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9 12:32:2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节)(第2、3、4节)(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对比)(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语文教案 篇2

  一、活动目的

  1.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成语的热情,体会成语的魅力。

  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好投影仪及写好竞赛题的投影片。

  2.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队:“智慧队”、“开心队”、“聪明队”、“机灵队”,让学生给自己的队设计队标。

  3.布置教室,准备奖品。

  4.由教师和推选出的三名学生组成裁判小组。

  三、活动过程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成语吗?它是我们语言中约定俗成、概括性较强的一种固定短语,如“亡羊补牢”、“掩耳盗铃”等,为了帮助同学们积累更多的成语,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提高运用成语的能力,我们这一节课以“成语”为内容开展语文活动,进行一次擂台赛。

  活动内容:

  第一场:成语接龙(投影出示)

  1.方法:由老师为每队提供一个成语,该队就以这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作为另一个成语的头一个字往下接,这样依次接下去。要求在三分钟内完成.不能少于8个,不能是谐音字或同音异形字,否则不得分,少说一个扣10分,符合要求者得100分。

  2.各队参赛的内容(投影出示):

  智慧队:千山一碧

  开心队:异口同声

  聪明队:排山倒海

  机灵队:无穷无尽

  3.评分小组评判记分,教师小结。

  第二场:成语接下联

  1.方法:小黑板同时出现四组成语的上联(有一类成语是由上下两段构成的),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诗句,让学生说出下联,全对者加100分,说错一个扣10分。

  2.各队参赛内容(投影出示):

  智慧队:

  (1)一波未平,_____________。

  (2)一夫当关,_____________。

  (3)道高一尺,_____________。

  (4)君子一言,_____________。

  开心队:

  (1)十年树木,_____________。

  (2)眉头一皱,_____________。

  (3)只见树木,_____________。

  (4)百尺竿头,_____________。

  聪明队:

  (1)当局者迷,_____________。

  (2)为丛驱雀,_____________。

  (3)前无古人,_____________。

  (4)机不可失,_____________。

  机灵队:

  (1)一叶障目,_____________。

  (2)百花齐放,_____________。

  (3)千里之堤,_____________。

  (4)金玉其外,_____________。

  3.评分小组评判记分,教师小结。

  第三场:看动作猜成语

  1.方法:每队派一个代表上台看卡片上的成语,然后每个成语用动作表现给自己的队员看,必须在20秒内猜对,可猜两次。全猜对加100分,猜错一个扣10分。如果猜不出,其他队可帮猜,猜对一个加5分。

  2.各队参赛内容(投影出示):

  智慧队:东张西望 囫囵吞枣 掩耳盗铃 异口同声 一望无际

  开心队:手舞足蹈 爱不释手 掌上明珠 百里挑一 无穷无尽

  聪明队:画蛇添足 狼吞虎咽 滥竽充数 井底之蛙 负荆请罪

  机灵队:七上八下 狐假虎威 惊弓之鸟 南辕北辙 鸟语花香

  3.评分小组评判记分,教师小结。

  第四场

  1.方法:在下面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字,并使前后每四个字组成一个成语,在5分钟内完成,填对加100分,出错酌情扣分。

  2.每队参赛内容(投影出示):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剪贴画和绘画技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尝试用纸、剪子、胶水、吹塑板、水粉色等多种工具和材料,通过想想、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自由、大胆地把所感所想表现出来,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认识常用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用绘画或剪贴画的方法表现一幅美丽的天空。

  (二)难点:作业的新颖和富于情趣。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彩纸、白纸、剪刀、胶棒、油画棒

  (二)教学器材:电视、电脑、录音机

  (三)教学:《—美丽的天空》

  四、教学设计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 讲授新课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生谈话,感受旅途中的美丽风景、增长知识、见闻。学生根据声音、图像展开想像,并用画笔表现出所想。

  师: 你们喜欢旅游吗引到大自然中美丽的地方去游玩,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不仅欣赏了美丽的景色,还知道了许多新的知识。你们都去过那些美丽的地方?

  师: 今天我要组织一个旅游团,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吗?看,这就是我们的交通工具,你们猜到我们去哪儿了吗?

  师:想搭乘本次航班的同学用线画出在天空中见到的或是想象到的一种景物,作为此次航行的机票,在音乐声停止时,请你迅速把它贴在胸前。

  2 欣赏图片,启发思路

  ⑴ 作起飞准备(放起飞声音)

  ⑵ 欣赏

  ⑶ 欣赏作业,选择作业形式

  小组讨论,进行竞赛根据内容,学生边讲解,边欣赏。学生观察、讨论并回答。

  师: 现在飞机就要起飞了,请大家系好安全带。师

  : 各位乘客请注意,欢迎大家乘坐本次航班,我是此次空中旅行的导游,现在行你想象一下,待会儿我们会在空中看到哪些景物呢?(小组讨论,看那个组说的.最多)

  师: 让我们透过飞机窗口,一起欣赏来欣赏大家提到的这些景物(出示,边欣赏,学生边讲解)

  师: 我们这次愉快的旅行就要结束了,为了留住这些美好的回忆,咱们一起把天空中美丽的景物表现在纸上,好吗?

