师领读词组。
四、学文解趣,点燃火花
1、随机学习课文一、二、三自然段。
(1)丁丁说自己的影子很有趣,你认为呢?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影子有趣?
学生读课文,说说自己读到的内容,全班交流。
(2)这是丁丁在哪里照出来的影子?
(3)你们还知道在哪里有影子?
2、学习第四自然段,探究影子的变化。
(1) 齐读第四自然段。
(2) 质疑:影子为什么会变来变去呢?
学生进行实验、讨论、交流。(蜡烛、实物、)
(3)汇报
抓住两点:
A、要有影子,必须要有光和物体。
B、影子的变化是因为光源或者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五、户外活动,实践强化
在操场的阳光下做上几个动作,边做边观察自己的影子的变化,是不是和丁丁说的一样有趣?
六、课外延伸,自主探索
回家或上学的路上、课间十分钟、夜间注意观察自己或物体的影子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12 猫。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学习本文时,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注意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12 猫》。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每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四、研习课文第—部分:第—只猫的故事
1.学生齐读课文第—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只描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
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是自身的形态,刚宋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五、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口寸,也表达了对第—只猫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继续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2.思考文章的主题。
3.整理课文字词,学会运用。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成功体验,学习作者旁征博引的论证方法。
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运用文章的观点分析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3.通过文本学习,理解勤奋的重要性,养成勤奋的好习惯。
二.教学难点
运用文章的观点分析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导入新课
2.新授
(1)作者简介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了解观点
a对成功所持的观点b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c.讨论:作者是怎样来论述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深入理解、运用观点
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
(5)我看成功,拓展观点
a.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成功”在某些时候,不仅需要天资、勤奋与机遇,还需要”
请同学们替这个省略号补充上你认为成功还需要的重要因素,说说理由。
b.请写出你自己关于成功的公式
3.布置作业
甲文:成功(6--9)
乙文:世界名人成功之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节选)
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fù其实的称号。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的jí梁”。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zào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如果季羡林没有这种好读书的“癖”,如果他像一些留学生那样,终日忙于旅游,购物,跳舞,搓麻,谈情说爱,那么,他又怎么能在学业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又怎么会有今日fēi声中外的学界泰斗季羡林
在这些年里,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的风光。
基础平台
1.词语传真。根据拼音写汉字。(在字词演练中夯实你的'基础)
xiàn慕ráo舌不qī而来家yù户晓
jí梁枯zào名fù其实fēi声中外
2.文学放飞。文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请将下列典故的序号填入相应的人物后面。
A.囊萤B.映雪C.悬梁D.刺股
⑴战国时苏秦()⑵晋代的孙康()⑶晋代的车胤()⑷汉代的孙敬()
阅读冲浪(在阅读中提升你的能力)
课内文阅读链接:(在运用中拓展你的思维)
3.甲文中成功前的三个条件中,作者强调的是哪个条件,为什么?
4.甲文中“天资”和“天才”各解释为什么?作者为什么用“天资”,而不用“天才”?
5.甲文中的“韩文公”是指谁?文中引用他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为了论证什么论点?
6.请写出两条关于“成功”的名言。
课外文阅读连线:(在探究中优化你的学法)
7.乙文“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中的“此”在文中指代什么?
8.联系生活实际,试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9.乙文中,季羡林是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他在甲文中关于“成功的条件”的观点的?
10.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你认为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试举一例,谈谈你自己成功的体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诗歌含义。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2、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
1、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2、搜集鲁迅《野草》中的描写自然景致的诗篇,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3、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
4、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汇报。
由各学习小组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畅谈对雪的感受。营造“雪”的`氛围。(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情况,对课文的熟知程度,便于教师对课堂学习预设的调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情感。
2.教师放课文朗诵或范读课文。然后抽学生朗读。
3.由学生比较二者的优劣,体会散文诗的朗读方法。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设计此问题是为了促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三、问题探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散文诗的特点。分四个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咏柳》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