  师: 见书,谁知道这些作业是用什么方法创作出来的?你喜欢哪种?除了这些方法以外,你还想用哪种表现?

  3 创作实践

  学生创作。

  师: 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创作一张美丽的天空。教师指导

  4 评价

  欣赏画面、讲故事

  师:大家将自己的作品拼在一起,根据自己的画面内容,讲有关天空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

  复习词语卡。

语文教案 篇5

  【方案一】

  教学角度:指导学法,引导自主发现,习得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学法简介,导入课文。

  2.自由读全文,力求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

  3.点读、齐读,出示“研究”题:本文表现桥之美的多种写法。

  4.教师示范,引导深入“发现”(用“我发现了 ”的句式发言。)

  5.研讨发言内容并探究规律,教师归纳:

  ①专业解说——用绘画术语阐释桥之美;

  ②细笔描摹——用生动语言描绘桥之美;

  ③对比突现——在与背景或事物的对比中突出桥之美;

  ④虚实互衬——实景与想像结合表现桥之美;

  ⑤直抒胸臆——直接赞美桥之美;

  ⑥概括点示——用提炼式语言评价桥之美。

  6.回扣学法,进行学法小结:“发现”是有效的读书法。

  读,要有自己的发现,并能提炼、概括、归纳、总结出规律。

  7.拓展实践:这篇小品文语言很有个性,可“发现”的内容很多,如转折句的妙用、专业术语的'运用、语句的情味美……,要求写一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方案二】

  教学角度:比读——求同析异,拓展思维,体会不同的说明风格。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初步体会个性化语言。

  2.默读,逐段概括信息要点,归纳组合,整体把握文意。

  3.引导比较《中国石拱桥》,粗略感知两文内容、语言风格的差异:

  ①用条理化语言介绍两文有关桥的知识;

  ②各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

  4.分组活动,深入比较:

  ①两文说明对象的异同;

  ②两文说明角度的不同;

  ③两文总说与分说的体现;

  ④两文引用的妙用;

  ⑤两文说明方法的异同;

  ⑥两文描述性语言的特色;

  ⑦两文例证说明的特点。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方面设计表格,对比归纳整理。

  6.课外收集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体会独特的说明风格。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简析

  重点: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长江三峡简图”,标明主要景点,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建立对三峡风光的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长江从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300余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三峡更是其中的盛景。三峡西起……(用幻灯片展示教师设计的“长江三峡简图”,指出各个旅游景点的方位)

  2组织课堂发言。

  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三峡,然后我们再来阅读《巴东三峡》,看看与大家所描述的有何区别,又有何相似之处。1观看幻灯片,听教师讲解,对三峡形成较直观的认识。

  2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讲述自己心中的三峡。注意尽量进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如讲一些关于三峡的民间故事等。通过课堂讲述,建立对三峡的感性认识。

  二、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总结各部分大意。

  2抽学生发言。

  3小结: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4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见板书设计1)1朗读课文,在书上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2发言。有不同意见者积极补充。

  3与教师一起理清文章结构。

  4理清作者游踪顺序。

  三、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见板书设计2)的掌握情况。跟随教师的`活动掌握疑难字词。

  板书设计:

  1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2疑难字词

  浣妆滟滪堆凝望玲珑险峻悬崖绝壁古褐苍苍

  第二课时

  一、分析描写巫峡所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作者在巫峡描写时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句。

  2抽学生朗读他所划的句子。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1阅读7、8自然段,划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2朗读所划的句子,并指明其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体会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讨论作者的写作特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段落与描写西陵峡和瞿塘峡的段落作比较,体会作者根据景物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师总结:本文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安排得当,根据景物的特点来调整描写手法,如西陵峡山势的高低,水势的急缓各不相同,作者介绍得简明扼要而又刻画精准,记叙巫峡,则侧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和美丽,同时涉及了闻名遐尔的巫峡山云雨;记叙瞿塘峡,则侧重介绍了两岸的人文景观,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1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提出意见,互相商讨,也可一人提问,大家讨论,解决问题。

  2在老师点拨下感受作者写作特点。

  三、分析文中诗句、谚语和典故的作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诗句、谚语和典故,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相关例句。

  2抽学生朗读其所划例句。

  3抽学生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结: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文化内涵和韵味。

  1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诗句、谚语和典故,思考其作用。

  2朗读例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乐府诗)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谚语)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3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请大家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分析它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2抽学生朗读所划语句,进行小结。

  3师:作者在写三峡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关注两岸的人文景观,他到底讲到了哪些人文景观呢?

  4师:这些人文景观大大增强了三峡之美的丰富性。1细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2朗读所划语句,稍作分析。

  3生:黄陵庙、王昭君故里、刘备托孤……

  4听教师介绍文中的人文景观,拓展知识面。

  第三课时

  一、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辞的精彩。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范读《巴东三峡》,再让几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大声朗读,听教师和其它学生朗读,感受文章中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彩。

  2要学生散读课文,摘抄词句,体会作者的学识和才思。1朗诵课文,感受文章中作者情绪的变化发展,感受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彩。

  2散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词汇的积累和语料的储备,同时体会作者在娓娓道来时所表现出的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思。

  二、比较阅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将本篇课文与七年级(上)已学过的郦道元《三峡》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

  2抽学生发言。总结:了解《巴东三峡》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写景物常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十分洗练。1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讨论其不同点。

  2发表意见,在教师指导下了解两篇课文的不同处,进一步了解游记与记叙文的不同处,在区别中把握游记的特点。

  三、作文训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现在我国正在建设三峡大坝,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结合本篇课文的学习,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篇200——300字的小文章,描述大坝建成后三峡的壮观景象。

  2请学生朗诵。

  3评价。1根据资料,发挥想像,当堂完成作文。

  2朗读

  3吸取有益建议,总结经验,增强描写能力。

语文教案 篇7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喜欢爬山吗?能介绍一下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蹬山见闻吗?

  (生七嘴八舌介绍自己的见闻)

  2、你认为山寨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谈)

  3、交流搜集山寨的有关图片、资料。

  看来我们对山寨还不是完全了解,今天的学习我们的收获一定很大。

  二、初读感知,愉快识字。

  1、运用掌握的识字方法自由读儿歌,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儿歌。

  2、把儿歌读给同桌听,注意纠正字音。

  3、标出生词,多读几遍。然后读给同桌听。

  4、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条中的生字。

  可以组长领读、可以组内开火车读、可以抢读

  5、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品读悟情,想象诗境。

  1、自读自悟。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认真读读,根据理解给儿歌配上画。然后再美美地读。

  (学生一边读文,一边作画,画过又读,读过再改,在铅笔的沙沙声中,翻书的哗哗声中,关注文本中展现的画面。)

  2、小组合作交流。

  在小组中读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其他同学的补充下加以改进。

  1、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任选一节作为指导理解的切入点。

  (1)例如,生:我喜欢第二小节,这是我的作品,请大家欣赏,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画。

  (2)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这一节?可以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

  (3)师:这一节介绍了画的主角山路,让我们也走走这七拐八弯的山路吧,谁在地上画一条山路,我们像文中的登山者那样,左转右转地走一走?

  (指名在地板上画山路,集体评选出最符合诗意的小路。)

  (4)播放歌曲《山路十八弯》请一名同学当诗人,边走边说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5)生谈感受。

  (6)我们读着诗歌,听着小诗人的自言自语,看着他们在七拐八弯的小路上艰难而快活地行走,现在山寨给你的印象又是什么样的呢?

  小组内交流,评议。

  (7)出示重点句分明是到了山寨,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

  首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读自悟的主动性,结合上下文理解山寨独特的美掩映在葱葱茏笼的山林里;然后练习用怎么说话;最后感情朗读。

  2、同法略学其他两小节。

  3、感情朗读全文。

  4、通过阅读想象,你对山寨的印象又是什么样的呢?

  四、拓展练习。

  1、继续搜集有关山寨的图片、资料,与小伙伴交流。

  2、试着补充文中的`内容。

  山寨(二)

  教学过程:

  一、由图导入。

  出示图,观察。师:谁能说一说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山寨的诗歌。

  板书:山寨

  二、初读感知,合作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合作认识课后字条里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3、检查识字情况。

  (1)读词语。(2)读生字。(多种方式)

  4师:我们把生字娃娃放到诗歌里,看看你们还认识吗?

  三、熟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歌,选择喜欢的一节多读几遍,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画下来。

  2、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

  3、班内汇报:你喜欢那一小节?并展示自己的画。

  (1)学生汇报第二节时,指名在黑板上画山路,并指生表演,体会小路七拐八弯。

  (2)出示:分明是到了寨边,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

  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分明,怎么?

  (3)汇报第三小节时可画出图,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4、相机指导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总结延伸,发挥想象。

  1、山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你能为这首诗再写一小节吗?

  五、写字教学。

  1、出示要求写的字,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2、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3、教师指导难写的字。

  4、学生练习。

  六、课后作业。

  1、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画一幅完整的山寨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咏柳》教案11-09